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提纲_第1页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提纲_第2页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提纲_第3页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提纲_第4页
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1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提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纲一、农业的起源

(一)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二)特征:(1)多元交汇,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南稻北粟(麦),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4)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力

(一)农耕工具

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商周时期: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出现,未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汉朝:牛耕推广,发明犁壁;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东汉时出现了较为轻便的一牛挽犁;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使用耦犁的耕作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耕作方式

生产力角度: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时期:铁犁牛耕(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关系角度:千耦其耘、个体农耕、租佃制度。(三)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沿用这种技术;

(四)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两宋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五)灌溉工具

三国:翻车—人力提水工具;唐朝:筒车—水力提水工具;

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六)水利设施时期水利成就备注上古大禹治水传说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至今还发挥功效汉朝内陆漕渠、白渠、治河工程东汉王景治理黄河边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的暗渠工程经验总结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三、生产关系

(一)经营方式的变化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原因:商周时期,生产力不发达,农具原始而粗糙;

含义:大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战国—个体农耕

四、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生产工具因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3)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特征: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态;

脆弱性: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于扩大再生产,且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6)评价:

积极: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地位: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5)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

(6)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7)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益突出,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六、拓展(1)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古代落后的经济形式。(3)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的角度,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的形式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是开放的,与市场有紧密的联系,其生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生活和交税。(4)认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提纲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1)土地国有制;(2)土地私有制:a君主私有土地;b地主私有土地;c自耕农私有土地。二、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内容: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三、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1)历程:商朝开始出现,西周盛行(鼎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2)性质:以国有为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所有;

②分为公田和私田。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宗法分封制的崩溃加速了井田制的废止;井田制和分封制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5)瓦解

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直接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各诸侯国税制改革;

A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B实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四、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一)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当时被称为“公田”或“官田”。这部分土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唐宋以后国有土地数额越来越少,但一直存在。(二)土地私有制

1、形成

(1)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2)加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

(3)确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

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

出现:战国时期;

(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要)、自耕农私有土地;

(3)发展—土地兼并(封建社会无法根除)

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根本)和土地的自由买卖;表现: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东汉和唐朝:出现田庄;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

影响

(1)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3)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4)地主阶级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土地,阶级矛盾激化。

应对措施:均田制、限田制

均田制: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延续:隋唐至唐初,均田制的基本精神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北魏的均田令:

(1)按性别、年龄把国家分配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分配的土地是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不促及地主所有的土地;

(2)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3)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兵役;

(4)政府分授桑田、露田,所授露田在使用人年满70岁后,收归政府,桑田为世业,可以相传,限制买卖。

(三)土地私有制的经营方式

(1)自耕农私有:男耕女织;(2)地主私有:租佃关系。

(四)租佃关系

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直接原因:土地兼并;

客观原因:人多地少。

实质: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历程:战国时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遍及全国。

趋势:(1)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影响:积极:(1)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2)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3)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雇佣关系。

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五)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明清以前: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表现:契约纳租方式确定,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雇佣关系的出现,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

五、

拓展:

(1)土地制度变化的意义

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2)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因此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不可能从根本上促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提纲一、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

(一)四大经济区(汉代)(1)划分依据: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全国经济重心:山东、山西。(3)四大经济区域概况经济区地理分布特点地位地域范围山东黄河流域传统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较强,全国经济重心(山东最发达)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地。山西关中、河西、巴蜀江南长江流域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原始森林覆盖面积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以北(塞内、塞外)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龙门—碣石以北的塞内、塞外地区。(4)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特点:战国到东汉区域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的多样性——多样性主要是指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二、人口南迁(一)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次数历史时期原因影响第一次两晋之际(1)汉族统治阶级的内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2)少数民族的内迁;(3)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第二次唐代中期安史之乱(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第三次两宋之际靖康之乱(注:民族矛盾)南迁的北人给地方带去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1)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2)少数民族内迁和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的兴起;(3)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二)人口南迁的影响(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经济重心南移(1)含义: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2)过程阶段时间结果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开始)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农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手工业、商业进步,南方经济逐渐追赶北方南方逐渐超过北方(逐渐超过)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完全超过)南宋经济上南方强于北方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政治环境南方相对和平稳定;(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北方生态环境恶化;(4)江南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6)政治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影响(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3)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4)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的需求;(5)促进了民族融合。(6)由于过度开发,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四)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分割时;(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五)经济重心南移的实质地区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示。(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经济重心南移是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呈现如下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实质就是地区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示。四、拓展(1)区域经济: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2)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3)影响古代农业发展四个主要因素:A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因素;B人力因素:主要是人口的多少;C技术因素:是否掌握先进生产技术;D开发因素:是否得到开发。(4)古今地理概念的差异

