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活动教学建议_第1页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活动教学建议_第2页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活动教学建议_第3页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活动教学建议_第4页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活动教学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活动教学建议第一框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第一框共安排九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支付赔款”的设计意图,是引发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思考,初步树立责任意识。活动过程:将情境呈现给学生,然后在全班讨论,要求分别对少年和父亲的行为进行评价。

注意事项

三个问题层层深人,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作答,因为少年做错了事,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为孩子支付赔款是父亲的责任。第三个问题有一定讨论空间,因为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孩子接受这一切则心安理得,不必为此承担责任。在这个故事中,父亲一反传统,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学生有可能分成赞成、不赞成两种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看上去好象对孩子的要求严厉了一些,但是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明确责任的两层含义。

活动过程

(l)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当中选择一个,探讨在这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填写在表格中。

(2)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注意事项

教师可先举例说明,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如在家庭中,应该做到体贴、孝敬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不应该用粗鲁的态度对待父母,对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等;在学校,应该上课专心听讲,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不应该逃避打扫教室卫生,不应该抄袭作业等;在社会上,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不应该偷别人的东西等。

第三个活动的是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人们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活动过程

(l)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分别承担了哪些责任。

注意事项

这里的活动为下面责任的来源作好铺垫。教师可选取更为生动的材料,如一段影片、教师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只要出现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即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四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来源。

活动过程

(I)教师先讲解责任的几种主要来源。

(2)给学生一些时间独立思考并回答活动材料后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

注意事项

这里不必过于细化,每个情境中只要能抓住责任的主要来源即可,如父母的责任主要来自法律规定、道德原则和传统习俗;学生的责任主要来自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公民身份;警察的责任主要来自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职业的要求、上级的任命;医生的责任主要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道德原则。

第五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扮演哪些角色,知道不同的角色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责任。要扮演好各种角色,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

活动过程

(l)每位同学准备五张小纸片,在每张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现在所扮演的五个主要角色,如“学生”、“子女”、“朋友”、“同桌”、“姐妹(兄弟)”。

(2)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要求每个学生依次出示五张纸片,说出每个角色应承担的责任。

(3)按照课本的活动步骤依次进行。

(4)小组活动结束后,在全班交流活动后面的6个问题,请部分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注意事项

这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扮演哪些角色,并明确这些角色应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温暖、坦诚、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在听到别人的心里话时不能嘲笑,更不能在课后传播。如果学生一时放不开,教师可以自己先做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放开自己。

在进行活动前,教师可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七岁的时候,我爸患肝炎住院了,病情严重。那时,我妈每天起早摸黑,一边照顾家里年幼的我们,一边照顾躺在医院的爸爸,每天家里医院两边跑,吃不好,睡不好。爸爸一方面被痛苦煎熬着,一方面饱含对妈妈和儿女的内疚之情。于是,他想到放弃,想到离开。妈妈在绝望之下,领着我和哥哥去看爸爸,刚走到病房门口,我和哥哥的眼泪禁不住涌了出来,爸爸的眼睛也模糊了。从那以后,爸爸开始乐观起来,病情一天天好转了,没过多久就出院了。

我想能让爸爸有这么大的勇气活下落不明来,一方面因为亲情的力量,另一方面因为责任的力量。长大后,每当爸爸提起这件事,总是感慨万千地说:“当时,我真的想闭上眼一走了之,但看到你们那么小,如果我撒手而去的话,你们会非常可怜,你妈也会非常可怜。”

第六个活动“忘记带作业本”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回顾责任的含义和来源,帮助学生明确每个人首先应该自己为自己负责。

活动过程

(l)教师呈现故事材料。

(2)要求学生以小含为例,分析材料中其他人物的行为,如组长、老师、小含的父母,探讨他们各自的责任、责任的来源等。

(3)重点讨论作为小含的组长该怎么做,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行为。

(4)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对自己不负责任,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不要将责任推给他人,否则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注意事项

如果学生完成表格有困难,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有关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等内容。

第七个活动“反思自己承担的责任”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明确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逃避责任,自己就无法真正长大。

活动过程

(l)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列举自己在当前的生活中,自己独自承担的责任,以及本该由自己承担却没有承担的责任。

(2)在全班探讨:有些责任本该由自己承担,现在却由他人林自己承担,这会产生哪些后果?

