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师版_第1页
过秦论教师版_第2页
过秦论教师版_第3页
过秦论教师版_第4页
过秦论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必修三·第10课导学案执笔人:罗菁校核人:刘忠良过秦论【学习目标】一、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ﻫ二、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三、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设想】一、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二、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自主翻译.三、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四、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二、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三、学习课文第一段。【自学引导】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③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①务耕织()守战之具()②会盟()重宝()③明智忠信()尊贤而重士()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⑤于是六国之士()于是从散约败()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而谁何()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三、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序八州而朝同列四、下列句子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五、在横线上填空: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身死”后面省略了词;“为天下笑者,何也?”是修辞句。〖参考:(1)①zòngyíngcóngchéngshèng②Nìngnìngníngyuèlè③ZháidíshàozhàoMéngtián④qūnqínjīnduóxiéduódù(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目的连词,用来;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3)①名词作状语②使动用法③名词作状语④使动用法(4)①夸张②夸张③夸张④比喻⑤借代(5)①秦孝公②之③陈涉起义;介;于;设问〗六、有疑问的字词句:【阅读探讨】一、粗略分析全文布局。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ﻫ(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一)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二)灭亡的过程(第四段)ﻫ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朗读指导:指名让学生朗读,然后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仍遵循围绕逻辑停顿进行.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意心,……之心"句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提示: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类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4、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三、思考: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文苑寻宝】1、作者简介:读课文注解①。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10卷.2、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主要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最卓著,使秦国富强起来。于是开始了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并且最终在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旷日持久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施用严刑苛法,实行专制统治。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无可忍,天下纷纷反抗,很快灭掉了秦朝。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由于战国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贾谊借“过秦"以“规议”,极力主张施行仁政,给百姓以喘息机会,以求发展经济,安定社会。3、题解: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4、欣赏两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ﻫ【夯实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氓隶(méng)万乘之国(shèng)锄櫌(yōu)棘矜(qín)B。鞭笞(chì)从散约败(zòng)瓮牖绳枢(yǒu)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qiè)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zú)逡巡(jùn)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②合从缔交(盟约),相与(援助)为一③叩(击)关而攻秦④延(发展)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⑤蹑足(置身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谪戍之众,非抗(抵抗)于九国之师也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A.①④⑤⑦B。①③④⑥⑦C。②③⑤⑥D.②③⑤⑥⑦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西河:黄河以西.河:专指黄河。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伏:倒下。橹:使船前进的工具。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赢:担负.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B。于是从散约败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铸以为金人十二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①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7.《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篇。“过秦"即“”,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是一种文体,包括论和论。《过秦论》属论。(5分)8。“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参考答案:1.A2。A3.B4。C5.C6。D7.上;言秦之过;政;史;史8.连横;分散六国,使他们各自与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合纵;张仪;苏秦〗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一、研习课文第2、3、4自然段。二、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三、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阅读探讨】一、研读第二自然段: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词的释义没蒙因举膏腴收弱爱以致合从相与约从离衡之士通制叩关延逡巡亡矢遗镞于是以制追亡逐北流血漂橹因利乘便享国之日浅2、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让学生参考注解口译第2段,然后展示。3、分析第二自然段的层次提问:本段叙述了秦国哪几位国君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ﻫ讨论后,归纳如下:ﻫ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ﻫ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ﻫ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ﻫ4、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准备。二、研读第三自然段:1、诵读第3自然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词的释义及至奋烈振策御制以为藩篱却弯黔首隳弱然后因河为池何帝王2、让学生参考注解口译第3段,然后展示。3、分析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ﻫ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ﻫ③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再思考下面的问题:ﻫ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ﻫ三、研读第4自然段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词的释义中人蹑足倔兵云集响应,赢粮而景山东2、让学生参考注解口译第4段,然后展示。3、分析本段层次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ﻫ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提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ﻫ3、作者渲染陈涉的力量弱作用是什么?四、我的思考: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②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ﻫ【延伸提高】秦灭周祀,并四海,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贾谊《过秦论》中篇)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1-15题1.写出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①天下之士斐然乡风。通②是以诸侯力政。通③兵革不休,士民罢弊。通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以诸侯力政力政:以武力相攻伐B.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元元:当初之意C.夫兼并者高诈力高:崇尚,意动用法D。安危者贵顺权贵:使……可贵,使动用法3.“先诈力而后仁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注重欺诈和暴力,轻视施行仁义的政策。B.把欺诈和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放在次要地位上。C。先有欺诈的力量,后实行仁义政策。D.使欺诈和暴力在国内先推行,然后再考虑仁义.4.