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解读_第1页
冷战后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解读_第2页
冷战后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解读_第3页
冷战后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解读_第4页
冷战后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战后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在全世界范围的确立,中东地区便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垂涎的肥肉,英、法、德、俄等列强激烈争夺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又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激烈角逐的竞技场。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并没有由于两极格局瓦解和前苏联解体而得到安宁。在冷战后时代,世界向多极化格局转化的过程中,中东仍然是世界主要大国争夺的焦点。冷战后中东所处的战略地位冷战时期,中东由于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巾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冷战结束只表明旧的时代的完结,世界新格局、新秩序形成过程中仍然充满各种力量的较量和拼搏。中东则仍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最敏感的地区,多极争夺的对象。其主要原因是:1.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中仍有极重要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应用使高山、大洋对人类已不构成什么障碍,外星空间甚至也早已留下了人类多次往返的足迹。因此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降低了地理位置的作用。尽管如此,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意义并未丧失。19世纪初威震欧洲大陆的拿破仑曾经说:“如果我占领了阿克,就能控制世界。”岁月流逝,事过境迁,但拿破仑所述就是在今天来看也不无道理。位于东半球中心地带和亚、非、欧三大洲结合部的中东地区现在仍是全球最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最繁忙的通道之一。处在三洲、五海结合部的中东成为在东两方文化交流、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桥梁。各种人员交往和物资运输过程小取道中东仍是最便捷、最经济的路线。同样,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并未降低中东在全球军事战略上的意义,控制中东,不仅掌握了世界重要交通枢纽,还可以直接左右亚、非、欧局势。中东在地缘政治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使其成为未来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欲问鼎世界霸权的超级大国或不愿听任超级大国摆布的世界各种战略力量无法割舍的争夺日标。2.中东仍将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基地。石油是现代工业的“黑色血液”。70年代引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油价大幅度上升,刘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冲击很大,造成生产停滞不前、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失业增加,加深了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矛盾。为了摆脱、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西方工业国家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例如强调节约用油、改进机器设备提高热效能利用率、提高国内汽油价格等。海湾危机后英国还采取了新的能源政策。199l年美国政府发表的《国家能源战略》在石油政策上做了较大调整:鼓励在波斯湾以外地区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扩大美国国内的开采规模,提高本国石油产量;扩大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与此同时,在石油危机冲击下,许多以进口石油为主要能源的西方工业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从事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例如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已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阶段,甲醇、氢解发动机也在试验室中获得了成功。尽管如此,这些替代能源自身存在的诸如提取困难、价格昂贵、可操作性差等缺点,使其很难在短时期内进入市场,并被广泛应用、推广。因此,石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作为最经济、便捷、实用的燃料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中东地区则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66.45%,达907.6f乙吨;拥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31%,达350508.8亿立方米。日前美国石油消费的26.9%,日本的64.6%和西欧的52%都来自中东地区。据有关部门预测,从现在起到2000年,工业化国家对石油的需求将增长20%,到2000年全世界所需石油的41%仍将来自中东地区。就美国来讲,尽管其采取了新的能源政策,但进口石油的比例仍将早上升趋势。到2000年美国石油消费量的57%还要依赖进口,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65%。