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15.自相矛盾
授课
课题自相矛盾课型讲读课文2课时
时间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
“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
教学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重点
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
“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
教学
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
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
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
导入
(5)分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
钟
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
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
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
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
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交流寓言,导入课
夫和蛇》等。)题,激发学习兴趣。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
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
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
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
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
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
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引导学生了解什
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
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
的道理。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
7.教师范读课文。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新课
教学(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3)(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分钟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6】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
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
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
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
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
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
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
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
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
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
指导学生掌握朗
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
2.学生练习朗读。础。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课堂小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8】
结及拓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
展延伸
(2)分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钟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
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
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
一、yùdùnmáowúxiànfú
二、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1.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目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检查背诵环节的设
导入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
(2)分
钟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
矛盾》。节课的教学。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逐句理解,降低
新课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
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教学
一说法。
(36)分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
钟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
方法。
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4】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
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
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
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
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
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
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上
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
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于是他说:“朋友们,我
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
人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
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这块盾坚硬无比,世
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
惊叹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
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
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
买!”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
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等等!”大家都回过头
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
个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
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
下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
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
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
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
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
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
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
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
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学
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
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
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
——“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能换
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
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
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
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
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
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
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
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故
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
—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
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表演这一环节能
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的理解。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
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
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
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
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
后一致。【出示课件7】(板书:道理——说话办事
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5)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
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
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伸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
(3)
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
分钟
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
流。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板书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内容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之:
(2)又誉其矛曰其:
(3)吾盾之坚之:
(4)其人弗能应也其: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
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
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其人弗.能应也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
一、(1)代指他的盾。(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
2.(1)……的人。(2)穿透。(3)用。(4)不。
3.(1)夸耀它说。(2)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1)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学习新课时,先听教师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
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
顿的地方读好,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
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
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
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
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
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
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
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
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
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
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
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
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
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
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
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
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
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
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
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
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
运用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
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
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
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
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
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
使用钢铁矛头。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
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盾: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块宽的护甲(如用金属、木头或皮革做的),过去一
般在战场上或单人格斗中用以护身(如防矛、箭或剑刺)。
楚国: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国君芈(音
Mǐ)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
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
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文言文
1.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
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
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
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
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
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2.翻译方法
(1)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
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
“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3)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
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
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4)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
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
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
后应加量词“枚”。
(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
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
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6)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
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
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寓言
1.定义: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2.特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
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
道理。
3.分类: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
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
的特点。
4.作家评价: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
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
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
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
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5.成语故事和寓言:成语故事可以分为三类
(1)寓言:《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
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阿拉
伯人和他的骆驼》
(2)历史:《铁棒磨成针》《狡兔三窟》《三顾茅庐》《老马识途》《吕后执政》《毛遂自
荐》《破釜沉舟》《孙庞斗智》
(3)神话:《夸夫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炎帝神农》《黄帝的崛起》《战神蚩
尤和指南针》《九天玄女》《旱神女魃》《嫦娥偷灵丹》《三打白骨精》等。
6.寓言故事的来历:“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
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
《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
7.四大寓言家: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莱辛。
韩非子语录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
原则)
3.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
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
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6.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7.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8.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9.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10.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2.其人弗.能应.也。()()
二、说说句子的意思.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不可同世而立。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重点段落品析。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
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一、1.卖;夸耀2.不;回答
二、1.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2.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三、1.C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
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
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
己盾的质量。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四、示例:我的同学看到别人带了个足球踢,嫉妒了,因此,说:“我最讨厌踢足球了。”第
二天,我带了个足球,我们玩的时候,他说:“带我一个,我最喜欢踢足球了。”同学都说:
“你不是讨厌踢足球吗?”他张口结舌,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16.田忌赛马
授课
课题田忌赛马课型讲读课文2课时
时间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策、荐”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赢、
拳”等5个生字;理解“赏识、胸有成竹、信任、对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好奇、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教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
目标
潮和结局。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
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读懂课文内容,抓住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
重点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
难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策、荐”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赢、
拳”等5个生字;理解“赏识、胸有成竹、信任、对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教学
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好奇、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目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板书:赛)
2.同学们,你们认识黑板上这个字吗?请大声地读出来。
你能用这个字组个词语吗?(比赛、竞赛、赛跑、赛车、
导入
(6)赛马、赛事、赛场、赛艇、大赛、初赛、复赛、决赛、球
分钟
赛……)
3.在我们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参加过哪些比赛
项目?(参加过奥数比赛、骑车比赛、拔河比赛、踢毽比
赛、跳绳比赛、跑步比赛、象棋比赛、跳远比赛、跳高比
赛……见过骑马比赛、骑车比赛、游泳比赛、跳水比赛、
射击比赛、滑冰比赛、体操比赛……)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和比赛有关,赛什
么呢?(在“赛”字的后面写出“马”字)(板书:赛马)。
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赛马呢?(在“赛”字的前面写出“田
忌”)(板书:田忌赛马)学生大声读出“田忌赛马”。此环节的教学不
5.简介田忌。【出示课件2】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
田忌,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
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学习,还激发了学生的
子期。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兴趣,又为下文的学习
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田忌赏识孙作了很好的铺垫。
膑的才能,收为门客。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
以下等马对上等马,以上等马对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
马的田忌赛马法。
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
派兵相助,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
救赵”的兵法大胜。
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
派兵相助,仍由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
都大梁,用“减灶之计”,让魏军大将庞涓轻敌深入,结
果庞涓被杀,齐国大胜。同年,被齐相邹忌用反间计陷害,
田忌无法澄清,逃亡楚国。直到齐宣王即位,方才重回齐
国。
6.看到这个题目,你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
事?(田忌赛马的事)田忌和谁赛马?结果怎么样?让我
们一起去文中找找吧!
