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新高考1卷《战国策·魏策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Ø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注】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又称文子、薛文、薛公。战国时齐国临淄人。【翻译】秦王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后,在夜里召见了孟尝君。对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你替我想想策略,该怎么办?”Ø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翻译】孟尝君回答说:“如果有诸侯国来救援,那么魏国就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你去办好这件事。”魏王为孟尝君隆重地准备了一百辆车。Ø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翻译】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您这借兵用来救助魏国。”赵王说:“我不会应允。”孟尝君说:“我之所以敢向您借兵,是因为我忠于大王您啊。”赵王说:“能说给我听听吗?”Ø孟尝君曰:“夫(句首发语词)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翻译】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强;魏国的军队也不比赵国的弱。但赵国的疆域每年不受到危胁,百姓没有年年死亡;而魏国的疆域年年受到危胁,百姓也每年都有因战事而死的,这是因为什么?Ø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翻译】是因为魏国在赵国的西侧为赵国竖了一道屏障。现在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不得不与秦国歃血结盟,赵国也就将与强大的秦国接界了,疆域也就将年年受到危胁,百姓也将年年有因战事而死的。因此我说我这样做是忠于大王您啊。”Ø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翻译】赵王于是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为魏国出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攻打魂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Ø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翻译】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Ø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翻译】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干里去救人可能吗?”Ø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翻译】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的计策,那末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能说我听听吗?”Ø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率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折节】屈服于别人。【翻译】田文说:“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离开魏国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借助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Ø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翻译】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Ø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翻译】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答案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是为政的弊病,而不是屏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答案解析】选A。“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原文的意思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去出使寻找救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翻译】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翻译】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1)赵国如果不援助魏国,魏国将会和秦国结盟,会侵吞赵国的土地,百姓也会因为战争而亡,孟尝君是站在赵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2)燕国如果不援助魏国,魏国会联合四国军队攻打燕国,孟尝君是用最坏的结果威胁燕王,不援助魏国,没有任何好处。【解析】按照原文孟尝君游说两个国君的话,对赵王说:“是因为魏国在赵国的西侧为赵国竖了一道屏障。现在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不得不与秦国歃血结盟,赵国也就将与强大的秦国接界了,疆域也就将年年受到危胁,百姓也将年年有因战事而死的。因此我说我这样做是忠于大王您啊”;对燕王说“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离开魏国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借助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2021新高考1卷《贞观君臣论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v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背景】简单的一句话的背后却是两个月之前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v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上皇】太上皇的简称。这里就是说的李渊。【强】加强。【再从弟】
自己同一个曾祖但是不是同一个祖父的弟弟。【三从弟】同一个曾曾祖,不同一个曾祖的弟弟,在五服之内。【童孺】年幼。【上】这里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译文】起初,太上皇李渊想要加强宗室来镇守天下,所以他的再从弟、三从弟以及兄弟的儿子虽然年幼,都封为王,被封为王的有几十个人,皇帝从容地问群臣:“全部册封宗室子弟,对天下有好处吗?”v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封德彝】原为隋炀帝旧臣,江都之变后,追随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败亡后,归顺唐朝,渐得唐高祖李渊信任,拜中书令,封密国公,结为亲家。封德彝生前深受唐太宗礼遇,并数次向太宗进献效忠之策。同时,他又暗中依附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曾打算废黜李建成,立太宗为太子,因封德彝力谏而止。但这些事非常隐秘,封德彝死后多年,才被唐太宗得知。唐太宗遂剥夺封德彝的司空之职,削除所封食邑,改谥号为缪。