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道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道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道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道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道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概述项目背景牛滴路是渝中区北侧一条城市主干路,本次改造的是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起点位于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终点位于牛角沱,全长约为7.5km。牛滴路现状车行道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现状道路运营多年,加上近年来渝中区城市快速发展,伴随着交通量不断增大,造成牛滴路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路面出现松散、麻面、裂缝、坑槽、沉陷、凸起等沥青路面典型病害。为使牛滴路交通问题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恢复路面服务功能,同时提升、美化渝中区城市形象,我司受渝中区城市管理局委托,对牛滴路进行提档升级改造设计。项目区位图工程规模及设计范围本次改造的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是渝中区北侧一条城市主干路,起点位于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终点位于牛角沱,全长约为7.5km,路幅宽度16-37m不等,速度遵循原设计车速。本次工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铣刨5cm现状车行道沥青路面,加铺5cm玄武岩SMA-13上面层,对局部路基病害进行处理,对现状水篦子周边青石替换为花岗岩,替换破损水篦子及钢筋混凝土水篦子,替换路基段检查井井盖,对部分检查井提升和调平,车行道靠路缘石侧新增路平石,对过街管线进行更换,铣刨后恢复交通标线等。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1)牛滴路全线路幅宽度16-37m不等,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经过多年使用运营,目前路面损坏情况较为严重,出现了松散、麻面、裂缝、坑槽、沉陷、翻浆等沥青路面典型病害,有一定的行车安全隐患。(2)车行道路面破损陈旧较严重,极大影响渝中区城市整体形象。(3)人民群众对改善牛滴路使用功能的呼声日益高涨。综上所述,需要对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进行改造升级工作。工程建设条件沿线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设计起点位于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起点现状标高194,设计终点位于牛角沱,终点标高214,道路自西向东延伸,全长约7.5km。气象水文项目片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6°C,极端最高气温42.2°C,极端最低气温-1.8°C;年无霜期341.9天,雾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88.8mm,最大1518.7mm(1916年),最小644.3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总降雨的85%左右。项目建设交通、建筑材料条件道路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需求量较大,从经济性考虑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石料、砂料周围地区解决,石料主要有砂岩、石灰岩,石质坚硬、强度高;长江沿线细砂、特细砂及混合砂均可使用,运输方便。钢材、水泥、木材钢材、水泥、木材均可在渝中区购买,运输方便。沥青沥青可就近购买。运输条件本项目为道路改造工程,现状牛滴路为双向4车道城市主干路,周边道路众多,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综上所述,本工程建设条件成熟,适宜进行工程建设。道路现状情况调查及评价车行道路面使用状况评价及路面病害成因分析路面病害情况调查一览表本次主要通过人工观测的方式对全段路面病害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我们、业主单位对病害的意见,对全段病害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如下:路面典型病害(1)路面病害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经过多年运营,现状路面出现多种沥青路面典型病害,主要以松散、局部沉降、裂缝、老化等沥青路面面层病害为主,局部路段出现沉陷、翻浆、块裂、破损等现象。路面典型病害如下图所示:疲劳裂缝疲劳裂缝、龟裂、沉陷、破损(2)对现状检查井的调平和提升由于牛滴路已经营运多年,路面上部分检查井受车辆行驶产生震动和偏移,需要对这部分检查井进行调平和提升。现状检查井照片(3)对现状水篦子周边青石的更换为提升道路整体品质,将水篦子周边青石替换为花岗岩。将混凝土雨水篦子更换为铸铁雨水篦子。桥梁段破旧水篦子也需进行替换。现状雨水篦子照片(4)对信号灯过街管线的升级现状牛滴路高架桥滴水岩至牛角沱段部分信号灯过街管线埋置较浅,为提升道路整体品质,将过街管线进行更换提升。信号灯过街管线照片(5)玻纤格栅对现状道路存在过街管线区域、公交停车港区域、挖补区域进行玻纤格栅加固处理,详见平面图及病害处理大样图。(6)局部灌缝处理现状道路铣刨面层后,发现局部存在细小裂缝,故本次设计对这些裂缝进行灌缝处理,灌缝材料用公路专用灌缝胶。(7)道路病害统计表牛滴路病害统计序号病害内容起点桩号终点桩号位置长度(m)面积(m2)备注1道路纵向裂缝K1+740下穿匝道右侧352道路横向裂缝K1+760左侧匝道/73道路交叉裂缝K1+840右侧匝道/134道路横向裂缝K1+850右侧匝道/85道路横向裂缝K1+860左侧匝道/76道路纵向裂缝K1+865~K1+885右幅207道路纵向裂缝K1+865~K1+870右幅58道路纵向裂缝K1+905~K1+915右幅109道路横向裂缝17918左侧匝道/710道路搭接沉降K1+925~K1+965左幅40.0011道路纵向裂缝K1+922~K1+938右幅1612道路纵向裂缝K1+935~K1+945右幅1013道路纵向裂缝K1+988~K1+998右幅1014道路交叉裂缝K1+995~K2+015左幅2515道路纵向裂缝K2+038~K2+051右幅1316道路横向裂缝K2+065左幅1017道路横向裂缝K2+078左幅1918道路横向裂缝K2+130右幅919道路横向裂缝K2+136左幅1520道路沉降挖补K2+195~K2+203左幅8.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21道路沉降挖补K2+108~K2+116左幅8.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22道路纵向裂缝K2+195~K2+215右幅2023道路纵向裂缝K2+205~K2+220左幅1524道路纵向裂缝K2+230~K2+258右幅2825道路沉降挖补K2+230~K2+284右幅54.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26道路纵向及横向裂缝K2+272~K2+290左幅3027道路沉降挖补K2+305~K2+318右幅25.