由此可见,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控制石油、制约竞争对手。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因素的消失,两极格局崩解,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各国而临着一场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在苏联威胁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特别是在经济、贸易领域的争夺日趋尖锐。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美、日、欧之间的密切经济联系已不允许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相互间的摩擦和矛盾。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能源乃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由于石油仍是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因此,控制了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就等于掌握了制约西方盟国和竞争对手的武器,可以通过控制石油供应、干预石油销售价格等手段来对付竞争对手在政治、经济领域里的挑战和竞争。因此,当超级大国为了在世界新格局建立过程中保持自身强势地位,加紧控制中东时,其他西方工业国家为了不受制于人,也必然要加强在中东地区的竞争。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冷战结束、旧的格局解体后,在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转变时期,如何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在未来格局建立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一宜大历史命题无一例外地摆在各国政府面前。鉴于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的重要地位,冷战一结束,大国遂在中东开始了新的争夺。时代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传统的争夺领域,势力范围、战略资源、贸易市场等方面的争夺仍将是十分激烈的。争夺势力范围政治与经济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世界政治;经济紧密联系发展的今天就更是如此了。从国际经济发展史采看,政治倾向(或称政治好恶)对有经济联系的双方无论是在争取贷款、经援还是开拓市场、资源甚至重要商品的成交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小东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也同样有极深刻的经济因素。两极格局解体引发的国际关系体系重组和地区均势的再造为大国提供了争华中东的机遇。而夺取或扩大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将加强大国的实力地位,有助丁其在世界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是促使大国争夺中东的根本动因。争夺战略资源在面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资源特别是对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事关经济能否持久、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使中东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敏感地区。获取充足的石油资源满足自身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所有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不同的是,超级大国争夺更多的战略资源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制约手段;而二流国家在争夺资源保证自身需要的同时是为了不受制于人;从而使这种争夺在经济因素之外又包含了深刻的政治怠义。争夺贸易市场近几年美、日、欧在经济发展领域中的竞争十分激烈,贸易摩擦也口趋白热化,已发展到相互使用制裁和报复手段。筹建欧洲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便是增强整体竞争力,保护自身防范他方的产物。与此同时,大国也在其他“末设防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拥洲有巨额石油美元并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中东地区无疑是一个拥有巨大经济潜力和开发前景的市场。日前该地区每年的进口贸易额约1500亿美元,因此成为大国争夺中的首选目标。此外,冷战结束后西方军备需求减少,庞大的军火工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而冷战后的中东则开始了新的军备竞赛,中东武器交易额约占世界军火交易的2/3,使各大国的军火商纷至沓来。美国在中东的争夺冷战结束后和海湾战争前后,美国政要曾多次阐述了小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布什在1990年3月向国会提交的《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小谈到中东地区时再次强调:“自由世界对这个关键性地区的能源供应的依赖以及我们同这个地区许多国家的牢固关系,仍然是美国的重要利益。”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核心是:以海湾危机为契机,通过海湾战争和战后中东秩序的安排及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确立冷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建构一种符合美国利益的地区安台体系。如果把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美国中东欧策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冲战时代的美国中东政策是以遏制、抗衡苏联为重心的,在超越遏制的冷战后时代则是充满了“石油味”的,即以石油利益为基础的。