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
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
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
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
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
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
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
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效
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
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
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
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2.94亿亩,总产量。41
亿吨。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设
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
多万亩,增长504倍。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
的49.6%,居世界第一。
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
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
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
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
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
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
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
周年均衡供应。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
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
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
共计L68亿亩,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3.86亿吨,占全国的
68.4%。
3.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
划”以来,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质量安全水平有了
明显提高。农业部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按
照国家标准判定,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
为95.3%,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7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
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
4.国际贸易快速攀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蔬菜出口
增长势头强劲,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我
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1.55倍;出口额
62.1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2倍;贸易顺差61.06亿美元,
居农产品之首,与2000年相比增长2.04倍。我国蔬菜出口量占总
产量的1.4%o
(二)产业地位
1.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L3%,总产值6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
比例高达25.5%。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570多
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
2.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产业。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
业,转化了数量众多的城乡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07我国从
事蔬菜生产的劳力约9000万人,从事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
蔬菜采后服务的劳力约8000万人。
3.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
蔬菜净出口逐年增加,在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2001年、2002年蔬菜贸易顺差为22.6亿美元、25.6亿美元,
分别占农产品贸易顺差的53%、44%,2003年蔬菜贸易顺差为29.8
亿美元,超过农产品贸易顺差4.8亿美元;2004年、2005年、2006
年、2007年蔬菜贸易顺差为37亿美元、44亿美元、53.34亿美元、
61.06亿美元,而同期农产品贸易为逆差分别为46.4亿美元、11.4
亿美元、6.7亿美元、40.8亿美元。
4.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需产业。蔬菜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
源之一,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
主要来源。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数量充足、品种丰
富、供应均衡、质量安全,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保
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主要问题
1.生产布局不尽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缺乏统
一规划,没有按照适地生产的原则进行科学布局,生产方式、栽
培季节和品种结构雷同,上市期集中,经常出现区域性、季节性
和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各地独特
的气候和品种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菜田排灌设施薄弱、保护地设施
简陋、贮藏保鲜设施不足,抗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差,产量和质
量低而不稳,淡旺季调节能力有限,年际间产量和价格差异较大。
特别是近10年,由于城镇建设加快,郊区蔬菜基地严重萎缩,农
区蔬菜基地发展较快,而这部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
备跟不上,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产量的波动导致价格的
波动。最近几年,低温、冻害以及干旱、暴风雨造成的蔬菜受灾
减产、价格居高不下就是有力的例证。
3.生产技术落后。我国蔬菜生产技术创新特别是栽培技术的
集成创新不够,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低,栽培管理、贮运保鲜
技术水平不高,距标准化、指标化、措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还相
差甚远,蔬菜单产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国际竞争力不强。
4.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
动计划”以来,各地加强了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
检测监督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无公害栽培技术和高
效低毒农药的研发、推广以及蔬菜产业化进程滞后于无公害蔬菜
生产的发展,标准化生产、产品监测、品牌化销售、质量追溯难
度较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品质量