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28道路纵向裂缝K2+338~K2+348右幅1029道路横向裂缝K2+360左幅930道路交叉裂缝K2+370~K2+378右幅1331道路交叉裂缝K2+379~K2+390左幅2032道路纵向裂缝K2+385~K2+395右幅262条纵向裂缝33道路纵向裂缝K2+425~K2+445右幅2034道路纵向裂缝K2+422~K2+462左幅4035道路搭接沉降K2+558~K2+626右幅65.0036道路纵向裂缝K2+606~K2+622左幅1637道路沉降挖补K2+630~K2+645左幅15.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38道路交叉裂缝K2+648~K2+658右幅2039道路横向裂缝K2+675左幅940道路纵向裂缝K2+716~K2+726右幅1041道路横向裂缝K2+868右幅1042道路纵向裂缝K2+890~K2+904右幅1443道路横向裂缝K2+908左幅944道路沉降挖补K2+910~K2+925左幅30.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45道路不平K2+945处交叉口右幅25.0046道路不平K2+965处交叉口右幅15.0047道路横向裂缝K2+960处交叉口支线右幅1748道路搭接沉降K2+970~K3+020右幅50.0049道路沉降挖补K3+022~K3+045左幅45.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50道路横向裂缝K3+030右幅951道路沉降挖补K3+045~K3+055右幅20.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52道路横向裂缝K3+050右幅1053道路沉降挖补K3+060右幅2.2554道路沉降挖补K3+082~K3+137右幅55.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55道路交叉裂缝K3+135~K3+145左幅2556道路沉降挖补K3+165~K3+200右幅75.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57道路沉降挖补K3+178~K3+190左幅13.00调整坡度,以利于排水58道路破损K3+218~K3+248左幅110.0059道路交叉裂缝K3+220~K3+350左幅350大范围裂缝60道路纵向裂缝K3+240~K3+260右幅2061道路交叉裂缝K3+275~K3+295右幅3062道路沉降挖补K3+310右幅2.2563道路沉降挖补K3+225右幅4.5064道路交叉裂缝K3+325~K3+345右幅2565道路横向沉降K3+345右幅9.00病害成因分析通过分析路面病害调查,总结出道路路面病害产生原因主要如下:由于牛滴路运营时间较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荷载、环境等因素影响,致使路面沥青老化,失去粘结力,沥青混凝土骨料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路面形成松散、麻面、孔洞、坑槽。采用的设计依据、规范及技术标准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书(2)业主提供的工程所在地1:500地形图(电子版)(3)牛角沱滴水岩路道路工程竣工资料(2008年1月)(4)业主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设计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填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16)《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J103—2010)《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主要采用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设计行车速度:遵循原道路车速◆路面设计荷载:标准轴载BZZ-100KN◆设计控制因素:现状平面、现状纵坡◆车行道路拱横坡1.5%,人行道横坡2%(单向内坡)道路工程设计设计原则本次设计根据项目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设计原则:(1)遵循现状道路的技术标准,原则上不对原道路平面、横断面和纵断面进行改动。(2)坚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用技术标准,尽可能节约造价,避免工程浪费。(3)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4)减少对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6)材料要求:面层铺装材料在相同的功能区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平面设计本项目为道路整治工程,为了使牛滴路与周边道路、地块紧密衔接,本次设计对道路平面不加宽,也不进行任何改变。纵断面设计为了让牛滴路与周边商铺衔接紧密,本次设计对道路竖向不做改变。横断面设计(1)牛滴路保持现状路幅横断面宽度不变,标准车行道宽度17.5/24.5m。(2)改造后横断面:保持现状路幅总宽不变。车行道路拱横坡采用1.5%双向坡,曲线路拱,以利于排水需要。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结构综合考虑本项目交通量组成、对路面抗滑、抗车辙要求较高的特点,经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参考业主单位意见,本项目上面层路面结构推荐采用SMA-13作为上面层。根据对渝中区牛滴路路面状况调查,本次路面整治采用以下处理方式:1)对于牛滴路化龙桥路基段(K1+860~K3+348)道路沉降、网状裂缝处,应铣刨至病害源点,改造后路面结构如下:5cm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玄武岩SMA-13(新建)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kg/㎡(新建)SBS改性防水卷材贴缝(新建)25cm厚C30快干混凝土(φ12@纵向20cm横向20cm)挖补层(新建)实际深度以现场实际为准原基层(保持现状)碾压密实土路基(保持现状)2)对于牛滴路化龙桥路基段(K1+860~K3+348)普通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处,应铣刨至病害源点,改造后路面结构如下:5cm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玄武岩SMA-13(新建)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kg/㎡(新建)SBS改性防水卷材贴缝(新建)10cm厚C30快干混凝土挖补层(新建)实际深度以现场实际为准原基层(保持现状)碾压密实土路基(保持现状)3)牛滴路化龙桥路基段(K1+860~K3+348)路面整治后路面结构如下:铣刨5cm后铺设改性沥青玛蹄脂玄武岩SMA-135cm(新建)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kg/㎡(新建)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4cm(保持现状)沥青混凝土AC-256cm(保持现状)稀浆封层0.8cm(保持现状)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0cm(保持现状)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5cm(保持现状)4)牛滴路滴水岩(K0+000~K1+860)、李子坝桥梁段(K4+070~K6+171.51)路面整治后路面结构如下:铣刨5cm后铺设改性沥青玛蹄脂玄武岩SMA-135cm(新建)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kg/㎡(新建)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面层0.85cm(保持现状)聚合物沥青桥面防水涂料0.15cm(保持现状)C40钢筋混凝土10cm(保持现状)5)牛滴路华村立交桥梁段(K3+348~K4+070)路面整治后路面结构如下:铣刨5cm后铺设改性沥青玛蹄脂玄武岩SMA-135cm(新建)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kg/㎡(新建)AC-16改性沥青混凝土3cm(保持现状)柔性防水涂料0.15cm(保持现状)C40钢筋混凝土7.85cm(保持现状)新增路平石道路主线全线车行道外侧路缘石旁新增芝麻灰花岗岩路平石,路平石规格为25*3*50cm。