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之记叙文_第1页
汇编之记叙文_第2页
汇编之记叙文_第3页
汇编之记叙文_第4页
汇编之记叙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试题汇编记叙文阅读【海淀】(一)阅读《鼓王》,完成第13—16题.(共13分)鼓王①小镇有人不知道镇长,但却没人不知道鼓王。每当听到“咚咚”的击鼓声,镇上的人就会说,鼓王又在试他制好的新鼓了。②鼓王姓伍,十七岁开始跟父亲学制鼓,年轻时挑着一担行头走街串巷,足迹遍布闽西北,那年头兵荒马乱的,赚口饭吃不容易,也幸亏有这手艺。用鼓王自己的话说,整整做了一甲子的鼓了,做出的鼓大大小小总有两三千面,也对得起“鼓王”这个称号了.这话不假,鼓王制作的鼓经久耐用,音色厚重,余音清纯,缭绕不绝,堪称鼓中精品。③鼓王快八十了,老伴前些年走了,又不愿意跟做官的儿子进城,就独自守在镇上的老宅里。其实小镇的人都知道,鼓王是不想抛下他那大半辈子的制鼓技艺罢了.④老了的鼓王在开春时收了个徒弟,徒弟年轻,很聪明,许多活一点就通,人前人后总是师傅长师傅短的.鼓王就很满足,逢人就夸自己收了个好徒弟,不再担心自己手艺会带进棺材去了.⑤鼓王教得很精心.自己制鼓,让徒弟边看边学制鼓的整套工艺。鼓王做鼓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刨、铆、钉、削、蒙、雕、画、漆,大小十数种工艺,不来半点虚假。鼓桶必选上好的老杉木,还不能有疤节,有疤节会影响鼓声的回音效果,出现杂音,这是制鼓行当最忌讳的。蒙鼓面定要用老水牛的皮,那才坚实有韧劲。一般的鼓桶需制成椭圆形,这就得在备料时掌握一定的弧度,每块拼桶的料板规格大小厚薄和弧度都得一样,箍桶时是绝不能用铁线或篾条的,必须在每块料板之间用手工锥钻出小孔,再用煮过的防腐竹钉铆接。鼓桶做好,得让太阳暴晒三天,以防木料回潮,这样才不至于会收缩开裂。接下来一道很关键的工序就是蒙鼓面,牛皮先用碱水泡软,鼓面蒙上后还得用棕绳和木梭绞紧,待水分蒸发后,用竹钉将牛皮牢牢钉在鼓桶边沿.密密麻麻的竹钉呈梅花状排列,错落有致,这样才能将牛皮钉得牢固.接下来就是抛光,打理,上朱红大漆,有些鼓桶身上按照货主要求还会画上龙凤呈祥图.鼓王笔下的龙凤虽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最后鼓王还得试鼓,擂、敲、砸、刮,鼓声或轻或重或缓或急,鼓王边敲边听,哪怕有丁点杂音,都不满意,必定返工重做。⑥鼓王还告诉徒弟,制鼓得有个规矩,就是现定现制。他从不先制好鼓来等买主,一是买主需要的规格不一样,二是鼓王认为他这辈子制鼓有定数,不能滥制。对于鼓王来说,鼓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每面鼓都得有它的主人。一般一个一尺面宽的鼓,鼓王从备料到交货得花整整五天,有时货主等得急,就会催他。可鼓王从不理会,他有自己的说法,制鼓是精工细活,不能粗制滥造坏了自己一世名声,你要等不及到别的地方买去啊。这十里八乡现在也就鼓王还有这手艺,急也没办法,谁叫他是鼓王呢?⑦鼓王挂在嘴边的话是:“这做鼓跟养孩子是一个理,得爱它,得怜它,得心里不愧对它。"⑧徒弟学得也很用心。到入秋时,徒弟竟能制出像模像样的鼓了。⑨又过了半年,徒弟制出的鼓看起来和鼓王制的鼓已分不出两样,可奇怪的是鼓王就是没有让他出师的意思,徒弟就显出着急的模样。鼓王明了徒弟的心思,就问,都学成了?徒弟就点头。鼓王就说,学成你就走吧.⑩徒弟就走了,鼓王也不送,只是看着徒弟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eq\o\ac(○,11)不久,徒弟在小镇办起了一家鼓厂,还注册了商标,那商标的名称就叫“鼓王”。徒弟的鼓厂办得很红火,没几年就红透闽南闽北,钱当然没少挣.有钱了的徒弟没忘记师傅,不仅把师傅的大照片挂在厂里的宣传墙上,说是“鼓王”的创始人,还隔三差五地拎了礼品来看师傅。eq\o\ac(○,12)鼓王却没显出高兴的样子,每次探望总问徒弟同样的问题。两天出一批鼓能行吗?徒弟说行;鼓王又问,那鼓能响两年?徒弟答,坏了再买呗;鼓王再问,那买家就没意见?徒弟答,有什么意见,不就是俩钱买一玩意儿吗?坏得快,咱鼓才卖得快哩。eq\o\ac(○,13)问的次数多了,徒弟也见怪不怪了,想师傅真是年纪大了。鼓王再问,徒弟就笑笑,并不答话。eq\o\ac(○,14)自从徒弟的鼓厂办起后,鼓王的门庭就冷落了。有人就说鼓王教出徒弟,丢了饭碗。有人反驳说鼓王的徒弟可是出了名的敬重师傅,鼓王现在是落得清闲,日子可美着呢.鼓王听了也不答话,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那棵枫树下,“吧嗒、吧嗒"抽竹烟管,迷离的目光落在徒弟厂子的屋顶,显得空空蒙蒙.eq\o\ac(○,15)可能是上了岁数了,鼓王老得愈快了,花白的头发已掉得差不多了,背也驼了,瘦,身子像根弯了的竹杆,偶尔也做做鼓,可做活也没以前的风风火火,显得慢条斯理的样。也许烟抽多了的缘故,常咳,那咳声像擂鼓一般,惊天动地,末了伸长脖子喘气,像只老鸭。eq\o\ac(○,16)鼓王老了,怕是再也听不到那厚重而清纯的鼓声了,镇上有不少的人惋惜地说。(原文有删改)13.阅读文章第④-eq\o\ac(○,13)段,补全下面的相关情节。(4分)徒弟很聪明,鼓王很满意;;徒弟急出师,鼓王轻叹气;。14.文章第⑤⑥段详细叙述鼓王制鼓工艺与制鼓规矩的作用是什么?(3分)15.文章第eq\o\ac(○,14)段中,鼓王为什么“迷离的目光落在徒弟厂子的屋顶,显得空空蒙蒙”?根据上文内容作简要分析。(2分)16。最后一段写道“鼓王老了,怕是再也听不到那厚重而清纯的鼓声了,镇上有不少的人惋惜地说。”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镇上的人“惋惜”的原因,并谈谈这种“惋惜”之情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150字左右)(4分)答案:13。徒弟用心学,鼓王精心教徒弟办鼓厂,鼓王存疑惑(每空2分,共4分)14.写鼓王制鼓的精工细作、一丝不苟,表现了鼓王作为一个老工匠艺人的认真、细致、严谨;写鼓王现定现制的规矩,认为鼓是有灵性和生命的,不仅表现出鼓王对鼓的尊重与热爱,还表现出鼓王教授徒弟的精心;与下文徒弟开办工厂批量快速制鼓卖钱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人深思。(3分)(共3分,一个要点1分)15.为徒弟并没有真正遵照自己传授的方式去制鼓而感到失落(因为徒弟并没有真正继承自己的制鼓手艺而感到失落),也为许多人认可徒弟急功近利的制鼓行为而感到困惑.(共2分,每一个要点1分,意思即可)16.因为鼓王确实老了,头发脱落,背驼身瘦,还常常咳嗽,他很快就会不能制鼓了;而徒弟制鼓行为只是为了赚钱,并没有真正地继承鼓王的手艺,这项独到的制鼓艺术很快就会失传,因此镇上的人才有如此惋惜。这种“惋惜”之情给予我们的思考是:只有排除一些功利的做法,才能真正地继承与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共4分,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原因2分,思考1分,语言表达1分)【东城】(一)阅读《塔里木的胡杨》,完成14-16题。(共11分)塔里木的胡杨路小路郝贵平①每次去塔里木,必看胡杨林。站在大漠边缘放眼望去,那千万株粗大苍茫的胡杨接地连天,不知生长了多少年。茫茫的沙丘之上,绵延的苍凉之间,那粗壮的身躯上还竟然顶着淡淡的一抹绿色。面对这神奇的生命,你不能不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更让人震撼的是,那些已经倒下的胡杨,躯体干裂,形若苍龙,树皮早已脱尽,无枝无杈半掩在黄沙中,却不肯低头,挺挺地矗立着!难怪说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②对胡杨的这种虔诚的敬仰,是因为我们由衷地感受到,长年累月奋战在塔里木的一群群石油人,就是一棵棵参天的胡杨!为在大漠里寻找石油,几代石油人付出了无数的艰辛,无数的努力,终于将塔里木油田建设成我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区。如今,绵延几千公里的“西气东输”长途管线,把塔里木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向了上海、南京、北京.