7.简介出处【出示课件3】
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
五》。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
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上至
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
的典范,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后
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
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
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
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著有《史记》。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5】: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田
忌赛马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
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课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
(32)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分钟4.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出示课件6】
第一部分:孙膑观赛,发现策略。
这一段重点讲了孙膑看了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
几场赛马,发现了取胜的策略。(板书:发现策略)
【出示课件7】
第二部分:孙膑献策,准备赛马。
第二部分(3-10自然段)孙膑献策。主要写田忌在孙膑指
点下,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这一部分主要写
田忌和孙膑的对话和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板书:
孙膑献策)
【出示课件8】
第三部分:调换顺序,以智取胜。
第三部分(11-16自然段)写孙膑帮助田忌用调换出
场顺序的办法战胜了齐威王,点明孙膑以智谋取胜。(板
书:以智取胜)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具体记叙了比赛的过程。在
结尾处画龙点睛地说明了比赛胜利的原因。
四、细读课文,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
结。【出示课件9】
(1)起因:孙膑看了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几场赛马,
发现了取胜的策略。
(2)发展:田忌在孙膑指点下,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
引导学生理清课
一起赛马。
文层次,为更好的理解
(3)高潮:孙膑帮助田忌用调换出场顺序的办法与齐威
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王赛马。
(4)结局: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课堂小
结及拓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展延伸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一道欣赏了赛马过程。
(2)分
2.请同学们课下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钟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yǒuchéngzhúmóquáncāzhǎngyuèyuèyùshì
()()()
xìngzhìbóbóyáoyáolǐngxiānbúdòngshēngsè
()()()
二、查字典填空。
1.用音序查字法查“忌”,应先查(),再查音节(),它是个()结构的字。
2.用数笔画查字法查“丧”气,应查()画,读音(),组词()。
3.“羸”的读音是(),“赢”的读音是(),它们可以分别组词为()、
()。
三、把下面的词语和对应的意思用线连一连。
赏识对人的推荐、荐举的意思。
信任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
对阵相信并加以任用。
好奇指两军摆开作战阵势,现也比喻摆开比赛阵势。
引荐流露或显示出好奇的(尤指对他人之事);对还不了解的新鲜事物有兴趣的。
四、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孙膑,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2.这篇课文主要是批评齐威王没有谋略,结果导致失败。()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找出最佳办法。()
【答案】
一、胸有成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
二、1.Jjì上下2.八sàng沮丧3.léiyíng更羸输赢
三、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
信任:相信并加以任用。
对阵:指两军摆开作战阵势,现也比喻摆开比赛阵势。
好奇:流露或显示出好奇的(尤指对他人之事);对还不了解的新鲜事物有兴趣的。
引荐:对人的推荐、荐举的意思。
四、1.(√)2.(×)3.(√)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
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
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得意扬扬、轻蔑”等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
目标
气。
3.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懂得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应冷静仔细地分析局
面,把握时机,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设置问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
导入
(2)分2.谈话导入新课:田忌赛马,为什么脚力相差不多的学习课文,从而调动学
钟
马匹能够取胜?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以智取胜”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
这个词入手,学习文章,探求其中的原因。极性。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了解“三场赛马”。
1.谈话过渡:田忌得了高人相助,同齐威王及贵族们
约好一起赛马。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
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
测着比赛结果。让我们感受他们赛马现场的输与赢
吧。【出示课件1】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
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
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
新课
教学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33)分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
钟
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2.指名读描写赛马场面的课文片段,师生评议。
3.指名学生汇报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过程。
4.师生评议,教师小结: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
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
【出示课件2】学生根据第二次赛马的过程试着连一
连。
田忌齐威王
下等马上等马
上等马中等马
中等马下等马
5.结果怎样?(田忌胜了。)
6.田忌为什么胜了?(田忌是因为做到了知己知彼,
了解了齐王的具体情况,集中优势,做出战略取舍,以
避其锋芒,以弱对强,以强压弱。)
7.谈话过渡:这么好的办法,是谁帮助田忌想出来
的?(孙膑)
(二)学习“孙膑献计”。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
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呢?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在朗读时注意
课件中出示的词语,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语气和神态
的变化。
3.小组同学分配角色,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10自然
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4.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
有关句子,用笔画出来,想一想。
5.指名多个学生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
并小结。
【出示课件3】
(1)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
下三等。(善于观察)
(2)“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
赢。”(善于思考)
两次赛马中间的
(3)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
下三等。(知己知彼)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
6.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点。感受田忌、孙膑、
呢”?(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
三、品读课文,理解人物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
1.从你的品读中可以看出田忌是一个怎样的人?孙读的兴趣。
膑呢?齐威王呢?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在文中找出有
关的描写片段画出来,读一读。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
并小结。
(1)田忌是一个善于交友、相信朋友的人。
【出示课件4】对于这样对话多
的段落,我让学生充分
①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朗读,让学生在独立,
②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
(2)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出示课件5】上平等对话,以读悟
情,在感悟语言中积累
①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
语言,陶冶情操。
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②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
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
让学生通过人物
办。一定能让您赢。”(“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
