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G353线中锋至江津界地灾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路面说明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1.gif)
![綦江区G353线中锋至江津界地灾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路面说明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2.gif)
![綦江区G353线中锋至江津界地灾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路面说明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3.gif)
![綦江区G353线中锋至江津界地灾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路面说明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4.gif)
![綦江区G353线中锋至江津界地灾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路面说明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174f5d601d91746f0dedc186f696e97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綦江区G353线中锋至江津界地灾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路面说明---7预预施工段划分情况本项目全长3.720km,无标段划分。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5421-201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和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T5521-2019)对原路的整治措施及要求《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5421-2018规定: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方案应根据路况、结构、材料、施工、荷载、环境、经济、安全等方面因素,经过综合比选后合理确定。本项目经过对路面的调查及数据分析,旧路大部分路面破损严重,仅少数路段路面较好,而且路基及路基排水系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路面出现了裂缝、沉降变形、坑槽等较严重的病害,这些既有病害将使路面存在很多潜在的隐患,长期使用必定会大致路面的大面积损坏。个别破损严重路段,行车已较困难。为保证道路的长期正常使用,消除道路的潜在隐患,需对道路进行改造。路面结构形式的技术经济比选根据对既有道路的状况调查及评价,结合病害分析及诊断,确定本次路面改造方案为路面结构性修复,针对结果性修复设计可采用再生方案和在原路面结构层上加铺路面结构方案。由于原路面结构层为5cm厚沥青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结构,其基层由于施工质量差水泥含量低,已无法满足现阶段要求。加铺方案需铺筑较厚的路面结构层,造成路面标高提升较多,以及本着环保,节约资源的基本指导思想本次设计建议采用再生方案。方案比选方案一:厂拌冷再生该方案为铣刨原路面结构25cm后,至拌合厂,经破碎,筛分后,以一定的比例与新集料、活性填料、水分进行常温拌合后重新铺筑20cm厚底基层。面层:5+4cm厚沥青混凝土面层基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20cm厚全深式冷再生底基层(原道路的路面及水稳层厂拌冷再生利用)洗刨5cm沥青混凝土面层+20cm厚底基层优点:a、对混合料配合比控制更为准确,提高路面平整度,保证路用性能;缺点:a、造价较高、工期较长,需对旧路面结构铣刨后运输至拌合厂集中拌合后再运输至原路面点重新铺筑。方案一再生总造价:360万元方案二:全深式冷再生该方案为利用全深式冷再生设备将道路25cm厚旧路面材料就地打碎,并加入适当的新集料及水泥后拌和压实再生21cm厚底基层。面层:5+4cm厚沥青混凝土面层基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21cm厚全深式冷再生底基层(原道路的路面及水稳层全深式冷再生利用)优点:a、成本低,全深式冷再生由于全部利用了旧的铺层材料,新增集料较少,减少了对路面材料的运输成本。b、效率高,工期短;道路全深式冷再生机械施工一次性可以完成铣刨、破碎、添加、拌和及摊铺,从而简化了施工程序,缩短施工工期。缺点:a、由于原路面结构不同段落材料情况存在不同差异,施工过程中再生质量不易控制。混合料配合比,无厂拌法施工准确,且对施工技术要求高。方案二再生总造价308万元综合考虑本项目建设条件、工程规模及工程投资、经济评价、环境影响、土地占用等因素,对相关备选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由于本项目影响区多以旅游业为主,交通量较小,重车较少,方案二全深式冷再生底基层其施工质量满足现阶段道路等级要求,方案二较方案一建造成本少52万元,且方案二较方案一施工较为便捷,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道路路基的损坏,同时现目前G353永新镇至中峰镇段已采用冷再生方案并完工交付,从目前后期运营情况来看,效果良好。综合比较本次设计推荐采用方案二。交通量交通量预测(1)交通量根据业主单位提供的统计交通量,得出綦江区G353线中锋至江津界地灾治理工程全年日均交通量(混合交通量)如下:平均日交通量(辆/日)表5-1-1平均日交通量(辆/日)小货车中货车大货车小客车大客车分类日平均932413333348232综合日平均2258(2)交通组成车辆类型组成及轴载汇总表5-1-2车类别前轴数前轴重(KN)后轴数后轴重(KN)日均交通量(辆)小货车(1类)124148932中货车(3类)148.5197.15513大货车(4类)1622119333小客车(1类)119.3127.9348大客车(2类)131.2165.6232交通量预测根据现状交通量,预测交通量按年增长率前6年按照7%增长,后4年按5%增长,表5.2-1交通量预测结果辆(小客车)/日年份2020202320262030预测交通量2258281134883882其中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978113213101589从交通量预测结果来看,拟建项目预测末年年平均日交通量将达到4482辆/日(标准小客车)根据交通量调查分析,初始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978辆/日,方向系数取50.0%,车道系数取100.0%。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表A.2.6-1确定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下表所示。表5.2.1-1车辆类型分布系数车辆类型2类3类4类车型分布系数(%)28.243.528.3根据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下表所示。