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莹十二天NLP及格执行师文凭班讲义_第1页
李中莹十二天NLP及格执行师文凭班讲义_第2页
李中莹十二天NLP及格执行师文凭班讲义_第3页
李中莹十二天NLP及格执行师文凭班讲义_第4页
李中莹十二天NLP及格执行师文凭班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LP执行师文凭课程12天内容大纲<人生提升版>的特有内容课程设计及讲授:李中莹老师第2天主题:我是谁、成长、自我价值 两个版本共有的内容 <人生提升版>特有内容 身份:身份与角色/支持的BVR 希望拥有的人生/我今天是谁? 自我:自我的建立/没有自我的人生/界限 重建或修正本人的界限/尊重界限 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什么/如何形成 孩子的成长/如何补足成长的需要讲义内容目录:身份与角色…………41先天和后天的因素…42自我价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3自信的养成…………45自信与自爱和自尊的关系…………46有过份自信的吗?…47缺乏自我价值的行为模式…………48为何人们普遍缺乏自信?…………49与身份有关的障碍性信念…………50自爱与人生…………50自尊与生活质量……51最快建立自我价值的方法…………52唯一的方程式………55附件:重要的身份角色概念A.亲子方面A-1.家长的真正任务……………57A-2.「听话」是否重要?………58A-3.家长对于身份的正确态度…60A-4.9至14岁是孩子的危险期…61B.婚恋方面B-1.「爱一个人」给你什么权利?……64B-2.婚姻的五大致命伤…65B-3.有了孩子后的夫妻关系……………69B-4.「黄金时间」与「太空时间」……70B-5.光有爱不成…………72C.与群体相处的正确概念………731.身份与角色身份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最核心部份,管理的是这个人关于“我是谁”和“我的人生是怎样的”的事情。这个人做或不做些什么、有什么计划、内心在隐藏或者逃避些什么,全部都是为了满足这个人的「身份」需要。一个人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个「身份」,却可以有很多个「角色」。「身份」照顾的是在任何所处的环境里的整个人,而「角色」照顾的则是这个人针对某些人事物的他。可以说,一个人的所有「角色」加起来,便是这个人的「身份」。这个人在他的生活里,必须与很多人、事、物拉上关系。针对这些人、事、物,这个人会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例如我妈妈在一起时就是儿子「角色」,在写书的时候我是作者「角色」,站在台上讲课时是讲师「角色」,在酒楼吃饭时我是顾客「角色」….所有这些「角色」合起来便是我这个人的「身份」了。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里,有千千万万的角色,而当我们把焦点只放在某一个情况里,例如我跟妈妈在一起,我们也会把我的「角色」当作是我的「身份」了。在每个角色里,一个人都有他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跟另一个角色里的一套有所不同。这个人可能有一百个朋友,这个人便有一百套各有些微不同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例如其中一个朋友叫张三、另一个叫李四。这个人面对张三时他的角色是「张三的朋友」,那是与「李四的朋友」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有些不同的,所以这个人有些事可以对张三说,而不能告诉李四。这是说,每个角色都需要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支持。整个人(「身份」)便是集合了所有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也许最恰当的比喻就是钻石。一个人是整颗钻石,钻石上每一个切面代表了一个角色。一个角色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可能与另一个的有冲突。也许有人这样问过你:“当你的妈妈和爱人同时掉落水里,你会去救那一个?这个问题就是把两个角色之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冲突呈现出来。也许当你单独跟妈妈在一起时,你认为妈妈就是最重要的,比本人还更重要;而当你单独跟你的爱人在一起时,你也认为他/她是最重要的。现在,有人要你把两个角色里的信念对比,你便感觉到其中的矛盾了。假如这颗钻石是蓝色的,蓝色的光芒从里面透射出来,最理想的当然是每一个面都看到同样的蓝色,这就是最自然和纯真的。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不容易做到。对很多人来说,如果只是追求一个有成功感、满足感和快乐的人生,亦不一定需要这样做。私心和功利主义使到每一个人都觉得有需要在某些角色中表示出一些别的颜色,例如说些虚伪的说话、做一些得到别人好感实是违心的事,甚至为了荣禄而放弃尊严等。坊间有些课程教业务销售员如何只求卖出产品而说不负责任的话,结果是当销售员与顾客成为了朋友,便为以前的欺骗言行感到难受了,这是众多在现实世界的一个例子。这些几乎是想「成功」地活在今天的社会里无法完全避免的行为,区别只是轻重大小。大的是违法乱纪、小的是法律容许,而只剩下本人道德和价值观的自我批判。在另一个方向,若要做到蓝色的光芒从里面透射出来,每一个面都看到同样蓝色的自然和纯真,这是说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同一个标准,非常不容易。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对自己的孩子、邻居的孩子、和非洲某从未谋面黑人的孩子有同样的态度和付出?如果一个人坚持在精神上的进修达到这个境界,他往往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脱离现实世界的生活模式。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总是在改变,所以,今天你对与某个朋友的感情是怎么样,未来的一年里可能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导致你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改变,因而这份感情也会改变。这些改变可以只在潜意识的层面进行,而意识没有察觉。过去十年没有见面,你以为对他的感情还是一样,而事实上,十年的人生经验已经改变了很多你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只有当两人再见面谈了几句,才发现感觉已经不同。所以,角色仍是一样,而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常在改变中;因此,身份还是一样,李中莹还是李中莹,但是,今天的李中莹不同于一年前的、亦会不同于一年后的李中莹。2.先天和后天的因素有些人说“我天生就是这样的”。这句说话有多少准确性呢?今天差不多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虽然先天决定了很多因素,后天却才是这个人活得怎样的原因。例如一个人天生本来比较急燥,但是他可以在成长的过程里学习到在很多情况里,做决定和行动稍慢一点效果会更好,结果培养出更成熟的思想行为模式。有些人说遗传基因决定了一个人是怎样的,试想想:假如遗传基因完全决定一个人会是怎样的,人便变得像那些低等动物如壁虎般的,你无法分辨谁是父亲谁是儿子了。事实上,一百双父子里,有多少个孩子40岁的时候像父亲40岁时一样的?科学家早就发现了,人类能够抛离其它动物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地球主人,就是人类的细胞里,具备足够的适应环境和变化提升的空间。这点在人类的脑神经系统里尤其利害:当一个思想或行为重复次数够多的时候,神经元能够凭借这个学习过程而修正有关的遗传基因!有两点可以肯定的:先天因素不能决定一个人成长之后的性格、人品、能力和思想。因此,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先天因素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后天因素才是。我遇过很多人坚持在出生时很多东西已经决定了,但是我还未曾碰上一个说先天因素完全决定了他是怎样的人。这些宿命论者把性格、命运、运气也并入先天因素。这只不过是把照顾自己人生的责任交给一些无人能抗拒控制的东西,因而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了。这样的人很愿意“认命”-接受命运就是这样、无法反抗。这其实是被他们内心「没有资格」的身份所操控了。一个人出生时少了一条腿,他可以说这是先天的,但是,「少了一条腿」这个事实决定他的人生有多少成功快乐的吗?不会,除非他坚持:少了一条腿的人是没有资格过成功快乐人生的。由此可见:只有当他不愿意自己去照顾自己的人生成功快乐,而把这份责任交给不存在的一条腿,人生才没有可能成功快乐。今天有很多人用这样的心态过日子,为什么会这样呢?看完这一章你便会明白。每当有人听完我上面的说话,还是坚持很多东西例如性格出生时已经决定了,我会问他:出生时他的性格有多少是已经决定了的。没有人敢说全部,一般上答案会是30-50%。我会对他说:既然先天的因素无法改变,再把精力放在它上面也是徒然,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后天因素的50-70%,因为那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既然一个人从出生到今天的一段时间里能够塑造出现在的性格,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当然也可以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运用的就是那可以改变的50-70%。所以,只要一个人愿意有所不同,无论性格、人生,都可以改变的。3.