注意事项

学生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可能局限在家庭、学校生活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把承担责任的范围扩大到社区、社会,如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分类摆放垃圾、不闯红灯等。

第八个活动“他人对我负责”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许许多多的人在承担着各自的责任,才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的生活,对这些人我们应心存感激,从而激发学生为他人尽责的责任感;感受职业责任感的重要性,并初步树立职业责任意识,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打下良好基础。

活动过程

(l)材料中列举了几项学生能够直接感受的、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由他人承担的责任,请学生再补充几例。

(2)将活动进一步拓展,请学生列举因他人尽到责任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安全、更文明的例子。

(3)教师说明:除了家人以外,他人对自己的尽责,更多地是表现在遵守职业道德。请学生以一项职业为例(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一些职业,如医生、邮递员,营业员等),从正反两面探讨尽到职业责任的重要性。

注意事项

第(l)问和第(2)问是由近及远,使学生感受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的付出,离不开他们的尽职尽责,激发学生对他人的感激之情。第(3)问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例如可以从教师这个职业应承担的责任为例;也可事先布置学生采访父母,了解父母从事的工作要承担哪些职业责任,帮助学生理解尽到职业责任的重要性,树立责任意识。

第九个活动“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认识到不承担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如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受到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活动过程

(l)让学生了解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

(2)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制作表格。

(3)在全班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不承担责任总会造成一定的后果。从整个社会来说,不承担责任会导致效率低下,人与人之问缺乏必要的信任,增加社会成本,影响社会的进步。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注意事项

在小组进行活动时,教师要使学生既充分讨论,又不至于使课堂太松散。教师还应对小组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要求每个小组选派负责记录的同学,在表格中填写讨论的结果,并负责在全班进行汇报。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由于五个情境较多,教师要把握学生意见的主要方面,避免在细枝末节上花费太多时间。如果时间比较紧张,教师也可选择其中三个情境进行探讨。如果教师有更典型的事例,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换。第二框

不言代价与回报第二框共安排五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班委改选”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了解承担责任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同时,承担责任也往往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少一些盲目和冲动,多一些理性和勇气,从而更好地承担责任。

活动过程

(l)教师展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注意事项

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是本课的难点,因此这个活动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衡量和评估,并不是要学生在承担责任前斤斤计较,而是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更加理性,这一点请教师在教学时多加引导。

第二个活动“对选择的评估”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责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鼓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这样才能走向成熟,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一旦作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活动过程

(l)理解小柯而临的几种选择,鼓励学生设想其他可能的选择。

(2)对每种选择从三方面进行评估。

(3)教师总结说明: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作出选择。一旦我们作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注意事项

对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宜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第三个活动“我的决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敢于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活动过程

(l)教师说明: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请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方面各选择一个新的责任,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注意事项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选择新的责任可以是参加班级职务的竞选,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责任。建议在本单元结束后,教师对这项活动落实的情况进行反馈调查,对按计划履行自己责任的学生予以表扬。

第四个活动“小青的烦恼”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担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把事情做好。

活动过程

(l)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

注意事项

这一活动是对承担责任的深化。学生自愿选择的事情,应该承担责任。这一点学生可能比较好理解。而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担的,还应该对此负责吗?这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小青的故事,和学生交流小青行为的意义,引导学生得出恰当的结论。

第五个活动“弗兰克的故事”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感激,敬佩之情,提升学生责任感。

活动过程

(l)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在全班逐一探讨三个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3)教师进行总结:在我们的社会,有些人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人会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还有些人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其中一员,至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

注意事项

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同时问题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责任感有不同的境界,对问题的回答也并不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如果学生给予否定的答案占主流,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

教师还可补充这样一段材料,请学生分析思考。

十多年前,湖南西部山区的一村办企业倒闭。当乡党委决定由全村党员干部及群众分担这笔债务时,村党支部书记宋先钦毅然决定由个人承担起偿还全部万元债务的责任。于是,他和妻子、儿子连同媳妇一同走上了漫长的还债之路。十年中,他们办厂、打工、做鞭炮,经常到深夜一两点钟才睡。为了还债,大儿子整天扑在机砖厂,小儿子十年中共养了两千多只鸭、两万多只鸡、一百多头肥猪。由于缺少大人的照料,四岁的孙子被活活炸死;家中虽养着上万只鸡,孙女在除夕夜想吃一只鸡腿的愿望却得不到满足,弄得全家人眼泪汪汪地度过了一个除夕。十年过去了,一家人终于还清了连本带息将近三十万元的债务。还债后,宋先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一桌像样的晚餐来慰劳一家人,挟一只鸡腿给孙女以表示自己的歉疚之情。

5.重点分析和疑难问题解答

关于责任的概念,教师不必追求下一个学术化的定义,而应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责任的两层含义:“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关于责任的来源,教师也应通过举例来说明。

