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环经济理论探讨第1部分:国内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所持的几种不同观点第2部分:当前我国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中存在的问题第3部分: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基本概念辨析问题提出地球上每一秒发生了什么事?2.4个新生命出生生产出28.6吨金属、4台电视机、1.3辆汽车----交易总额US$240,000排放762吨CO2减少0.6公顷森林中国又增加了78m2沙漠1900210020032050后果是:2100年需要有四个地球文明兴衰与环境变化
文明衰落和环境灾害环境变化农业时代文明衰落苏美尔文明的衰落(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1800年)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的两河流域),灌溉农业,土地盐碱化和水涝,导致苏美尔农业文明的瓦解玛雅文明的衰落(公元前2500年~公元900年)中美洲(今墨西哥等)玛雅人采用集约农业,索取过多,水土流失,粮食减少,资源竞争,是文明消亡的原因古罗马文明的衰落(公元前50年~公元450年)利用北非生产粮食,集约耕作导致荒漠化和沙漠化。国内砍伐森林,环境退化,粮食不足,加速帝国崩溃工业时代环境灾害德国的化学污染(生物减少)(1800~1900年)19世纪的德国化学工业,严重地污染了莱茵河,1765年产量丰富的鲑鱼,到1914年变得十分稀少美国中部的沙尘暴(土地退化)(1886~1940年)中部大草原的农田开垦,干旱和风暴,导致沙尘暴的频率和规模扩大,1935~39年约有30万难民逃离家园英国伦敦的烟雾(空气污染)(1800~1962年)伦敦的煤烟污染可追溯到13世纪,19世纪严重恶化,1952年12月5天烟雾,导致约4000人死亡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的思考1962年:〈寂静的春天〉
美国Carson1972年:〈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1972年:
联合国人类与环境大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环境意识和环境改革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开始时间1900年1970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核心意识自然保护增长极限全球变化关注焦点自然和濒危物种保护增长和开采的最小化可持续发展地理范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全世界主要结果保护区和濒危物种保护国家环保署、环境立法、环保NGOS关于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制度的生态改革关于环境的主要社会理论-非工业化、新马克思主义生态现代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演变示意图
地
区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全
国1.221358.52.59北
京0.80
828.51.50天
津1.111040.81.45河
北1.961487.64.41山
西2.952264.26.57内
蒙2.481714.15.67辽
宁1.831386.63.11吉
林1.651044.73.25黑龙江1.461008.52.34上
海0.881007.21.18江
苏0.921198.21.67浙
江0.901222.21.49安
徽1.211082.93.13福
建0.941151.81.45江
西1.06
966.33.11山
东1.281032.42.15河
南1.381277.74.02湖
北1.511210.03.50湖
南1.401035.82.88广
东0.791195.31.08广
西1.221251.73.19海
南0.92
912.33.65重
庆1.421132.32.75四
川1.531276.33.52贵
州3.252460.65.38云
南1.731604.63.55西
藏
陕
西1.481405.02.62中国与发达国家设备能源效率的比较
(%)设备中国发达国家差距火力发电站28.536-386-10工业锅炉55-6580-8520-25工业窑炉5-37.540-6040风机65-7080-9030泵65-8078-9010我国GDP与物耗占世界的份额2003年我国占世界份额GDP4%物耗:钢铁27%
原煤31%
氧化铝25%
水泥40%
石油7.4%生态现代化的结构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第1部分国内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所持的几种不同观点对循环经济范畴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围绕资源的节约、再生、综合、循环这几个关键词;有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定义有的从经济与社会、生态的关系上去概括有的从新经济形态上去提炼,有的则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去阐发,不一而足。周珂、迟冠群总结了对循环经济概念的几种看法:1.肯定说。2.否定说。3.替代说。1.肯定说。我国理论界目前肯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活动概念是主流,而且表述基本上都是沿用如下的定义:“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类似的定义还有: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曲格平、梁湖清等;解振华、齐建国、冯之浚、朱红伟等也都从技术范式去界定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有一致也有差异之处,但对循环经济本身都持肯定态度。2.否定说。有学者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在把物质从“高熵状态”转入“低熵状态”这一问题上,推断出“人工的推动难免要增加能量的消耗,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加快了环境的熵增。同时即使增加能源消耗,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约束,也很难让所有的物质材料完全得到循环利用;而且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的传递是有方向性的,在地球上,被转化的能量最终都会以热的形式向太空散射。至于散射到太空去的热能否重新聚集起来为人类所用,在可见的历史时期内恐怕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因此得出结论,“要建立循环经济,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目前尚很难成立”,应代之以“建立节约型经济系统”。3.替代说目前国外尚无任何一个国家同时系统地制定清洁生产法和循环经济法,而以清洁生产立法为多,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制定循环经济法,而且学者们也往往将这类循环经济法纳入清洁生产法之列。相应地,有些国家的清洁生产立法在学术界也被视为循环经济法。因此理论界已形成了清洁生产法与循环经济法可以相互代替的认识,如果单纯从立法的经济性来看,这种替代似乎也是必要的。总结:通过回顾理论界对循环经济概念的争论,我们不难形成以下几点认识:(1)就现时的实际情况看,“难让所有的物质材料完全得到循环利用”、“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是事实存在的。(2)“否定论”提醒人们注意这样的事实,不可片面地、扩张地理解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更不可把循环经济作为滥用资源和能源的借口,所谓循环利用是有限度的,而且主要局限于生态学的方法领域,而不是可以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万能的灵丹妙药。(3)循环经济需要与清洁生产等制度相配合。从实践发展看,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在“清洁生产”之后产生的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的地区与行业已有成功的范例。从立法的目的上看,我们所以要推行循环经济,也并不是要真正建立一个毫无废物产生、一切都在做着周而复始运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提倡循环经济,只是反映了立法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即使完全的、呈闭合回路式的循环经济是无法达到的,我们也要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无限地、不间断地向它靠近。第2部分:当前我国对循环经济发展
的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对循环经济概念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的倾向,这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悖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其中最典型的是一种想法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这种看法不科学,是一种走极端的看法。其不当之处有三:一是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在资源、生产与消费、废弃物排放3个环节中,大体有5类环境保护技术,即: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节约、废弃物安全化或无害化处理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中核心的一点就是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这仅仅是5类环境保护技术中的一种,在这5类环境保护技术之间,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如果认为光凭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就可以解决一切环境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从理论上就说不通。二是、循环利用技术能否在实践中使用,要受到理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条件的制约。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和技术上可行,如果在经济上不可行,即它的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被采用。这在我国或在世界其它各国,已不乏其例。三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不可能是“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最终还是有一些“废物”要排放到人类社会之外。