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课后限时检测》,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进行新课)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C.③④⑤⑥⑦D.③⑤⑦⑨⑩2、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2)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运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即精神离不开物质,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处理P7探究五,知道文化素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非常丰富。静态角度: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动态角度: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处理P4探究一,知道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引向歧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处理P8探究六,知道马义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体味文化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文化是什么体味文化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文化是什么
特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的作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对个人成长对社会发展
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辩证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前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后者有阻碍作用。对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理解其内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作业布置】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文化的力量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2、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本框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第一目,用“学案”导学;第二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回忆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本课时,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归纳:有的内容难以归类,正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二、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对此,要把握以下几点:(1)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2)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反映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3)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绝对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4)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课堂练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从地域上看)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从性质上看)(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点)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采用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结论:(1)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发展)(2)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材料: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结论:(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过渡):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我国的策略:(1)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道精神。【课堂小结】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相互交融:在时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文化生产力)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的策略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识记文化的来源(3)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理解和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从而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学重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教学难点】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通过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那么文化对人的影响具体又是怎样的呢?在接下来的第二课中,我们一起来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今天先来学习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进行新课)一、感受文化影响牛顿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18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26岁就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29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创建了经典力学,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他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前半生取得的,晚年在科学上却再无建树,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牛顿晚年由于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沉迷于宗教世界,这使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再不能象以前那样正确的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牛顿的事例也正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那么,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来自于哪里呢?1、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不同的文化活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使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比如:为什么藏族同胞一般都能歌善舞、精于骑术?因为他们生长于那样的文化环境,经常参与那样的文化活动。因此,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过渡: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我们知道了,那么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2.文化对人有那些影响(1)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浅层次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另外如在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应就各不相同。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此外,文化对人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上。(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深层次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打招呼时你会怎么说?一般就是:吃饭没有?或者干啥去呀?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什么时候学会这样和人打招呼的?估计很少有人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的。为什么不好回答?因为我们所受的文化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所谓潜移默化,是指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都体现了文化影响的这一特点。(过渡)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为什么诗人在外漂泊多年却依然乡音无改?因为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无论在外多少年,中国人都要过春节,西方人都要过圣诞节,阿拉伯人都要过开斋节等等,这些都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这正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第二个特点。(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特点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多方面表现和特点。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影响人们的交往活动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我们应当提高识别先进与落后文化的能力,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板书设计】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启示:人们应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深远持久(启示: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业布置】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优秀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过程和对健全人格的塑造过程
2.理解优秀文化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和对人产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客观地、联系地、历史地、辩证地剖析文化现象的能力。2教育学生主动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鼓舞作用,明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不断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个人发展观。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教学重点】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难点】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进行新课)一、文化塑造人生(一)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问题处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列举出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本书,一首歌,一幅画等等,说明它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以及它在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学生思考讨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问题处理:教师运用事例引导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在思想、观念、道德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明确现阶段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二)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问题处理:学生看书讨论: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试举例说明1.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例如: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师生共同分析教材p20:怎样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言谈?表明优秀文化作品的感召力是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是深远持久的,生命力是难以估量的。由此得出结论: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可以超越时空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三)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2、人的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2)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3)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文化多样性形式上的两个集中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2、阐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内容上的表现;理解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认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3、分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因以及坚持的原则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介绍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2、通过文化多样性学习,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坚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学会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教学重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及坚持的原则【教学难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教学方法】采用材料分析导入,学案引导深入,教师讲授归纳提炼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特意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这部片子介绍了北京的天坛长城,天安门等著名风景,画图中有太极拳、腰鼓、风筝、京剧及立交桥、国际贸易中心、火车站、飞机场、成千上万的北京市民。片子短小精悍,但是极具冲击力,尤其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问:为什么要在宣传片中拍摄中国传统的建筑、体育项目、民族服饰呢?归纳:介绍中国传统的建筑、体育项目、民族服饰,因为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可以快速感染奥运评委,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起到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文化多样性”这一课题。