安全隐患仍然存在。这不仅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也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影响到我国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
的提高。
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我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
产区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
货渠道、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小生产很难与大市场、大流
通对接,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千家万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
质量监管难度大,严重制约了蔬菜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竞争
力的提高;蔬菜生产单元小,规模效益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弱,
难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龙
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数量少,加工、营销、信息等服
务跟不上,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6.采后处理和加工落后。据发达国家经验,蔬菜采后商品化
处理可增值40%〜60%,精(深)加工可增值2〜3倍。发达国家的
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几乎100%,精(深)加工率大多在40%以上,
而我国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仅为25%,精(深)加工率不足10%。
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冷链设施匮乏、贮运保鲜技术
落后,带来蔬菜商品质量差、运耗大、食用不便等诸多问题。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国内市场前景分析。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
食品,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
要来源,国内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人
口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6000多万人,按每天人
均消费0.5公斤蔬菜计算,将增加蔬菜消费1096万吨。二是消费呈
现多元化格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国民消
费从温饱型转入营养健康型,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
同时,高收入家庭对安全、营养、保健蔬菜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
2.国际市场前景分析。据FAO统计,进入本世纪,世界蔬菜消
费量年均增长5%以上。按照此增长幅度计算,年均增加蔬菜消费
4000多万吨,到2015年总消费量将达到12.8亿吨。而由于劳动力
成本的原因,发达国家蔬菜生产不断萎缩,今后还将减产,这为
我国蔬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蔬
菜817.59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255倍,远远高于世界蔬菜出
口增长约1倍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蔬菜质量水平的提高,采后处
理设施和技术的改进,我国蔬菜生产的气候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
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蔬菜出口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竞争力分析
我国蔬菜产业无论与国内其他种养业相比,还是与其他国家
蔬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1.国际竞争力分析
(1)成本优势。蔬菜生产及加工属于典型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
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蔬菜生产成本显著
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蔬菜价格一般为发达国家的1/10〜1/5,成本
优势明显。
(2)资源优势。我国地域广阔,包含了六大气候带,地形、土
壤类型多样,光、热、水等资源丰富,构成了多种农业生态类型,
几乎世界上所有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在中国找到其最适宜的生产区
域。目前我国蔬菜主要出口东盟10国、日本、韩国以及香港等国
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夏季台风、高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频繁发生,蔬菜生产难度大、成本高,而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
原夏季凉爽,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凉棚,适宜种植蔬菜,成本低、
质量好,优势明显。我国对独联体国家出口蔬菜增长较快。这些
国家冬春寒冷,持续时间长,蔬菜生产难度大、成本高。而我国
“三北”地区相对暖和、光照好,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
华南以及长江上中游地区是天然的温室,适宜发展露地蔬菜,优
势更加明显。
我国蔬菜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已保存3万多份蔬菜种质资源,
其中我国原产的近2万份。这为选育新品种和开发新产品,满足国
际市场的需求提供了条件。
(3)区位优势。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蔬菜出口集中在日本、韩
国、东盟10国和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
我国与这些国家毗邻,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以保鲜洋葱为
例,集装箱从美国西海岸,通过海洋运输,到达日本横滨至少需
要21天,从山东安丘到日本横滨仅需7天。
2.国内竞争力分析
(I)比较优势明显。一般露地蔬菜亩纯收入1000元左右,大棚
蔬菜亩纯收入5000元左右,日光温室蔬菜亩纯收入8000元左右,
分别是大田作物的2倍、10倍、16倍左右。蔬菜比较效益高,对生
产的发展有驱动作用。
(2)粮菜协调发展。蔬菜生育期短,既可以与粮食间套作,也
可以轮作,互补发展。间套作有利于农业生态建设,轮作不仅可
以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培肥地力,还可以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农业建设
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
拓展出口贸易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成本优势,强化各
蔬菜重点产区的特色以及调剂全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的功
能,加大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
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
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以单产、
质量、效益为标志的蔬菜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即以具有调剂全
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能力与潜力的产区作为全国蔬菜重点
产区。
2.坚持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即以具有一定生产、市
场基础以及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产区作为全国蔬菜
重点产区。
3.坚持确保蔬菜安全生产的原则。即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生
产要求作为蔬菜重点产区的必备条件。
4.坚持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以有利于环境保
