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_第1页
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_第2页
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_第3页
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_第4页
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一)ﻫ◎周邦基ﻫ引

子ﻫ城市是有生命的,城市中的大街小巷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说某条街道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那么这条街道的街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如果说某个巷子有其鲜明的个性和文化,那么这个巷子的称谓便是对其个性和文化的命名。如安悦街与安悦台,鲁班巷与鲁班庙。这些街巷中的一切一切,包括它的兴衰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的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名称里。这一切的一切,还渐渐地在这些不同的街巷或者街区的名称里,形成它独特的历史文化。

如果说街巷或街区的称谓是一个地域的文化代号,那么这个地域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如果你崇敬某个街巷的文化,它的名字就是一种尊称;如果你居住或曾经居住生活在某个街巷,它的名字中就会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愚昧和暴力可以将它的名称摧毁,却摧毁不了它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它的情感.即使更改了新名,过不了多久,它又会从废墟中矗立起来。ﻫ街巷名称(包括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无论是街巷名,还是城市中的区域名,特别是在当今“旧城改造”的热潮中,历史街区正被大片铲去,其名称便成为了一种历史遗存,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记忆……

随着石堤街、翠花街、校场口被荡涤一平,我们在这种荡涤、失落中常常忆起历史上那些令人神往且韵味十足的街巷,从中找到慰籍,让那曾经的大街小巷沉淀在我们的记忆中,沉淀在居住于新的大街小巷小辈的脑海里……ﻫ大北街

大北街,本名通津街.因街的北尽头有城门曰“通津门”故得此名。通,到达、畅行。津,渡口、码头.通津街,义即通往渡口、码头的街衢。是清康熙五年(1666)以前出入城北的唯一大道。故在主要依靠汉水舟楫以通往来的年代,此街可谓是安康城内最繁华的地方。它南距“府门”也就百十来步,北出“通津门”(俗亦称大北门)即至水旱大码头。龙窝街、纱帽石虽在其间与之相贯西东,小北街、北马道亦在附近,但皆因巷狭街窄,于交通地利方面实难与之相媲美。ﻫ走进这条长约一里的街道,内中房屋多为两进或三进,一层或假檐两层的四合院.高高的封火墙内屋脊翅角起翘,自四周朝着内中心低斜,方形天井开敞透气可吸纳阳光。数百间门面街房高低错落有致一律青瓦灰墙,木板提门.房脊连着房脊,屋檐邻着屋檐,高墙挨着高墙。街两旁商号广聚,店铺林立,俱将“金字招牌"悬于铺面之上。青石条拼接齐整铺就成通衢大道,贯穿于整条“商业大街”。

做山货生意的“广义隆"、“得合福”;走汉口经营的“聚顺生"、“福聚源"、“辅治隆"与“大同”、“同丰"七大商行最为气派.“崔家"、“贾家”、“三益履”三家药号,开药铺亦“走长水",虽不敢言大却也享有盛名。“鲁顺生”、“勇顺成”、“黄复兴”、“忠信福”、“杨大成”、“二房彭金玉”七户染坊则誉满城乡,远近闻名.“福茂生”生漆行、“吉泰元”黄表行、“姜忠厚”棉烟铺、“新盛永”盐行俱可谓购销两旺.“玉顺和”、“马如贞”两家桐油行买卖兴盛,“陈记”、“毛记”两处油篓铺的经营亦火爆异常。商贾云集使得“周同顺"、“乾泰丰”、“连发合”、“马文明”之老字号栈房应接不暇,又有“均盛和”、“森昌”、“交通”等旅社应运而生.ﻫ商贸兴盛,市肆繁荣,餐饮服务诸业自然而然也就活跃:“尤记茶馆”清香成趣,“马家羊肉馆"鲜腻相宜,“荷花池"洗澡堂沐浴清爽.“皖香春”、“小乐园”、“又一村"餐馆与“合兴隆”酒店以及“银柜子”、“赵云峰”稠酒铺声名俱远扬于社会各阶层。至于茶叶铺、杂货铺、缝纫铺、银匠、铜匠铺;粮行、酱园、鞋店之类日常生活之必须的小铺面更是应有尽有,连旧银行亦设于此街之内。ﻫ除此而外,家庭作坊及摆摊设点的,也随着市场的活跃与日俱增。“郝家小磨香油”、“尤师糊油包子”、“又一村锅贴”都是久负盛名的名贵特产与小吃.“小乐园”餐馆的掌厨那新吾,本为满人,曾在清宫御膳房当差.他配菜合理,刀法精细,调味独到,所烹菜肴色香味俱佳,抗战时期驻安中国空军和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飞行员、机械师常来此就餐。因而此街也是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1945年8月14日下午,正是这些美国人透出了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信息,使得“小乐园”在安康城区燃响了第一声欢呼胜利的炮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安康城中开始有了妓院,首先挂牌营业的三大班子就首选在得通津之便的这条街上。

共和国之初至“文革”武斗以前,先后有新华书店、公安局、第二商业局、工商业联合会、安康日报社、药材公司、种子公司、电影公司、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粮店等单位及地方政要生活居住区均落户在这条街上。然而,令人痛心的是1968年5月27日下午,这条昔日的通津大街遭遇到灭顶之灾:“武斗"之火将整个街道的西半边烧得仅剩下了两户7间房屋。其灾难之深重超过了民国七年(1918)军阀王安澜的屠城和二十九年(1940)日本鬼子的轰炸。ﻫ通津街如今被称为大北街,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从《兴安州志·城池志·街衢》中看,载的是“通津街”。《续安康县志》中所附清光绪年间所绘《安康县新旧两城全图》却标有“通津街即大北街”。大,与小相对.北,方位名。自明洪武四年(1371)指挥使李琛用砖砌城算起,此街曾经沧桑六百余年宽阔之状如故,至今仍不见其落后。前人俗言此街为“大北”的初衷大约是想表明此街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并不知“大北"是大败的意思.《国语·吴》:“吴师大北。”三国吴韦昭注曰:“军败奔走曰北.北,古文‘背’字”.可见原本想表白安康城的北边有条大街即“北大街”,由于昔日文化落后,故将“北大”与“大北”颠倒,形成了意思截然相反,文化内涵全无的结果.ﻫ纱帽石街

纱帽石在大、小北街之间。旧名本不带“街”字,后将其规范为“纱帽石街”则是近些年的事情.ﻫ旧时的纱帽石窄狭,宽约两米余。由于其紧邻大北街这个昔日的商贸中心,故在这条长约半里,仅有百十户人家的小街巷中,不光有旧政府的“直接税局”和“安康县商会”,而且还有“顺兴”、“美利”等五家客栈;“东兴魁”、“天庆福”、“永兴协"等三家山货行以及“马狗”、“汪五”、“刘胡子”等五家卖熟食的。亦有其他如盐行、豆腐坊、织绸子的作坊和银匠铺、油篓铺、香铺、蜡铺等五行八作。尤其是“左顺兴"、“彭金玉”两家稠酒铺子,每日高朋满座,正应了那句“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古话。

纱帽石原本叫“朝冠街”。因昔人掘一石,形状若如“朝冠”,于是便将其移至街旁(具体位置在今天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前),用青砖自四围砌成约五尺见方、一人高矮的花墙,上用青石板封顶,以“镇街宝物"而留存。旧《安康县志·舆地考》下载:“朝冠石,在府治后街。"此即得名之故。冠,帽子的总称.蒙童知识读本《急就篇》云:“冠帻簪簧结发纽。”唐颜师古注曰:“冠者,冕之总名备首饰也。”古人凡访问朝会时所穿着的礼服,包括有帽、袍、带、靴,通称冠服。所谓衣冠楚楚即此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穿戴齐整地去走亲访友。朝冠,即礼服中的帽子。ﻫ后人将“朝冠(石)"称为“纱帽(石)",继而又与古代官吏相联系,并且约定俗成地把此街名呼之为“纱帽石”,大约是受了戏剧舞台的影响。

纱帽,即乌纱帽,帽子的名称。《宋书·五行志》和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十《釐革》中都有介绍:东晋时,宫官著乌纱.南朝宋明帝刘彧之初,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民间谓之司徒状。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靴为礼服。其后逐渐流行于民间,不论贵贱皆做为礼服穿戴.白居易《长庆集》六四:“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柳宗元《柳先生集》四二:“春衫裁白紵,朝帽挂乌纱。"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隈红杏遮。”都是把乌纱作为“礼帽”讲的。自折巾流行后,乌纱帽渐废。后又被戏剧舞台演绎成为“官帽”的代名词。ﻫ近些年,在挖掘或研究地域文化的工作中,许多朋友由于不知道纱帽在戏剧舞台与实际生活中的不同概念,常将纱帽石及其街道与封建时代的官吏捆挷在一起而将传说学术化.同样,也有许多朋友对纱帽石之类“石文化”感兴趣,定要凑够包括“纱帽石”在内的“四石",以便与“兴安八景”相伴成为安康的“四石八景”.结果又“挖掘”出了“牛心石”、“火官石”、“织女石”、“梅花石”……ﻫ其实,所谓“古四石”,清嘉庆版的《安康县志》卷九中已有记载:“朝冠石,在府治后街;龙尾石,在翠光台下;将军石,在教场北。相传此三石,昔人掘之,不见其根。又城北江中有安康石,见则主饥。”上述“石”无论旧志怎样归类或界定,毕竟是有据可依的。而新挖掘出来的“石”,则有如前些年的“汉水文化”中的汉字、汉族、汉朝、汉中、汉剧、天汉、星汉、唯天有汉……,是文字游戏而非地域文化.