古代山东、山西是以崤山为界,以东称山东,又叫中原,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以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崤山以西则是山西,以关中为主,后来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因此,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差异很大。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提纲一、金属冶炼技术(一)青铜冶炼技术1、概况时间: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鼎盛: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种类:种类繁多,主要有礼器、兵器、乐器、饮食器和生产工具等;特点:规模大、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等;历程: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秦时已掌握青铜防锈蚀技术。2、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的原因:(1)生产规模大,数量多,种类齐;(2)生产技术水平高,价值高;(3)青铜制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3、青铜工具很少运用于农业生产。(二)冶铁炼钢技术(1)概况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战国:发明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战国后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汉朝(汉武帝):铁业官营。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世界领先。(2)意义铁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铁史上的重大奇迹。(三)冶炼燃料木炭:春秋时期用木炭做燃料;煤: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相当普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焦炭: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世界上最早使用比欧洲早5个世纪。二、棉纺织技术(一)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时间成就上古时代首先发明丝织技术,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极具艺术神韵;明清以来丝织业进入巅峰时期,江南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织品产区,南京、苏州、杭州成为三大丝织中心,在苏州、杭州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二)棉纺织业时间成就宋末元初以来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和工具,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三、陶瓷制造业(一)口诀:东汉青瓷,南北白瓷,日常唐代,青花元釉,五彩斗明,珐琅清粉。时期主要成就新时期时代开始烧制陶器,有彩陶、黑陶、白陶等商朝原始瓷器东汉晚期烧出青瓷南北朝白瓷,制瓷技术史上的重大突破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用品,刑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代的唐三彩享誉中外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涌现出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朝五彩瓷、斗彩等清朝珐琅彩、粉彩等。创造出更多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注:南青北白格局:唐朝形成。“南青”,指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宋朝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四、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经营形态形态方面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管理方式农户的副业官府统一管理,匠户集中生产民间自主经营,从帮工到雇工产品用途自己消费,交纳赋税官家专用,皇家私用民间消费流通方式很少进入市场(剩余部分出售)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明朝中叶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概况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明朝中叶以前居于主导地位明朝中叶后居于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从征役制到雇募制唐以前是家庭小作坊,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影响评价对于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五、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手工业技术先进;(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规模不断扩大;(4)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共存;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5)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朝中叶以后才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6)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制约;(7)农业的补充与从属;(8)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手工业的分布呈相应变化;(9)明朝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手工业的发展,我国未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提纲古代商业发展(一)概况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出现私商并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都会兴起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明清商业市镇的兴起,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推广,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大商帮形成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菲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职业时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二)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1)出现以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2)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3)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4)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三)隋唐商业繁荣1、原因(1)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的经济往来;(2)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3)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频繁,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2、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汇票)出现(唐朝);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外贸。(四)明清时期商业的新特点(1)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贵金属货币白银广泛使用;(3)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成为商品;(4)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5)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6)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二、城市的繁荣(一)城市的含义:“城”—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区;“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的地位: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的功能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二)城市布局功能的变化项目周秦至唐朝宋朝及以后市时间限时开闭打破限制(夜市、晓市)地点县治以上设市,位置特定,坊、市分开打破限制,坊市合一;乡村也允许设市(草市)管理受到官府严格控制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功能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经济职能加强注:城市布局功能变化的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1、想一想,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不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出现了具备多种商业活动的专业场所。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晓市、夜市出现;(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5)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6)从人口的迁移看: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7)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8)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三)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坊市界限不复存在;(2)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晓市;(3)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4)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5)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御街);(6)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7)对外贸易扩大,一些港口繁盛一时。