表5.2.1-2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车辆类型2类3类4类非满载车比例80.085.060.0满载车比例20.015.040.0根据表6.2.1,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层永久变形、疲劳开裂。根据附表A.3.1-3,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下表所示。表5.2.1-3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设计指标沥青层永久变形、疲劳开裂车辆类型非满载车满载车2类0.82.83类0.44.14类0.74.2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式(A.4.2)计算得到对应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和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7,765014,设计年限内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4082488,为中等交通等级。路面结构设计路面整治方案结合道路交通量及道路各路段检测情况,拟定如下二种路面整治方案:(1)整治路段路基标准横断面图Ⅰ(标高不受限段)本结构形式适用于沿线除桥梁外不受标高限制的一般路段:采用道路整治方案时考虑充分利用道路既有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尽量少提高原道路的路面高程。本方案采用全深式冷再生工艺利用原道路的5cm厚沥青砼路面及20cm厚原道路水稳层结构生成21cm厚的全深式冷再生底基层(3.0Mpa≥R7≥1.0Mpa),然后铺筑20cm厚5.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0Mpa≥R7≥3.0Mpa)、再铺筑9cm沥青混凝土面层。凿毛原道路的路肩后浇筑25.0cm的C20混凝土提高路肩高程至新的路缘标高,整治后路面标高比原路面标高高出25.0cm。需要注意本路段需要对软弱路段须治理后再进行全深式冷再生施工。其结构层如下:①上面层:4cm厚AC-13C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②粘层③下面层:5cm厚AC-16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④透层⑤基层:20cm厚5.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0Mpa≥R7≥3.0Mpa)⑥底基层:21cm厚全深式冷再生底基层(3.0Mpa≥R7≥1.0Mpa)(利用原道路的沥青路面及水稳层再生)(2)整治路段路基标准横断面图Ⅱ(标高受限段)本结构形式适用于沿线居民密集、路面标高不能提升的路段(标高受限制路段),对旧路面挖除至新结构层深度(下挖50cm),加铺21cm厚5.0%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3.0Mpa≥R7≥1.0Mpa)、20cm5.5%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0Mpa≥R7≥3.0Mpa)、再铺筑9cm沥青混凝土面层,整治后路面标高与旧路面标高一致。对于软弱路基部位,挖除软基80cm,采用小型夯实机进行夯实,用砂砾进行软基处理。其结构层如下:①上面层:4cm厚AC-13C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②粘层③下面层:5cm厚AC-16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④透层⑤基层:20cm5.5%厚水泥稳定碎石(5.0Mpa≥R7≥3.0Mpa)⑥底基层:21cm厚5%水泥稳定碎石(3.0Mpa≥R7≥1.0Mpa)路面结构验算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中表G.1.2,基准等效温度Tξ为23.7℃,由式(G.2.1)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24.9℃。可靠度系数为1.04。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中B.3.1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5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如表5所示。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Pi)。根据式(B.3.2-3)和式(B.3.2-4),计算得到d1,d2。把d1和d2的计算结果带入式(B.3.2-2),可得到各分层的永久变形修正系数(kRi),并进而利用式(B.3.2-1)计算各分层永久变形量(Rai)。各计算结果汇总于表5中。各层永久变形累加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总永久变形量Ra=3.2(mm),根据表3.0.6-1,沥青层容许永久变形为15.0(mm),拟定的路面结构满足要求。表6.2.1-1沥青层永久变形计算结果分层编号分层厚度(mm)竖向压力(MPa)修正系数(kRi)永久变形(mm)110.00.701.970.2215.00.693.060.5315.00.636.890.9425.00.557.791.1525.00.426.850.6总计3.2路表验收弯沉值采用附录B.7节规定荷载,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得到加铺后路面结构路表验收弯沉值为29.2(0.01mm)。交叉道路接顺方案在整治路段上的平面交叉路口根据不同路段整治结构形式应采用顺接方式接顺旧路口。由于有不同的断面处理方式,整治后的路面标高比原路面高出的差值不一,施工时在相应两断面之间采用纵坡顺接,在整治路段上的平面交叉口也因采用顺接方式接顺旧路口。路面主要材料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材料要求基质沥青面层SBS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指标应达到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道路石油沥青70#A级技术要求表7-1-1试验项目70#A级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延度(5cm/min,10℃)cm≥15T0605延度(5cm/min,15℃)cm≥100T0605软化点(R&B)℃≥46T0606闪点℃≥260T0611动力粘度60℃Pa.s≥180T0620含蜡量(蒸馏法)%≤2.2T061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99.5T0607薄膜烘箱试验163℃×5h质量损失%≤±0.8T0610针入度比%≥61T0604SBS改性沥青路面沥青加铺层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6.2中的技术要求(见下表):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表7-1-2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0.1mm)50JTJT0604-2000针入度指数PI≥+0.