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2008年修订)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和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学院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2005年,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在枣庄工业学校、枣庄市第二卫生学校、滕州市高级职业学校三所国家级重点中专的基础上成立,并纳入国家统招计划,改写了枣庄没有高职院校、滕州没有大学的历史。建院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院教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在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内部整合等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高职为龙头,中职、技工为两翼,兼顾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办学格局,为学院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内部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实施了内部整合,建立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框架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基本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管理模式。――办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明晰。对省内外多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考察学习,聘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徐向艺院长任名誉院长,加强了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对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观念正积极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转变。――办学基本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新校区由原占地392亩增至487亩,校园建筑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增至1.5亿元。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顺利启动,新增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及办公条件、学生住宿条件均有较大改善。――教学设施得到进一步充实。投资1000万元购置了部分实验仪器设备,总值增至1846万元。建成实验室78个、多媒体教室10个、语音室5个、电子阅览室3个,拥有计算机958台、图书23.5万册、校内实习工厂1处、附属医院1所。设立校外实习基地35个。――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作风正派、群众公认、适应学院未来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引进了一批专业紧缺教师,教职工总数达到676人,其中专任教师421人,高级讲师203人,讲师194人,研究生38人。组织全院教师参加了高校教师资格认定,279名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出台了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开展学术研究、进企业挂职锻炼的有关政策。加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任了50多名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学院荣获“山东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专业方向得到进一步扩大。高职专业已从建院之初的5个专业发展到12个。与地方支柱产业的需求衔接较为紧密的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矿山机电、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工程测量与监理、护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先后设立。高职在校生达到了1100人。――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研究、探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进一步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技能认证、实习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尝试。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对教案、教学进度、授课质量的检查,确保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真落实。同时,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充实完善了电子、数控、传感器、护理等52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新建了校内实习工厂,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技能训练场所。――学生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善了“三育人”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一支由优秀专兼职教师担任的班主任队伍。创办学生社团30多个。成立了滕州市慈善总会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助学基金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滕州分公司助学基金会,初步建立起了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政府推动和学院积极主动联系下与本地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尝试“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为05、06级高职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进一步加强。先后与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名校联办成人本专科教育,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教育,成人在校生达3000人。与市劳动部门联手,面向社会、企业开展短期培训,培训企业员工、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2000余人次。――后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高标准建设、优质化服务的原则,努力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建设,认真做好校园美化、校舍维修、用水、用电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堂软硬件建设,提高饭菜质量,学院被枣庄市卫生局评为“食品卫生B级单位”。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了安全工作网络,提高了人防、物防、技防水平,连续多年无重大责任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建立健全了党委会议事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贯彻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班子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贯彻党章”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干劲进一步增强。学院先后荣获“振兴滕州劳动奖状”、“枣庄市级花园式单位”、“统战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学院是新建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与教育部要求和先进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与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硬件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发展资金明显不足,建设进度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二是内部整合工作有待于逐步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还未完全理顺,统一的、有感召力的学院精神和学院文化尚未形成。三是高职教育教学观念还未完全从中职教育模式上脱离出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四是师资队伍结构仍不太合理,“双师型”教师和高学历教师较为缺乏,教师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急需优化。科研成果还比较少。五是专业面向还非常窄,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衔接还不紧密,校企合作刚刚起步,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还在探索之中。六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比较滞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双证书制度还未得到充分重视。总之,学院在软硬件建设方面的不足与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已成为学院当前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矛盾。二、学院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赋予了高职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山东省、枣庄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陆续出台,迎来了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春天,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山东省、枣庄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协调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繁荣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建筑业的关键时期。枣庄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煤炭、机电、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枣庄市经济工作的重心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将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加快建设“煤化工、能源、建材”三大基地,重点培育一批优势产业、一批大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推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环境中,高职教育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学院地处的滕州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总人口约165万人,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生源环境,每年本地生源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3。而且,近年来,滕州市经济发展势头极为强劲,已跻身全国百强县第23位,培植并形成了机械制造、煤化工、能源、食品医药、新型建材、轻纺等六大支柱产业。中小机床产业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50强”。建筑业发展迅猛,享有“中国建筑之乡”的美誉。物流、旅游等服务业繁荣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赋予了学院较强的生命力。立足高职教育的大局,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院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学院处于县级市办大学的层面,存在着影响和制约学院改革发展的诸多问题;随着高职院校数量的快速增加和“十一五”末期生源数量的下降,新一轮院校间的激烈竞争将会加剧。