堰塘巷

堰塘巷在纱帽石口以东,先为南北走向至城墙边,然后又拐向东至小北街的小北门附近。因在此巷子的西北拐角处,有一熬硝用的蓄水堰塘故得有此名。ﻫ历史上的堰塘巷基本上只是一个行人通道,仅在巷子两端通道的交汇点,即堰塘边上住了几户人家。除了这个堰塘外,再就是北尽头的城墙边还有个土地庙。因其地处包括大北街、纱帽石在内的旧的第四保,故香火较旺。庙门一联写得更妙:“土主五行生万物,地兼三才育黎民。”每至春、秋两个社日。即立春(秋)后第五个戊日,时当春分、秋分前后,四邻纷纷结综会社(间或也有四时致祭者)。其他反映在社会生活上的话题,便是用堰塘之水“熬硝”了。ﻫ熬,用火久煮。硝,矿物名。分硝石与硭硝两种。硝石的成份是硝酸钾,可制火药;硭硝的成份是硫酸钠,并含有食盐、硝酸钾等杂质,可以鞣皮子.即民间所说的硝皮子,亦可制火药。宋应星《天工开物》说硝“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则以为私货而罪之。”又说“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文革”以前,安康城中的住家户,多用以燃烧使用过后的乏炭渣打土墙。打,方言用语.义即修筑.此种土墙受潮气的影响多生硝,隔上一段时间取之以供熬炼,曾为城内主要产业之一。方法为,先自墙皮刮取发白之土,入缸内用水浸泡一宿,再撇去面上秽杂浮物,然后将浸泡之水入釜煎炼.硝化水干,倾于器内,又经过一宿即结成硝.其上浮者曰硭硝,硭长者曰马牙硝,含杂质较多者为朴消。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加入几个萝卜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硝。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化工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昔日熬硝所备的堰塘早已作古,唯堰塘巷还保留着历史的记忆。而“硝房”皆退出了化工行业的历史舞台。

龙窝街ﻫ大北街的北端有个十字路口,向东为前篇所述的纱帽石(街),民间亦称此街区为“纱帽石口"。向西即为本节所要讲述的龙窝街。

今龙窝街是由“回龙观”、“龙窝坑子”和“庙台子”三个街区组成的,真正的“龙窝”并不在此龙窝街,而是在今天的水西门以西至汉江大桥南岸桥头以东。《兴安州志》卷二《堤堰志》载:“龙窝堤在城西北”指的就是此区域.而且《兴安府志》讲述郭尚灶“卖酒翠光台下”,有吕道人将一药丸“投龙窝水中即成酒"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带。对此,鲁长卿版的《重续兴安府志》在记述城中的会馆时也有印证:“陕西馆在城内康阜街”(今西大街),“相传庙为翠光台故址,后有殿三楹,祀吕祖,则为卖酒家所奉祀以为集会之所.”那么,“龙窝”何以由彼而落户于此呢?这是由于此街的中心地段地势低凹,故民间称其为“龙窝坑子”。沧海桑田,后人也就难以明白“窝”与“坑"的原始意义,于是便将此处的“坑”省去,留下彼处的“窝”,继而再附会想象一番,“龙窝"便在此落户了。

其实,此街的西段原本叫“关庙巷”,清嘉庆版《安康县志》卷三在记述“北之西临川门”时就有“旧在关庙巷”之说,而此街的东入口地段,在新中国之初还在叫“太平街"。因为此街与纱帽石一般并不宽阔,既无大商巨贾,又无小贩摊点,一街两行皆为单层的瓦屋面和茅草顶混杂的平房。居于此间的住户多以制造烟花爆竹为业,祈求太平是人们的夙愿。ﻫ在街道西边尽头向北拐弯处的山墙上,嵌有长约二尺余、宽约一尺余的青石一面,上刻着“古回龙观"四个大字(毁于1968年“武斗”),因此上“回龙观”也就成了这一带的街区名称。再向北拐即为“旧关庙巷",内中有一专门制作牛、羊皮鼓的“鼓铺”,故这段南北向长约数十步的短街,旧时又曾被称为“鼓铺巷”.ﻫ这条街的中段正对兴家仓处是“四川会馆”,名曰“川主庙”“龙窝坑子"指的就是这一带街区;与北马道交汇处是“观音庵”,民间称这段街区为“庙台子"。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是会馆的庙会日;二月、六月、九月的十八、十九、二十日三天是观音庵的会期。这就使得看似偏僻的街道,也有它热闹的时候。不仅如此,安康文化、体育史上有几个第一,也产生于这条街上。ﻫ民国十七年(1928),安康来了一个演秦腔的戏班子叫“公怡社”,这也是秦腔首次登上安康的戏剧舞台,演出地点即在今天的食品厂西边大门一带;

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安康有了正式的京戏园子叫“正乐戏园”,地点即在今天的龙窝街与北马道的“丁”字路口正对观音庵处。

在体育方面,旧中央银行的宿舍曾在此街,具体位置在今天的食品厂东半部分,后院有一篮球场。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旧安康县的首次蓝球赛即在此球场举行.而且冠军是由中国和中央银行组成的“中中联队”夺得的。ﻫ另外,也正是抗战时期,在“正乐戏园”与银行宿舍之间还开了一家餐馆叫“座上春”,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许多或结婚,或祝寿,或任职酬谢的酒晏都在这里举行。改革开放之初享誉城区的“健康餐厅"中的许多厨师均是昔日“座上春"掌厨的大师傅.

这条街道也有痛苦的记忆。一次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的某炮铺不慎失火;另一次是二十九年(1940)的日本轰炸所引起的火灾。两次大火两次将此街化为灰烬。由此可见,祈求太平永远是人们的愿望。

(作者单位:安康市房管局)