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JTJT0605-1993软化点(TR&B),不小于(℃)70JTJT0606-2000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JTJT0625-2000闪点,不小于(℃)230JTJT0611-1993溶解度,不小于(%)99JTJT0607-1993弹性恢复(25℃),不小于(%)90JTJT0662-2000离析,软化点差,不大于(℃)2.2JTJT0661-2000RTFOT后残余物质量损失,不大于(%)±1.0JTJT0610-1993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JTJT0604-2000延度(5℃),不小于(cm)15JTJT0605-1993SHRP:原样沥青动态剪切76℃G*/sinδ,最小(kPa)1.0AASHTOM320-03T315-04RTFOT试验后AASHTOM320-03T240-03动态剪切76℃G*/sinδ,最小(kPa)2.2AASHTOM320-03T315-04压力老化后AASHTOM320-03R28-02动态剪切31℃G*sinδ,最大(kPa)5000AASHTOM320-03T315-04蠕变劲度-12℃,最大m值,最小(Mpa)300AASHTOM320-03T313-040.3路用性能分级PG76-22AASHTOM320-03注:①SHRP指标作为代理商或供应商对每批次沥青结合料的质量承诺,其余常规指标作为施工质量控制。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应按表“改性乳化沥青的品种和使用范围”进行选用。质量应符合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的品种和使用范围表7-1-3品种代号适用范围改性乳化沥青喷洒型改性乳化沥青PCR粘层、封层、桥面防水粘结层用拌合型乳化沥青BCR改性稀浆封层和微表处改性乳化沥青质量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表7-1-4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PCRBCR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E25-1~103~3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5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6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40~10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53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97.5T0607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T0654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1T06555d,不大于%55T0655注:①破乳速度与集料粘附性、拌和试验、所使用的石料品种有关。工程上施工质量检验时应采用实际的石料试验,仅进行产品质量评定时可不对这些指标提出要求。②当用于填补车辙时,BCR蒸发残留物的软化点宜提高至不低于55℃。③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试验天数,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1d。个别情况下改性乳化沥青5d的贮存稳定性难以满足要求,如果经搅拌后能够达到均匀一致并不影响正常使用,此时要求改性乳化沥青运至工地后存放在附有搅拌装置的贮存罐内,并不断地进行搅拌,否则不准使用。④当改性乳化沥青或特种改性乳化沥青需要在低温冰冻条件下贮存或使用时,尚需按T0656进行-5℃低温贮存稳定性试验,要求没有粗颗粒、不结块。透层与粘层(1)沥青路面施工前在水泥稳定基层上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透层油的用量不宜超出下表要求的范围。沥青路面透层材料的规格和用量表表7-1-5用途乳化沥青规格用量(L/m2)半刚性基层PC-2或PA-20.7~1.5注:①表中用量是指包括稀释剂和水分等在内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的总量。乳化沥青中的残留物含量以50%为基准。(2)路面面层采用双层式沥青混凝土结构,必须在两层沥青混凝土间喷洒粘层沥青。其用量参照下表实施。沥青路面粘层材料的规格和用量表表7-1-6下卧层类型改性乳化沥青规格用量(L/m2)新建沥青层PC-3或PA-30.3~0.6封层要求水泥稳定碎石顶面应设置下封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采用ES-2型,其材料及用量应满足设计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厚度。稀浆封层矿料规格表7-1-7规格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ES-210090~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稀浆封层技术指标要求表7-1-8实验项目阳离子乳化沥青(PC-2)可拌和时间(25℃)120粘聚力试验不小于(S)30min(初凝时间)60min(开放交通时间)1.22.0负荷车轮粘附砂量不大于(g/m2)450湿轮磨耗损失浸水不大于(g/m2)800浸水6d不大于(g/m2)—轮辙变形实验的宽度变化率不大于(%)—下封层施工应严格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第6.4条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粗集料(1)集料的基本性质要求为保证沥青加铺层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卵石破碎石料或其他优质石料作为表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石料,石料应满足下表所示的技术要求。集料技术要求表7-1-9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上面层下面层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T0304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级4级T0616吸水率不大于%2.0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815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0320石料磨光值(面层石料)不小于BPN42-T0321石料的破碎面积不小于%100T0346注:①其中磨光值对于底层可不作要求。