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扬州_第1页
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扬州_第2页
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扬州_第3页
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扬州_第4页
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扬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府发〔2011〕204号市政府关于印发《“才智城市”建设行动支配》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部、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现将《“才智城市”建设行动支配》印发给你们,希结合实际,细致组织实施。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才智城市”建设行动支配为实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华蜜扬州”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支撑作用,深化推动“才智城市”建设,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共扬州市委《关于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华蜜扬州”的实施看法》和《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行动支配,行动支配期限2011——2015年。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三个扬州”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中心,以信息平安为保障,激励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协调、务求实效,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民生普惠、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城市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更加展。(二)顶层架构围绕“才智城市”建设实施的指导思想,以“统一规划、集中管控、共建共享、业务协同”为原则,构建包括应用和发展层、平台和资源层、网络和感知层的“才智城市”目标体系架构。其中,应用和发展层是目标,是“才智城市”建设成效的最终体现;平台和资源层是核心,是“才智城市”集约建设、共建共享的关键环节;网络和感知层是支撑,是“才智城市”业务运行、信息交互和信息采集的坚实基础。(三)基本导向“才智城市”建设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导向:一是问题导向。“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和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城市发展中迫切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信息化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倍增器、转换器、加速器的作用。二是应用导向。信息化、智能化、才智化的发展应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型的须要,服务于城市建设管理的须要,服务于民生发展的须要。新时期,要围绕“才智城市”建设的重点,着力探究城管、交通、水利、安防、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切实推动城市运行各领域运行质态的提升。三是就业导向。促进充分就业是城市管理者、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十二五”期间,扬州将加快发展“才智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特殊是大力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引进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升“才智城市”建设的就业拉动效应。四是效用导向。在将来的才智化进程中,要努力把握好“效用优先”的原则,在充分考量自身财力和物力的基础上,科学探讨、按部就班,以集约建设和集中共享为特征,做好信息化资源投入和产出的平衡,探究出适合中小城市发展需求、且和实力相匹配的才智化高效推动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五是平安导向。才智城市应当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而深度的应用,而又不受制于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技术容错和自愈实力的城市。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信息平安保障工作,特殊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关键领域的信息平安。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是“才智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围绕“才智城市”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紧扣“三个扬州”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将来五年“才智城市”建设的三大目标:(一)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创新扬州建设制造、旅游、农业等传统产业的“两化融合”深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实力显著增加。至2015年底,落实“两化融合”示范项目30个,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0家,规模以上企业接受综合集成应用的比重超过6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运营管理、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90%;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电子商务平台形成规模,服务会员企业超过1000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每年新增省级研发机构30家以上,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每年提升3%;围绕扬州支柱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每年攻关关键技术20项以上,转化高端成果30项以上,开发高端产品100个以上,专利申请数增长15%以上;建成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和协作平台,发挥扬州高校、探讨机构的研发实力,推动区域技术资源的整合共享以及政产学研的广泛合作,每年合作项目不少于250个。(二)强化城市运行精细高效,推动精致扬州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改造取得初步成效。推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水资源等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试点示范建设。信息化全面渗入电力、水务、燃气、交通路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行过程。在上述领域,基于GIS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抄表、智能交通等服务逐步普及,城市新建社区智能电表、智能水表入户率达100%,交通路网信息采集覆盖100%的市区道路。网格化成为扬州市城市管理的基础并拓展到其他社会管理领域,城市运行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和深度应用。城市部件管理网格化率达到90%;建设城区无死角、县(市)重点区域全覆盖的治安电子监控网络体系;对全市全部的重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点源实现数据结合视频的智能综合监控,形成网络化的环境治理体系;城市应对重大突发事务的响应速度和处理实力明显提升,全市两级应急平台初步建成,实现市级应急平台和环保、水利、安监、气象、卫生、公安、交通、城管等相关部门二级应急平台之间100%的信息共享。以智能政务建设为核心,推行政务运行阳光透亮、政务办事协同高效、政务决策科学智能,拓展政务服务手段,公众足不出户即可和政府部门互动沟通,享受政府的便捷高效服务。至2015年底,政府行政办事项目90%实现网上办理,统一的城市呼叫中心覆盖100%的社会非紧急类呼叫,面对公众的政府跨部门协同工作90%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流程电子化率分别达到95%和80%。推动建设资源高效集约、信息充分共享的市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逐步推动IT基础设施层面的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层面的统一交换、应用集成层面的协同整合、平安和运维层面的集中保障。100%的非垂直政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交换。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承载实力进一步增加,三网融合持续推动。“光网工程”成效明显,城市家庭FTTH覆盖率达到100%,带宽接入实力普遍达到100Mbps,县(市)家庭有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70%;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的光纤通达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千兆到企业、百兆到桌面的接入实力;城市重点区域、县(市)核心区WLAN热点覆盖率达到100%,供应下行100Mbps、上行20Mbps带宽的通信实力;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改造和整合有效推动,数字高清电视网络在城区的普及率达到100%,数字电视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达到70%,城市数字电视双向化普及率达到100%,全市CMMB、DTMB单频网络通达率达到99.9%;智能电视信息化系统市区家庭覆盖率达到85%。(三)提升城市宜居和公众生活文明,推动华蜜扬州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教化科研、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区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渗透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普惠公众,助推“华蜜扬州”建设。整合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健康数据整合为一个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满意和其相关的各种机构和人员须要,形成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综合性、整体性、互补性、协同性的区域卫生服务体系,城区和县(市)医院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50%;围绕优质教化资源整合建立全市统一的教化教学信息平台,推动教化服务均等化,城区和县(市)学校的(义务)教化课程资源库接入率分别达到100%和70%;强化市民卡管理和应用,杜绝重复发卡,市民卡在城区和县(市)的换发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社区管理和服务实现一网式、一单式,社区综合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市90%以上的社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扬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支撑作用。