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1、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使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处理教材探究2:感知文化多样性形式上的两个集中表现)归纳: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从这些节日及习俗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人民的精彩社会生活。2、民族节日的价值(1)是一个民族多种文化因素综合的长期积淀。(从形成上)我们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2)它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从作用上)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这些节日在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形成本民族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3)它充当着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的平台。(从功能上)2、文化遗产的价值(1)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2)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3)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要求)拓展:①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重遗产②世界文化遗产(过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为什么?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二)透视文化多样性1、含义: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2、表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居民建筑、文学艺术、思想理论(过渡):不同国家和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那么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否意味着文化只有民族的差异没有任何共性呢?3、特点:民族性(个性)与世界性(共性)的统一(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是世界的。(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共同遗产,失去了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的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过渡):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呢?(三)尊重文化多样性1、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具体要求)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处理P32探究5)2、原因(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应该大力弘扬优秀文化。②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过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文化的多样性?3、坚持的原则(1)基本态度: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堂小结】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文化传播的含义、途径、主要手段以及各自特点。理解不同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正确认识做中华文化使者的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知道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感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途径;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由此得出的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教学难点】传播途径与手段的区别【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启发、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文化必然要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过程也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很重要的。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进行新课)一、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含义(板书)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的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主要的途径有三种:2.文化传播的途径(板书)(1)商业贸易(板书)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阅读教材情景问答1中的材料,感受商业贸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思考: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探究提示:(1)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另外可以广告为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具有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2)人口迁徙(板书)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伊斯兰教的传播,移民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7~11世纪,大批阿拉伯半岛居民移居到阿拉伯帝国各个地区,其中,移民最多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迅速成为当地主要的宗教。情景问答2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请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探究提示: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总之,人口的迁徙,对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3)教育(学校教育、远程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首先,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另外,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以遣唐使为例说明总结过渡: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注意:并非全部途径,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而且并非所有的文化传播都是采取类似以上三种的和平方式,如战争也可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而传播的媒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传媒。(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1.传媒及其发展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的传媒非常有限: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的形式逐渐丰富,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即使同一种传媒手段,也有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质的飞跃,如印刷术,注意: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一种传媒代替另一种传媒的过程,而是不断丰富、叠加的过程。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多种多样,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也日益丰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到今,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当然,在向外传播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吸取别国优秀的文化。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这正是文化交流的意义。(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1.文化交流的意义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正因为历代的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本课小结】上一框我们学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了文化传播的需求,才会使社会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本框内容中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我们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2.了解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3.理解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提高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2.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3.运用正确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2.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3.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启发、引导。【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二)进行新课一、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如针灸、京剧、浓郁的书法等,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其独特的风采。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问题处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所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情况教师用图表方式展示并加以区分几种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形式(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列表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地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举例中秋节赏月、元宵节看花灯等北京菊儿胡同等京剧、武术、散文、书法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教师点评: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台湾海峡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是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1)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两个观点,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对国家民族来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对每个人来讲。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教师归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聊。(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教师归纳)要经过具体的分析过程,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继承性表现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把握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2、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自觉接受各种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教学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学难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老师加以点拨指导。利用好教材上的问题情境材料,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还有利于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但仅仅有继承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创新,这样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么,文化继承与发展是什么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新课)(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文化传承)的两个方面。1、正确认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木→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处理教材探究二,明确对待传统文化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将继承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原因)(外在因素)从根本上说,一种文化形态取代另一种文化形态,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其启示。补充:社会制度的更替之所以成为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体现了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2、科学技术(内在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处理探究三。3、思想运动(内在因素)(推动文化发展的助推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发展。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正是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的生动写照。(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内在因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什么作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运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递、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3、教育能够以深浓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了解三种教育方式的不同特点及对文化传承的不同影响。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重要动力)思想运动(推助器)教育教育的特点、功能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作业布置】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教学难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教学方法】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新课)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把握这个概念注意以下两点:①客观世界指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②实践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⑵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活动一:讨论朱熹的观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点拨:这里比喻读书时,一要注意知识更新,不可抱残守缺;二要从生活中吸取新的养料,不断补充自己。