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Chapter1农业园区的概念、作用和类型农业园区的基本概念农业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较为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建设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为基本功能,兼顾展示示范、休闲观光、辐射带动、教育培训、技能创新等功能的综合实体。农业园区的特点:新设施(温室、节能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喷灌、滴灌)新品种(名特优稀品种)新技术(无土栽培、组培快繁、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等)新功能(展示示范、技术创新、休闲观光等)新机制(双层经营式、农业公司式、政企经营式)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功能:展示示范功能;生产加工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培训教育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农业园区的作用:农业农业科技示范新的展示点;综合开发上一个新台阶的增长点;农业现代化建设新的生长点;科技走向农村千家万户的紧密结合点。农业园区的类型按国家和地方项目划分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咼新科技示范区。按经营方式划分:政府兴办型园区;院地联营型园区;民间兴办型园区;民办官助型园区。按示范内容划分:设施园艺型园区;节水农业型园区;生态农业型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型园区;“外向创汇”型园区。我国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问题立项不认真或没有立项,缺少专家的科学论证。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申请园区建设项目的要求而不得不拿出一个临时立项报告,这种报告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今后工作的指导程度极低,盲目立项。农业园区实质上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但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农业园区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实质上其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但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土地流转问题是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遇到的敏感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尤其在发展农产品加工、兴办农产品市场及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上,表现更为明显。相对于产业发展需求,农业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原因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各地区的园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园区之间的项目雷同、相互模仿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从宏观管理上进行分类指导和分别扶持,值得进一步探讨。一些园区以追求高新技术、设施生产等'精品农业”为主,热衷于引进国外设备和设施,脱离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园区规划的意义制定园区规划是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统筹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的园区规划是保证项目成功和回避风险的关键。园区规划有利于园区内部统一思想,增强凝聚力。科学的园区规划可保证园区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优秀的园区规划是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保证。Chapter2农业园区规划的内容与布局规划:指选择、设定未来的某一时点的目标,相对于那时的目标对比现实状况,在明了二者间的关联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手段,使现实向目标发展,趋向于、接近于目标。农业园区项目建设步骤: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生产运营规划是实现农业园区建设单位战略思想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农业园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规划往往是农业园区取得成功的一半”§1.农业园区规划的任务与原则农业园区规划的任务:根据国家园区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园区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条件,布置园区体系,合理地确定园区在规划期内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标,确定园区的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园区的土地,综合部署园区生产、管理、服务、生活等各项建设,保证园区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农业园区规划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第一,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则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农业园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效益的农业园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创建“高效农业园”,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建设农业园区的核心,保证农业园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类型,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开发。注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把农业园区的建设同农业结构特征有机结合,同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同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多元化开发建设原则农业园区的建设形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多样化需求。做到多渠道建设、多形式开发、全方位辐射,统筹规划、协调布点、灵活运作,不断探索园区建设的新路子。创新投融资模式,实现投入的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进行利益分配。科技创新和适度规模原则农业园区应成为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基地、示范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与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基地以及现代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出口基地。规模适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园区的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博采众长的原则无论大小农业园区都有其相通的地方,包括都有几个功能区的划分、服务区的建设、园林工程设计甚至还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考虑等。在规划过程中应借鉴国内众多园区的优点以及国外在示范农场、农业公园等方面的经验,博采众长,形成独具风格的个性化设计。坚持工程与农艺有机结合的原则在园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工程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相互弥补,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做到体现农业设施的先进性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高效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过程中,在考虑规划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应考虑农艺方面的特征,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农时的要求合理安排规划进度与实施步骤,达到边建设、边生产,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就是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的转变。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技术策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唯一选择,农业园区建设也不例外。§2•农业园区规划工作内容与工作特点农业园区规划的基本内容调查、收集和研究园区规划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材料项目所在地已经完成的本区域农业园区宏观布局规划;当地农业现状;各级农产品市场情况;农业园区所在地自然条件;农业园区所在地社会条件。定性和定位农业园区的性质和规模;农业园区的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农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找略确定实现农业园区目标的可能途径;找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制定农业园区发展的战略。园区的项目规划各级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选择;适用性评估;制定操作方案;投资及运行费用测算;收入规划及效益与风险评估。农业园区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现状及利用效益评估;产业关联程度分析;功能分析;体现'定性与定位”部分的要求。农业园区功能布局确定若干个功能区以及景观及经济轴线或者是适当的产业带;确定农业园区的核心区、示范区及辐射区的范围;考虑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区与各轴线或产业带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布局各功能区及经济产业带和景观轴线。农业园区运行模式资金筹措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经营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确定规划指标制定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和农业园区人口发展指标,以及绿色农产品环境保障规划的相关指标等。