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八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_第1页
2023年学八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_第2页
2023年学八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_第3页
2023年学八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_第4页
2023年学八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学八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限时训练语文试题(2023.3)(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八年级学生开展了“传承华夏文化,寻找中国元素”的主题活动,小敏所在的小组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筷子”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完成1-5题。1.下面是小敏同学搜集到的材料,阅读后,完成(1)—(4)题。(共10分)①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人用筷子进餐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叹为观止/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受到我国影响,筷子文化也fú(①)射到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国家。②筷子最初叫“箸(zhù)”或“梜(jiā)”,到了宋代才开始有“筷子”的称呼。古人讲究忌讳,因“箸”与“住”谐音,【A】听着有“停滞不前”的意思,【B】故谓不吉利之语,特别是对于行船的人更是讳言,所以古人便反其意改“住”为“快”;加之筷子多以竹子为材料,所以又在“快”字上冠以“竹”字头而名“筷”,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民以食为天󠆼󠄀轻便灵巧的筷子被人们餐餐使用,筷子文化逐渐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央电视台曾拍过一个主题为󠆼󠄀筷子󠄀󠄀的春节公益宣传片,通过八个不同地域的家庭在除夕使用筷子的故事,揭示了筷子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人情shìɡù(

②),令人感动。方寸之中有乾坤。小小的筷子承载(③)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说它是饮食文化的“中国符号”,也是(名副其实/相辅相成)。(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助学资料词典助学载1(載)zǎi年:一年半~︱三年五~|千~难逢。载2(載)zǎi动记载:刊登:登~|刊~|转~|~入史册|~于该刊第五期。载1(載)zài①动装载:~客|~货|汽车上~满了乘客

~誉归来。②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卸~|过~。③充满(道路):风雪~途|怨声~道。④Zài名姓。载2(載)zài<书>又;且:~歌~舞。

(2)结合上下文,文中横线所应填入成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独树一帜

相辅相成

B.叹为观止

相辅相成C.叹为观止

名副其实

D.独树一帜

名副其实(3)文中方框处󠆼依次填入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句号

引号

B.冒号

引号C.句号

书名号

D.冒号

书名号(4)下面的语句是小敏在第二段中误删的,她已忘记文中原本的位置是【A】处还是【B】处,请你帮她做出正确的选择。(2分)(

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族心理,2.下列有关“筷子”的表述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研究者们之所以认为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因为在安阳殷墟曾出土了6支青铜箸头的原因。B.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在口头传说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我们都能找到筷子的“文化踪迹”。

C.关于筷子的起源,有历史悠久的很多传说,这些传说认为大禹、姜子牙、妲己都有可能是筷子的发明者。D.在新石器时代,随着饮食习惯和烹调技能的提高,用手抓食或单用勺进食很不方便,“箸”就应运而生。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中的名句,有人化用其意,改为“执子之手,与子共箸”,表达要与爱人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1分)4.筷子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曾成为热点话题,使用“公筷”已成为人们的餐饮习惯。下面是小敏搜集到的几幅提倡使用“公筷”的宣传画,请你任选一幅,拟一则简短有力的宣传语,宣传语要与画面内容相得益彰。(15个字以内)(2分)5.小敏放学回家发现妈妈买回了好多一次性筷子,并对小敏说:“今天遇到路边摊一次性筷子大打折,特意多买点,你以后每天去学校带一次性筷子就餐,这样卫生。”小敏在网上找到了下面的图片,了解了劣质筷子的生产流程,请你结合图片内容,劝说小敏的妈妈少使用一次性筷子。(3分)

6.根据课文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8分)(1)《关雎》中“

”两句统摄全诗;《蒹葭》中点明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诗句是:“

。”这两首诗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2)《诗经·魏风·硕鼠》中有“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乐土的幻想,《桃花源记》中也有描写乐土的句子:“

,鸡犬相闻”“

,并怡然自乐”。(3)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陕北民歌“信天游”也以比兴手法见长,《回延安》中“

”运用比兴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二、阅读理解(64分)(一)名著阅读(10分)7.根据内容填空(4分)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我可够了。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这段文字节选自名著

选文中的“他”指的是主人公__②

__,其生动幽默的语言体现出他__③

_的性格;“做点别的事”具体是指__④

__一事,这也表明主人公已从过去的伤病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规划新的生活。8.选出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两项。(3分)