围绕“建城2500周年”、“烟花三月节”和“运输河博览会”等主题,建设网上文化旅游频道,打造扬州文化旅游品牌。扬州门户网站、数字文化遗产、数字媒体等成为宣扬扬州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古代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和爱惜。三、主要任务基于经济发展、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民生华蜜、信息基础等五个核心领域,实施“才智城市”七项主要任务(专项支配)。其中,“经济转型升级支配”、“科技创新推动支配”、“信息资源整合支配”重点支撑“创新扬州”建设;“电子政务优化支配”、“城市管理精细支配”、“基础设施提升支配”重点支撑“精致扬州”建设;“民生华蜜体验支配”重点支撑“华蜜扬州”建设。同时,依据有利于推动城市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利于解决社会民生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发挥智能化试点示范作用为标准,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动28个信息化项目刚好间进度要求。在全面推动28个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同时,突出在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精准农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民生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等方面寻求突破口,重点围绕农业信息化、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民生产品追溯系统、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智能医卫、智能旅游、智能交通、智能城管应用平台、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化整合、基于云计算的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等12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先行先试工作,争取成为省和国家的试点。同时,主动抓好各试点项目的培育,努力将智能旅游、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民生产品追溯系统、智能医卫、基于云计算的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等6个项目,建成为全省、全国的示范并得到推广。(一)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支配深化推动传统产业“两化融合”,不断催生新兴服务产业,探究中小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实施企业“两化融合”评价评估工作,推动“八十百千”工程(即“八区试验、十企示范、百企试点、千企升级”),着重提升企业在综合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转型、产业链协同等领域的信息化实力。推动重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低碳运行。面对扬州特色产业和重点行业,建设若干个专题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区域内产业协作和集聚式发展。构建涵盖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商务的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创建扬州文化旅游品牌。从农业信息服务和精准农业试点两个方面入手,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才智农业,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层次。建设“一核五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综合体,努力把每个综合体建成规划设计理念国内一流、基础设施完善国内一流、服务功能配套国内一流、宜居宜业环境国内一流的专业特色园区,成为高科技产业区、高效率配套区和高品质人文区,形成功能性集聚、有机化互动、产业链支撑、生态型发展的新格局。“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6个项目:企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智能旅游建设项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综合体项目。1、企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依据扬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分类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定扬州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试验区)的评定标准和成效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基础数据库,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指标的采集和评价工作,刚好总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运营方面的阅历;依据扬州企业信息化分类推动思路,围绕综合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转型、产业链协同等领域,按专题推动各类企业之间信息化建设阅历沟通和共享,发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提升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断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向高端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90%,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分别超过50%。2011年,完成“两化融合”试点示范评定标准和成效评价体系;组织专项调研,建设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整理和统计分析功能。2012年起,依据评定标准选择先进企业进行试点示范;结合实地调研和企业上报,跟踪总结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阅历和成效;围绕综合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转型、产业链协同等领域的信息化实践,定期组织信息化专题会议,推动各类企业信息化阅历沟通和成果推广,并将工业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模式向其它行业推广。2、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传统制造行业节能减排,建立市、县、企业三级能源监测管理平台,利用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和实时数据分析和预料技术,借助完善的能耗数据采集网络获得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参数和能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对生产工艺过程的评估和预料,为企业供应实时在线能源系统平衡信息和调整决策方案,提高城市整体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实现扬州主导产业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以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为试点示范,完善企业计量评价体系,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建设。建成企业能源监测管理平台,通过对能耗数据采集计量设备和工业管理网络的改造升级,建立涵盖水、电、气、煤等各能源供需量、消耗量、回收量等信息的动态能耗数据库,搭建包括限制室工程、中心大屏幕系统等内容的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基础设施,对用能设备单元、能耗种类、能源生产、输配、消耗等环节实施集中监测和管理。完善企业现场限制系统,建设以能源预料和能源平衡调度系统为核心的综合过程监控系统,通过将能源消耗、产出、库存及关键产能、耗能设备运行状态和能源平衡模型的有机整合,实时计算并自动实施能源优化平衡方案。结合能源管理中心软硬件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企业配套能源管理模式和机制建设,提高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效率。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形成面对全市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用能重点行业的能源管理新模式和机制。2012年,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行业,分别确定1家示范企业,开展企业能源监测管理平台和能耗数据库的示范建设。2013年起,面对高能耗行业,推广企业能源监测管理平台建设;在试点企业开展以能源预料和能源平衡调度系统为核心的综合过程监控系统建设,基本实现重点企业的动态能耗数据库和智能环保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和实时上报。总结试点示范阅历,面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3、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实行“政府支持、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企业受益”的模式,引入社会资金、技术力气,建设若干个面对扬州重点行业、特色经济的专题电子商务平台,为区域内企业供应专业化的贸易全流程服务,发挥产业链的协同商务实力和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时,促进企业尽快转变经营方式和商务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接受主题式建设模式,近期试点建设有机农产品商务平台、花木电子商务平台、五亭龙玩具电子商务平台、杭集旅游日化用品电子商务平台等,并逐步扩展至其他商贸、物流、制造等产业领域。在建设内容上,建成以专题市场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整合和发布平台,实现经济政策信息、供求和行情信息、企业和产品信息等的多渠道刚好获得和多界面综合呈现;加载会员在线业务洽谈功能,推动供求双方、合作伙伴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在线沟通和供求信息互通;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及认证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和在线交易功能;和相关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区域物流平台等对接,实现商务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互动。