护、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蔬菜重点产区的首要条件。
5.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即用有限的资源投入,集中建设蔬
菜重点产区核心基地,突出主要品种,突破关键技术,充分发挥
资源投入的效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国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个蔬
菜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占全国
的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
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1200元,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
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
四、确定重点区域的主要依据
蔬菜生产季节性强,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蔬菜产品新鲜
易腐,贮运困难,存在生产的季节性和需求的均衡的矛盾。针对
蔬菜生产这一特点,以调剂全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为基本
目标,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
为四大功能区八大重点区域。其中,调剂国内市场供应的三大功
能区包括五个重点区域,出口贸易功能区包括三个重点区域(见表
1)»
(一)地理与气象
目前全国普遍存在春、秋两个蔬菜供应淡季。在我国冬春可以进
行露地蔬菜生产的地区,分布在华南以及长江上中游两个区域。
其中,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1月平均气温》10C,可进行喜温
果菜露地生产;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1月平均气温》
4℃,可进行喜凉蔬菜露地生产。夏秋凉爽,7月平均气温425C,
适宜喜温蔬菜和喜凉蔬菜生长的地区,分布在高原、高海拔、高
纬度地区,考虑到目标市场、运输距离、交通条件、生产规模等
因素,确定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为夏秋菜重点产区。由于我国人
口众多、蔬菜消费量大,而我国运力严重不足、贮运设施和保鲜
技术落后,必须走适地生产与设施生产相结合的道路,解决春、
秋淡季蔬菜供需矛盾。设施蔬菜重点产区,分布在北纬32。-42。地
区,北端以节能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可以生产喜温果菜为界,即1
月平均气温>T6C,南端以冬季可以进行喜凉蔬菜露地生产为界。
另外,考虑到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且相对集中等因素,确定黄淮
海与环渤海湾地区为设施蔬菜重点产区。根据有关的研究结果,
本规划编制专家组提出了各重点产区主要地理及气象条件见表1。
表1重点区域主要地理及气象条件
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海拔高度
功能区名称重点区域名称纬度(℃)(小时)(米)
1月7月12-2月
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10--
冬春蔬菜功能区
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4--
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25-
夏秋蔬菜功能区
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25-800-2200
设施蔬菜功能区黄淮海空隔年设施蔬菜重点破4睇32。二12。>-16->430
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蔬菜出口功能区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二)产业基础
蔬菜重点产区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市场发育、生态环境、
龙头企业等产业基础好,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
必须在10万亩以上;夏秋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播种面积在5万亩以
上;设施蔬菜重点区域以省为单位日光温室和大中棚面积170万亩
以上,基地县3万亩以上;蔬菜出口重点区域基地县年出口金额
1000万美元以上。
(三)发展潜力
目前生产规模小、出口金额少,但气候、区位优势明显,具
有名优特品种,调剂全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潜力大。
五、蔬菜重点区域布局
(一)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
1.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东南沿海,北纬26°以南,包
括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4省区,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南亚热
带季风气候,冬春季节气候温暖,有“天然温室”之称,1月份平
均气温》10C,可进行喜温蔬菜露地栽培。气候优势明显,生产
成本低,但距目标市场远,运费高,年复种指数高,连作障碍严
重,台风暴雨频繁。
本重点区域基地县74个(附表1),2005年蔬菜播种面积2100
多万亩,产量3400多万吨,调出量1800多万吨,调出比例53%,商
品化处理率40%左右。
2.发展目标。到2015年,本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稳
定在2100万亩左右、总产量超过4000万吨,调出比例达到55%以上,
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商品化处理程度达到80%以
上。
3.主攻方向。目标市场:“三北”、长江流域、港澳地区以及
日、韩等国冬淡市场,主栽品种:豆类、瓜类、茄果类、西甜瓜
等喜温瓜菜,上市期:12月-2月。
(二)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
1.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长江上中游,北纬25°-32°,
包括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6省市,属中亚和北亚
热带,冬春季节气候温和,1月份平均气温》4C,可进行喜凉蔬
菜露地栽培,在低海拔河谷地区也可进行喜温蔬菜露地生产。本
重点区域是全国最大的喜凉蔬菜冬春生产基地,气候优势明显,
冬闲田面积大,劳力资源充足,生产成本低,但蔬菜品种单一,
冬春干旱频繁,抗旱能力较差。
本重点区域92个基地县(附表2),2005年蔬菜播种面积2300
万亩,产量4700多万吨,调出量2200多万吨,调出比例47%,商品
化处理率30%左右。
2.发展目标。到2015年,92个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000
万亩,产量超过7000万吨,调出比例超过55%,产品安全质量达到
无公害食品要求,商品化处理程度达到65%以上。
3.主攻方向。目标市场:“三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冬春
淡季市场,主栽品种和上市期:花椰菜、结球甘蓝、葛笋、芹菜、
蒜董等喜凉蔬菜,11月-4月上市;四川攀西地区和云南省元谋县
低海拔河谷区发展茄果类、豆类等喜温蔬菜,3月-5月上市。
(三)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
1.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北纬32。
-44°,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河北等7
省区,属于暖温带和中温带,夏季凉爽,有“北方天然凉棚”之
称,七月平均气温425C,适宜喜温蔬菜和喜凉蔬菜生长。本重
点区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较好,
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但干旱少雨,交通条件差,运距
远。
本重点区域基地县88个(见附表3),2005年蔬菜播种面积1200
多万亩,产量3800多万吨,调出2000多万吨,调出率53%,商品化处
理率35%左右。
2.发展目标。到2015年,88个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700
万亩,产量超过6000万吨,调出比例达到65%,产品安全质量达到
无公害食品要求,商品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3.主攻方向。目标市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华南夏秋淡
季市场以及东欧、中亚、西亚等国际市场,主栽品种:洋葱、萝
卜、胡萝卜、花椰菜、白菜、芹菜、生菜等喜凉蔬菜以及茄果类、