(四)新兴商业城市(1)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2)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冶铁业:广东佛山镇;棉纺业:江苏松江镇;航运业:湖北汉口镇;制瓷业:江西景德镇。(五)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正常的对外贸易(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2)唐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设市舶司;(4)元朝:先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司,后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三处;制定市舶法则;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2、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4)表现:如郑和七次下西洋。3、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表现:政府特许的广州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清朝);(2)直接后果: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三、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二)政策的基本特点: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重征商税;禁止对外贸易。(三)原因(1)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2)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3)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4)“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5)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四)基本内容(1)身份地位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2)经济上:对商业征收重税,限制商人经营范围。(3)思想上:强化本末意识。(五)演变过程(1)产生:战国时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表现:明确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并且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2)发展:西汉时期原因: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囤积牟利,阻碍社会的恢复发展;表现:汉高祖严格限制商人,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影响: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3)松动:中唐以来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表现:商人地位提高。(4)强化:明清时期表现: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实行海禁闭关政策;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六)评价(1)利:封建社会前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2)弊: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3)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起源早,商业市场形式多样;(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时期发展不平衡(3)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道路曲折;(4)商业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5)对外贸易发达;(6)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商业领域官营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7)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8)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商帮;(9)货币种类不断丰富。五、拓展(1)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农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生产工具革新为手工业提供市场,农业手工业技术提高和产品商品化趋势为商业发展奠定基础,商业繁荣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及晚期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晚期越来越起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3)“重农”是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抑商主要指限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宋元时期抑商色彩较淡,汉唐时期、明清时期抑商色彩较浓厚。(4)草市:自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东晋已有,唐朝中期以后,农村商业发展,草市更盛。(5)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社会环境是否安定;同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政府政策;市场与集市的发展变化以及货币流通情况等。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提纲一、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的含义:(1)近代前夜时间:14—18世纪,也就是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2)发展: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但始终处于农业文明;(3)迟滞:农业文明未能过渡到先进的工业文明。二、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一)发展概况领域成就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领先世界;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手工业明朝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商品流通扩大,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贾、牙行,发展成工商业市镇城市运河沿线、江南地区兴起工商业市镇赋役制度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清朝前期推行“摊丁入亩”,放松人身控制国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综合国力世界领先注:牙行:是旧时提供场所、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而从中取得佣金的个人(现在一般称之为“经纪人”)或商号、商行。三、资本主义萌芽(1)含义: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包括三要素:雇佣劳动(主要、商品生产、工场手工业。(2)原因: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繁荣;(3)表现:苏州形成了劳动力市场;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出现民营手工工场;(4)特征:雇佣关系;(5)发展情况出现的时间: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出现的地点:江南地区(苏州等);出现的部门:私营手工业(丝织业等)。(6)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根本原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思想文化:文化专制,鄙薄科技;对外关系:海禁闭关政策。(7)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态的主要特征A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B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C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不占主导地位;D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四、海禁闭关政策(一)海禁(宋朝、元朝、明朝、清朝)(1)含义:明朝海禁:明代为遏制倭寇,禁止人民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禁止)(2)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主观原因:清政府盲目自大的观念。(3)目的: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4)实质: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对内的防范和对外的消极防卫。(5)影响:积极:曾起过一定民族自卫作用,是一种消极自保政策;消极(主要):A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二)闭关锁国(清朝)(1)含义:闭关锁国:清代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限制)(2)表现:政府特许的广州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3)直接后果: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注:海禁政策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四、近代前夜的危机—中西易位(1)中西对比国别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观念综合概括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制度装备落后海防松弛海禁闭关政策八股取士文化专制顽固守旧妄自尊大农业文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船坚炮利殖民扩张思想解放重视科技开放进取勇于开拓工业文明(2)根源: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3)启示: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甚至挨打;只有开放的中国才能走向强盛之路。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提纲第7课新航路开辟提纲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一)背景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根本原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欧洲出现“寻金热”;政治因素: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宗教根源: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号召进行“圣战”;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影响。