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
早已思考成熟。“按照我的主意办”是写孙膑具有必
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
胜的信心。)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
④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
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
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
谋。
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
让学生分角色朗
了他。
读,加深对文章的理
(3)齐威王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
解,进一步领会课文的
【出示课件6】
内容和人物的想法,并
①齐威王好奇地向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
力。
②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后来,齐威王任命
孙膑为军师。
4.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符合他们性格的语气、语调
读他们的对话,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品质。
5.指名分角色再读他们的对话,更进一步理解人物。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从故事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比如说从孙膑身上,
从田忌身上或者从齐威王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善于
思考、善于观察、知己知彼……)
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7】: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
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
课堂小结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
及拓展延
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
伸
(5)分钟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4.作业:
(1)历史上有不少像“田忌赛马”这样以弱胜强的故作业设计这一环
事,找一找,和同学交流。节意在训练学生的思
(2)续写:请同学们大胆的想象第二次赛马后,田忌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兴
和孙膑又见面了,他们见面时的情景怎样?又会发生趣,并让学生知道要用
怎样的故事呢?智慧去解决问题。
发现策略
板书
田忌赛马孙膑献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
内容
以智取胜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请你分别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一下孙膑、田忌和齐威王。
1.孙膑是一个的人。
2.田忌是一个的人。
3.齐威王是一个的人。
二、你想对孙膑、田忌和齐威王分别说些什么话?
1.孙膑我想对你说:。
2.田忌我想对你说:。
3.齐威王我想对你说:。
三、读一读,完成练习。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
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
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遥遥领先:
(2)不动声色:
3.田忌和齐威王比赛时采取的方法是:,比赛结果,田忌。这是因
为:。
4.从这个历史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一、1.足智多谋,明察秋毫,善于思考;2.善于交友,相信朋友;3.知人善任。
二、1.你善于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才取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2.凡事做之前都要先考虑清楚,要动脑思考,我们要想孙膑学习。
3.正因为你能知人善任,所以才能成为一国之君。
三、1.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
微微一笑。
2.(1)远远地走在最前面。(2)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
容非常镇静。
3.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
的下等马赢了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取长补短、转败为胜了
4.遇到挫折时别气馁,换一种思考方式,采取正确的策略,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劣势转为优
势。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赛”统领全篇,培养学生思维。
为了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课堂上,
我没有让学生按自然段的顺序逐段学习课文,而是紧扣题眼“赛”,从整篇课文入手,引
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田忌是怎样赛马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弄
清楚“马的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田忌为什么能取胜。通过充
分思考和讨论,学生明白田忌取胜的原因是因为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在此基础上导入“孙
膑献计”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了解人物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赛马前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田忌、孙膑不同的神态、表情、
语气,进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学习,并指导学生分角
色读。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
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
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同时受
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
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没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如果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时以图片、动画、放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多媒体设备上,既充实了教材的内容,又有利于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环节没有照顾到学困生。部分基础知识薄弱、反应慢的学生却不知从何想
起、从何说起、从何做起。那些爱发言、愿意表现自我的孩子表现用心。结果会导致班级
内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
败为胜的故事。这篇课文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以“赛马”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战国
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地观看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
场顺序,就取得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在这里边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思想方法的巨大
作用。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向对
立面的转化。也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文章不但情节曲折,人物神态描写更是传神。作为比赛的双方,作者把人物的神态描写
得栩栩如生,仿佛亲眼所见一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又相映成趣。因此,可以让学生积
累描写神态的词语。
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赛马时双方
出场顺序的异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
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
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
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
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田忌:
田忌,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
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时期齐国名将。
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田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在一次赛马
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机械采购协议
- 劳动合同中工会的作用
- 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 悦读助力成长课件
- 怎制作主题教育
- 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阿巴嘎旗2025年三下数学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陇南地区成县2025年小升初总复习数学精练含解析
- 陕西中医药大学《综合英语A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SCI论文写作与投稿 第2版-课件 5-SCI论文结果与讨论写作(一)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DB-T29-247-2017天津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2023年全国高考体育单招考试英语试卷试题真题(精校打印版)
- 4-1-1 土石料料场规划与开采讲解
- 2022开关电源电子元器件降额技术规范
-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集热效率、太阳能保证率执行标准
- 试验检验资料管理措施
- 加油站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培训
- 机械工程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前景
- 连接员题库(全)题库(855道)
- 精神科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