同时,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电子商务秩序,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建成3个以上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的主题式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会员企业达到700家以上。2012年,确定1-2个产业主题,建设专题市场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整合和发布平台。相关部门制定实惠政策和引导措施,激励相关企业参和,扩大平台覆盖范围。2013年起,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及认证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和在线交易功能;选择1-2个特色产业园区,试点推动相关主题电子商务平台和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开展扬州区域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建设;慢慢将区域电子商务平台的主题延长至商贸、物流、制造等领域。4、智能旅游建设项目智能旅游建设项目包括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和旅游行业管理平台两部分内容。一是在已有“扬州旅游门户网”、“旅游公共服务商务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商家、游客能充分沟通、互动,涵盖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商务的多语种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政府供应高可信度的目的地旅游信息和企业供应的动态旅游产品数据的集成和共享。依托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和扬州政府门户网站广泛宣扬扬州旅游资源,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满意度调查系统和多渠道、刚好、公开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和举荐模式。推动才智景区建设,以智能卡终端为载体供应游客在智能导览、定位识别、身份认证、移动支付等方面的在途应用。二是在已有“旅行社管理系统”及“导游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城市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扬州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实现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如从公安获得导游的违法记录,从工商获得餐馆的惩处记录等)。整合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在平台中加载流程电子化功能,实时记录、跟踪、督办,实现游客投诉全过程闭环管理。制定旅游企业信用评定标准,构建旅游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难、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并实现和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力争到2015年,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日均交易量达到300单以上;旅游行业管理平台监管覆盖全市100%A级景区、100%旅行社、100%三星级以上酒店。(1)建设综合旅游服务平台2012年,推动目的地基础数据库和服务支撑平台建设;选择3-5个景区,试点推动基于智能卡终端的游客在途应用;改造旅游门户网站,增加资源推介、资源评级、互动共享等内容。2013年起,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满意度调查系统、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和举荐模式;实现市民卡在旅游服务上和南京、镇江的同城化。(2)建设旅游行业管理平台2012年,启动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投诉处理和跟踪、统计功能;和公安、工商等部门系统的数据对接;启动旅游企业信用评定工作。2013年起,持续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功能;建设重点旅游景区综合监控和预警系统,并和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对接。5、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精准农业示范试点两部分内容。一是建设扬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涉农专题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技、农资、行情等各种涉农信息的汇聚;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沟通平台,向农夫刚好推送各类涉农信息;建设农业专家数据库和沟通互动平台;持续完善农村远程教化网络,开展农业人才培训和服务工作;建立农产品综合商务平台,成为扬州市农产品对外推广门户和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二是推动精准农业示范试点。加快物联网、GIS、3G等技术手段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包括土地资源、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农夫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平安监管中的应用,重点建设数字大棚、高效施肥等信息系统,将作物栽培管理帮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为发展“精准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供应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力争到2015年,实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农产品在线交易额占交易总额比重超过25%,农业空间地理信息库的关键信息覆盖70%以上的自然村,建成100个数字大棚和高效施肥试点。(1)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011年,建立涉农专题信息数据库,完善农村党员远程教化网络,实现农技、农资、行情等各种涉农信息的汇聚和发布。2012年,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询问的双向沟通。2013年起,建立农产品综合商务平台,成为扬州市农产品对外推广的门户和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2)实施精准农业示范试点2012年,选择农业较为发达区域和农业大户,将数字大棚和高效施肥试点扩大到4-5个。启动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并在1个县试点推动数据整理和录入工作;运用3G、物联网等手段对高效施肥、数字大棚等平台进行升级改造。2013年起,逐步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覆盖范围扩展到全市,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农村规划等应用;扩大高效施肥和数字大棚试点规模,逐步建成精准农业的信息交互网络和决策支持平台。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综合体项目以江苏信息服务业基地(扬州)为核心,以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维扬软件研发产业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研发园、江都惠普(扬州)软件园、仪征物联网产业园5个园区为重点,建设软件和服务业综合体项目,包括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扬州市软件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两部分内容。一是高标准建设园区通信基础设施。和电信运营商深度合作,园区全面实现光纤到企业,带宽接入实力实现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全面支持园区内部移动办公、移动应用需求,实现3G+WLAN的全面覆盖。在园区内部署传感器网络,并逐步在平安监控、环境监测、能耗管理、公共设施管理、园区物流等领域为园区管理机构和入园企业供应服务。二是建设扬州市软件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相关资源,建设软件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为软件研发企业供应软件公共开发平台和测试环境、第三方软件评测认证和信息平安评估等信息技术支撑服务。做好园区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获得、评估等,为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供应信息,联系和引导各类融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供应有效服务。力争到2015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实现500亿元,年均增长30%,并带动10万人就业。“声谷”、“云海”品牌效应初显,各类综合体创成省级以上软件服务业品牌,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聚集效应不断增加,成为省内才智园区的典范。(1)完善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2012年,在园区内实现全光基础网络和3G+WLAN方式的全面覆盖,领先实现光纤100%到企业和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的目标。2013年起,在园区部署传感器网络,为园区和企业供应服务。(2)建设扬州市软件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为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企业供应信息技术支撑服务。2013年起,加载软件公共开发平台和测试环境服务、投融资和信用担保服务等。(二)实施科技创新推动支配科技创新推动支配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和科研协作水平,推动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同时为各类创业主体的创新活动供应政策扶持、技术支撑、资金保障等全程服务,推动创新产业发展和创新经济旺盛;二是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构建科技成果共享和学问开放环境,为提升区域学问开发和应用实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奠定良好基础。“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2个项目: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科技创新开放学问平台项目。7、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扬州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一是推动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专题性质的研发协作和服务平台。围绕“十二五”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主攻方向,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深化政产学研之间的科研协同和研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二是以扬州高校科技城为主体,建立创业者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汇聚企业、科研院所、融资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资源,为创业者的创新活动供应政策扶持、技术支撑、资金保障等全程定制化服务,不断优化扬州自主创新的基础环境。