)A.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B.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C.到后来,保尔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从没有灰心丧气,从没有绝望,坚强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作斗争。D.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当时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艰难写成的,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E.这篇小说告诉人们,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9.简答(3分)“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烈火的淬炼让钢不断祛除杂质,变得坚硬纯净。保尔也是在不断“祛除杂质”中“淬炼成钢”的。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二)阅读林逋的《山园小梅》,完成第10题。(8分)山园小梅二首(其一)北宋林逋①众芳摇落独暄妍②,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③,暗香浮动月黄昏④。霜禽⑤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⑥。幸有微吟可相狎⑦,不须檀板共金樽⑧。【注】①林逋,北宋诗人。他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西湖孤山,他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②暄(xuān)妍:热闹、鲜艳。③“疏影”句:形容梅枝的形态。④黄昏:指月色朦胧。⑤霜禽:冬天的禽鸟。⑥合断魂:应该会销魂。⑦狎(xiá):亲近。⑧檀(tán)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借指歌唱。金樽(zūn):金酒杯,借指饮酒。⑴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全诗托物言志,没有一个“梅”字,却句句写梅,寄寓自己的情怀。B.首联暗写梅的开放时间,“独”“尽”流露对梅的欣赏,“向小园”扣题。C.颈联实写,通过霜禽和粉蝶对梅的态度和情感,侧面描写梅之美。D.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诗人与梅花的关系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⑵对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当时的评诗者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请你分析这一联好在哪里。(3分)

⑶尾联诗人的感情变得明显。请问尾联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意思分析。(3分)

(三)阅读方孝孺的《越巫》,完成11—15题。(14分)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①,呜角振铃②,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③。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④;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日:“我善治鬼,鬼莫敢抗我。”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⑤,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⑥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扣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⑦扶我寝,吾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越巫》)【注】①坛场:这里指越巫做法事的场所。②角、铃:指越巫做法事时使用的号角和铜铃。③胡旋舞: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这里指越巫做法事时旋转起舞。禳(rǎng):以祭礼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④赀:同“资”,钱财。⑤瞷(jiàn):偷看。⑥岑岑:头胀痛的样子。⑦亟(jí):急,赶快。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病幸已(

)

②相去各里所(

)③恒夸人曰(

)

④其妻问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死则诿以他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恶少年愠其诞/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C.既而铃坠/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D.号求救于人甚哀/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4分)(1)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5.从文中可以看出越巫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10分)【甲】传统节日知多少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乙】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

(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16.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3分)

17.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18.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3分)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2分)老家缝纫店

李汀①小店在一棵小叶榕树旁,绿油油的树叶遮挡了店名,只从窗户玻璃反射出“老家缝纫店”五个字。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家小店,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像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②那天一时兴起,我在下班路上拐进小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她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笑容安静地绽放。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放的样子。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句:“随便看哈。”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③小店只有几平方米,却很整洁,一排木架子上一字摆好小布鞋,还有叠好的布围裙。这时,屋子里一幅“中国梦,我的梦”的十字绣吸引了我,我静静欣赏着。老人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④我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实感一下笼罩过来。我见过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再剪成各式鞋样,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线地钉。钉好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再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头露出来,再用牙齿把针头扯起来。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母亲扯线有时用力过猛,线头“嘣”一声断了。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干不成。母亲常这样告诉我。⑤我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需要多少个夜晚?我眼前的这个老人,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做好一双千层底布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布鞋放回木架子上,深深地回望了一眼。⑥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摊开一看,心里一惊:好精致的围裙。一张橘黄色的布围裙,做成了双手拥抱的样子,优雅极了。这样的围裙系在身上,做一顿心爱的午餐或者晚餐,用双手拥抱那些蔬菜的气息,用双手感受生活的味道,想起来就满满的幸福。我问:“这围裙多少钱?”老人抬头看我,笑嘻嘻地说:“三十元。”我递钱给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夸我:“一个懂生活的男人。”我摇摇头说:“我给母亲买的,母亲喜欢。”我确实觉得母亲系着这围裙,倚门看我吃着可口的饭菜,一定很温暖。⑦小店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老人却视而不见。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给顾客缝补一个拉链,为顾客改一条裤子。走进这家小店,我或者买一双千层底布鞋,或者买一双鞋垫。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即便什么也不说,能够在小店门口呼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逸很多。⑧一天,小店贴出一张告示,告知小店搬去了东城。我赶紧骑车去找。一条街上,清一色的小店,传出“哒哒哒”响的缝纫店,散发着木香的小木工店,满屋子小背篼、小箩筐、小斗笠、小蒸笼的篾具店,还有摆着小铁锤、小锄头、小镰刀的铁具店。我走进“老家缝纫店”,老人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街上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⑨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一棵小叶榕树下,看着那些缝纫店、木工店、篾具店、铁具店,我很激动,为这个城市拥有这些小店激动,为这些小店的老人们激动。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小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⑩回到家里,我有了新的愿望,哪天退休了,我也要去东城开家小店,做老布鞋垫,做千层底布鞋,天天享受那种布料带来的幸福味道。19.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6分)情节“我”的心理感受经过小店,布料的青草和泥土味迎来。像置身田野,每一口气都干净纯粹。拐进小店,老妇人低声招呼“我”。①