鼓励冒险、追求创新;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二)条件客观: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罗盘针和计算纬度的星盘等的应用;地图绘制技术进步;相信地圆学说等;主观:(1)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中央集权制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2)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目光投向海外。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间航海家籍贯成就所经大洋支持国家方向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葡萄牙向东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西班牙向西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大西洋、印度洋葡萄牙向东1519-1522年麦哲伦等葡萄牙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首次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西班牙向西记忆规律:一个中心:欧洲;两个方向:西(西班牙)、东(葡萄牙);四个人物:哥伦布、麦哲伦(西班牙支持)、迪亚士、达·伽马(葡萄牙支持)。特别提醒:两个带“伦”字的是由西班牙支持,向西航行。三、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对比比较项目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时间1405—1433年1487—1522年背景农耕经济时期;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性质政治行为,封建社会的朝贡贸易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殖民扩张活动目的宣扬国威;获得外国的珍宝特产;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等掠夺财富;扩张领土,占有市场和殖民地;传播基督教等规模规模庞大、人员众多、船大规模小、人少、船小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宣扬了中国国威;国力不堪重负。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造成亚非拉的长期贫困落后不同结果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实行海禁闭关政策,航海事业每况愈下,国力渐趋衰退,日趋落后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利益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国力逐步增强形成差异的原因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欧洲:(1)西欧开始崛起;(2)引起“商业革命”:①贸易范围扩大;②贸易数量和品种增加;③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3)引起“价格革命”:①货币贬值;②社会分化:封建主的衰落;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加速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推动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不包括葡萄牙、西班牙)。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黑奴贸易从此开始。(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发展;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亚洲;(积极为主)对世界:(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雏形);(2)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3)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最主要的影响)(4)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5)推动了移民潮的出现和新民族的形成;(6)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权威,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中来。特别提醒:(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但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新航路开辟只是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而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2)新航路开辟的两面性。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交流和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也是殖民掠夺之路。新航路开辟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五、辨析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首先是指欧洲市场的变革,一方面指是指市场扩大,即欧、亚、非、美四大洲之间市场的形成和联系的加强,由地区性市场日益扩大为世界性市场;另一方面是指商路和贸易中心的改变,即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其次是指商品种类的增多和人类眼界的开阔,人们的商业观念、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价格革命主要是指美洲的白银和黄金大量流入欧洲,从而引起欧洲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物价迅速上涨等一系列变化。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随着货币的贬值,欧洲传统的封建贵族的财富大量减少,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传统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的联系: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它们共同促进了西欧封建主地位的衰落和商业资产阶级实力的壮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六、拓展(1)14世纪以前欧亚之间的商路:陆路(丝绸之路):地中海—里海—中亚;海路: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湾—亚洲;海路:地中海南岸亚历山大港—红海沿岸—东方。(2)新航路开辟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3)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最前头的原因A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有利;B都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C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和费用;D都热衷于传播天主教;(4)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洲,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从此开始。七、历史概念(1)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从历史大背景看,新航路开辟是在资本主义对黄金的贪婪需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2)资本的原始积累:15世纪末—18世纪,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把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使之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发展资本主义,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3)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4)地理大发现: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的代表人物首次到达地球表面某个前所未知的部分,或者确定了地表各已知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因而加深人类对地球地理特征的科学认识,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均可以称为地理发现。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这些事件通称为地理大发现。(5)世界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其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提纲一、早期殖民扩张的先驱—葡萄牙、西班牙(16世纪)(封建帝国)(一)原因(1)资本主义兴起的需要;(2)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建立中央集权;(3)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综合国力强大;(4)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二)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国别扩张地域扩张手段(特点)分界线结果葡萄牙非洲西非海岸、东非海岸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建立据点作为商站;控制交通要道,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点或线)教皇子午线(1493年)16世纪,垄断了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垄断亚洲和欧洲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亚洲(主攻)马六甲、印度、印尼、澳门美洲巴西西班牙亚洲菲律宾(16世纪60、70年代)占领全境,屠杀土著居民,直接掠夺财富。三大财源:开采金银矿;建立种植园经济;奴隶贸易。(片或面)在中、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美洲(主攻)中美洲、南美洲(除巴西)相同点(1)都在王室的支持下进行;(2)都打着传播基督教的旗帜;(3)都凭借强大海军进行侵略;(4)都采取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5)都由国家出面;(6)手段都非常残忍和卑鄙;(7)都属于封建性质,掠夺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特别提醒:(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方向与它们开辟新航路的方向一致,葡萄牙是由西向东,东方是其主要侵略方向;西班牙恰好相反,由东向西,范围主要是中、南美洲。(三)结果西班牙、葡萄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的大量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依旧是封建国家,17世纪衰落下去。西班牙、葡萄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的大量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而是大量挥霍;封建贵族的大肆挥霍使大量金银流入荷兰、英国等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刺激了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最早进行海上探险、殖民扩张的西班牙、葡萄牙衰落下去了(17世纪衰落),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后来居上。