到2015年,力争实现每年产学研项目不少于200个,攻关关键核心技术20项、转化高端技术成果30项、开发高端产品100个以上,引进创业领军人才30人。2012年,在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新型环保等领域,选择2-3个主题试点,建设科研创新协作平台,推动区域政产学研用协作。2013年起,以扬州高校科技城为主体,建立扬州创业者服务平台,为创业者的创新活动供应全过程服务支持;扩大创新协作平台试点,逐步覆盖扬州产业发展和科技规划的主要领域。8、科技创新开放学问平台项目以市科技信息网络为依托,建设扬州科技成果学问库和科技创新开放学问平台,实现全市创新学问和信息的集中管理,并向企业、公众等供应各类学问成果的发布、查询和共享协作功能;以市场为导向,激励各行业协会、园区建设具有行业、区域特征的主题式科技学问共享门户网站(如特色农产品、玩具等),为创新企业、创业个体等供应信息发布、查询以及互动等服务。力争到2015年,扬州市科技创新开放学问平台门户网站年查询量突破20万次,建成3-5个具有区域、行业特色的科技信息共享平台。2012年,建设扬州市科研成果及科技创新数据库等,选择1-2个核心领域进行专题建设,开放查询功能。2013年起,选择1-2个有意愿的特色园区、特色产业的行业协会,建设面对区域、行业内创新企业、创业个体的特色科技信息门户网站,探究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并逐步推广。(三)实施电子政务优化支配完善电子政务应用框架,重点推动跨部门的政务信息和资源整合共享、业务协同联动和决策科学支撑。加强公众和政府的互动,打造以公民和企业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在政务服务层面,通过整合建设政府门户网站群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便民服务网、互动电视新媒体政务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立体门户,让市民和企业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电视网站、电话、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获得政务服务,实现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实时感知。在政务公开层面,深化推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亮运行工作,扩展系统应用范围和深度,建设政务电子招投标选购 平台,提升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联动实力,促进行政服务效率提升和政务公开透亮。“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2个项目: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化整合项目、电子政务权力阳光工程项目。9、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化整合项目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化整合项目包括扬州政府门户网站群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两部分内容。一是构建扬州市门户网站群。实现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界面内容规范标准、信息资源集中共享、业务流程协同高效、服务体验一站安逸、信息平安整体保障”的目标。规划并制定政府服务资源书目体系、网站群管理运行分层操作流程和工作界面、网站群平台的网络和信息平安保障等管理方法。完成子站向市网站群平台的试点迁移工作,并在网站群平台上不断完善跨部门、一站式的在线政务服务体系。搭建市政务综合办公允台,通过集群、虚拟化等技术手段,面对全市各部门供应满意部门特性化需求、可配置的涵盖办公自动化(OA)、视频会议等功能的公共服务支撑。启动智能政务服务,实现在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协同办公、行政执法、公众服务等业务功能。二是整合建设“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整合全市非紧急类呼叫热线,通过电子化手段对政府服务流程进行固化,实现对公众诉求的前台统一受理、一站服务和后台跨部门协同联动和全程效能监控。构建政务服务学问库建设。启动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集中管理政府电话服务、网络在线服务,将“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政府门户网站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在语音、互联网等服务渠道之间的共享和实时同步。推动“12345”热线和南京、镇江市政府服务热线的互动,将扬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打造成为跨部门、一体化的政务语音服务门户。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政务门户网站100%资源整合;全市100%非紧急类呼叫号码统一接入,100%的市民呼叫诉求全程闭环效能监控。(1)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2011年,协作扬州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启动扬州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完成80%市级机关部门、单位门户网站整合工作。2012年,完成其他部门、单位的门户网站群整合工作(对省集中管理的部门网站实现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2013年起,启动“智能政务门户”应用试点工作,面对市民供应特性化的互动式在线政务服务。(2)“12345”政府服务热线2011年,建设扬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呼叫中心平台,整合全市具备条件部门的非紧急类呼叫热线。2012年起,推动“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政务门户网站系统实现信息同步;推动和南京、镇江政府服务热线互动。10、电子政务权力阳光工程项目电子政务权力阳光工程项目包括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亮运行系统深化应用和政府电子招投标选购 平台两部分内容。一是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亮运行工作。在完成“三个覆盖”目标的基础上,推动“三个融合”,即和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理融合、和部门核心业务融合、和行政绩效管理融合。健全“一库四平台”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及信息报送下发功能,完善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服务和部门后台业务处理之间的业务协同、流程贯穿和系统对接,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和政务服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部门、地区之间行政管理服务的信息共享,实现跨部门办事服务事项的联合审批。依托“中国扬州”网站全面实现网上申请、办理、反馈、询问、投诉等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布基于手机的电子政务移动应用,为公众供应实时的电子政务服务。二是建设政府电子招投标网上选购 平台。将政府选购 的申报、招投标、评标、监管等流程进行系统固化,避开人为因素的干扰,并对违规环节自动预警。建设评审专家库,在招投标过程中实现专家随机抽取和网上远程评标。和市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供应商信用信息的数据对接,实现对市场信息、供应商信息等的信息动态采集和管理功能,为选购 决策、供应商选择评估等供应数据和工具支持。实现选购 预算管理、选购 支配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核心功能。到2015年,力争全市100%行政权力实现在政府网站上的全程统一管理、运行监督和信息公开;100%市政府集中选购 依托电子招投标选购 平台实施完成。(1)推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亮运行系统深化应用2011年,完成“三个全覆盖”的总体目标,重点提升县级行政权力网上运行质量;启动行政权力事项名称和编码的规范编制工作。2012年,启动跨部门政务服务并联审批流程梳理和机制优化工作;和“中国扬州”门户网站对接,完善在线办事功能;完成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亮运行系统和省平台、县(市、区)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享。2013年起,实现在线政务服务和权力网上监察的系统对接;开发并供应面对公众、基于手机的移动电子政务服务应用。(2)推动政府电子招投标选购 平台建设2012年,启动政府电子招投标选购 平台建设,领先实现选购 流程支撑,选购 预算管理和选购 支配管理等模块;启动市场和供应商信息库建设。2013年起,建设评审专家库并将专家评审功能嵌入到流程系统之中;逐步完善市场和供应商信息动态采集体系,构建供应商评估模型。(四)实施城市管理精细支配通过信息化、才智化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灵敏、扁平化和闭环,是政府提升城市监督和指挥调度水平的基础条件。在应急管理方面,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充分整合安监、公安、环保等部门的应急资源,建成城市运行信息监控网络和全市联动协同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在城市管理方面,进一步细化城市管理万米网格单元,依托移动宽带网络技术,建成支持WIFI和3G无线技术的城管移动视频监控系统。主动探究数字化城管两级平台的业务协同运作模式,在城市管理各领域中逐步实现基于网格管理的“部件”、“事务”和“人”的日常化精细管理。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部署环境爱惜立体网络,实现对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统一监控管理,有助于建设宜居、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建设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三维城市规划帮助决策系统,完善地下管线信息的维护管理机制,为城市规划管理、资源开发利用、公共平安保障等供应基础信息支撑。“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4个项目: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系统项目、智能城管应用平台项目、智能环保建设项目、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项目。11、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系统项目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系统项目包括城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重大风险点源平安监管及应急救援系统(安监二级平台)两部分内容。一是建设完善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整合各类监控资源和调度手段,打破纵向条块,建成“1+N”的两级城市应急综合指挥调度模式,实现一通原委、全市联动的应急流程对接和工作协同。