自我价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身份」是心理活动的核心部份,支持这些活动的,也就是「身份」的能量,称作「自我价值」。「身份」管的既是“我是谁”和“我的人生是怎样的”的事情,「自我价值」的作用便是为了做出这两类事情而提供的推动力,这份推动力使到这个「我」在人生里产生和增加「价值」,是每一个人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本钱。没有足够的「自我价值」,建立成功快乐人生便只是梦想,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包括三项素质:自信、自爱和自尊,稍后会深入解释它们,现在先看看「自我价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价值」不足就是自信自爱自尊不足,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在今天的社会里到处可以见到。很多人说到今天的人欠缺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公德心等,都是包含在这个范围里。事实上,这点还须作深入一点的了解。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是一个人内心的素质,它们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这个人与身体之外的世界相处互动的方式,我称之为「心理健康」,就是这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具体运作的、包括思想上、情绪上、和行为上的能力模式。有了这些能力模式,一个人才能在三赢的基础上(三赢就是:我好、你好、世界好)取得所追求的价值,并且不断累积直至感到人生成功快乐。这个人会得到其它人的爱护和尊重,亦同时会爱护尊重其它人,并且对社会、对世界有一份正面的影响。他亦会被认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和公德心。这些能力模式总共有36项,分为6大类:思想态度-最基本的处理生活中千百事的态度。学习提升-保持与时共进、乘风驭浪的能力。自我管理-有效率地照顾自己的人生。人格发展-有效地把自己在这个世界里定位。情绪智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人际沟通-有效地与其它人相处。这36项能力模式都可以从思想和行为模式上呈现出来,以下就是扼要的解说:A.思想态度-最基本的处理生活中千百事的态度。 1.面对所有的人事物都抱着「三赢」的态度:我好、你好、世界好。 2.经常怀着“我如何能做得更好?”的态度。 3.经常思想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4.在困难时能够刻苦坚持。 5.保持灵活的态度。 6.有丰富的创意和幽默。学习提升-保持与时共进、乘风驭浪的能力。对很多的事物都有兴趣。有效运用本人的思考模式(NLP中的「内感官」部份)做学习工作。常想掌握有关的学问和知识。多问“为什么…”和“如何…”。不满足于简单答案而想了解更多。有尝试的勇气和行动。自我管理-有效率地照顾自己的人生。13.自己可以做的不假手他人。14.自己想要的自己去争取、创造。15.以自己能够照顾自己为荣。16.在思想和行为上爱护和尊重自己。17.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18.有效安排自己须做的事。人格发展-有效地把自己在这个世界里定位。19.认识自己拥有和未拥有什么能力。20.能够改变妨碍自己成长的信念。21.具备有效思维的能力-总是维持有接受、学习与成长的空间。22.肯定自己的资格与别人的一样,也肯定别人的资格与自己的一样。23.尊重每一个人,包括本人的界限。24.认识和珍惜自己能够影响这个世界的能力。情绪智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25.明白情绪实是来自本人的信念系统。26.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绪。27.具备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28.关心别人的感受。29.明白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30.能够接受「失去」(Loss)。F.人际沟通-有效地与其它人相处。 31.具备有效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32.能够主动与他人接触。 33.接受其它人跟自己不同之处。 34.能够妥善处理别人的不良行为。 35.能够面对群众说话。36.良好的谈判辩论能力。4.自信的养成任何人、无论正在做什么事,其终极目标是想他的人生成功快乐。人生怎样才是成功快乐呢?原来每个人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里,都有一些他很在乎、认为重要、想得到的东西,称为「价值」。例如,我问你在一份理想的工作里,你最在乎的是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你的回答可能是酬劳、学习机会、别人对你的肯定、或者是对社会的贡献等。这些,就是你在「工作」这一件事情上所追求的「价值」。我们做或不做任何事的决定因素就是内心里这样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使我们产生「想做」和「不想做」的感觉,这些感觉也就是内心的动力或者阻力了。当我们在所做的事里总能获得我们追求的价值,获得的价值不断地累积起来,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便会感到人生是成功快乐的。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不断地累积,到了足够多的时候,便会感觉人生是成功快乐的。”(在这篇文章里,「能力」和「力量」两个词语交替使用,在意义上两者有些微不同,但在本文里无关重要。) 因为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所以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尝试」的基础是「感觉」。「感觉」就是想去尝试的内心状态,也就是自信的最基本原动力。没有“想去尝试”的感觉,不会去做第一次的尝试、因此不能有任何的经验累积、也因此不能发展出做事的能力。「经验」不一定要是成功的。成功的经验固然是好,但是失败的经验也带给我们知识和能力。因为成功与失败从来都不是全白全黑式的对立,而只是在一个包括而不可区分的移动连续体(continuum)上面的两个点。例如考试及格的标准是60分,55分的确未曾达到这个标准,但是在全部可得的100分里,55分便是55分的成功。你把这55分丢掉,就算得到所有其它的分数,你也不会成功。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可能第五步走错了,因而不能达到目标,但是第一至第四步是正确的,这需要肯定。同时,第五步这样走去不到目标,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份知识。这本身也是学习,也是能力。我们从婴儿到成年,从走路到说话、从打球到看书,每一项能力都是凭着不断的失败、不断的累积经验而学会的。这是唯一和无可避免的成长路,无论是在十岁、三十岁或者八十岁时学一种外国语言,也必须经历同样的过程。偏偏就有很多人成年后不容许自己失败,为了避免失败而不肯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东西。这样是不让自己成长,结果是天天活在因为没有成长而带来的痛苦之中。奇怪!可惜!自信的基础不错是「能力」,但是能力本身不一定会产生自信。犯罪行为往往需要很大的力量,你我都不敢去做。罪犯表现出很大的力量,但也同时表现出很大的缺乏自信。问题青少年的打斗、自残等行为,也不是显出过人的力量吗?为何他们如此缺乏自信?原来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例如,我对一个外国人说了两句英语,外国人听不懂,或者斥责我不应该这样说,我有说这两句的能力,但是,因为得不到肯定,这份能力没有变成自信。如果那个外国人按我那两句的意思给我恰当的回应,或者称赞我说得好。这样,我因为得到了肯定,这份能力就变成自信。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什么能力或自信。凭着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学习如何面对处理、凭事情结果和人们的肯定,能力和自信随着岁月不断地累积起来。因此,自信是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肯定而建立出来的。肯定有两种:来自本人和来自他人的肯定,最好是两者都有。若只有一种,产生自信的效果会打很大的折扣,若长期只有一种,自信甚至会减少。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信任,才能信任别人,别人也才能信任他。所以,没有自信的人找工作特别困难。5.自信与自爱和自尊的关系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事物能够带给你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你对事物的爱护程度。试想一想:你有两部车子,一部每个月为你赚十万元,另外一部每个月为你赚五万元,现在两部车都坏了,而你只有足够的钱去修理其中的一部,你会决定送那一部车去修理呢?当然你会先修理可以为你赚十万元的一部。从这个例子你看到:能够给我价值的东西,我都会爱护,而且,越能为我取得所追求价值的东西,我就越会爱护。反之,对我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就算丢掉了也没所谓。自信既是信赖自己有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自己越有能力就越爱自己。所以,我们就必须先有「自信」才会有「自爱」;同时,我们必须有更大的「自信」才会有更大的「自爱」。一个人必须先爱护自己,才能爱护别人,而别人也才能爱护他。