(2)集料的级配要求特别强调粗集料的第二次破碎应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或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在路面加铺工程中,拟采用两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S9、S10;粗集料的级配组成应满足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沥青混凝土粗集料的级配要求表7-1-10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26.519.013.29.54.75S910~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细集料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起质量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沥青混凝土用细集料的技术要表7-1-11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T0328坚固性(>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T0333砂当量不小于%60T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0345细集料的级配应满足下表所列的级配要求。本工程不使用天然砂。沥青混凝土用细集料(机制砂)的级配要求表7-1-12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填料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细磨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应符合表7-1-12要求。本工程不使用回收粉。沥青混凝土用矿粉的质量要求表7-1-13项目单位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g/cm32.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粒径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T0351<0.075mm%75~100T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面层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5级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好的抗剥落剂;同时采取掺加一定量的消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沥青混合料(1)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如下表所示:粗型和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表7-2-1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粒径(mm)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粗型密级配名称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16162.36AC-16C<38AC-1313.22.36AC-13C<40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料矿料级配范围混合表7-2-2混合料类型AC-13CAC-16C筛孔(mm)通过率%19.010016.010090~10013.290~10076~929.568~8560~804.7538~6834~622.3624~5020~481.1815~3813~360.610~289~260.37~207~180.155~155~140.0754~84~8油石比4.0~6.04.0~6.0(2)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要求沥青混凝土AC-13C及AC-16C的性能要求如下表所示: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表7-2-3技术指标改性沥青AC-13CAC-16C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8.0≥8.0T0709-2000流值(0.1mm)15~4015~40T0709-2000空隙率VV%4.0~6.04.0~6.0T0705-2000矿料间隙率VMA%≥14.0≥13.5T0705-2000沥青饱和度VFA%65~7565~75T0705-2000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5≥85T0709-200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5≥80T0729-200060℃动稳定度DS次/mm≥2800≥1000T0719-2000渗水系数ml/min≤120≤120T0730-2000低温弯曲应变-10℃με≥2500≥2000T0715-200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两面各75T0702-2000沥青混合料其路面抗滑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抗滑技术要求7-2-5年平均降雨量(mm)交工检测指标值横向力系数构造深度(mm)>1000》54》0.55250-500》45》0.4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水泥:采用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的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应长于3小时,终凝时间宜在6小时以上,因气候原因水泥终凝时间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应掺加缓凝剂,水泥及必要的外掺剂的物理性能及化学成分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应规定。(2)集料:用于水泥稳定的粗集料采用当地的石灰岩轧制而成,碎石的压碎值≤30%,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基层);细集料宜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屑或天然砂,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集料级配应满足下表要求:水泥稳定类集料颗粒组成范围表7-3-1层位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31.519.09.54.752.360.60.075基层10068~8638~5822~3216~288~150~3<25<7底基层10093~10075~9050~7029~5015~356~200~5<25<7(3)水:凡饮用水均可使用,遇有可疑水源时,应进行实验鉴定。(4)水泥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应不小于98%,7天龄期的浸水抗压强度应不小于3.0Mpa,最大不得超过5.0Mpa,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应不小于97%,7天龄期的浸水抗压强度应不小于1.0Mpa,最大不得超过3.0Mpa。各项试验应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进行,基层水泥用量暂定5.5%,底基层水泥用量暂定5%,具体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配合比,但水泥含量不得超过6%,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调整级配。