检查井井盖与水篦子替换雨污水检查井井盖替换为球墨防沉降重型井盖,井盖规格为外框Ø800、内框Ø700、座高190mm,普通车行道上井盖承载力要求≥400KN,公交停车港内井盖承载力要求≥600KN。破损及混凝土水篦子均替换为球墨铸铁水篦子,水篦子尺寸为25*70*3cm,水篦子周边青石替换为花岗岩,花岗岩尺寸为20*20cm。路缘石修补刷漆为提高道路整体品质,本次设计拟将中分带及道路两侧路缘石破损处进行抗裂砂浆修复,路缘石外露锈蚀钢筋需进行打磨除锈再进行路缘石修复,最后路缘石整体刮腻子刷漆,油漆标号为国标RAL7047。防坠网设置本次设计检查井内新增防坠网或更新破旧防坠网。本次设计仅替换防坠网,警示柱设置化龙桥路基段有两处人行过街斑马线,现状道路中线处为混凝土块,景观效果差,且影响行人通行。本次设计将道路中心混凝土块拆除,新建两排警示柱,警示柱刷蓝白相间反光油漆,警示柱设置间距为1m。警示柱设计桩号为K2+163-K2+170,K3+012-K3+020。交通组织及交通标志标线施工期间交通组织(1)施工情况说明本项目临时占道施工时间为每日晚上10点半至次日早上6点,每日7.5小时。本次涉及施工路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全幅宽度为17.5-24.5m,双向4车道。考虑到驶离渝中区车辆较多,拟采用在夜间10点半后封闭单向一个车道施工的交通管制措施,分18段多点进行施工。单车道通行车道与封闭施工车道临时用反光锥形桶按间距2.5米一个摆放两排,以便警示来往车辆秩序通行。同时每隔500m保留50m作为故障车辆停靠区,施工期间有专职安全人员现场执勤。当日22:30开始摆放锥形桶和交通标志转换交通并封闭工作区域开始施工,次日05:30清理现场,撤出设备和施工人员以及非必要的交通标志和锥形桶恢复双向4车道的正常交通。按照此方式封闭交通,能够满足车辆通行要求,保障交通及施工安全。(2)半幅封闭交通控制区施工标志设置为了确保渝中区牛滴路路面整修工程半封闭道路施工的安全生产,依据《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15)),本工程采取半幅封闭施工措施,其交通控制区应设置:警告区、过渡区、缓冲区、工作区。道路入口设置施工告知牌,通告当地居民及过往车辆司机。=1\*GB3①警告区:提示前方道路施工,使行车者注意前方交通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警告区的最小长度80m。因本施工路段为城市主干道,速度与原道路设计速度保持一致,因此本工程警告区长度为80m最为合适。警告区内应依次设置通告、施工、禁止超车、道路变窄、限速、导向、双向通行等标志。=2\*GB3②过渡区:起导流作用,引导车辆改变行驶方向,保证车辆平稳地从封闭车道的上游横向过渡到缓冲区旁边非封闭车道,便于变换车道或平稳调转。车道封闭过渡区长度15m。本施工路段限制车速为20km/h,所以上游过渡区长度应取15m。上游过渡区应设置禁止驶入标志、锥形桶、导向标志。=3\*GB3③缓冲区:上游过渡区与工作区之间的路段,引导车流有序改变行车方向。缓冲区最小距离宜取20m,但可以根据路况实际增加距离。缓冲区与工作区交界处设置锥形桶、黄闪灯、导向标志,并对工作区实施有效隔离。缓冲区内不准停放机器、材料、车辆,禁止工作人员停留,以避免由于车辆失控出现的事故。=4\*GB3④工作区:施工人员活动和工作的地方。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设置工作区长度,每段工作区最长设置为不大于500m,采用锥形桶与通行车道进行隔离。为了保证过往车辆及行人安全,在工作区两端分别指派执勤人员看守,工作区内的沿线主要道口设置施工、禁超、限速标志。警告区、过渡区、缓冲区与工作区安排安全人员巡查,随时了解道路通行状况,根据情况配合交巡警进行交通组织调整和道路转换,恢复被碰倒或移位的锥形桶和指示标志。具体施工交通布置如下:(3)施工现场的交通安全管理措施=1\*GB3①加强执勤人员岗位施工安全培训;=2\*GB3②在施工路段两端及分流主要交通节点安排执勤人员值班,负责交通疏导及标志、标牌的管理维护工作;=3\*GB3③根据《重庆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在施工路段两端设置规范的交通标志和安全设施;=4\*GB3④保证所有施工车辆证照齐全、机械车况良好,并设置明显施工标志,进出施工路段时注意避让正常行驶车辆和行人;=5\*GB3⑤安全管理人员穿着反光背心,手持信号灯,正确、及时引导施工车辆和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安全通行施工路段;=6\*GB3⑥按照《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的要求设置施工标志,确保施工标志、安全标志、安全设施齐全、规范、清晰、认视性好,及时增补丢失、损坏的标志;=7\*GB3⑦夜间在施工路段两端设置频闪示警灯光,工作区锥形桶上每间隔30m设置一个警示灯。=8\*GB3⑧施工材料、施工机械、施工车辆不得占用施工路段消防通道;=9\*GB3⑨加强施工路段通行路面作业管理,有专人进行养护管理,确保道路整洁、通畅。=10\*GB3⑩应急处理措施:施工路段或附近发生交通事故等情况,造成堵车现象,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通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并组织人员疏导交通,抛锚车辆不能正常通行时,配合交巡警采用推移或牵引的方式及时转移,不得影响通行。(4)施工标志配备、规格和维护管理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国标解释与应用的标准制作,标志及安全设施尺寸符合规范要求、版面颜色正确、夜间反光。在作业地点、标志牌设置地点安排执勤人员轮流值守,发现损坏、缺失的施工、安全、指路标志的,进行即时补充、调整。本工程施工作业区需转换6次,每次转换工作区需用人工将相关警示标志搬运至新的工作区;在施工期间过往车辆及行人对锥形桶、交通标志等相关设施的损坏,在转换工作区时将其补全。=1\*GB3①安全警示标志配备情况施工期间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等标准的要求,配备充足的临时施工交通安全设施,保证施工人员和驾乘人员的安全。主要包括:安全检查专用工具车、锥形桶、施工标志牌、限速标志、禁超标志、爆闪灯、安全信息提示牌等。交通标线1)设计原则交通标线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标线应能确保车流分道行驶,导流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驶入正确的车道,规范行车纪律和秩序,减少事故。保证在白天和晚上都具有视线诱导功能,车道分界清晰、线向清楚、廓分明、并与交通标志有机结合,合理诱导交通流。2)交通标线布设方法在机动车道路两侧路缘带内侧设置车道边缘线,车道边缘线为白色线宽为15cm;车道分界线线宽为白色虚线,线宽15cm,主线实线长6m,间距9m;路侧边缘线每隔15m留出3cm的缺口,以利于排水;在需要诱导车辆前的位置设置地面导向色箭头,本次设计路段箭头长度为3m。路侧支路进口道设置减速让行标线,虚线宽20cm,两条虚线间隔20cm。倒三角形底宽120cm,高300cm;路口停止线与人行横道斑马线的距离为2m,停止线宽40cm;路口导向车道线长30~50m;在需要诱导车辆前的合适位置设置地面导向箭头,导向箭头按导线长度重复设置3次;路口人行横道线宽40cm,间距60cm,长6m,具体以平面布置图为准。人行横道线长度可以根据实际人流量以整米数加长;路侧开口采用2m划线2m空的白色虚线;2)技术要求所有标线材料均采用热熔型反光涂料(表面撒反光玻珠);标线材料应符合部标《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的规定。