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理记】石介: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上)_第1页
【觅理记】石介: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上)_第2页
【觅理记】石介: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上)_第3页
【觅理记】石介: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上)_第4页
【觅理记】石介: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觅理记】石介: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上)石介跟胡瑗与孙复,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就社会影响力而言,三先生中以胡瑗名气最大,其次是石介,但因为石介是孙复的弟子,故在叙述三先生的文章中,都把石介排在第三位。“宋初三先生”被视之为理学先驱,《宋元学案》中家引用了黄震《黄氏日钞》上的说法如下:先文洁公曰: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探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震既钞读伊洛书,而终之以徂探、安定笃实之学,以推其发源之自,以示归根复命之意,使为吾子孙者毋蹈或者末流谈虚之失,而反之笃行之实。黄震说周敦颐、二程的兴起,实是受了三先生的影响,尽管理学观念到了二程变得精密,却不能磨灭三先生的启迪之功。而黄震在这里还引用了朱熹的话,以证其所言不虚,并且黄还称赞石介和胡瑗的学问为“笃实之学”朱熹的《朱子语类》中,有多处谈及“宋初三先生”卷四十七中有朱子回答学生“本朝道学之盛,岂是踊缠”的问题时说到:“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探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朱子认为,宋朝理学大兴也并非突然发生的事,这要追溯到范仲淹,而后就是三先生,到后来才有了周敦颐、二程和张载。而二程也承认这一点,他们对三先生特别夸赞。石介撰《石徂探集》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谊书局刻本,书牌对于三先生的学问,朱子接着说到: “若如杨、刘之徒作四六骈俪之文,又非此比。然数人者皆天资高,知尊王黜霸,明义去利。但只是如此便了,于理未见,故不得中认为三先生对理学虽有初创之功,却没有理学观念。可能后来朱子觉得自己的这句话说得有些绝对,故而《朱子语类》卷三中又录有他说的另一番话: “如二程未出时,便有胡安定、孙泰山、石徂探,他们说经虽是甚有疏略处,观其推明治道,真是凛凛然可畏。 子说三先生的经学思想虽然不精密,但在初始阶段能有这样的理念,就足以让后世敬畏看来,“宋初三先生”在他们的理念中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还没有提炼出纯粹的理学思想体系,贾顺先先生在其所著的《宋明理学新探》中称:“由于‘宋初三先生’在理学的形成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理论,只是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提出和解决了一些问题,所以《宋史》只将他们三人列入’儒林传’而未列入’道学传’。”贾顺先认为,由于三先生没有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是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基于这一点,《宋史》 中将他们三人列在了《儒林传》中,而没有放入《道学传》石介的性格有如他的名字,年轻时特别的耿介。南宋江少虞的一段话:“其固穷苦学,世无比者。王侍郎渎闻其勤约,因会客,以盘餐遗之,石谢曰:‘甘脆者,亦某之愿也。但日享之则可,若止修一餐,则明日何以继乎?朝享膏粱,暮厌粗粝,人之常情也。某所以不敢当赐。'便以食还,王咨重之。”对于这段话,陈植锷在其所著的《石介事迹著作编年》一书中,将其系在石介23岁那一年。宋朝事实类苑》卷 中引用了北宋张师正《倦游杂录》这一年,石介在南京应天府读书,因为家里太穷,常常吃不上饭,王渎听到后就要请石介吃顿好的,石介却一口回绝,说道:好饭人人想吃,但是吃完后,明天就没这个待遇了。以人的性格,享受容易,吃苦难,由享受转入吃苦更难。所以他觉得自己吃了这顿好饭后,恐怕就再难咽下粗食,于是他坚定地回绝了。