“西气东输”二线南段的开工,标志着不久的将来,塔里木的天然气还要输送到广州,给更多的人们带来温暖和清洁。③昔日“死亡之海"变成了“希望之海”,一个辉煌的油田在塔克拉玛干横空出世。为了这一天,多少石油人像胡杨一样顽强地坚守着这片大漠,多少石油人像胡杨一样默默倒下。克拉苏荒漠与库鲁克达山毗连的“健人沟”,就是以当年年轻的女地质队长戴健和队员李越人的名字命名的。那是1958年盛夏的一天,戴健等人在山地进行地质勘探时,突然山洪暴发,刹那间,戴健和李越人被洪水卷走,不幸遇难.从此,这里就有了一个“健人沟”的新地名了.半个世纪后,有人在“健人沟”的山上用石头摆出“缅怀英灵,继承遗志”的巨型方字。在一个钻井队年轻队员的床头,我们发现挂着一张他在这八个巨型方字前的彩色留影。谈起这张照片,这位石油后生深情地拿出一本《塔里木石油志》激动地说:“每次目睹两位英灵的遗像,心里就有一种深重的沧桑感和作为塔里木石油人的神圣感.”塔里木油田7015钻井队泥浆工、铁人式优秀共产党员王光荣,18年如一日,在钻井泥浆池边,默默奉献着人生。在病魔严重威胁生命的之际,仍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每天至少干12个小时。1989年底病逝后,塔里木指挥部临时党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王光荣同志的事迹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览……英雄们像胡杨一样倒下去了,英雄的品格和风骨却千年不朽!塔里木人的这种精神和使命感,召唤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石油人从繁华的都市到发达的沿海、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到青山绿水的江南,意气风发地奔赴塔里木油田,寻找像胡杨一样美好的人生。④啊,胡杨,生长在荒漠地域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生长得悲壮热烈却甘愿寂寞,远离繁华却给荒凉带来勃勃生机,朴实无华却敢于和命运抗争.默默奋战在塔里木的石油人呵,就是活着的胡杨,就是永驻我们心中的胡杨!(有删改)14.本文由塔里木的胡杨写到塔里木的石油人.阅读第③段,填写表格.(3分)人物事迹精神戴健和李越人①英勇献身王光荣带病工作,献出生命②③继承遗志前赴后继15.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对胡杨“敬仰”的原因和内容.(3分)“敬仰"的原因:①“敬仰"的内容:②16。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像胡杨一样的石油人写得如此感人的。(不超过150字)(5分)答案:14.①因公遇难②默默奉献③年轻的石油人(3分)15。①每当看到胡杨,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塔里木的石油人。(1分)②顽强的生命力;奉献精神;前赴后继。(答出两点即可)(2分)16.答案示例(5分):作者选取了典型事例,比如写五十年代两位年轻地质队员因公遇难的事例,表现了石油人为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后代石油人的巨大影响。作者还选取了优秀共产党员王光荣默默奉献十八年的事例。这些典型事例充分展现了石油工人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打动读者,具有感人的力量。或答:作者记叙事例没有过多的渲染与描写,只是通过白描的手法,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讲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事件,平淡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作者的激情。【西城】(一)阅读《租房感悟》,完成15~17题。(共12分)租房感悟培志①在我的几次租房经历中,北京的那一次让我难以忘却。②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与爱人一同去一处平房集中的地方,想租一间房,暂住一段时间.③转了半天,才找到一处待出租的平房,一看房子,我们为难了,说是两间房,房左右两侧都是门,可是中间没有隔墙,只能住一家。按房主说的价,两间房月租金800元。我心想:自己是临时住,只要一间就够了,租两间太浪费了。④我们把自己的意思向房主说明。房主是热心肠,他说:“你们可以先住在里面,过几日我在两间房中间打上隔墙,不就行了.”于是我就先交了一个月的房租400元,搬进去住了。⑤两间房一家三口人住,真觉得挺宽绰。可几天过去了,不见房主建隔墙。妻子说:“是不是房主不建隔墙了,让咱们住下去?"我说:“那不可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一间让我们白住,想得美。"⑥可是房主迟迟没有建隔墙,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慢慢升起一种不安的感觉,感到无偿地占有人家一间房,心里挺别扭。同时,心里胡思乱想起来,莫非房主对我们有什么企图,是不是下个月向我们要房租800元,是不是这房子有问题,是不是……于是接连两天没有睡好觉。⑦每天晚上,房主都敲门送来一壶热水,这是我们需要的,可每次他敲门,我心里都发毛,总觉得房主会提什么要求,可每次都没有出现“情况”。⑧我渐渐地觉得这样住下去不仅不舒服,而且简直是痛苦。我想搬走,因为我不想过这种“自己多住一间房,晚上叫门心发毛"的生活。⑨一天晚上,回到住处,我惊喜地发现两间房中间出现了一面新墙.我们的东西和床都归到靠边的一间,屋子小了,隔墙有了,我的心里如释重负。我似乎觉得那面墙是可敬可爱的,我用手抚摸着那带有湿气的隔墙,心里说:墙,你让我的心踏实了.⑩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很甜。由此我这样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纵然得到,也未必幸福;而失去一些东西,也未必不是好事。⑪当我再次捧读那篇《塞翁失马》的故事时,仍觉饱含新意,余味无穷。⑫的确,人生总在得失间,但得与失是相对的,绝对的得与失是不存在的。⑬平心而论,人都是计较得失的,我从不相信有不计得失的人存在。但辩证看得失会使人更明智,会拥有更多欢乐和幸福.⑭有人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偶然的,我觉得言之有理。应该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幸运的,你、我、他,大家都是幸运的。只要大家都去奋斗,去创造了,去很好地享受生活了,其实也就达到了目的,有时太过计较得失反而会很累。北大的季羡林老先生在《人生》一文中写道:“我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个春秋了,人生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不难写,但是,进一步琢磨,立即出了疑问: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在文章末尾,老先生写道:“我觉得,在糊里糊涂中,还是能够有所作为。”⑮我想,人生未必一定要找什么答案,人若有了美好的追求,自然就有了美丽的人生,而得失就显得次要了。(选自《教书育人》2002年第1期,有改动)15.阅读第⑦至⑨段,请你分别用两字词语概括出“我”在租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3分)①—→痛苦-→②—→轻松—→③ 16.联系⑥-⑨段,第⑩段中“由此我这样想"中的“此”具体指什么?(4分)17。结合原文,联系自身经历,谈谈你对第⑫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或感悟。(100字左右)(5分)答案:15.答案示例:①发毛②惊喜③踏实(共3分。每空1分)16。答案要点:①房主没有建隔离墙,“我"不安别扭,胡思乱想;②建了隔离墙,“我”,如释重负,心里踏实.(共4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17.答案略(共5分。“结合原文”1分,“联系自身经历"1分,“理解”或“感悟"2分,语言表达1分.)【朝阳】(一)阅读《汽笛·布鞋·红腰带》,完成第16~18题。(11分)汽笛·布鞋·红腰带陈忠实①一个年过五十的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平生听到第一声火车汽笛时的情景。②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年三十晚上,母亲叮嘱他天明起来换新衣新裤时系上那根红腰带,他那时只是感到新奇,却不能意识到生命历程的第二个十二年将从明天早晨开始……

