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化系统与文化结构_第1页
第六章 文化系统与文化结构_第2页
第六章 文化系统与文化结构_第3页
第六章 文化系统与文化结构_第4页
第六章 文化系统与文化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文化系统与文化结构第一节民族文化系统任何文化都是一个系统,都由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子系统)组成。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如此,具体的文化事项也是如此。前面第二章分别介绍中国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即构成中国民族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我们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文化,才能认识文化的构成、性质和演变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的分化也越来越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研究的弱点就在于只注重对学科对象的分析和专门化,而忽视了综合的研究。针对这种情况,人们提出“系统论”、“结构论”,从总体上把握事物,把事物看作一个体系,一个系统,而这一系统是由各要素(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恩格斯说;“在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个“画面”就是一个大系统,一个整体。“各种联系”即各个要素(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方式,就是它的结构。系统的方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文化系统,首先要把文化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整体的观点);其次,要分析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子系统),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联系的观点);第三、从整体与环境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的关系中进行综合处理,以达到最佳目的。整体是由部分、要素组成,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亚,里斯多德说;“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黑格尔在《小逻辑》中也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叫做于,但按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部分融于整体之中,各部分按其内在规律组成有机整体,才有生命,才具有意义和功能。这种效应就是整体效应。正如马克思说的,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成: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一个文化系统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许多要素,许多子系统组成。有的把文化分成三个要素(子系统),即物质文化系统,制度(社会)文化系统和精神文化系统。有的分七个要素,即科技文化、经济文化、文学艺术文化、语言文学文化、哲学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美国托马斯,哈定等人著的《文化与进化》中说;“一种文化由技术的、社会的和观念的三个子系统构成。技术系统是决定其它两者的基础,技术发展则是一般进化的内在动因。这样,我们就可以视一种文化为三个层次的序列:技术层为基础,观念层最高,社会层居中。”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更小的子系统和文化特质组成。每个文化特质和子系统部是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离不开整体。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首先要以科学技术一一生产力为基础,为先导同时,其他方面也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如果某一方面停滞了,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一种文化,不仅需要把它放在更大的文化系统中考察,才能认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而且需要对它本身作系统的分析,分析它内部的更小的系统和这些系统的关系,才能把握这种文化的意义和本质。苗族侗族盛行唱拦路歌习俗。客人来到,就在寨门外或家门口设卡拦路,通过对歌,客人歌手对赢了,才迎进寨进门。它产生的背景和反映的生活(也是大的文化系统)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家族宗法制文化。,是喜歌善舞、团结友爱、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拦路歌就是这一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拦路歌本身又是一个复合体,也可视为一个小的系统,它包括歌词(文学)、歌曲(音乐)和仪式(民俗)三个系统。我们要以系统的方法研究拦路歌,就应注意到它的这些方方面面。过去一些音乐家只注意其曲调,文学家只注意其歌词,民俗学家只注意仪式过程,这就很难对拦路歌有个全面的认识。第二节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文化模式、文化类型和文化系统都是文化的结构组合状态,它们分别为西方文化人类学家使用,这些范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或一种文化的各个文化特质丛(内容)相互联系整合成为协调一致的系统(整体)的结构状态。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指出:“文化行为同样也是趋于整合的。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她又说:“所有各仲各洋的行为,诸如谋生、择偶、战斗和神氏崇拜,都依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规范而被融合到了统一模式之中。”她对美州夸扣特尔人、祖尼人、南太平洋的多布人的文化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将他们的文化概括为“酒神型”(第翁尼修斯型)、“日神型”(阿波罗型)、“妄想型”(偏执型)。夸扣特尔人喜爱心醉神迷,追求个人荣誉、大胆、虚荣、傲慢,祖尼人追求安宁、恬静、适度、和谐;多布人则以阴险、嫉妒为美。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是由不同的心理特点、集体无声识决定的。她注重民族性格的分析。各种文化特质通过整合才能成为协调一致的模式的。各种文化特质能不能实现整合,决定于这些条件:第一,这些文化特质、要素的发展水平相近似。第二,以现实的民族文化各要素和特质为整合基础。