农业园区空间布局确定若干功能区,确定景观及经济轴线,划定产业带,划定核心区、示范区以及辐射区的范围,完成功能布局图。农业园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据规划指标在农业园区范围内合理地确定生产用地规划、村镇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林地规划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以明确的图纸表达出来,即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农业园区景观系统规划①确定景观林、防护林以及苗圃的位置;②确定适当的景观绿地;③重新组织农业园区水系,使之符合生产、交通以及景观的三重需要;④设计一条或若干条(视农业园区大小和景点/示范点多少而定)景观旅游线;⑤调整旅游接待设施的位置与数量;⑥完成景观系统规划图。单项工程设计依据根据根据基本建设计划,安排农业园区各项近期建设项目,为各项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不同类型的农业园区,其规划的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重点。农业园区规划的工作程序签订合同,确定规划项目制定规划之前规划委托方与编制方需签订委托书或合同书,其中明确规定规划名称、双方的权利义务、规划期限、违约责任等。组建规划编制专家组签订规划编制合同之后,规划编制方应立即着手成立规划编制专家组。室内资料分析开始实地调研之前,规划编制组应通过统一学习或会谈交流等途径充分掌握规划地的基本信息,并对规划编制委托方先期提供的信息进行详尽的分析。农业园区规划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分析项目所在地所做的本区域农业园区宏观布局规划的成果、当地农业现状、各级农产品市场情况、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项目所在地的社会条件、交通条件、现有基础设施情况、相关政策法规等基础资料。对项目实施区的农业现状、市场需求分析、地区农业产业目标和技术需求、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地区农业园区现状进行分析。农业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进行农业园区建设的背景分析、农业市场的需求和态势预测、农业园区建设条件比较与地址选择、投资效益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分析。编制纲要征求意见详细的调查研究规划后,规划编制组提出规划的思路与构想,并完成规划纲要交与规划编制委托方征求意见。双方通过意见交流,使农业园区规划不断朝着满足规划编制方要求的方向趋近。完成规划初稿规划范围;规划依据及原则;基础资料;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绿化规划;服务项目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效益分析;规划图件,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区位分析图、土地类型及水电网现状图、功能分区图、道路规划与基础设施图、给水规划图等。规划中期评估在撰写规划初稿的过程中,规划编制的双方应组织专家对规划初稿进行中期评估,看其是否达到规划编制的要求,若未达到规划要则需要按照中期评估意见进行修改。完成规划评审稿方案选优、规划评审完成农业园区规划评审稿后,由规划委托者聘请有关的专家组成规划评审委员会,对规划的结构完整性、内容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等进行评审,最后提出规划评审意见。修改定稿规划实施农业园区规划的工作特点农业园区规划的特殊性特殊的农业要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农业园区模式;具有城镇规划、建筑小区、农业公园和农场等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农业园区规划的工作特点农业园区规划的复杂性兼有项目策划功能;恰当的估计农业园区各项功能的经济效益预期,切实体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建设宗旨;学科的多样性。§3.农业园区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调查类型概查;普查;详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调查的工作方法调查的准备阶段要成立调查小组、收集整理基本资料、明确调查的目的;调查阶段综合运用实地踏勘、调查访问、开调查会等多种方式以掌握全面情况;用统计分析以及分类对比等方法整理数据。3•基础资料涉及的内容农业园区所在区域做的本区域农业园区宏观布局规划;当地农业现状;各级农产品市场情况;农业园区所在地自然条件;农业园区所在地社会条件;交通条件;现有基础设施状况;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4农业园区规划的层面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我国农业园区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一、规划人员水平有待提高三、需要建立标准Chapter3农业园区的区域规划§1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的概念对区域的不同理解地理学: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一地理区:山区/平原区;干旱区/湿润区;农业区/牧区等。经济学: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一经济区:城市经济区/农村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政治学: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一行政区:省、市、县。社会学: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民族、宗教、文化)的聚居社区:汉族区/少数民族区;藏传佛教区/伊斯兰教区等。区域的定义: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区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性-区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联系组成结构。二、 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区域规划的目的:发挥区域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三、 区域规划的特点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建设的安排前瞻性:规划都是对未来的事情所做出的筹划动态性:人对未来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因此针对未来的规划总是要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或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出调整综合性: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到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的结果区域规划的工作队伍一般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战略性:规划时间跨度长,20-30年。规划关注的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规划的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面发生深远影响。地域性:规划具有地方特色。规划要保持地域界限的完整性。四、 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确定区域开发方式。确定重点开发地区。制定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2) 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对工农业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作出安排。处理好城乡关系,搞好工农业生产的结合。统筹安排与工农业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3) 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研究城镇体系演变过程、现状特征,预测城镇化发展水平。确定规划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确定各主要城镇的性质和方向,明确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和经济联系。确定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各阶段主要城镇的人口发展规模、用地规模。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各级中心城镇的分布,新城镇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分布。提出重点发展的城镇地区或重点发展的城镇,以及重点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建议。(4) 基础设施规划生产性基础设施规划一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给水排水、供热供气等。社会性基础设施规划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商业、金融等。(5)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未来各类用地布局和农业用地、园林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等各类型用地分区规划。土地资源整治与保护规划。(6) 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分析环境诸要素的现状特征。揭示整个区域环境和各个环境要素状态的存在问题。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预测环境状况,制定区域近期和远期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包括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和自然生态保护目标)。拟订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7) 区域发展政策劳动力政策。资金政策。企业区位控制政策。产业政策。五、区域规划类型(1) 按规划功能分类认识性的区域规划;应用性的区域规划(2) 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策略性的区域规划(战略研究);物质性的区域规划(建设的空间布局);综合性的区域规划(规范的区域规划)。(3) 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自然区区域规划:如流域规划(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沿海地带规划、海岛开发规划、湖区开发利用规划等。经济区区域规划: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东北经济协作区规划等。行政区区域规划:如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等。社会区区域规划: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甘南藏区发展规划、血吸虫病区发展规划等。