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看,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解决当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非循环技术途径,也不能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它必须和其他保护环境的措施配合起来实施。“循环经济能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看法,既将中国资源环境的复杂性简单化了,更将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了。二、当前对循环经济内涵理解的偏差石建平认为,目前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仍存在某些误区,有效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消除这些误区。1.不能把循环经济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一些人以为,循环经济只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延续,没有把握其深刻内涵。实际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理念,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严峻形势下形成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新的系统观,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2.不能把循环经济等同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人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经济系统,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虽然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本质都遵循了生态系统和生态经济原理,但两者并非简单等同。首先,循环经济比生态经济形态更复杂。生态经济建立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理论,循环经济建立的基础是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理论,是一种生态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是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融合;其次,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在资源——产品——消费——污染的传统经济基础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机制,是建立在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机制基础上的模式。3.不能把循环经济等同于废弃物资源化。人们常常认为所谓循环经济仅仅是把废弃物资源化,以为在终端处理废弃物就是循环经济的全部内涵;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弃物废弃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方式之一。循环经济是全过程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的增长方式,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贯彻了“3R”原则即资源减量化、产品再利用、废物再循环。首先要减少源头的污染产生量,主要是在生产阶段采取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当废弃物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能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4.不能把循环经济等同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废物排放;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是污染预防技术,是着重于在源头削减污染的技术,它着眼于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同时要求污染物最大限度地资源化。清洁生产不包括末端治理技术,如空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焚烧或填埋等。循环经济却是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清洁生产,也包括消费过程的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最终废弃物的集中处置等,是整个社会节约和环境治理机制的建立。第3部分: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基本概念辨析一、循环经济是什么?二、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四、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五、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六、循环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七、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的关系八、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关系九、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十、循环经济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十一、什么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十二、循环经济与环境标志国际标准
十三、绿色循环经济与绿色设计一、循环经济是什么?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自从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二、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宇宙飞船理论”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或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污染。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应放在首位全过程都必须做到无毒化、无害化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1.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2.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3.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等;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3R”原则有助于改变企业的环境形象,使他们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典型的事例就是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过去5年中使生产造成的固体废弃物减少了15%,有毒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维克等新产品。四、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专家认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二)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五、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在理念上,它们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它们有相通的实施途径,应相互结合。
1.两个概念的提出都基于相同的时代要求:工业社会由于以指数增长方式无情地剥夺自然,已经造成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日趋耗竭。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世界推行清洁生产。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提倡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二者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而应运而生的。我国的生态脆弱性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人口趋向高峰,耕地减少、用水紧张、粮食缺口、能源短缺、大气污染加剧、矿产资源不足等不可持续因素造成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其中有些因素将逼近极限值。面对名副其实的生存威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克服我国可持续发展“瓶颈”的唯一选择。2.均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工业生态学为经济-----生态的一体化提供了思路和工具,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属于工业生态学大框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生态学又可译为产业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考察人类社会从取自环境到返回环境的物质转化全过程,探索实现工业生态化的途径。经济系统不单受社会规律的支配,更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为了谋求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圈和生物圈的兼容,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使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仿效生态系统的结构原则和运行规律,最终实现经济的生态化,亦即构作生态经济。3.有共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虽然清洁生产在产生初始时,着重的是预防污染,在其内涵中包括了实现不同层次上的物料再循环外,还包括减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削减废料及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以及节约能源、能源脱碳等要求,与循环经济主要着眼于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实现途径来看,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源削减和再循环,包括: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重复使用原料、中间产品和产品,对物料和产品进行再循环,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采用对环境无害的替代技术等,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源出于此。