这是一个恶谥,当年三国的关羽在死后被追谥为“壮缪侯”;【壮缪】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武而不遂】指在领军方面有所才能,但却并未完全发挥出来,这实际上已经变相的肯定了关羽的军事才能,只不过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却并能发挥出来;而“名与实爽”指的是名气与实际不相符合,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封德彝被追谥为“缪”,是说他怀有二心,名不副实。【敦睦】使亲厚和睦。九族泛指亲属。【爵命】封爵受职。【力役】征用民力。【至公】最公正、极公正。【译文】封德彝回答说:“太上皇使亲属亲厚和睦,大封宗室子弟,自两汉以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封爵受职已经十分尊贵了,大量征用民力(供养宗室),这恐怕无法向天下显示朝廷的公正”v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译文】唐太宗说:“对。朕是天子,用来养育天下百姓的,怎么可以劳苦百姓来养育自己的宗族呢!”v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译文】十一月庚寅日,降职宗室郡王都为县公,只有有功劳的几个人没有降职。v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切身】为外界所迫。【重法】严酷的刑法。【不暇】来不及。【译文】皇上与群臣讨论如何阻止盗贼。有人请求用严酷的刑法来禁止盗贼,皇上哂笑他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繁多,劳役繁重,官吏贪婪索求,百姓为饥寒所迫,所以来不及顾及廉洁知耻罢了。”v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译文】朕应当除去奢靡节省费用,减轻徭役,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让百姓衣食有余,那么自然就不会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酷的刑法呢!v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译文】从此过了几年以后,四海之内都很太平,在路上不小心遗落的东西不会被别人拾走,大门不用关闭,商人和旅客可以安心的露宿于野外。v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译文】皇上听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的方法。【背景】张玄素初仕隋朝,后来归附大唐,因为为人忠直,被唐太宗任命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但是李承乾顽劣,常常游宴深宫。张玄素多次劝谏,为太子忌恨,竟然派人刺杀他,几乎使他送命。后来太子作恶多端,终于被唐太宗黜废。张玄素因是东宫官员被牵连免职。贞观十八年(644年),张玄素被朝廷起用为潮州刺史。v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庶务】各种政务。【禀受】接受。【莫之敢违】宾语前置,莫敢违之。【译文】回答说:“隋炀帝喜欢独断各种政务,不任用群臣,群臣恐惧害怕,只知道接受奉行罢了,没有人敢违抗他。”v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以】凭借。【借使】纵使。【乖谬】形容词作名词,违背常理的事情。【译文】凭借一个人的智慧决断天下的政务,纵使对错之事各一半,违背常理的事情已经很多,下面的人阿谀奉承,君主被蒙蔽,不灭亡又等待什么呢!v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高拱】把双手高拢在袖中。比喻安坐而不须有所作为。【穆清】天下太平祥和。高拱穆清就是常说的垂拱而治,就是无为而治,比喻统治者不用做什么就天下太平。【译文】陛下果真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然后让他们分别承担相应的事务,您只需要安坐皇位考察他们为政的得失,来施以赏罚,担忧什么天下不太平呢?v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译文】皇帝很赞成他的话,提拔他为侍御史。v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受赇】接受贿赂。【翻译】唐太宗担忧官吏经常接受贿赂,暗中派身边的人试着贿赂他们。v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译文】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皇帝要杀了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收受贿赂,罪名的确能够判处死罪。不过陛下使人送给他,他才会接受,这是以法律来陷害别人,恐怕这不是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v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译文】唐太宗十分高兴,召集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告戒他们说:“裴矩能够为官极力争辩,不做当面顺从的事情,倘若每件事情都这样,何愁天下不政治清明。”v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背景】“臣光曰”后面的内容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于历史事实的点评,可以说是书中的精华,也表达了司马光个人的政治观点。裴矩这个人很复杂,隋朝著名外交家,曾奉旨出使西域,深为隋炀帝所信任。隋炀帝到达东都洛阳后,裴矩以“蛮夷朝贡者多”为由,建议隋炀帝召集四方艺人,在洛阳端门街陈列百戏,让官员百姓盛装华服,任意观看。三市店肆还设置帷帐,大摆酒席,对蕃民盛情款待。蕃民嗟叹不已,都称中原是神仙之地。但是诚如司马光所言:“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他的馊主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任】通“壬”,巧言谄媚的。【表】古代天文仪器圭表的组成部分,为直立的标竿,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景】通“影”,影子。【译文】臣司马光说:古人说:“君主圣明那么大臣就正直。”裴矩谄媚于隋朝而忠诚于唐朝,并不是他的本性有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因此可知,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子天下/利乎/【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过文言文中断句的常见标志和文意进行断句,“强宗室”和“以镇天下”是完整意思,不可断开,可首先排除A和D,再通过“于天下利乎”判断为B。【翻译】起初,唐高祖想通过加强皇室宗族来镇服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童孺幼子也都封为王爵,前后封王之人达数十个。唐太宗继位后,问群臣道:“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也可推知,庶务不是专指朝堂急务,是指国家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12.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解析】本题考查原文理解,B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原文只说“安用重法邪”,用不着重法,并没有说严刑达不到目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答案】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答案】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为奸伪之臣;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的人就会变为忠臣。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