在这种情势下,学院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期,明确学院的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质量,增强学院的综合竞争力,势在必行。三、“十一五”期间学院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学院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四、学院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一)总体发展目标力争用10到15年的时间,把学院建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以制造类、土建类、医药卫生类专业为主要特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共同发展,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规模适度、质量较高、特色初显、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办学目标。(二)学院发展战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发展战略,总体上分为“三步走”,即“整合融合阶段、内涵建设阶段、质量优化阶段”。2005年至2008年为整合融合阶段,工作重点是“抓建设,打基础;抓整合,促统一;抓规模,见效益;抓教学,保质量”;2009年至2015年为内涵发展阶段,工作重点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人才强校;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以质量立校;打造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以特色兴校”;2015年之后为质量优化阶段,工作重点是“出名师、创特色、育优生、树品牌”。(三)“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办学规模: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5000人,其中,高职生6000人,技工3500人,中职生5500人;成人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等人员达到10000人次左右。——办学条件:到2010年,校园占地达到10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32640平方米,学生宿舍72682平方米,实践教学基地28730平方米,图书馆24497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80000平方米。馆藏图书46万册。——专业建设:到2010年,高职专业达到30个左右。以市场需求和人才就业为导向增设新的专业,重点建成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护理等5个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至少1个,院级重点专业至少10个,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课程开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大力推行和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重点培育精品课程,力争到2010年,建成8门院级精品课程,至少2门省级精品课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1个,实习车间1个,实验室65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000万元左右。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专业高职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选择50家以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各专业学生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到2010年,高职教育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380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295人,并聘请兼职教师85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专任青年(40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40%以上。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30%。专业带头人达到10%,中青年教学与科研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科研和社会服务:积极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对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积极为地方制造业、煤炭业、建筑业、信息产业等开展技术服务,使技术服务经费到帐额逐年增加。——学生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与素质拓展方面下苦功、求实效。积极构建招生和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确保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扶持、规范学生社团发展,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吸引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后勤服务:不断深化后勤改革,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让学生“吃好、住好、学好”的目标。同时,根据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办校办产业,创造自己的“造血”机制,争取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走开放式办学路子,加强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领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展对外合作办学渠道,争取与1-2个国家的对口院校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凝炼并形成切合学院实际、具有高职和地方特色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使之成为学院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力开展“学习型、节约型、服务型”学院建设和“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活动,把学院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增强学院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力争2010年之前进入全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行列,继续保持“枣庄市文明单位”称号,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以争先创优的精神风貌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姿态,力争取得更多的省市级单项新荣誉。五、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一)不断解放思想,明晰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省内外先进高职院校的考察学习,聘请上级教育部门有关领导、高职教育专家指导学院办学,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高职教育办学思想大讨论,普遍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发展观,逐步明晰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教学思想,探索并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2、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统筹规模扩张与内涵建设的关系、阶段性重点工作和一般长期性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大与做强的关系、事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努力使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同步、协调发展。(二)加快内部整合,理顺管理体制,凝聚发展合力1、完成学院内部整合、融合。用1到3年的时间,对学院内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重组,逐步完成内部整合、思想融合、制度重建过程,全面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增强教职工对学院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基本建立职能明晰、政令畅通、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系统。坚持边建立、边执行、边修订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档案建设,切实维护学院历史真实面貌。2、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逐步修订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实施办法,将办学重心进一步下移,明晰职责,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系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系部建成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的教学实体。同时,在给予系部一定自主权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教学实训、学生管理、后勤服务三条工作主线,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执行、监督、考核五项工作机制,实现对系部的宏观管理与指导。3、建设“节约型”学院。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精神,集中财力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和“一支笔”审批制度。认真落实处室、系部经费分帐预算管理的办法,确保各部门严格按财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建立大额资金使用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把握资金的使用周转情况,不断改革招投标和物资设备采购的管理工作,确保经费的合理支出。(三)推进基本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奠定发展基础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占地1000亩的校园整体建设规划方案,2008年之前完成新校区以北规划内所有土地的依法征用工作。同时,逐年加大投入,分三期完成学院教学楼、综合大楼、图书馆、学生公寓、运动场、学生餐厅等建设工程,到2010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启动校园超市、洗浴中心、车棚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完成餐厅、水电设施的升级改造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按照“园林式、高品位、人文化”的要求,搞好校园规划建设;按照“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完善校园布局调整,不断扩大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面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学院新校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单位”。3、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根据教育部办学条件标准和专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办公、实验用房,不断充实、更新、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大微机房、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的建设力度,使学院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4、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进一步明确政府办学的投资体制,认真落实市财政关于学院建设的投资计划。