豆类、瓜类、西甜瓜等喜温瓜菜,上市期:7月-9月。
(四)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
1.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滇中和滇东高原、黔西和黔中
南山地高原、黔北地区、渝东南山地、湘西山地、鄂西山地,北
纬23。-33°,包括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5省市,大部
份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部分地区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
气候,海拔高度800〜2200米,夏季凉爽,有“南方天然凉棚”之
称,七月平均气温425C,适宜喜温蔬菜和喜凉蔬菜生长。本重
点区域气候优势明显,生态环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
低,但伏旱、暴雨等气象灾害多发。
本重点区域65个基地县(见附表4),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1000
多万亩,产量2000多万吨,调出量800多万吨,调出比例40%,商
品化处理率30%左右。
2.发展目标。到2015年,65个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400
万亩,产量超过3500万吨,调出比例达到55%,产品安全质量达到
无公害食品要求,商品化处理率达到65%以上。
3.主攻方向。目标市场:珠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港澳地
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国夏秋淡季市场,主栽品种:白菜、结
球甘蓝、花椰菜、胡萝卜、萝卜、食荚豌豆、芹菜、葛笋等喜凉
蔬菜以及茄果类、豆类、瓜类、西甜瓜等喜温瓜菜,上市期:7月
-9月。
(五)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
1.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黄淮海及环渤海地区,北纬32°
-42°,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
等8省市。本重点区域光热资源丰富,距大中城市近,运距短,供
应及时,产品新鲜,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可利用冬闲农村劳动
力资源,但一次性投入大,生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连作障碍
严重。
本重点区域177个基地县(见附表5),2005年日光温室和大
中棚面积1450万亩,产量7800多万吨。其中日光温室面积550
万亩,产量3300多万吨;大中棚900万亩,产量4500多万吨。
2.发展目标。到2015年,日光温室和大中棚面积达到2200万
亩,产量超过L3亿吨。其中日光温室面积800万亩,产量超过5300
万吨;大中棚1400万亩,产量超过7700万吨。
3.主攻方向。设施类型:辽宁以日光温室为主,北京、天津、
河北、山东、河南5省市大中棚与日光温室并举,江苏、安徽以
大中棚为主;目标市场:“三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冬春淡季市场;
主栽品种:日光温室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西甜瓜等喜温瓜
菜以及芹菜、韭菜等喜凉蔬菜,大中棚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
和叶菜类等;上市期:日光温室11月-6月,大中棚4月中旬至
6月。
(六)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1.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包括山东、福建、浙江、广东、广
西、江苏、辽宁、河北、天津、上海等10省区市,2005年蔬菜出
口额占全国蔬菜出口额74%。本重点区域114个出口蔬菜基地县(见
附表6),区位、资金、技术、信息优势明显,加工出口龙头企业
多,但生产经营成本高,加工用原料价位高、数量不足。
2.发展目标。到2015年,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10省区市出
口量1050万吨,出口额增长1.2倍,蔬菜安全质量达到进口国要求。
3.主攻方向。目标市场:稳定亚洲市场,拓展欧洲和北美市
场;主要品种:充分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大蒜、生姜、
大葱、蘑菇、香菇、芦笋、花椰菜、刀豆、牛芽、山药等新鲜、
速冻蔬菜和特色加工蔬菜。
(七)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1.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山西、内
蒙古、陕西等6省区,2005年出口蔬菜额约占全国蔬菜出口额的
15%。31个蔬菜出口基地县(见附表7),光照好,空气干燥,昼
夜温差大,原料质量好,生产成本低,但加工企业少、规模小,
资金、技术、信息匮乏。
2.发展目标。到2015年,出口量150万吨,出口额增长1.7倍,
蔬菜安全质量达到进口国要求。
3.主攻方向。目标市场:稳定亚洲市场,拓展欧洲和北美市
场;主要品种:发展番茄酱、番茄汁、胡萝卜汁、芦笋罐头和脱
水菜等精(深)加工产品出口。
(八)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1.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3省区,
2005年对独联体出口蔬菜30万吨,出口额1.5亿美元。16个出口蔬
菜基地县(见附表8),区位、技术、信息优势明显,但采后商品
化处理落后,产品档次低,贮运设施简陋,检测手段缺乏。
2.发展目标。到2015年,出口量达到100万吨,出口额增长2.6
倍,蔬菜安全质量达到进口国要求。
3.主攻方向。目标市场: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市场;主
要品种:发展番茄、洋葱、黄瓜、西兰花、结球甘蓝、胡萝卜、
甜椒等保鲜蔬菜。
六、推进重点区域布局的工作措施
(一)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是蔬菜稳产、高产、高效的前提。各地要
尽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提高5个方面的能力。加强
菜田基础设施和保护地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
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提高优质种苗集中供应能力;加强菜田耕
整机械、肥水一体滴(渗)灌设施等机械操作和自动化控制装备,
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强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蓝)色诱
虫板等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冷链设施建设,
提高贮运保鲜能力。
(二)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蔬菜产业竞争,说到底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要提高我国蔬
菜科学技术的竞争力,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科技创新。
科研与生产要紧密结合,创新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
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满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求。二是加快科
技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蔬菜技术的集成、示范、培训力度,
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三是
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蔬菜知识更新培训工程,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基层蔬菜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推广
和服务能力。
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蔬菜科技开发研究和示范推
广工作。一是开发适销对路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
积产量;二是开发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并推行标准化生产,提
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开发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以及冷链贮
运设备和技术,提高蔬菜的档次和保鲜能力,降低损耗,扩大蔬