③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他是同学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ﻫ④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ﻫ⑤他和同学们谁也没出过远门,一路说说笑笑叽叽嘎嘎,激动不已。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走着走着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淌着血,他穿的是一双早已磨薄了鞋底的旧布鞋。他心情坏了,步子也慢了,他看见杜老师向他招手,他听见同学在前头叫他,他流下泪来,觉得再也撵不上他们了。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ﻫ⑥他已经看不见杜老师率领着的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从路边的杨树上采下一把树叶塞进鞋窝儿,走不出十几米就结束了短暂的美好和幼稚。他又从书包里摸出擦脸用的布巾,用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只要能走到考场,他自信可以不需要翻动它们就能考中.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ﻫ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他看见一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ﻫ⑧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似乎有一股无形的神力从生命的那个象征部位腾起,穿过勒着红腰带的腹部冲进胸膛又冲上脑顶,一切朦胧的或明晰的感觉凝结成一句,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却依然不让他们看他惨不堪睹的脚后跟。

⑨在他正好勒上第二条红腰带开始第三轮十二年的时候,他所钟情的文学在刚刚发出处女作便夭折了,家庭的灾难也接踵而至,很快便觉得进入绝境而看不出任何希望,给他力量的便是他曾经听到的发自生命内部的那一声汽笛的鸣叫……ﻫ⑩在他勒上第三条红腰带开始生命年轮的第四个十二年的时候,又遭遇到一次重大的挫折。他曾想告别文学,重新做一名乡村教师.在那个人生重大抉择的重要关头,他不仅又一次听到了那声汽笛,而且想到了那双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跟的布鞋.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⑪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已过“知天命”之年,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有改动)16。文中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请你阅读⑤~⑧段,填写表格。(4分)“他”的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激动①②鞋磨破了,又怕人知道崩溃③④看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17.文中多次提到“汽笛”,请结合第⑨~⑩段,说说你对“汽笛”具体含义的理解。(3分)18.第⑧段画线句对“他”的描写非常富有表现力,请你作简要赏析。(不少于80字)(4分)答案:16.答案示例:①和大家第一次出远门②卑怯③尝试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④充满勇气(产生希望)(共4分,每空1分)17。要点:①身陷绝境时,“汽笛”是绝望中的希望。②遭遇挫折时,“汽笛"是无比坚定的信念。(共3分。结合原文1分,答出“希望”“信念”各1分)18。要点:①结合具体内容,从词语运用、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②写出他对生活现状的愤懑.③表现他开创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共4分。每个要点1分,字数及语言表达1分)【丰台】(一)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共13分)悲哀的玩具李广田①小时候,我不曾离开过我的乡村——除去到外祖母家去-—而对于自己的乡村又是这样的生疏,甚至有几分恐怖。②父亲在野外忙,母亲在家里忙,剩下的只有老祖母,她给我说故事,唱村歌,有时听她的纺车嗡嗡地响着,我便独自坐在一旁发呆。③我也常到外面去玩,但总是自己一个人,街上的孩子们都不和我一块玩。他们并不曾对我有什么欺侮,只是远离我,然而这远离,就已经是向我欺侮了.时常,一个人踽踽=1\*GB3①地沿墙角走回家去,“他们不和俺玩。”这样说着,一头扑在祖母怀里。祖母摸着我的头顶,说:“好孩子,自己玩吧。"④虽然还是小孩子,寂寞的滋味是知道得很多了。到了成年的现在,也还是苦于寂寞,然而这寂寞已不是那寂寞,现在回想起那孩子时代的寂寞,也觉得是颇可怀念的了.⑤父亲老是那么阴沉,那么严肃,仿佛历来就不曾看见过他有笑脸。母亲虽然是爱我—-我心里如是想-—但她从未曾背着父亲给我买过糖果。⑥实际上说来,那时候也就只有祖母一个人是爱我的,她尽可能地安慰我,。某日,我刚从外边回家,她老远地用手招我,低声说:“来”。我跑去了,“什么呢,奶奶?"我急喘地问。⑦“玩艺儿,孩子。"⑧说着,从针线筐里取出一包棉花,伸开看时,里面却是包着一只小麻雀.我简直喜得雀跃了.⑨“哪来的麻雀呀,奶奶!”⑩“拾的,从檐下。八成是它妈妈从窝里带出来的。”⑾“怎么带到地下来?”⑿“傻孩子!大麻雀在窝里抱它,要到外面去给它打食,不料出窝时飞得太猛了,就把它带了出来,几乎把它摔死哩.”⒀我半信半疑,心里有点黯然了,原来是只不幸的小麻雀呀,然而我有了好玩具了。立刻从床下取出了小竹筐,里面铺了棉花,上面蒙了布片,这就是我的鸟笼了.饿了便喂它,我吻它那黄嘴角;不饿也喂它,它却不开口了。携了竹筐在院里走来走去,母亲见了说:“你可有了好玩物了。”⒁这时,我心里暗暗地想道:那些野孩子,要远离就远离了吧,今后我就不再出门了,反正家里有祖母,又有了这玩物,要它长大起来能飞的时候就更好了。⒂晌午,父亲从野外回来,照例,一见他便觉得不快,但,我又怎晓得养麻雀是不应当呢!⒃“什么?”父亲应声问。⒄“麻——雀——。”我的头垂下了。⒅“拿过来!”话犹未了,小竹筐已被抓去了,不等我抬起头来,只听呼地一声,小竹筐已经飞上了屋顶。⒆我自然是哭了,哭也不敢高声,高声了不是就要挨打吗?最后,还是倒在祖母怀里去啜泣。这时,父亲好像已经息怒,只远远地说:“小孩子家,糟践信门②,还不给我下地去拾草去!”接着是一声叹气。⒇祖母低声骂着,说:“你爹不是好东西,上不痛老的,下不痛小的,只知道省吃俭用敲坷垃!不要哭了,好孩子,到明天奶奶爬树给你摸只小野鹊吧。”说着,给我擦眼泪。(21)哭一阵,什么也忘了,反正,这类事是层出不穷的。究竟那只小麻雀的下落怎样,已经不记得了.似乎到了今日才又想到了二十年前的那只小麻雀,那只不幸的小麻雀,我觉得它是更可哀的了,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兄弟姐妹,离开了温暖的巢穴,被老祖母捡到了我的小竹筐里,不料又被父亲给抛到那荒凉的屋顶上去,寂寞的小鸟,没有爱的小鸟,遭了厄运的小鸟!(22)在当时,确是恨着父亲的,现在却是不然,反觉得他是可悯的。每当我想起,一个头发已经斑白的农夫,还是在披星戴月地忙碌,为饥寒所逼迫,为风日所摧损,前面也只剩下短短的岁月了,便不由得悲伤起来。