标线的颜色及形状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所有标线干燥后的厚度为2mm,涂料中应混合占总量18%的玻璃微珠,在喷涂时,标线表面还应均撒0.3Kg/㎡的玻璃微珠。施工路面标线之前,要求路面干燥、清洁,除净杂物及灰尘。车道边缘线不得侵占车行道宽度。划标线之前,要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并结合道路平曲线要素实地放线,以保证标线位置精确、线形顺畅。标线施划厚度允许偏差±0.25mm,宽度允许偏差±5mm,长度偏差±50mm,横向偏位±30mm。喷涂后边缘无明显毛边,顺直平滑。标线的颜色及形状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0138-2015)以及《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50/T548-2014)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施工技术要求路面铣刨作业路面铣刨作业包括切边、铣刨、铣刨废料运输、刨边角、清扫余渣、铣刨面复查等工序。在确定修补面积后,技术人员要把铣刨面积用粉笔画出来,然后用切割机将修补面积边线切出来,切缝深度一般要保证5cm左右。切边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坑槽槽壁垂直、槽边整齐。切边完成后,依据设计方案提供的铣刨面积和铣刨深度沿行车方向进行铣刨,直至彻底露出混凝土板为止。对于铣刨后完好的混凝土板,铣刨机要在来回行驶过程中将其拉毛,拉毛痕迹深度为3~5mm,便于后续路面结构层粘结。铣刨机铣刨时,产生的废料通过传输皮带装上运输车辆,运到固定点进行存放,以备再生利用。铣刨完成后,还需人工将坑槽内残留杂物清扫干净。最后要对铣刨面进行检查和测量,查看锐刨面是否平整,松散物是否都铣刨掉,槽壁是否整齐垂直,测量铣刨深度是否合适,记录铣刨后各测点的高程,检查是否合格。上、下面层设计均为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防水卷材铺贴情况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破损基层施工在道路病害处理的区域,经过与业主协商,基层处理完后临时用5cm厚AC-16沥青混凝土封面,确保第二天交通正常开放,然后路面铣刨时和老旧面层一起铣刨,再加铺5cm厚SMA-13沥青混凝土面层。防水卷材施工混凝土板缝处理后铺设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宽度50cm,所有板缝均应铺设。(1)用人工清扫或用水清洗已处理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保证路面无污染,杂物清除干净。(2)喷洒粘层油粘层油的用量将直接影响防水卷材防治反射裂缝的能力。用量过大,则会降低防水卷材表面的摩擦系数,车辆通过时易打滑,其与沥青加铺层的粘结力也将降低;用量过少,防水卷材与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加铺层将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从而影响其缓解应力集中的效果,用量为0.3~0.5Kg/m2。(3)铺设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可采用机械或人工铺设,铺设烧毛防水卷材应注意烧毛的一面朝上。待改性乳化沥青即将完全破乳时,将防水卷材横向、纵向拉展紧压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铺设后要安排工作人员及时检查、处理打皱和被轮胎粘起的防水卷材。(4)防水卷材的搭接防水卷材厚度4mm,横向搭接宽度为8~10cm,并根据摊铺方向,将后一幅端部压在前一幅的末端之下;纵向搭接宽度为4~5cm。纵向搭接和横向搭接处可采用固定器固定,也可采用粘层油固定。(5)注意事项防水卷材铺设过程中,应封闭交通,除施工车辆外,其他车辆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允许在铺好的防水卷材上缓慢通过。施工过程中应避免车辆在防水卷材上转弯或急刹车。禁止现场工作人员在铺好的防水卷材上吸烟或乱扔脏物,污染卷材。路基6.4.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如下表:道路压实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6下路床30~80≥96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93零填及挖方0~80≥96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40MPa≤260≤220石质路基≥50MPa≤200路床平整度:<15mm(一般指标)中线高程:+10mm、-15mm(一般指标)横坡:±0.3%;±20mm(一般指标)中线偏位:不大于50mm(一般指标)道路宽度:不小于设计要求(一般指标)6.4.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底基层、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本次设计C30钢筋水泥混凝土基层适用于道路基层已破损路段,在拆除现有道路基层后,重新浇筑车行道基层。6.4.1C30钢筋混凝土基层基层为C30混凝土基层,厚度为25cm。(1)质量标准C30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水泥用量在不掺粉煤灰时不得少于170kglm3;28d弯拉强度标准值>4.0Mpa。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1Mpa基层与底基层的结合必须牢固,无空鼓平整度:不大于5mm表面:表面洁净,无裂纹、脱皮、麻面和起砂等现象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横坡:±0.3%(2)材料要求★水泥:应采用425号以上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砂: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石子:粗骨料用石子最大颗粒粒径不应大于31.5mm。(3)施工要求1)底基层处理:先将灰尘清扫干净,然后将粘在底基层上的浆皮铲掉,用碱水将油污刷掉,最后用清水将底基层冲洗干净。2)洒水湿润:在抹基层之前一天对底基层表面进行洒水湿润。3)刷素水泥浆结合层:在铺设细石混凝土基层以前,在已湿润的底基层上刷一道1∶0.4~0.5(水泥∶水)的素水泥浆,不要刷的面积过大,要随刷随铺细石混凝土,避免时间过长水泥浆风干导致面层空鼓。4)混凝土搅拌:细石混凝土面层的强度等级应按设计要求做试配,不应小于C30,由试验室根据原材料情况计算出配合比,应用搅拌机进行搅拌均匀,坍落度不宜大于30mm。并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制作混凝土试块。

5)混凝土铺设:将搅拌好的细石混凝土铺到底基层上,采用滑膜摊铺机施工,滑膜摊铺应缓慢、匀速、连续不间断作业,摊铺速度采用1m/min。严禁快速、随意停机与间歇摊铺。滑出挤压底板或搓平梁的拌合物表面应平整无缺陷,两侧边角应为90°,表面砂浆厚度不宜大于3mm,粗集料不应裸露在外。6)养护:铺设完24h后(有条件时可覆盖塑料薄膜养护)进行浇水养护,每天不少于2次,养护时间一般至少不少于7d(应封闭养护期间禁止进入)。7)冬期施工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8)纵向每4m设置一道纵缝,横向每4m或5m设置一道缩缝。缩缝应垂直基层,宽度5mm,高度不应小于6cm。注意道路混凝土基层均应进行切缝,基层的混凝土切缝需与底基层切缝相对应。基层切缝上方需采用4mm厚SBS防水专用卷材进行贴缝处理。拓宽区域需采用20cm厚C30钢筋混凝土基层,钢筋应采用φ12HRB400热轧带肋钢筋,钢筋应双层布置,道路纵向间距为20cm,横向间距为20cm,钢筋需绑扎固定,钢筋保护层厚度为4cm。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20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细石混凝土地面施工工艺标准(704-199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6.4.2粘层为使面层各沥青层间粘结良好,两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洒粘层沥青。混凝土板浇筑完成、拉毛、切缝、铺贴道路卷材后摊铺沥青下面层之前,也应撒铺一层粘层油。粘层油粘层沥青选用快凝喷洒型道路用乳化石油沥青,用量为0.4~0.6L/m2。本工程所采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贮存稳定性(5d)%≤5T0655贮存稳定性(1d)%≤1T0655沥青标准粘度C25-3