底基层(全深式冷再生底基层)(1)水泥水泥全深度冷再生可使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及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及普通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高,抗干缩性好,但耐腐蚀性较差;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低,但后期强度增长快,耐腐蚀性好。建议选用早期强度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以缩短养护周期,若能保证养生条件,也可以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水泥技术要求表7-4-1实验项目技术要求比表面积(m2/Kg)≥300标准稠度用水量(%)∥初凝时间(min)≮180终凝时间(min)≮360安定性(mm)≯5水泥胶砂强度(Mpa)3天抗折强度≥3.53天抗压强度≥18.0(2)石屑石屑宜采用机制砂,应洁净、干燥、无杂质,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水泥技术要求表7-4-2检验项目指标要求水洗法小于0.075mm颗粒含量(%)≯12砂当量(%)≮50塑性指数(%)<6(3)水:凡饮用水均可使用,遇有可疑水源时,应进行实验鉴定。(4)强度:基层混合聊的7天浸水无侧限压力抗压强度不应小于2.0Mpa。新旧路面搭接起终点及桥梁两侧的路面采用搭接过渡布置,详见路面搭接过渡设计图。施工注意事项乳化沥青粘层施工(1)施工技术要求①粘层油喷洒应用智能型沥青洒布车自动喷洒,保证粘层沥青能均匀满布,局部可用刷子人工涂刷。②原路面清扫,由于中、下面层铺筑完成后,施工车辆通行会带来尘土污染,为了使层间结合更好,在铺筑表面层之前2~3天对有浮土污染地段进行清扫,必要时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对有泥饼粘贴污染的地段,使用钢刷刷洗,并用扫帚清扫,然后以清水冲洗。③粘层材料采用中凝快裂阳离子乳化沥青,推荐用量为0.3~0.7L/m2。施工时应根据现场温度适当调整粘层沥青的稠度与用量,施工后应形成均匀、饱和的油面。④为避免沥青混凝土铺筑过程中粘层沥青被运输车车轮带走,可视现场情况在粘层表面轮迹部位均匀撒布用量为3~5kg/m2,粒径为2~5mm,油石比为0.6%的预拌沥青石屑。⑤遮盖辅助设施,为防止对道路辅助设施(如防撞护栏、路缘带、分隔带以及标志牌等)的污染,使用特制的屏风遮挡,根据喷洒速度的快慢向前推动屏风。⑥当气温低于10℃或路面潮湿时,不得浇洒粘层油。⑦浇洒粘层沥青后,严禁除沥青混合料运输车外的其它车辆、行人通过。⑧粘层洒布后应待其破乳、水份蒸发后方可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2)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①粘层材料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②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刮除,不得污染其他构造物。乳化沥青生产过程中,必须按下表规定的检查项目与频度,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表9-1-1施工过程中材料质量检查的项目与频度材料检查项目检查频率平行试验的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每2~3天一次2蒸发残留物针入度每2~3天一次3蒸发残留物软化点每2~3天一次2蒸发残留物延度必要时3透层油施工(1)沥青路面施工前在水泥稳定基层上都必须喷洒透层油,稀浆封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施工。(2)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的深度宜不小于5mm(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油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3)透层油的粘度通过调节稀释剂的用量或乳化沥青的浓度得到适宜的粘度,基质沥青的针入度通常宜不小于100。透层用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含量允许根据渗透情况适当调整,当使用成品乳化沥青时可通过稀释剂得到要求的粘度。(4)透层油的用量不宜超出下表要求的范围。沥青路面透层材料的规格和用量表表9-2-1用途乳化沥青规格用量(L/m2)半刚性基层PC-2或PA-20.7~1.5注:①表中用量是指包括稀释剂和水分等在内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的总量。乳化沥青中的残留物含量以50%为基准。(5)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6)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使用的喷嘴宜根据透层油的种类和粘度选择并保证均匀喷洒,沥青洒布车喷洒不均匀时宜改用手工洒布机喷洒。(7)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洒布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立即撒布石屑或砂吸油,必要时作适当碾压。透层油洒布后不得在表面形成能被运料车和摊铺机粘起的油皮,透层油达不到渗透深度要求时,应更换透层油稠度或品种。(8)透层油洒布后的养生时间随透层油的品种和气候条件由试验确定,确保液体沥青中的稀释剂全部挥发,乳化沥青渗透且水分蒸发,然后尽早铺筑沥青面层,防止工程车辆损坏透层。沥青面层施工施工前准备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所有材料应有正式质量检验报告,只有符合部颁标准或设计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施工前应准备符合要求的各种施工设备,在校验合格后报经建立工程师批准。正式施工前应准备足够数量的拌和、碾压等施工设备,运输机械视拌和机生产能力、混合料运输距离而定,以保证能在摊铺机前形成一个不间断的供料车流为度,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配合比设计,配合比设计应遵循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以及试拌试铺验证的三阶段原则。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最终的生产配合比。应根据各种机械的施工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确定适宜的施工机械,按生产能力决定机械数量与组合方式,配备齐全的施工机械和配件,做好开工前的保养、调试和试机,并保证在施工期间不发生有碍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故障。建议每个工作面配备以下主要施工机械:拌和机:施工单位应根据合同工程量和工期配置合理的拌和机数量。拌和机必须采用性能良好的3000型或4000型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拌和机,拌制常规AC沥青混合料时,3000型产量应大于280t/h,4000型产量应大于320t/h,此外每台拌和机必须配备5个以上冷料仓、5个以上热料仓、1个80t以上热贮料仓。