不爱护自己的人,不会爱护孩子(例如带着孩子去自杀的父母),不会爱护企业(偷公司钱财的员工),也不会爱护国家(贪污渎职的官员)。有了足够的自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件很多人都爱护的事物,例如国旗、寺院;一个受到很多人爱护的人,例如国家领袖、英雄、智者,必然受到很多人的尊重。一个人也必须先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而别人也才能尊重他。今天,社会上有很多人的行为被认为是缺乏心理素质的表现,也就是使人没有想对他们尊重的感觉。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因而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亦因而没有足够的自尊。没有足够的自尊,使到他们不能尊重别人,因而别人也不能对他们尊重。6.有过份自信的吗?自信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当一个人信赖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时,他便无须经常显露力量出来。反过来说,当一个人感到力量不足,他便自然地经常呈现出「我有能力」的示威行为。这些示威行为就是一般人说的过份自信了。跟你说个武侠故事:一个少年上山学武功,十八岁学艺完成下山,来到一家酒楼,他大咧咧地坐下,把宝剑「扒」的一声,横放在身前的桌子上面。他这个动作有两个讯息要告诉其它人,第一:我是懂武功的,你们要小心啊。第二:我的剑就在手旁,你们不要乱来!十年后他的武功大进,已经成为大侠,什么武器都不需要携带随身,因为他能运用身边的任何东西作战,然而在平日里他跟普通人一样地温和,碰见他的人,还以为他不懂武功的呢!你看,要提醒别人自己有力量的,都是力量不足够的人。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力量时,无论什么事,无论是否突发,他都能够轻松应付,便无须把力量显露出来。因此,真正有力量的人,坐在你旁边,如果他不开口说话或者有所行动,你甚至不大察觉他的存在。反之,要不断用种种说话行为来炫耀本人力量的人,他们的内心实在是欠缺力量的。再说一个武林故事。话说当年天下大饥荒,所有门派都无法维持生计,只得把门徒遣散下山。一个少侠16岁,学得一身好武艺,也要下山闯荡江湖,并且带着一个5岁的小师妹。这个小师妹精灵活泼,少侠平时就是最疼爱她,师父把照顾她的任务分配下来,他也乐意接受。下山后去到一个城镇,少侠想卖武赚钱,跑到市集一看,原来多个门派的人都已经由于同样原因而在舞刀弄剑。城中的人见得太多的卖武表演,没有多少人愿停下来观看。少侠想:跟这些人一般的舞舞刀枪,肯定没有什么收入,必须想想办法。他在山上练过梅花桩,就是在几根木头上跳来跳去练刀法剑法,已经有一定的造诣。这个功夫需要的功力比一般的高,他看不到有那一派的人在市集里表演的比这个更高水平,就决定以梅花桩上舞刀为号召了。为了增加刺激和惊险性,他在木头之间放一些打碎了的玻璃瓶、刀刃等东西。的确,从第一天开始,他的表演便吸引了一大堆人来看。只是,每次他在梅花桩上跳跃舞刀的时候,他那顽皮的小师妹就把那些木头搬弄不停。常常在他跳高时才发现木头已经移了位置,使他很窘,只是他艺高人胆大,每次都有惊无险。每次梅花桩上舞刀的收入挺理想,但是当观众散后少侠便大骂那师妹一场:毕竟这么辛苦都是为了养活他们两个,小师妹怎可以这么顽皮呢?若师兄有什么闪失,以后谁照顾她?每次给师兄骂了小师妹便大哭一场。师兄见到师妹这么凄凉便又心软,把师妹哄笑了,再叮嘱她明天绝对不要再次这样,两人便开开心心地吃饭去了。这个过程,每天都重复一遍,小师妹就是没法停止顽皮,总把木头搬来搬去。五年后少侠的武功大增,已经练成了草上飞绝技。落脚处没有木头他也可以在刀刃或玻璃尖轻轻一触便再跳起来。这时,他绝对不在乎顽皮师妹如何搬弄那些木头了。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足时,他会要求其它的人事物按着一定的规定存在,若有什么变动他便大发雷霆:你们不动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你们偏偏就是要跟我过不去!而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是无惧于事物的不稳定或者变迁的。7.缺乏自我价值的行为模式自信自爱和自尊,统称为「自我价值」,是每一个人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本钱:没有它们,建立成功快乐人生只是梦想。这三项也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核心,有了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一个人才能发展出其它的心理素质出来。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他出生后的整个成长过程里,凭着每天的人生经验总结累积而发展出来。自我价值不是光凭时间便能发展出来,每次的人生经验所做出的总结,是决定于当时这个人内心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其基础是这个人的信念系统。一群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成长,虽然有类似甚至共享的人生经验,但是因为各人的信念系统不同,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会有不同,因而各人发展出来的自我价值也有高低。自我价值不足就是自信自爱自尊不足,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在今天的社会里到处可以见到。很多人说到今天的人欠缺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公德心等,都是包含在这个范围里。总的来说,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会很容易地,为了很少的价值,会放弃对自己的爱护,和别人对他的尊重。我们需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想有成功快乐的人生,所以都想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自尊。这方面比别人欠缺,便是说没有资格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是不能接受的。这样的人会觉得比别人低位,同时害怕别人知道他们的不足,所以,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的力量,就是努力地企图减少别人的力量。他们的行为模式大致上有三类:1.故意做一些事使人以为他力量很大,或者找一些以为代表力量的东西企图使自己的力量分数增加;2.喜欢不劳而获或以小换大地增加自己的力量;和3.做些伤害破坏诋毁别人的行为,以为可以把别人拉低下来,跟自己一样高低。第一类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会什么也满口答应,然后不知所终、喜欢吹嘘夸大、顺口承诺、有错不认、嘴巴大而器量小、满口不在乎、故意炫耀财富/胆量/地位/人脉关系、追求品牌和名贵物质享受。青少年则喜欢好勇斗狠,撩事斗非,故事做破坏规则的事,或者别人不敢做的事。第二类的人会贪小便宜,会公物私用、斤斤计较、因财交恶、喜欢赌博。赌博是最明显的自我价值不足的行为,因为赌博总是以小博大。这类人会利用朋友,借了不还、自私自利。第三类的人喜欢开一些使人狼狈出丑的玩笑、喜欢作弄人、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坏话、中伤做谣、揭人隐私。这类人会肆意批评否定别人、不愿给人肯定、不接受别人做得比自己更好。这些行为,不能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提升,反之,他们会越来越深陷而不能自拔,就好象一个人喉部做了手术,插了一根管子。他因肚子饿了要食东西,但是食下去的食物总是沿着那根管子流出来,而食物的味道使他更饿更想吃,这样他只会越来越吃得多,同时越来越饿。很可怜,只会累死,除非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把精力改放在真正提升自我价值的工作上。沉迷赌博不能自拔,就是这样的照写。8.为何人们普遍缺乏自信?上面说过,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人成年之前便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一些错误的观念、传统教导孩子的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环境,使到大部份的人在成年之前得不到足够的肯定去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你可以试问问自己:今天的孩子,每天可以得到的肯定多抑或否定多?假设培养出足够自信需要5000次的肯定,如果一个人成年时只累积了3000次,在他未来的岁月里,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以补回那必须的2000次的肯定,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如果他错误地坚持上一段描述的行为,他的人生里会越来越少成功快乐,而同时他那些行为会变本加厉。到底是什么做成这个普遍的现象呢?首先,整个人类对情绪感觉的认识很不足够,而中国人跟外国人比较,更不愿意与本人的感觉联系、更不愿意谈论感觉、更不清晰内心感受、对情绪问题更感无力。当家长斥责孩子“不准哭,不可以发脾气”的时候,他便开始了教导孩子不要理会感觉、告诉孩子情绪是无可奈何的事,和把焦点放在理性(应该怎样)了。试问一个人连自己内心的感觉都搞不清楚、拿它毫无办法,怎样能培养出来自信?其次,对孩子的教导普遍地使到孩子没有建立出「自我」。孩子很少的时候便因为表现出情绪而被否定,学到不理会内心的感觉而只看成人的意思而行动,更经常被教导模仿别的小孩,而本人的能力表现却得不到肯定,结果他不能在内心建立一个充份的「自我」出来。第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总把焦点放在孩子没做到的小部份,而把孩子做到的部份看作是理所当然,而没有给予肯定。