选出符合作者观点的选项()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诈力,但安定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C.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D。作为帝王想要长治久安,一要善于借鉴历史;二要审时度势,采取正确的政策。E.贾谊以为秦统治者错误地把攻天下,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此丧失人心,导致轻危.〖参考答案:1.①乡通向(向风:归顺)②政通征③罢通疲2。A(元元:百姓;高:崇尚;贵:意动用法)3.A(先:崇尚、重视;后:轻视)4.ABDE〗【延伸拓展训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1-15题。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选自《战国策》)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使陈臣思将以救周将要B.非效鸟集乌飞像,如同C.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引、拉D.寡人将寄径于楚道路10.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君患之,以告颜率省略句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C.寡人将寄径于梁倒装句D.(齐王)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被动句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得“九鼎”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C.颜率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登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D。周王的谋臣颜率两次初时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参考答案:9。A(A项,“将”是动词,作“担任统帅"或“统率部队"讲。)10。D(A项,“以”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是省略句;B项,“见……于”是被动句的标志;C项,“于梁”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D项为一般的陈述句,而不是被动句)11.C(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颜率的说辞并非“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而是一心为周君排忧解难;二是齐王并非“心悦诚服,自动放弃",而是无可奈何,知难而退。)12.(1)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2)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参考译文】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ﻫ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取得九鼎的念头。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第5自然段,积累文言知识.2、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3、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自学引导】一、研读第5自然段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词的释义且夫小弱自若铦向时试使度长絜大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让学生参考注解口译第5段,然后展示。3、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议论的?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如何采用的这种手法。从文中可以看出,用了对比手法。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明确本段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二、明确作者写作意图:1、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秦的过失导致的覆亡史实充分显示出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2、提问: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提示: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②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所以他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三、分析写作特点ﻫ(一)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

这是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色。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就与秦的迅速灭亡形成强烈的反差,读到这里,人们不能不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攻"的时候,秦国所向披靡,锐不可挡;而“守”的时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呢?在这个基础上,作者由史出论,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最后一段是议论,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是记叙思想内容的深化.议论和记叙的关系,是观点和材料、论点和论据的关系。ﻫ(二)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ﻫ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ﻫ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ﻫ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ﻫ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有两个作用:(1)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并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备加称颂,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姓名达20人之多,可下文明确点出这次行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而自困。所以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反衬出秦之强大无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2)和陈涉对比。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三)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ﻫ本文有辞赋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张上,如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此外,有些地方显然是夸张的,有纵横家的遗风)感情充沛而强烈,具有强烈的论辩力量。例:ﻫ“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

“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ﻫ“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度长大,比权量力”ﻫ“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ﻫ“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ﻫ“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ﻫ【阅读探讨】一、合作探究: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确:文章得出的结论表明作者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ﻫ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ﻫ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二、尝试归纳: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本文中用到了哪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瞭望高考】2009年湖北《招生考试》第11期原创阅读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①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①代:地名.②莫府:“莫”通“幕”;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即为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B.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范增数目项王C.以便宜置吏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王翦因急击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8.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3分)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A.①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1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审时度势,排除干扰,从军事上和物质上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D.李牧的战略战术,在思想上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20.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9分)⑴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3分)译文:⑵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3分)译文:⑶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3分)译文:〖参考答案:17.【答案】B(B项都解释为“屡次”、“多次”。A项前句为“责备”,后句为“礼让";C项前句为“根据",后句为“因为”;D项前句为“趁机”,后句为“通过”)18。【答案】C(②句强调在赵王责备的情况下,李牧仍坚持自己的做法;④句讲述“边士”情况,⑥句讲述李牧用兵收到的效果)19.【答案】A(文中无“抚慰边民”的意思)20.【答案】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立即处以斩刑。⑵守边的士兵每天(或“常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⑶匈奴派出小股兵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