在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市的应急信息交互网络,实现系统和市相关部门、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相关企业和省级相关监控和应急平台的对接,以及预警信息、预案信息、应急资源信息、调度信息、视频监控信息等的集成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托3G、WLAN、CMMB、DTMB等通信手段,建成城市运行信息监控网络和应急联动综合平台,实现监控信息整合、应急资源共享、应急流程贯穿、应急预案联动、应急演练常态,提升公共突发事务的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刚好处置的实力。二是建设重大风险点源平安监管系统。完成和全市全部重大风险点源企业中控室连接,加强对重大风险源、紧急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重大风险点的日常平安监管。建设平安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系统,完善应急预案、应急调度等功能,供应各种平安生产事故的处置技术支撑和帮助决策分析功能。和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对接,实现安监二级平台和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在预警、预案、指挥调度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力争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市全部重大紧急源、紧急化学品生产企业、自然灾难多发区域和主城区重点公共场所监控网络。实现市应急平台和环保、水利、安监、气象、卫生、公安、交通、城管等相关部门平台之间预警预案信息、应急物资信息的横纵联动、流程协同;基于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每年组织1次全市规模的应急演练。(1)建设城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2011年,启动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建设,完成和重大风险点源平安监管系统的对接,实现基础的应急指挥调度功能。2012年,启动和水利、气象、交通、旅游、卫生、环保、广电等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相关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2013年起,逐步扩展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功能,扩大监控范围和调度实力,组织全市范围内的应急演练并形成常态;完成和省应急指挥平台的对接。(2)建设重大风险点源平安监管及应急救援系统2011年,启动重大风险点源平安监管系统建设,并和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省安监局应急指挥平台对接。2012年起,启动平安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依据省局部署要求,完善平安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和综合监管应用系统,同时和市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对接,逐步实现两级应急指挥调度流程贯穿。12、智能城管应用平台项目在“数字城管”建设成果基础上,基于全市统一的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构建市级智能城管应用平台。深化城市网格管理和城市部件事务管理的内涵,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将网格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至城市运行中的全部部件、事务、人和组织,形成以城管局为监督办公室和指挥中心,建设、公安、环保、园林、环卫、国土、房管等职能部门和街道广泛参和协同协作的责任体系和业务流程,并和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对接,实现城市部件事务管理和应急指挥调度的联动。深化城管终端应用,将智能城管平台延长到县(市),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完整的四级监控和指挥联动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完善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监督评价和考核体系。力争到2015年,城市部件管理网格化率达到90%,智能城管案件平均结案率达到98%。2012年,完善“智能城管”平台建设项目,扩大城市部件事务的网格化管理范围,加载优化跨部门业务协同、决策支持等相关模块;制定完善扬州智能城管流程、职责、考核等相关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优化城管GIS图层并和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对接,拓展基层城管PDA巡检终端的应用范围。2013年起,启动智能城管平台和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包括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对接,完善城市网格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网格化管理理念逐步扩展到公安、民政、应急、环保、社区服务等其他公共管理领域,实现以网格为基础的城市管理协同和联动;依据全市部署,逐步将智能城管平台延长到县(市)。13、智能环保建设项目依托各类新技术手段,建设包括环境爱惜、资源调度和能耗、排放管理等一体化的城市智能环保管理平台,实现对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统一监控、调度和管理,实现城市绿色全感知,建设更宜居、更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推动全市水、气、噪声、排污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点源的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建成城区重点水域、重点区域无死角、全覆盖的信息数据实时采集和视频监控相结合的综合环境监控网络;协作城市地下管线系统建设,完成排污管网和污染源排查入库工作;和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进行对接,实现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区域的实时监督管理;建设市环境爱惜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环境质量综合监测、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移动执法、环境资源分析决策等功能;完善环境预警和预案管理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100%重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点源实现数据结合视频的智能综合监控,形成网络化的环境治理体系。2011年,推动全市水、气、噪声环境自动化监测站点以及面对重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点的视频监控平台建设,启动环保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移动执法和综合办公等功能。2012年,在环保综合管理平台中完善环境预警、预案和应急调度功能,和市应急平台对接,支撑市两级应急体系建设。2013年起,推动环保综合管理平台的功能升级,加载综合分析决策功能,逐步强化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区域的监督管理。14、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项目在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内,以全市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基础,建设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出台《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管理规范》,明确地下管线信息数据供应、维护、运用等相关工作的责任部门和工作内容及考核指标。编制地下管线图层,开展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排查、录入和更新维护工作,推动对已有管线信息的排查、摸底和录入工作,同时强化对新增地下管线信息的更新管控。在地下管线图层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和规划、建设、国土、城管、应急等专业系统的对接和信息共享,支撑各相关部门基于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开发针对性应用。力争到2015年,完成扬州城区252平方公里、包括给水、排水、排污、燃气、电力、通讯、热力、工业等八大类18种7400公里地下管线的探测和数据入库工作。2011年,建设基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并完成系统测试工作。2012年起,逐步实现全市城区共八大类18种地下管线的探测和数据入库工作。(五)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支配围绕能源、交通、水资源、通信等城市核心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电力、交通、水利和信息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管理的基本架构,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感知、精细管控和协同调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实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供电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部署全市交通信息采集、监控和分析网络和公交智能监控调度系统,实现基于预料的智能化交通管理,为市民供应高质量的出行服务。构建全市水务实时监控和分析物联网网络,推动城市水利、管网、污染和用水的一体化管理。持续完善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和通信网的智能和平安融合,满意将来政府、企业和公众对各类智能化应用的IT基础设施和通信实力需求,加快编制城市光网建设规划,推动城市光网惠及民生。建设政务信息平安保障体系,将信息平安纳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领域,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和制度体系完善,为扬州各类信息化工作顺当推动供应全方位平安保障。“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5个项目: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智能交通建设项目、智能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无线扬州”智能应用项目、政务信息平安保障体系建设项目。15、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以建设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城市、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示范区域,依据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大力推动城市电力公共事业自动化改造和智能化服务的普及。重点推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环节的智能设施建设和自动化改造,主动推动分布式能源发电、储能管理、智能电表、用能管理等应用试点。智能电网示范工程重点围绕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关键环节,攻克关键技术。