§2区域规划的相关理论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与因地制宜原则农业地域分异规律是揭示农业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这种差异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是一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互作用、长期影响共同形成的特殊规律。区域分工理论马克思说过:“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这既包括部门、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即“各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一部分”绝对利益(优势)学说理论要点:国际分工是根据各个国家的自然禀赋而形成的,各国都生产自己效率最高、优势最强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相互交换,便能增加各国的总产出,参与分工的各个国家也都能从中获利。优势根源:1.重复劳动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熟练程度;2.工作稳定,不必花时间去谋求新的工作3•长期的单一生产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工作方法。自然优势和后天既得优势比较利益(优势)学说理论要点:各个国家都致力于生产那些与其他产品比较起来更不具备劣势或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使得各自的优势更强,劣势更弱,同样可以提高总的效率,增加总产出。区域经济专业化理论又称区域生产专业化,是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区域经济现象。即根据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要求,区域内的某些优势产业或部门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或趋势。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专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劳动地域分工和地区专业化理论是进行农业园区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农业园区区域规划的基本目的在于实现区域农业生产在地区上的合理分布,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生产潜力与优势。同时设置合理、运营成功的农业园区还能调整区域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使区域经济合理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生产布局体系。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1)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经济空间内的产业构成和各产业间的质的联系及量的比例等关系的总和。赫希曼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强调了一个产业的出现,可能给其它产业活动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把这种产业间的关联,划分为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两类。前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其产品作为其它产业的原料供应者,促使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后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引起对原料的其它产业产品的需求,刺激原料产业的萌生和发展。初级产品的前向联系大,制成品的后向联系大。中间投入型产品的前向联系大,最终产品的后向联系大。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由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等提出。它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地区资源特点,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具有区际意义的专业化部门(或企业),发展起与其配套协作或有其它技术、经济联系的工业部门以及必要的区域性公用工程,共同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产有机体,各部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现对地区资源的最大可能的开发和最大效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由一群在地域上相近,品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具有专业分工又紧密协作,彼此维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成的产业群体.产业集群的作用:各类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错位竞争,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所进行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生产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相互发展。这种产业链形成了成本优势,价格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共性特征:&一个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集中与单个企业的环节集中的统一。区域范围的产业集中,即在一个乡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市几十家企业、几百家企业,甚至上千家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这叫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一市一品。一家一户的企业通过集群整合,以某一“产品”的合理切入全球生产链,形成整体对外的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外向度。所谓单个企业的环节集中,即单个企业只生产产品的某个零部件,比如生产一个螺丝,生产一个外壳等等,其它部件由别的企业生产。&分离式的生产环节不是将十家八家的资产通过归大堆的方式合在一起,把企业规模搞得很大,然后由一个企业将所有的零部件统统生产出来,而是由这十家八家各自办企业,每家独立生产一种零部件,然后在市场上交易。不是将几千人乃至上万人集中在一个企业,由一个厂长统一指挥,统一管理,在这种统一指挥,统一管理之下,将所有零部件都在企业内部完成,而是把这几千人乃至上万人,分解成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独立的企业,每个企业独立生产一两个零部件,然后在市场上交易,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品的总装。用市场交易关系代替企业内部的产权合作关系,代替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既争取了规模经济的优势,又保留了家族体制的优势所谓规模经济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就单个企业来讲,虽然资产规模不大,厂房不大,人员不多,产值也不是很高,但由于非常专业,只生产一个或两个零部件,这个零部件的数量非常大,一个企业所生产的零部件,在全国同类零部件的总产量中可能占到50%甚至70%以上的比重。由于产量大,企业的各种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会充分的利用。因此,虽然每个企业都是小企业,但每个企业都能实现规模经济。二是整个区域的规模经济。如果说单个企业已经拥有单项零部件生产的规模经济优势,则整个区域范围内,拥有一个完整产品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获得互补结构,增强竞争能力。产业空间布局的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以研究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规律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是对生产布局和城市布局进行经济论证和区位选择的学说。依据不同的研究客体,各种区位理论可划分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商业服务业区位理论三大类。约翰•冯•杜能就从地理学的角度,从单一运输出发研究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农业生产配置问题,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创始者。杜能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属性,而且依赖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后来的区位论,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和城市地域结构理论,都是以杜能的学说为出发点。在城市的郊区,往往适宜生产易腐烂的、不宜长途运输的或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土地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最高,地价也最高。随着离城市距离的不断增加,种植较适宜运输的农产品,土地经营也逐步粗放,地价也较低。这一理论及模式,反映了用作商品生产的农业产业布局的客观要求。系统工程理论所谓系统工程是指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借助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具体系统问题,并使其性能达到最优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系统工程理论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即整体对待。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掌握对象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用系统工程来研究问题,不只是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反映系统的层次、结构、演化,更主要的是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是系统达到优化的目的。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与发展看成是一个全方位开放、有效运行的大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支撑系统需协同聚合,协调一致,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且各子系统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密切协作的关系,现代农业园区的运行关系与其外部环境系统才能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园区的农业生产子系统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引进和采用农业高新技术,把高新技术、常规技术、传统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子系统内的物质与能量适度循环和转化,充分合理地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从而使现代农业园区系统取得最佳的生物产量和最好的经济效益。