第三,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文化追求,如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趋利避害等。本尼迪克特把集体无意识作为文化整合的基础和动因,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社会经济的作用,也有它的局限。文化的内在精神,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对文化的取舍,选择、整合固然有很大作用,但这种内在精神主要地由物质的经济的条件决定。黑格尔说,“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扣技能,郎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①这说明了一个方面、即民族精神在整合为模式中起到轴心的作用,但是民族精神又如何形成呢?这就需要研究它的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的学者认为,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文化是火文化,傣族是水的民族、傣族文化是水文化。②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文化模式。彝族从古崇拜火。古老的神话认为,太阳神给人类火种,人类才有光明,才有温暖。火把节即火崇拜的产物。火塘,永生不灭。初生婴儿就接受火的温暖,新娘出嫁,要绕娘家的火塘三圈;到夫家要先跨三堆火。人病了,以火驱邪治病;人死了,火葬。从荒古的年代起,彝家就崇拜火。火已成为彝族世代相传的集体无意识。火一样的热烈,火一样的生生不灭,崇拜刚阳的美,壮美——这就是彝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它是整合彝族传统文化的轴心。这种文化模式,既与原始火崇拜有关,而更重要的是大山和游牧生活以及迁徙、战争等社会历史所铸就。傣族文化是另一种模式。傣族古为稻作民族,逐水而居,“习于水性”。古老的神话习俗就认为,人从水里来,又回水里去;水给人以生命,给人以欢乐,于是,人们欢呼“水!水!水!”人生下来就与水亲吻:死了,要用水给亡灵送行。傣家人有水一样的圣洁,水一样的善良,水一样的柔情,水一样的细腻。这种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贯穿在他们的习俗、文学、艺术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傣族文化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的整合形式——傣族文化模式。文化类型是对文化进行分类的术语,是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形态特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文化类型界定为;“在文化分类中,一种以经过选择并互相起作用的各特征或各组特征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因为任何文化样式都有分类学上的意义,那些为分类而选择的形象就要以考虑中的特殊问题为依据。……可以按照惯用的价值定向、整合原则或风俗习惯的复杂程度,作类型学的探索。考古学家为了建立时间和空间的序列,已经使用了根据各种典型的人工制品体系所划定的类型。使用这一概念还包括许多问题,包括选择比较特征、选择比较点以及确定这些抽象概念以外的实用价值等。”文化类型与文化模式都是由文化要素(特质)组合或整合而成的系统结构,这是相同之处,但又有区别。文化类型主要从形态上来区别其外在形式结构,而文化模式则主要从文化内部的协调一致的整合中区别其内在结构。文化类型主要从现象形态入手来分忻地区的民族的文化个性特征,而文化模式则从内部精神分析其整合状态。在一定的民族或一定的区域中,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同,社会发展水平相近似,他们的物质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便形成一个文化类型。人们常把文化源头分为三种类型,即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人们又把现代世界文化称为工业文化,把当代和未来的文化称为后工业文化或后现代文化。马克思从人类文化发展的纵向上分文化类型:前资本主义形态,资本主义形态,共产主义形态。林耀华教授等人对中国经济文化类型作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他对经济文化类型定义为“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类型的划分,有以下方面和序列;①生态基础;②生计方式(包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及物质文化);③社会组织形式及各种典章制度,④意识形态(包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我们认为,这些方面部属于文化、所以可以把“经济文化类型”看作“文化类型”。不过,在具体分析时,他侧重经济方面,即物质文化方面,而对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涉及较少。他把中国经济文化类型分三个类型组,每组又包括许多类型。第一,采集渔措经济类型组。这一类型组以渔猎兼采集为主要生计方式,直接攫取野生植物。其中包括两个类型,即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山林狩猎型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渔捞型。两种类型各有一些特点。第二,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它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到西南的半月型畜牧带;畜牧生计是这一类型组的人们对干旱和高塞地区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这里的居住、饮食、服饰等文化都具有畜牧文化特点。这一类型组又可分四种类型,即以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驯鹿为主,信奉萨满),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畜养马羊和骆驼,蒙古包,信奉藏传佛教),以哈萨克为典型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牧为主,兼营农业,住毡房,信奉伊斯兰教),以藏族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畜养牦牛为主,住平顶碉房,饮酥油茶,信刺嘛教),第三,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又分六个类型:1、山林刀耕火种型。集中在横断山脉南段,居住着门巴、珞巴、独龙、怒、佤、德昂、景颇、基诺及部分傈僳、苗、瑶、黎、高山等民族。迁徙频繁。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民生计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2、山地耕牧型。包括羌、纳西、彝、白、普米、拉祜等民族,多在山区经营旱作,并有牛、羊、猪、鸡等畜禽。宗教信仰复杂。3、山地耕猎型。苗、瑶、畲、仡佬、土家等民族属之。种植水稻、玉米等。住十栏式房屋。多信盘古和盘瓠。祖先崇拜极盛。