菜销售半径。四是研制、推广机械操作和自动化控制设备,提高
劳动生产率,发展规模经营,保持我国蔬菜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
势。
(三)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就是标准化实施过程。只有按产品标准
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才能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实行标准化
生产,一是要完善标准体系。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等级标准和生
产、贮运技术规程相配套,初级产品标准与加工产品标准相配套,
种植、加工、销售相衔接,农艺和工艺相协调,既能与国际接轨
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则,逐步完善我国蔬菜标准体系。二是推广
标准化生产技术。各地要因地制宜地解读已经制定的产品标准和
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培训农民,
指导农民切实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和采后
处理,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标准化。
建立从田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基地环境、投入
品、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无
公害蔬菜的质量安全。严格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规范农药
使用技术,解决加大农药使用剂量和不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造成
农药超标等问题。无公害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
持采前自检、安全期采收、产地准出制度,做到不合格不采收,
使质量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产地环境和
基地产品的例行监督和检测,对出现问题的基地要限期整改。建
立档案管理制度,做到初级产品生产者有农事作业档案,蔬菜制
品生产者有原料来源和工艺流程档案,蔬菜运销者有货源和流向
档案,并逐步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追溯制度。
(四)推行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品采后产值
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是现代商品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今后
要下大力气推行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彻底改变我国蔬菜产品“统
货+散货”的现状。首先要从改良品种着手,推广外观形状好、
整齐一致、耐贮运、货架期长的鲜食和加工专用优良品种,特别
是出口专用品种,并发展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二是加强
蔬菜采后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以及贮运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
推广,提高商品化处理率和处理水平,改善产品外观质量。三是
加强蔬菜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研究与推广,促进蔬菜加工业向深
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五)完善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建设一批重点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区批发、零售市场,发
展现代物流业,构建蔬菜生产、市场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批发市
场的交易拉动和信息引导功能。蔬菜产销服务机构应加强信息搜
集和研究,发布蔬菜生产、供求和价格近期状况以及中长期预测、
预警,以便为政府和菜农组织蔬菜生产和销售提供决策依据,避
免盲目性。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
提高经纪人队伍素质,规范从业行为。
(六)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品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扶持壮大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和经
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纽带和桥梁作用,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
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商品
化加工、品牌化销售,提高我国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
力。要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企业与生产基地、
科研单位间长期共生的合作关系。引导和培育蔬菜合作经济组织,
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参与市场竞争
的能力。加强蔬菜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规范生产
经营行为、维护产业及其业主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七、推进重点区域布局的保障措施
各地要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风险防范,
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商
品化处理、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发展产业化经营,将蔬菜重点区
域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一)增加重点区域的基本建设投资
各地应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支持重点
产区菜田基础设施、保护地设施、集约化育苗设施、冷链设施、
病虫害测报网络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实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补贴政策。在蔬菜重点区域,以
市场份额大的品种为主导品种,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主攻方
向,对关键技术实施技术补贴。一是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蓝)
色诱虫板等蔬菜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二是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
三是优质高产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四是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生
产技术,五是菜田耕整机械、肥水一体滴(渗)灌设施等机械操
作和自动化控制技术。
(三)建设覆盖全国的绿色通道网络。蔬菜属于鲜活农产品,
不耐运输,且对运费的承受力有限,应在2005年建设的“五纵二
横”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加快建成覆盖全国的绿色通道网络,对
运输蔬菜的车辆予以降低或免收通行费,切实降低蔬菜运输成本,
确保蔬菜在全国范围内的顺畅、便捷流通,促进蔬菜生产向重点
区域集中,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产业风险防范。在蔬菜重点产区,要推广已实施蔬
菜政策性保险地区的经验,先将设施生产、集约化育苗和规模种
植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逐步全面实施商品蔬菜生产的政策性
保险;恢复蔬菜风险调节基金,用于灾后恢复生产、调运蔬菜,
稳定价格。
附表1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省别个数基地县名
南海区、增城市、番禺区、高要市、廉江市、博罗
县、花都区、阳春市、惠东县、雷州市、化州市、
徐闻县、高州市、遂溪县、电白县、开平市、台山
广东29
市、揭东县、澄海区、从化市、陆丰市、三水区、
惠城区、信宜市、普宁市、惠来县、阳西县、鹤山
市、海丰县
桂平市、八步区、武鸣县、横县、兴宾区、柳江、
藤县、灵山、合浦县、扶绥、博白县、鹿寨、钦南
广西21