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二)◎周邦基水井道道儿自大北街北端的“纱帽石口”向南行约百步,街西有一岔道可以通往道院巷和北马道两街巷,名叫“水井道道儿”。道,即道路.《辞源》解释为“供众人通行的土地.”将“道”重复作为叠词,并将词尾“道”同前一“道”连成一个卷舌音,儿化语读作“道道儿"为方言用语,表示此处道路不俱有街或巷的社会基本功能,仅为一处行人通道。“水井道道儿”是因此道路里边有一口水井而得名.其实,这条道路在早先叫“铜匠铺道道儿",因里边住有一专门从事生、熟铜器铸锻制造的“铜匠铺”而得名。此“铜匠铺”为一张姓人家所开,世代相传,手艺高超。无论儿童饰物、家俱配件、生活用品、祭祀器物等无所不能,清代是其鼎盛期,提及“张家铜匠铺”境内沿汉水各集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随着国外“洋瓷”(今已为搪瓷)的进入及玻璃制品的流行,它们便成了许多铜制日常器俱的替代品,至民国后期其生意即逐渐落入低潮。到了“砸锅炼钢"及“清收铜器俱"的时期,此“铜匠铺”遂彻底改行而成了“补锅匠”,“铜匠铺”的兴衰或曰变迁,亦正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铜匠铺道道儿”被演变而成为“水井道道儿”是民国三十年(1941)以后的事情。也就是与此“道道儿”相毗邻的南边不远处有一个“荷花池”洗澡堂,后半部分与张姓也与此道子相邻.1940年日本轰炸安康前,该澡堂子是靠租用北马道一李姓人家的水井来解决用水问题的。日本轰炸后,因李姓人家要求提高租金,而“荷花池”觉得不划算,遂与张姓相商,在该道道儿与道院巷和去北马道的交汇处另打水井一口,满足并彻底解决了“荷花池”澡堂的用水问题。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姓铜匠铺的变迁以及道子内住户的增多,“水井道道儿”也就约定俗成地被叫出了名。小北街小北街的原名本叫宝丰街。宝,珍贵之物。《吕氏春秋·异宝》云:“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在佛、道两教中则均指神奇之物为宝,如法宝。这里指的是银钱食货为宝。银钱者,如银锭叫元宝,钱币叫通宝;食货者,语出《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后为经济财物的总称。《墨子·七患》有言:“食者国之宝也."街以“宝丰”谓之,寓义财物充实也.早先,街的北尽头被城墙挡住了去路,直到清康熙五年(1666)时,才在此段城墙间开了一处城门,并命名曰“临川门”(后亦俗称为小北门)。此城门的开啟,不仅为与之相邻的“通津门"外码头上的货物中转开辟了一条运输通道,也使得宝丰街于交通地利方面受益匪浅。但由于此街与大北街相比较毕竟要窄狭许多,许多人大约也是为了攀附得通津之便的大北街,在商贸活动中的繁荣与兴盛的境况。于是便与“大”相对而称其为“小”,“小北街”也就因此而相沿成俗流传至今。其实这条街自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大可不必扬短避长与“大北街"去“接轨”而另言“小北街”。行走其间,街中之房多为今天所见“顾氏民居”那样的,高墙厚壁式的几近半封闭的深宅大院。而此类结构的街房与大北街的木板提门相比较,会让你读出另类的商贸繁荣与兴盛。即此街的商户多为利用汉水通津之便,进行山货土特产的长途贩运。旧时称此种经营方式为“走长水"或者又叫“做关门生意”。行者为商,坐者为贾。是大、小北街中从事商贸活动的根本性区别。故落脚于小北街上除了做水路生意外,从事其他项目的经营便多为服务业。较有名气的是“凌义昌”、“德泰丰"两家中药铺;私立“大华医院”和挪威传教士所开设的福音堂“信义医院”。此街也有安康的历史之最。民国伊始,“哈德门"香烟进入安康市场,这也是安康人见到“纸烟”之始.其广告宣传人员即下榻于此间“二房”的“周同顺客栈"。他们装扮成马戏丑角的模样,一手托着用盘子摆放着的香烟,一手摇着铜铃“叮当”作响,在大街小巷间招摇过市,向行人奉送的同时,亦点火请吸。由于香烟是英商在上海始卖的,故当时在安康亦有“顺口溜"云:“纸捲香烟广即时,少年初买口含之;泸商多学洋人款,知己相逢送一支。”这也许是安康人至今所流传的“烟酒不分家”的历史根源.在历史的记忆中,这条街道不仅记下了由地方名士顾元伯先生任董事长,牛希渊先生任编辑的《民知时报》的风雨历程。而且其独有的历史容器还先后装下了“农民银行”和“陕西省银行安康分行”,相继容纳了旧军队如“国民革命军一军七师一团"和“陕西警备第二旅”等“司令部”.民国十九年(1930)八月,旧军阀王光宗部设伏刺杀原地方守军官长王玉文的“鸿门宴",即发生在此街西(今农业发展银行对面)的司令部院内。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思量宝丰街与小北街的名称之变,是否可以这样说:舍己之长的某些“接轨",并不见得怎么高明.土地楼巷小北街内也有个十字路口,土地楼巷就在此十字的东边,与西向的纱帽石(街)相对,在其入口处的路道中间本有一土地庙。由于该庙的建筑格局是一间木结构的列架瓦楼房,底层为交通通道,上边一层方为祠宇,供奉着本方的社神“土地爷儿”与“土地婆儿"。故街巷之名称也就因此而被呼为“土地楼"。今名“土地楼巷”,与对面在“纱帽石”后加“街”一样,“巷”字是近些年被“添"上去的。自小北街东行,穿过此祠宇之后,在其南侧有青砖砌就的梯状踏步可上楼。尽管,旧时的中国老百姓,大都以为土地之神能医疗众病,能鞭笞百鬼。但又因该“土地神”所处的位置或曰“级别”,远不及附近如堰塘巷的那方“土地神”四时皆有致祭者奉香、蜡、纸、表、龙凤鞭(龙凤鞭,即鞭炮)。《管子·五行》有言:“治祀之下,以观地位。”旧题唐房玄龄的注解为:“理于祭祀之时,于其所祭之下,观知地位之尊卑也。”因而此处只是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夜半,方可享得些许香火。故有人撰联戏曰:“婆婆问谁在放炮;爷爷答又要过年”.此土地楼香火不旺,街巷不阔也不长,住家户亦不甚多。但却是民国年间陕西警备第二旅旅长张飞生的公馆所在地;《民知时报》董事长,倡导兴建“兴安图书馆”、安康中学“树人楼”、“博化室”,两任安康商会会长的地方贤达名士顾元伯的宅弟亦在其间.如此藏龙卧虎之地岂不正应了《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至理名言。兴隆巷自土地楼十字向南行不多远,有一东西走向的巷子叫“兴隆巷”,兴隆者,寓义昌盛也。三国蜀相诸葛亮《出师表》即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然而兴隆巷原先的名子却很俗,叫“吴家巷”。究其源是因巷子里住有一吴姓的大户人家故名。而此言吴姓人家之“大”,除了说其在此巷中是个大家族外,主要还是指其事业大,所占地盘大。说吴姓之事业,有做水路生意的,有干职员的,有开染房的,兼或也有吃地课的;言吴氏之地盘,自巷子口的南侧临小北街街面房入巷内一半,然后向北又有一院房产皆为吴氏所有,且最初尚未有其他异姓人家居住.可见以“吴家巷”称之,倒也名不虚传。以姓氏言巷名是安康城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且大都或因某姓人家在某巷中居住的时间最早,或因巷内所住的某姓人家最多,或因某姓人家在某一带名声较大。如就在其所处的小北街之内,北行还有“姚家巷”,南行又有“田家巷”,即使是在其“吴家巷”的东出口,仍然是一条以姓氏得名的巷子,曰“暴家巷”.这也许是安康的一种“俗文化”现象。其实,此巷中的吴姓人家并不俗,他们深知《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道理,而不愿以己之姓氏用来冠邻里之尊。于是有吴公讳卿芳者,在己之悬挂于巷口的“万隆兴”号的染房招牌下,裁“万”并将“隆兴”二字颠倒,另写“兴隆巷”以避张狂、显摆之嫌,于是流传至今。如今的“兴隆巷”,早已非吴姓一家所独居,尤其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初,政府为解决当年河街一带的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在此巷内的空地上修建了一处民房区。此亦可见当年吴姓人家的“君子进德修业”的谦恭礼让的风度.东大街现今的东大街是由早先的“朝阳街”与“承宣街”合二为一组成的,启用的时间当在公元1913年裁府留县以后。新中国之初,随着新的地方政府的建立,为欢呼胜利,将此街更名为“新胜街”.县政府从此街迁出后,遂又恢复为东大街。“朝阳街”在“小什字”以东至“仁寿门”间(俗亦称老东门)。此东门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大水圮城前曰“朝阳门”,故有此街名。“朝阳”,读音有二。在此当读“朝(zhāo)阳".《诗·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尔雅·释山》:“西曰夕阳,东曰朝阳”。故“朝”为东,为早晨,与“西”、“夕”相对。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十六《朝日说》:“古者旦见曰朝,暮见曰夕。”朝阳,义为初生的太阳。《文选》晋潘安仁(岳)《藉田赋》:“若湛露之晞朝阳,似众星之拱(共)北辰也.”在此若读作“朝(cháo)阳”,义则不通:其一,朝水之北为朝阳,属古南阳郡的县名,故址在今河南省邓县东南;古济南郡亦有朝阳,为汉置侯国,故址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其二,古汉语中凡访问皆称为朝,后专指臣见君为朝。朝阳,义为见太阳,为古代帝王祭日之礼。《礼·玉藻》:“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安康非皇城,而今人多言“朝阳门"、“朝阳小区”,大约是受贯了“葵花朵朵向太阳”的“传统教育”,或者是受了豫剧《朝阳沟》的影响,从而背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宣街”在“小什字”以西至“大什字”间。《兴安州志·城池志》载:“在州治前,东有承流坊,西有宣化坊,故名。”州治,即兴安州署所在地。而承宣一语本身就有承奉宣扬之意义。《汉书》八一《匡衡传》衡上疏:“继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又由于“辛亥革命”前的兴安府署亦设于此街之中,故民间又将今“当铺巷"北出口一带的街区称之为“府门”.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先后有民国二年(1913)裁府留县后的县署,二十五年(1936)陕西省在安康所设的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时期的安康县人民委员会(政府)、安康专区行政公署,以及中共安康地委均先后设立于此间。昔日的东大街不仅是安康的政治中心,在商业贸易方面也丝毫不逊色于得通津之便的大北街。有驰名中外的“协盛瑞”、“张协丰”、“杨庆和"、“公兴大”等大药号以及“田梓辉中药店"和“傅先生中医医理”;有誉满城乡的“义盛和”、“同意诚”、“恒茂森"、“易兴盛”、“彭荩臣"、“曹子仁”等丝绸、花布疋头店;还有“双穗村"茶庄;“文兴成”、“禄生荣”杂货店;“万兴盛”、“顺义斋”果子铺;“鸿发昌"瓷器店;“临永兴”铁货店;“是吾轩”照像馆;“恒丰"石印馆和“万康”酱园等等。