全部生产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配有良好的打印装置,具备二级除尘装置。摊铺机:每个沥青混凝土施工作业面必须配备性能良好、型号相同、出厂日期和使用年限接近、压实功能接近的沥青混合料摊铺机三台(其中一台备用)。为了减少混合料离析,摊铺机应根据摊铺宽度配备合理长度和大小的螺旋布料器,要求最外侧螺旋边沿距侧向挡板的距离不超过30cm。压路机:每个沥青混凝土施工作业面必须配备11T以上双钢轮振动压路机4台;25T以上轮胎压路机3台;小型压路机1台(其中一台振动压路机备用)。自卸汽车:载重量15t以上的自卸汽车不少于20辆。非接触式平衡梁装置两套。智能型沥青洒布车1辆。必须配备性能良好、精度符合规定的质量检测仪器,并配备足够的易损部件。主要仪器设备如下:针入度仪;延度仪;软化点仪;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仪;马歇尔试件击实仪;试验室用沥青混合料拌和机;脱模器;沥青混合料离心抽提仪(带矿粉离心加速沉淀仪);沥青路面用标准筛(方筛孔);集料压碎值试验仪;烘箱(至少两台);试模(不少于12只);恒温水浴;冰箱;路面取芯机;路面弯沉仪;砂当量仪;路面平整度仪(三米直尺);改进型渗水仪;构造深度测定仪(铺砂法);车辙试验机;真空法最大理论密度测定仪(必须由具有试验检测甲级资质的试验室进行对比试验,并出具相关对比试验报告)。电子天平:称量10kg以上,感量不大于0.5g的电子天平1台;称量5kg以上,感量不大于0.1g的电子天平1台;0.01g感量电子天平1台;1mg感量电子天平1台。混合料的拌制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采用拌和机拌制,拌和机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和机的总拌和能力应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拌和机除尘设备完好,能达到环保要求。冷料仓的数量满足配合比的需要,具有添加纤维、消石灰等外掺剂的设备。拌和机必须配备计算机设备,拌和过程中逐渐盘采集并打印各个传感器测定的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温度等各种参数,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附录G的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总量检验的数据有异常波动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分析原因。各种集料必须分隔贮存,防止污染。集料进场宜在料堆顶部平台卸料,经推土机推平后,铲运机从底部按顺序竖直装料,减小集料离析。拌和机的矿粉仓应配备振动装置防止矿粉起拱,添加消石灰、水泥等外掺剂时,宜增加粉料仓,也可用专用管线和螺旋升送器直接加入拌和锅。拌和机必须有二级除尘装置,振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其余筛的控制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并尽量使热料仓大体平衡,不同级配混合料必须配置不同的筛孔组合。生产前应测定集料的含水量,经试验确定合适的干燥时间和温度以确保集料的完全干燥,烘干集料的剩余含水量不得大于1%。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通过在135℃及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照表观粘度(0.17±0.02)Pa·s、运动粘度(170±20)mm2/s、塞波特粘度(85±10)s的规定确定。缺乏温度曲线时,可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5.2.2-2的范围来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高值或低值。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根据实践经验并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5.2.2-3选择,通常较普通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提高10~20℃。混合料的运输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运料车不得超载运输、急刹车或急弯掉头对透层、封层造成损害。运料车的运力应稍有富余,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料车等候。装料时应多次挪动汽车位置,平衡装料,减少混合料离析,运输过程中必须用苫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赃物,否则必须设水池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运料车抵达现场后,应逐车仔细检测混合料的温度,低于摊铺温度的混合料应废弃。混合料的摊铺沥青混合料应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喷洒有黏层油的路面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时,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铺机的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摊铺机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并使其螺旋布料器相应于摊铺速度调整到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均衡的转动,两侧应保持不少于送料器2/3高度的混合料,以减少摊铺工程中混合料的离析。正式摊铺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铺筑过程中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待摊铺的表面已经调平到要求的平整度,待摊铺的下层表面应保持干燥、清洁、无浮土和杂物。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m~7.5m,通常宜采用两台或更多台数的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左右宽度的搭接,并躲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速度控制在2~6m/min范围内,改性沥青混合料放慢至1~3m/min。若因特殊原因必须或不得不停机时,应按照规定设置施工缝。混合料的摊铺厚度应根据路面设计厚度与松铺系数确定。松铺系数应根据混合料类型由试铺试压确定,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及路拱、横坡,并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附录G的方法由使用的混合料总量与面积校验平均厚度。沥青路面施工的最低气温不得低于10℃,不得在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5.2.2条执行,且不得低于5.6.6条的要求。每天施工开始阶段采用较高温度的混合料。