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1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2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3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4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课题名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学研究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3.课题负责人近年来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两类限填20项)。限3000字以内。在农村人口仍占多数、农村社会仍占主体的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以及都市化发展潮流中,何以建设小康社会?何以构建和谐社会?所有这些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最终都将落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农村社会这一问题之上。探索中国农村建设与发展之路,探讨科学的农村发展观,给中国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社会学以其特有的方法和理论,应该而且也能够很好地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中国社会学有着关注农村发展和乡村建设研究的传统,早在社会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中,众多社会学人类学前辈们,如吴文藻、李景汉、言心哲、杨开道、陈翰生、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都曾从不同角度探寻中国农村建设和发展之路。李景汉、言心哲、陈翰生分别对定县、安宁县和广东农村生产与社会状况的调查,吴文藻、费孝通等在云南开展的《禄村农田》社区研究,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农村研究实践之中,此外,晏阳初等人较早倡导乡村建设运动,陶行知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来改造中国农村。恢复重建后的社会学也一直把农村社会研究作为重点之一,涌现出了大量村落社区研究、村民自治研究、“三农”问题研究以及农村发展问题研究。如费孝通在《江村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经验研究,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民权模式等农村发展模式理论、小城镇理论以及区域平衡发展理论;陆学艺等对农村改革后的乡村社会开展了广泛调查和比较研究;林毅夫曾提出“新农村运动”;温铁军对农业与农村发展道路问题提出了宏观设想;《中国农村调查》、《黄河边的中国》则从微观上揭示了诸多“三农”问题,此外,农村村民自治研究试图探寻中国特色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之路。改革开放后,西方社会学人类学者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农民与农村社会的研究,他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视角,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农民与乡村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例如,伯金斯(W.Perkins)等人对中国农村变迁的宏观考察,欧伊(J.Oi)从微观层次对中国农民与国家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考察,黄宗智(P.Huang)对华北和长江三角洲的农民经济与乡村社会结构的社会史研究和实证研究,杜赞奇(P.Duara)从社会史的角度对华北农村政治结构的探讨,舒(V.Shu)、萨尔顿(M.Seldon)、帕里西(W.Parish)、魏昂德(A.Walder)等曾关注于中国农村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变迁与发展问题。此外,弗里德曼(M.Freedman)、施坚雅(W.Skinner)以及其他人类学者曾对中国农村社会与文化结构提出过各种理论解释。而且雷德菲尔德(R.Redfield)和利特尔(Little)等对农村社区和农民研究范式曾做过归纳和概括。国内外已有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虽未直接对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直接回答,但这些研究成果和文献依然是我们认识、思考和探寻新农村建设之路时值得参考或借鉴的理论知识。本课题理论指向首先,要探寻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首先必须把握和了解当前农村社会结构状态。因此,本研究将在历史梳理、理论总结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旨在解释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现状及问题的后乡土社会理论。第二,建构中国新农村建设理论。系统回答什么是新农村?为何要建设新农村?如何建设新农村?等理论问题。第三,探索关于新农村建设道路和方向的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理论。中国农村发展有其特殊条件,一方面乡村人口众多,另一方面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因此,“农村的终结”和“乡土的维续“这两条道路与中国现实和时代特点都不相吻合,或许乡村社会生活的城市化这一中间道路更适合中国农村发展,因为它既不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也不是乡土社会生活方式的维持不变。本课题现实指向中央政府近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这一政策主张代表了一种现实的需要,而科学研究就是要追求满足各种时代的需要。为满足社会现实需要,本课题将在历史经验的梳理、现实状况的调查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的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途径、促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策略、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机制、新农村政治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新型农民的培养体系等。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本课题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如何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采取哪些具体政策措施?等问题展开研究。在新农村的界定方面,主要探讨新农村究竟会“新”在何处;在关于新农村建设意义方面,主要研究“三农”问题的解决、和谐社会的构建、小康社会的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关于如何建设新农村,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研究将着重探讨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条件和制度创新、农村治理的民主化途径、乡村文化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农民的现代化等问题。为进一步探索如何建设新农村,我们还将研究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如农业结构调整与补贴的财政政策、农村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政策、农村文化教育与农民现代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民主管理体制的完善等等。技术路线及方法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历史文献国际比较个案和GSS调查分析归纳概括分类比较个案和统计分析应用发展评估对策建议理论后乡土社会新农村建设分析归纳概括分类比较个案和统计分析应用发展评估对策建议理论后乡土社会新农村建设乡村生活城市化验证理论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我们将运用文献法,梳理、总结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另一方面将主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如社区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来收集微观和宏观经验资料。此外,在对策研究中将运用社会评估方法。可能的创新本课题的基本观念是:当代中国农村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整体社会,而是与现代社会同步且与外部世界密切关联的社会,农村既不可能维持现状,也难以走传统的城市化道路,因此,建设新农村可能是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基本走向。与以往农村研究相比,本项研究可能是从问题取向的研究迈向建设取向的研究,即更加注重建设性研究。因为在我们看来,问题研究固然重要,但旨在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研究才是真正目的。在理论方面,我们在把握大量文献和社会现实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对后乡土社会、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理论的探讨,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学的乡土社会理论、社会转型理论和城市化理论。在方法上,较之以往乡村研究,我们的创新是注重把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个案研究与总体研究、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将对富裕和谐的农村社区进行深入的微观、个案研究,以归纳出成功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将利用GSS数据资源和合作机制,掌握和分析农村总体发展状况及动态。最后,本课题的研究直接关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我们相信对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研究,会对新农村建设实践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课题负责人近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1.《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专著)20032.《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专著)20043.《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专著)20044.《法律的公共空间》(译著)20055.《嵌入性适应模式:韩国华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专著)2006待印6.“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估”(论文)20057.“影响农民守法行为的因素分析”(论文)20058.“生男偏重对农村生育水平的影响”(论文)20059.“嵌入性政治对村庄经济绩效的影响-小岗村的个案研究”(论文)200510.“农民负担问题的再认识”(论文)200211.“西方学者眼里的中国农民与乡村社会”(论文)200212.“论农民对法制系统的支持程度”(论文)200313.“进城做工人员的法律偶遇”(论文)200414.“法律社会学:历史与范式的建构”(论文)200415.“制度供给不足与农民的收入和负担问题”(论文)2002主要参考文献有:1.杨开道:《农村社会学》,世界书局19322.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3.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