石介撰《石徂徕集》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谊书局刻本,牌记石介的这个故事,如果仅读这一段,倒颇为励志,然而他的生始终以这种姿态面世,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不但给自己,也给很多朋友招来了极大的麻烦,说得严重一点,宋朝著名的“庆历新政”,基本上就是毁在了他的一篇文章上。石介的这篇文章叫《庆历圣德颂》,对于此《颂》的创作动机和经过,欧阳修将其记录在了《徂徕石先生墓志铭》中“是时,兵讨元昊久无功,海内重困,天子奋然思欲振起威德,而进退二三大臣,增置谏官、御史,所以求治之意甚锐。先生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乃作《庆历圣德诗》,以褒贬大臣、分别邪正,累数百言。诗出,泰山孙明复曰:’子祸始于此矣!’明复,先生之师友也。其后,所谓奸人作奇祸者,乃诗之所斥也。”当时李元昊缔造了西夏国,最初跟北宋的关系还算不错,而后交恶,宋朝派兵征讨,但却没能战胜西夏。这件事情对皇帝触动很大,他决定要整顿朝纲,以此来重振国威,这就是有名的“庆历新政”。面对此况,石介很是高兴,觉得应该写一篇《庆历圣德颂》来歌颂盛世,同时他也想以此《颂》歌颂对“庆历新政”有贡献的大臣,以贬斥那些阻碍“庆历新政”的佞臣。但石介的这篇《颂》写出来之后,他的老师孙复却跟他说:你快大祸临头了。果不其然,马上有人就用此《颂》来攻击石介。对于这件事,相应的历史记录还不少,比如当时的田况,在其所著的《儒林公议》中有如下记载: “范仲淹、富弼初被进用,锐于建谋作事,不顾时之可否。时山东人石介方为国子监直讲,撰《庆历圣德颂》以美得人。中有’惟仲淹、弼,夔一契’之句,气类不同者恶之若辘。未几,谤詈群兴,范、富皆罢为郡,介诗颇为累焉。”当时颇受皇帝倚重的范仲淹和富弼,正在努力地开拓新局面,他们的做法当然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击,而石介在其所写的《庆历圣德颂》中,却指名道姓地夸赞范仲淹和富弼。等到《庆历圣德颂》传诵开来,有人就以石介所写此《颂》为借口打击这二人,最终,范与富被赶到了偏远的地方。石介的《庆历圣德颂》在当时流传颇广,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颂》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 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石介撰《石徂探集》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谊书局刻本,卷首苏东坡还在上小学时,有人把《庆历圣德颂》拿给老师看,东坡站在旁边偷看,而后他问老师此《颂》中提到的这些人名都是什么人物,老师跟他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东坡说:他们又不是神,有什么不可以知道的。老师觉得这个小孩子如此的有眼光,于是向他一一讲解,从此东坡就知道了韩愈、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样的人杰。对此,陈植铐在《石介事迹著作编年》一书中评价到: “在蜀眉州眉山这样僻远的地方,连普通乡村学校一个七岁的童子都能诵习《庆历圣德颂》,足见其当时流传之广。”那么,为什么这篇《颂》招来了这么大麻烦呢?我们先来看看石介为此《颂》写的一篇序言,该序中有这样一个段落:“皇帝退奸进贤,发于至聪,动于至诚,奋于睿断,见于刚克,陟黜之明,赏罚之公也。上视汉、魏、隋、唐、五代,凡千五百年,其间非无圣神之主、盛明之时,未 有如此选人之精,得人之多,进人之速,用人之尽,实为希阔殊尤,旷绝盛事。”石介在此段之前,先回顾了近一段时间内朝中重要人物的更迭,他觉得这是皇帝的高瞻远瞩,夸赞这个举措是进入宋代以来最英明的决定,而后他在该《序言》中又直接点出了范仲淹和富弼的大名:“时君功德,以为无前之休,丕天之绩。如仲淹、弼,实为不世出之贤。求之于古,尧则夔、龙,舜则稷、契,周则闳、散,汉则萧、曹,唐则房、魏。陛下有之。诸臣亦皆今天下之人望,为宰相谏官者,陛下尽用之。此比云气、草木、蹄角、羽毛之异, 万万不侔,岂可翻无歌、诗、雅、颂,以播吾君之休声烈光、 神功圣德,刻于琬琰,流于金石,告于天地,奏于宗庙, 存于亿万千年而无穷尽哉!臣实羞之。”石介把范与富比喻成远古至隋唐以来最有名气的大臣,比如萧何、曹参、房玄龄、魏徵等,夸赞皇帝重用这样的贤良之臣,这样的英名决定,必能垂于万古。如果石介只是在这篇《颂》中夸赞一些人则罢了,但要命的是,他还在《颂》的正文中贬斥了一些人,王铚《默记》载有如下一段话:介作《庆历圣德诗》,以斥夏英公、高文庄公,曰:‘惟竦若讷,一妖一孽。'后闻夏英公作相,夜走台谏官之家,乘马夕,为毙,所以弹章交上,英公竟贴麻,改除枢密使,缘此与介为深仇。??后卒有投蕃将发棺之事。”这里所说的“夏英公”就是夏竦。石介在《颂》中指名道姓地骂夏竦、高若讷二人是妖孽,这人对石介简直是恨之入骨。