对他人的承诺:当你向另一个人作出承诺时,你通常就承担起了信守你的诺言的责任。

例如:张远对朋友作出了承诺,帮助他解决麻烦。

分配的任务:由权威的人赋予某人的责任。

例如:老师布置的作业。

职业的要求:每一份工作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

例如:爸爸是记者,他要对新闻保持敏感性。

法律规定:法律赋予人们的责任。

例如:交通法规规定人们不能闯红灯。

传统习俗:习俗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习俗赋予人们责任。

例如:出门在外,经常给父母亲报平安。

公民身份:作为国家、本省、本地的公民,意味着承担一定的责任。

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

履行责任对于他人的好处。(l)安全性。知道其他人在履行责任,人们会感到更安全。(2)有效性。当人人都履行自己的责任时,就能更有效地工作。(3)合作性。当人们一起完成某项任务,大家各尽其责,合作起来就更容易。(4)社区精神。如果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履行责任,就可能形成一种社区精神或群体荣誉感。

履行责任对于自己的好处。(l)独立性。履行责任具有良好纪录的人可能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和极少的监督。(2)自尊。履行责任的人可以赢得自尊和自信。(3)被接受和认可。履行责任的人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可。(4)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履行责任的人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技能和宝贵的经验。

履行责任的代价。(l)负担。履行责任通常需要时间、精力或金钱。(2)怨恨。人们可能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感到怨很。(3)担心失败。人们可能担心自己不能履行责任或担心由于未能履行责任而受到惩罚。(4)放弃其他的利益或牺牲其他的兴趣。承担一定责任时,意味着人们不得不把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放在一边。

关于责任冲突。履行责任时,往往还会出现冲突。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常常是复杂的。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紧迫性。在选择相互冲突的责任时,确定哪个责任更紧迫。例如,完成明天应该交的作业比完成下个星期应该交的作业更紧急。二是相对重要性。即某一责任相对于其他责任的重要性。三是时间要求。你需要考虑履行责任的时间。例如,在承担一份课余的工作时,你需要考虑你是否有做这份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四是可用的资源。履行责任需要一定的资源,诸如钱、设备、体力或特殊的技能等。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活动教学建议

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第一框教材共安排五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联系所给的故事情景,让学生体会、思考和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树立“我是集体一员”的意识。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感悟和体会良好的班集体对个人生活和发展的积极形响。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材料,重点思考一个已经毕业20年的初中班集体,为什么还要建立班级同学网页?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同学都上网交流,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当初班集体的温暖?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自己所在的班集体20年之后同学相聚可能发生的情形。

活动中教师宜引导学生从个人与集体的深层次关系去思考问题,因为学生可能只从人际交往或者情感交流方面去回答问题。同时,宜注意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防止学生对网络交往盲目“崇拜”。

第二个活动,通过对某校九年级3班不良班风的描述,让学生感受风气不好的班级对个体学习、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依存的关系,集体需要关心和维护个人权益。一个班风优良、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集体,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今后发展等方面,分析不良班风的班级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还可以结合情景补充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风气不好的斑级?班级的成员有没有责任?该不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在的班集体存在哪些不好的现象,应该如何以实际行动来改变这种状况等。

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在班集体进行评议,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班集体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激励学生为改变班级不良状况而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着手。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班集体大家庭中的一员,都应该为白己的“家庭”分忧解难。也可以把学生对本班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理,送给班主任和班委会,团支部,作为改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参考。

第三个活动,通过介绍“管事大王”多管班级闲事的事例,说明人人要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班集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最。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班集体中一些热心肠的同学,向他们学习,自觉树立“我是集体的一员”的意识,努力为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作贡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像李泽群这样的“管事大王”吗?如果班集体的事情谁也不去管,没有人去过问,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多管闲事的“管事大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应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对于思考深刻、发言积极的个人和小组,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也可以安排几个同学,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在活动情境中加深体验和感悟。

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管事的方法和艺术,正确处理管理班级事务和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关系,不要本末倒置,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因自己的热心和爱心被坏人利用而上当受骗。

第四个活动,是通过小铭同学的两难选择,引出作为班集体的成员应当以实际行动关爱班集体。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的责任冲突,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要能够理智处理,以实际行动努力维护集体的荣誉、利益。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举一两名代表交流本组的主要观点,围绕“应该如何关爱班集体”这一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现有的结论。可以引导班级学生为小铭出注意、想办法,帮助小铭找出解决矛盾冲突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要让学生理智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合情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个活动,是联系同学比较熟悉的两句俗语,即“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三个和尚没水喝”,引领同学感悟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道理。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关爱集体的其体要求,除了上面提及的两点外,还要善于团结别人,使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提供反映‘团结力量大”的名言警句,齐唱《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教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结论性的知识,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两句俗语中蕴涵的道理。

活动过程中,教师宜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什么人多了反而没有水喝?众人拾柴一定火焰高吗?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通过思考,引导学生加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第二框教材共安排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通过介绍出租车司机、市民和学生关爱社会的不同做法,说明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确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认识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负有关爱社会的责任。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宜引导学生围绕活动材料后面的两个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情境中的三位主人公完全可以不这样做,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他们这样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如果不这样做,又会有什么影响?生活中有哪些人从哪些方面在为“我”服务?我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