抗战之初的1939年,上海人王万云为躲避战乱来到安康(新修的县志和市志均言其为西安人,且将当事人“王万云”写作“王万银”),即在此街的小什字东南角,首开具有现代意识的“紫罗兰”理发店。坐位用可以伸缩平躺的铁制转椅,并采用铁钳烫(头)、木炭火吹(风)等新工艺土办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夜间用汽灯照明之举,使得当时的安康人大开了眼界,以致后来为满足许多因婚丧娶嫁要“过大事"的人家的需求,又使得该王师傅兼营起了出租汽灯的生意。旧时安康对外贸易的主打产品是山货土特产和国药业,此街内有一专“走长水"经营的大商号叫“復盛兴”,该号的三老板李仲辉先生为人无私,处世公允;行可师表,言可经论。深得利用汉水通津之便,往返于汉口间的各大商号的信任,是各号公推的驻汉口的总代表。其职责就是观察和分析外边的市场行情:何种货物看涨,那类货物看跌;什么货紧俏,什么货疲软。不分亲疏,随时通过电报将市场行情或曰商业情报传递回安康各商号,直到抗日战争武汉失守.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大街也是安康的经济中心。当铺巷当铺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南边的出入口在古楼西街,巷内人家多居住于此南端一带;北边自东大街入内仅为一处行人通道,行约一半处再向东,又有一岔道为旧“黉学巷"可通往古楼街。当铺,是旧时典质衣或物的铺子,即专门从事用物作为抵押品,估价后向借贷人出放资金的机构,又称典当业。唐白居易《长庆集》七一《逢泳老身示诸家属》诗:“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红楼梦》第八十一回:“有一所房子,卖给斜对过当铺里。”安康城中自清乾隆初年就有了此行业,分“官当”与“私当"两种。因“官当”设于此巷内,故由此而得名为“当铺巷”。所谓“官当”,其实是由私人集资,经官府核照并拨付部分款项,以存息的方式进行运作,谓之“义便民质”。在“钱庄”之类的金融业尚未形成时,亦为官府存放地方政府资金的经济机构。而“私当”又谓之“押号铺”,《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叫平儿把我那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其规模、资本均小于“官当",而且对所当物品的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凡配不上“官当”柜台的都可以收,当价往往是当品一成的价格,而且是过手起息,月息也较重,当期仅为半年。官当的当期为三十二个月,即当入一件物品,在三十二个月内可以赎取,过期不赎谓之“死当”。死当物品由当铺估价出售时,比同类物品的市场价格便宜,当铺也因此获利甚丰.另外,在死当前一个月若无力赎取时,可将三十一个月的利息先付清,这样便能再延长三十个月的期限.当铺中不论官当还是私当的经理人,都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上至古玩字画、贵重器皿等文物;下至日用衣物、生活用品都能够一一鉴别,并能对其性强、品种、产地、年代等了如指掌,否则很难评估出当品的价值。写“当票”也是一种特殊技术,要有别人模仿不到的技艺,才能杜防伪造。由于当铺有为人应急的积极作用,所以又令家境贫寒的人,见不得而又离它不得。官当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安康有了“富秦钱局”后就停了,如今,仅留下了“当铺巷”这个巷子的名称。篦子巷自“东门”内沿着城墙边北行,为前两节曾提及的“暴家巷”;向南行可通往今古楼东街,是本节所要话及的“篦子巷"。篦子,齿很密的梳头用具,把它作为巷子的名称来用,是人们对“毘子”的误读,继而又想象讹传的结果.毘(pí),也作“毗”,联接的意思,如毗连、毗邻。子,老师。南朝·梁·皇侃《义疏》:“子是有德之称,古者称师为子也。"如“子曰”,义即为老师说.亦可作为对男子的尊称,如称孔子、墨子、老子、季文子等。《谷梁传》宣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晋范宁注曰:“子者,人之贵称。”故将读书之人亦谓之“学子"。毘子,与学校(老师、学生)毘连、毘邻也。今将“毘子”作“篦子”,意思截然相反,更缺乏文化内涵。早先,这一带原本并不成街巷。自“东门”内顺着城墙南行,仅入口处的西侧住有几户人家和一“清真古寺”,再向南边走是“府城隍”等七个道家的庙宇,行人便在这些庙宇的围墙外与城墙间,不足一米的狭窄的过道中行走。整个“巷子”北起东大街,南至今古楼东街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街巷,因而,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名称了。唯有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的“清真古寺”五层六面光顶体的“邦克楼"(译音),宏伟壮观,可谓是1983年洪水前安康城中的“标志性建筑”。直到民国三十年(1941),随着巷内住户的增添,尤其是在“府城隍”等庙宇中办起了学校(安康县中)后,巷子的北入口处才悬挂了一块书有“毘子巷”三个大字的过街路牌(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在拆除“东门”及其城楼的同时,因该路牌的东端无有了悬挂的依附物,故被拆卸下来后就没有再安装了)。1949年7月,在“牛蹄岭战役”的准备界段,民国陆军第27军军长李正先,将其军部移至“安康县中"并封闭了该巷子的南段(如今能够通向古楼东街的这段路是1983年洪灾后重建拓开的),使得此后的“毘子巷”由北向南只能通至“清真古寺”南侧的另一小巷道拐到今古楼街。后又因此小巷道的大部分路段,都是沿着“清真古寺”的南围墙行走的,故此巷道又被人们称之为“寺道道儿”.此道道儿内原有一“丽泉浴池”,即是面向于抗战时期迁至“安康县中”内的“国立四中"的师生们而开设的.鼓楼街鼓楼街本名古楼街。鼓楼,清人顾张思在《土风录》四《鼓楼》中说:“北齐交州(今广西苍梧)剌史李崇,以地多盗,乃村置一鼓,盗发处击鼓为警,四面诸村同时击鼓相应。以后各州相次推行.其建于城隅上者,亦为报时之用.鼓楼街,在“小什字"以南至现在的“清雅斋”饭店间,相传在今鼓楼东、西街与之交汇处,有“一脚踏四门”的“鼓楼”故得有此街名。而《兴安州志》卷二《学校志》却是这么记载的:“文昌阁,在文庙东.下为崇台,街衢四达,上建高阁,下肖文昌像,南面为兴起斯文坊。明万历十七年(1589)知州姚凤翔建.守道李天麟重修。顺治十四年(1657),毁于火,止存台基,今州人呼为鼓楼是也。康熙二十五年(1686)总镇程福亮捐资重修,工未竣,而会程公以致仕去.”由此可见此处并无“鼓楼",故人们向来皆以“古楼”谓之,如称“古楼小学"、“古楼街”.现作“鼓楼街",则是最近几年“挖掘”出来的。其实,此街本名“安康街”。明人鲁得之《安康桥碑记》作“安康路"。因街的最南端有城门曰“安康门”,故有此街名。“安康门"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安康”为当时的“金州”的古郡县名。今人多谓“安康古称金州”,实在是一场大误会,因为安康要比金州至少早274年。“安康"二字作为吉祥的地名而言,它不仅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而且还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并且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历史积淀之厚重,文化内涵之丰富,决非一句简单的“含有‘安宁康泰’之意”所能概括得了的解释。故清陕西巡抚毕沅《兴安升府奏疏》言:“查兴安系古安康郡地,应请即名为安康县.”三国末,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魏诏诸军大举伐蜀,遣征西将军邓艾督大军三万余威逼益州(成都),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两年后,即公元265年,曹魏大将军晋公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代魏主曹奂自称武帝,改国号为晋,都洛阳,更年号为泰始。至吴末帝孙皓天纪三年(279),晋武帝司马炎决意伐吴以完成统一大业,遂诏益州刺史王濬修舟舰。次年,王濬自江夏(武昌)以舟师顺流直入建业(今南京),纳孙皓降晋。自此结束了“昔自汉末,四海分崩,三国鼎力”的分裂局面。面对山河一统,西晋王朝认为:“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也就是说应裁减军队,把兵器都收藏起来,并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凡州十九”、“分巴、汉之地为梁",让百姓修养生息。并重新更元,改年号为“太康"以示庆贺。太,极大。古通“泰”。同时为安置巴、汉一带流民,将曹魏时分汉中另立魏兴郡而隶属之安阳,亦更名为安康。泰康,一国之年号;安康,一县之称谓.一经联系,国泰(康)民安(康)之寓义油然而生.昔日的“古楼街”宽阔之状与“小北街”一般,其间亦有栈房、染房,漆匠、旋匠等五行八作,却无“小北街”繁荣的商业气息。街中居民多以打铁为生,仅范氏家族所开的“范家铁铺"就有好几处,散落了半条街。街中“王铎”的“回锅牛肉”和“羊肉饼",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名贵小吃.“工未竣”的文昌阁(古楼)崇台上大树参天,枝繁叶茂。每至傍晚,数百老鹰栖其上,乃城中一大景观也。黉学巷黉学,古代学校名。黉学巷,顾名思义,就是里中去学校的道路,新、旧二城皆有。新城黉学巷在今府学街与文昌路间,因其巷名至今仍在沿用,故为人们所熟知;旧城黉学巷在今古楼街与当铺巷间,因其名久废,除了当地的老住户外,很少有人知晓此间亦为黉学巷。因此就使得相当多的人,常常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如1989年版《安康县志》将现存于新城的文庙,定位于元代建筑;后又被《安康艺文大观》拿来,在向人们介绍元代金州知州郑均的《重修文庙记》时作为注释,致使影响加深。难怪有朋友在《安康小巷故事》中,将旧城的“黉学史”附会在新城黉学巷。新城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后才开始建,且此时的安康已由“金州”更名为“兴安州”。明人伍福《重修儒学碑记》立石于明成化十一年(1477),所言学校建置为金州。元人郑均《金州重修文庙碑记》立石于元至正十年(1350)。何况《兴安州志·学校志》早已记述明确:“文庙,在州治之南崇道街(今古楼西街)”.“儒学,在文庙西。”故《安康文庙沧桑》所言:“安康元代文庙建在旧城,而不是新城”的纠错,无疑是地域文化研究中,用“心”读书的结果。(作者单位:安康市房管局)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三)