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中面层根据情况选用找平方式,直接接触式平衡梁的轮子不得粘附沥青,铺筑改性沥青时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不宜用人工反复修整,人工补料作业只能用于局部、边角、接缝处,且应采用较细的混合料,不得使用单粒粗料或已低于压实温度的材料混合料的压实普通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通过在135℃及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照表观粘度(0.28±0.03)Pa·s、运动粘度(280±30)mm2/s、塞波特粘度(140±15)s的规定确定。缺乏温度曲线时,可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5.2.2-2的范围来选择,并根据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厚度等情况经试压确定。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根据实践经验并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5.2.2-3选择,通常较普通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提高10~20℃。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同时不得在低温状况下反复碾压,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集料嵌挤。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碾压速度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5.7.4的规定。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推移,碾压区的长度大体稳定,两端的折返位置随摊铺机前进而推进,横向不得在相同的断面上。高速公路铺筑双车道沥青路面的压路机数量不宜少于5台。初压紧跟在摊铺机后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使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初压通常宜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段则由低向高碾压,在坡道上应将驱动轮从低处向高处碾压。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有严重缺陷时进行修整乃至返工。复压紧跟在初压后开始,切不得随意停顿,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应尽量缩短,通常不超过60~80m。当采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组合碾压时宜安排每一台压路机做全幅碾压,防止不同部位的压实度不均匀。复压宜优先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以增加密水性,其总质量不宜小于25t,吨位不足时附加重物,使每个轮胎的压力不小于15kN。冷态时轮胎充气压力不小于0.55MPa,轮胎发热后不小于0.6MPa,且各个轮胎的气压大体相同,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的碾压轮宽度,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为止。对于边、角等大型压路机难以压实的部位应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做补充碾压。终压紧跟在复压后进行,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碾压轮在碾压过程中应保持清洁,有混合料沾轮应立即清除。对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但严禁刷柴油。采用喷水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且成雾状,不得漫流,以防混合料降温过快。轮胎压路机开始碾压阶段可适当烘烤、涂刷少量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也可少量喷水,并先到高温区碾压使轮胎尽快升温,之后停止洒水。轮胎压路机外围加设围裙保温。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调头、转向、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洒落矿料、油料等杂物。压实成型的路面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原材料质量检查在材料进场时已按“批进行材料全面检查的基础上,还应在日常施工过程中根据下表的要求进行质量检查。表9.3-1施工过程中材料质量检查的项目与频度要求材料检测项目检测频率粗集料外观(石料品种、含泥量等)随时针片状颗粒含量随时颗粒组成(筛分)随时(每2~3天1次)压碎值必要时磨光值必要时洛杉机磨耗值必要时含水量必要时细集料颗粒组成(筛分)随时砂当量必要时含水量必要时松方单位重必要时矿粉外观随时<0.075mm含量必要时含水量必要时道路石油沥青针入度每2~3天1次软化点每2~3天1次延度每2~3天1次含蜡量必要时改性沥青针入度每天1次软化点每天1次离析试验(对成品改性沥青)每周1次低温延度必要时弹性恢复必要时显微镜观察(对现场改性沥青)随时材料检测项目检测频率乳化沥青蒸发残留含量每2~3天1次蒸发残留物针入度每2~3天1次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每2~3天1次蒸发残留物针入度每2~3天1次蒸发残留物软化点每2~3天1次蒸发残留物的延度必要时表9.3-1沥青混合料检查频度和质量要求项目检测频率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试验方法混合料外观随时观察集料粗细、均匀性、离析、油石比、色泽、冒烟、有无花白料、油团等各种现象目测拌和温度沥青、集料的加热温度逐盘检测评定符合本设计要求传感器自动检测、显示并打印混合料出厂温度逐车检测评定符合本设计要求T0981逐盘测量记录,每天取平均值评定符合本设计要求传感器自动检测、显示并打印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0.075mm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2个试样的平均值评定±2%T0725、T0722抽提筛分与标准级配比较的差≤2.36±4%≥4.75±5%沥青用量(油石比)±0.3%马歇尔试验:空隙率、稳定度、流值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4~6个试样的平均值评定符合本设计要求T0702、T0709浸水马歇尔试验必要时符合本设计要求T0702、T0709车辙试验必要时符合本设计要求T0719施工质量检查验收表9.3-3沥青路面交工检查与验收的主要质量标准项目检测频率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试验方法外观随时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明显轮迹、裂缝、推挤、油斑、油包等缺陷,且无明显离析目测面层总厚度代表值(5点/km)设计值的-5%T0912极值(5点/km)设计值的-10%T0912表面层厚度代表值(5点/km)设计值的-10%T0912极值(5点/km)设计值的-20%T0912压实度代表值(5点/km)最大理论密度的93%T0924、T0922路表平整度标准差(全线连续)1.2mmT0932IRI(全线连续)2.0IRIT0933路表渗水系数1次/200m/车道100ml/min,合格率80%(100ml/min,合格率90%)T0971纵断面高程20断面/km±15mmT0911横坡度20断面/km±0.3%T0911构造深度5点/km≥0.55T0961/T62/63SFC全线连续≥54T0965水稳碎石施工拌和:为保证施工质量,建议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和,厂拌法应在设计配合比基础上增加0.5%的水泥剂量,在正式拌和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当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试材料的配合比。