而且,他生自土中,长自土中,从年少就用了他的污汗去灌溉那些砂土,想从那些砂土里去取得一家老幼之所需,父亲有那样的脾气,也是无足怪的了。听说,现在他更衰老了些,而且也时常念想到他久客他乡的儿子。(原文有删改)注释:①【踽踽(jǔ)】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②【糟践信门】即任意残害生命。15.阅读⑯-(22)段,写出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3分) ﻩﻩ-— ——ﻩﻩ——体谅ﻩ16.①—③段中,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寂寞的滋味,有什么作用?(3分)17。请找出与⑲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18.结合全文,具体说说你对题目“悲哀的玩具"中“悲哀”一词的理解。(5分)答案:15.(共3分)惧怕(厌恶、不喜欢);怨恨(愤恨);怜悯(同情)(每空1分)16.(共3分)答案示例:与下文“奶奶捡拾了一只小麻雀给我玩,带给我快乐"形成对比,突出了小麻雀给我带来的欣喜和快乐。(“对比”“对比的内容”“作用"三个要点各占1分)17。(2分)(这样说着,)一头扑在祖母怀里。18.(共5分)答案示例:①小麻雀是悲哀的:寂寞的,没有爱的;遭了厄运的(2分,照抄原文“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兄弟姐妹,离开了温暖的巢穴,被老祖母捡到了我的小竹筐里,不料又被父亲给抛到那荒凉的屋顶上去,寂寞的小鸟,没有爱的小鸟,遭了厄运的小鸟”也可以);②“我”是悲哀的:童年是寂寞孤独的;带给“我"快乐的玩具(小麻雀)又被父亲粗暴地丢弃(2分);③作者借“悲哀”一词表达了和小麻雀同命相怜的心情和感受(1分)。【大兴】(一)阅读《父爱,在我的名字里》,完成第14—17题。(共14分)父爱,在我的名字里①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②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父亲没进过一天学堂,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造成了他长年阴沉着的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这是他的至理名言。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现象,才使得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的!③所以,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得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④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地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一下“钱已收到,勿挂念”等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⑤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小侄子在信中详细地讲述了父亲来信的原因: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⑥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的举动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解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小子还念这么多书,记性也太差了,叫——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着一边将我的名字写成了“金祥”.“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着,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然后讷讷地告诉他:“我这一辈子就认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⑦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被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14.说说父亲和“我”对“金翔”这个名字,有着怎样不同的感受。(3分)15.③④两段集中写“我”歇斯底里地表达对父亲的不满情绪。请阅读这两段,填写表格。(4分)情境表达对父亲不满情绪的行为①冲上山顶,为自己终于实现不想见到父亲的梦想而哭对父亲大办酒席时的高兴劲儿②③义无反顾,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在省城念书前两年④16.简要分析第⑥段中作者是怎样把父亲对儿子的爱写得感人至深的。(不超过100字)(4分)17。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我"要向父亲“忏悔”什么?(3分)答案:14.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展翅飞翔;“我"却因为名字的缘故,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感到孤独。(共3分。父亲的感受2分,“我"的感受1分)15.①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②不屑一顾;③在冲出家门的时候;④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共4分。每空1分)16。答案示例:文中写当小侄子听到“父亲”说“我这一辈子就认识这两个字”时,“小侄子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写出“小侄子"看到一字不识的“父亲”竟然写出“金翔”两个字时的震惊,从侧面突出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共4分。手法1分,结合具体语句合理赏析2分,语言表达1分)17.答案略(共3分。内容2分,表达1分.扣住要点“自己多年来对父亲的不理解、不尊敬”和“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言之有理有序即可)【门头沟】(一)阅读《彩蝶树》,完成第13—15题.(共12分)彩蝶树秦牧①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可是,洋紫荆——原名“羊蹄甲”的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这大概是因为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不是灌木盆栽,而是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是因为年宵花市上,从来没有人摆卖这种花?是因为在广州,它不过是极为寻常的街道树?尽管如此,洋紫荆仍不失为南国一种极为出色的鲜花。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②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③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在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④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⑤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⑥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蒂般的叶子.