◎周邦基ﻫ

古楼东、西街

这两条街道是以“古楼什字”界定的东、西,也就自然将向东的称东街;向西的称西街。但过去的东街,本不是今天这样将旧城与东关连为一体而形成街.它向东行至今天的篦子巷南出口时,有旧城的东城墙挡住去路而不可通向东关,故而这段街道昔日是属于古楼街的街区范围的,因此,原本也就没有街名可言。但别看它街虽无有名称,在安康城却又名气不小.ﻫ

自古楼什字东行,除入口两旁有三、五户人家外,街北一侧东至旧城墙;西至今古楼小学;南至本街道;北至今寺道道儿,内中计有“府城隍庙”、“老君庙”、“火神庙”、“娘娘殿”、“八仙蓭”、“眼光殿"、“土地庙"等七座道家的庙宇,故民间俗称此处为“一里七个庙".民国三十年(1941),安康建立以姚寄尘为首任校长的“安康县中”即在这些庙宇中。后又在该“县中”设立了一届两个班的“师范”,也称“简易师范”。抗战时期又有“国立四中"迁入(一年后迁至四川阆中)。同时,旧安康县还在这些庙宇中,设立有训练小学教员及保甲乡长的机构叫“县训所”。1953年“县中”迁走后至今,此处又相继成为古楼小学、县幼儿园以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停办的县第十一中学的校(园)址。

西街本叫“崇道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前,旧城的文庙、儒学皆在此街而得名.崇,尊敬、推重。《礼·王制》:“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道,思想、道德.《礼·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汉郑玄注曰:“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崇道,即崇尚道德教化或曰崇儒重道。《兴安州志·城池志》:“崇道街,在安康街西。”《学校志》:“文庙,在州治之南崇道街”;“儒学,在文庙西”。均始建于元代,先后遭遇明永乐、成化、万历等年间三次汉水圮城,历朝各代数次重新建修,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该文庙奉御制“万世师表”匾额后,三十二年(1693)又一次遭遇大水,致昔文庙、儒学基地“东西北三面尚为居廛,永不可复矣."迨宣统二年(1910),清最后一任知县林旸光,尊部令创办乙种蚕业学堂时,在此旧址设立桑园;民国二十年(1931),但舜之莅任县教育局长,曾将其届内的安康教育局设于此间;二十五年(1936),又有地方士绅顾元伯追讨省府拨付建安康中学“树人楼”、“博化室”余资,于此旧址一隅主持修建“兴安图书馆”,即名曰“文安楼”的藏书楼,并在东、西两门楣亲题“文库”、“书城”石额各一通。

旧时居住西街的多为回民,没有大的生意。在“桑园"南大门的斜对面有一巷子叫水井巷,巷内有一“清真中寺”,俗亦称“小寺”.1954年,撤安康城区范围的市改为城关区政府时,设此街为“古楼回族自治街”,1961年改称“古楼西街”至今.本地“回帮”多以经营茶叶、牛羊皮、药材、生漆等山货土特产为业。时至今日,在识茶这个领域,当春茶上市,人们开始尝鲜的时候,捏上一撮放在手心,搭眼瞧上一瞧,再用鼻子闻上一闻,便能说出此茶的产地,采摘的时间,口劲的大小以及是阴坡还是阳坡所生。故在茶叶的饮用、鉴别和经营这个行当,当今许多茶学家未必有回民兄弟的这些真功夫。

大南街

自古楼西与五星街的交汇处再向北行,至“大什字”间即为大南街。其所以被谓之为大南街,则完全是相对于大北街而来的。ﻫ

旧时的大南街远不及今日这么宽阔,别看它与大北街这个昔日的商贸中心仅隔着一个十字路口,从做生意的方面讲,地段相差一步,其结果就大不一样.因而历史上的大南街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条最适宜于居住的最佳地段,因而一街两行多为低檐矮屋式的民宅。(当然,1983年遭遇到的洪水袭击,那是天灾;1968年遭遇到的那场大火焚烧,那是人祸。)但就这么一条极普通的街道,兴许还曾是早朝的“学堂”所在地,要不然《兴安州志》怎会在《附街衢》中载其名为“育贤街”。

育,培养.《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孟子·告子》下亦言:“(齐桓公)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贤,有德行的人.《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育贤,培养有德行的人。鲁长卿《重续兴安府志》言:“学校者,人材之所从也。”故此言说学校当在此街之中,应该不是牵强附会。ﻫ

鲁氏又言:“元明以来,文庙与学校合并,不入祀庙,而归学校.盖以立学教士,非特师表万世能如孔子者为师.不学孔学而教,亦非教也。故合而一之,以明其师道之尊也.”《兴安州志》载:“文庙在州治之南崇道街.”即今之古楼西街无疑。又载:“儒学在文庙西。"并言该儒学曾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辟道南出崇道街".这里所言之“辟道”,应该就是今天的南北走向的当铺巷。因为自当铺巷中段至古楼街正是黉学巷,故最初的儒学当在当铺巷与大南街间.从《州志·学校志》中可以读到:文庙和儒学自元代建成以后,又先后经历了明永乐十四年(1416)、成化八年(1472)、万历十一年(1583)计三次汉水泛溢,至“明末儒学尽毁"。直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志时,“昔文庙儒学基地东西五十步,南北九十步,今东西北三面尚为居廛,永不可复矣。”廛,古指一户人家所居住的房地。居廛,谓市内百姓之居。这段记载明确地告诉了人们:校园之地被包括“育贤街”在内的百姓,当做宅基地盖房居住了。ﻫ

当然,上述“探索与发现”仅为一家之言,并不强求读者诸君同意。但金州文庙和儒学以及老城黉学巷,是有别于兴安文庙和儒学以及新城黉学巷的却是事实。而且老城文庙和儒学的范围在今古楼街以西,大南街以东,黉学巷以南,古楼西街以北一带则是可以肯定的。ﻫ

慈惠巷ﻫ

自大南街继续南行,过了十字路口又有一南北走向的小巷,名曰“慈惠巷”,其巷名来源虽与学校有关,但并非是以上所涉及的儒学.

最初此巷本无名称,仅在其南端至城墙边住有十余户以乞讨为生的人家,日本轰炸安康后,地方上将城墙挖一洞使巷子与城外相连,作为城中百姓跑“警报”的通道。巷内座西向东有一庙宇名为“观音殿"。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时任慈善会会长的宋云石先生,指其扬河沟的全部地租收益,办学于该观音殿内,取名曰:“慈惠小学”。从此,方使得巷子有“慈惠"之名。1941年,该学校纳入县立教育并更名“东城小学”;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公立小学,并于1952年将其改为第二完全小学(古楼小学)分校,第二年撤销分校并迁入古楼小学。唯“慈惠巷"之谓倘留着往日的记忆。直到“文革”伊始,在“革"掉文化之“命”的同时,大街小巷的称谓也被“革"除或变更,如金川街被改作先锋街,古楼街成了解放路等等,慈惠巷之谓在此时也就被“革”掉了。ﻫ

安悦街

安悦街,原名“迎仙街".仙,此处当指非凡之人,如说诗仙、酒仙。迎仙,即古时祭迎五帝,祈求丰年时,于立秋前十八日在此间设坛祭黄帝、后土之处(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芸,车服皆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服皆赤;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车服皆黄;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服皆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服皆黑。)今名是因街的西端后又建有“安悦台”之故。ﻫ

“安悦台"位于今汉滨区百货公司仓库处,是由新、旧二城中的各届绅士捐款,于清光绪九年(1883)在“康阜门"(俗亦称老西门)的瓮城城墙上,依就整个北段和东段的一部分,修建的平面呈拐尺状、直角形的一座高台粮廒,是为“义仓"。ﻫ