区、平南县、玉州区、宜州市、荔浦、岑溪、钦北
区、北流县、福绵
海口市、琼海市、信州市、陵水县、文昌市、澄迈
海南11
县、三亚市、乐东县、东方市、临高县、万宁市
龙溪县、龙海市、闽侯县、漳浦市、长乐市、福清
福建13市、大田县、平和县、南安市、诏安、闽清县、永
泰县、南靖县
合计74
附表2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省别个数基地县名
广汉市、彭州市、什邠市、双流县、金堂县、仁寿
县、郸县、雁江区、威远县、西昌市、龙泉驿区、
四川26新都区、资中县、荣县、岳池县、南溪县、合江县、
江油市、汉源县、江阳区、峨眉山市、乐山市中区、
米易县、高坪区、中江县、岳池县
涪陵区、江津市、泰江县、巴南区、渝北区、合川
重庆11
市、璧山县、永川市、潼南县、荣昌县、长寿区
云南1元谋县
华容县、浏阳市、宁乡县、赫山区、岳阳县、长沙
湖南16县、湘阴县、鼎城区、南县、桃源县、汉寿县、武
陵区、沅江市、资阳区、临湘市、君山县
汉川市、新洲区、嘉鱼县、云梦县、江夏区、仙桃
市、鄂州市、钟祥市、蔡甸区、枣阳市、麻城市、
湖北20
天门市、曾都区、孝南、公安县、赤壁市、应城市、
潜江市、阳新县、沸水
高安市、丰城市、乐平市、南昌县、上高县、九江
县、崇仁县、奉新县、临川区、永丰县、铅山县、
江西18
贵溪市、泰和县、吉水县、永修县、安义县、瑞金
市、渝水区
合计92
附表3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省别个数基地县名
围场县、沽源县、张北县、丰宁县、康保县、尚
河北10
义县、崇礼县、隆化县、平泉县、承德县
太谷县、寿阳县、榆次县、应县、新绛县、清徐
山西13县、文水县、阳高县、襄汾县、南郊区、屯留县、
小店区、曲沃县
开鲁县、临河区、松山区、宁城县、五原县、太
内蒙古14仆寺旗、元宝山区、杭锦后旗、科尔沁区、喀喇
沁旗、多伦县、商都县、察右中旗、兴和县
泾阳县、三原县、临渭区、凤翔县、临潼区、蒲
城县、富平县、秦都区、太白区、阎良区、长安
陕西17
区、大荔县、兴平市、华县、汉滨区、扶风县、
武功县
凉州区、靖远县、庆城县、合水县、甘州区、榆
甘肃15中县、西峰区、临洪县、会宁县、宁县、肃州区、
武山县、峪帽区、甘谷县、秦州区
平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彭阳县、灵武市、
宁夏10
兴庆区、惠农区、原州区、中卫市城区、永宁县
乐都县、涅中县、大通县、)皇源县、互助县、循
青海9
化县、民和县、贵德县、格尔木市
合计88
附表4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省别个数基地县名
宣威市、会泽县、呈贡县、禄丰县、通海县、石屏
县、弥渡县、广南县、镇雄县、晋宁县、官渡区、
云南25宾川县、建水县、江川县、师宗县、昭阳区、盐津
县、嵩明县、宜良县、陆良县、富源县、泸西县、
石林县、丘北县、蒙自县
遵义县、大方县、威宁县、都匀市、桐梓县、纳雍
贵州14县、麻江县、乌当区、花溪区、惠水县、独山县、
西秀区、修文县、清镇市
利川市、恩施市、房县、长阳县、竹溪县、巴东县、
湖北7
保康县
安化县、淑浦县、新晃县、石门县、芷江县、龙山
湖南13县、永顺县、武陵源区、凤凰县、保靖县、桑植县、
古丈县、醴陵市
万州区、石柱县、武隆县、云阳县、南川市、奉节
重庆6
县
合计65
附表5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省别个数基地县名
北京3大兴区、顺义区、通州区
天津2武清区、蓟县
定州市、肃宁县、乐亭县、永年县、永清县、饶阳县、丰南
区、藁城市、固安县、满城县、昌黎县、抚宁县、青县、三
36河市、滦南县、定兴县、肥乡县、馆陶县、献县、清苑县、
河北
武邑县、辛集市、无极县、高邑县、栾城县、魏县、遵化市、
鸡泽县、广阳区、新乐市、徐水县、武强县、临漳县、玉田
县、涿州市、南和县
北宁、黑山、海城、新民、凌海、凌源、庄河、喀左、瓦房
店、义县、灯塔、凤城、辽中、建平、东港、北票、普兰店、
辽宁27
台安、绥中、大洼、阜蒙、朝阳、抚顺县、辽阳县、盘山县、
建昌县、连山区
东台、铜山、沛县、大丰、邳州、新沂、睢宁、赣榆、灌云、
江苏21淮阴、东海、海门、射阳、如东、沐阳、如皋、丰县、兴化、
灌南、启东、通州市
阜南县、和县、堆桥区、扬山县、无为县、颖州区、繁昌县、
安徽19怀远县、萧县、固镇县、蒙城县、肥东县、利辛县、谯城区、
涡阳县、寿县、舒城县、长丰县、凤台县
寿光市、莘县、滕州市、沂南县、苍山县、岱岳区、青州市、
临淄区、平原县、昌乐县、泗水县、东昌府区、齐河县、单
县、阳谷县、冠县、在平县、诸城市、金乡县、莱西市、安
丘市、商河县、肥城市、薛城区、成武县、济阳县、邹城市、
山东56胶南市、高唐县、曹县、莒县、沂水县、陵县、广饶县、鱼
台县、东阿县、任城区、定陶县、莒南县、海阳市、临清市、
郛城县、莱城区、河东区、高密市、新泰市、高青县、峰城
区、历城区、台儿庄区、费县、昌邑市、临邑县、章丘市、
惠民县、莱州
宁陵县、中牟县、新野县、夏邑县、扶沟县、西华县、襄城
河南13
县、永城县、濮阳县、博爱县、尉氏县、内黄县、虞城县
合计177
附表6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省别个数基地县名
肥城市、莱阳市、高密市、诸城市、安丘市、成武县、莱州、
金乡县、胶州市、临邑县、东明县、昌乐县、莱城区、莱西
市、曹县、青州市、平度市、滕州市、苍山县、巨野县、广
山东35
饶县、兖州、长清区、岱岳区、河东区、博兴县、寿光市、
郑城县、乐陵市、牡丹区、武城县、夏津县、胶南市、单县、
即墨市
福建6龙海市、诏安、漳浦市、建瓯市、尤溪县、建阳市
萧山、慈溪、邺州、临海、余姚、上虞、温岭、嘉善县、磐
浙江12
安县、龙泉市、庆元县、江山市
增城市、花都区、揭东县、惠城区、惠东县、阳山县、翁源
广东13
县、从化市、兴宁市、鹤山市、澄海区、番禺区、博罗县
邳州、丰县、沛县、灌南、灌云、宝应、海门、射阳、常熟、
江苏16
赣榆、兴化、如皋、如东、新沂、响水、铜山
庄河、普兰店、瓦房店、新民、岫岩、凤城、凌海、海城市、
辽宁9
东港市
卢龙县、丰宁县、围场县、永年县、大名县、清苑县、肃宁
河北14县、永清县、博野县、藁城市、丰南区、昌黎县、遵化市、
霸州市
天津3静海县、宝抵区、蓟县
上海3崇明、奉贤、南汇
广西3永福县、横县、八步区
合计114
附表7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省别个数基地县名
沙湾县、昌吉市、博湖县、玛纳斯县、霍城县、
新疆10
伊宁市、察布查尔县、塔城市、呼图壁、焉耆县
甘肃5榆中县、甘州区、高台县、靖远县、七里河区
宁夏3平罗县、灵武市、永宁县
内蒙古5开鲁县、临河区、五原县、杭锦后旗、宁城县
山西4永济市、太谷县、清徐县、榆次区
陕西4兴平市、大荔县、三原县、扶风县
合计31
附表8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省别个数基地县名
吉林5大安市、农安县、榆树市、镇贲县、理春
黑龙江安达市、东宁县、富锦市、宁安市、密山市、道
10
里区、梅里斯区、北林区、海伦市、鸡东县
内蒙古1满洲里市
合计16
附件2:
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有20个省、
市、自治区生产茶叶,涉茶人员约8000万人。茶叶产业已成为主
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
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㈠基本情况
L生产、贸易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依靠政策、
投入和科技进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茶园面积达
2419.5万亩,茶叶产量116.5万吨,与1990年相比,面积增长
52%,产量增长1倍。2007年全国茶叶出口28.9万吨,比1990
年19.5万吨增加9.4万吨,增长48%。目前,我国茶树种植面积
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50%,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
量的31%,2005年超过印度后,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茶叶出
口量2007年跃居世界第二。
2.生产区域相对集中。我国有20个省(区、市)栽培茶树,
生产区域辽阔。2007年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
5省(区、市)茶园面积2380.2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98%;
产量115.4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9%;产值290多亿元,占
全国茶叶总产值的98%以上,已成为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
3.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近十多年来,我国茶叶产业以市场为
导向,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
产品发展迅速。一是绿茶生产规模扩大。绿茶产量由1990年33.3
万吨,增加到2007年87.4万吨,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62%提高到
75%;二是乌龙茶产量上升。乌龙茶产量由1990年的3.3万吨,
增加到2007年的13.0万吨,增加3倍以上,占茶叶总产量比重
由6%提高到11%;三是红茶生产大幅减少。产量从1990年的11.0
万吨,下降到2007年的5.3万吨,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20%下降