(秒)8~20T0621恩格拉粘度E2515~30T0622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T0654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55T0651三氯乙烯溶解度≥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120T0604延度5℃cm≥40T0605面层沥青路面:面层设计为沥青玄武岩SMA-13上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下面层;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应力吸收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6.5.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压实度:≥96%(AC-16沥青混凝土)≥98%(沥青玄武岩SMA-13)平整度:σ≤2.4mm,最大间隙≤5mm厚度容许偏差:+10~-5mm纵断高程:±15mm中线偏位:≤20mm横坡度:±0.3%且不反坡宽度:不小于设计值井框与路面高差:≤5mm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弯沉值:≤18.9(0.01mm)(2)材料①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中A级70号沥青和A级9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试验项目A级70号A级9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80~100T0604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100不小于100T0605软化点(R&B)℃4645T0606闪点℃不小于260不小于245T0611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大大于2.2T0615密度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不小于99.5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1不小于57T0604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不小于8T0605应用于路面沥青混合料AC-16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SBS改性剂。②石料根据项目片区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检测项目技术指标粘度,177℃,(MPa.s)1.5~4.0针入度(25℃,100g,5s),(0.1mm)25软化点,(R&B)(℃)54弹性恢复,25℃,不小于(%)60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选用玄武岩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③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④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②混合料性能要求下面层AC-16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通过率%)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31.526.5191613.29.54.75SMA-13///10090~10050~7520~34AC-16//10095~10076~9260~8034~62AC-20/10090~10078~9262~8050~7226~56AC-2510090~10075~9065~8357~7645~6524~52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沥青用量(%)2.361.180.60.30.150.07515~2614~2412~2010~169~158~125.8~7.220~4813~369~267~185~144~84.0~6.016~4412~338~245~174~133~74.0~6.014~4212~338~245~174~133~74.0~6.0按上述级配范围与最佳沥青含量所确定的沥青混合料其性能指标应满足下表技术要求。上面层SMA-13、下面层AC-16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SMA-13AC-16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6.0≥8.0T0709流值,mm-3~6T0709空隙率(VV),%3~43~5T0708矿料间隙率(VMA),%≥17≥12.5T0708沥青饱和度(VFA),%75~8565~75T0708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5≥80T079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75T0729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1000T071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25002000T0728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75T0702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施工工序石油沥青的标号70号沥青加热温度155-165矿料加热温度间歇式拌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连续式拌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45-165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贮料过程中温度较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195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45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5低温施工150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0低温施工145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钢轮压路机70轮胎压路机80振动压路机70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不高于50注: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采用具有金属探测针的插入式数显温度计测量。表面温度可采用表面接触式温度计测定。