4.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区别和联系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实施的层次上。在企业层次实施清洁生产就是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一个产品,一台装置,一条生产线都可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案,在园区、行业或城市的层次上,同样可以实施清洁生产。广义的循环经济是需要相当大的范围和区域的,如日本称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由于覆盖的范围较大,链接的部门较广,涉及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不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恐怕都难以担当这项筹划和组织的工作。就实际运作而言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清洁生产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推行循环经济技术上的前提是产品的生态设计,没有产品的生态设计,循环经济只能是一个口号,而无法变成现实。我国推行清洁生产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从国外吸取和自身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论在解决体制、机制和立法问题方面,还是在构建方法学方面,都可为推行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六、循环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人类正面临着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耗损造成的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消费者,能够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并能扎实的付之行动,将会决定整个人类的命运。1.“绿色消费”的含义2.对“绿色消费”的认识首先,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其次,“绿色”不意味着“天然”再次,“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第四,“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第五,“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1.“绿色消费”的含义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绿色消费: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第二,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第三,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就2001年的主题而言,"绿色消费"重点放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等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社会监督的重点放在食品、化妆品、建筑装饰材料等三个方面上。2.对“绿色消费”的认识首先,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有的人非绿色食品不吃,但珍稀动物也照吃不误;非绿色产品不用,但是塑料袋却随手乱丢;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尼泊尔是生态旅游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旅游者在进入风景区以前,随身所携带的可丢弃的食品包装必须进行重量核定,如果旅游者背回来的垃圾没有这么多,会遭到罚款。每个游客只允许携带一个瓶装水或可以再次装水的瓶子,而在山上,瓶装水是不准许出售的。其次,“绿色”不意味着“天然”“绿色”的涵义是: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大更好的保护,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即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如果沿着“天然就是绿色”的路走下去的话,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比如:羊绒衫的大肆流行,掀起了山羊养殖热,而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惊人,会给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再次,“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本不是坏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他们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名牌的商品,其行为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那些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容易形成浮华的世风,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第四,“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少吃快餐,少喝酒,不吸烟。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吸烟和酗酒除了危害人体健康,还影响空气质量和粮食供应。第五,“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工业化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过度消费。我国民间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也属于过度消费。这些行为既浪费资源,又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满意的生活,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节俭消费则会减少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有利于环境保护;如果人主动地放弃多余的物质消费,对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也是很有好处的。在国外,节俭消费源远流长,即使在过度消费盛行的工业化国家,节俭消费也没有被消费主义的狂潮所淹没。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实行节俭消费尤其必要。七、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的关系(一)什么是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二)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作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地修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宁波市AEANDP(总资本)计算结果经过环境近似调整后,宁波市国内生产净值约为GDP的三分之一;(三)如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首先,要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推进这一基本国策。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要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构建“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政绩指标”与“绿色指标”的统一,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其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大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大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必须把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辩证地认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加大合理开发资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要着力抓好节能、节材、节水工作,实现开源与节流的统一。第三,通过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力争用信息技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第四,必须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节能法》,并加大实施力度;尽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政府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八、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关系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传统经济模式: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时,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较强,所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凸显。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越发突出。这是不考虑环境代价的必然后果。“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极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传统的线性经济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量废弃物循环经济模式: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已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21世纪的循环经济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量再使用循环使用不可利用物电解铝产业链