到5%;四是名优茶迅猛发展。根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7年
全国名优茶产量达到43.5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分别比1990
年增长15倍和30倍,占茶叶总产量比重由5%提高到38%,占茶
叶总产值比重由24%提高到68%。
4.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近十年来,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优
质化栽培等技术,提高了茶叶整体品质;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
地的建设,推动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茶叶安全
质量。据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抽检结果,2007年有92%以上的茶
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
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发展势头良好。
5.产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
持下,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生产、加工、
流通等方面的力量,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涌现了一
批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专
业市场+经销户+农户”以及“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茶
叶生产经营组织,大大提高了产销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产销衔接,
延长和完善了茶叶产业链,逐步提高了产业水平与竞争力。
㈡主要问题
1.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小、单产低。茶树良种化是茶叶生产
优质高效的基础,无性系又是茶树良种化的基础。2007年我国无
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只有858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的35%左右,而
肯尼亚等国家已高达90%以上。由于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茶园基础
设施建设跟不上,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不高,导致茶叶单产低,
每亩仅为60.5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2%,与先进的产茶国
相比差距更大。
2.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由
于我国茶叶品类的多样性、加工工艺的复杂性和生产的局域性,
使得茶叶标准的制(修)定难度较大。许多重要的茶类产品缺乏
标准,无标准可依,不适应茶叶生产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对
现有标准的示范、推广力度不够,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生
产管理较粗放,加工操作不规范。另外,标准政出多门,体系不
健全,部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统一性不够,导致企
业无所适从。由于我国茶叶行业改造刚起步,茶叶质量安全体系
尚未确立,带来了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一些茶叶产品由于不符合
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引发贸易纠纷甚至退货时有发
生。
3.加工设施陈旧、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大部分国营、集体茶
场(厂)均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有些虽已转制,但仍
有半数左右的茶场、茶厂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加工环境差,加
工产品质量上不去,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近5万家茶厂,年均产量仅为10吨,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还有不少名优茶产区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手工操作,批
量少,产品规格质量不一致,生产效率低。
4.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很大程度上仍沿袭
传统分散的农户和小茶厂生产经营方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日益突出。从生产环节来讲,技术难以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
同一质量产品批量小,越来越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国内贸易和
出口要求。从经营环节来讲,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大
多处于“小买小卖”的阶段,市场竞争力弱。这种传统的生产经
营方式阻碍了技术改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步入规范化生产、
品牌经营的发展轨道,难以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在茶叶产品出
口方面,由于组织管理跟不上,内部低价竞争和外部抢夺资源的
双重压力长期存在,即使占优势的绿茶出口到某些国家其价格只
相当于国际市场低档红茶的价格,严重影响茶叶出口效益。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㈠市场前景分析
1.世界茶叶生产、贸易、消费持续增长。十几年来,世界茶
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产量从1990年的252.3万吨增长到2007
年的379.5万吨,增幅达50%;贸易量从1990年的113.4万吨增
长到2007年的154.9万吨,增幅达37%。从出口大国的出口走势
看,特别是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三国的出口仍在
扩大,而印度由于本国内销压力使其市场份额相对下降。
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
全球茶叶的消费量一直以每年3〜5%的增幅递增,专家预测“21
世纪将是茶饮料的天下”。
2.国际市场绿茶、特种茶需求强势增长,市场空间大。尽管
世界茶叶贸易中,红茶占85%以上,由于绿茶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
的宣传,刺激了国际市场对绿茶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绿茶、特
种茶出口量也随之增大。绿茶从1990年的8.3万吨增至2007年
22.4万吨;特种茶从2.3万吨增至3.5万吨(其中乌龙茶2.2万
吨)。从1998年起,我国绿茶出口已经年年超过红茶。2007年的
出口产品中,绿茶占77.3%,特种茶为12.2%,红茶为10.5%。近
年来,除传统销售市场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日本
和马里等国的绿茶销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外,在美国、德国、俄
罗斯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3.内销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大。近年来,我国茶叶在外销出
口逐年巩固和增加的同时,内销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目前,
国内人均茶叶消费只有460克/年,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相比仍
有一定差距,与消费水平高的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
伊拉克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2000克以上的相比差距更大。国内各
地区之间差别也较大,如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1000
克左右,可见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茶
叶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4.茶叶综合利用方兴未艾,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据专家