当采用红外线温度计测量表面温度时,应进行标定。为使面层各沥青层间粘结良好,两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酒布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采用重交70#沥青掺4%SBS进行乳化,洒布数量宜为0.3~0.5kg/m3,粘层沥青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各项要求:粘层沥青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电荷类型阳离子(+)破乳速度慢裂1.18mm筛上剩余量%≤0.1破乳速度试验速度快裂贮存稳定性5d%≤51d%≤1粘度标准粘度C25,3s8~20恩格拉粘度E251~6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蒸发残留物含量%≥60低温储存稳定性-50C外观无粗颗粒或结块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50针入度25C0.1mm50~300延度15Ccm>40软化点0C>55溶解度%≥97.5注:两类粘度试验可任选其一。施工前必须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通过配合比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5)施工温度1、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可按下表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2、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通常宜较普通沥青混合料温度提高10~20摄氏度。沥青混合料的搅拌及施工温度施工工序70号石油沥青施工温度(C)技术要求沥青加热温度155~165矿料加热温度间隙式搅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5连续式搅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1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45~165≥2/3混合料储料储存温度储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195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40~155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135~150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130~145碾压终了的表面问题,不低于70~80开放交通的路表面温度,不高于506.5.2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技术要求6.5.2.1基质沥青本工程所用的液体石油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中道路石油沥青70#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道路石油沥青70#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70#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延度(5cm/min,10℃)cm≥20延度(5cm/min,15℃)cm≥100软化点(R&B)℃≥46闪点℃≥260动力粘度60℃Pa.s≥180含蜡量(蒸馏法)%≤2.2密度15℃g/cm3实测记录溶解度%≥99.5薄膜烘箱试验质量损失%≤0.8163℃×5h针入度比%≥61延度10℃cm≥4延度15℃cm≥156.5.2.2矿料(1)石料1)沥青混凝土所用集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沥青混凝土路面拟选用玄武岩破碎集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石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玄武岩石料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6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T0317视密度不小于%2.6T0304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级T0616坚固性不大于%12T0314细长扁平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15T0312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12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8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T0320石料磨光值(面层石料)不小于BPN42T0321吸水率不大于%2T0304石料的破碎面积不小于%100T0346玄武岩集料的级配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GF40-2017)表4.8.3、表4.8.5、表4.8.7、表4.9.2、表4.9.4对二级公路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石料的分级要求。(2)矿粉沥青混凝土细集料采用水泥代替矿粉,水泥标号42.5级。(4)填料沥青混凝土及热沥青混凝土对填料和添加剂的要求可参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中的相关要求。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表4.10.1的要求。(5)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6)沥青改性材料应用于沥青混合料的的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应满足《公路改性沥青施工技术规范》中Ⅲ类改性沥青技术标准的要求。《公路改性沥青施工技术规范》中Ⅲ类改性沥青技术标准指标EVA、PE(Ⅲ类)Ⅲ-AⅢ-BⅢ-CⅢ-D针入度(25℃,100g,5s)Min(0.1mm)>8060~8040~6030~40针入度指数PIMin-1-0.8-0.6-0.4延度(5℃,5cm/min)Min(cm)软化点TR&BMin(℃)48525660运动粘度(135℃)Max(Pa·s)3闪点Min(℃)230溶解度Min(%)—离析,软化点差Max(℃)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弹性恢复(25℃)Min(%)—粘韧性(N·m)—韧性(N·m)—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Max(%)1针入度比(25℃)Min(%)50555860延度(5℃)Min(cm)—(7)沥青混合料热拌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试验项目技术标准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次稳定度(kN)不小于4.5流值(0.1mm)20~50空隙率(%)5.5±1.0沥青饱和度(%)70~85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9浸水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5冻融残留强度比(%)不小于80施工前必须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沥青混凝土应满足沥青混凝土的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标准,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6.5.3沥青混凝土施工6.5.3.1沥青混凝土的拌和(1)沥青使用前应对其质量进行检查,确定符合要求。