二、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一)条件(1)自然:地理位置优越和丰富的自然资源;(2)历史:经济基础较好。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3)经济:16世纪,荷兰已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4)资金: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5)政权:158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6)制度:17世纪,荷兰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7)交通:造船技术和航运业发达(交通)。造船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商队;(8)外交:殖民扩张与掠夺。(二)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三)殖民手段(1)参与殖民竞争;(2)组建大型商业公司;(3)暴力和欺诈;(4)发展海上贸易和银行信贷业。(四)表现:(1)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2)探索新的航路,抢占殖民地。(五)殖民活动地区殖民扩张情况备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雅加达等地,建立东方殖民总部;占领中国台湾(1624~1662)、澎湖等非洲东岸、印度洋北岸和马来半岛沿线的亚洲地区是荷兰殖民扩张的重点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殖民地美洲新尼德兰(1614年至1674年)、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后改名纽约)为中心的殖民地。(六)影响(1)垄断了东方香料市场;(2)把持了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3)商贸的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七)结果:(1)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2)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八)衰落的原因:(1)荷兰忽视国内的工业发展和海军建设,力量很快衰落下去;(2)三次英荷战争,强大的英国打败了荷兰,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3)根本原因:商业资本主义无法战胜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九)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原因(1)荷兰造船业发达,船只数量多,技术含量高,造价低;(2)荷兰运输业发达,拥有一支强大的商船队;(3)贸易范围广,垄断了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特别提醒:(1)1602年,东印度公司成立,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2)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阿姆斯特丹。(3)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4)荷兰之最: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16世纪);最早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17世纪)三、日不落帝国—英国(18世纪下半叶)(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一)原因(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2)经济优势: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制度优势: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4)思想优势:宗教改革后,英国新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思想文化的进步与解放;(5)政策优势: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事业,采用重商主义政策,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位置;(6)军事优势: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二)殖民过程1、过程(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开始确立海上霸权;(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2)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在印度和北美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3)英荷战争(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海上贸易霸权,进一步确立霸权地位;(三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4)英法战争(1756—1763):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特别提醒:(1)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不是世界霸主。英国确立世界霸主是在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2)英荷战争的本质是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2、英荷、英法战争中,荷兰、法国战败的原因及其认识荷兰战败的原因:(1)自然资源缺乏;(2)商业资本发达,工业基础薄弱;(3)重视发展航运,忽视发展海军;(4)根本原因:商业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战胜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战败的原因:(1)典型的封建专制统治;(2)工业倾向于奢侈品的生产;(3)法国把争霸重心放在欧洲大陆的争夺上;(4)根本原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认识:荷兰与法国的战败说明殖民扩张与掠夺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殖民竞争,不仅是军事的竞争,更是经济和政治实力的竞争。(三)结果:确立了殖民霸权,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四)殖民扩张的手段(1)海盗式的劫掠;(2)商业战争;(3)商业活动和掠夺;(4)黑奴贸易。四、早期殖民扩张(1)概念: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是西、葡、荷、英、法五个国家,其中大多数为封建国家;(2)主要方式: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贩卖黑人奴隶等;(3)影响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促进了世界一体化。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殖民地(双重性):A、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破坏性);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进步(建设性);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4)启示A经济基础的强弱,工业基础的实力决定了殖民战争的胜败;B政治制度的先进与否是决定殖民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C国内思想文化的先进,思想意识的解放是决定殖民胜利的重要因素。五、拓展(1)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依靠暴力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而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2)早期殖民扩张的手段。16-18世纪上半期,西方各国基本上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殖民扩张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是早期殖民扩张。(3)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活动中,黑奴贸易是其主要的方式之一,为其早期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基础。(4)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人口的流动与种族的融合、资本的流通、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等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提纲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指的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铁路时代)(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一)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二)发起国:英国(三)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1)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稳定;(2)资本: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4)市场: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5)原料: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料;(6)科技: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为机械发明准备了知识。资产阶级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专利法);(7)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8)直接原因: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四)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五)主要发明(影响最深远):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车;(六)主要部门:首先出现在新兴的棉纺织业(中心),随后在冶金、采矿及交通运输业展开;铁路业和纺织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七)完成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诞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八)扩展:在英国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的影响下,欧美国家纷纷效仿,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工业革命。