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设想_第1页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设想_第2页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设想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设想一、我国征信体系建立的现状及现有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依据国务院的要求,2004年初人民银行加快了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2004年12月中旬实现了中国银行等1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8家城市商业银行在上海等7个城市的试运行。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6月底,16家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和该系统的全国联网;8月底,115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和该系统的全国联网;2005年底,已有12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55家地市级农村信用联社和56家城市信用社联网接入该系统。经过一年的试运行,2006年1月正式运行。该系统主要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集个人的基本信息、开立结算账户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信用卡、担保等信贷信息,并将个人在全国全部商业银行的这些信息汇合到其身份证号下。目前,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数已经达到3.4亿人,其中有信贷纪录的人数约为3500万人,其余为开立结算账户信息。截至2005年底,收录的个人贷款余额为2.2万亿元,约占全国个人信贷余额的97.5%。目前个人征信系统的主要运用者是金融机构,通过专线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相连(即一口接入),并通过商业银行的内联网系统将终端延长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人员的业务柜台,实现了个人信用信息定期由各金融机构流入个人征信系统,汇总后金融机构实时共享的功能。其中,前者表现为金融机构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报送数据,后者表现为金融机构依据有关规定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实时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金融机构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报送数据可以通过专线连接,也可以通过磁盘等介质。经过数年的摸索,我国各部门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究和尝试,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方案和模式。该模式类似于欧洲模式,由人民银行作为主导机构进行征信体系建设。在人民银行已有的企业信贷登记询问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两大信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由人民银行筹建特地的征信机构进行运作,向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种用户供应信息报告服务。在个人征信方面,人民银行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方法》。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依靠人民银行现有系统和信息资源,削减前期投入并快速在全国建立起数据库,缺点是简单使人民银行对信用服务市场形成垄断。二、我国个人征信建设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征信体系建设模式选择不清楚由于我国缺少类似美国联邦委员会这样特地管理市场经济的部门,使得全国征信系统建设缺乏协调行动,建设步伐迟滞。由于国务院没有明确主导权和建设模式,各部门都在争夺征信体系建设的主导权,建设自己的信用管理体系,将造成严峻的资源奢侈。2、法律体系建设落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征信体系是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征信体系建设的保障是征信立法。完整、有效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信用交易和征信系统顺当建设的根本保证。信用的规范管理必需通过立法实现,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信用活动供应干脆依据。这干脆影响了我国信用行业的健康发展。3、行业技术标准不统一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使整个信用体系的数据可信度下降,各体系之间的数据交换成本增加,降低了信用数据的运用效率。4、信用文化环境不健全社会总体信用意识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信用文化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信用服务需求不显现,新闻媒体对信用宣扬的力度也不够。在信用管理专业教化方面,我国现在只有中国人民高校、吉林高校、上海财经高校等少数高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信用管理特地人才匮乏。三、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实现思路和建议1、加快征信法律体系建设征信立法是征信建设的核心,是确保征信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征信立法,社会信用活动及征信建设就会失去标准和规范。发达国家170多年的征信发展史证明了征信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美国在信用管理上的相关法律法规有16部之多,内容涵盖了征信建设的各个环节。,实行的方式是先发展后立法,立法的目的是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法》。界定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的范围,确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用信息查询条件,区分信用数据失实和信用数据造假行为,建立可行渠道使失实信息可以得到刚好更正,同时制定对信用数据造假行为的惩处措施,规定负面信息的保存期限。个人信用信息并非可以随意公诸于众的资信,相反,它属于个人的隐私。既是隐私就拥有隐私权。而现有个人征信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中,哪些是公众信息,哪些又是个人隐私,目前还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明确界定,因而,隐私权爱护,成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引人关注的焦点。(2)建立广泛社会联防。社会联防由政府监管部门、授信机构、雇主、公共事业单位和企业共同组成,使失信者或者信用记录差的人,在信用消费、贷款、求职等诸多方面受到制约,促使个人重视自身的信用状况,并尽量避开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交易,从而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提高社会对信用的需求和主动性,提高社会运用信用的意愿。金融部门要加强和司法部门、经济管理执法部门的合作,加大对不履行还债义务行为的法律约束。(3)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使现行法律法规中和个人信用制度相冲突的部分得到协调和统一。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民法通则》、《商业银行法》、《担保法》、《档案法》、《保密法》、《刑法》、《反不正值竞争法》。用法律手段规范个人的信用行为。(4)加大执法力度。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人治特色显明是我国司法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的法制观念正渐渐形成,这必定对司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的加强形成动力,从而对淡化执法过程中的人为色调、加大详细执法的力度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2、强化央行管理职能,营造良好的协作环境要不断强化人民银行信用中心的核心地位,逐步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和社会各部门可随时在人民银行信用中心的信息库中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个人信息资料。虽然国务院授权央行管理征信业,但相关部门同样驾驭着大量的信用资源。这些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着相应的信用活动,并且出台了许多详细的和信用相关的管理规则和实施方法。这种自然形成的信用管理职能和分工,尽管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但其负作用不行小视:即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负担,又无法全面整合资源,造成资源奢侈。随着社会对信用的重视,以及征信活动的快速发展,要求央行进一步统一或协调组织,负责起全国信用管理的统筹支配。在征信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管理、执业技术准则、行业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监督和规范。同时,建议成立“中国征信中心”,详细负责全国统一的征信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行。由于我国个人80%以上的融资及其产生的信用信息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集中的个人和企业征信数据库已经完全收录了这部分信息并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供应了有利条件,建议国务院明确中国征信中心以人民银行建设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平台,发挥中心银行的主导作用,对全社会各部门产生的信用信息进行统一征集和整合。3、加强信用标准化建设所谓的信用标准化可理解为在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查询的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等,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秩序的过程。结合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状况来看,征信体系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征信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其中包括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权的信用信息界定标准,信用信息的数据格式和代码标准,数据接口标准,以及信息平安、网络基础设施等相关标准。二是信用服务标准。包括信用服务基础标准、信用服务质量体系标准、信用服务业管理标准、信用服务业管理资质标准、信用服务设施标准等,皆在规范征信机构市场行为,提高信用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时统一个人信用评估标准。借鉴国外阅历,逐步建立客观、合理、科学、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现代信用评估方法发展个人信用评估模型,从还款实力和还款意愿两方面对个人信用进行科学评价。4、加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征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征信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信用信息征集的完整性、精确性和刚好性确定了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是信用产品质量的核心,干脆影响征信系统的功能发挥。现阶段,要不断加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一是要不断提升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水平;二是要以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为导向;三是在此基础上,向经济金融监管部门、政府部门等信用和运用部门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断扩大数据库的查询运用范围,充分发挥数据库的服务功能;四是要主动推动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各部门、地区间的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创建条件。5、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及专业人才培育(1)加强宣扬力度,普及信用学问。征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制度性的工作,要利用新闻、出版、教化、文艺、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诚恳守信教化,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加大舆论宣扬和监督力度,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政府要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公民信用意识,把诚恳守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个人信用是“其次身份证”是“经济通行证”,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当有效地加以维护,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