美国中东政策对其全球战略的意义是,向全世界推出美国版本的巾东新秩序,进而建立美国主宰下的世界新秩序。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在失去争霸对于的条件下,急于把势力扩及整个中东,在中东的争夺是全方位的,即从政治上控制中东实现美国主导下的稳定,从而获取更多的现实和长远经济利益,而军事威慑则是实现这种目标的保障。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以联合国为招牌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几十万多国部队,打了冷战后第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通过海湾战争美国充分显示了唯一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实现了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确立了美国在中东的强势地位。海湾战争后美国经过7个月的外交努力,国务卿贝克8次穿校中东,最终主持召开了中东国际和平会议。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仍“把实现中东和平作为优先考虑的事项”,并宣布以“正式伙伴”身份参与第九轮阿以谈判。在巴以秘密谈判取得进展达成相互承认和加沙—杰里科自治协议的情况下,9月13口克林顿又主持了在白宫举行的巴以协议签署仪式。随后美国政府宣布恢复与巴解组织的对话,并积极为加沙—杰里科自治计划筹措援助资金。美国政府也将提供2.5亿美元的财政援助,以便确保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为了使中东保持一种美国控制下的、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美国还通过海湾战后安排和中东和平进程等措施加强与其中东盟友的合作,巩固自身地位。海湾战争后不久,美国便提出—项战后海湾安全计划,并很快取得海湾6国的同意。该计划主要包括美军参加海湾地区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在该地区设立一个隶属于中央司令部的前沿司令部,扩大美国海军在海湾的力量;在海湾贮存美国军事装备和增加美国对该地区的武器销售。美国还分别与科威特、巴林、阿曼、卡塔尔等海湾国家接订了防务或安全合作协议。克林顿执政后,美、以又重新确认了冷战后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将继续履行对以安全的承诺,每年向以提供30亿美元的援助。此外,美国还通过减免埃及、土耳其的债务,发挥埃及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作用,把联合国驻索马里维持和平部队的指挥权移交土耳其将军等措施来加强同中东盟友的关系,巩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利用自身强势地位在中东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海湾战争后美国承揽了科威特首批重建招标项日95l项中的500多项,合同额达50亿美元,仅此一项就使美获利匪浅。美国承包商之所以能独占鳌头并不是由于在招标工作中报价低廉或拥有更新的技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胜利使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有所提高,它对科威特重建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其他国家的承包商当然无法与其“平等”竞争。此外,美国依靠先进武器打赢了海湾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等于为美制军备做了一次极好的推销广告,提高了美制军备在中东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成为中东军火市场上最大的军火商。仅从1990年底到1992年初,美国就向中东地区出售了190亿美元的军火,其中巴林为3700万美元.主要包括27辆主战坦克;埃及为21.7亿美元。主要包括46架战斗机,80枚空对地导弹,240枚反坦克导弹和集束炸弹;以色列为4.679亿美元,包括两个爱国者导弹营和64枚爱国者导弹;科威特为3.5亿美元,主要是空军基地设施;沙特为148亿美元,包括48架F—15ES和24架F—15HS战斗机,150辆主战坦克和12个爱国者导弹发射单位;摩洛哥为2.5亿美元,主要购买20架使用过的战斗机;阿曼为1.5亿美元,购买199辆装甲运兵车;阿联酋为7.37亿美元,主要购买阿帕奇作战直升机和620枚导弹。西欧大国在中东的争夺西欧国家(主要是英、法、德、意等国)作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曾是殖民主义扩张时期广大中东国家的宗主国,与中东国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战后中东国家相继独立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仍与巾东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西欧国家在中东有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因为“西欧的安全与繁荣仰赖于中东特别是中东的石油战略资源”。西欧国家还是中东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例如80年代英、法两国同中东国家的贸易额每年分别在200亿美元左右。这种巨大的利益促使西欧国家积极发展同中东国家的关系。1972年起采取了有关经济发展合作的“地中海总政策”,1973年开始了“欧阿对话”。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呼吁阿以冲突有关各方在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的框架下进行谈判,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实现众久公正的和平。l980年欧共体国家又发表声明,不接受任何旨在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单方面倡议,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冷战结束后,曾是殖民地宗主国的西欧国家若想恢复昔日的“辉煌”已不可能,但苏联解体、美国的相对衰弱却大大刺激了西欧国家更多地参与中东事务,力求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获取更多的利益。海湾危机爆发后,英、法、意、西等国都派军队前往中东,为参加海湾战争后和平红利的分享增加自身的筹码。