此义仓为单层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的平房,前后檐墙的顶部开有通风口亦可采光。西边临着今金州北路的外山墙下,有青花瓷碎片贴就的“安悦台”三个大字(武斗后修复时被毁);面南向着城楼的山墙开着门,门楣上方镶嵌有青石扁额一方,依然刻写着“安悦台”,上款为“癸未年”,下款为“合城绅士”(亦为武斗后基建被毁)。仓内存放专为赈灾而备的谷物。倘遇旱涝遭了年馑,此时开仓做“舍饭”是为了赈济受灾饥民;若是汉水暴涨航运中断,此时开仓让士民前来“量仓米”以平抑市场粮价。仓以“安悦台”谓之,本义就是通过此类善举,使社会安宁,士民欢喜愉悦。ﻫ

不知始于何时,人们将“安悦台”称为了“仓房楼”。如此名称之变,应为张冠李戴的结果。清宫尓铎《重修兴郡常平仓记》曰:常平仓房“就旧仓基侧,甃筑层台,巅建楼以祀仓神,贮谷之廒以间计,综十八”,而且并非建在康阜门(老西门)的瓮城之上。前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大约是看到了安悦台之仓房,高高在上如楼的特点。或者觉得“安悦”之义仓与“常平”之官廒,具有相同的“调节粮价,备荒赈恤”之功用。时至今日“仓房楼”又被“挖掘”了出来成为“店招”,其初衷自然是为了弘扬地方文化,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的介入,对“仓房”在“谷贱时用较高价钱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的本义缺乏了解,结果又将赈恤与经营,施舍与生意再一次地混为一谈.

如今,安悦台及其仓房早已作古,唯因此台而得名的安悦街,仍保留着对历史的记忆。自大什字至康阜门间,一街两行店铺之兴、百业之广与得通津之便的大北街好有一比。如“老天宝”金店、“广福堂”纸店、“金盛协”酒店、“松林老"瓷器店以及“黄记”皮鞋店等店面,其经营规模之大,均可谓城中同业之首.在南北马道口至兴家仓之间,亦有花布、棉布、日杂、百货等各类便民的小铺面.位于街中段的山西会馆,内中地势宽阔,建有商市。有小本经营如杂货、熟食、小百货等摊位多在其中,故老安康人多称山西会馆为“新市场”。

商业之外,其他如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大公报》的销售点,邮电局及城中最大照像馆“文华照像”亦开设在这条街。在山西会馆,抗战时期的各种宣传抗日的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大多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并且在当时,这里还是国民党县党部办公地.民国三十八年(1949),陆军第三军驻扎安康时,居于此街之中的安康士绅曹凤洲的宅第,即被该军长盛文用作了官邸。

街西的康阜门,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是安康城的西大门。清嘉庆十一年(1806)城区开始向西扩展,在今西大街西又建起了“宁远门"(俗亦称土西门),从此康阜门又有了“老西门”之谓.

昔日的老西门是一处瓮城,城楼之中供有财神;所谓“仓房楼"建在北侧的城墙之上;瓮城内曾住有上十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卖粉蒸肉的和一户卖猪肉汤锅的,还有一户开茶馆的和一户叫“一分利"餐馆的。1952年,此西门因拓宽街道被拆除,于是“老西门”又成了这一带的街区名称。

安悦街留给今人最美好的回忆,当为在山西会馆旧址上所建的那座电影院。在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贫乏的年代,它的落成确为人们带来许多欢乐,进退场的人流,常常让古老的“正街”东至小什字,西至城隍堰,流满着生机。尤其是旅居于此的安徽客民郝悟真老先生所书“安康电影院”,乃雅俗共赏之书法精品。每至节日的夜晚,“燃烧”的霓虹灯又使得安康城的上空红霞一片。1965年2月13日,时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以粮为纲”的“大气候”下,以求实的态度于此电影院中向安康的各级干部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发展生产、开发山区应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多种经营。因此,被安康的百姓呼之为“胡青天”。而此举应该就是十多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ﻫ

(作者单位:安康市房管局)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四)ﻫ◎周邦基

兴家仓ﻫ

兴家仓,本名萧家巷,“文革”中改称幸福街。清嘉庆二十年刻本《安康县志》载:“顺治四年(1647)知州杨宗震复修旧城。总兵任珍截城西半移,筑西门于萧家巷口.”即指此巷的南入口。后又因兴安知府童兆蓉,于光绪十八年(1892)在此巷内建有谷廒,曰“常平仓"。故民间又俗称其为“萧家仓”.鲁长卿个人稿本《重续兴安府志》言:许真君庙(江西会馆)于“光绪初移建城内萧家仓",即用此俗称为巷名。

所谓常平仓,乃汉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于边郡筑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钱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民以为便。称为常平仓。汉以后历代在调节粮价,备荒赈恤的名义下,常设这种粮仓。

建于此巷之中的仓房,其具体位置在今红旗小学对面的公厕后,地势较于“龙窝坑子"一带要高出许多,是一处人工筑起的高台。清宫尔铎《重修兴郡常平仓记》言:“佥以为旧仓卑下,水患宜防”,故而“就旧仓基侧,甃筑层台,巅建楼以祀仓神,贮谷之廒以间计,综十八”.这里于十八间仓房之外另建的祀仓神的阁楼,即民间所称的“仓房楼”。后人将建于康阜门(俗亦称老西门)瓮城之上的贮谷之廒谓之“仓房楼”.移花接木也.

将彼与此混为一谈,除了这两处仓房外,其他如将老城文庙与新城文庙分不清,将老城的纯阳宫与香溪纯阳楼(洞)分不清,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仓房楼的移花接木大约是因为“辛亥革命”后,地方政府撤销了“谷贱籴进,谷贵粜出”的“常平"官仓,将其并入具有同一功能与作用的“安悦台”义仓,并交由地方慈善机构进行管理的结果.ﻫ

运走谷物后的仓廒,便逐渐地成了专供因跑江湖而来到安康城的各戏班子的食宿之所,故当地人又将此仓房呼之为“戏房”.ﻫ

历史上的萧家巷内,还有江西客民于清光绪年间,将其会馆大庙“万寿宫”自上河街移至今天的“汉江剧场”处后,又带给人们许多值得回忆并津津乐道的故事。ﻫ

民国之初,随着会馆办学热的兴起,江西客民便率先面向社会办起了私学,并拆其江西简称“赣”取名“章贡”学校,教室即在与会馆大庙仅一街之隔的“红苕街”西边出入口之南,今汉滨区党校处。ﻫ民国三十年(1941),河北人孙德怀、吴杰夫二人将电影传入安康,并合办“声光电影社”,在该会馆内大殿与戏楼间的庭院中,露天映出《武侠惊险》、《昆仑大盗》等黑白无声电影近一年时间,更使得当时的“老安康”眼界大开。1953年安康成立电影放映站,开始在城区固定放映的地点亦选在此处,直到1957年元旦“安康电影院”建成并开业放映。ﻫ

待电影放映站迁走后,政府将此会馆改造成专门召开大型会议的礼堂,曰“三干会”,故民间又习惯上称此巷为“三干会道道儿”。1959年3月,随着安康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毛泽东《给生产小队长的一封信》,以及同年11月在此传达贯彻“庐山会议”精神,开展“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斗争。这里便成了历次政治运动和农村政策调整及工作安排的“发布中心”.ﻫ

如今,此巷名曰“兴家仓”,应是老安康人读“萧家仓”时的轻声变调所导致的,语音发声“萧家”与“兴家”含混不清而演变来的。加之安康方言的某些发音,既无后鼻音也没有明显的音韵区分。再者,“兴”并非姓氏.而安康城中,以姓氏言巷名是一种普遍现象,如:小北街中有田家巷、姚家巷,其巷东还有暴家巷;石堤街中有陈家巷;新城有马家巷;在安悦街中除了有此萧家巷(仓)外,在旧老西门的北城墙边还有沈家巷。当然,“兴”可作“徵集”讲。《周礼·地官·旅师》:“平颁其兴积。”郑玄注曰:“兴积,所兴之积。县官徵聚物曰兴。"但在安康这个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将“水牮"书写为“水箭";将“毘子巷"念成并写作“篦子巷”之类,尚且无人理会,因一条巷子的名称,谁还会咬文嚼字,且“兴家"与“兴积”的本义相差亦甚远.

红苕街

红苕街在今兴家仓与北马道间,呈东西走向,因街的西端有“麻园”一处,具体位置在今“红旗小学”。清道光年间,知安康县事的陈仅在此“麻园”为民示范栽种红苕而得名。今名“龙窝街兴家仓巷"不知出于何种考虑?