清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满了头、肩,我也不想拂掉它,心中禁不住引起一串遐想:……在古老的年代,有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一个为崇高的目标牺牲了。另一个也奋起斗争,用慷慨壮烈的死为人民殉难,为至友复仇。他们死后被葬在一起,埋骨的地方就长出这么一株紫荆树—-朋友树来,每片叶子都互相对称,五彩缤纷的蝴蝶也成群飞来凭吊,不愿离去……。⑦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世间,生活里是的确存在的,它值得讴歌,并且令人想到可以编出一个美丽的童话。⑧站在满树蝴蝶的紫荆树下,我不禁想入非非了.(选自《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上海文化出版社,有删改)13.结合文章内容填空.选文主要写了紫荆树的花和叶.那次第开放的洋紫荆花,使人感到它们真可谓①;那形似羊蹄的叶子,又使人感到它们像是两个②。14.结合第⑤段内容理解“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一句的含义。15.选文中有很多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进行简要赏析。(80—120字之间)答案:13.答案:①报春使者②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共4分。共2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14。答案要点:作者对失去朋友的惋惜;对亲人缅怀朋友的欣慰;对眼前美好生活的感叹。(共3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15.答案示例:“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作者把开满花的紫荆树比作“千万彩蝶云集",形象地写出了紫荆花的美丽;又用“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展开想象,并陶醉其中,表现了作者对紫荆花的无比喜爱之情。(5分。语句1分,结合内容赏析3分,语言表达1分)【平谷】(一)阅读《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完成第15—18题。(共13分)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雷抒雁“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苇塘?”“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梦话?是的,是梦话。50多年前,那一片茂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那是一片十多亩地面的水塘,拥挤地生满了芦苇.在大人们那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作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一些早熟的花儿,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儿。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或粗壮或尖厉的声音;头顶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这鸟儿很聪明,能把三四根苇子用草缠在一起,在那交叉处用苇叶织一个窝,里边铺着一些软软的干草和细碎的羽毛。窝里,总能看到三两只麻溜溜的鸟蛋。你要是靠近鸟窝,便会有尖厉的呱呱叫声,威胁你,驱赶你。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我们喜欢菅草长长白白嫩嫩的草根,一节节,像袖珍的甘蔗,嚼起来很甜。还有一种好吃的草,叫红根根,那红红的草根上,常常结着黄豆大的根瘤,吃起来脆脆的,像生地瓜。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丝的.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绒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绒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15。文中说:“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阅读全文,请将青苇记录季节变化的语句摘录出来,填写在横线上.(3分)

(1)春季:(2)夏季:

(3)秋季:16.苇塘被孩子们看作乐园.请概括出令孩子们“快乐和欢愉"的四件事情。(4分)17。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2分)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18.结合全文,先说说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的理解,再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4分)答案:15.春季: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夏季: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秋季: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共3分。每个要点1分)16。(1)用苇叶、柳条可以做成“乐器”吹奏;(2)假日苇塘边劳动的快乐;(3)神秘的“呱呱迪"的叫声和它的窝;(4)有可供解馋的野草;(5)从苇塘花花草草的变化中欣赏自然之乐。(共4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17。挑逗、招惹的意思。这一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大人们被我们的欢乐与希望所感染(吸引)的情状。(共2分。含义1分,作用1分)18。理解:要寻找苇塘,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经消失在了高高低低的屋舍下了;表达了因苇塘的消失而产生的惋惜和怀念之情。启示:围绕“自然之乐"或“童心”谈均可.(共4分。理解2分,每个要点1分;启示2分,观点1分,说理清楚1分)【石景山】(一)阅读《炉火》,完成14—16小题。(共11分)炉火臧克家=1\*GB3①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1\*GB3①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2\*GB3②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3\*GB3③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忙,我的家人总是念叨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呵,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4\*GB3④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里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5\*GB3⑤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6\*GB3⑥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7\*GB3⑦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边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8\*GB3⑧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味地回忆到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的情景。