海湾战争一结束,法国总统密特朗就发表电视讲话,主张在联合国范围内召开解决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认为“巴勒斯坦人应该拥有应有的地位和自己的祖国”。1991年4月23日,法国外长又在利比亚会见了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既表示了法国对巴解组织的立场,又使美国无法把法国排除在中东和平进程之外。同年6月,当美国积极为召开马德里和平会议奔走时,法国又提出,如果美国的努力失败,法仍将寻求举行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加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要求以色列放弃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一贯采取保守立场的英国也在1993年3月恢复了与巴解组织的高层会晤。3月初比利时政府把巴解驻布鲁塞尔新闻办公室提高到总代表团的规格。当美国主持召开的中东和会第二阶段阿以双边谈判第10轮仍未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时候,却传来在挪威外交大臣协调下巴以进行了14次秘密谈判、最终达成巴以《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消息,它充分表明欧洲国家在中东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在海湾战后安排问题上欧共体国家的基本立场是:政治解决中东地区冲突(以欧洲利益为基础,独立于美国的中东政策);控制军备,实现地区安全与稳定;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强欧洲同个东地区的经济合作。1991年5月4日,欧共体l2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建立“地中海—中东安全合作会议”的主张。这一构想主要包括三人部分:近期目标为:在海湾战争后召开中东和会,彻底解决包括阿以冲突、黎巴嫩问题在内的各种地区冲突,实现个东和地中海和平;中期目标是:加强欧洲同阿拉伯的双边、多边及地区性经济、文化合作,改变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严重不平衡状况,消除产生冲突的根源;最终目标是:以欧安会为模式,采取“地中海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形式,最终建立一个囊括地中海沿岸及中东北非国家在内的、广泛的环地中海安全机制,以保障该地区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欧共体国家早就注意到欧洲的安全、稳定与地中海区域和平的紧密联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为了自身利益和安全,欧洲大国必然要加紧争夺中东,加强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合作,争取在建立战后秩序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1991年欧共体还向在海湾战争中遭受损失的平民提供了7150方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主要用于医疗卫生、食品等),向以色列提供了2.8亿美元的无息贷款,同时向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居民提供780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今年9月巴以自治协议签署后,欧共体表示将在4年内提供5.9亿美元的援助。西欧国家在发挥整体作用的同时还利用各自的优势展开在中东经济领域的争夺。法国在科威特重建项目中拿到2.5亿法郎的合同,与阿曼就发展远洋捕渔,建立阿曼第二套电视节目,扩大石油开采方面的合作达成协议;将与卡塔尔合资兴建石油化工厂,还参加了伊朗霍梅尼港的承包工程。法国还与科威特、阿曼分别签订了防务合作协议,成为两国军火供应的固定渠道之一。德国的石油公司与中东许多国家的石油公司有合作关系,目前已获得在利比亚苏尔特盆地进行开采的特许,与利一公司合资经营加尼拜德兰、拉斯费纳尔和宰特湾的三个油田;在伊朗承担了重建在两伊战争中被摧毁的聚氯乙烯厂,合同额约为10亿美元。德国西门子公司还获得了为叙利亚提供63万条数控电话线路的合同。英国是参与海湾战后重建工作的主要国家之一,例如英国的桑德公司承包了重建科威特的供排水系统。1991年和1992年英国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分别达到123.35亿美元和126.14亿美元,其中对沙特阿拉伯的出口额所占比例最大,这两年分别为39.1亿和34.5亿美元。在中东军火市场上英国也占有较大的份额,1992年从卡塔尔获得价值4.39亿美元的快艇订单。1993年1月,阿曼从英国订购了2.63亿美元的坦克,沙特则订购了48架旋风式战斗机,价值约80亿美元。日本在中东的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政治、军事上需要美国的保护,在经济上也需美国的扶持,因此在对外政策上主要是追随美国。日本在60年代末逐步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日本国内资源匮乏,石油进口总量的近20%来自中东地区,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中东石油。所以70年代以后日本的中东政策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以其经济利益,特别是石油利益为基础的。冷战后日本的中东政策则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实。“日本也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日元(贸易)集团。但是日本完全缺少能使这个集团步调一致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日本政府也不甘心永远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早就在做准备为成为政治大国铺平道路,但却无法摆脱二战中战败国的阴影。日本军事帝国在二次大战期间在亚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日军所到之处暴戾恣锥给亚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难,时至今日仍刻骨铭心。日本想成为政治大国的一举一动乃是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朝野密四注视的敏感问题。因此,日本把中东作为其走向世界政治大国的舞台,从经济入手积吸参与中东事务以扩大其政治影响。