用于“文化创新”则强调要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就必须要深入社会实践。活动二:处理P49探究2归纳:两位文学大师,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挣扎;高尔基的作品则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期待。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这正说明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其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来看: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从实践为创新提供的条件来看: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那么,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又有什么反作用呢?3、文化创新的作用⑴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从根本目的的角度)①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过渡):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过渡):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重要途径理解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创新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雕塑、美术、音乐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文化创新有着重大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也就是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讲授新课)文学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有璀璨的诗歌艺术。如唐朝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杜甫在继承了前人文学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把唐诗推向又一个高潮,被称为“诗史”、“诗圣”。提问:杜甫的诗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什么?提示:因为杜甫生活的时期恰逢安史之乱,亲身感受并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探究:从我国先秦时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提示:立足于实践基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中,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二、文化创新的途径(板书)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思考:通过雕刻艺术的发展想想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教师归纳总结:雕刻艺术继承了传统的雕刻技艺,材料上从石雕,到玉雕,木雕,竹雕,牙雕,砖雕,果核雕,材料的范围日益扩大;而且雕刻技艺越来越精细。这告诉我们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也可表述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2、重要途径(基本途径)(板书)X(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时间,对待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如何理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呢?我们通过实例来说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被看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古人认为,“孝,德之本也”。如《二十四孝图》就搜集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问题1:对于郭巨的这种孝,你的看法如何?提示:这是一种愚孝。问题2: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与之相比有何不同?怎样体现了文化的创新?提示:传统“孝”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不但继承了“孝”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注入了时代精神,把“孝”文化发扬光大。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板书)注意: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源远才能流长。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发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是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分析胡锦涛语。《快乐驿站》该节目最大的特点与看点,就是用时尚、先锋的动漫手法,演绎经典优秀的相声小品。声音还是原声,但画面却用动漫演绎。这种处理方式,使原本就充满喜剧色彩的相声、小品又增加了幽默的视觉效果。形神俱备的动漫人物造型,妙趣横生的场景与动作设计,为大家熟悉的作品融入了时尚元素,注入了新活力,从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过渡:以上我们共同分析了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从时间上,从对待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的,那么,从空间上,从对待外来文化的角度分析,要进行文化创新,应如何做呢?观看徐悲鸿的美术作品,思考这个例子在文化创新上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归纳总结:徐悲鸿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独特而新颖的风格;在素描和油画作品中又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因此,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从他的作品中,告诉我们文化创新除了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可表达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正是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板书)(从空间,对外来文化角度来说)①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过渡: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而空谈文化创新,同时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板书)如何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请看教材探究:提示:观点一,完全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二,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和新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观点三,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即: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我们应该怎样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板书设计】根本途径——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本途径——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作业布置】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在古代走过的辉煌历程2.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汉字和史学典籍3.识记汉字及史学典籍的作用、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中华文化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2.通过分析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2.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3.主动去弘扬中华文化【教学重点】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难点】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要求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共同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进行新课)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学生看书p62页,根据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感想。教师分析: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泛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儒家思想正式形成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同时,适当鼓励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2)史书典籍。①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国的史书典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载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的衰微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课时信息量较大,授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2.能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化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这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学习,我们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学案导学与课堂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上一课时我们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来学习了中华源远流长这一基本特征,今天,我们要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再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博大精深。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领学生先通识本框知识层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材主要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来表现)(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真可谓内涵上极为丰富“独树一帜”,成就上“独领风骚”,这种独特性可以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得到有力的证明。1.文学艺术四大名著被译成多国文字,获得外国学者的高度评价。除此之外,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还有皮影、双簧等多种艺术,祖先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文学艺术财富。⑴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⑵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⑶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过渡)下面我们再从科学技术成就方面来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科学技术都江堰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的宏大工程,它的设计规划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除此之外,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比如,科学方面,天文、立法、医学、数学、农学;技术方面,蚕丝织品、瓷器、铁器、火药等等。就像罗伯特所说,“‘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中国的古代科技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⑴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⑵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⑶地位:在古代,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1.典型表现⑴吴越文化:水乡文化⑵滇黔文化:边陲山寨文化归纳: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自然与水有密切关系,水为江南带来了优越的文化内涵。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多样,多民族交错杂居,因而滇黔文化含有特定的多样化民族个性,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2.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处理:探究3归纳:吴越文化是水乡文化,“水性使人通”,所以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是边陲山寨文化,“山性使人塞”,所以滇黔文化内敛性强,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其自然条件是密切相关的。(过渡)在我国,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草原文化、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客家文化等,这些区域文化,异彩纷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不同的区域文化之间也在长期相互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3.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过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在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员工培训活动方案(3篇)
- 房屋转移所有权合同(3篇)
- 解读地球海陆变迁
- 订餐平台协议样本
- 证言可信性声明
- 语文学习心得与策略
- 课件带你领略物理奇妙
- 购销合同改正书
- 购销合同签订中的合同风险预警机制
- 购销合同范本模板示例
- MOOC 线性代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旅游概论》课件-旅游购物
- MOOC 人像摄影-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宗教场所食品安全培训
- 2024届新高考物理冲刺复习:“正则动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 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调研
- 国开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监督学》期末考试总题库2024版
- 全国仿真职业技能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教鄂教版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 智能医疗装备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 DB13-T 5927-2024 地热资源开发监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