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项目,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和储能系统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和远程数据接入技术,推动智能变电站和输变电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动配电网自动化改造和配电网优化运行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实现配电调控一体化;建设电能质量检测主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需求管理系统等,实现对用户侧用电信息、电网侧用电质量信息等的采集分析和评估;探究“四网融合”新模式,推动以电力光纤到户为核心的智能家居和智能小区/楼宇试点等。完善电力运营手段,建设电力调度应急指挥中心、智能电网信息平安管理等平台。全面推动城市电力公用事业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并和社区一站式服务系统和市民卡进行深度整合。力争到2015年,完成示范区域内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城市新建社区智能电表入户率达100%。2011年,启动分布式发电示范项目、输变电设备综合状态监测系统、何桥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改造等工作,建成电能监测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2012年,开发基于智能电网的服务应用,重点推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需求侧管理、智能营业厅和网站建设;推动智能小区/楼宇试点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2013年起,逐步建成电力调度应急指挥中心、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和智能配用电一体化通信平台、智能电网信息平安管理平台,全面推动城市电力公共事业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16、智能交通建设项目智能交通建设项目包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城市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两部分内容。一是建立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立交通流量监控采集网络和可视化交通综合监控指挥系统,并和城市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的对接,将交通信息采集网络和公交监控调度系统拓展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涵盖车辆视频监控及车辆运行状态监控的分析和调度网络,通过对多维度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智能分析,实现对交通拥堵的主动预料和诱导方案的自动生成。通过和市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联动,快速实施交通疏导和救援。建设渠道多样、终端分布广泛的智能出行信息服务平台,运用3G等技术,通过城市信息亭、手机终端应用、网站、CMMB、DTMB、广播电视等方式,将交通信息服务刚好推送给公众。平台采集的城市交通数据同时为规划建设部门供应基础设施数据支持。二是建设城市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通过车辆定位、无线数据(视频、运行)采集等手段,实现对车辆的运行监控和运营调度。通过公交电子站牌、公交信息网站等方式,向市民供应公交线路、公交到站等综合信息服务,全面提升公交出行的服务质量。依据宁镇扬一体化的统一部署,实现市民卡在南京、镇江等城市的同城化应用。平台所采集的运行数据同时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和规划供应数据支持。力争到2015年,实现公交、客运、紧急品运输车辆视频和运行监控100%覆盖,城区主要区域和道路、路口、桥梁视频、流量监控100%覆盖。(1)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2011年,建立交通流量监控采集系统。2012年,完成和城市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的对接,和市应急指挥中心平台联动,提高突发事务的应急指挥实力。2013年起,完成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整体建设,为市民供应智能出行信息服务。(2)建设城市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2012年,建设城市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基本实现市民卡在公交服务上和南京、镇江城市的同城化应用。2013年起,完成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整体建设,向市民供应多渠道公交线路、公交到站等综合信息服务。17、智能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覆盖城市主要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的水情信息智能采集和监控网络。运用传感器采集和视频信息监控相结合,实时观测河道、水库的各种变更及涵闸的运行状况,实现全天候的远程监控和水文信息采集。建立水文水情信息数据库,实现现场数据的实时存储和对比分析,并和水利、气象、环保和建设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建设包括水情分析、水务支配、水资源调度等应用系统的水资源智能管理平台。建设水文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预案库,并将指挥调度手段延长到县、乡以及各监测点,同时,基于市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和市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大力推广智能水表的安装运用,提高农田浇灌、企业用水大户的信息化监控管理水平。力争2015年建成基于物联网的、全市主要河流、水库、自来水厂、自来水高消耗企业覆盖率100%的水资源信息采集、管理、调度网络。2012年,建立基于GIS数据、水情历史数据的水文水情信息数据库;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和防汛应急响应系统。2013年起,建设水文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并将指挥调度系统延长到县、乡以及监测点一级,实现和市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在城市家庭中逐步推广智能水表。18、“无线扬州”智能应用项目深化无线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商业区、交通枢纽、行政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加快新建WIFI无线热点,不断完善以3G/4G+WLAN为主的多层次、多热点、广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为物联网网络供应承载基础。围绕城市应急、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提升管理和响应处置实力的实际需求,在城市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部署智能传感器设备,形成物联网网络。扩大基于无线通路和无线终端的城市物联网网络覆盖范围和应用领域,重点建设政务类应用和行业类应用(包括工业、交通、物流、旅游等)。丰富面对公众的物联网类、移动类信息服务,让更多的公众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享受智能化物联网服务。力争到2015年,城市核心区WLAN热点覆盖率达到100%,供应下行100Mbps、上行20Mbps带宽的通信实力;全市在电网、交通、环保、水利等重点领域、主要城区重点区域传感器网络覆盖率超过80%以上,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的运用率超过90%。2012年,深化推动3G无线网络建设,力争扬州成为全国其次批TD-LTE试点城市;在城市重点地区、重点领域试点部署智能传感器设备,并推动专题应用系统建设。2013年起,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扩大基于无线通路和无线终端的城市物联网网络覆盖范围和应用领域,重点建设政务类和行业类应用。不断丰富面对公众的物联网和移动信息服务。19、政务信息平安保障体系建设项目政务信息平安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包括政务系统平安监控和应急管理平台、政务系统平安检查和评估、信息平安制度体系和同城灾备中心四部分内容。一是建设政务系统平安监控和应急管理平台。制定扬州政务系统信息平安监测制度和流程管理方法,明确平安监测责任部门,制定平安监测支配和周期,落实信息平安责任和考核体系。健全政务系统信息平安监测技术手段和监测平台,覆盖全市128家政务单位,刚好发觉并处置各类信息平安攻击。基于国家、省相关标准,明确信息平安应急事务处置职责、流程、制度和考核,建设扬州市政务信息平安预案库,实现对预案的编制、查询、发布、评估等功能,并实现应急预案库和市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平安监测平台对接。二是做好政务系统平安检查和评估。依据国家、省有关风险评估和等级爱惜的标准,由市信安办牵头,公安、机要、保密等部门参和,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等级爱惜工作制度,包括已建的重要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自评估、等级爱惜整改和检查评估,以及新改扩建的重要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及工程验收等环节的审查管理。建立数据分析挖掘手段,不断积累评估监测数据,主动分析、比对和挖掘,实现主动防卫的目标。三是加强信息平安标准、管理方法和制度体系建设。刚好总结各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内容平安建设和管理实践中的阅历和问题,制定《扬州市信息平安管理方法》等规范及配套制度。逐步扩大平安管理制度覆盖领域和覆盖深度,形成平安管理制度和平安建设实践的良性互动。四是建设同城容灾备份中心。依托市政府政务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包括机房基础设施、网络和线路、数据备份系统、备用数据处理系统在内的灾备中心基础设施;制定包括日常监控、基础设施维护、网络系统维护、应用系统维护以及平安运行管理方法等各类灾备中心运行维护制度。制定包括业务连续性方案、灾难复原预案和应急演练支配在内的各种灾难复原保障体系。后期,在江苏省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广陵)建设面对全部政务部门和政务系统的统一、集中的同城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力争到2015年,政务系统平安监控平台可对全市128家政务单位的外网重要应用系统进行主动、实时的平安监控和防卫;实现全市全部重要政务应用系统的系统可用率达到99.99%(每年宕机时间小于50分钟)。(1)建设政务系统平安监控和应急管理平台2011年,制定政务系统信息平安监测制度和流程的管理方法,建设政务系统信息平安监测平台。2012年,建设扬州市政务信息平安预案库,实现应急预案库和市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平安监测平台对接。2013年起,每2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市范围内的政务信息平安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理实力。(2)加强政务系统平安检查和评估2012年,建立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等级爱惜工作制度。2013年,不断积累评估监测数据,主动分析、比对和数据挖掘,实现政务信息平安的主动防卫。(3)加强信息平安制度体系建设2012年,制定《扬州市信息平安管理方法》、《扬州市电子政务专网平安接入规范》、《扬州市信息平安风险评估管理方法》、《扬州市国家机关重大信息平安事务报告制度》等规范及配套制度。