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三位主人公的具体做法不一样,但蕴含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和价值追求,都是为了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而自觉尽职尽责。

第二个活动,通过一些在某外企工作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抵制制作美化侵略战争的电脑游戏软件而愤然辞职的事例,说明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设计该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理解在事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查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或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料。结合这些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作出这一选择所包含的积极价值观。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推举小组代表交流,集思广益。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拟故事情境,这样的体验效果会更好。另外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当我们在玩游戏中发现这样的电脑软件该怎样做?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民族尊严感,可以联系当前国际形势作一些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另外,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电脑游戏的娱乐功能,不要过分沉溺于游戏之中而玩物丧志,荒废自己的学业。

第三个活动,通过一位环保志愿者的付出与收获,说明社会需要互助、需要彼此关爱。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位公民树立自觉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这份没有物质报酬“兼职工作”,小石为什么乐此不疲?引导学生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从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小石的行为。可以让班级每一个学生就小石的行为写一句评语并相互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恶化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只想获得,不愿意付出,对他人而言是不公平的。只有彼此关爱,人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第四个活动,通过介绍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自费做艾滋病预防和救治工作的感人故事,启发学生明白,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无偿的付出,但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提升白己的道德境界;公民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知道哪些社会公益活动?这些公益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有何影响?我们可以参加哪些社会公益活动?还可以动员班级所有学生在校园内或者学校附近,开展一次人人参加的、别开生面的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这位老人同行。第三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三框共安排五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一位同学面临责任选择的冲突情境,启发学生理解:诺言意味着责任,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中学生成熟和负责任的表现。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承诺是一种责任,履行承诺是一种能力,要做到慎重承诺,做到“言心行,行必果”。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宜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活动文字材料,思考材料后面的三个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责任冲突,如何理智而对责任选择的矛盾冲突。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谈自己解决冲突的做法和经验。教师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重点讲清楚这些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对待身边不信守诺言的同学、朋友。

活动中教师宜注意引导学生懂得,信守承诺意味着承担责任,但不要刻板化地理解,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处理,当自己没有履行诺言时可以实事求是地向他人说明情况、解释原因,得到别人的谅解,同时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自食其言”,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第二个活动,通过一名初中生在打工过程中丢失公司宣传画后陷人的矛盾,引发学生思考,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理解,能够承认错误是负责任的行为表现,能够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更需要胆量和勇气。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宜启发学生思考材料后面的问题,吴小玉应该怎样做?如果我是主人公,我将如何处理此事?引导学生帮助出主意、想办法,为深陷矛盾的“主人公”提供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想象,把故事的后续情节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向公司汇报了,另一种情况是没有向公司汇报,要求学生把故事情节续编下去,最好是幽默式的、喜剧式的结局。

活动中教师宜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避免一些意外过错的发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过错,不要因为害怕出错就不愿意承担责任。

第三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应该如何主动承担责任。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体验和坦诚交流中进一步理解,能够勇于承认错误是中学生学会负责任的行为表现。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是勇敢认错,还是逃避责任?请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生活中出现错误不可怕,有了错误不敢承认、逃避承担责任,才是可怕的。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才能在通往明天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勇敢认错的经历,讨论“勇敢认错”、“逃避责任”分别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如果当时采取了另一种处理方式,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第四个活动,通过一位初中生在日记中反思自己承担责任的消极感受,说明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承担责任。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使学生理解,承担责任的态度不一样,感受和体会就不相同,最要紧的是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纷繁复杂的责任,努力做责任的主人,从而享受积极承担责任带来的快乐。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你有过这样困惑的体会吗?你是如何解决自己烦恼的?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做法和感悟。关于第三个问题,怎样才能享受到承担责任的快乐,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举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发言。对于积极发言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宜及时予以鼓励。

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理解责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明白责任产生于公民身份和养育、受教、承诺、道德、习俗、法律、职业、授权关系等,帮助他们增强责任意识。注意避免学生对承担责任产生消极看法,引导学生感悟认真履行责任对自己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第五个活动,通过完成一张表格,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是否承担了本应当承担的责任,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宜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找出自己在履行责任方面的不足和差距。可以引导学生和班级其他同学、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交流,了解别人对自己责任感的评价,再作自我评价,以求客观、全面。

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讲真话、实话,而不是应付老师的提问和作业。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作出的个人判断。学生一般不愿意低估自己的责任心,担心他人笑话自己责任心不强,因此,教师贵在激励学生自觉反思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评价,彼此交流对承担责任的积极建议。5.重点分析和疑难问题解答