第四,很多家长为孩子定下过高的标准。很多家长以为把标准定得越高越好,结果,孩子自己不明白本身的能力水平、也不懂得需要尊重和照顾自己,做不到家长定出的标准便认定了是自己不好、自己不争气。第五,过份强调孩子认知方面的学习重要,包括思想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发展出跟自己的感觉紧密联系、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这部份的成长包括情绪智能,和大部份代表心理素质的行为背后的内心动力。第六,传统上习惯以否定自己的方式去表示对对方的尊崇。这是我们传统价值观里需要修正的一个部份,数十年前国人在书信中称呼本人的妻子和孩子为「贱内」「犬儿」,便是典型的例子。自贬以表示谦逊,只会做成内心虚空无力。第七,传统的家长习惯以「恐惧」「犯罪感」「羞愧感」去推动孩子,这使孩子内心无力。(例:“不要哭啦,你听,拐卖孩子的人来了,不要让他听到你在哭啊!”“公安叔叔说这里不准小孩哭的,是不是要我叫公安叔叔过来啊?”“你是男孩子嘛!男孩子怎可以哭?女孩子见到你哭会笑你的。”)9.与身份有关的障碍性信念「障碍性信念」又名「局限性信念」,即是妨碍一个人有效成长、有效学习、以至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信念。最严重的障碍性信念是三个关于「身份」的信念,它们是:第一个是“我的这件事没有可能……”。例:“我这个病不会好的了。”这样认定的人会坚持停留在困境里,或者抱怨环境因素。第二个是“我没有能力……”。例:“我不能放松”。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便做不到,只有干着急,或者埋怨自己没有用。第三个是“我没有资格……”。例“我那里会这么好运气?!”或者“我的命生成就是这样,是应该受苦的。”这样的人接受了他们认定的「命运」,甚至会含笑受死的。就是一般人说的“认命”的态度。在中国人的社会里,我常常发现表面上似乎是能力性或可能性的障碍性信念,但是经过细心分析后,其实都是资格性的障碍性信念,就是“我没有资格”。这个在中国人中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自我价值不足。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容易培养出「没有资格」这样的障碍性信念,我们必须正视,帮助孩子培养出足够的良好的心理健康。10.自爱与人生我们必须先爱护自己,才能爱护他人。一个母亲拉住孩子的手从高楼跳下来自杀。她怎样看待她孩子的生命?当然看得很轻!她怎样能够把孩子的生命看得这么轻?必然是她先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才会这么轻视孩子的生命!现在你试试找出来一件你很心爱的东西(必须是一件物品,而不是一个人),尝试给下面的两个问题各2-3个回答:你怎样对待它?你希望它会怎么样?既然你这么心爱它,你是不会把它随随便便放置在什么地方的,对吗?你不会把它放在危险的地方,容易受到风雨烈阳的伤害,亦不会使它容易被弄脏的。你甚至会做一个什么的套或者盒子给它更好的照顾,甚至把它放在橱柜里或者保险箱里,给它最好的保护。也许它是很名贵、价值连城的,也许它是祖传下来的,也许它的价钱不高,但是有很多的情感因素。总之,它对你来说代表很大的价值,这份价值很难找到代替品,对吗?在你的人生中,跟那件很大价值的物品比较,还有一件东西有更大的价值,就是你自己!事实上,「你自己」是你的人生里最最大价值的东西,因为所有的其它东西,都是靠「你自己」才能获得。既然你对上面那件物品这么爱护,你应该以更大的爱护来对待「你自己」。你怎样做才是最适当地对那最最有价值的「你自己」呢?过去你怎样对待「你自己」?怎样有心或无意地忽略、伤害、亏待「你自己」?你准备怎样修正对待自己的态度?现在,想想一个你很心爱的人。如果你不存在了,你对他/她的爱有什么意义?这样问你也许你的感受不大,现在想一想,如果你衰弱多病,你对他/她的爱会是一份怎样的意义?是的,你只会是他/她的一个负担,一个让他/她减少而不能增多成功快乐的负担!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任何人,你必须先爱自己,保护自己,使自己拥有力量,维持在有力量的状态,而不是总是在衰弱无力的状态。你必须不把自己放在危险、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好好地保护自己,并且不做伤害自己的事。爱护自己是你的责任,亦只有你才能够做和做得好。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开脱这份责任。没有了自己,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能做和做好;你是不能不要这个「自己」的,它没有地方可以去,无论什么事情发生,它还是在你那里。所以,无论什么事发生过,无论什么原因,你惟一的办法还是接受这个「自己」,充份地接受它,爱护它,使它用最快的速度从伤痛中复原过来,这样,它的力量可以从新释放出来,可以支持你,你也可以放松和积极起来,创造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人生。11.自尊与生活质量满意的生活质量,是现实生活中与其它人在一起时得到他们的接受和尊重、本人做事时顺利爽快、得心应手。这样的人自然感到轻松开心、成功满足。这样的生活质量,与自尊有莫大的关系。上面说过,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怎样才算是自己尊重自己呢?自己心口合一,里外一致,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勉强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是自己尊重自己,这样的说话人人都懂得说,甚至已经过份地用这句说话去让自己不遵守承诺、不尽责任、逃避照顾自己的必须。事实上,「不勉强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这句说话没有错,但是需要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需要「勉强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的情况出现。没有想清楚便作出承诺、没有好好地在内心了解跟自己的责任有关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本人的成长没有继续完成,老是逃避而不愿面对成长的需要,这些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需要处理的东西。每一个人,当达到成年或者离开父母之后,成长便是本人的事。一个人不能用任何借口来拒绝成长、逃避成长。成长的过程一定有痛苦,但是成长之后便有机会开心快乐、成功满足。拒绝不成长的人绝不会开心快乐、不会成功满足,而只会更痛苦,而且是永恒的痛苦。12.最快建立自我价值的方法已经成年、但自我价值不足的人,可以运用以下的三个方法改善。充份地奉行这三个方法,一个人的自信自爱自尊能够在一、两个月内明显地提升。这三个方法是:言出必行、言出必准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接受自己、肯定自己1.言出必行、言出必准坚持每天每件事做到「言出必行、言出必准」,便能使自己的自信在一、两个月内有明显的提升:不论是自己内心和外界人士的感觉,都会认为你明显地多了自信。「言出必行」是说过的一定去做出来。自己答应过的事,别人尽可放心,因为自己一定完成。就算是答应自己的事亦一样对待。这里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就算自己控制不了的,仍属自己的责任,因为那仍是自己人生的一部份。例如交通意外使到自己迟到,但是自己还是为了迟到而道歉,或者缴交迟到罚款而不用交通意外为借口。别人给自己的资料错了,自己用那资料做出的报告,还是自己的责任!自己信任谁、决定选择走那条路、使用什么资料,怎么不是自己的责任呢?第二,没有把握的便不作出承诺。严格奉行「言出必行」的即时效果就是不会随便答应别人什么事。这样,为了能够脱身而随口答应的、为了心软或冲动承诺的事情,都会快速地减少。一两个月内,你便会因为没有欠别人的「心债」而没有感到不好意思、内心无力、难过后悔、内疚遗憾了。反之,因此你会有站得很稳很有力量的感觉,更因为别人知道你答应过的一定算数,对你很安心信任,因而尊重敬佩你。「言出必准」指的是你说的完全跟你内心的认知感觉一致。当别人问你会议室里有多少个人,你不知道便说“我不知道”;不能肯定便说“我不能肯定”。只有当你刚从会议室走出来,在里面你真的点算过是6个人,你才应说“有6个人”。当你猜有6个人而不能肯定时,你应该说“我不知道”,或者“我猜是6个人”。没有人能够什么都知道,所以不需要害怕承认不知道会被小看了,但是如果说的话自己不能负责任,自己的内心是虚慌的,便不会有力量了。「言出必准」的人,别人喜欢与他一同做事,因为觉得他可靠。很快,这样的人被感到很有力量,找人合作或者做什么重要的事,都会优先想到他,所以会感到很有自信。「言出必准」的另一个意思是:说的话完全符合内心的情绪感觉。当你心里感到不好意思、便把“对不起”说出口;当你感到不愿答应,便老实说“我不愿答应”。这样便做到心口一致,力量便总会充沛地在内心流动。一个做到「言出必行」和「言出必准」的人,身心合一,亦与环境的人事物有最好的关系,所以内心的力量很大。这两点并不难做到,由此刻开始,每说一句话的时候都先提醒自己,很快效果便会出现。2.有所必为、有所不为 年青时候精力旺盛,热情充沛,想做很多的事,也有很多抱负,但是也容易感到挫败气馁、亦容易十年过后发现一事无成,更有不少人会做了使自己懊悔遗憾的事,带着一份很大的无力感度过一生。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就是因为年青人的精力旺盛,热情充沛,能够做很多的事,所以需要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事。年青人若想人生路能够不断地往上升高、越来越多成功快乐的话,需要学习「有所必为、有所不为」这两句说话。如何能够区分什么事「不为」、什么事「必为」呢?以下是三个简单和容易运用的标准。2.1「三赢」标准是第一个标准,也是必须绝对坚持的标准。只要是符合「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事,不妨做,总错不了。就算没有即时或者直接的利益,都会有未来、间接的利益。