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_第1页
“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_第2页
“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_第3页
“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_第4页
“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主讲人:徐顽强​一、引言1234二、华中科技大学及其公共管理学院简要介绍四、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教学特色五、几项创新性工作附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培养概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于1998年建立的新兴应用型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掌握当代公共事业管理知识与技能,具有国际眼光和为公众服务意识的公共事业管理专门人才。一、引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公共意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由于其专业性质特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需要将学术性教育与职业化教育有机结合,给学生以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竞争力。​目前高校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成绩轻应用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远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实验室及其设备、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等方面普遍缺少系统性和可检验性。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

​鉴于此,对公共事业管理这一新兴(对我国来说)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构探索,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全面改革,努力探索一整套公共事业管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2000年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培养新世纪高级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为己任,秉承“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这一办学宗旨,围绕“一流本科,一流人才”目标,紧密结合信息时代的步伐,从教学研究及改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探索一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壹​我院依托学校在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研究与开发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学校在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力量,开辟了“电子政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发展方向和实行“六大模块”课程学习,实行实践教学全培养过程覆盖和研究性教学等,增强学生的组织、策划、决策、信息收集及利用等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推进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走出了一条培养公共事业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特色道路。壹​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说明:在介绍华中科技大学概况时,每个PPT页面均要配上学校不同的风景图片,从学校主页“学校概况”之“学校风景”中选配)贰二、华中科技大学及其公共管理学院简要介绍​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86个本科专业,2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贰​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4人(含双聘院士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讲座教授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贰​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高级人才。

贰​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贰​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贰​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300批、15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贰​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贰​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共五个二级学科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院自主设置了电子政务、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国内率先培养这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贰​目前学院提供国内公共管理领域最齐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学历教育,设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唯一重点一级学科。

贰​

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并列第四名。2006年全国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华中科技大学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并有足够的相关学科支撑;学校在MPA办学过程中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依托华中大学科优势,办学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贰​

2009年元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2007-2009年全国高校81个一级学科排名,在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排名中,我校以90分的高分与清华大学并列第四名,继2006年我校在教育部学科评比公共管理学学科排名第四之后再次蝉联这一殊荣。贰​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授14人(含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18人,有38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以博士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伍。

贰​

华中科技大学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决策剧场,并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建立了全球决策剧场联盟

。经过四年多的研究、论证和建设,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决策剧场已在我院建成,这必将大大促进我院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并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同行科学决策部门提供数字化、可视化、仿真化决策服务。

(新华网、人民网、新华每日电讯、科技日报、中部崛起网、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东北网、新民网、北京科技报、中国西藏新闻网等几十家媒体予以报道)贰​

贰​

贰​

学院始终以培养和造就未来的领导者为宗旨,以成为领导者的摇篮和政府的思想库为发展目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培训、咨询相并重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管理学院。

贰​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培养概况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教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介绍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教学成果叁​●本科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能力,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构造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与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传统学科知识与新兴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智慧、技能有机结合,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的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贰1、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教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贰​●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特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识。(2)具有社会化的管理责任。(3)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管理能力。贰​●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接受科学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从事城市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贰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介绍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熟悉我国有关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制度;(4)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能力、数据的搜集和处理、统计分析的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贰​●培养特色

(1)重视文理交叉和融合要求学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数理知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贰​(2)以电子政务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为培养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电子政务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技巧,通过多学科交叉和信息技术的特点,训练掌握电子政务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从事电子政务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素质与能力。

贰​●主要课程

贰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会计与财务管理、管理定量分析、决策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劳动法与劳动保障法、公共关系学、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劳动经济学、城市文化事业管理、领导学、政府危机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社会保障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与网络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国内的影响力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长达十年的建设,学院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国内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树立了重要品牌形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已成为湖北省和教育部特色专业。3、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教学成果​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教学成果2006年,我校和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起被《中国大学评价》列为A++级(A++、A+、A、B+、B、C+、C、D+、D、E+、E共5等11级)。2009年元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公布的2008年中国大学管理学本科A++级专业中,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二,并连续四年列为A++级专业。以上排名反映,无论是官方评价、同行评价,还是中介组织,我院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排名都能稳居前四名。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学术年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通过全程式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启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从2003年开始,学院本科生累计发表了近100篇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奖励