(l)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就形象地说明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体利益是长远、根本意义上的个人利益。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通过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脱离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就成了无源之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相互间产生的利益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应该采取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方法解决,不能够为个人的私利而危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集体也必须充分关心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积极实现,这也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在要求。

(2)责任心究竟是什么

按照《汉语大词典简编》的解释,“责任”一词有三重涵义:其一,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其二,分内应做之事;其三,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雄心、恒心、事业心、孝心、关心、慈悲心、同情心、怜悯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由此可见,责任心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没有是非标准,责任心就无从谈起。责任心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紧密相联。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责任心以情感为基础。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情,就不可能对家庭承担任何责任,一个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没有情感的人,当外族人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不可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为国献身。

责任心靠意志来维持。尽责尽心主要体现在行动之中。不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离不开坚强意志和毅力的支撑。只有在坚强意志和毅力的支撑下,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忠实地履行责任。

(3)关干责任与义务的关系

一般认为,责任与义务是同一概念,都是权力所保障的必须且应该付出的利益。不过,义务更强调应该、重在应该、应该重于必须,是应该且必须付出的利益。责任强调必须,重在必须、必须重于应该,是必须且应该付出的利益。因此,一般说来,一方面,凡是与职务有关的,职务所要求的必须且应该付出的利益,便都因其更强调必须性、强制性,法规性而叫做责任。反之,与职务无关的、不是职务所要求的,则因其更强调应该性、道德性和教育性而都归于义务。例如,保卫祖国是公民的义务,然而却是战士的责任。维护国家安定团结是公民的义务,却是国家首脑的责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4)关于责任冲突的处理

人们在履行责任时,常常会出现冲突,而要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紧迫性,首先确定哪个责任更重要,更紧迫,就应当先履行哪些责任;二是相对重要性,即某一责任相对于其他责任的重要性;三是时间要求,就是要考虑履行责任的时间以及自己可能拥有的时间;四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个人是否拥有诸如设备、体力、金钱或特殊技能等必要的资源;五是相互冲突的利益与价值观,即在决定履行某一责任时,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等因素;六是其他的解决办法和途径,一个创造性的办法可以使矛盾迎刃而解。

(5)关于承担责任与健康成长

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存在着责任关系。我们应该考虑对个人、家庭、他人、民族、国家、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所应当担当的责任。这种高度的责任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是我们学会做人的基点。在我们青春的生命里,充满了追求理想、服务社会的企盼之情,将我们的能量和活力应用于完善自己、友爱他人、关心集体、报效国家、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和世界的行动中,积极主动承担起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是人格健全和心理成熟的表现。中学生在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同时,也就开始了美好人生的塑造,而建立在责任与义务之上的人生才是坚实的人生、成熟的人生。

人生的成熟不是始自形骸躯壳的长大,而是责任意识的觉醒,责任心才是支撑个人走向成熟的骨骼。责任感的培养,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自己有责任感,对家庭有责任感,对他人有责任感,对集体有责任感,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责任感。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要爱惜自己的品格;作为子女,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对于同学和朋友,我们有义务伸出援助友爱之手;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肩负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重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维护正义、扶助弱者、呼吁和平、保护环境。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正因为有了责任,我们才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挫而不败,坚强地迈过每一道艰难的门槛;也正因为我们具有坚强的责任感,才在每一次精彩的收获之后始终做到谦虚谨慎,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活动教学建议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第一框共安排了五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全方位地感受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从世界的角度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近代中国,我们国家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处处挨打受欺: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中国人被看作是“东亚病夫”……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当家做了主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发言权越来越重要,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更加扬眉吐气,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教材中列举的几个材料从多个方面体现了我国国际影响增长这一点。如朝核六方会谈在中国举行,说明中国在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事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加入《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体现中国是一个敢于并勇于负责的大国,是一个善于合作的大国;“中国文化年”在法国成功举办过程中,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出、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出、中国当代艺术展、“走近中国——中国当代生活艺术展”和“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等活动尽显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进行这一活动探究时,可以提前引导学生结合其中的一点或几点收集资料,启发学生从其他方面广泛收集有关资料。鲜活而丰富的材料,是深入探究的基础。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所查找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进一步提升、归纳。另外,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解剖一个“麻雀”,如结合图片等资料重点探究“中国出口强劲带动了亚洲经济”这一点,然后从面上铺开,这样以点带面,探究过程更生动、具体,学生的感受也会更深些。

第二个活动,与第一个活动有一种呼应的关系。第一个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个活动是引异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的现实。

从第一段材料可以看出,每10万人中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人数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约为美国、俄罗斯的八分之一、韩国的三分之一强,在技术工人中,我国高级工仅占%,而发达国家为4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素质还不高”、“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科技竞争力还不强”、“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等等。

分析第二段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相当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还不强”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哪些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科技竞争力还不强,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我国人口素质不高、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等。