系统工程有以下特征:①研究方法的整体化;②应用技术综合化;③寻求目标的最优化;④研究内容的多领域多学科化。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Perroux(1950)提出“经济空间”的概念。Perroux认为,“如果一个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空间被定义为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动性单位就被描述为增长极,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增长极”的作用在于具有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在此基础上,保德威尔(1966)把增长极定义为都市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进而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被称为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的内含: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自身的发展和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其政策主张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吸引力,依据这一理论来制订经济发展规划、安排投资布局和产业分布、建立经济区域等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内“增长极”的作用体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明显受到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影响。现代农业园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极点和中心,是区域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引导经济要素的集聚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型产业。园区内的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与区域农业经济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当园区内的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其扩散和辐射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并通过技术、组织、要素、信息等渠道向其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园区的要素集聚功能、试验示范功能、技术传播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农业产业链理论农业产业链就是农产品从研发育种、种养殖、深加工、销售等一些列增值环节组成的链条,是组织农民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路径。其主要特征有:以农民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产业链类型繁多,规模较小,多以产品分工为主;各环节具有利益差异性、主体多变性和分布区位性;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是在上游环节所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的,而各环节价值的创造要求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现代农业园区可以构建这样几种产业链:园区内的封闭产业链;某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都在园区内完成。园区内的产业链中某一产业同时加入园区外的某一产业链;种苗和加工在园区内,生产种植在区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实现。根据园区内某些优势条件所形成的某一产业,可以完全加入到园区外的某一产业链中去,而与园区内的其他产业链无关。技术孵化创新理论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_引入生产体系(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26)。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企业家才会组织和有能力完成某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技术的发明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创新不仅仅包含技术本身,还包括技术的应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系统。生态农业理论将复合生态农业理论运用于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高度集约化经营,将系统物质适量适度循环和转化以实现无公害、无污染生产,从而获得最佳的生物产量和最优的经济效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现代农业的园区规划建设,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来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解决资源严重短缺和人口不断增长的问题。现代农业园区要以促进复合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核心,以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以合理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为手段,完成“农业人口一耕地一粮食”的恶性循环向“人口-土地一科技一商品”的良性循环转变,促进园区持续、稳定、高效、协调的发展。园林景观理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由此奠定了农业产业规划的景观学理论基础。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试图在较大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将规划区各农业生产要素(田块、道路、水渠及其他农业设施)组合形成具有一定视觉特征的有机整体,创造一个规模宏大并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新景观。在规划过程中,园林空间构成理论将对规划的布局、景观的营造、土地的利用及植物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3农业园区区域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一、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二、 以科技为先导,利于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利于提高技术档次。三、 因地制宜,多样性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四、 动态平衡。§4区域规划的方法1、 系统法一系统分析法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区域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区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完整的综合体。区域组成要素如:土地、水域、植被、人口、工业、农业、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建筑物等等,都是区域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区域系统的子系统。区域诸要素组成一定的结构,区域结构就是区域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特定形式。当然,区域又是更高区域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系统分析法的三个基本环节A系统问题的形成一确定被研究系统的性质、边界,设计好价值体系并将其综合。在区域规划中,相当于确定规划的区域范围、规划的目的、发展的总体目标等。B系统分析一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选择方案。在区域规划中大体是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规划方案的设计。C系统评价一分析设计方案提出后,或者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对规划方案作出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中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A演绎法一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B归纳法一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2、 传统综合方法传统综合方法是与系统分析方法相反的逆向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将系统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整体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综合平衡法是传统综合方法中的一种,也是国际上区域规划方法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区域规划的综合平衡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A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总量平衡。B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具体的建设项目的用地关系:各得其所,有机联系,紧密联系、空间协调。C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相互协作,共同发展3、 比较法选择比较对象一具有内在联系性和可比性。确定比较标准一使比较结论有据可依。分析评价一即目标和方案的优选4、 数学模拟法使规划建立在更加理论化、科学化基础上,提高规划成果的质量和实用价值(1) 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判别分析模型、网络模型等。(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回归预测模型等。(3) 决策分析模型:A单目标决策分析模型一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求极值的模型。B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一线性加权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模糊分析模型等。§4区域农业的发展战略及结构调整农业园区是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的平台。