后来夏竦上了台,当然要报复石介以及石夸赞过的人。其实不仅如此,高晦叟在《珍席放谈》中又称:“时石守道进《圣德颂》,公(竦)怏怏衔之深。岁设水陆斋醮,设一位立牌,书曰‘夙世冤家石介'。”夏竦在做法会时,专立一牌来诅咒石介,足见其痛恨石介到了怎样的程度。于是,夏竦开始想尽办法进行报复,袁裳在《枫窗小牍》中称:“时韩魏公与范文正公适自陕来朝,竦之密姻有令于^者,手录此《颂》进于二公。且口道竦非,为诸君子庆。公去^,范拊股谓韩日: 为此怪鬼辈坏之也。‘韩日:‘天事不可如此,必坏。'”当时韩琦、范仲淹从陕西返回开封,他们很快看到了这篇《庆历圣德颂》 人都认为石介的这篇《颂》写得有问题,恐怕要惹大麻烦。石介撰《泰山书院记》清光绪十五年问经精舍刻《孙明复小对于此《颂》,南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九中做了如下评价: “《庆历圣德颂》,后世莫能定其是非。按《烝民》《韩奕》《崧高》《江汉》,皆指一人为一诗,其词优游,无克厉迫切之意,故曰:’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惟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抑扬予夺,至此极矣。仲淹方有盛名,举世和附,一旦骤用,出人主意,比仲山甫宜若无愧,颂之可也。而介所讲未详,乃以 年间否泰消长之形,与当时用舍进退之迹,尽于颂,明发机键以示小人,而导之报复, 《易》所谓‘翩翩不富’,'城复于隍’,若合契符,宜其不足以助治,而徒以自祸也。”叶适认为石介太过夸赞范仲淹,这正是后来招来祸患的原因。到了清乾隆年间,四库馆臣在评价石介的这篇《颂》时称:唐宪宗削平淮蔡,功在社稷,愈仿《雅》 《颂》以纪功,是其职也。至于贤奸黜陟,权在朝廷,非儒官所应议。且其人见在,非盖棺论定之时,迹涉嫌疑,尤不当播诸简牍,以分恩怨。厥后欧阳修、司马光朋党之祸屡兴,苏轼、黄庭坚文字之狱迭起,实介有以先导其波。”四库馆臣认为,石介称颂国家的功绩当然没错,但是却在《颂》中贬斥朝臣,这不是他应当做的事,而更为重要者,石介所贬斥之人,当时还在世,所以,石的这个做法违反了盖棺定论这个基本概念。后来司马光、苏轼等人引起的笔祸,都是因石介的这篇《颂》而发端者,由此可见,四库馆臣对于石介的这篇《颂》颇为反感。而对于四库馆臣的评价,陈植锷则认为:“这是以清代的文化政策去理解宋朝人,诚非确论。”也正因如此,石介的所为让范仲淹等人认为是他坏了朝中大事,因此,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在向皇帝推荐石介时,范历中,余靖、欧阳修、蔡襄、王素为谏官,时谓‘四谏'四人者力引石介,而执政亦欲从之。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独谓同列曰:‘石介刚正,天下所闻,然性亦好为奇异,若使为谏官,必以难行之事责人君以必行。少拂其意,则引裾折槛,叩头流血,无所不为矣。主上虽富有春秋,然无失德,朝廷政事亦自修举,安用如此谏官也。'诸公服其言而罢。仲淹极力阻止。宋魏泰所撰的《东轩笔录》 中载有此事:但对于这件事,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记载,比如《儒林公议》卷下则称:“石介为太子中允、国子监直讲,专以径直狂激为务,人多畏其口。或有荐于上,谓介可为谏官者,上曰:此人若为谏官,恐其碎首玉阶。'盖疑其效刘栖楚也。”看来,不想让石介做谏官的人是皇帝。皇帝了解石介的偏激性格,说如果让石介当了谏官,一旦遇到令石不合心意的事,说不准他会一头撞死在台阶上。究竟是谁阻止了石介任谏官,这件事变得很难判断,但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夏竦想尽各种办法陷害石介。直到石介41岁去世时,夏竦仍不罢休,还想借此来打击富弼。夏竦的做法,首先是命家中的女奴模仿石介笔体,而后篡改石介写给富弼的信,再后来,夏竦借徐州狂人孔直温谋反之事,称在孔家搜出了石介的信。因此,夏竦说其实石介没死,而是被富弼秘密地派往了契丹,富弼则留在朝中做内应,以此来夺取天下。皇帝竟然听信了夏竦的言辞,将石介的妻儿关进监狱,而后皇帝又下诏,准备打开石介的棺木,验证他到底死了没有。死后不得安宁,这在古代是十分严重的事。在其他大臣的保奏下,石介的墓总算没有被挖开,但由此可见,石介的这篇《颂》带来了何等严重的后果。石介撰《泰山书院记》清光绪十五年问经精舍刻《孙明复小庆历七年,石介的妻儿被放出了监狱,此时已经家徒四壁,靠韩琦和富弼等人的资助,石的妻儿才得以生活。而直到石介死后的第21年,石介才得以葬回家乡,在其儿子的请求,欧阳修给石写了篇墓志铭。从石介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性格之特别,不仅表现在那篇惹了大祸的《颂》上,他还最推崇本朝人物柳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