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活状况、自身的学习条件、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收集一些具体的材料。例如,许多农村地区还是用牛耕地、手工操作,还是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一些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科技含最低、生产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

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请多注重过程、注重开动学生的思维,善于把教材中的教学要求与材料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另外,请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

第三个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进展;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等等。进行这一探究活动,重在鼓励学生动手查找有关资料。把这一环节做实了,探究的过程和目的就比较容易达到。如果忽视或否定了这一环节,探究的过程性就难以体现。在查找资料这一点上,可以围绕教材中列举的一点,让学生做实,如可以引发学生专门搜集从“两弹~星”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方面的人和事,搜集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资料等,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谈体会、说感悟。

第四个活动,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从小刘解说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情形同样发生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从房屋建筑方面来看,农村的小楼房比比皆是,城市建筑越来越漂亮,到处是高楼大厦;从电信方面看,电话普及率越来越高,移动通信工具越来越普及;环境保护方面,人们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国家防治污染的力度越来越大,人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改善……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进行这一探究活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多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典型的材料,并感受社会的变化。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收集建筑、电信、环境等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类似的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前就将收集材料的任务交给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进行交流、探讨。

第五个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这四件大事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l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这一天下午,北京几十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宜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游行群众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诞生。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2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结合学生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谈谈这四件大事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感悟这些道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探究的过程中,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谈感想、谈体会。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从宏观方面加以归纳、提高,以升华学生情感和认识。第二框

党的基本路线第二框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有两方面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自己的父母或亲友,了解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二是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美好愿望如何才能实现。

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同,对未来的憧憬可能会不一样。有的希望住上更宽敞的房子;有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有的希望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等等。那么,这些美好的愿望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呢?有的同学认为,只有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美好的愿望才能成为现实;有的同学认为,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我们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各种美好的愿望才能有实现的基础;有的同学认为,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等等。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见仁见智是好事情,教师也不宜在这方面作出结论。但是,在讲到下面的教学内容时,请结合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体会这样的道理:即人民的生活要越来越好,各种美好的愿望要得以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要达到这一探究目的,教师宜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很显然,学生会说出各方面的原因,只要言之有理,都应加以鼓励,同时注重从教学内容方面加以适当的引伸,但这种引伸也应是启发式的、交流式的。请结合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活动,意在结合不断发展的“红色旅游”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奋斗历史、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等的深刻认同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心,对我们党的衷心拥护,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近年来“红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人们到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上并冈山体验毛委员生活过的日子;重走长征路,感悟中国工农红军英雄主义气概;在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这些都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好起来之后,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历史特别是蕴含在其中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民族精神等有了更为自觉和深刻的理解,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浓浓深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这也启迪年轻一代要牢记党和人民的光荣历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把我们国家建设好。

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展示“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的材料或场景,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尽可能结合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重点探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奋斗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现实意义;宜多引导学生结合情景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想,并相互交流。

第三个活动,意在通过小青一家人的谈话,引导学生感悟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党的政策连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意志的好政策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各种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广大人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明显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历史告诉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来之不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在探究时,请引导学生注意小青一家的对话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稳定、诚实劳动等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全面分析小青一家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在探讨时,可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例,进行现场模拟,启发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交流、探讨,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二框共设计了五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代表人物等情况,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树立民族大家庭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大团结。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之前,请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地理,从多个方面收集有关材料,以利于交流、讨论。如果学生中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请他们介绍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等,加强交流。

教材中四张邮票所展示的服饰从左到右分别是蒙古族、鄂温克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四个民族的服饰。

第二个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体会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理。

在活动过程中,请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反映各民族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材料,如各民族都有保留自己的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各民族都拥有发展自己的权利,都有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利,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等道理。

第三个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关党和政府于1956年组织有关人员调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帮助壮族等少数民族创制文字这样一个情境,启发学生体会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把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活动探究过程中,请教师多多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在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做到这一点。具体如何做?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把好的建议进行归类,办一期壁报。