其发展对区域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农业园区的主导功能由示范为主向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为主转变,建设涉及推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等深层次问题。整个区域的农业园区的规划和某一个农业园区的规划,都需要了解区域农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的确定我国区域间的差异比较大,生产力水平和资源分布状况客观上存在着三个经济梯度带一一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农业发展不能同时起步,要求选择的模式多样化。区域农业发展战略模式将可以依照区域结构的差异用对应变换协同关系做出适合的选择。自然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以市场需要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导向模式为主。但因各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劳动力素质的好坏、自身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的差异等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而在开发型农业发展水平上有所不同,即它们所选择的贸易结构开发导向的阶段性模式将有所不同,同样,在农业一体化的开发程度上,运用技术和设备的水平都将有所不同。不同梯度带以及它们中的邻近增长极的地区和远离增长极的地区农业发展模式,在类型上应各有特色,在层次上应各有重点,在转向的过程中过程中应有轻重缓急。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必须是市场导向的开放型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重未来而非现状,重市场而非资源,重功能而非指标,重进攻而非防守,重应变而非常规”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农业结构是农业内部各行业、各品种生产的比例关系,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农业的内部结构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结构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指上述三个层次的农业结构都要在调整过程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超越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新的均衡与协调,实现从低级(低层次、低科技、低附加值向高级(高层次、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升迁。服从国家、省市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农业自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条件以及农业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基础等因素;遵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和特色农业发展的原则。§5区域农业的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及作用基本内涵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共识。从不同角度出发,其阐述的定义不尽相同。虽然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但有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业产业化的宗旨是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不是别的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其二•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其三•农户家庭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其四•农业产业化实质上就是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和意义1) 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成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2)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的规模效益得到提高。3)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5) 可以增加农业的比较收益,增加农民收入。6) 可以推动先进科技成果、现代工业成果和管理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加快农业生产力发展。7) 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8) 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9) 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0) 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11)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公司+农户”模式“专业市场+农户”模式“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基地+农户”模式“公司+专业协会(市场、大户)+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需要一定条件作为支撑的:1•要有相对的资源优势:规模和区域特色。主导产业要有较高的商品率。3•要有系列开发项目。有运作灵活的产业化组织载体。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运作机制。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已基本上具备上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之所以说基本上具备了条件,是因为我们认为仍然存在一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我国尚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种体制方面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体制制约因素2•较为落后的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构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3•我国目前由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的不协调,是另一制约因素。4.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角色安排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政策还不十分配套,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建立。5•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及其发展的要求。6•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在目前存在严重的环境制约因素,不仅是农民素质等软环境存在问题,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严重不足。四•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1•转变思想观念,着眼发展现代化农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2•实现“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进一步组织和壮大龙头企业。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这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大力发展科技兴农。5•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6•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7•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发展。§6农业园区区域规划的主要工作区域的基础情况调查;综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发展总体要求以及区域特殊的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进行区域产业分区;制定农业园区区域规划方案;评审,修改。区域规划的程序1、 规划的准备工作:宣传发动;领导机构;项目班子;筹措经费;收集图件;制定计划;培训人员;办公地点。2、 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7)规划实施3、 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1) 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反馈、修正、协调(2) 保持规划的弹性(3) 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出必要的调整或修编Chapter4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业园区进行基本定位。总体规划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建设目的和环境条件分析、规划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农业园区功能和产业/产品市场分析定位、空间结构体系构建、功能分区和总体布局、分区规划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1现状分析一、 基础资料的收集:1•社会条件(1)农业发展现状;(2)经济发展现状;(3)各级农产品市场情况;(4)土地利用现状;(5)建设农业园区所处地理位置与城市交通的关系;(6)现有设施的调查;(7)环境质量调查;(8)园区所在区域所做的该区域农业园区宏观布局规划的成果;(9)旅游资源的调查。2.自然条件(1)气象方面;(2)地形方面;(3)土壤方面;(4)水质方面;(5)地质方面;(6)植被调查。二、 园区资源条件综合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在符合全国整体布局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区,具有地方特点,与当地的产业特点相一致。当地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当地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当地的土地利用程度和水平。农业园区的示范作用得以实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使农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益水平高于当地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进而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起良好的带头作用。