学院还通过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方式,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及其规律,从现实中提炼出研究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针对性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了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的能力。学生对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结果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好评及奖励,共获得近20项省级奖励和10多项校级奖励一等奖。​●优秀学士论文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毕业论文的质量揭示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低,因此学士论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重要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20余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荣誉称号,并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其他工作成果1、我院本科生在校网站设计大赛中荣获第一名;2、我院2003年以校科技节总冠军的成绩捧得挑战杯;3、我院在挑战杯大赛中以第四名的成绩获省一等奖;4、《武汉市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及对策调查报告》荣获2005年湖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5、翁智超同学撰写的《浅论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获2005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奖。6、莫雷钰同学撰写的《德国鲁尔区复苏的启示》获2005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奖。7、王红卫同学撰写的《振兴东北战略的重新思考》获2005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8、我院暑期赴长阳社会实践队获得2005年“湖北省优秀社会实践队”荣誉称号。​●就业基本情况学院历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居全校前列,每届均有数人进入世界500强工作,数人考上中央机关公务员,亦有多名同学因素质优秀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重点高校,我院本科生培养质量受到这些学校的充分肯定。​四、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教学特色

“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培养模式

体现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

“覆盖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

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坚持“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培养模式,形成了在理工科大学办一流文科的特色培养体系。

1、“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培养模式​“国际化”使教师和学生具有开放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能把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放到世界的范围考虑。包括和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如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建立决策剧场、邀请外国学者对我院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鼓励学院教师出国留学、访问和进行博士后研究。大力实施境外办学,招收澳门电子政务、公共安全研究生等。​“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IT技术同公共管理理念相结合,形成电子政务、数字城市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适时把握社会动态、了解国内国际局势、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化”是指结合我校理工优势和发展应用文科的战略,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的操作性和应用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形成我院公共管理学科不同于传统文科院校的特色。​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培养模式,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的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其“国际化”既包括思想观念的国际化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也包括教学体制的国际化和教学范式的国际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瞄准国内外学术前沿,通过举办研讨会和国际论坛等多种有效方式,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国际化模式​■

“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首先需要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为此,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聘请国外知名教授学者来我院讲学,派遣我院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或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一方面,学院从建院以来,共邀请包括前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会长马克·霍哲教授在内的多国知名教授来学院为本科生授课、讲学达100余人次,其中一些学者还成为我院的兼职教授。另一方面,学院有20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进修和学习,还派遣16位教师先后到国外知名大学访问,这些具有“国际化”经历的教师占师资总人数的60%以上。

​“国际化”的教师将国际前沿的理论知识、技术发展、社会动态等各种综合知识带到学生课堂,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了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

“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在教学管理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采用先进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全英语教学,促进教学范式国际化。在进一步挖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学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采用和国际化教学接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强化实证分析等教学方法,倡导师生互动,收到了极为明显的效果。​■“国际化”的互访交流学院积极鼓励并推荐学生到国外及港澳台等境外知名大学进行交流,近几年来先后有10余名学生到国外或境外做国际交流生,其中2005级就有6位学生进行过国际交流活动。

信息化模式“把握电子政务脉搏,主动迎接信息化挑战”,是信息社会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公共事业管理专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理念之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方面通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信息化理念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注重信息化硬件的建设,稳步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信息化。目前形成了以徐晓林教授为代表的国内最早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研究团队之一;出版了国内最早的电子政务教材;筹建亚洲第一个“电子决策剧场”。​在专业培养上,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建“电子政务”实验室。在全国,我院是最早提出电子政务教学理念的学院之一。十年来,我们不仅在电子政务理论上面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实验室的建设上,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工程化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工程化”主要强调以应用性教学科目和实践性课堂教学为主导,实现教学过程技术化和教学评估系统化的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坚持“一门技术,二个基础,三个工具,四个层次”学科框架,强化角色模拟、实习教学、案例教学等措施,加速推进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工程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门技术”是指计算机技术;“二个基础”是管理学和政法基础;“三个工具”是经济学、决策和数理分析工具;“四个层次”是指基础管理、职能管理、综合管理和战略管理。这四个方面都是为培养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所拟订的学科框架。​一是通过角色模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管理学科强调的是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我们根据人才培养内容,设定情景和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在模拟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实情、研究问题、做出决策、产生结果反馈以及根据结果进行研究讨论,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例如陈海春教授在给公共管理学院上课时组织学生模拟领导角色,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二是与政府机构合作,创建实习基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为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和武汉市各级政府签定了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协议,将课程实践教学和生产实习相结合。我院学生得到了相关实习部门的好评,学生们也反映实习可以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更好的消化,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典案例一般都是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经过严格的程序编制的,反映了实际工作中的一般规律,从案例中所得到的某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从容应对类似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我院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它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即依托学校在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学校在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力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成文、理、工、管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培养具备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方法,能够在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体现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一是重点发展以“电子政务”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方向