反过来看,一些没有什么明显好处但是因为内心好奇想尝试一下的事,可以想一想这事是否「不会对自己有伤害、不会对对方有伤害、也不会对其它人事物有伤害」,若然,又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可以去做。2.2对自己的「建设性」。「建设性」是事情能够产生累积性的正面效果,每重复一次,自己的成长、学习、和未来的成功快乐便多一分。例如帮助同学招待外国朋友,能够使自己的英文语言能力有进步、亦能够使自己面对外国人的时候更自然得体。应该主动地去找这样的机会,每一次的经验都累积出来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便是应该「必为」的事。跟朋友去喝啤酒斗嘴,开心一场,但是没有什么累积性的正面效果,就算也没有对自己、别人和世界产生什么伤害,偶然去一两次便足够维持与那些朋友的关系。如果现在有两个同学来找你,一个请你去帮忙招待外国朋友,另一个邀请你去喝啤酒斗嘴,凭着「建设性」的考虑你便知道取舍了。2.3「量力而为」就是按自己的能力去决定做什么、做多少。这是爱护自己、尊重自己的表现。诚然,每次做什么事都比上次的目标高一点能让自己进步和成长,是好的,但是不要做过份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今天有些人学会了强迫自己定下一个比天还高的目标,然后强迫自己非常辛苦地去尝试达到它。每天都活在高度压力、紧张、担心、慌张、忙乱、无力之中,也许真的成功了一次,以后更振振有词,以此为榜样,永远活在辛苦无力之中。只要一次失败,便前功尽弃,或者大事未成,便已经耗尽精力、体弱多病。更有些人只是为了炫耀、示威或者报复而强逼自己去做超出本人能力的事,这些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往往会做成不归路的情况。踏实、认识自己拥有的能力和承认自己没有的能力,才是聪明的做法。3.接受自己、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就先不要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会否定别人,容易妒忌别人,对别人的成就看不过眼。否定自己的人,会总是找机会去证明自己不够好,否定自己的成就,或者事事要求完美,不容许自己有错。一个否定自己的人,总有非常大的一份无力感,因为这个人的大部份力量,就是在那个被否定的「自己」里面。用一个比喻让你容易明白这个意思,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连体婴儿,左边的一个名字叫做「我」,右边的一个名字叫做「自己」。两边有些时候很和谐一致,做什么事都做得很好,但是,也有些时候两个在吵架,「我」自以为是老大,不接受「自己」,而事实上,「我」的双手双脚没有长得好,要靠「自己」才能走路、做事。所以现在「我」不接受「自己」,便什么事都做不出来了。「我」不接受「自己」,而力量总是在「自己」里面。何以见得?「我」就是认为「该怎么样」的一个,而「自己」就是「不应该那样」的一个。「我」是乖孩子,「自己」是坏孩子。坏孩子总比乖孩子有力量:顶嘴的孩子总比听话的孩子力量更大;顽皮的孩子总比坐得乖乖的孩子懂得更多、能做得更多。问题不是去做坏孩子的事,而是把坏孩子的力量用在更有效的事情上。「我」不够好,这是事实,但是怎样的不好也还是拥有很多能力、知识、经验和潜质。更重要的是:没有了这个「我」,便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我」就是基础平台,在上面,盖什么高楼大厦都有可能;而不接受这个平台的话,则无法把任何东西建筑起来。不接受自我的最典型说话就是“我必须不满意今天的成就,才可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逻辑,为什么不是“充份满意今天的成就,才可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把到今天为止所做到的去掉,你明天就必须从头来过!对自己到今天为止所做到的充份的接受和感到满意,带着那份满意、满足、感恩、喜悦和成就感的心情,明天便有更大的动力和自信去发展得更好更多,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所以,我们必须肯定自己的能力、做得好的部份,和能够每天进步的必然性。「我」不够好,但是明天可以更好。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每天都做到比昨天更好、每天有学习、每天都有提升、每天都更成功快乐。否定了自我,每天的成功快乐自然很少。13.唯一的方程式前面解释过怎样培养出自信。把整个过程编成一个方程式,就是这样:「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孩子出生时是没有什么自信自爱自尊的。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的每一份人生经验都让他产生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这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终极目标都是使孩子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其累积的效果在这个孩子的内心(潜意识)里,便是支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自我价值了。因此,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边的成年人对他的影响至大,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家人、老师和同学。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足够的肯定,他便能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反之,他便总是自信自爱和自尊不足。今天社会环境里的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比肯定多很多,因而多数人长大了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严重不足。但是,孩子的脑里早已设有让他成长的软件程序,这使他不断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行为,越得不到肯定便越要做、越做得多。孩子潜意识的动机只不过是使他有充份成长而已,但是人们只看到孩子行为的不合理和破坏性,企图规范孩子、约束孩子,而孩子的潜意识却把这份规范和约束当作是不让他成长的东西,所以总是反抗。这解释了孩子成长过程的叛逆性、青少年的过份行为,包括犯罪行为。一个人若未曾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会不断地重复上述的模式,就算到了中年老年也是一样。对于自我价值不足的人,帮助他们重新培养出自我价值,只一个方法:便是制造机会,让他多些自己做点事,并且帮助他(让他自己)多做到出来,更因为他做到而让他得到多些肯定。事实上,这个方法也就是反复地运用上面的方程式。没有其它方法,而且无论小孩或成人,这个方法都一样有效。所以,第二个重要的方程式去补偿第一个方程式做得不足,就是「多做」→「多做到」→「多因做到而得到肯定」自我价值的形成成长过程 转化 自我价值能力自信肯定能力自信肯定经验自爱经验自爱尝试自尊尝试自尊想去做的感觉想去做的感觉所以,最能帮助一个人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是制造机会,让他:多做、多做得到、多因做得到而得到肯定。附件:重要的身份角色概念A.亲子方面A-1.家长的真正任务……57A-2.「听话」是否重要?………………58A-3.家长对于身份的正确态度…………60A-4.9至14岁是孩子的危险期…………61B.婚恋方面B-1.「爱一个人」给你什么权利?……64B-2.婚姻的五大致命伤…65B-3.有了孩子后的夫妻关系……………69B-4.「黄金时间」与「太空时间」……70B-5.光有爱不成…………72C.与群体相处的正确概念………73A.亲子方面A-1.家长的真正任务父母对子女的任务是:父母把生命传给子女,并且帮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有充份能力去建立一个成功快乐人生的人,和对环境作出正面的影响。一个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在其成长过程中身上或身边出现的种种事情中学习过来的。故此,伴他成长的家长需要首先明了一点:「这个现况,我有份制造出来。」这是说家长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模式,塑造出孩子今天的现状。因此,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必须家长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我是说:「欲孩子改变,家长必须先来一些改变。」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没有可能成功的。很多家长都有一些自责或者内疚的心态,觉得自己未完全做好对孩子的工作。这种心态的好处,是驱使这些家长去寻求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提高亲子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样的家长相比于那些总是自认为做得很对,一出现问题就怪责环境或孩子不好的家长来说要来得积极。坏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信念:家长的确对他不起,欠他一些东西。这样的孩子往往会不断索求,每次吵闹时都以此为凭借而有诸多要求和抱怨,使家长不知所措,难于招架。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明白:他们对孩子尽心尽力,都是好的家长,只是如同人生里其它的事一样,他们还有许多办法去做得更好。每一代的父母都把他们所知的、最好的给予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爱及良好动机超过一百分。