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在黑暗中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9\*GB3⑨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1984年11月24日【注】①辞柯:柯,草木的枝茎。辞柯,指(树叶)离开枝头。14.文中围绕炉火的三个特点,写出了炉火带给“我"的不同感受和影响。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炉火的特点带给“我”的感受和影响发热给“我”以温暖发光=2\*GB3②=1\*GB3①=3\*GB3③15.用一句话概括第=4\*GB3④段中“赏心乐事”指的是什么事。(不超过15个字)(2分)16。作者是怎样描写“炉火”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答案:14.=1\*GB3①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2\*GB3②给“我"启示和希望=3\*GB3③给“我”力量与勇气评分:共3分.每空1分。15.炉火伴我与朋友品茶交谈评分:共2分.16.示例一: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炉火。如“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一句以拟人的口吻将炉火视为亲密的朋友,生动地写出了炉火带给作者的亲切感受,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示例二:作者运用了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的温暖,传达出炉火给作者心灵带来的美好感觉,从而表现出炉火带给作者的启示和希望.评分:共6分。方法1分,结合文章1分,赏析3分(其中分析“炉火特点"1分,分析作者感受1分,分析情感或主题1分),语言表达1分。【延庆】(一)阅读《山坟》,完成第14—17题。(12分)山坟①那年清明刚过,村里三十多个青壮汉子,扛斧掮(qián,扛)锯奔往雁岭去。村里人穷极了,要砍倒雁岭上的杉林买回返销粮,可是,村主任杨老三却像黑煞神一般,横举一把寒气袭人的大弯月刀,杀气腾腾地堵在雁岭下的清水潭前.谁敢越潭上岭,他就砍下谁的脑壳!三十多个汉子都愣住了,也都气极了。但是,这伙人没谁敢伸头试刀。只有骂着杨老三的祖宗八代回村去。②于是,雁岭八百多亩杉林安然无恙。③不料到了“责任承包"的日子,全村人突然发了疯似的,都操起斧锯往雁岭奔去.他们要把雁岭八百亩杉林分光吃光!可是,那杨老三却从地下冒出似的堵在清水潭前。此时的杨老三不比当年,既无村主任名分,又提不动那威震山岭的大弯月刀.面对脸色紫青眼睛血红的村民,他急得从腰背扯出砍柴刀横在自己脖子上。谁敢上岭砍树,他就敢砍下自己的头。杨老三握紧砍柴刀的手拉动一下,脖子上就显出一道血渍渗渗的红印.村民们不觉都怔住了。结果,骂娘的骂娘,跺脚的跺脚,全都气恨交加地回村去。④于是,雁岭八百多亩杉林仍旧昂然挺拔,苍郁葱茏.⑤可是这一年秋天,雁岭村决定在清水潭兴建一座水电站。解放四十多年了,雁岭村一到夜晚还是两眼黑黑.供不上电,只有永远过水碓(duì)舂米的生活。因此,村里的管事人横下一条心,不管如何困难,也得砍倒八百多亩杉林换出建造水电站的资金!但是全村人都晓得,若不先想法把杨老三这块拦路石搬开,便又会望岭兴叹,于是管事人密谋对付杨老三的法子.⑥这日天一亮,村长便恭恭敬敬地把杨老三请来家中安坐,摆出酒席,与他对饮。村长道:“大叔,你是村里人人尊敬的老人,我得好好敬你几碗酒。”杨老三说:“做人就要做一个爽直,喝酒就要喝一个痛快.”村长点头:“对对对!"杨老三端碗:“喝!”喝得杨老三迷迷糊糊,村长便把杨老三扶上床,赶紧通知村民们往雁岭奔。⑦于是,雁岭八百多亩杉林在劫难逃。⑧日过中天,杨老三总算醒过来了,却被村长拉着不让出门,重摆酒宴接着喝。杨老三说:“不行不行,再喝就要醉死我这老倌子。”村长笑道:“大叔,你要真会醉死,我就给你披麻戴孝。”杨老三说:“言重了,我若伸腿,只求把我埋在雁岭上,让我永远守护着林子.”村长一怔,说:“哪里话,我祝你老人家长命百岁,喝!"喝得杨老三烂醉如泥,村长把他驮上送回家去。⑨整整三天,杨老三躺在床上.三天后,他走出了门。举目发觉雁岭上面目全非,不由一怔愣住了:那样子,就如一个硬直直的木人!村长正好走来看望他,见状,连忙摇动他的身子,才把他弄“活”过来.他目光呆滞,凄惨地说:“你们这些王八蛋!你们……”话没说完,便哇的一声,张嘴喷出一口鲜红鲜红的血,摇摇晃晃倒在地下,两眼瞪瞪地望着雁岭离开了人世.⑩村长果然依遵其言,与村人把杨老三抬上雁岭,在那面朝村子的山坡之处,为杨老三挖了一个深深的坑,堆起了一座高高的坟。杨老三躺在九泉之下了,雁岭八百多亩杉林被人砍尽斩绝,不见一丛绿色了.⑾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雁岭山下的清水潭从此日见干涸起来.待到水电站一建成,那常年深不见底的清水潭竟露出潭底来了.水电站建成没有水,岂不成了一桩徒劳无益的荒唐之举!⑿为此,村民竟心生暗鬼,怀疑这是杨老三死后作祟报复!他们惶恐不安起来。便纷纷拿起铲子,要把杨老三的坟墓铲平.奇怪的是当人们奔上雁岭,竟怎么也找不着杨老三的坟墓。砍得秃秃光光的雁岭,在雨水的冲刷下,到处涌起一堆堆的流土,都像是隆起不久的新坟.这些人只得作罢。⒀可也奇怪,这些人回村头一望,竟又清晰地望见了雁岭之上的杨老三的坟墓。而且,他们还看到整个光秃秃的雁岭,就像偌大一座坟墓压在村子面前……⒁为此,村里人叫苦不迭,懊悔莫及。14.文章写了村民砍林和杨老三护林的故事,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齐全。(3分)砍林与护林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村民砍林目的①想分光吃光②杨老三护林表现要砍别人的脑壳③为林而死15。简答。带下划线的②④⑦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16。第⒁段说“为此,村里人叫苦不迭,懊悔莫及"。请写出村民“叫苦"“懊悔"的内容(按内容答要点)。(3分)17.结合链接材料,合理解释清水潭干涸以及村民找不到杨老三坟墓的原因.(4分)[链接材料]森林植被的残落物和林木的庞大根系,使森林土壤形成涵水能力很强的孔隙,落在林地的雨水能迅速下渗贮存起来.据统计,森林土壤的根系空间达到1米深时,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到2000立方米.这样,每2000公顷森林的贮水量,至少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同时,森林还通过树冠、树干和枝叶缓和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可减少砂土流失。答案:14.为买回返销粮为建水电站要砍自己的头(3分)15.线索,推动故事发展;预示杨老三悲剧命运。(2分)16.要点:(1)电站修好了,水干了。(2)林子没了,风水坏了.(3)没铲掉杨老三的坟。(4)认识到破坏生态的危害。答出三点即可.(3分)17。要点:(1)没有森林涵养水源水存不住,导致清水潭干涸。(2)没有森林和植被保护,泥沙被存不住的水冲走,形成许多坟状的土堆,无法分辨.(4分)【燕山】(一)阅读《撞好最后一天的钟》,完成第14-16题.(共10分)雨,从下午落到晚上.和家人用过晚餐,我不得不撑着雨伞出门。为了某个场合的需要,必须赶着配一副新的眼镜。如我所预期的,下雨的晚上,眼镜行没有什么生意,店面十分冷清。几位服务员,缩在柜台旁边聊天,看到顾客上门,其中一位中年的女性服务人员赶紧站起来,热切地招呼我。说明我要的材质及款式之后,她很积极地寻找符合我描述的几款眼镜.