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地球_第1页
第一单元 地球_第2页
第一单元 地球_第3页
第一单元 地球_第4页
第一单元 地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2、天体系统:ﻫ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有:(1)、位置因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发生发展的温度条件(2)、自身条件:

A、地球本身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了足够的引力,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B、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不断产生水汽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间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2、

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主要是指发生在太阳光球层的黑子、发生在太阳色球层的耀斑。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2)、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3)、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出现美丽的极光(4)、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式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15°/时(两极点为0)因纬度不同(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太阳日:24时公转自西向东一个回归年,即365天5时48分46秒平均1°/天(近日点大,远日点小)平均30km/秒(近日点大,远日点小)每年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大值;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小值。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为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为黄道平面,这两个平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其度数目前为23°26´。它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一年中不断移动,移动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如该交角为0º则太阳直射点永远直射赤道。

3、昼夜更替现象:地球是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是白天,背着太阳的是黑夜。昼夜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即将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昼夜界线为晨线。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的交替.4、地球上产生地方时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总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时间要早一些。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刻相差1小时。5、区时: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我国统一使用东8区的区时,即120ºE时间.6、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会产生影响: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之下,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7、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的成因:全球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①昼夜长短的变化HYPERLINK""\l"blogid=56efbddc0100s4xe&url="\t"_blank"ﻫ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它有横波和纵波之分。

其中传播速度较慢且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的是横波。2、地震波显示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出现在陆地以下平均33Km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出现在地下2900Km处,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界面。以这两个不连续的界面,可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其下约至400Km处为岩浆的发源地,称为软流层。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只对部分太阳辐射能吸收或反射(削弱作用)、大部分到地面.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等形式把能量传给大气,大气增温。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2、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大部分到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多,地面辐射热能大部分被大气截留.地面是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所以近地面热,随高度升高温度降低)。二、热力环流1、太阳辐射能维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维度间热量差异,引起大气运动(根本原因)。2、热力环流形成: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3、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自然现象。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如海陆地与海洋、城市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看图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名称和风向)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季风环流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五、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六、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分布特点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30—40纬度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南北40-60纬度大陆西岸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2、判断气候类型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也可以根据气候的特点。(注意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分布规律)七、全球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危害:①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气态(最少分布最广)、固态(高纬、高山)和液态(数量最大)相互转化,形成连续但不规则圈层。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2、陆地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等。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1)海陆间循环,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发生的区域最广,环节最多,又称大循环。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2)海上内循环,环节:蒸发、降水。发生的水量最大.(3)陆地内循环,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数量少。3、水循环意义:(1)、水连续不断的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同时又通过陆地径流不断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矿物质;(3)、地球上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不断的改变着地理环境。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运动.2、类型:按性质,分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和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3、形成原因:(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2)受到陆地形状的限制;(3)地转偏向力影响。4、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按纬度,中低纬形成了反气旋型的大洋环流,即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在中高纬形成了气旋型的大洋环流,即在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而南半球由于性质均一的海洋面积广,环流并不存在,而是被环绕地球一周的西风漂流所取代。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形成了季风洋流,夏季为顺时针方向,冬季为逆时针方向。

ﻫ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全球高低纬之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对大陆沿岸气候影响: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使沿岸地区降温减湿;(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就是这种形成原因。上升补偿流处也易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水顺流,可以加快船速,逆水逆流,可以减慢船速;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纽芬兰岛附近的拉布拉多寒流,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行。(5)、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水圈内水量总体(广义)。陆地上淡水资源(通常),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衡量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亚洲(第一)、南美洲(第二)、大洋洲(最少);巴西(第一)俄罗斯(第二)中国(第六、27000亿立方米);我国: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地区分布),夏秋多冬春少(时间分配)(和降雨分布规律相似)。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大小。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效益。3、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大型蓄水工程)等,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三、合理利用水资源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2、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措施:(1)合理开采地下水;(2)修建水库;(3)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4)海水淡化;(5)人工增雨。节流措施:(6)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7)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率;(8)用减少污染浪费。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2、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分为:水平运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垂直运动(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两种运动同时进行,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3、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2、风化作用:在温度、水、生物等影响下,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3、侵蚀作用:主要有流水、风力和冰川的侵蚀。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有峡谷、沟谷;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有冰斗、角峰。4、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5、堆积作用:主要是流水和风力的堆积。流水的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冲积平原等

风的堆积地貌主要有沙丘、沙垄等。6、内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是同时起作用的。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右图所示: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融再生。1、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相互转化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褶皱山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背斜和向斜)。

2、板块构造学说A、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B、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二)、断块山:1、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体发生破裂,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错断原有地貌。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底地(我国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三)、火山: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形成火山。1、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东非高原)。2、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长白山主峰)。3、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和火山通道组成。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缓.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方式的选择:优先选择发展公路,其次铁路。2、运输线路的分布:分布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技术要求(线路的延伸方向):迂回,呈“之”形。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的侵蚀地貌1、A、向下侵蚀(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叫下蚀,它使河床加深

,主要发生在河流的上游;B、源头侵蚀(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

,主要发生在河流的上游;C、两岸侧蚀(

侧蚀):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叫侧蚀

,它使河床变宽

,主要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2、河谷侵蚀初期形成V型河谷后,下蚀减弱,向河谷两岸侵蚀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弯曲,河谷拓宽,呈槽

U型。(二)、河流的堆积地貌:1、沉积地貌: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情况下,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2、冲积平原:A、山区水流出山口,形成扇状堆积地貌(洪(冲)积扇),扩大后形成洪积—冲积平原。B、中下游地区,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露出水面为河漫滩,最后形成河漫滩平原。C、河流入海口: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平原)。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世界河流两岸布满城市,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乡村分布也与河流有关。2、河流冲积平原:A、河流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B、河流作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联系。C、河流冲积平原耕作为聚落提供农副产品。

3、聚落选择地点,考虑自然条件,还要免受自然灾害威胁(主要考虑洪水),所以聚落分布在洪水淹不到地方。

第五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要素通过

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影、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能力.平衡功能: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性质保持稳定能力.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各个要素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演化伴随其他各要素演化.(每个地理要素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2、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3、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生物要素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引发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