家长无须怪责自己,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可以学习到更好的方法时更无须自怨自艾。家长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和孩子。负疚心态只会使孩子误会家长给他们的真的不足,从而无法建立良好的自信和对别人的信赖,这类孩子因为内心没有安全感而不断索求及抱怨,叫家长疲于奔命。这个现象在单亲家庭中最易见到,严重的会令家长陷入无法自拔的心理病态。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着想,这些家长必须建立一个清晰的信念:「我已经给了孩子我可以做到的最好的了,同时,我会继续找寻能做得更好的方法。」孩子心中没有这方面的怀疑,是他健康成长中极之重要的一环。因为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成长,所以家长必须常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以下的误区:1.代替孩子成长:孩子可以做的,父母为孩子做了。这个情况常常出现于那些所谓「无微不致」的父母,以为越为孩子做得多,便越显示出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孩子没有经历做的过程,便没有那份经验,经验是能力的基础,所以这样的孩子内心总有一份无力感。2.控制孩子的成长:这类父母指定孩子要学钢琴而不能学打鼓、必须学绘画而不得学围棋、不可去爬山露营等。孩子十二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神经元网络有所谓「学习窗口」的出现,每一个学习窗口只会出现一段时间,特别适合某种活动或学习。如果当孩子学习的东西正好碰上适合的「学习窗口」出现,他会学得特别好和快,再加上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孩子便被认定在这方面有天份了。科学家尚未能知道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什么「学习窗口」会出现,但是已经肯定了两点:(1)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和(2)所有学习窗口在十二岁前便全部出现过了,以后不再出现。所以,最佳的办法是鼓励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学习,只要他选的项目学习得好,给他鼓励,支持他去继续或者转学其它项目。3.妨碍孩子成长:在孩子做的事情中,家长诸多干扰、指定孩子必须怎样做、禁止孩子自由发挥创意等,常常以“不安全”“浪费时间”等借口。追求“标准答案”便是一个典型的后果例子。这样的孩子成长后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欠缺灵活和突破力。A-2.「听话」是否重要?很多家长很注重「孩子听话」这个问题。问他们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会冲口而出:「就是孩子不听话﹗」对他们来说,孩子听话就是「乖」。家长之间的见面问候,经常挂在口边的也往往是「近日怎样了?孩子乖不乖,听不听话?」我经常在亲子讲座上问台下的家长,他们对孩子长远的期望、未来的理想是什么。把他们的回答综合下来,不外乎是以下的一堆:出人头地,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受人尊敬、诚实有礼、有爱心、对家庭负责、事业有成、做一个成功快乐人等。我再问家长:「怎样今天孩子不听话,他日就不能做到上面的任何一点?」家长对孩子绝大多数的不满意,例如犟嘴、不做家务、爱讲、贪玩、不爱看(或者看得太多)课外书……都与孩子他日的成就没有一定的关系。这点的启示是:家长无须太过执着于孩子今天的一点瑕疵,那不是大不了的问题。「不听话」的情况每有出现,使家长有很大的情绪反应,但这不是真正为了孩子,而是因为家长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了挑战,家长本身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受到了冒犯。家长表面(理性层次)的道理是:「这样下去,孩子不能成长为成功的人。」而内里(感性层次)的原因或是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或是对孩子的失控感觉、又或是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所给自己的教训套入孩子的人生中。成功的家长明白真正需要孩子听话的机会不多。且容我用以下数点作出解释:(一) 多听话便少用脑,这是很自然而且简单的道理。多动脑筋,一个人便会多办法、多突破。反之,凡事只要听话便解决了,脑袋没有运用的机会,便不能发展出更高的智力。(二) 听话是倚赖性格的温床。一些家长为孩子做好了安排,孩子只要听话便事事妥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便会是一个软弱无力、凡事都要有人说「话」,好让他去「听」的人。想象一下,若你的女儿在成长时十分听话,中学毕业后你送她去英国读大学。在那边,她的生活环境一下子改变了,身边没有家长说「话」给她去「听」,她也许会把第一个认识的男孩当作为父母的代替品,而跟定了他。这也许不是最理想的恋爱婚姻历程吧﹗(三) 孩子出生时没有半点的自主能力,而十八、二十年后,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掌握了充份的照顾自己的能力。那就是说,孩子的成长应该每年培养出大约5%的自主能力,也就是每年少了5%的「听话」。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也就是发展出孩子的自主能力。家长习惯了享受孩子听话的安心和方便,便会容易忘记这份使命了。(四) 家长总是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好。但是,若要孩子完全听话,再好也好不过自己,更何况模仿另一个人,孩子再好也只会学得八成,那结果更可能会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故此,若真的想下一代比自己更好,必须准备有些地方容许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其实,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去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明白而且感到事情应该怎样做,更因为事情能够给他足够的价值而去主动地做。若孩子事事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那又怎样会有听话的需要呢?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他也不能在每一件事与你有绝对相同的看法。其实,这也是使他成长后更有成功可能的保证。试问在今天的社会中,有多少事情在20至30年的做法,现在仍然有效的?使孩子在廿一世纪出人头地,他的头脑更灵活比事事听人话会有更大机会。家长必须孩子听话的情况也是有的,第一类情况就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刷牙、倒水喝等。这些,在过程中加点乐趣便容易做到。家庭中的规条也是一样。规条不要太多,用轻松的态度处理,孩子便容易就轨。第二类就是在紧急的情况里,没有时间作出详细的讨论,家长必须要求孩子给他绝对的信任。就像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接受上级的指令一样。只是,这份特权若经常使用,很快便失去效果(孩子干脆就不听你的),故此,平时没有大不了的事,家长最好是避免用「听话」的一招。而在特别情况,例如可能有危险时,家长便能有效的作出这个要求了。在一般的情况里,就算孩子只有2、3岁,家长也可以避免用「听话」二字去推动孩子。6、7岁前的孩子不能明白复杂的道理,只用愉快的感受去推动孩子便已足够。6至7岁以上的孩子,可以与他谈论个中的道理。五.孩子屡不听命怎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家长身上,因为关键是家长重复一个没有效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行为。既然已知方法无效,而仍然再用,当然是没有效果啦﹗一位家长对我说他平均叫孩子七次孩子才会去做。我问他:「你用了什么方法告诉孩子你叫他的最初六次是无须听从的?」如果每次都要重复指令七次,孩子如此聪明,这个过程只要重复两三遍,孩子便会知道最初六次是无须理会的了。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就是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孩子不听家长的指令而继续他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不听家长话没有什么负面的价值(家长用重复的经验告诉了孩子这点),而继续他的行为是维持一些他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对家长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价值,孩子根本不会展开那些行为﹗)明白这个道理,家长欲想改变状况,可以考虑以下的方式:(一) 改变家长在这件事上处理的模式。因为过去的做法已经证明无效,故此,不论你怎样的改变,都比重复过去做法有多一分的成功机会。这就是说,改变所用的语气、文字、态度及行为。(小心:不要以为一改变孩子便马上就轨。他不会相信家长这次是来真的,会看看你会否坚持。)(二) 假如孩子没有听令而继续的行为带给他的正面价值是家长可以认同的,例如看课外书、下棋、运动等,帮助孩子安排更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去获得这些正面价值。(三) 上上策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认识和感觉到什么行为是他自己应该做的,而且从中有很多的乐趣可得。A-3.