一方面,我校是一所以理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信息技术长期在我校各类学科的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将其应用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不仅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发扬我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因此重点发展“电子政务”方向成为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许多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对懂技术、通管理、实践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很大,为此,学院结合我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和特色,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又一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二是多学科交叉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融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它对人才的要求是既掌握广泛的通识知识、又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为此,学院通过多学科交叉方式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何谓“模块化”?即构建由数理基础模块、信息技术模块、人文社会科学模块、经管模块、政法模块、专业方向模块等构成的“复合式课程体系模块”,这种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办学方向,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院于2001年制定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大纲,边建设边摸索,并根据实践应用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先后于2003年、2005年、2007年多次调整该培养方案,不断使“模块化”课程设置更加丰富和科学化。学生通过不同模块的课程学习,具备政府机构与非政府公共机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和素养,掌握从事公共部门中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研讨、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3、基于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

多角度开展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从建院以来,学院就对围绕公共事业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先后承担了多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

​通过项目研究,积极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学校定位、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合理地论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认真规划本专业最新的可行方案,努力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并用公共事业管理的前沿知识、实践方法、师资队伍来促进专业建设。​

积极探讨教学改革

学院围绕公共事业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积极研究并部署落实教学方法改革。每年召开一次大型的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改革与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研讨、总结,为以后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努力拓展研究性教学实践学院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引导本科生追踪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在2002年,公共管理学院就展开了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工作,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刘建平教授的“专题研究式教学”。在刘建平教授提出“专题研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尝试把自己由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一个教学指导者。其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次授课前围绕规定的教材章节内容确定一个主题,指定相应的参考书目,并且要写读书笔记;​其次,每次课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学生对本次的主题进行综述,另一部分是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对主题相关的必读物与辅助读物中的疑难问题寻求解答,阐述各自对有关理论和观点的评价与看法。​这样,在课堂上沉闷的少了,思想碰撞的多了;在读书笔记里,无病呻吟的少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多了。在课后,老师将每个学生的读书笔记装订成册,在最后一堂课上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对每篇读书笔记进行点评,鼓励将质量高的读书笔记升华为学术论文。有十多位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做了整理,并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如:陈鹤副教授的“五阶段教学模式”。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陈鹤副教授的“五阶段教学模式”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激趣引题阶段(学生设疑提问)、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纲挈领阶段、明理强化阶段(教师归纳总结)和引深探究阶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围绕“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参与科研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覆盖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试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专业培养过程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4,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将整个实践教学划分为“两个系列”(课内和课外两种系列)、“两类对象”(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性人才)、“六种形式”(课程实践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实验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参与科研课题)。​一方面通过课程实践及课程实验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及实践、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等方式,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学院还大力拓展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社会上各种性质的单位密切合作,一起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课内实践学院将核心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习大纲种,采取课程实践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实验教学三种不同形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使学生了解了理论知识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课程实践教学

课题实践教学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参观、考察以及调查研究等方式,找出现实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这些问题。学院在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时,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了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工作,其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中的9门核心课程都设置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教学学时占其学时数的比例平均为15.2%。​(2)集中性实践教学

集中性实践教学就是集中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以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独自开展一项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践动手和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该过程,可以让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科研能力有个较大的提高。

​学院针对这些课程开展集中性实践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在实践种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集中性实践教学包括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科学研究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四项内容。​在低年级开展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训练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和方法;在高年级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实践教学过程构成学生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一个完整认知过程。​基于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叁■3课程实验教学