经过试戴,暂时还没有找到我真正喜欢的。于是,她又翻箱倒柜地仔细挑选,前前后后、林林总总大概摆了将近三十副眼镜在我面前,然后一一详细解释它们的特色,以及她认为它们为什么适合我的原因。其中,有几副眼镜,我刚开始试戴时觉得不怎么样,经过她热心说明之后,才愈看愈顺眼。试戴眼镜的过程中,她的态度积极但没有攻击性,不会让我产生购买的压力。所以,我得以从容地挑选,做出最后的决定.最后一笔生意,留下令人敬佩的典范。议价时,她十分坚持原则.“这真的是我所能给予的最大权限!”她指着计算器上经过七折八扣以后的价格,很安定地说。她没有露出为难的样子,也没有摆出“不要就算了”的脸孔,只是安安静静地等待我的决定。“或者,吴先生,你也可以回去考虑看看。"看看时间,快要打烊了。她陪着我耗了一个多小时,而且她提出的数字距离我的理想成交价格已经算很是接近,我终于不再坚持,同意她提出的价格,决定配这副眼镜.“明天取件喔!你可以傍晚来拿,我在."她叮咛我.由于事忙,隔天我没有到眼镜行去取件。第三天,我再到眼镜行时,已经找不到她了。“邱小姐?她被公司遣散了,昨天是她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而且,您是她最后一位成交的顾客喔!她在我们这里工作十几年了,很高兴最后一个服务的对象是您."负责接待我的先生向我说明。乍听这个消息,我的内心感到震惊而愧疚。她提醒我昨天去取件的,我竟错过了。“她是临时被通知的吗?”我好奇地问.“不,公司早就公布裁员名单了,她早有心理准备.”他一边取出配好镜片的眼镜让我试戴,一边解释邱小姐离职的过程。“吴先生,您放心!她交代得很清楚,没收您订金,试戴满意后再刷卡.”完成刷卡手续,取走眼镜之后,我想到一句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原来,那天我听到的是她在这一家店里最后的钟声。返家的路上,我仔细回想两天前她提供销售服务时的态度,是那么样的认真、负责,很有耐性地陪我试戴不同的眼镜,一一提出她的看法。那种“即使做到最后一秒钟,也要坚守自己岗位”的精神,不言可喻,令我十分感动。撞最后一天钟,回荡在岁月的长廊.在生涯路上,我有和她十分近似的命运。服役时,预官退伍当天,我还带着全排弟兄跑五千米,早点名完毕,才卸下军装归回故里。那时还十分年轻的我,并不是有什么特别高尚的情操,而是因为军队作业不及,接任的军官来不及报到。看到其它连队的预官,在退伍前三个月就开始当“米虫"等着养老了,我还得忙进忙出的,心里压力很大。正式踏入社会工作之后,依然如此.每次转换职场跑道,离职前都碰上特别忙碌的时候,最后一天忙到加班还不算数,经常是就任新职以后才回去打包或交接。当我想到在眼镜行工作十几年被遣散的她,就仿佛看到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身影,虽并不觉得“坚守到最后一刻"是什么高尚的情操,却觉得十分感动,愿意为自己喝彩.尽管其中很多种情况并非自己所乐见,而是形势所逼不得不全力以赴到最后一秒钟,但事后都感觉到“无愧我心”的坦然。也因为这份坦然,让我面对所有昔日共事过的主管,都很自在.不过,最令我佩服的,还是那位在眼镜行工作十几年被遣散的中年女性职员.她那种高高兴兴做到最后一刻的积极进取精神,不但值得我努力学习,也必然为她的事业生涯开启崭新的一页.我想,只有乐观积极的人,才有资格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也只有愿意负责到底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文章有删改)14.在生涯路上,“我”和中年女服务员有着十分相似的命运。这句话在文中具体指的什么?请分别找出来。(2分)15。第三天我去取眼镜时,听到中年女服务员被遣散的消息,内心感到非常震惊和愧疚。震惊和愧疚的原因是什么?((2分)16。文章结尾写道,“只有乐观积极的人,才有资格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也只有愿意负责到底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路。”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字数100字左右。(6分)答案:14。我临退伍前还在带着全排兄弟进行训练,正式踏入社会后也经常是如此;女服务员在最后离职前依然认真负责的接待我这名顾客。(共2分,每点1分)15。明知自己已经被告知即将被遣散,仍然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女服务员这么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素养竟然遭遇如此命运感到震惊;自己在女服务员最后一个工作日爽约,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憾而感到内疚。(共2分。每个要点1分)16.示例略。(共6分。能抓住“乐观积极”和“负责到底”解释句子2分,结合人物内容进行分析2分;语言条理清楚,表达流畅2分)【房山】(一)阅读《病人》,完成第14—16题。(共12分)每一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异常耐心。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大概也有十多个,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怎么办,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了7层,其实楼梯口离电梯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说:“这人真多事.”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着下电梯的姑娘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还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旁边一位中年男士听了直点头:“噢,难怪她的行为这么不正常."电梯内剩下的十多个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太正常了。14。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一人物形象,凸显主旨,重点描写了电梯中的几个场景。请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3分)面对的情况她的做法其他人的表现电梯发出超载警报时主动帮助农民大伯找到楼层关上电梯门,称她为精神病。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一位男子"说她“不正常”及大家觉得甩掉她“太正常”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16.文章标题是“病人”,如果改成“助人为乐"可以吗?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不超过150字)(5分)答案:14。答案:①主动挤出等待下一趟②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③一位农民大伯乘坐电梯不知道哪一层下时④表情严肃,心里怪她多事⑤一位姑娘掉了一支玫瑰花时⑥主动捡起玫瑰花跨出电梯送还给姑娘评分:本题3分。每空0.5分.15。答案:“一位男子”说“她"“不正常”是因为“她”总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这与一位男子们对他人的冷漠很不一致,在这位男子的眼中冷漠的对待他人才是正常的表现,所以,认为“她”“不正常”。“大家觉得甩掉她太正常了”,是因为,电梯里的人认为甩掉了她,就不会再多事,就不会用再等她帮助完别人后再让电梯上行,也就不会耽误他们的时间。甩掉她满足了“大家”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看来“自私”才是合乎常理的,才是合群的。所以,认为“甩掉她太正常了。”评分:本题4分.每问2分。16.答案:①不可以。以“助人为乐”为文题只能体现主人公以帮助他人为乐趣的高尚品质;②而“病人"作为文题既指故事的主人原本就是一个病人,她热心助人却被别人看作是病人,也指那些冷漠自私的人才是真正的病人。