2013年起,逐步扩大平安管理制度覆盖领域和覆盖深度。(4)建设同城容灾备份中心2013年,依托市政府政务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扬州政务灾备中心基础设施,并制定政务系统平安运行管理方法等运行维护制度,建设同城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六)实施民生华蜜体验支配推动医卫、教化、食品平安等民生保障信息化工程,推动民生服务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使得全体市民更好的共享城市信息化和才智化的建设成果,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华蜜感。在医疗卫生领域,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智能医卫平台,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在全市范围的共享,确保全体市民获得快捷、便利、均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教化领域,建设教化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才智校内(数字校内)试点示范工程,为教化均衡化供应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应用延长渠道。在住房保障方面,建立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支配、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进一步规范保障房的管理。在食品平安领域,建设扬州市民生产品追溯系统,实现对重点食品和药品的“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目标,确保食品、药品生产和流通平安。在文化传承领域,建设具有扬州特色的文化资源库,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建设多渠道的文化信息化传播渠道和文化沟通信息平台,促进扬州市文化的宣扬和推广,建设数字档案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在文娱生活方面,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建设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以电视为载体为公众供应便捷丰富的视听综合体验。“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5个项目:智能医卫建设项目、智能教化建设项目、民生产品追溯系统项目、名城文化传承项目、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项目。20、智能医卫建设项目在现有卫生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整合各类卫生业务信息,构建区域医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院专家信息、在线预约等功能,并通过网站、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向市民供应发布、查询、询问、预约等服务。推动中小医院的HIS平台建设,为中小医院、社区医院、农村医疗机构供应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平台,实现医院经济管理、药品监管、临床诊疗、统计分析等基本功能,提升中小医院信息化水平。发挥大医院龙头作用,试点推动区域卫生协同平台建设,以电子病历的统一共享为核心,实现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在医疗资源共享、患者病历信息共享、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协作功能和流程,形成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协同和业务协作,推动全市医疗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整合、对接市民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实现一卡预约、挂号、就医、结算等服务。和扬州市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建立公共卫生事务应急指挥平台,加强疾病限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务的应急处置实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在中心城区覆盖率80%,县(市、区)覆盖达到30%,市区和县(市、区)医院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50%;HIS平台覆盖100%的中小医院,60%的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实现双向转诊和区域医疗资源协同。2011年,构建区域医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院专家信息、在线预约等功能,推动中小医院HIS平台建设。2012年,试点推动区域卫生协同平台建设,实现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在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协作功能和流程,并和市民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整合、对接。2013年起,建立公共卫生事务应急指挥平台。21、智能教化建设项目立足于“资源的整理发布平台、信息沟通的沟通平台、教化应用的推广平台”三点定位,搭建教化信息资源库系统,完善全市面对学生的课程资源库、面对老师的电子备课资源库以及面对专项应用的教化专题库,实现全市教化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建设扬州教化资源应用平台,以数字媒体等远程数字化应用为支撑手段,推动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程。推动“才智校内”(数字化校内)示范项目,通过多种先进信息化手段,整合学校的各类应用系统,为学生和老师,供应快捷、平安和智能化的校内教学、校内科研、校内生活功能,为学校管理者,供应整合的校内平安、校内设备和一体化校内综合管理功能。重点推动面对中小学的“电子书包”智能应用和面对大专院校的“智能校内卡”系统。以城市带动农村,形成数字化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力争到2015年,实现市区和县(市)学校的(义务)教化课程资源库电子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0%,重要教化工作执行状况信息化管控覆盖90%的中小学校,农村学校远程教化应用覆盖率达到80%。2011年,建设课程资源库、电子备课资源库、教化专题库,建成教化信息资源库系统。2012年,推动“才智校内”(数字化校内)示范项目,先期选取两所中小学、两所大专院校开展试点示范,突出展示“才智校内”(数字化校内)信息化综合应用成果,制定扬州“才智校内”(数字化校内)建设标准和规范。2013年起,将教化资源、教化服务通过电子化手段推送给全市农村学校,提升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水平;规模推广“才智校内”(数字化校内),形成扬州“才智校内”(数字化校内)的新模式。22、民生产品追溯系统项目基于RFID技术、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扬州市民生产品追溯系统。领先围绕放心肉工程“一个规划,四个系统”建设绽开。建立监管平台,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建立包括冷冻加工、冷冻贮存、冷冻运输、冷冻销售的冷链配送系统。利用RFID、条码、CPU卡等多种技术,建立各个加工环节的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系统。设立配套机构,构建整合12315商务举报投诉在内的服务平台,建立商务行政综合执法系统。在放心肉工程基础上,将民生产品追溯平台的系统服务覆盖范围向县、乡两级延长,逐步扩展到主要食品德业的监管和可追溯,并向农产品、药品等其他重点行业拓展,最终实现扬州重要民生产品监管和追溯的全过程覆盖。力争到2015年,民生产品追溯平台覆盖5个以上重点行业。2012年,实施放心肉工程“一个规划,四个系统”的建设,实现各个加工环节的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目标。2013年起,将民生产品追溯平台的系统服务覆盖范围向县、乡两级延长,逐步扩展到主要食品德业的监管和可追溯,并向农产品、药品等其他重点行业拓展。23、名城文化传承项目名城文化传承项目包括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大运输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四部分内容。一是建设扬州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以扬州建城2500年为契机,以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建设具有本市特色的文化资源库,对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档案资源、图书资源、美术作品、工艺美术品(漆器、玉器、剪纸等)、旅游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基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包括古建筑、古运输河、古树名木等文化古迹图层。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维护和推广机制,激励具有地方特色、具有自主学问产权、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创作和研发,实现文化信息挖掘、整理、采集、维护和推广的长效和常态化。建设多渠道的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和文化沟通的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文化门户网站、数字报业、网络杂志、数字电台,网络电视等新的传播形态,促进扬州市文化的宣扬和推广。二是建设大运输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依据国家大运输河爱惜和申遗工作的总体部署,利用新技术手段加强对大运输河的爱惜和管理实力。建设大运输河档案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收集整理大运输河遗产档案材料。建设大运输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针对威逼大运输河遗产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监测。建设大运输河爱惜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大运输河遗产信息共享、智能分析、专家评价等,实现国家、省、遗产地管理机构三级互联的爱惜管理模式。建设大运输河遗产阐释信息系统,通过GIS、虚拟三维模型、flash动画、门户网站等,向公众展示大运输河风貌和爱惜成果。三是建设扬州数字图书馆。建立馆藏图书资源库,将馆藏图书资源,尤其是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图书资源进行信息化采集、整理和转换。完善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省图书馆、院校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图书资源交换通道和交换体系,和市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对接,丰富数字图书馆馆藏。建立完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同时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站,为公众供应便捷的查询和借阅服务。