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及写作目的,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宋史·苏轼传》节选²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翻译】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授之以书>,苏轼听过古今成败的故事后,马上能够说出要旨、关键。²嘉祐二年,试礼部。【翻译】嘉祐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注】通常所说“会试”即礼部试,在京城会聚全国举人参加的考试。明清又称“春闱”²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翻译】主考欧阳对苏轼的应试文章感到惊喜,苏轼在殿试中考中乙科。【注】殿试中举为进士,初分甲科、乙科。甲科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乙科次甲科一等,人数不等。²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翻译】之后,欧阳修告诉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他,让他出人头地”。【注】出人头地典故于此。²洵卒,赠光禄丞。【翻译】苏轼父亲苏洵去世,追赠苏洵官职光禄丞。²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翻译】服丧完毕后,归朝,苏轼任为判官告院,当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轼上书陈述新法不利、不合时宜的地方。【便】有利、有好处。因利乘便²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翻译】新的政令日日下达,在这期间,苏轼常常在依循法令的同时,想办法使百姓方便,百姓得以生活安宁。【下】下达、向下颁布;【日下】也指衰落;【间】一定时间内;【因】顺着、沿袭。²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翻译】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行手实法,不按时执行的人,以违反国家制度法令论罪。【徙】调动官职,升降看具体官职,后有无跟“放、逐、废”等。【手实法】百姓自己按时报告田地和财产的法令。【时】按时、守时。作状语。²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翻译】苏轼对提举官说:“以违反制令而论罪,如果出自朝廷的判决,谁敢不从?如今出自司农的认定,这是擅自编造律法。”【坐】因...获罪,牵连有罪。判罪定罪。²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翻译】提举官惊慌地说:“苏公先暂且放缓推行它吧。”不久,朝廷知道该法令有害于百姓,废除了它。【姑】姑且、暂且。【徐】缓慢地。【未几】不久。²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翻译】元佑元年,苏轼以七品官身份,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受赐银绯,升任为中书舍人。【银绯】银色官印和红色绶带。【迁】文中入朝近侍为晋升。【左迁、迁谪】贬职。²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翻译】元佑三年,代理主持礼部贡举考试,当天正好下大雪,天气寒冷,学子们坐在庭院中,哆哆嗦嗦不能言语。【权】副词,暂且。动词:代理。【会】恰巧碰到。【士】读书人、学子。【噤】受寒哆嗦。²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翻译】苏轼放宽对考生们的纪律约束,让他们尽情展现才华能力,巡铺内侍常侵辱举子们,而且拿着考生们含糊不明的个别用词,诬陷他们使他们获罪,苏轼全部上奏并将这些内侍驱逐出去。【暧昧】隐晦、含糊。²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翻译】元佑四年,多次议论政事发表见解,被当权者忌恨。【当轴者】当权者²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翻译】苏轼恐怕不被容纳,请求外出做官,授官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见】表被动²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翻译】到达杭州后,遇到气候大旱,饥饿和瘟疫同时发生。苏轼向朝廷奏请,免除本地区三分之一的供米,又得到赐予的度僧牒,用度僧牒交换米粮,救济饥饿百姓。【度僧牒】僧尼出家,官府发给他们度牒为凭证。有牒者可免地税、徭役。文中苏轼用度僧牒卖给想免税赋、徭役之人换取粮食。²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翻译】第二年春天,苏轼又降价卖掉常平粮仓的存米,同时熬煮了很多浓粥,配制了很多药剂,派遣官使带着医生,到各个街巷医治病人,因此使很多人活下去了。【坊】街巷。【挟】挟持、胁迫。【饘“zhān”】稠粥²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翻译】苏轼说:“杭州是水陆要道交会之处,得瘟疫而死的人比其他地方更多。”于是他收集剩余的钱,共两千缗,又从自己的钱袋中拿出五十两黄金,用来修造治病的场所,还慢慢存蓄钱粮防备瘟疫到来。【裒】“póu”:动词,收集、聚集。【羡】形容词,多余的、剩余的。【缗】“mín”:名词,穿铜钱的绳子。量词:一千文一串为一缗。这里指一缗铜钱。【发】动词,打开。【稍】副词,慢慢地、逐渐。²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翻译】徽宗登基,经历三次大赦免,苏轼就任玉局观提举,恢复朝奉郎名号。【更】动词,经历,经过,少不更事。²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翻译】苏轼从元佑作官以来,不曾凭靠每年的考核成绩乞求升迁,所以官位仅止于此。【未尝】不曾。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未尝不可。【课】考核。又指课税、征税。²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翻译】建中靖国元年,死在常州,苏轼写文章师从父亲苏洵,又加上极具天资禀赋。【既而】多指不久。²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翻译】曾经自己说道:“写文章就像云行水流,本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格式,但是常常能到写到该写的地方,停在不可不停的地方。”【初】副词,本初、原本。²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翻译】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词,都能写成文章,诵读有深韵。他的文章浑厚博大、光辉灿烂,可在百代人中傲视称雄,自有文章以来,应该也很少见。【虽】表转折,即使、纵使。【浑】浑厚,大、洪。【鲜】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政策系统》课件
- 学校学生管理培训课件
- 病案(历) 保管制度
- 谷电多能互补清洁供暖系统 应用技术规程(报批稿)
- 土建技术培训
- 《汉字的构成》课件
- 《电子支付网上银行》课件
- 圣诞节优惠活动
- 培训行业工作计划
- 大学新教师述职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建筑施工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规模分析报告
- 放射科专科护理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 家政培训讲师课件
- 2024年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与服务合作协议
- 2024-2025学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试卷
- 露天矿安全生产年度总结
- 生态文明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3秋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打印版)
- 第七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教学课件
- 安全护理:穿脱隔离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