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园区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也受自然资源分布规律的限制。自然资源的决定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资源的种类、总量和平均占有水平、质量与品位、可开发和地域分布等,农业园区布局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的各种变量特征。4•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投资规模和游客的消费水平两方面影响农业园区的发展。交通条件农业园区所在的区域的可进入性要好。地址选在主要公路干道旁,节省道路投资,易于利用社会交通运输能力,主要公路干道视野开阔,便于展示标志性景点,强化旅游形象,吸引游客。6•客源市场条件通过客源市场分析,实施客源市场定位和客源市场预测。常常使的方法是按照人口属性对市场进行分析,如年龄、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国家的政策国家和各级政府各种优惠政策是农业园区建设和启动的重要保证。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法律、经济政策、奖励措施等。8•园区资源条件的SWOT分析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2农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根据基础资料的分析来进行农业园区定性与定位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园区的性质与规模;园区的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园区的发展阶段及每阶段的发展目标。总体规划要使园区发展符合下列基本要求:“适”就是园区的功能设置要和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选择适销对路的主导产品;“优”就是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优质产品的品牌;“新”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园区发展后劲;“大”就是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高”就是使园区内劳动生产率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高。一、农业园区的功能设置与项目构成功能设置农业园区的功能是根据其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设定的。农业园区的建设类型不同,其功能定位也不一样。依据农业园区和功能的形成过程按不同时期进行划分,可大致把其分为功能定位期、功能成长期和功能扩散期三个阶段。在功能定位期,园区处在全面规划设计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配套工程及核心区中心区)形成、经营服务配套设施基本建成的阶段。农业园区的功能是根据其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设定的。在功能成长期,农业园区的生产和科研处在全面运行的阶段,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对投入农业园区的人力、技术、土地、资金和信息等要素进行有效的高度化组合而得到充分培育和迅速成长。在功能扩散期,农业园区利用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和政策的比较优势,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模式,形成具有可进行专业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核心功能具备向示范区和辐射区迅速推广应用的辐射能,力和渗透能力(成为扩展性功能),最终对区域农业和农村济经发展起到催化和促进作用。农业园区的主要功能精品生产加工功能;示范功能;保护生态和旅游观光功能;试验功能;孵化功能;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与创新功能;培训教育功能;辐射扩散功能。项目选择的原则项目的选择要服从农业园区的定位。项目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引进国内外项目要坚持先进适用原则。项目的选择应考虑开发的难度和投资风险。(4)项目构成农业,例如果园、茶园、养菇场、稻田、作物栽植、花圃等;林业,例如林场、森林游乐区等;牧业,例如牧场、养猪场、养鸡场等;渔业,例如养虾场、贝类养殖场、渔港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例如果品加工、蔬菜加工、饲料加工、粮食加工等;服务业,例如餐厅、宾馆、游乐场所等。二、可行性分析(一)农业园区建设可行性分析的含义农业园区建设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理论在农业园区开发中的应用,主要是农业园区建设前期对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安全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可行,为投资者或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行性分析的原则:效益性;科学性;责任性;一致性。§3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一、总体规划的理念生态理念2.节能理念3.节水理念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5.人性化设计理念6.个性化设计理念7.园林化设计理念8.智能化设计理念从规划的角度出发,依据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平衡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交错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与环境互补、建筑与环境相映生辉,使农业园区的建筑和设t都能体现生态与环境共生互补的理念,成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生态景观的城市的后花园。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农业设施按照当地太阳高度角以设计最经济的采光要求,设计合理的栋与栋之间的距离;办公与生产区等生产性建筑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外墙材料等;同时尽可能使建筑群之间形成的小区院落和周边的绿化、水体、阳光、自然通风等紧密结合,生产中充分利用节能生产工艺,优化人工建筑环境,节约人工能源,避免能源浪费。生活、加工区的污水进行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可作农田灌溉使用。农业园区的低点区域以及温室区尽可能采用集雨水工程设施,避免雨水的流失,在管理区、加工区设雨水沟,使雨水流到蓄水池后备用于农田的灌溉。露地栽培尽可能采用滴灌,温室内的灌溉全部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近期项目和远期发展相结合,建立具有弹性的长远发展构架,塑造出未来农业园区的清晰轮廓。基地的建设项目应具有弹性,建筑的设计要留有余地;同时,在土地、水、配电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上也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留出未来发展的地块,作为产业预留区域,以适应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园区的规划应当较好地处理人与建筑、人与设施、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无论生产区还是观光休闲区都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整个建筑风格主基调基础上体现个性化设计。对农业园区的各功能区在布局上既要符合总体格局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体现其特点,在建筑形体和空间的组合、企业的标志等方面都要有鲜明的个性,以丰富整个项目区的视觉美观和文化环境。在满足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产业开发的前提下,农业园区的建设力求按照园林化的思路进行规划和布局,通过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牧草的展示项目的安排,设施工程、生态观光园、各建筑风格的特色设计以及道路、绿化、水面、桥涵、沟渠、绿色长廊等配套项目的精心设计与规划,形成一个具有观赏性的农业观光休闲点。农业园区的规划,将充分体现现代农业园区与智能建筑特点,在生产和生活功能满足的前提下,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也应优先考虑各独立功能区和各单位建筑之间的管理与安全、消防、节能等方面自动化管理以及电力、电讯、网络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设置,以体现出现代农业园区的智能化特色。二、总体规划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经济便捷原则;合理用地原则。三、功能分区规划1•功能分区规划的基本思路以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应用、观光为主线的前提下,根据农业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目标,并按照功能相近、产业关联等基本原则,参照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状况等进行各功能区的布局,做到突出重点、全面协调,最终确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既满足农业园区建设发展需求又适应农业发展的分工方案。2•功能分区规划的注意事项满足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对功能分区的要求;从农业园区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农业园区建设的性质、规模和自然条件等。做到重点突出,全面协调。单个功能区相对集中。较小规模的交通、仓库、机耕站、绿化隔离带等用地,要并入规模较大的功能区,不单独设立功能区。功能分区的调整要注意结合效益,实施综合效益最好的方案。突出自身特色。影响功能分区的因素影响农业园区功能布局的因素很多,但以产业为主的农业园区规划核心的角度来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的效益水平、产业关联程度、功能相似性、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及对农业园区的定性定位方面。农业园区的功能分区(1) 生产区(2) 示范区示范区内仅布置有代表性的作物生产场地,安排专人讲解、示范。游人还可动手参加生产,体验劳动的辛勤与丰收的喜悦,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知识。(3) 观光区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的风景资源,在其中规划游览道路,增设园林小景,林间漫步,尽览湖光山色。结合农业观光区的性质,可以布置百果园、百花园等园林景区。充分利用具有历史价值和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建立风景点。将条件好的村寨开发成观光项目。(4) 管理服务区此区包括管理、经营、培训、咨询、会议、车库、产品处理厂、生活用房等,与农业园区主要干道有方便的联系,一般位于大门入口附近,到管理区内有车道相通,以便运输和消防。(5) 休闲配套区一般包括餐饮、垂钓、度假、游乐、烧烤等,营造一个能使游人深入乡村生活空间、参加体验的场所。