汽车工业与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企业--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比较表
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流程经济增长一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资源重复利用的比例很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三高一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九、循环经济与绿色GDP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型为传统经济模型的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源的有限制性和人类经济持续发展的矛盾。现行GDP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不相称的,具有历史滞后性。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许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商品价格极低,加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不充分,对于自然形成的资产(如空气、海洋、森林、水资源等)都不纳入核算范围。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生态活动的正面效应,并没有反映其负面影响,没有反应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这使得现行GDP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为校正这一错误,世界银行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EDP。它在现行的GDP中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中扣除环境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同时考虑外部影响,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依此来衡量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的真正的国民财富。绿色GDP的推出具有重大意义。它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可避免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时刻给人们敲响警钟。对我国而言,也可以促使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绿色GDP核算可以促进资源的重复、合理利用,实现产业组合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绿色GDP还会鼓励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促进工业的绿色生产。这些都会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意义。由于绿色GDP核算体系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代表性和真实性,几乎整个世界都已经接受了绿色GDP概念。绿色GDP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比如自然资源作为资本以货币衡量会是比较困难的,对于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损耗与折旧在计算上都是很难的,计算结果难以做到准确。尽管现在提出了一系列虚拟的计算方法,但误差的大小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会影响世界各个国家的GDP的可比性,也就无法评价经济发展的好坏。同时,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建立。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绿色GDP一定会取代现行GDP,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更全面的经济指标。十、循环经济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其实质就是绿色经济,企业需要进行绿色生产,也就是可持续生产。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消费的引导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产品信息传播方式。通过微观的、单纯产品性能的传播促进消费者加深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正确认识,更具有宏观效应。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的竞争。循环经济的对于企业实质是通过采用高新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对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做出重要调整,进一步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具有环境成本意识。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的差异形成了各国间不同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发达国家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自然资源,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环境是一种资源,应是有价值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是当今世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资源差异所产生的交易机会不仅仅表现为各国间供给余缺调节的客观必要,更主要的表现为各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随着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关注,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由于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要求将增加企业成本支出,影响产品取向,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日益关心环境保护,研究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种消费环境的变化,已经使企业成本扩展到包括生产与发展在内的全部社会成本。重视对环境保护的绿色品牌的设计。例如:可回收的、无磷酸酶的、pH值平衡的、不损害臭氧层的等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产品实行“绿色标志制度”,我国称为“环境标志”,就是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增强公民环境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进入21世纪,许多公司都在制定环境政策上变得积极起来。公司经理们开始看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经营企业的最有效办法。因为21世纪的牟利机会是以制造和销售“无害环境”的产品为前提,像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推出绿色产品,正快速变成头等优先的投资领域。废物的回收利用和提高资源和“节约”的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人人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力。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笔者认为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关键所在,也是最难解决而又非解决不可的大问题。因为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其核心,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国情,不断增强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大化学公司和瑞士最大的化学公司巴赛尔一盖吉,每年都花费几十亿投资到环保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率。环境友好企业的不断涌现,为经济的发展和创造优美的环境,带来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过去10年,欧洲27个国家中有17国的排放量已减少,其中法国减少41%,同一时期法国工业产值增加25%,污染物却减少了一半。事实证明,企业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成为“环境友好企业”,实际上就是在推进循环经济。广西贵港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该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建设的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的六个系统,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园区内主要的生态链有2条:一是,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回到蔗田;二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此外还有制糖业(有机糖)→低聚果糖;制糖滤泥→水泥等较小的生态链。详见下列图
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吸引外资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该公司的可再利用资源,向上述合资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料;合资企业以自身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运用高科技手段将这些原料变“废”为宝,以此形成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链(如图)。
陶瓷行业循环经济产学研联盟运作方式示意图如下:
十一、什么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随着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尖锐化,世界各国政府都普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力求寻找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良策。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正成为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最终选择。就一个区域的建设与发展而言,正确地确定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科学地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有效地引导区域的空间拓展和产业发展,在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持续维系区域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景观环境等,至关重要。生态城市成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ville)这一概念最早是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1987)提出的。我们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其内涵、特点见生态城市概念模型图。
生态城市概念模型图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一是生态保护战略;二是生态基础设施;三是居民的生活标准;四是文化历史的保护;五是将自然融入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上,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80年代末开始实行“城考”制度,90年代初推广实行生态示范区,到1997年开始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而最近又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生态省的目标。目前,国内一些主要的城市以及部分省份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或省的目标。进行生态城市(以及省、示范区)规划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贵阳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城市的试点。其中,深圳、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杭州、绍兴、佛山、厦门、青岛等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又把海南、吉林、黑龙江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生态省,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二、循环经济与环境标志国际标准
为规范绿色产品全球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20、ISO14021、ISO14024、ISO14025等标准提出了认证、验证、检测产品并授予三种不同环境标志的原则规定。这是全球各国为防止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共同遵守的大规则。Ⅰ型环境标志———ISO14024Ⅰ型环境标志计划是一种自愿的、基于多准则的第三方认证计划,以此颁发许可证授权产品使用环境标志证书,表明在特定的产品种类中,基于生命周期考虑,该产品具有环境优越性。各国在国际标准ISO14024规定的原则和程序的指导下,把产品的环境行为标准具体化,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共颁布环境标志产品标准1000余个,每2—3年修订一次,以适应科技进步和公众对绿色不断提高的要求。Ⅰ型环境标志在鼓励社会层次上的大循环经济的同时,还注重人体健康安全,提倡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循环经济”
Ⅱ型环境标志———ISO14021Ⅱ型环境标志即自我环境声明,它是一种未经独立第三方认证,基于某种环境因素提出的,由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或任何能获益的一方自行作出的环境声明。它所对应的国际标准是ISO14021,规定了产品和服务在作自我环境声明时应遵循的通用原则,以及对当前正在或今后可能被广泛使用的12个自我环境声明给出具体要求。相对于Ⅰ型环境标志计划,Ⅱ型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对于Ⅱ型环境标志来说,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不仅要求能源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减量化、可再循环物质的再循环利用,还对那些不能实现再循环的物质,提出了“可降解”、“可堆肥”的要求,即废物的“无害化”。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Ⅱ型环境标志提倡的是更深层次上的“再循环经济”。Ⅲ型环境标志———ISO14025Ⅲ型环境标志是一个量化的产品生命周期信息简介,它由供应商提供,以根据ISO14040系列标准而进行的生命周期评估为基础,它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将声明的内容经由有资格的独立的第三方进行严格评审、检测、评估,证明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公告符合实际后,准予颁发评估证书。Ⅲ型环境标志声明中的信息应从生命周期评价中获取,运用的方法是在相关的ISO标准:ISO14040—ISO14043中制定出来的。在ISO14025标准草案中为Ⅲ型环境声明提供了两种方法选择:一种是生命周期清单(LCI)方法,即用量化的数据,将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的输入输出表征出来;另一种是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IA)方法,即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每个生产阶段或产品每个部件的环境影响程度。由于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现在还不够成熟,因此,多数国家在Ⅲ型环境标志计划的开展过程中,都采用了以生命周期清单分析为基础,对个别重要的环境因素进行影响评价的方法。可以认为,Ⅲ型环境标志通过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输入输出清单分析,来求得各种量化的信息予以公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借助公众监督和消费选择的力量,来刺激和鼓励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十三、循环经济与绿色设计绿色产品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实现产品的绿色化关键是从设计开始。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等。1.绿色设计的原则一般来说,绿色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产品全生命周期并行的闭环设计原则。这是因为产品的绿色程度体现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2)资源最佳利用原则。一是选用资源时必须考虑其再生能力和跨时段配置问题,尽可能用可再生资源;二是尽可能保证所选用的资源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三是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简化产品结构并使产品的零部件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拆卸性和可回收再利用性。(3)能源消耗最小原则。一是尽量使用清洁能源或二次能源;二是力求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循环中能耗最少。(4)零污染原则。设计时实施“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清洁生产等环保策略,充分考虑如何消除污染源,从根本上防止污染。(5)技术先进原则。为使设计体现绿色的特定效果,就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并加以创造性的应用,以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2.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模式根据以上原则,要达到绿色产品的预期目标,其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绿色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绿色产品成本分析;绿色产品设计数据库与知识库它包括与产品生命周期中与环境、经济、技术、对象等有关的一切数据和知识。绿色设计是以环境为核心,利用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将当代设计方法中众多的局部设计方法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达到整体最优。无氟冰箱是绿色设计的成功范例,由于氟利昂制冷剂破坏臭氧层,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设计代替氟利昂的无氟绿色冰箱的任务摆在人们面前;世界各国冰箱生产厂家纷纷设计开发无氟冰箱,大量的无氟绿色冰箱已占领冰箱市场,这充分说明绿色设计不仅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还能给商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涉及的问题复杂又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质量功能开发、材料选择设计、面向制造与装配设计、面向拆卸设计、面向循环设计、全生命周期评价、绿色设计工具软件开发研制等领域,虽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还远不能满足绿色设计的需要,仍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第二部分:政策法规一、构筑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二、国家环保总局采取六大措施推进“循环经济”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措施四、建立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体系五、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六、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策略七、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八、循环经济呼唤“绿色统计”九、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十、我国2010年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十一、国家发改委:四个方面八项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十二、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立法十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十四、循环经济相关法律调整构建一、构筑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从长远来讲,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然而,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的理念。