摊铺:可用人工摊铺或机械摊铺,其中基层应用摊铺机摊铺,其松铺系数可按1.30~1.35控制。碾压:先用6~8t的两轮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碾压1~2遍,然后再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摊铺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碾压。养护:碾压成型后,即进行洒水养生,以保持基层表面湿润为原则。基层养护期间(7天)内不得有车辆通行。原有改建路段需要通车的建议半幅施工。基层碾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压实度检测。基层养护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弯沉检测,检验方法严格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TF20一2015;就地全深式冷再生混合料工艺原理常温下将旧沥青路面以及部分基层材料经过现场破碎加工后,根据级配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新集料,同时加入一定剂量的稳定剂和适量的水,在自然的环境温度下连续完成材料的铣刨、破碎、添加、拌和、摊铺及压实成型等作业步骤,重新形成结构层。工艺流程图图10.2.1水泥稳定全深式冷再生工艺流程封闭交通→施工放样→准备原道路→准备新加料→冷再生机组就位→摆放和撒布水泥→冷再生机铣刨与拌和→碾压整形→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养生工艺操作要点全深式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原材料分析与级配设计沿再生路段各个代表工点取样,室内试验室对所取混合料及需要新添加的石屑进行筛分,参照水泥全深度冷再生的级配范围进行级配设计。水泥全深度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范围表10-3-1筛孔尺寸(mm)通过质量百分率(%)筛孔尺寸(mm)通过质量百分率(%)37.590~1002.3620~7026.566~1001.1814~571954~1000.68~479.539~1000.0750~304.7528~84(2)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的确定根据级配设计结果,按照《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分别配2.5%、3.5%和4.5%的水泥剂量进行击实试验,然后采用烘干法测定试件最佳含水量,并计算最大干密度。(3)试件制备将具有代表性的RAP(RecycledAsphaltPavement)料烘干,待其温度降至室温(25±2℃),按照级配设计结果配料。然后按最佳含水量加水,拌和均匀后放在密闭容器内浸润备用。浸润时间建议2小时为宜。在浸润过的试料中,加入预定数量的水泥并拌和均匀。混合料应在1h内按下述方法制成试件,超过1h的混合料应该作废。分别配4%、4.5%和5%的水泥剂量制备试件,每组9个,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应不大于20%。用反力框架和液压千斤顶制备试件。制备一个预定干密度的试件所需混合料m=ρdV(1+w)式中:V——试模的体积(cm3);w——再生混合料的含水量(%);ρd——试件的干密度(g/cm3)。将试模的下压柱放入试模的下部,但外露2cm左右。将称量的规定数量的混合料分2~3次灌入试模中,每次灌入后用夯棒轻轻均匀插实。然后将整个试模放到反力框架内的千斤顶上,加压直到上下压柱都压入试模为止。维持压力1min。解除压力后,取下试模,拿去上压柱,并放到脱模器上将试件顶出。称量试件,并用游标卡尺量试件的高度。(4)养生参考《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养生方法,水泥全深度冷再生试件按照下述方法进行养生:试件从试模内脱出并称量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包复,放到密封湿气箱和恒温室内进行保温保湿养生。养生7d,整个养生期的温度应保持25±2℃。在养生期最后一天,试件不浸水;养生期结束后直接做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弹性模量试验。在试验之前,应再次称试件的质量。养生期间,试件质量的损失应不超过10g,超过者作废。(5)混合料力学试验及结果分析在室温条件下,对所制备并已完成养护的试件做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分别绘制水泥剂量-无侧限抗压强度、水泥剂量-弹性模量曲线图,根据普通水泥稳定类材料的设计指标(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syb创业培训申请书
- 小孩户口迁移申请书范文
- 家属房 申请书
- 2025年度新能源项目电力施工分包合同标准版
- 2025年度客车租赁与调度管理服务协议
- 2025年4通道扩展通话主站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互联网广告合同制作与审核指南
- 2025年度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承包合同
- 2023-2028年中国光电理疗仪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中国阴极丙烯酸电泳涂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人教版英语高考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 河砂、碎石生产质量保证措施方案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书:0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研究》
-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过关练习口算题大全附答案
- 红楼梦服饰文化
- 湖北省2024年村干部定向考试真题
- 2024年沙石材料运输合同
-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 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解读-讲义课件
- 教育心理学课件(完整版)
- 医保物价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