一些以度假为主的农业观光区中,除了一般的旅馆外,还可设立专门的别墅区、小木屋区,提供更为舒适的住宿条件。四、 农业园区的景观分区规划景观的形象是指外部形态的形状、尺度和色彩等;景观的意境是指设计者通过各个空间结构的组织和各元素的符号处理,使景观表现出设计者的意愿和内涵,以充分显示其环境特征、性质及可识别性;景观风格则是景观规划的灵魂。五、 土地规划1•土地规划利用的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内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农业用地、建筑用地、林业用地、难利用地、滨河水系等各类用地的面积和现状比例;人均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及森林覆盖率等。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 依据土地使用的现状情况,使其发挥最大潜能;(2) 充分考虑土地区位条件、生态环境与地价之间的相互关系;(3) 注重农业区的土地地位与其周围环境的作用;(4) 分析土地的水文、地貌、地质、植被状态及其基本情况;(5) 综合分析各地块的特色,确实规划功能与性质;(6) 充分考虑到规划期内的各种不可预测因素可能造成的土地供需变化,对规划指标留有余地,保证土地供需能够长期平衡;(7) 要达到综合效益最优,总体效益最佳;(8)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规划耕地数量不能比现状少,必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用地界限的确定观光农业园区以生产和观光为主,所以生产区和观光区所占面积要大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农业园区以发展高新科技为主,所以生产区和科研区所占面积大一些;基地农业园区主要以生产为主,生产区占很大比例。六、 总体规划各类指标的确定指标筛选的原则系统性;协调性;通用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多样性。规划指标和建设标准(1) 建设规模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一般核心区的面积在200hm2,示范区的面积一般在333.33-1333.33hm2,辐射区的面积一般在13333.33hm2。国家级的农业园区建设总投资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省级的农业园区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各级配套资金和农业园区建设单位的自筹资金准时足额到位。(2) 农业园区的布局指标平原地区要做到土地平坦、田块成方、道路相连、树林成网、水渠相通、环境优美、林木覆盖率大于平原甲级绿化标准(25%以上)。山地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地方按平原的要求进行,达不到平原地区条件的做到耕地梯田化,并植树造林,林木覆盖率达到30%。(3) 土壤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超过周边地区同类土壤的1-2个百分点。积极推广生物肥料和作物秸秆还田;通过采用配方施肥和复合施肥技术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绿化率灌溉工程建设指标南方双季水稻产区及粮食高产区不低于90%,北方旱地农业灌溉区不低于80%。综合效益指标农业园区建成后的主要经济指标应高于同类地区的30%-40%。绿色食品的产出率不低于70%(A级和AA级)。农业园区建成后,使周边地区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水平比以前提高15%以上。省级以上的农业科技园区每年培训农民1000人以上,向周边地区推广先进技术2项以上。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指各农业地域与农业设施的最大可容量,又称合理容量和最大游人接纳量。技术水平指标农业园区的技术水平指标应高于周边同类地区。示范区在普及良种良法、栽培化模式、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5项技术的基础上,每个农业园区再根据各自的特点重点选择2项省级高新农业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和示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标准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规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组织管理标准农业园区要有完善的管理机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运行机制,还要有科学的总体发展计划,与当地发展规划相衔接。七、道路系统规划主要内容:选线原则上要顺从山势和河谷地形,纵坡不超过6%,路基宽度不得小于8.5m;尽可能地选择沿溪线或山脊线,减少工程开挖量,减少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景区循环线路定线“过景而不穿景”绕开距离以实际地形而定,景点至路基边缘以不少于50m为宜;进入景区道路的人工构造物设计尽量适应自然,就地取材,形式多样化;加强山区路基综合排水和防护措施,保证道路稳定、车辆行驶安全和游客的人身安全;临时停车场的选址设计要尽可能地选择在通风良好的开阔地段,防止过多车辆的尾气排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道路布局的总体要求:道路建设与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要求相适应;农业园区的核心区的主干道路面需要硬化,与各功能分区的支道及现有田间的路网连接,形成各功能区、公共管理区、居民区以及风景点的交通网络;干道、支道、田间路和生产路相互衔接,形成网络;各级道路尽量与方田、渠道设置相结合,减少占地,并有利于农业机械操作。八、管线规划管线规划的基本特性:依附性;动态性;复杂性。管线种类与特点管线种类(一般意义)给水(原水、自来水、净水、中水);排水(雨水、污水、合流);电力(架空线、电缆)电信(电话、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网络);燃气;热力(蒸汽、热水、回水)管线种类(输送方式)光、电流管线(电力、电信);压力管线(给水、燃气、热力);重力自流管线(排水);管线种类(敷设方式);架空(电力、电信、热力)地下敷设(直埋和综合管沟、适用于所有管线);管线种类(弯曲能力);可弯曲(电力电缆、电信光电缆、给水、燃气、热力);不易弯曲(排水、电力管沟、电信管沟)。管线综合要点平面布置满足本系统布局要求;满足管线水平间距要求;尽量敷设于道路下;尽量敷设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下;平行于道路红线;减少交叉穿越。竖向布置满足埋深或高度要求;满足管线垂直间距要求。避让原则压力管让重力管(不同管线);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不同管线);小管让大管(同类管线);分支管让主干管(同类管线)。综合管沟集中布局多条管线;管路宜在机动车道下;宜同沟布设电信电缆、低压配电电缆、给水管、供热管、雨污水管;不宜布设燃气管。管线综合规定由道路红线至中心线,管线顺序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庭院中由建筑边线向外,管线顺序为:电力、电信、污水、燃气、给水、供热道路红线大于等于30米时,宜双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气配气管,道路红线大于等于50米时,宜双侧布置排水管。管线相交时。自上而下宜为: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交叉点管线高程应根据排水管高程确定。架空管线中,同一性质的管线宜合杆架设。架空管线宜设在人行道上距离缘石不大于1米的位置,有分隔带的宜布置在分隔带内。§4文件及图纸总体规划编制汇总文件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农业园区的目标定位;农业园区发展战略;农业园区产业布局;农业园区功能布局、设计原则;农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说明;景观系统规划设计;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分期建设计划;评价;管线综合规划说明。总体规划需要做的图纸位置图;现状图;功能分区图;道路系统图;竖向规划图;景区建筑规划图;电气规划图;管线规划图;绿化设计图;总体规划平面图。§5保障体系政策措施保障;组织保证;科技创新与科技保障体系建设;人才保障机制;资金保障体系;环境生态保障体系;风险保障机制。Chapter5不同类型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1示范型农业园区的规划布局示范型农业园区: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或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设施高新技术为一体,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适用高新技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人、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开发方式。一、示范型农业园区的规划要点园区的示范项目种植业高新技术示范。粮、棉、油、糖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作物的增产中,良种的作用占30%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选育出40多种作物的5000多个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3-5次,每更换一次可使单产提咼10%左右。农作物规范化栽培和模拟技术示范;农作物规范化栽培,就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微机模拟技术,组装配套最佳栽培技术措施,按程序设计实现作物最佳形态生理指标,以获取预期产量和经济效益。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有三种形式:A.指标化栽培。B.规范化栽培。C.模式化栽培。水稻咼产、省工、节本、咼效栽培技术示范;旱育稀植与抛秧以及节水种稻、配方施肥、化学调控、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组装成成套高产栽培技术。优质小麦高效栽培新技术示范;优质小麦品种具有抗白粉病、叶锈病等主要病害性能以及抗寒、抗旱等抗逆能力,食品加工品质性状、穗粒重等产品性状。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以机械为载体,以大豆生态区-品种-栽培技术-措施标准系列配套为目标,综合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形成一套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标志性工程。玉米高产稳产的精准农业技术示范;精准农业技术是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系统)、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结合农学、地学、生态学规律和模型,对玉米生产过程实施机械精确定位、定量操作的一套现代农业集成技术。抗虫棉栽培技术示范;省工高效的集约高产耕作栽培技术的示范;精量播种技术的示范;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技术示范;农作物种子包衣技术示范;先进的间套复种技术示范;间作套种畦式规格化,有利于合理利用农时季节和光热资源,特别是为发展小型多用农业机械创造条件。间套作物中经济作物的比重增大。改革种植制度,不仅着眼于农作物复合生物系统,而且使畜牧业之间的物质代谢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循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低产稻田配套增产技术示范;北方旱地农业增产配套技术示范;油料作物丰产栽培技术示范;盐碱地植棉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农作物栽培机械化技术示范。