家长对于身份的正确态度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一) 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只是平常人。所以,家长需要承认自己:‧会胜,也会败。‧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比一些人聪明,也比一些人蠢。‧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强,在另一些事情上能力弱。‧不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不能永远没有错。(二) 家长与孩子有相同的需要。因为家长与孩子都是人,所以:‧家长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希望别人对他们和蔼、友善;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希望做得好的时候有人赞赏;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希望在做得不好时,有人谅解和鼓励;孩子也一样。‧当感到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家长希望有人给予支持、安慰;孩子也是一样。(三) 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永远给孩子爱和支持。所以:‧ 孩子成功,家长分享喜悦。‧ 孩子快乐,家长觉得开心。‧ 孩子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家长不断地予以鼓励和嘉许。‧ 每次孩子倒下再爬起来,家长都给予支持。(四) 家长用说话和行为来实现上面的道理,因此所说的与所做的一致:‧在孩子面前,家长无须永远正确、成功、愉快。‧家长不害怕对孩子承认错误。‧面对孩子,家长无须隐藏内心的情绪。‧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脆弱。家长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表现出他/她就是这样,便已足够去走过他们的人生旅途,孩子自然也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去创造他们的人生。A-4.9至14岁是孩子的危险期香港每年的青少年自杀个案,八成以上的年龄是在9至14岁之间。这不是巧合,而是所有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个阶段最为脆弱。孩子成长至10至12岁之间会有一些重要的转变,如果家长不谅解和不懂得配合这些转变,亲子关系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沟通会快速地恶化:抗拒、隐瞒等行为亦会出现。一般人说的代沟、反叛性格都是这个时期产生。更严重的争吵、不理睬、离家等行为也可能发生。特别的是这些转变来得既快和大,令家长感到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这与孩子大脑成长发育的方式有关。孩子由13至14岁左右到成人的阶段,对大脑的发育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准成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做的事都在模拟成年人的行为(认为自己已经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资格),不会只是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做事。为了进入这个「准成人」阶段的准备工作便是在10至12岁的一段时间进行。孩子可能在过去常常听从家长指示,在家长的身边亦步亦趋、很随和顺意。可是在一两周内,孩子会忽然变了另一个人,不再喜欢跟随家长外出,而且事事有自己的主意。他的主意大都不会很好,没有效果,但却总是坚持己见,宁愿事后受骂。原来,为了准备踏入「准成人」的阶段,孩子的脑里开始了一个预编的程序。在这刻之前的日子里,孩子习惯了亦乐意让家长拖着他的手走路,但是孩子做「准大人」时,却必须不让人拖着,而用自己的双脚走路。这个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孩子想摔开家长的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就是不再顺从家长的安排,例如不再喜欢跟随家长去地方,送上学也只让家长送到远离校门的路口。这时候的孩子会有很多主意,就算是一件曾做多次,一向用家长所教的方法做得效果不错的事,现在都不肯照着沿用的方法,而改用自己想出来的,往往效果不好的方法。弄糟了后问孩子为何不用旧的好方法,他也答不出来,这是因为在当时,内心就有这样的一份冲动。这份冲动来自他脑里遗传基因预编的程序,是成长的一个重要部份。家长若明白这是孩子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便不会事事施压,坚持孩子听从自己的指示或用旧方法了。毕竟家长是想孩子他日成为一个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成功处理人生中种种挑战的人,摔开家长的手是必然的第一步。刚开始时所想到的方法当然不够周详,可是这正是好的自立锻炼呢!若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以为孩子变得反叛了,处处不听话、事事驳咀、沟通困难、关系变得紧张。所有的代沟和叛逆性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其实,家长应该给孩子鼓励,每当孩子做得效果不好,向他表示你对他有信心,支持他再试。另外,又多与他谈谈,听听他的想法和感受。另有一事,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经常有强烈反应,家长若处理不善,或会引起很大的后果。这就是孩子交友的问题。在10至12岁阶段,孩子对结交朋友会有很固执的意见,家长为了防范孩子误交损友,或会对孩子加以限制,孩子因而会有很强烈的反应。家长如果处理得不好,亲子之间的关系会在短短数周变得很坏,严重的情况里,孩子会不惜为了与某人交友而瞒骗家长,与家长反目,甚至离家出走,虽然那个某人一个月后已经不再是孩子的朋友!其实,这方面的情况是不难处理的,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心里的需要。当孩子完全成长后,在他的世界里得到同辈的接受和有自己的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事。他要学会与别人建立友谊,而且要建立为友谊付出代价的意识。家长的反对,他的潜意识当作是不让他发展出这份能力的意思,他当然强力地反抗了。在另一方面,一个10至12岁孩子眼里「某个人是朋友」所持有的价值观,往往与家长心中的一套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家长心中的「不长进」对孩子便没有什么意义;反之那个朋友所表现出的急智,反抗命令等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力量,孩子却十分向往。家长欲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孩子内心的一套价值观。我建议家长:假若你不许孩子与某人交朋友而他的反应十分强烈的话,可以稍为降低要求,例如订立规则一个星期见面不超过两次、外出必须在晚上十一时前回来、请那位朋友到家中一同玩耍等(可乘机作出深入的观察)。再进一步的可以对孩子说,既然那个人有资格做他的朋友,那个人的父母也有资格做你的朋友了,鼓励孩子安排让家长认识那人的父母。两个孩子的父母有了联系,双方都会更安心。更有效和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家长必须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了。在过去,家长可能扮演一个带领、指导、权威的角色,这代表力量、正确做法和标准。在未来的阶段,家长欲想维持(或者改善)与孩子的沟通,一直到孩子成年后都可以保持一份融洽良好的关系,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去做孩子的朋友。家长的绝对权威仍然有用,但必须收起来,待有绝对需要时才拿出来用。(反正这份权威,待孩子长大到15至16岁时,剩下的也不会很多了!)朋友与家长有很大的不同。朋友有对等的地位,是互相支持、信任和帮助的。有困难和困扰时,我们都会找朋友去舒解。好的朋友,不会老是说他自己怎样的正确,也不会(亦不能)逼对方接受他的意见。好的朋友,更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就算对方做错了,也会原谅和鼓励,继续支持。最重要的是,与好的朋友谈话,双方都可以表达意见,没有一面倒的权威说话,更不会句句都是批判和指责!有时,我们见到一些父子或母女,年龄加起来已超过一百岁,但两人还是十分融洽、亲密,就像忘年之交的好朋友一般。他们都是当年孩子在10至12岁时无意中建立起朋友的地位,一直便都可以维持一份羡人的亲密友谊。如果家长在过去的处理模式已经做成了双方的关系很僵,家长可以试试以下的办法。找一个双方都比较轻松的时刻,主动地与孩子谈谈自己(家长)的一些烦事,例如公司里出现的困难,把说话强调在内心的困扰(情绪)上。第一、两次孩子或者不会有积极的反应,因为他不习惯这种情况,不知如何是好;也或者他不相信家长这样做是真心的。家长应尝试多几次,加上在其它事上已经减少施加压力,孩子终于会接受,开始与家长谈论家长的困扰。主动说出内心困扰而要求孩子交谈,是邀请做朋友的表示。家长有困扰时会找孩子倾诉,当这份友谊建立后,孩子有困扰亦会找家长倾诉了。在10至12岁(若不能更早)的时期与孩子建立一份朋友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必须明白,若想永远维持成功愉快的亲子关系,这份关系需及早建立,最重要的是在10至12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出现「权威的监督关系」被「朋友的支持关系」所超越。