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_第1页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_第2页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_第3页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_第4页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1《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学院张衔第二专题: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价值规律。1.方法与结构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学术界不同观点:A.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资本论》第1卷第1篇)B.扩展至价值转化形式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C.扩展至价值分配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第七篇)我们的看法。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3.重点阅读:《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六篇。第一节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任务是揭示商品经济关系的一般内容,说明被物所掩盖并表现为物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说明私人分工条件下调节总劳动的一般规律和市场机制,从而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提供最一般的基础。第一章商品第一章的商品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并暂时抽象掉资本主义关系的商品,即以资本主义的商品为背景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定。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P47)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3.价值的质和量(P49――54.1)价值实体: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化为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种商品中的共同的东西是抽象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价值量:价值量由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量由劳动时间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它们生产上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规律与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1综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P54.2――55.1)。2.具体劳动及其特点(P55.2――57.1)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具体劳动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的存在条件。(企业内分工与企业外分工、社会分工)。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与社会形式无关。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两个要素之一。3.抽象劳动及其特点(P57.2――58.1)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P58.2――60)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对一种经济现象的科学解释,对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意义)。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引言(P61――62.1)研究主题、目的和分析的起点[注:1.价值形式分析要说明价值为什么会表现为交换价值。不理解价值形式就不能真正理解价值。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是对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说服:生产商品的劳动不仅要实现为使用价值,而且要实现为价值,并通过物的形式表现为交换价值,并最终实现在一般等价物上。2.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是围绕商品内在矛盾展开的。价值形式分析当然是为了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3.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1.简单价值形式在价值形式分析中的地位(P62.5)。2.价值表现的两极及其不同的作用和地位(P62.6)。3.价值表现的两极是对立统一的(P62.7――63.2)。4.价值表现两极的确定性(P63.3)。(2)相对价值形式(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1.不同商品作为价值物在性质上是相同的(P63.4――64.1)。2.作为价值物而在质上相同的两个相交换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P64.2)。3.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商品关系显露出来(P64.3――65.1)。4.商品价值本身通过商品的价值关系表现出来(P65.2――66.2)。5.两种商品相交换时,表明了价值分析所说明的一切(P66.3――67.1)。6.小结相对价值形式的性质(P67.2)。(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1.价值形式不只表现商品价值,而且要表现价值的量(P67.3)。22.相对价值量变化的规律(P67.4――69.2)。xWa?yWb第一种情况:当dWadWbdLadWadLadWa?0,?0时,?0,?0,?0,?0,若则Qb增加;若则Qbdtdtdtdtdtdt减少。因此Qb?f(Wa),dQb?0。dWa第二种情况:当dWadWbdLdWbdWbdWb?0,?0时,若b?0,?0,则Qb减少;?0,?0,则Qbdtdtdtdtdtdt增加。因此Qb?f(Wb),dQb?0。dWb相对价值的同样的量的变化可由完全相反的原因造成。dWadWb?,Qb量不变,因此xWa?yWb。dtdtdWadWbdWadWbdWbdWadWb?0,?0,且??0。这与?0,?0,且第四种情况:若,可令dtdtdtdtdtdtdtdLadWa?0,?0时的情形相同。dtdtdWadWbdWadWbdWadWadWb?0,?0,且??0。这与?0,?0,且若,可令dtdtdtdtdtdtdtdLbdWb?0,?0时的情形相同。dtdt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形可类推。3.小结相对价值形式的量(P69.3)。(3)等价形式1.等价形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P70.1――71.1)。2.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P71.2――73.4)。3.对历史上最早对价值形式分析的评价(P73.5――75.1)。(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1.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P75.2――76.1)。2.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的简单表现形式(P76.2)。3.简单价值形式又是劳动产品的简单商品形式(P76.3)。4.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P77.1――3)。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特点。]