种植业产品加工技术示范。水果和蔬菜的采后处理、保鲜及延长贮藏期的系列技术,能使果品损耗率降低20%-30%,产值提高40%-50%。主要农产品质量加工技术研究:稻、麦、玉米等作物产品质量加工系列技术;茶、丝、麻等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加工系列技术。节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节水农艺技术示范,包括抗旱节水品种、秸秆覆盖、少耕免耕、节水增产栽培、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抗旱剂、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包括灌溉节水技术、主要作物的节水、增产、高效灌溉制度、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灌区节水管理技术、雨水集蓄与高效利用技术、区域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等。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水稻浅湿灌溉技术;改进沟畦灌技术;膜上灌技术;坐水种技术。根据作物各生育期对水分亏缺的反应,调亏对作物生产和产量的补偿效应,不同作物的最佳调亏阶段、调亏程度(水分亏缺的下限及历时)以及相对应的灌溉制度,调亏灌溉综合技术体系的开发等。不同节水技术条件所适宜的化肥耦合技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耕作栽培技术;覆盖保墒及节水灌溉配套技术;干旱丘陵地区抗旱保苗的移动式简易节水农机具研制及其节水配套技术;雨水汇集方式及配套技术;蓄存雨水的高效利用技术;雨水贮存与净化技术。设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设施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新品种引进与营养液栽培技术示范;植物组培脱毒快繁技术示范;设施生产机械作业技术示范;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及经营管理模式的示范;环境综合调控技术示范;洁净无公害蔬菜安全卫生标准的快速检测技术示范;洁净无公害蔬菜采后处理工程技术示范;设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日光温室建造新结构、新材料示范;新型拱棚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日光温室平衡施肥技术示范;日光温室病虫害生态综合防治技术示范;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示范;膜下节水暗灌技术示范;农用塑料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示范;穴盘育苗技术示范;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畜牧业高新技术示范。示范推广畜、禽、草优良品种项目;示范猪禽集约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北方冬季塑膜暖棚饲养畜禽配套技术;示范保护、改良天然草场和建立人工草场综合技术;示范优良家畜繁殖技术;牛胚胎移植系列技术的示范;饲料开发和合理利用技术;引进优良肉用种牛,采用胚胎移植改良当地奶牛和肉牛技术示范。水产养殖高新技术示范。水产养殖优良品种技术示范;水产养殖技术示范;集约化水产养殖技术示范;“三网”高产养殖技术示范;中型水域资源增殖技术示范;水产精密养殖增产配套技术;鱼用饲料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肥料新技术示范。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技术示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示范;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示范;配方施肥及化肥适用技术示范;秸秆还田技术示范;生物肥料和菌肥施用技术示范;平衡施肥技术示范。植物保护新技术示范。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示范;生防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病虫害、草害新技术示范;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示范;草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的选择项目选择的原则要服从于农业园区的定位;充分考虑市场需要;引进国内外项目要坚持先进适用的原则;考虑开发的难度和投资风险。示范项目的选择第一层次为种子种苗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教育培训与观光休闲产业等;第二层次为设施栽培(养殖)、特色种养、多色农业等;第三层次为露地名特优瓜果、蔬菜、饲草种植,大田优质农作物生产以及常规养殖等。示范型农业园区示范项目的系统设计根据农业科技园区示范项目的特点,示范项目建设系统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程、种植业工程、养殖业工程、林业工程、农业机械工程、农副产品加工工程、科技开发工程、设施农业工程等。另外,农业科技园区示范项目系统还应包括低产田改造治理工程等方面的内容。示范项目的分类根据农业产业结构划分为种植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畜牧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水产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按种植方式划分为大田种植高新技术示范项目与设施种植高新技术示范项目;根据资金、土地和劳动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分为土地节约型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劳动节约型高新技术示范项目、资金节约型高新技术示范项目;根据示范项目布局和投资安排的比重,一般把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分为主导项目、配套服务项目、科技开发项目、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二、示范型农业园区空间结构上的布局三区布局原理一般来说,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农业园区,在空间结构上的布局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区(中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是整个农业园区的中心区。核心区有完整的边界和明确的范围。一般大型的农业园区的核心区面积在66.67-200hm2范围内。园区的管理机构、大部分经济实体组织和工厂化育苗车间、生物技术组培中心、新品种引种区、设施园艺区、科研开发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和信息中心都集中在核心区。示范区是农业园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基地,它还是核心区的农业产业化带动基地、农业园区的主要示范平台、核心区的直接作用对象。同样,示范区也有完整的边界和明确的范围,一般示范区紧靠核心区的附近,其面积大约是核心区面积3-5倍(200-1000hm2)。辐射区一般离核心区的距离较远,它并不在农业园区的界域内,没有完整的边界和明确的范围,只能划出大致的影响层面或作用的半径。它是园区核心区的主导产业涉及和影响到的周边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区域或在地理环境、资源特点、生产与经济特征相近的同类型的农业区域。辐射区一般紧靠在示范区面积的10-15倍(2000-13333.33hm2)。农业园区内三区的联结关系:核心区是园区的主体,示范区和辐射区是园区的从体。农业园区的三个区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科技对接、品牌对接和服务对接,来完成的。核心区先进技术和农产品生产模式扩散到示范区、辐射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整体模式的扩散。将示范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效运行机制、方法和内容,移植到另一个相类似地域进行复制,开拓新的农业园区。类型的扩散。将示范区某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类型扩散到其他区域进行推广。方法的扩散。示范区科研、生产和技术开发的方法在其他区域进行推广。运用三区布局原理对示范型农业园区进行布局整个园区包括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相对集中,边界清楚,管理紧凑;示范区范围为核心区的3-5倍,与核心区一般相连或距离不远;辐射区范围为核心区的20倍,可以相邻也可以间隔,提倡跨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发挥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势,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园区内部要明确地进行功能分区。一般来说,核心区内分为精品生产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新技术展示区、科普教育区、休闲观光区、生活区及管理服务区等。§.2观光型农业园区的规划布局观光农业园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系统,是一个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起来的以农业为背景,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以城市居民的观光、休闲、娱乐和青少年教育为服务对象,开发各具特色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变更合同3篇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液压与气压传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二手房交易预定合同及居间服务保障书版B版
- 2024年度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合同
- 2024年半金属汽车刹车材料合作协议书
- 2024年度技术服务合同技术要求和服务内容
- 2024年度信息技术服务收尾合同范本2篇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电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版权质押合同标的版权评估及质押手续2篇
- 购销合同中英文
- 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基础》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大剧院舞台设备灯光及音响系统监理
- 磨床精度检查表
- 关于投资运用旋流电解技术生产电解铜
- GB 10767-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幼儿配方食品(高清版)
- 食品小作坊食品原料进货台账【精选文档】
- 高中物理必修二学考复习课件(全册)
-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功能测定及设备调试记录
- 人力资源部员工档案管理业务流程
- 麻阳九曲湾铜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2013070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