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实施这项战略。明晰环境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绿色国民账户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环境资源的滥用。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就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明晰环境产权,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走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在宏观层次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1.经济政策:2.产业政策:“绿化”现有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对工业而言,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也就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观念来改造现行的工业系统。微观层次: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工业生产,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宏观层次: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在产业、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法则,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尽量消除废弃物的产生。循环经济的农业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目前欧盟已有包括德国在内的6个国家正在推广一种“作物综合管理”的持续农业计划,拟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改善现有环境的重要手段。从广义来讲,资源回收产业也是环保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源回收和下面讲述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相互衔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3.技术政策: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中应该包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等。此外还应包括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是构筑循环性经济的物质基础,它已经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一旦在这些技术上取得突破,必将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人类也会早日重建与地球的和谐关系。4.消费政策:引导绿色消费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倡导绿色的消费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广义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目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倡导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更重要的是处于买方市场的消费需求会更有效的引导绿色生产。5.教育政策:开展绿色教育为了提高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建立循环经济最终要落脚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等。6.法律保障: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上居于从属次要位置,这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循环经济将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末端处理”代之以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控制废物产生的“管端预防”为主,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减量化的方法,从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机制。所以,应该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促使环保法律成为循环经济建立的有力保障。
二、国家环保总局采取六大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国家环保总局近期将采取六大措施推进循环经济,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搭建政策平台。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岳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我国在三个层次上逐渐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集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循环经济实践还处于试验阶段。为在全社会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国家环保总局决定采取六大措施搭建政策平台,促进循环经济“起跳”。(一)是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继续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积极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三)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四)是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五)是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六)是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措施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要遵循以下原则:
1.算账。重新构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算账的涵义主要是针对国民核算体系(GDP)而言的:它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生态资源的巨大经济价值;没有反映经济增长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人类总的福利的变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活质量,而不能单纯追求产值的增长。这就需要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即实行绿色GDP核算体系,表达式为:绿色GDP=GDP—经济增长负效应。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应当包括:自然资本的损耗、当前环境服务的损失、劳动的负效应等,这些在目前GDP中被完全忽略,甚至被隐性地作为了收入。基于绿色GDP核算体系,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为零或负。比如,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尼日利亚等国。我国的情况如何呢,一些不同的估计将污染(从健康角度)、森林退化、水土流失和其他损害的货币成本设定在GNP的8.5%—10%之间,如果这些估计是正确的,那么,中国经济实际上就不在快速增长,增长的GNP正被用于补偿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健康的损害。目前,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的增长不能以消耗自然资本为代价,成本应当包括自然资本的损耗、当前环境服务的损失等。2.调整。调整资源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持续性。为使经济增长负效应尽可能小,这就需要调整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杜邦公司的3R制造法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不仅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企业带来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关系投入、知识整合能力与供应链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关系研究》
- 《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 《扇贝和皱纹盘鲍对温度变化的生理响应研究》
- 大班孩子餐桌礼仪的培养计划
- 苗木养护措施
- 《拉威尔声乐套曲《自然界的故事》主题形象与钢琴声部研究》
- 《初中生在英语课堂导入中的参与度调查研究》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电子音响设备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投资趋势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减震器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培训1
- 血管瘤护理措施
- 智能穿戴行业发展趋势
- 公共场所的肺结核消毒措施
- 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春节晚宴策划方案1
- 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动物细胞模型
- 2024年便携式X光机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腾讯公司营销策略
- 起重指挥手培训课件
- 农商银行信贷客户经理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