四是建设数字档案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对档案馆馆藏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建设基于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互联网的数字档案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服务平台。加强数字档案资源的有序分类、整理和整合,推动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的区域化应用及管理。推动数字档案馆和全省档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省、市、县三级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力争到2015年,扬州文化门户网站年点击率达到100万次以上,数字图书馆年阅读次数达到100万人次,数字档案服务在全市各级档案馆(室)100%覆盖。(1)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2012年,启动扬州特色文化资源信息库和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动基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文化古迹和园林等图层的开发。2013年起,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和建设、园林、旅游等相关信息系统、扬州数字图书馆等的对接等。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延长到乡村和社区。(2)建设大运输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2011年,启动大运输河档案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和大运输河遗产监测预警管理平台软件开发工作,完成大运输河扬州段的数据初始化工作。2012年,启动大运输河遗产展示信息系统和大运输河爱惜决策支持系统建设。2013年,推广袤运输河数字管理平台的应用。(3)建设数字图书馆2012年,启动馆藏图书资源库建设,完善图书馆业务信息化系统。2013年起,启动网上图书馆建设,实现网上服务;扩展数字图书馆馆藏,实现和院校、民间图书馆、保藏馆等的对接;逐步将数字图书馆服务范围延长到县(市)。(4)建设数字档案馆2012年,完善数字档案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对档案馆馆藏传统文档进行数字化转换;建立数字档案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服务平台。2013年起,加强数字档案资源的分类、整理和整合,完善数字档案馆的应用范围,对接省档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将数字档案服务延长到县。24、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项目依托数字电视网络,以云计算系统为核心,综合运用数字化电视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建设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推动扬州市区标清电视双向化改造,实现双向互动和互联网接入。推动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家庭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之间的内容和信息相互关联。协作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推动互动电视网站建设。在数字电视网络中引入电视商务、电视购物等高清版面的电视网站应用,将政务信息、社会服务、文化教化等信息应用推向市民家庭。构建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开放平台和配套运营服务体系。依托扬州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进一步增加用户端互动机顶盒的服务实力。力争到2015年,扬州城市数字电视双向化普及率达到100%;各级政府电视网站普及率达到100%;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覆盖扬州100%县(市)城区;市区90%的家庭运用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2011年,推动扬州市区数字标清电视双向化改造,激励各级政府建设电视网站。2012年,完成手机遥控器系统的研发工作,建设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开放平台。2013年起,和运营商深度合作,开展家庭信息化管理中心建设,依托云计算技术不断提升数字电视服务实力。(七)实施信息资源整合支配以资源整合为基础和核心,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平台三个层次上的城市级信息资源整合,即:基于共建共享的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整合;依托市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形成完善的数据资源交换共享体系,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作;通过构建各部门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协同办公和决策支持等平台,实现城市政务应用平台的一体化整合,并逐步构建和之匹配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体系。持续完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建设,重点发展基于基础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专题分析挖掘类应用,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公益化和对等化。“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4个项目: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基于云计算的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项目。25、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书目和交换服务书目体系、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三部分内容。一是完善全市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全市信息资源在通信网络、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网络、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应用平台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运维和平安保障等各个层面的管理方法,明确各层各类信息资源在规划、建设、部署、运用、维护、服务、平安保障等方面的共建共享标准、互联互通接口规范、运维服务模式和管理考核方法。重点明确并实施跨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在软硬件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公共应用平台三个层面的共建共享。从2012年起,新建的市级电子政务系统,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将全部实行全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集约化模式。二是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书目体系。依据政务信息平安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全市统一的包括公共资源书目和交换服务书目的双层技术框架,实现信息资源来源单位、责任单位、数据标准、更新规则、交换标准等内容的标准化约定。建立政务信息采集、更新、维护、交换、发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并组织监督落实。围绕书目体系和交换标准、书目管理体系建设,开发包括信息资源编目管理、书目报送管理和书目交换服务管理等功能的政务信息资源书目管理系统,通过对书目管理流程的固化,实现对信息资源书目体系长期持续的审查和优化。三是完善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做好数据交换平台的升级优化工作,完善网络系统,提升交换平台的平安、容量和可用性,实现全部市直单位及县(市、区)和交换平台的对接。在交换平台上发布面对各部门运用的标准数据提取接口,形成全市统一的、动态适应业务变更的政务业务数据视图,满意各部门的共享数据交换需求。重点建设市区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系统、市应急指挥平台、综合治税深化应用等项目,扩大数据交换平台的信息交换覆盖范围和资源整合利用深度。力争到2015年,形成扬州市完整的信息资源管理规程和标准体系,全市100%非垂直管理部门和90%垂直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全市范围内容的信息共享。(1)完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2011年,制定全市信息资源管理方法。2012年起,新建的市级电子政务系统,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将全部实行全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集约化模式。(2)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书目和交换服务书目体系2011年,制定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书目,建立政务信息采集、更新、维护、交换、发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并组织监督落实。2012年,开发包括信息资源编目管理、书目报送管理和书目交换服务管理等功能的政务信息资源书目管理系统。(3)完善政务数据交换平台2011年,提升数据交换平台的网络、平安、容量和可用性,实现全部市直单位及县(市、区)和交换平台的对接。2012年起,不断优化政务信息资源书目和资源共享的更新维护流程和数据交换机制,扩大数据交换平台的信息交换覆盖范围和资源整合利用深度。26、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包括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体系、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两部分内容。一是完善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管理体系。依据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书目体系标准,制定《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维护方法》,明确“四库”建设的责任部门和参和部门,确保各部门分别完成本部门相关数据字段的完善工作,形成一套数据采集、整合、建库、更新、分析、应用和发布的跨部门协同工作模式。进一步发展重点信息资源服务和发布平台和基于“四库”的各专题分析挖掘类应用,形成面对政府和公众的公益型信息服务体系和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商用型信息服务体系。同时,不断完善重点数据库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主动探究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信息服务模式。二是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先期以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为重点,依托市政务信息数据交换平台,采集并整合工商、国税、地税、人行、法院、公安、社保等相关单位的企业征信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