努力争取中央财政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专项拨款。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通过联合办学、企业捐助、融次贷款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通过举办校园超市、附属医院等校办产业,创造自己的“造血”机制,增加三产收入。(四)围绕教学中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1、拓宽专业服务面向,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鲁南经济带和本地区制造业、建筑业、煤炭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从学院实际出发,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积极拓宽专业服务面,优化专业结构,增强适应性和针对性,适时建设资源、财经、公共事业、艺术、工商管理、服务等类专业。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本地区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加强专业标准建设。以优势、长线专业为重点,努力培植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形成以特色专业为龙头、以重点专业为侧重点、各专业(群)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坚持“引进、培养、培训、聘任”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优越条件吸引高级优秀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重点建设专业的师资。积极实施“教师进车间”活动,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校外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坚持按需培养,制定和完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力争在重点专业中形成以学历学位较高、教学科研水平优秀、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带头人为首的教师队伍梯队。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学术活力的高水平“双师”结构师资队伍。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开足开够实践学时,确保实践类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吸引行业企业部门参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的编写,努力达到所有专业均与行业企业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4、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逐步实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主权;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提高常规教学管理水平。以“过程控制”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五)深化各项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增强办学活力1、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把握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改革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把工学结合落在实处。2、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精品课程。以系部、教研室、教学团队为中坚力量,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加强教材建设,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3、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在分配机制上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提高拔尖人才、学科及专业带头人、教学能手、“双师型”教师、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奖励有重大影响或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人员,使教职工收入与其职务职称、职责绩效相联系,与教学质量相挂钩,积极提供外出考察、培训、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4、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吸引、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企业建立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与相关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加强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努力在招生、就业、实习、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校企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5、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每个专业都要建设相应的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提高现代技术含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高质量的实践训练。要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实现校企双赢。要建立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6、积极探索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大力发展成人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社会信誉,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服务社会、增加收入,增强学院自我“造血”机能,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要积极适应教育国际化办学要求,积极推进对外联合办学工作,努力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式办学新路子。(六)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做好学生工作1、构建“三育人”体系。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专业技能提高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用环境氛围陶冶大学生。要通过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格和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行动影响大学生,要通过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的开展锻炼大学生,要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合力参与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2、健全奖助学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助学奖学政策,切实关心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要通过“奖、助、贷、减、免”等一系列措施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优先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和创业实践,每年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或工学交替的岗位200个以上。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就(创)业教育,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认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设计”计划,引导、指导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根据自己的专业分阶段分步骤地设计大学生活,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奋斗目标;建立就业办事处或推荐工作站,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学院的社会知名度。5、提高学生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法制化、人性化管理,不断完善符合高职要求和我院实际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要进一步树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各类社团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供载体和平台。(七)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确保安全稳定1、大力开展文化活动。要开展“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把教育家、企业家、知名学者请进校园,借智、借力、借势,让学院上下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升华情感;继续开展学生“主题班会”活动,精心培植优秀的学生社团和艺术人才,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的师生文体活动,凝聚人心,增强活力,营造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局面;广泛开辟人文素养讲坛、教学论坛、技能比武擂台、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积极锤炼学院精神。要尽快征集和确定校徽、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统一办学理念、锤炼学院精神,增强师生员工的爱校情感。要大力弘扬“学院是我家,我爱我家”的主人翁精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开拓者精神;敬业尽职、求真务实的奉献者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要认真加强校园网、院报、宣传栏等宣传平台建设,大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舆论氛围。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动物用防寄生虫颈圈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电视机解码器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洗碗机用清洁剂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照明装置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梳子盒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液压挖掘机培训》课件
- 《生态文明主题班会》课件
- 牙科用烘箱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液体浴皂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产品推广合同
-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8259A练习题及答案
- 幼儿园小朋友认识医生和护士(课堂PPT)
- 汽车总线测试方案概要
- 商铺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形式发票样本(Proforma Invoice)
- 草坪铺设施工方案
-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完整word版)上海博物馆文物术语中英文对照
- 调度自动化及通信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 学、练、评一体化课堂模式下赛的两个问题与对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