课内实践为了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学院对一些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数理及信息类课程,建立了实验平台来开展教学工作。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方式,将抽象的理性思维转化为感性认知,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目前开展了实验教学的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与网络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等6门专业基础课,和管理定量分析、决策理论与方法等2门专业基础课程。​基于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叁■1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

课外实践社会调查是指学生直接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并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它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社会,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应用社会调查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学院每年组织20名学生分成3~4个社会调查小组,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奔赴全国各地调查了解社会民情、民生,然后整理出社会调查报告。​基于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叁■2拔尖创新性人才的“双模式”培养

课外实践公共事业管理不仅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而且也积极培养一批面向未来领导者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学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双模式”:一是针对本科生采取“学业导师制”,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二是针对优秀本科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行优秀学生的“学术导师制”。由教师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科研课题中,通过参与课题了解许多前沿专业知识。​基于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叁

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更好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优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学院本着“长期合作、择优发展”的原则,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先后与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武汉市东湖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武汉市邮电科学研究院、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办事处、《中国高新区》杂志社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六个实践实习基地。为了满足未来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学院准备在未来的五年之内,再建立四个实践实习基地。​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叁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学院从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始,就一直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通过实施“四高”标准、“两进两出”和“三精”战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叁

“四高”标准

为了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四高”标准、“两进两出”战略,努力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四高”标准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提出教师45周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实现“博士化”,除新引进教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以外,在职教师在五年内都要攻读博士学位。​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叁

“四高”标准

学院在建设优质教师队伍过程中提出了教师队伍的高标准、严要求,引进的师资要求达到“一流标准、一流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提出要求在指定的六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被SCI、SSCI收录,这一标准高于学校职称评定标准;

二是要求引进的教师在三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校教学质量一等奖、或校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从而坚持学院教师达到“一流师资”的标准。​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叁

“两进两出”战略

“两进两出”战略,即教师进政府门、进名校门,和出校门、出国门。学院大力推进教师出校门到政府机关挂职,让教师掌握政府的实际运作过程,提高对政府管理的感性认识。2003年,马彦琳教授入选中央组织的支援西部“博士服务团”,到贵州旅游局担任局长助理;王国华教授入选2005年度“博士服务团”,担任延安学院副院长。学院也鼓励教师进国外知名大学之门深造。我院目前有专职任课教师51人,2007年教师博士化比例达80%,其中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者14人,另外16人有过短期出国访问经历。

​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叁

“三精”战略学院站在新世纪发展的高度,提出了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的“三精战略”,即“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精品教师”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具有浓厚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特色的品牌。■1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方面,学院在短短几年就先后获得4项校级精品课程,它们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成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叁

“三精”战略■2精品教材在精品教材方面,学院投入多名教师,编写了多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材。从我校具体情况考虑,学院组织专门班子重点编写了城市管理系列丛书共18本,其中徐晓林教授编写《电子政务导论》、马彦琳教授编写《现代城市管理学》、谭术魁教授编写的《房地产项目管理》和刘建平教授编写的《公共经济学》已经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叁

“三精”战略■2精品教师在精品教师方面,学院建立了“老带新”、“主辅讲”等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学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升,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高度评价,在校内各项教学竞赛中先后取得6次一等奖的好成绩。​我院成立十年以来,秉承“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这一办学宗旨,确立了“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培养全过程覆盖的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建设等重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肆创新性工作​经过十年的实践,为国家培养了约700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学业、社会调查及实践、科研成果等方面获得了较突出的成果。实践证明,公共事业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其创新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肆(1)“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开展符合专业特点的研究性教学(3)过程全覆盖的实践教学(4)拔尖创新性人才的“双模式”培养​肆“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共事业管理瞄准国内外学术前沿,采用学科交叉式的方式引入信息技术促进公共管理变革,按照工程化的模式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在教育范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初步实现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培养师生信息化理念,注重信息化硬件建设,鼓励支持电子政务学会的发展,稳步紧接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信息化;强化角色模拟、实习教学、案例教学等措施,加速推进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工程化。​肆开展符合专业特点的研究性教学