这样说或者与传统的主张不符合,我们必须明白今天的孩子无论在智力成长、社会影响和吸收信息方面,都急剧地趋向早熟。家长欲想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便应该改变做法,以效果为目标而不应盲目追随传统了。很多家长问我关于孩子过早谈恋爱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女孩,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十三四岁便可能会有异性朋友,大部份家长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不知如何处理,只会不断反对,结果很可能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的女孩在谈恋爱而只有你不知呢!如果不想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最好便是在女儿10至12岁或更早的时候便与女儿建立好朋友的关系,能够互道内心说话。其实,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自己也对很多事情不知应该怎办,十分渴望得到一些好的意见,母亲是最适当的身份去给她这些意见,但家长必须先成为她的朋友,她才会让家长知悉她内心的想法和与家长分享她的感受。不明白孩子在10至12岁的上述种种需要,最典型的证明便是每有家长问孩子事情,孩子总是回答说﹕「你不会明白的。」若你的孩子经常有这样旳回答,你便应试试本文提供的做法了。B.婚恋方面B-1.「爱一个人」给你什么权利?「爱」只给你想对(或为)某人做一些事的动力,并没有给你控制那个人的权力。你想对、或为某人做一些事,不会使你拥有那个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另一个人。“因为我爱一个人,所以对方应该爱我。”这句话,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试想想若有十个人对你这样说,你愿意爱他们、做得到吗?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也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改变自己。在某些情况下,这份改变或可诱发对方作出改变。当双方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一致,因而对方做一些事符合自己的意愿时,你很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对方已受到你的控制。例如,在一条马路上开车,跟着你的车并不是受到你的控制而跟着,而只不过他们想去的目的地碰巧也需要走这条路而已。因为你爱他,也许你就以为有权力去要求他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按照你的意思。这个态度,便是把爱当作一个控制别人的工具了。本来很崇高的一份感情,便沦落到成为一条绳子-让别人受制于你的工具。于是,当初期使人迷乱的激情过后,对方便想逃离这份控制-那并不是不再爱你,对方只不过是不要那种受制感觉而已。「爱一个人」并不给你以下权利:(1)要求他/她也爱你,(2)控制他/她的思想行为,或者(3)要求他/她照顾你的人生快乐。爱一个人,只给你想为他/她做一些事的权利。而就算这样,也是他/她的权利去决定是否接受。我们不能要求更多。九成以上的婚恋问题就是源于上要三点错误的要求。 有些人说:在爱情里面是没有自由的,便是错误地以为爱一个人便有那三个权利。当你很喜欢做某事,长时间沉醉在里面,你不会想到是否失去了自由。有这个想法的人,必然是想跑却跑不了,才会感叹没有自由。明白了这一点,把注意力放在能诱发对方作出改变的工作上,自己先因此改变,和能制造双方对更多事物有一致看法的工作上,两人的关系便能提升。当一个人错误地认定对方已经让你「拥有」了(〝他是属于我的〞、〝她是我的〞),他很自然地就会以为他的地位比对方高、有权控制对方、向对方诸多要求。这份压力,使对方产生窒息感,对方的内心深层会有反抗的动力,每当气愤时便有抗拒的说话和态度。一个认为应该有那三个权利的对方,这又会使他在内心产生一份无力感,而这份无力感会使他错误地以为需要添增控制对方的力量。这样的发展下去,使到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B-2.婚姻的五大致命伤婚姻里可以出现很多问题,比较常被人注意的有:经济问题引起的磨擦、小孩子脾气导致任性妄为、不安全感做成对对方的猜疑等,这些的原因都可以归究于个人的心理问题,而且多数是因为孩童时期没有充份地成长。所有这些「原因」,并不夺去一个人更好地活下去的权利和能力,因此也不一定是感情关系的致命伤。婚姻的致命伤有五个。如果这五个问题不存在,差不多所有其它问题都很容易解决。婚姻既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都需要共同投入,所以,若其中一人有这些致命伤,另一个人需要提醒他。但是,若这个人把坚持这些致命伤看得比维持两人关系更重要,另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的,而这份关系便出现死亡的危险了。这五个婚姻的致命伤是:(1).坚持‘我是对的’。(2).「托负心态」。(3).不愿意讨论自己与对方的内心感觉。(4).维持「苹果皮」式的和谐。(5).没有处理两人冲突的机制。以下遂一详细解释。(1).坚持“我是对的”一个太太来找我,她与丈夫的关系十分恶劣: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什么交谈,太太一开口说话,丈夫不是关上房门便是外出。细问之下,发现原来太太不满丈夫一些小事,老是找机会对丈夫抱怨批评。我问她何不停止抱怨批评,而改变一下说话内容和态度?那位太太说:〝我说的都是对的啊!〞我尝试用两三个其它的方式引导她作出改变,她都是坚持〝我是对的〞。最后,我对她说:〝太太,在「我是对的」和「有效果」之间,你必须做一个选择,你只能拥有其中一个。把在某件事上你认为的对错,与你的婚姻关系相比,那个更重要?这是只有本人才能决定的事,别人无法批评或左右。在每一件事上都坚持「我是对的」的人,婚姻关系不会良好。这些人只适宜独居,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对凡事都能有一致的看法。一个人没有准备放弃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准备接受一些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是无法成功地与任何人共同生活的。也许在结婚前和新婚时愿意作出迁就,但是这份迁就在婚后不能维持很久,很快地不是消失了(因而吵架开始),便是迁就背后隐藏了一些欺骗行为。对有这点致命伤的朋友,我的建议是:除了两三点绝对不能放松的要求外(这些应是不惜离婚也要坚持的东西),在所有其它的事上马上降低你的标准。就算对方的做法不是最好,只要符合最低的标准便接受。这是给对方空间,和爱的表现。尤其是当配偶在他人面前的表现不符理想的时候,你应给他/她支持而不是做第一个批评的人。“我是对的”不是婚姻关系里最具杀伤力的心理模式,但是,却是打开其它婚姻致命伤之门的锁钥。这一关没有解除,是看不到其它的问题的。(2).托负心态对婚姻关系最具杀伤力的心理模式,我认为就是「托负心态」。「托负」就是把照顾自己的责任,交给另一个人,这是几乎注定会有悲惨结果的心态。中国传统给女人的标准「三从四德」里的「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这样的女人不是很可怜吗:一生就是「从」来「从」去,像不像把自己当做是一件外衣抛向衣架,挂在那里,命好的就是三个衣架?今天的女士,对自己的人生有更积极的看法,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事实上,男女的能力一样的强,硬把女人放在男人之下,既不公平、亦是社会国家的损失。看看今天社会上多少成功的女士,便是证明。虽然今天的社会再不要求女人「三从四德」,但是一般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仍普遍地存在类似的态度。在电影、电视剧、小说、歌曲里,充满〝我整个人属于你〞、〝我会给你一生的幸福〞之类的言语;在电影中父母对未来女婿说:〝我把女儿交给你啦!〞;妈妈对朋友说:〝我的女儿找到一头好归宿〞……其实托负心态,在男人中亦很常见。很多人进入了一家企业做事,便寄望那家企业照顾他一生,无论有什么发生,都是企业的不对、都要对企业抱怨,就像孩子吵闹时的抱怨一样。他们亦会把自己托负给一门手艺、一个行业、社会制度、政府;每当有问题出现,都是它们的不对,而自己则是无能为力。在这类男人的心里,他们认为女人把自己托负给男人是天公地道的,所以会义不容辞地负起这个责任。表面看这样很好,但是事实上因为他们承诺了无法做到的责任,他们会感到很辛苦,很无力,这样对婚姻没有好处。一个人真的可以给予另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或者快乐吗?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自己的人生有足够的幸福快乐?连自己的都做不到,如何能给予别人“一生的幸福”?就像你正在吃牛肉面,旁边的人也想吃牛肉面,你或许乐意与他/她分享。如果他/她想吃海鲜,而你正在吃饼干,你如何能够满足他/她?「托负心态」最大的杀伤力不是在男的身上呈现,而是在女的身上做成的创伤。双方都有很大的无力感,而女方的更大。你的责任是给我幸福快乐,我的责任是等你给我这些。现在你总是不能做到,除了抱怨,我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我不断地抱怨,你感到窒息和无力,我也因为事情无法改善而更感到无力。女方往往因此而完全停顿下来,再没有成长提升。当一天她忽然醒过来,明白事情的严重时,双方的差距已经太大!正确的心态是:我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而同时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更能添增额外的火花,产生一些独自一人不能获得的成功快乐。这样的关系,才是1+1=3,4,甚至5。有托负心态的婚姻只是,两个人都感到吃力,两人的力量不足,何来成功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