(2)当气温大于18℃时,沥青胶结料放入时骨料的温度应不超过163℃。(3)沥青混合料在拌和时,温度需控制在175℃左右,但注意不要超过185℃。6.5.3.2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沥青混合料施工前,应根据现场的施工速度确定所需运输车辆的数量。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所富余,根据工程规模摊铺机前方应有3~5辆运料车等候卸料。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温度大多采用165℃,热天短距离运输时温度可以稍低,但也宜在149℃以上,冷天长距离运输时可采用174℃的高温。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混合料的保温防护,一般多采用油布进行保温。6.5.3.3沥青混凝土的摊铺(1)沥青混合料应连续稳定地摊铺,争取做到每天只收工停机一次。(2)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进入踩踏。一般情况下不得采用人工整修。(3)需要分幅施工时,沥青混合料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同时摊铺施工,其距离不应超过10m,以形成良好的热接缝。(4)应采取措施防止混合料在施工中的离析,包括控制布料器中混合料的量、摊铺速度等。(5)摊铺遇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遭受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卸入摊铺机摊铺。6.5.3.4沥青混凝土的压实(1)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是保证沥青面层质量的重要环节,应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步骤。为保证压实度和平整度,初压应尽量在摊铺后较高温度下及时进行。为防止沥青粘结橡胶轮胎,沥青混凝土不宜使用胶轮压路机,只能采用钢轮压路机进行碾压。(2)沥青混合料压实工艺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碾压工艺通过试铺段确定。(3)压路机应以缓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适宜碾压速度建议按下表选用。压路机碾压速度(km/h)压路机类型初压复压终压静载钢轮压路机2~3——3~6钢轮振动压路机2~43~5——(4)为避免碾压时混合料推挤产生拥包,碾压时应将驱动轮朝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方向不应突然改变;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行,不准刹车制动。压路机折回不应处在同一横断面上。(5)初压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随摊铺机逐步推进。复压、终压应分清段落,设置明显标志,便于司机辩认。对松铺厚度、碾压顺序、压路机组合、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及碾压温度应设专岗管理和检查,使面层做到既不漏压也不超压。(6)压实完成12小时后,方能允许施工车辆通行。(7)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需达到至少96%的要求。6.5.3.5沥青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沥青混凝土在施工中各阶段的温度控制可参照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沥青加热温度190-200矿料温度170-180混合料出厂温度170-180,超过195废弃混合料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65摊铺温度不低于160,低于140废弃初压开始温度不低于155复压最低温度不低于130碾压终了温度不低于1106.5.3.6施工接缝的处理(1)纵向施工缝。对于采用两台摊铺机成梯队联合摊铺方式的纵向接缝,应在前部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20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高程基准面,并有5~10cm左右的摊铺层重叠,以热接缝形式在最后作跨接缝碾压以消除缝迹。上下层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2)横向施工缝。全部采用平接缝。用三米直尺沿纵向位置,在摊铺段端部的直尺呈悬臂状,以摊铺层与直尺脱离接触处定出接缝位置,用锯缝机割齐后铲除;继续摊铺时,应将摊铺层锯切时留下的灰浆冲洗干净,涂上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机熨平板从接缝处起步摊铺;碾压时用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先铺路面上跨缝逐渐移向新铺面层。检查项目、检查方法、检查频率和质量要求按国家相关规范对施工阶段的质量检验标准执行,交工验收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压实度采用双控指标,要求马歇尔标准密度的压实度不小于98%,最大理论密度压实度为92%~96%。上面层平整度要求连续平整度仪100m标准差的合格标准不大于0.8mm。渗水系数应作为常规试验进行检测,应使用改进型渗水仪(着地环状宽度35mm、装有渗水仪开关),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组抽检,可按取芯压实度检验频率随机选点。渗水系数要求不大于200ml/min,渗水系数合格率宜不小于90%,当合格率小于90%时应加倍频率检测,如检测结果仍小于90%,需对该段面层进行处理。面层混合料的离析包括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离析和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离析,离析可以暂时作如下控制:(1)施工过程中采用红外温度探测器检测的温度差不应超过20℃;(2)核子密度仪检测的密度差不应超过0.075g/cm3(大体上相当于空隙率相差3%);(3)构造深度的最大值与平均值之比不应超过1.5。沥青混凝土应按照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进行检验。沥青混合料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查标准项目检查频度质量要求或允许差试验方法施工温度:每车料一次应符合表10.4的温度计测定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规定运输到现场温度初压温度碾压终了温度矿料级配,与生产设计标准级配的差(%)0.075mm逐盘在线检测±2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2.36mm±5≥4.75mm±60.075mm逐盘检查,每天汇总1次,取平均值评定±1总量检验≤2.36mm±2≥4.75mm±20.075mm每台拌和机每天上、下午各1次±2拌和厂取样,用抽取后的矿料筛分≤2.36mm±4≥4.75mm±5沥青含量(油石比),与生产设计的差(%)逐盘在线检测0.1,+0.1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逐盘检查,每天汇总1次,取平均值评定0.4,+0.4总量检验每日每机上、下午各1次0.1,+0.2拌和厂取样,离心法抽提马歇尔试验:稳定度(KN)不小于每日每机上、下午各1次4.5拌和厂取样,流值(0.1mm)20~50室内成型试验空隙率(%)4.5~8.5压实度(%)每层1次/200m/车道不小于96(马歇尔密度)现场钻孔试验(用核子密度仪随时检查)厚度不超过1次/200m/车道3mm钻孔检查并铺筑时随时插入量取,每日用混合料数量校核平整度不大于每车道连续检测1.2mm用连续式平整度仪检测宽度2处/100m不小于设计宽用尺量纵断面高度3处/100m±15mm用水准仪或全站仪横坡度3处/100m±0.3%用水准仪检测中线平面偏位不大于4点/200m20mm用经纬仪检测渗水系数不大于1次/200m/车道200ml/min改进型渗水仪摩擦系数1处/200m符合设计要求摆式仪构造深度铺砂法注:沥青混凝土其他项目的检测请参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有关条文执行。