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_第1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_第2页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于东亚大陆和欧洲大陆。与东亚大陆形成鲜明对照,欧洲大陆被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等内海所纵深切割,呈现陆海交错的格局。欧洲人无论是向北、向西还是向南发展,都要与海洋打交道。中国地理形势上则属于“内陆外海型”。中国的北方是蒙古大草原和千里戈壁,戈壁滩以北,是茂密阴冷的西伯利亚原始针叶林;西北方是比蒙古戈壁更为干燥的沙漠、盆地;在西南方,耸立着地球上最为高大险峻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虽然中国也有很长的海岸线,但中国人所面临的海洋形势与希腊完全不同,中国所面临的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波涌际天,一旦乘船离开陆地,便会产生投身无边浩海的陌生和恐惧。这一切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影响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直接作用与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影响人的人格结构和思维方法,这两样又共同影响科学发展,这又是文化对科学发展的间接作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缚。这直接导致了中华自然科学虽起步早但却最终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局面。(二)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古代把并排者之争叫做“竞”,把对面者之争叫做“争”。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比赛着夺取的意思。但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程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的成就,集体感到光荣。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三)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行言立事,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反而使人们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缺乏一种激发个人创造力的机制,难以对每个人的潜力进行充分的开发。显而易见,科学的发展需要创造力,这种群体意识反而不利于我国的自然科学进步与发展。(四)从判断模式上看。人要思维,就离不开判断,而判断大体上可分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以“是”或“不是”为标志,其目的是将事物本身的属性真实地揭示出来,是客观的。价值判断是回答“好”与“不好”的判断,其评价标准在主体方面,是主观的,相对的,是伴随着功利的,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甚至因情而异的。西方人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考虑价值判断。在西方文化中,真理至上是一个极为悠久的传统。西方的科学精神就是一种真理至上的精神,一种为了求知的兴趣和热情而探索真理的精神。首先考虑发现真理本身,而不是发现真理后能派上什么用场,是西方人重事实判断而轻价值判断的表征。对中国人而言,首先被考虑的是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中国科学中得到发展的基本上是应用型的学科,而纯理性的学科则极为贫乏,有的几乎是空白。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应用性的,中国的天文学后来基本上变成了天象学,是为农业甚至政治服务的。中国的历史学也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它主要是为政治家们提供鉴古知今的材料,而不是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五)从思维过程来看西方人以逻辑思维为主,而中国人以直觉思维为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形式逻辑的著作;一千多年后,培根的《新工具》创立了完整的归纳逻辑,为近代科学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都是由一整套证明的程序来支撑的。证明是西方人思维中的核心所在,它体现在西方人的全部思维活动中。直觉思维没有概念,直接面对事物,它是透过事物的现象,直达事物的本质,以领悟力为贵,只展示思维的成果,不具有说服力。与西方人重视概念,发展出概念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不同,中国哲人依靠直觉思维创造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成果。直觉思维不重抽象的概念而重感性的体验和领悟。它不像逻辑思维那样仅仅是大脑的活动,而是一个全部身心都参与其中的综合过程。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个人性和孤立性,它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过程。但它也是可信的,是中国人思维过程的轴心和枢纽。综上所示,文化差异最终影响的是一种“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指追求真理时所必备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实证精神。在西方,不是生产力的需要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