③文章在内容上既描写了“她”主动从发出警报的电梯中钻出,热情帮助农民大伯找楼层、主动给小伙子指路、帮一位姑娘捡起玫瑰花送出电梯;还写了在姑娘帮助他人时电梯中其他人的反应:无人主动走下电梯以减轻重量、无人帮助大伯还心中怪她多事、趁她送玫瑰花之时把电梯门关上,甩掉她还说她是“神经病”。④用“病人"作为题目才能表现作者对社会上极端冷漠、自私的人的讽刺与鄙视.所以,本文选择“病人”作为标题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分:本题5分。每个要点1分,表达1分。【怀柔】(一)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3分)金华谒艾青蒋力(节选自2010年6月20日《北京日报》)①我对金华这个城市的概念近于无知,最近因为有机会去看看,所以先上网查阅,发现有二三处勾我兴趣的地方和文化名人的名字,其中之一就是艾青故居。诗人艾青是浙江金华人,他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双尖山》等都与他的家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网上有故居的照片,地处金华城外的乡下。打上车,把地址告诉司机,司机也弄不清楚,只晓得是去义乌方向的途中,有个傅村,他说,到那里再问吧。②约半小时行程,到了傅村镇,问过路后,很容易就见到公路边一条小马路口的牌坊上有“艾青故里"四字。车转进去,又开了一段路,就到了艾青的故乡畈田蒋村。村里干净整洁,艾青故居挨着老年活动中心,是1942年被日本人炸毁后再建的,江南常见的那种老房子。实物很少,照片很多,文字也不少,让我得以又一次概括地回顾了这位诗人的一生。③1980年,我读大学三年级时,自选了艾青的诗作为学年论文的课题。那是艾青刚被“解冻”、重新用这个名字公开发表作品的时候,距他再一次的创作高峰和诗集的密集出版期还有几年,学校图书馆里只能借到三四本他的诗集,相关资料几乎没有。我在那个冬天里,一下就爱上了艾青的诗,以致我给自己起的第一个笔名——艾月,都与艾青有关。月是青字下面的一半,我和艾青同姓,由此我几乎把自己当作他的私塾弟子了——虽说艾月这名字有点阴柔,但我也愿意,因为,我也喜欢月。④在故居陈列的照片中,我看到多处我曾参加的活动:《艾青全集》的首发式,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吴小昌教授邀我去的,他后来为艾青画过一幅油画肖像,陈列展中未见.艾青诗歌国际研讨会,是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规模空前之高,会议休息时我还和我的老师、诗人曾卓及绿原聊了一会儿.如今两位诗人和画家都到另一个世界和艾青聚会去了.北京火车站附近艾青家的那个小院,我去过两次,一次是陪旅法翻译家李治华先生去拜访。他是法文版《红楼梦》的译者,也是法文版《艾青诗集》的译者。那天艾青专门送给李先生一个条幅,上书“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这是艾青的文字,也是他的信条,他为此挨过批判,但今天看来,这话一点都没错。另一次去是在1989年,我随《人民日报》记者部老主任林钢采访之后,顺路去他家,还蹭了顿晚饭。在故居,我见到艾青1950年在武汉苏军航空志愿兵墓地的一张照片,是和林钢、峻青的合影。艾青去世以后,李治华先生于2002年再度回国探亲、讲学。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演讲之后,参观了文学馆院内的作家雕塑。那天,舒乙馆长特意邀来了艾青夫人高瑛,我为李先生、高瑛和艾青雕塑拍了合影。2005年,我为李先生编的《里昂译事》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了这张照片.书出后,我托艾青的小儿子艾丹专门带给了高瑛阿姨一本。⑤2008年秋,电视上观看《复兴之路》,又一次听到艾青的名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是艾青诗歌中最早打动我的一句。这些年,我多次在不同场合聆听过不同的人朗诵或演唱《我爱这土地》,印象较深的是李默然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一次诗歌朗诵演唱会的朗诵、诗人晓雪在亳(bó)州诗会上的朗诵和一位女高音的独唱。为其谱曲的陆在易先生,是我很尊敬的作曲家,但我却觉得这首诗交予女高音演唱不大适合,我更愿意有人为其写成男中音演唱的艺术歌曲.在故居,沈鹏先生书写的这句诗,印在每一块展板上,由是,我在短短半个钟头的时间里,伴着对诗人艾青的回忆,数十次地温习了它、吟诵了它,直到我的眼里也已含泪。⑥离开故居前,我发现了一个我当年写学年论文时忽略的细节——艾青在一文中写道:生于1910年阴历二月二十七日;故居的艾青简历中写道:艾青生于1910年3月27日。我走进浙南乡下艾青故居的这天,是2010年3月25日。就是说,今年是艾青的百年诞辰,而我到他故居去探访的这天,距他的阳历生日只差两天。这或是偶然或是感应的探访,于此被我当作一个学过写诗的后辈人对艾青的祭奠。这篇小文,被我当作对艾青的纪念。艾青的诗,依然活着,活在他的故乡,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无须“更新”地活在我的心间!13。阅读全文,完成下面填空.(3分)全文以“谒艾青”为线索,先后写了对艾青故居感兴趣,,追忆爱艾青及其作品缘由,,,最后表达了对艾青的祭奠缅怀之情。14.阅读第①段,请你答出艾青故居“勾我兴趣”的原因。(2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第一第二15.睹物思人,作者在第④段中深情地回忆了看艾青照片所引发的往事.请阅读本段,依次答出作者所看的几张照片。(5分)16。结合第⑤段,说说你对“直到我的眼里也已含泪”的理解。(3分)答案:13.拜谒艾青故居,看照片回忆起参加有关艾青的几次重大活动,电视上观看《复兴之路》听艾青名诗的感想.(本题满分3分答对一条给1分)14。第一艾青是文化名人;第二《大堰河——我的保姆》、《双尖山》等都与他的家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题满分2分,答对一条给1分)15。《艾青全集》的首发式,艾青诗歌国际研讨会,北京艾青家,苏军航空志愿兵墓地合影、李治华高瑛和艾青雕塑合影(本题满分5分,答对1点给1分)16.答题要点:艾青作品在民族复兴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人民对艾青作品的热爱,“我”与艾青之间的深厚感情。(本题满分3分,三个要点各1分,语言不通顺扣1分)【密云】(一)阅读《虫子,爬吧》,完成第14-16题.(11分)虫子,爬吧周涛①你说虫子算一个什么东西?虫子有什么了不起?有谁能把虫子放在眼里?②可是,虫子在爬着,它在蠕动着、蹦跳着、缓缓飞行或快速移动着……虫子就是这样,它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欢迎它,它就出现了。它甚至连看也不看你一眼,自顾自地向着某个方向游移,也不知到底有没有什么正当、合理的目的。③虫子爬得很庄严,很有一点绅士风度,它似乎并不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渺小、最可怜、最让人轻视的生物,看样子它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它们缺乏起码的、应有的自我批判意识,它们自我感觉良好)。④特别是它们竟然毫未感觉到另一种伟大的存在正从1.80米的高空威严地俯瞰着它们,是好奇的关怀,也是可怕的威胁,它们丝毫没有感觉到,而且连看也没看一眼。自顾自,它们爬着.⑤有什么好爬的?傻家伙!⑥两座隆起的丘陵之上,是两根巨大的通天柱,柱上是写字楼;写字楼之上,是个似圆非圆的储水罐,罐上有一对黑白相间的圆球在转动,投射下两束含义不明的光(这两束光的名称叫“眼光",虫子当然不会晓得)。⑦各种虫子爬动的时候,那是姿态万方,各显其能的,看起来令人神往,有时候一不小心是可以使人入迷的。总的来看,虫子爬行的各种姿态比人丰富多彩得多了。⑧蚂蚁显得有点儿匆忙,但也经常有左顾右盼、犹疑彷徨的时候.它是一个坚定的种类,但勤劳坚定如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