一、从价值性质上看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特点(P78.1)。二、从价值量上看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特点(P78.2――79.1)。(2)特殊的等价形式同下面将要讨论的一般价值形式相比,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等价形式是特殊的。(P79.2)。(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一、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在两极上的表现(P79.3――80.1)。3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N(N?1)种相对价值]22.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在等价形式中的反映。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要向一般价值形式发展(P80.2――3)。C.一般价值形式(1)价值形式变化了的性质一、从相对价值形式来看价值形式变化了的性质(P81.2――82.3)。1.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各种商品真正作为价值来相互发生关系(P81.2――82.1)2.一般价值形式是社会公认的形式(P82.2)中起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即{W0?Wn?1W0?0}。从Wnnn中抽出W0记为W??(w1,w2,?,wn)即W。这样,W0就成为W的价值的表现材料W?W0,W0的这[令Wn?1为商品集合或商品空间,W0为Wn?1种地位是W共同努力的结果。]3.一般价值形式使一切商品不仅表现为质上等同,表现为价值,而且同时也表现为在量上可比较的价值量(P82.3)[由yWb?xWa,zWc?mWa,得到ymWb?zxWc。]二、从等价形式来看价值形式变化了的性质(P82.4――83.1)。三、小结“价值形式变化了的性质”(P83.2)。(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一、相对价值形式决定等价形式(P83.3――4)。二、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发展(P83.5――85.1)。(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D.货币形式[Wn?Wg或Wnn?G]一、从一般价值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没有本质变化(P86.2)。二、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商品(P86.3)。三、货币产生以后,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就表现在货币上,这就是价格形式(P87.1)。四、简单价值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P87.2)。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集中论述是在第一章第四节。注意理解: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分析的意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价值规定的内容,比较制度分析。(商品的拜物教性质fetishcharacter,德文“拜物教”:Fetischismus,“拜物教性质”:Fetischcharakter,相当于英文的fetishism和fetishcharacter)。]一、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发生(P87.3――89.1)。1.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不会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P87.3――88.1)。2.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也不会发生在价值规定的内容上(P88.2)。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发生在商品形式本身(P88.3)。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P88.4――89.1)。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和根源(P89.2――93.1)。1.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P89.2――90.1)。[X?AX?Y,X?(1?A)Y,(1?A)表明了私人生产者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设Xn维实空间中的非负象限,其中每一点是一个非负向量,代表n种商品的一个组合。Y是X的幂集,即X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令x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商品向量,也即所有权向量,交换权利集E(x)是一个向量集,其中的每一个向量是他用商品向量x通过交换可以获得的商品向量;?是他所面对的n维交换比例向量。“交换权利映射”就是从X到Y的函数E(x)?{yy?X&?y??x}。这表明了?1?14生产的私人性质,即所有权上的相互独立。]2.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质在商品上的表现,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P90.2――91.1)。3.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量的变动,造成物支配人的假象(P91.2――92.1)。4.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P92.2――93.1)。三、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劳动产品没有拜物教性质(P93.2――97.1)1.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质就会立刻消失(P93.2)。2.孤立的个人生产者和他的产品的全部关系不存在拜物教性质(P93.3――94.1)。3.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以人身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生产者的劳动不表现为价值,人的关系没有被物的关系所掩盖(P94.2)。4.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生产中,产品不表现为商品,劳动和产品不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虚幻形式(P94.3――95.1)。5.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也不采取虚幻形式(P95.2――96.1)。6.反映商品神秘性质的商品拜物教观念,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只能随着商品生产的消失而消失(P96.2――97.1)。四、商品拜物教迷惑着经济学(P97.2――101)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P97.2――98.1)。2.经济学家迷惑于商品拜物教之中(P99.1――101)。第二章交换过程[从交换过程的矛盾进一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与第一章第三节的不同在于引入了经济行为人,“当事人”。注意理解:经济关系的人格化,经济关系与意志关系或法权关系,商品经济关系的特点,自发经济过程中的“集体行动”,交换过程的矛盾(多重巧合及其困难)。]一、交换过程的必然性和交换过程的矛盾(P102――104.3)。1.商品所有者之间的意志关系是由他们的经济关系决定的(P102――103.1)。2.商品的内在矛盾决定商品交换的必然性(P103.2――104.1)。3.交换过程的矛盾(P104.2――3)。二、交换过程矛盾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P104.4――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