第四个活动,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试区徽及其含义,进一步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性,增强维护祖国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呈圆形,徽面由红色环形窄边,文字区外圈、红色内圆及五星花蕊动态紫荆花图案所组成。位于徽面内圆中央的动态紫荆花图案为白色,由五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中均有一颗红色五角星及一条红色花蕊镶在其间。各片花瓣环绕徽面中心点顺时针均匀排列。紫荆花中心点位于徽面的中心点。文字区外圈位于红色环形窄边与红色内圆之间,为白底红字。外圈上方均匀排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文繁体区徽标准字样。字下端朝向徽面中心点。外圈下方均匀排列着英文“香港”区徽标准字样,字母上端朝向徽面中心点。中英文字样之间分别镶有一颗红色五角星。五角星的一个角尖朝向徽面中心点。中英文字样和五角星均以徽面的中轴线为准对称分布。徽面中红色的色度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红为其标准。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中间是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周围以中文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下为澳门的葡文名“MACAU”。这美丽的区徽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远。澳门状如莲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构成了南海中这朵美丽莲花的三只花瓣。澳门古称“莲岛”,莲花也成了澳门的象征。正因此,澳门特区的区旗、区徽都采用了莲花图案:在祖国母亲五颗红星的照耀下,一朵莲花含苞欲放,寓意澳门将来兴旺发达。绿为底色,象征和平与安宁,五颗呈弧型排列的五角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和海水,是澳门自然地理和景观的代表,也寄托了澳门回归祖国后一定能保持稳定发展的美好愿望。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分别设计香港、澳门区徽,并谈谈自己设计的构想;也可以向学生展示香港和澳门的区徽,让学生想一想其中蕴含哪些意义。

第五个活动,是从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同祖同根、血浓于水这个角度设计的。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都使用方块字,都过端午、中秋、春节,每逢佳节都有不尽的思念。中华文化是所有中华儿女永远的根。几十年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乡愁》就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无论何人解读这首诗,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巨大的凝聚力。引导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真情实感并相互交流,有利于他们理解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进行这一探究活动,贵在启发学生体会蕴含在这首诗中的内在精神意蕴,可以配音乐的方式请学生朗读,一同感受同根同文所具有的精神力量,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档的历史潮流;贵在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启发学生解读,并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选取类似的诗词与学生一同赏析。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活动教学建议第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第一框教材共安排五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对外开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感受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在探究的过程中,请鼓励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如有的同学假期到外国探亲,给外国朋友发E-mail,与外国小朋友同住一个院子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

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不同地区学生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比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感受到开放带来的种种好处和便利,容易和教材中的情景产生更鸣,而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则可能缺乏直接的感受和认识。请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这一探究活动。

第二个活动,联系邓小平所说的一段话,让学生思考闭关自守为什么会导致落后。开展这一活动,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想一想中国历史上哪些时期与外国的交往关系比较密切?这种比较密切的对外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明朝中叶以后我国与外国的交往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国家的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社会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开放与兴盛相伴,封闭与落后并存,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就要开放,就要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

第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与弊,帮助学生认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我国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但总起来说,利大于弊。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开放的世界形势,在大海中学会游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辛过程,感受中国融入世界的坚定步伐;关于教材中列举的两种观点,重在引发学生思考,不必强求一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围绕中国入世的利弊进行一场小型辩论会。

第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列举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日益频繁的交往,感受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认识到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所有方面的开放。

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与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的纺织品、电器产品等日益走向世界市场;政治方面我国领导人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各种国际组织的活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海成功地举行APEC会议等;体育方面,我国体育健儿积极参加世界各种体育比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等等。

在探究过程中,请教师多多鼓励学生分组收集各个方面的材料,并进行交流。还可以以“日益开放的中国”为题举办一次演讲会。

第五个活动,联系国产汽车发展问题上的两种倾向,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比如“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创品牌”和“对外开放、全面引进的关系”等。在探究过程中,请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列出的两种观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从多方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干任何事情,都要立足于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但是,又必须善于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有益经验.第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二框教材共安排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联系所给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体会联合国确定“世界人口日”的意义,以引起下文。

教材选取了有关世界人口的一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的事实。那么,这对资源、环境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何影响?请教师结合图表和其他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日益增多的世界人口已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巨大的压力,全球性的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联合国确定“世界人口日”,就是提醒世界各国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

第二个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两个道理,一是体会人口多并不可怕,怕的是人口多而素质又低。如何把人口多的包袱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关键在于提高人口素质;二是我国十三亿多人口这样的基本国情对许多问题都有深刻影响,一切都要从这一国情出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来算一笔账。例如,假设一个家庭的月收人为2000元,如果3个人来用这些钱,人均多少钱?如果一家再多2个孩子,结果会怎么样?在收入不增加的前提下,孩子的多少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什么关系?通过算账,学生会自然地认识到人口多带来的问题,感受人口多产生的“分母效应”。

第三个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提示,举例说明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一宜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列举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带来的种种问题,鼓励学生用实例加以说明;二是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许多问题,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关系;三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从探究方法上说,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收集材料,并选出一名代表阐述该组的观点,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四个活动,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所在地区有哪些环境问题,让学生对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

请教师提前布置调查作业。调查活动最好分成小组,让学生预先制定调查计划。例如:调查对象和范围是什么?通过什么形式进行调查?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应该如何处理?