“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②

为小店和老人们激动,感到生活便利和温暖。2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

2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老妇人的人物形象。(6分)

22.老人夸“我”“懂生活”,文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我懂生活”?(3分)

23.文章第④段是什么记叙方式?在内容、情感、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4分)

24.作文(60分)以“爱,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班级名、人名。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书写工整,字数不得低于600字。试题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1)①

世故(“世故”一个字错的就扣2分)

zài

(2)第一空: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独树一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根据语境,此处要表现筷子与其他国家餐具的不同,因此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所以应使用“独树一帜”。第二空:名副其实,指称号和名声与实际一致、相符合;相辅相成,强调两件事物相互配合才完美。根据语境,此处要表现筷子是饮食文化的“中国符号”这一称号的恰当,所以应使用“名副其实”。故选:D。(3)阅读语段,“民以食为天”是全段的总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末应使用句号;“筷子”是宣传片的主题,应使用引号。故选:A。(4)所给的句子是“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族心理”,A处前句只是指出“箸”与“住”谐音,没有指出“箸”的意思,所以无法确定其是否符合民族心理,排除此处。B处前句指出“箸”的意思,“听着有‘停滞不前’的意思”,与人们祈望兴旺的民族心理不符,句子放在此处衔接恰当。故选:B。2.

B

3.《

诗经》4.【分析】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宣传画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联系当前的疫情,展开合理的联想,联系题干,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关键要素:公用、公勺公筷、公私分开等。内容符合倡导使用“公筷”,语言简短有力,符合宣传语的特点,注意字数的限制。【解答】答案:示例:[甲]使用公筷,为美味加分。[乙]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丙]团聚重健康,公筷吃得香。5.答案提示a.称呼:阿姨;b.漫画说明使用的是一次性筷子,实际毁掉的是大片的森林,从低碳生活阐述;c.一次性筷子生产流程还告诉我们:小作坊硫磺熏的过程筷子会留下有毒物质,地上晒也会在筷子上留下各种病菌,整个流程没有消毒工序。d.语气委婉6.(1)①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蒹葭苍苍,④白露为霜

(2)⑤阡陌交通

⑥黄发垂髫(3)

⑦树梢树枝树根根

⑧亲山亲水有亲人

二、阅读理解(63分)(一)名著阅读(10分)7.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__②保尔(保尔·柯察金)___③乐观(豁达)___④从事写作(文学创作)_8.

D

E

9.示例:保尔因身体瘫痪双目失明,不能参加工作,曾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认识到自己的软弱,振作起来,开始了文字创作。(二)10.⑴

C

⑵视觉、嗅觉相结合,上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倒映在清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赞美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神清骨秀)。⑶议论,幸好我能低声吟诗与梅花亲近,既不需要拍着檀板歌唱,也不用金樽饮酒助兴,表达了自己超凡脱俗、幽雅闲逸的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三)11.①病愈、治愈或者完

②距离

③常常

④原因12.

B

13.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14.(1)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得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2)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15.贪婪、喜欢自夸、到处招摇撞骗(欺世盗名)、自欺欺人、至死不悟。译文:越巫假称自己善于驱鬼。有人生病就设立法坛,吹号角,摇铜铃,蹦跳腾跃,大声呼叫,跳胡旋舞来作法消灾。病人侥幸有了病愈,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钱财离开;如果病死,就用别的原因来欺诈,自始至终不相信自己法术的荒谬。他经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惩处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少年恼恨他的荒诞,在夜里偷看他回家,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师经过树下,便用砂子石块投击他。越巫以为是真鬼,马上拿出身边的号角,边吹着角边跑,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得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