4、丘陵耕作型。属这类型的有傣、壮、侗、布依、水、毛南、黎等民族。干栏建筑。信仰多神。5、绿洲耕牧型。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属之。在干旱地区的绿洲上种小麦、水稻、玉米等。瓜果质优。肉、奶、皮革、毛等畜产品在生活中居重要地位。多信伊斯兰教。6、平原集约农耕型。地域广,各大平原和四川盆地属之。居住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民族。儒家思想浓重。人类文化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是,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历史条件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所以,各自发展的具体道路也不一样。中国过去是以农立国,以农业牧业为主。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一个幅员广大的落后的中国搞现代化的,这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类型千差万别,因而,具体的现代化的道路、方法不尽相同,农区与牧区不一样,山区与平地不一样,内陆与沿海不一样。各民族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文化类型特点。因地制宜,制订适合于本地区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千万不能搞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外地经验必须与本地的生态类型特点相结合。扶贫工作也必须注重贫困地区(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类型,“输血”、“造血”都以原本“血型”为基础。扶贫也要先认清“血型”一一文化类型,才能提出可行有效的对策。中国正处在社会文化全面转型时期,即由传统社会文化向现代化社会文化过渡。具体表现在,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文化向开放的社会文化转变,由单一性社会文化向多样性社会文化转变,由伦理型社会文化向法理型社会文化转变。改革开放是促进转变的动力。过渡时期,新旧体制、秩序、规范并存,自然会产生各种摩擦、矛盾、冲突、有时表现得很激烈。行车全转弯处,必然要转,但转得过猛过急也会翻车。我们既要积极推动改革,又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社会的震荡和失序。第三节文化结构原则结构是系统的结构;系统是由许多文化要素结构而成。爱弥尔•邦瓦尼斯特在《普通语言学问题》中谈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他说:“你承认语言是一个系统,那末这就要分析它的结构了。由互相影响的因素构成的各个系统,由于内在因素的排列(这种排列形成它的结构)不同而相互区别开来。……你设想一个语种是由可以发现或描述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系统,那你就是采用了结构主义观点。”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而各人的理论也不尽一致。但是,作为一种方法,人们仍在不断改造和运用。从方法论上讲,系统的方法和结构的方法有许多共同点,如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层次结构分析是文化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文化层次有“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三层次说是把文化看作一个三层次同心圆,表层为物质层面,中层为制度层面,深层(里层)为心理层面。四层次说:二、物质文化,二、社会关系;三、风俗习惯与艺术文化:四、精神文化。余英时教授说:“首先是物质层次,其次是制度层次,再其次是风俗习惯层次,最后是思想与价值层次。大体而言、物质的、有形的变迁较易,无形的、精神的变迁则甚难。”文化结构是由外层到内核,即由“器”(物质文化系统)到“象”(符号系统、如语言。风俗,艺术等),由“象”到“道”(制度系统和价值系统)的过程,或者由物到人,由人到心的过程。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或一个具体的文化特质,都有其层次结构。有人把中国文艺本体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形式层,再现层,表现层,意蕴层。形式层即声、形,辞等。再现层即文艺的模仿。中国古代文艺首先要求形似,后来才要求神似,或形神统一。较深一层为表现层。西方重再现,中国重表现;西方文艺创作的终极目的是创造概括生活本质的“典型”,中国文艺则重在主体心灵的表现。创作的终极目的是弥合了心物、物我的意境。最深层的结构是意蕴,即所谓“气韵”、“神韵”,气乃生命内在本体,神乃外现功能,即精神。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就是不断地从表层向深层开掘的过程;黔东南苗族鼓社文化是以家族(鼓社)祭祖为核心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系统,它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世代相传,历久不衰。苗族祭祖开始于母系制繁荣期,兴盛于父系制。祭师所念的鼓词说,祭祖是姜央兴起的。现在祭祖既祭姜央,又祭蝴蝶妈蚂。为什么?因为姜央是传说的第一个父系祖先,而姜央又是蝴蝶妈妈生的,蝴蝶妈妈又是枫木变的,枫木和蝴蝶妈妈实为图腾。从历史纵向看,鼓社文化就有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三个层次的文化结构。图腾制时期祭祖文化的表层结构是关于图腾的神话传说,歌舞,仪式等。中层结构为母系氏族制度,其深层结构为图腾崇拜(观念)。蝴蝶和枫木是古代苗族图腾对象,对其崇拜,不仅成为古代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而且世代相传,成为苗族人民最深层的心理积淀和潜意识。进入父系制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于是,图腾崇拜就转向真正的祖先崇拜,而这祖先就是姜央。这时期,鼓社祭祖因祖先灵魂在枫木鼓里,所以,祭祖就是祭鼓)还形成了节日,这就是鼓社节,因杀牛祭祖,所以过去又叫“吃牯脏”。鼓社节的深层结构是祭祀祖先,求其保佑,使鼓社繁荣,人丁兴旺,子孙繁衍,生活富裕。鼓社节的中层结构是鼓社制。当时父系制确立,私有家庭出现,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组织演变为比较松散的鼓社组织(江略组织)。一个鼓社内的各个私有家庭,共祭一个鼓,即共祭一个祖宗,表明大家是同一祖宗的家族和宗族。民主产生鼓社头人,十二年一届,除大鼓头外,还有几个鼓头,分别执掌各方面事务。如掌管生产的活路头,掌管芦笙活动的芦笙头等。祭祖时的领导人有大鼓头、歌头、笙头、武头、礼头、护尉等。吃牯脏时,除祭祖外,还召开社员大会,进行“议榔”,制订乡规民约,维护社会秩序,这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鼓社节的表层结构有以下三个方面:1,冗繁的仪式。以台江鼓社祭为例,十二年大祭一次,一次要祭四年。子年祭祖;①迎龙起鼓(敬山神,存放单鼓)。选鼓主;⑧选购祭祖牛。④接双鼓(双鼓存在家印,祭祖和客人来时可敲击,单鼓为祖先英灵所在,只存放大岩洞中)。⑤醒单鼓(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