学院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引导本科生追踪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在2002年,公共管理学院就展开了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工作,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建平教授的“专题研究式教学”、陈鹤副教授的“五阶段教学模式”、王国华教授的案例教学法。​肆过程全覆盖的实践教学围绕“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强调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即在课堂内采取课程实践、课程实验等形式,在课堂外采取集中性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等形式;在校内采取课程实践、课程实验、科学研究训练、毕业设计、参与科研课题,在校外采取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通过渐进式、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从低年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习惯、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在高年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肆拔尖创新性人才的“双模式”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不仅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而且也根据学院“领导者的摇篮”这一宗旨,积极培养高一批面向未来领导者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学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双模式”:一是针对本科生采取“学业导师制”,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二是针对优秀本科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行优秀学生的“学术导师制”。由教师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科研课题中,通过参与课题了解许多前沿专业知识,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我一贯认为,公管学院是我校乃至全国高校创业的典范,筚路篮篓,披荆斩棘,其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感人的艰辛劳动。鲁迅先生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用鲁迅先生这句话来形容我们学院创业的艰辛应该是不为过的。教学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教学对象是人,传输的是科学知识,做人之道,包罗万象,很难说那一位教师做得十全十美。但我以为,一般说来,教学工作应处理好五个关系:附录:

​肆一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这一关系落实到学生就是成人和成才的关系。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我国有位著名文学家讲过,一切彻​肆二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已经成了大多数老师的共识。李培根校长在2009年2月12日由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持的座谈会上再一次强烈呼吁:“我们的教育缺乏真正的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们整个的教育,包括……​肆三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是全世界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领导和教师们的难题。从道理上讲,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但在现实中难度很大,老师们的体会比我深刻得多。现在国内外高校都在本科教育中倡导研究性教学。我校2008年1号文件也强调以研究……​肆四是课堂讲授与讨论式、案例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的关系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提出“积极实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后,教育部多次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中,要求积极推进讨论式、案例式和合作式教学。但时至今日,大多数课堂教学中……​肆五是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显示的关系这个问题前任校长杨叔子院士特别关注。我校《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规范(试行)》是在他亲自过问下出台的。2007他写了《要真抓课堂教学》一文在《中国高教研究》第四期上发表。上学期末,他在新骋教师研修班的讲课中又一次讲了这个问题。他既充分肯定了多媒体先进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又指出了当……​演讲完毕,谢谢观看!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企业信息化概述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企业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计算机化、网络化。企业经营、管理、生产信息化。企业办公自动化(OA)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企业的主要产品实现CAD,CAE,CAPP/CAM;建立企业Intranet或网站,开展电子商务(EC);发展DSS(DecisionSupportSystem),ESS(ExecutiveSupportSystem),ES(ExpertSystem)​ERP的四大核心思想

1.以业务流程重组(BPR)为先导传统商务环境下,企业多按职能部门进行具体业务的运作与考核。按专业职能分别执行任务,各自处理信息,阻隔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也降低了具体业务在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ERP要求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决策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合,依物流、资金流设计具体业务流程,及时汇总整理每日营运资料,实时跟踪生产过程,处理生产中的动态信息,从而实现JIT管理,全面质量控制,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实施ERP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ERP的四大核心思想2.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ERP系统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与零售商和最终用户。SCM从市场竞争出发,实现了上下游企业资源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效果,消除了中间冗余的环节,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ERP的四大核心思想

3.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中心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客户上来。尤其是在营销、客户服务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客户关系管理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增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ERP的四大核心思想

4.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ERP将围绕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服务。它支持企业的动态联盟、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协同工作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流转和优化。​ERP应用效果的国际评判标准

被称为“MRP”之父的OliverWilt开设了一家国际权威的企业资源计划评审机构,他把实施效果按照应用水平定为四个级别,从优秀开始,分别为A、B、C、D,每一级都有明确的标准。​

A级企业的标准

全公司上下必须都在有效地运用ERP系统,从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到生产制造和库存管理,从车间作业到物资采购以及计划预算等等。经过一定的数据积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ERP系统中的决策支持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准确地分析和制订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同时,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可以通过ERP系统安排好相应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资金计划。并且,企业的基层管理队伍可以通过ERP系统操作下达日常的工作指令。

B级企业的标准

在ERP系统的选型、实施和应用过程中,都能得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但在决策支持方面,ERP系统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而仅限于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队伍的使用。​

C级企业的标准

一般都以多部门局部应用为主,ERP系统主要作为客户/销售订单录入、制造/作业单管理、采购计划编制、财务凭证录入和财务报表产生的工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