教师鼓励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第三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第二框教材共安排六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所设置的情景,“感受科学技术的力量,畅想未来通信工具的变化”。

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用三代人对比的形式,但不必囿于教材中给的材料,而让学生回家对自己的父辈、祖辈进行采访,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面,比如:“家中三大件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迁”、“娱乐工具的变化”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造成了这些变化?“畅想未来的变化”同样不必拘泥于通信工具的变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地畅想“科技改变生活”在未来的种种表现。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除了创造一个自由想象的氛围外,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励学生为掌握科学技术、攀登科学高峰而努力学习。

第二个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辨析活动。有人认为,既然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硬道理,那就只抓经济好了。教育抓不抓无所谓,或者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对于这种观点不要简单地否定,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看到其认识到经济建设重要性的一面。但是,就经济抓经济而忽视教育,甚至认为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那就是片面的了。

在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我们国家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优先把教育搞上去。

第三个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提示,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发表简短的演说。

在该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认识,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和演讲,让学生充分体会教育在发展科技、人才培养、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提高国民素质等各个方面的作用,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第四个活动,让学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除了教材中的例子,可以让给学生补充相关材料,例如在职“充电”、“银发大学生”等,但最好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如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够等,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认识到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一定要抓住初中阶段美好的学习时光,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五个活动,让学生列举科技兴业的具体事例,说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设计该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于科教兴国这一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战略从微观层面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科技兴业是落实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突出表现。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并引导学生分析科技的重要作用。

第六个活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教材中所说的药厂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配方,不得不购买国外药品的现成配方,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不重视技术创新。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没有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厂,是没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一个单位、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引申: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呢?重要的是进行教育创新。第四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框共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资源的表现及其严重危害。

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直接从一次性筷子切入。例如,在班内做一次小调查,你和你的家人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你知道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制成的吗?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何危害?你如何看待中国作为一个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这件事?在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性筷子的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所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探讨三个观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宣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

教材中所列的三种观点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在探究过程中,贵在激勋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真实休会。

如何设计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教师可以首先和学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例如:“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小草与我共同成长”等。通过欣赏与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公益广告一些基本特点。首先,以道理说服人。这次设计公益广告是向公众推销可持续发展观念或行为准则,应以正面宣传为主,提醒规劝为辅的方式,与公众进行平等的交流。自己首先要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理解清楚。其次,以情感打动人。把正确的价值导向与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再次,语言要流畅、优美、具有感召力。公益广告语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要通过广告语引起人们对保护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广告语设计完成以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进行评比。可以把优秀的作品贴在教室或走廊里展示。这样既是对学生设计思路、创新思想的肯定,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第三个活动,提供两种选择的情形,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如何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是从个人的、暂时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关键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第四个活动,设计该活动的目的是以矿产资源为例,让学生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这个活动中列出的两种观点?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充分展开讨论或辩论,鼓励学生说出不同观点。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一些自然资源没有了也没有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发现或发明新的能源。对于这种观点,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如果旧的矿产资源己经消耗完毕,新的能源又还没来得及被发现或发明出来,人类该面临怎样的境遇?如果自己没有资源,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资源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用完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通过讨论,应该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即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活动的第二部分意在引导学生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些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与个人没什么关系。教师可以结合生态循环图让学生明白,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需要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活动教学建议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框共有六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意在从一些具体情景出发,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漫步在中华文化的殿堂。

学生刚刚接触“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时,可能还感到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活动设计了几个外国中学生关于中华文化对话这一情境。外国学生列举的中国功夫、旗袍、长城等,都是富有中华文化韵味的。这就启示学生,中华文化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进一步拓展,如《道德经》在欧洲的影响、《孙子兵法》在日本的影响、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以及学生家乡有特色的民居、戏剧、服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等,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距离。根据这一思路,可以以现场模拟的形式进行这一探究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可以启发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文化”的场景中来。

第二个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漫步中华文化的画廊,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力最。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情趣和力量。我们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方块字、留下的无数建筑艺术精品、独具东方魅力的戏曲等。

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六千多岁了,它是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划,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故官: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北京市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凝聚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表现力丰富。广为流传的传统剧目有《霸王别姬》《群英会》《打渔杀家》等。

编钟:我国古代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系列铜制的钟组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有六十四枚。

棕子: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屈原投江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湖南等地的人民以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表示纪念。

关于它们的来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不宜拘泥于这里所提供的材料。关键要引导学生感悟其负载的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就故宫而言,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研究我国封建王朝的活化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同样的文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因为文化情趣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要启发、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谈看法,不宜用一种既定的框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外国朋友看中国文字等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体会;可以结合有关图片、文字说明帮助学生加深体会。

第三个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链接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加深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一特点的理解,以引起下文。

中华文化到底表现在哪些方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文化成就这两方面来进行探究。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只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并启发他们思考,就能达到探究的目的。如思想家孔子,整理《诗》《书》,编订《春秋》;孟子著有《孟子》;王夫之及其著作《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从军事家来看,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毛泽东著有《论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