陈仅,字余山,浙江鄞县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知紫阳县事,十九年(1839)知安康县事,二十一年调离,三十年复任安康知县.任内颁布有《劝谕广种红薯晒丝备荒示》,并撰写有《劝民种薯备荒六十韵》。

红苕,本名甘薯,又名红薯。原产美州,公元1492年,哥伦布航海时把它带回西班牙栽培,后又由西班牙引种到吕宋。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我国福建商人陈振龙不顾统治吕宋的西班牙当局的严密封锁,设法将其引进福州栽培。此后近二百年间,陈家先后七代人致力于红苕的种植与普及推广,直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获得“恩准”,而此时红苕实际上已在我国南方不少地方不胫而走了。上海的徐光启,广东的林怀芝都为红苕的推广种植倾注了心血,作出过贡献。ﻫ

红苕在我市的推广始于紫阳,接下来便是在安康(今汉滨区),推广者是来自于南方的陈仅。他以诗歌的形式撰写《劝民种薯备荒六十韵》,用以宣传种植红苕的好处。并颁布《劝谕广种红薯晒丝备荒示》晓之以理。尤其是他的“备荒”说,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与六十年代初得到证实。“困难时期”饥饿难耐仅凭“勒紧裤带”不行,靠的就是以红苕作为主食来填饱肚子.也不知道能变成大米、细面的稻子和小麦都长到哪里去了,反正口粮的大部分供给是红苕。那时红苕的品种也很多,白心的“洋红苕",顺手把泥一捋,放在嘴里就啃,脆生生、甜滋滋简直如甜地瓜;红心的“火红苕”,蒸熟后热腾腾,面乎乎似糖粟子。还有“大红袍”、“农林四号"等等,反正“早上蒸红苕,下午红苕蒸;晚上想吃点儿,再煮红苕片儿”的顺口溜很是流行.

吃红苕勿忘栽培红苕的人,“红苕街”大约就是要我们铭记红苕的引种和推广者。ﻫ

南、北马道

马道,故名思义,即专供运输货物的马帮、车马以及驿站的走递马所行之道.以安悦街为中心,与城南隅的五星街相通的为南马道;与城北隅的龙窝街相通的为北马道。将此两条街巷设定为马行之“专线”,用今天的话来说则完全是为了交通管理的需要。

因为,古时候的大北街、小北街、东大街和安悦街是安康城中最主要的“商业大街"。唯有让马帮、车马、走递马从南、北马道进出城区,方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商业熙来攘往的交通秩序。

南、北马道与安悦街交汇处所形成的十字路口,民间称为“马道口”,此街区亦为旧时的“夜市"所在地。每至夜幕降临,但听得“肉饺哟炕黄了”、“烩凉粉开了"、“糊辣汤、糊辣汤”、“菜豆腐”、“甜甜的甜浆子”、“热的凉的炕糍粑"、“糊油包子香呀”……哟喝叫卖声此起彼伏,沸沸扬扬汇入人流,引人欣然解囊.

南马道(“文革”中改称红光街)巷狭街窄,又因其特殊的交通地理环境,无法容纳商贸活动的开展,也就没有显著的事物。不过,在南马道大约有几家“纸扎铺”的缘故,每至灯节,小巷内各家各户俱在门前檐下大张灯火:金莲灯、玉梅灯,呈一片彩霞;芙蓉灯、荷花灯,散十色锦锈。街巷僻背而精神生活不可少.地方名流,身兼旧安康县商会和山西旅安同乡会最后一任会长,安康新市场创始人亢子钧先生亦安家在此街巷。ﻫ

北马道(“文革”中改称光荣街)较之南马道更狭窄,但因其北端与龙窝街相接处,有一香火颇旺的观音庵,人流自然就比南马道要多一些。附近有几家“线铺”,还有一“石灰坊"和一“醉白楼”餐馆。到抗战时期又将餐馆改为“万顺客栈",规模均不甚大。中段有邓姓人家开设的“磨房",他们在加工粮食的同时,又以糯米为原料熬出一种“酒米糖"。五寸长短,大姆指粗细,中间呈空心,面上撒芝麻,到嘴又香又脆又酥,老少皆宜,可惜现已失传.

南马道最痛苦的记忆,当为公元1968年的“武斗”。城内一派为对付城外一派的攻势,纵火清除障碍物,烧毁与之相邻的丝织、棉织厂时,街中房屋多被夷为平地;北马道则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日寇轰炸安康时,“万顺客栈”隔壁有户人家正在请客设宴为新生婴儿做满月。许是院内搭有红色布篷目标明显而中弹,所来宾客及帮忙的男女四十余口,无一幸免,称奇的是产妇与婴儿却毫发未损,幸免于难。由此可见,任何时候我们都应有忧患意识。

道院巷ﻫ

在大什字与马道口之间,向北有一岔道叫道院巷。道,供众人行走的道路。院,安康方言,即拐弯绕道行走,与抄近路、走捷径相对。如院路了。道院巷,就是有房屋墙垣围绕的巷道。

这条巷子自安悦街望去,象是一条死胡同,但由南向北步入其内,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况会由然而生。在“疑无路”时向西一拐,行约五七步,再向北拐十来步便到了“又一村”的水井道道。由水井道道向东可通往大北街;向西可通往北马道。因为如此,一些没廉耻的人,便利用这里复杂的交通地理环境,专在大街之上等候单身的,或挑着担子,或提着篮子进城卖农副产品的乡下人,干一些没廉耻的勾当。他们的做法往往都是拿了东西不付钱,谎称自己“富贵不随身”,住家就在此巷子最尽头的西侧头一家,待回家拿钱来还你。

诚实的乡下人见巷子“不深”,且是“死路”,便放心地将物品让其拿走.没廉耻的人“拐”了“马道”,他还以为是进了家门取钱来着。故老安康人至今仍对不按约定行事,甚或行为诡秘“不干净”的行径,戏谑为“拐马道”。而“马道”的“拐”法就是从此“道"中“院”着走。这条巷道也由此就落下了“道院巷”的称谓。

五星街ﻫ

五星街原本叫七星街,位于古楼西和大南街交汇处以西,至今天的金州路间。此街名曰“七星”,既非南方朱鸟七宿中第四宿之七星,亦非常言之北斗七星。古人以日月合壁、五星联珠作为历元,称为七曜齐元。这种天文现象本不可见,后世推广其意,附会视为祥端。

今名“五星”,系指形为五角之状的“星”,象征着“红色”和“革命",如戏词歌词所唱:“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等,均为此意。ﻫ此街的西端入口一带旧呈“小"字状,那一“撇”自东南向西北斜插去,可通往安悦街,名曰“套子巷”;那一“捺”偏南曰“半截街”,与主街相向至旧“南城隍堰"(今金州路),使这一带街区形成一三角“孤岛”。如今的街道呈“一”字形,系1968年“武斗”结束后拓修的。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兴安由州升为府,在老城区设安康为首县的县署所在地即在此街;公元1913年裁府留县,县署迁至今东大街,又有后设之“陕西省高等法院三分院"入驻旧县署之中;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这里又分别成为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县(今汉滨区)的办公场所,可谓是安康(县)的政治中心.ﻫ

清嘉庆十三年(1808),兴安府以所售旧在北城壕堰的“文峰书院”之金,复在此“县署西偏武生刘日炤屋址"(《关南书院诸生请立案呈碑》言),另建“关南书院”以为广育人才之计;在此县署街对面偏东,又有城内屠猪业于清道光时所建“三义庙”,内奉桃园结义刘关张,“庙颇宏敞”(鲁长卿《重续兴安府志语》)。民国十八年(1929),省教育厅于此庙设立“陕西省立第七中学”始,这里便成为了现代国民教育之所在。1952年,在迁“安康中学”至今址的同时,政府将“安康县初级中学”设于此间,1958年更名为“安康县一中”;1962年缩短教育战线,裁撤第五至十六中学,保留一至四中及城关民办中学时,以安康在西汉时谓“西城县”而又改称“西城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永红中学”,现为“汉滨高中”。由此可见,此街亦为旧安康的教育中心。ﻫ

历史上的“五星街",除了政府机关与学校,其余皆为民宅,且多为土木结构茅草苫顶以遮盖屋面的草房.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为使小南门内及南井巷失火的悲剧不再重演,政府采取计账征收之法,消灭了私有化,并以房价抵租金拆草房建瓦房,将整个街道改造为民房区统由“房产委员会"进行管理。后又因1968年“武斗”和1983年“洪水"两次破坏与重建,方成为今天的这种模样。ﻫ

套子巷

“文革武斗”之前,在五星街的西端入口处不远,旧有一三岔路。居中即为五星街的主干道,偏南名为“半截街”,长约三五十步与主街相向,亦与旧“南城隍堰”(今金州路)相通。再有就是自东南向西北可通往安悦街的“套子巷"。

套,地之弯曲处。如河水弯曲处称河套一样,此巷子自东南向西北弯曲,由五星街如弓背状的路道行走至安悦街,故谓之套子巷。《集韵》八《号》:“套,地曲.后唐与梁人战于胡卢套"即此义。又因罩在外面或罩在外面的东西都叫套,如清人翟灏《通俗篇》二六《器用》所言:“凡物有所冒,悉谓之套。"故“套子”亦谓“套人"之成规或曰俗套.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所辑《昭代经济言》九杨继盛《乞诛奸险巧侫贼臣》:“卑污成套,牢不可破,虽英雄豪杰,亦入套中."而此巷因新、旧时期都曾将缉押犯人的牢房设于其间,故对“老安康”而言,套子巷又多被用来成为监狱的代名词。“文革”中索性直截了当地更名为“专政巷"。

其实,“套子巷"虽偏在城隅一角,除了监狱之外,也有其非凡的振兴文治教化的记忆。在它的历史的容器中,也曾装有民国二十六年(1937)阮先翥(羽伯)任局长时的“安康县教育局”,以及此前所设与教育局相邻的“安康县女子高等小学”.