6.5.3.7注意事项(1)在拌和楼生产沥青混凝土时,沥青由于粘度较大,运送时间较长,易造成热料仓等料,导致矿料过热,进而使得混合料出料温度偏高,同时还将影响拌和楼混合料产量。解决办法:保证生产沥青的基质沥青供给温度大于160℃,供给拌和楼的沥青大于195℃,同时尽量缩短沥青供给管道长度,并与供给沥青前提前30~60min用导热油对管道进行预热。(2)某些拌和楼沥青称重系统常由于系统原因造成设计值与实际配给值不一致,后场技术人员应该密切关注,以沥青实际配给值为准,对生产配比进行适当调整。(3)实际生产时,应确保冷料进料速度与生产配合比设计取热料仓矿料时基本一致,以避免热料仓矿料级配发生较大波动,从而影响实际生产配比。(4)拌和楼生产沥青混合料通常使用矿粉,但在沥青混凝土中仅使用水泥,因此必须事先与拌和楼管理人员协调水泥添加事宜,一般不宜使用粉料回收仓作为水泥贮存仓,生产过程中禁止将回收粉料回收到水泥贮存仓中。改性沥青可采用SBS改性剂,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中的技术要求。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SBS类(I类)SBR类(II类)EVA、PE类(III类)试验方法I-AI-BI-CI-DII-AII-BII-CIII-AIII-BIII-CIII-D针入度25℃,100g,5sMin>10080~10060~8040~60>10080~10060~80>8060~8040~6030~40T0604(0.1mm)针入度指数PI-1-0.6-0.20.2-1-0.8-0.6-1-0.8-0.6-0.4T0604Min延度5℃,5cmmin,cmMin50403020605040T0605软化点TR&B℃Min45505560454850485256>60T0606运动粘度135℃Pas,Max3T0625T0619闪点℃Min230230230T0611溶解度%Min9999——T0607弹性恢复25℃%Min70758085————T0662粘韧性N·m——5——T0624Min韧性N·m——2.5——T0624Min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Max2.5——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RTFOT后残留物T0610或T0609质量变化%Max1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Min5055606550556050555860T0604延度5℃,cmMin30252015302010——T0605(2)矿料1)粗集料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具良好的颗粒形状,粗集料的技术要求见下表:沥青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SMA13上面层其它层次集料压碎值%≤25≤28洛杉矶磨耗损失%≤28≤30表观相对密度≥2.60≥2.50对沥青的粘附性级44坚固性%≤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12≤15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1软石含量%≤1≤5集料磨光值BPN≥42≥42集料的破碎面积%100(1个破碎面),100(1个破碎面),≥90(≥2个面)≥90(≥2个面)吸水率%≤2.0≤32)细集料沥青混合料表层细集料应采用机制砂与轧制的石屑,如加入天然中粗砂,其掺量不应超过50%。下层可采用机制砂与石灰岩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含泥量不超过3%,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细集料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2.50砂当量%≥6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3坚固性/≤123)矿粉用于沥青混合料中的矿粉应采用洁净的石灰岩矿料磨细而得,矿粉要求干燥、洁净,不得使用回收粉尘,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矿粉技术要求项目单位要求指标表观密度g/cm3≥2.45含水量%≤1粒度范围<0.6mm%100<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3)纤维稳定剂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的纤维宜选用木质素纤维。木质素纤维的质量应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木质素纤维技术要求表项目单位技术要求纤纤长度,mm≤6灰分含量%18±5PH值7.5±1.0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含水率(以质量计)%≤5纤维应250℃的干拌温度不变质,不发脆,使用纤维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健康。纤维必须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能充分分散均匀。用于SMA的木质素纤维不宜低于0.3%。(4)沥青混凝土1)级配要求与沥青用量参照前面设计说明。2)混合料性能要求按上述级配范围与最佳沥青含量所确定的沥青混合料其性能指标应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改性)沥青混凝土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表层改性中层SMA-13AC-16试件尺寸mmΦ101.6×63.5击实次数次/每面5075马歇尔稳定度KN>6>7.5流值0.1mm/20~40空隙率VV%3~43~5矿料间隙率VMA%≥17≥14.5沥青饱和率VFA%75~8565~75残留稳定度%>80>8060℃,0.7Mpa动稳定度次/mm≥3000≥6000冻融劈裂强度比%>80>80析漏试验%≤0.1/飞散试验%≤15/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不大于—-VCADRC/构造深度mm0.8~1.5/为使面层各沥青层间粘结良好,两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酒布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采用重交70#沥青掺4%SBS进行乳化,洒布数量宜为0.3~0.5kg/m3,粘层沥青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各项要求:粘层沥青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电荷类型阳离子(+)1.18mm筛上剩余量%<0.1破乳速度试验速度快裂贮存稳定性5d%<51d%<1粘度标准粘度C25,3s16~25恩格拉粘度E253~10与石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蒸发残留物含量%≥60低温储存稳定性-50C外观无粗颗粒或结块蒸发残留物含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