(九)特点:(1)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技术经验型为主,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显著特点)(发明者大多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科技含量不高)(3)从轻工业开始,后重工业;(4)英国首先开始,后扩展到其它国家,其它国家发展缓慢;(5)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6)城市化进程开始,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近代化。(十)主要成就主要表现主要发明生产领域(纺织业)(首先开始)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影响1733英国约翰·凯伊飞梭提高织布速度,加速工业革命的到来1765英国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序幕)1769英国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1785英国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动力突破1785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影响最深远)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关键)交通运输1807美国富尔顿汽船加强了洲际联系1814英国史蒂芬车孙火车人类进入“铁路时代”1825英国修建了第一条铁路通讯1835美国莫尔斯有线电报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完成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诞生,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十一)影响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工业超过农业占主体;城乡结构: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社会结构: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政治状况:引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推动民主化进程;引发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潮流。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自由主义的流行。对世界:(1)英国确立世界霸权,成为世界工厂;(2)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3)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殖民体系初步形成;(5)国际格局: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6)对殖民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成其贫穷落后,引起民族解放潮流。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进步;(7)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一)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二)地点:英国、德国、美国、法国等几个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进行;(三)中心:美国、德国;(四)动力: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五)标志:同时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的技术革新热潮。(六)原因(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最终确立,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2)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展;(3)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4)资本条件:殖民掠夺以及对本国的改革;(5)市场条件: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直接原因)(6)劳动力条件:自由劳动力增长,工人素质提高。(七)特点(1)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最大特点)(2)重工业(突破口)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多个国家几乎同时进行;(4)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石油化工工业等。(八)重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2)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3)新兴的化学工业取得显著发展;(4)技术革新推动钢铁工业的大发展;(5)新通信手段的发明。包括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和使用。(九)重要成就行业国家时间发明家发明交通德国1883戴姆勒汽油内燃机德国1897狄塞尔柴油内燃机德国1885卡尔·本茨汽车美国1903莱特兄弟飞机化学德国李比希提出使用有机化肥柏琴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雷佩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塑料电力美国1879爱迪生发明电灯1876贝尔发明电话德国1866西门子实用型发电机比利时1870格拉姆电动机美国1893特斯拉无线电通讯钢铁英国1856贝塞麦炼钢法英国1875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德国1864西门▪马丁炼钢法(十)影响(1)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2)产业结构:A重工业成为工业主导;B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兴起,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C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3)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4)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市的地位和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5)资本主义制度更加稳固,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走向完善;(6)使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7)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新一轮殖民扩张;(8)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十一)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比较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标志蒸汽机改良和广泛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工业动力蒸汽动力电力、内燃机动力动力机器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发明者工匠(工匠的经验积累)科学家(发明者多为科学家与工程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最大不同)发生国家首先发生在英国,后向欧美国家扩展多个国家同时并举,有些国家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起始部门轻工业重工业工业部门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集中在重工业部门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出现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垄断组织能源煤电、石油交通工具火车、汽轮汽车、飞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侵略方式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主要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十二)两次工业革命怎样改变能源的应用结构(1)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使用,煤炭在17-18世纪取代传统的水力、风力,成为主要应用能源;(2)随着发电机、电动机的研制使用,电能在19世纪70年代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3)19世纪晚期,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应用,石油成为主要的能源,地位日益重要。三、世界市场的形成(一)途径(1)国际贸易(2)人口流动(3)资本输出(4)武力逼迫(二)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时期历史事件特点阶段特征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暴力掠夺开始形成(雏形)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6—18世纪殖民扩张与掠夺拓展(发展阶段)1765—18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基本形成1870—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最终形成二战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制度化、体系化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三)表现(1)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2)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3)经济危机的国际性。(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球)(四)特点:欧美工业国为主导(五)影响积极影响:(1)促进了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3)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4)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消极影响:(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导致出现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是当今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六)世界市场一二三: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二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四、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提供了物质基础;(2)密切了国家交流;(3)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4)改变了世界格局。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提纲一、传统的经济结构(1)地位: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2)主要特点:A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