海湾危机爆发后,日本便利用一切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日本提出的中东政策是,促成地区安全保障,保证石油供应;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工作的进行;推动包括巴勒斯坦问题在内的中东和平;支持中东经济发展,并愿为此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在海湾战争期间,日本向以美国为首的反伊联盟提供的财政援助达130亿美元,显示了经济大国的雄厚实力。海湾战争后,日本政府又提出了“为中东作贡献的措施”,即向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提供资金;向联合国监督团派文职人员,向巴勒斯坦难民提供1000万美元的援助;向联合国调查评估环境受影响程度工作提供1000万美元的资助。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提出“中东马歇尔计划”和建立“中东复兴银行”的设想后,日本也麦示积极参与,愿为此提供资金。1991年4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向海湾地区派遣扫雷舰队,舰队由4股最新式的扫雷艇、补给艇和供应船各1艘共6艘舰只和500名自卫官组成。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组建自卫队以来,日本政府首次向海外武装冲突地区派遣舰队。日本政府在作出这一决定后宣称,仅限于向海湾战争后的海湾地区派遗自卫队,“目的是保护环境”,而并非向海湾地区派兵,希望日本国民“予以理解与合作”。政府此举在日本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在野的日本社会党、公明党等纷纷发表讲话反对,许多群众团体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抗议政府违宪,呼吁人们警惕属本重走军事帝国的老路。日本政府不顾舆论和国民的反对,冒着述宪风险向海湾地区派扫雷舰队一事表明:日本已突破了过去仅与中东地区保持经济联系的作法,更多地介入中东事务,以期在政治、国际合作乃至军事方面发挥大国的作用。其目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利益和石油利益,更有通过中东走向世界政治大国的政治意图。与此同时,日本以咄咄逼人的姿态扩展其在中东的经济利益。日本的一些公司抓住时机、利用矛盾积极参与石油勘探、钻井、开采等活动。199l年9月,日本石油勘探公司与伊朗签约,以16亿美元的投资参加伊朗海上石油钻探,分享石油;以后又购买了部分在也门的石油开采权;利用阿尔及利亚进行经济改革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的拉甘盆地地震勘探提供财政援助,并组织财团参加哈西迈斯欧德油田的开发。日本三菱公司则参加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田——卡塔尔北部气田的开发,预计从1997年起的25年中。日本每年将从卡塔尔获得400万吨液化天然气。1991年5月,日本还与沙特签订了合资同时在沙特和日本兴建炼油厂的意向书,资本达43亿美元,双方各占50%。在经贸市场上,日本也展开了一系列攻势:利用伊朗调整对外政策,欧美国家在伊斯兰潮冲击下不知所措之机,迅速打入伊朗市场使1991年对伊出口额增长60%以上;利用阿以冲突缓和的契机,增加同以色列的经济交往,1991年对以汽车出口增加了三成;利用海湾国家同欧共体国家在石油化工产品贸易上的矛盾向沙待提供了大批石化设备、技术和运输工具等;还帮助阿联酋开发在贝尔阿里的自由贸易区,扩大迪拜港的转口贸易。日本的攻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91年头9个月对中东地区的出口就超过了l00亿美元,比1990年全年还多16.7%。日本对海湾地区的出口贸易增长更为显著,1992年对巴林的出口额增长了80.4%,对卡塔尔出口额增长了72%,向沙特出口增长了62.8%,向阿联酋、伊朗、阿曼的出口分别增长了53%、29%和23.4%。1992年日本是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也不得不屈居第二。大国争夺对中东地区局势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大国的争夺一直是对中东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冷战后大国在中东争夺的格局由两霸争夺变成多极争夺,但其对中东局势的影响仍是不能低估的。美国处于强势主导地位,但不能主宰中东从目前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态势来看,美国在目前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占主导地位。美国成功地发动海湾战争、召开中东和平会议是对其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的一次检验。美国与土耳其、以色列、埃及、沙特等中东盟友的合作则进一步加强了美在中东的影响力,但美国却无法主宰中东。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摧毁了伊拉克并继续对伊实行经济制裁,1992年8月又联合英、法等国在伊拉克实施“禁飞区”计划;利用“洛克比”空难事件对利比亚发难,推动联合国在1992年3月通过对利实施制裁的748号决议。然而,时至今日伊、利两国并未对美俯首贴耳。此外,在索马里维和救援行动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兵力已达3.7万(其中美军为2.8万人)进索已近一年,耗资151亿美元,不仅无法平息战乱,反而陷入武装冲突的旋涡。前不久巴以抛开美国在挪威协调下进行秘密谈判并最终达成自治原则协议一事,也进一步说明美国无法主宰中东。大国争夺导致大国之间矛盾加深大国虽有在海湾战争,制裁利比亚等行动中的“一致性”,却无法掩盖为了自身利益拼命扩张、排挤他方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随着争夺加剧而日益加深。在欧、日经济迅速倔起、美国相对衰弱的情况下,美国在争夺中东过程中不断炫耀其军事实力,以弥补其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克林顿执政后,美国又对伊拉克反复进行军事打击。西欧、日本等国对此颇有微词。为了在国际上树立“公正形象”,欧洲议会(欧共体的一级组织机构)在1993年7月15日通过一项决议,谴责美国使用导弹轰炸巴格达并造成平民伤亡的行径。决议要求美国今后在未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放弃使用任何形式的武装行动,认为美国的行为具有“军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