预测,今后十年内国内茶饮料市场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年
增长率将在10%以上,预计到2010年茶饮料产量达到1100万吨,
需要茶叶原料11万吨,比2005年增长近3倍;同时,随着茶多
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进一步深化
与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
㈡竞争力分析
1.茶叶品类齐全,优势产品突出。我国生产的茶叶种类在世
界上最齐全,有绿茶、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紧压
茶)和白茶六大类,其中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为我国独有。
世界50多个茶叶生产国,90%以上只生产红茶,传统的绿茶
生产只有中国和日本等。由于日本国内茶叶生产成本高和需求强
劲,早已无力出口。近年来,为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些传统红
茶生产国,如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也改制一些绿茶,但由于
品种、技术和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的限制,其品质无法与我国绿茶
比拟。目前,中国绿茶的优势地位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此外,我国乌龙茶出口势头虽已减缓,但其受日本、东南亚
各国,尤其是华侨的欢迎;而白茶等,虽销售量较低,但非我莫
属。近来,云南的普洱茶炒声沸沸,有可能会成为茶叶市场上新
葩。
2.种质资源丰富,良种数量多。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种
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已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
3500多份,是当今世界上收集茶树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
我国茶树良种选育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已审(认)定通过
的国家级茶树良种97个,其中有性系品种17个,无性系良种80
个。各产茶省还审(认)定了省级良种119个。茶树良种数量位
居世界第一。
3.生态环境优越,茶类区域优势明显。我国地域辽阔,气候
多样,特别是东南沿海茶区,长江下游和中上游茶区,西南茶区,
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是生产各类名优茶的优质区域,
也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最适区域。大多数区域劳动资源
也相对较充实,茶叶生产成本较低,为参与国际竞争和茶叶可持
续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科技基础良好,技术水平先进。国际茶叶的竞争,除自然
资源和品种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
科技基础良好,建有全国性茶叶研究所和13个省级茶叶研究机构,
11个高等院校设有茶叶系,还成立了全国性和省级茶叶学会,与
基层技术人员一起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队伍,在茶树选
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和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居世
界前列。
5.种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
传播于世界。中国利用茶叶历史已达5000多年。今天,茶已成为
全球推崇的绿色饮品。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渗透于人们物质
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为人类的文明进步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茶文化对茶叶整个产业链的影响,茶经济与
茶文化互动发展,已在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和促进世界茶
叶消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茶叶拥有其他许多国家难以取代的优势,但因种种原因,
仍未实现将优势转化为强势,尤其是茶园战线过长,成本高、规
模小,技术难以普及,世界著名的茶叶企业和品牌尚未形成。近
几年,在茶区政府和群众努力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正在整合,
建设了许多茶叶示范园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叶经营上亿元的企
业也不断涌现。但是,总体进程不快,难以适应当前市场需求。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力日益增强,加大对茶业发展
的投入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有可能的,必将加快推进将我国茶
业优势转化为强势的进程。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㈠发展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市场为
导向,效益为中心,资源优势为依托,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
力,稳定面积,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
产,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牌,努力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
充分发挥产品和区域优势,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推动产业
升级,带动和促进全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㈡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从全国20个省(区、市)1000余个产茶
县中,按规划准入茶叶重点区域的标准,重点选择有优势、有特
色、有规模、产值大的15个省(区、市)118个县,按其茶类和
自然条件,划分为四大茶叶重点区域。通过规划的实施,四大茶
叶优势区将进一步形成具有产品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生产、
管理水平一流,国内外竞争力强的茶叶重点区域,从而达到以重
点区域促进全国茶业发展,提高我国茶业总体水平。
2005年,四大茶叶重点区域的茶园总面积为1092.4万亩,占
全国茶园总面积54%;采摘面积为844.6万亩,占全国茶园采摘面
积54%;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409.4万亩,良种覆盖率达37.5%;
茶叶产量为53.7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57%;茶叶产值为146
亿元,占全国茶叶产值的67%。其中名优茶产量21.5万吨,产值
104亿元,分别占全国名优茶的76%和72%。
2015年,四大重点区域茶园总面积达1500万亩,其中无性系
良种茶园面积达87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58%;总产量达102万吨,
比2005年增加90%,其中名优茶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月考试卷
- 小学科技节活动策划与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型道路护栏制造与安装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制造业员工外包合同样本版B版
- 宇宙探索之旅医疗技术的突破与挑战
- 二零二五年度反担保抵押合同条款详解3篇
- 小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新工具探讨
- 澳大利亚高中数学试卷
- 2024版校园专业服务承包合同样本版
- 会计恒等式--试讲
- 对外经贸大学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精品
- FSSC运营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办法)
- 警察公安工作汇报ppt模板ppt通用模板课件
- 电动平板车的使用和管理细则
- 明天会更好歌词完整版
- (完整)中考英语首字母填空高频词
- 影像科目标责任书
- 智能蒙皮天线分布式设计研究
-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填写示例
- 美能达a7相机中文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