旧时,此巷内的居民多为成衣工,自“老西门”内的南侧进去,剪裁缝制衣服的店铺随处可见。他们一张剪裁案,一台缝纫机,一家挨着一家,以此业为生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可谓旧安康的“缝纫一条街”。ﻫ

如今,套子巷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文革武斗”以后,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加强公安战线建设的“形势”下,巷子及其监狱周边多划归公安部门使用,为安全计需将此巷封闭.套子巷因此也就名存实亡,而永存于老安康人的记忆中。

(作者单位:安康市房管局)

话说安康城中的旧街巷(五)

◎周邦基金州路

本节所言金州路,并非当今意义上的南起“雷神殿”,北到“水西门”间的金州路。而是指旧“小南门”内,今汉滨农机公司以北至城堤之间的南、北城隍堰.

所谓南、北城隍堰,是以位于今天的安悦街、西大街与金州路交汇处为中心点,北边的那条街称北城隍堰,南边的那条街称南城隍堰。隍,无水的干沟。城隍,护城的壕沟。堰,方言用语。即挡水的低坝。亦谓之“城壕”或“城堑”。又因无水称隍,有水称池,故又有“城池"之说。ﻫ安康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隍于此间而言,无论是早先的旧城还是后来的新城,修筑它都不是因为战争而是为了防洪。因为城南为山丘,施家、陈家二沟之水即源于南山。施西陈东分绕而下,无雨时皆枯涧,一经大雨则二沟之水暴涨,直冲城垣,故修筑城隍以疏导.清嘉庆二年(1797),旧城开始西扩至今大桥路东侧,并在这一线新筑土城墙和西门。于是人们便逐渐地拆除了“老西门”瓮城两侧已失去防洪功能的旧城墙,并填平城隍在其上建造房屋,连同以往被谓之城外的西边半爿街形成新的街道,以出入老西门外的“城隍堰子口”界定出南、北两条街道。

昔日的南城隍堰并非如今日这般繁华。街不宽,道亦不阔,既无大商贾,亦无小摊贩,街中住家户多居住在土木结构的草房之中。1957年与之相邻的“南井巷”失火,致今培新街和五星街十字以南的一街两行百余间房屋焚烧殆尽。后经政府出资,在废墟上统一建造民房的同时,亦将街道拓宽了许多,并由此将南城隍堰更名为“南大街”。“文革”中改称“红卫路”.此后又经“文革武斗"和“7·31洪水”的两次破坏与改造,方成为今日之模样。ﻫ昔日的北城隍堰(文革中称勤俭街)却是另一景象。入口狭窄,内中却“别有洞天”。有清乾隆十七年(1752)兴安州捐建之“文峰书院”;有四十七年(1782)旅安黄州客民醵金购下“书院”后共建之“黄州会馆”;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所建之“县城隍庙”,有民国年间由“基督教会”办的“信义小学"(后改为西城二小)。黄州会馆与县城隍庙之间的街面宽阔如今日所言之“广场”,中心位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建有城隍庙戏楼.自老西门内安悦街沿着瓮城墙边行走的“沈家巷”亦通达至此。巷北端与“广场"相连处有一牌楼,额题“是门是路”,义为此牌楼既为城隍庙“戏楼广场”之门,亦为经沈家巷通往旧城安悦街之路.每至农历五月二十八城隍“巡视人间”之日,这里商贾辐辏,百货云集;士女朝礼,香火杂沓。戏楼之上乐伎歌舞,尽态极妍;箫鼓宴享,备极繁华。这种集文化、商贸、娱乐于一体的“城隍庙里唱大戏”的庙会早已作古,“武斗"的炮火亦使得昔日的戏楼及街区成为残垣断壁,继而由政府在“武斗”结束后建成民房区。再后的变化与南城隍堰一般,不同之处则是1983年水灾后,城区重建时将“水西门”自金银巷“搬迁”到了此间。

如今,南、北城隍堰被命名为“金州路”,应是在近些年的“安康古称金州”的一片“叫喊”声中“炒"出来的。金州,北朝西魏废帝三年(554)始将郡曰金城,不久又改称金州。安康,乃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为安康。安康得名在先,金州得名在后,言“安康古称金州”亦如言某人“生于21世纪,成长于18世纪”一样荒唐。故金州只是安康历史上的曾用名,并没有其他实际意义,且过份宣扬金州并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ﻫ西晋结束了“昔自汉末,四海分崩,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面对山河一统有了“安康”之谓。到了东晋以后,中国再度分裂。据有南方的为宋、齐、梁、陈,史称南朝(改名金城、金州前,安康属梁);据有北方的为魏,史称北魏,后又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北周又灭北齐,史称北朝。金州即产生于此时期的西魏。且不说它是亡国的产物,最起码也是分裂的象征.其“魏以其地出金"而“曰金城”、“曰金州”为唐以后的文献中才出现的解释性文字,西魏当朝并无此种说法,而此种说法也有悖于安康当地的“想金银,混账人”的传统观念。其实,“金”在此亦可喻坚固,《后汉书》四十上《班固传·都赋》:“建金城其万雉。”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亦引伸为城墙。唐李贤寄注:“金城,言坚固也。"故金城之谓,本义应为: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史记·秦始皇纪》贾谊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西魏置金城郡,寻改为金州。战事频繁之时言城坚固,亦未可知耶.

西大街ﻫ西大街原随其街西的“宁远门”(俗称土西门)谓之“宁远街”。后又以其街东的旧城西门“康阜门",而街又随此城门之名,谓“康阜街”。康阜,安乐富庶。《宋史·乐志》八:“何以格之,永尔康阜。”格者,评判,标准也。据此度量则街名康阜,倒也名实相符。

街之中有陕西、湖南两地客民各在其会馆“悦亲戚之情话,慰良朋之契润";街之内有济公康胜,由名医坐堂的“赖恒泰”药铺;有首开安康西医科学的“长江医院”;有“解除妇女生产之痛苦,保护婴儿出腹之安全”的“博爱保产医院”。街之上有财富殷盛的“恒兴堂”、“奂轮堂”、“九义堂”、“义聚福"、“大兴阶”、“大兴生”、“谦和"、“惠丰"等大商号和“义泰仁”杂货铺。街里还有“汉江茶楼”、“兴汉茶楼”、“长惠酒楼”、“全兴楼”饭庄、“福泰昌”点心店以及范荣花“中西大药房",可谓民物阜康之地.开设于民国九年(1920)的“同信石印馆”为安康石印第一家。清光绪三十年(1904)初创之“兴安邮局”虽仅收普通邮件,亦可谓开安康邮政历史之先河。

相对而言,居于此街之中且名载方志的地方贤达、名士最多.如,民国时期陈树藩主政陕西时,曾出任督军府秘书长、财政厅厅长,返乡后历任县财务主任、县参议长、县志局总编的张紫樵;曾先后在沈阳满铁医院任医师、汉口同济医院任院长,归故里兴办“长江医院”的谢俊谦;曾先后在湖北光化县老河口教会医院任妇产科医生,兼私立助产学校教师,来安创办“博爱保产医院”的汉口人牛锡珍;有精于内功,尤擅轻功的武林名士刘子仁。ﻫ此街之中旧有“关帝庙”亦为士民希冀康阜之所在。《兴安州志》载:“明洪武四年设守御所,始建新庙于西门内.”具体位置在鲁班巷子口东侧,“文革”前为城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今为汉滨工商银行储蓄所。鲁长卿“重续志"言:“旧城土西门内关帝庙,为前陕安镇右营官弁兵丁之家佛堂”,民国时期由军“转”为了民.其原因除了国家和军队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还是因为安康是一个移民聚集地,各地移民在闯荡江湖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自己的软弱与无奈的一面,因而他们的崇拜也就会向着自己最缺少,又是自己最需要的方面发展。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英雄崇拜。这些英雄重朋友,讲义气,就如同织席贩履的刘备、杀猪卖肉的张飞、浪迹江湖的关羽一般,有大体相同的地位和生活经历,并最终靠自己的力量发迹变泰以致达到康宁富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