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大概念教学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拐点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战是一个历史拐点。在这个拐点,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世界。这个世界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俄国十月革命

“列宁已经成为二十世纪的政治试金石。”

——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里列宁用纸和笔在满目疮痍的俄国土地上勾勒出一个全新的理想国,而这之后他更身体力行,披荆斩棘地为无产阶级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

列宁之所以能成为二十世纪的政治试金石,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现实社会主义。一、革命道路的探索二、建设道路的探索革命理论的探索——列宁主义革命实践的探索——十月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斯大林模式目

录CONTENTS探索....1234革命理论的探索——列宁主义Part1革命道路的探索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将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的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由于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所以“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多国同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国情出发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于其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一国首先薄弱环节能胜利列宁主义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对俄国的认识“一国胜利论”建立政权的方式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主义鼓舞并引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从国情出发,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继承发展发展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革命实践的探索——十月革命Part1革命道路的探索2

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来说,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

—毛泽东革命之缘起1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根植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文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农民同以沙皇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矛盾沙皇政府对众多的非俄罗斯民族实行殖民统治,推行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和文化上奴役的俄罗斯化政策。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革命前夕,工人名义工资的增长远远跟不上飞涨的物价。俄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俄战争俄国同列强之间的矛盾俄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脆弱的资本主义封建农奴制残余复杂的社会矛盾“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探究:战争与革命(1)国内:战争引起革命:战争失利,经济濒崩溃,革命频发,冲击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2)国际:战争削弱帝国主义,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突破而取得革命成功。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二月革命七月流血四月提纲十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1917年4月1917年7月1917年11月(俄历10月)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二月革命倒沙皇十月革命的过程走的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胜利过程较为顺利俄国革命有何特点?【小结】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革命结果推翻封建沙皇政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并存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之性质3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据此理解十月革命的性质是(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B.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C.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D.不妥协的爱国主义运动A“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革命之意义4①对人类历史

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②对世界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③对俄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新纪元

新方向

新道路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材料一列宁同志清扫地球(漫画)漫画中的列宁:弯着腰,双手紧握扫把,眼睛直盯着地球上的污秽,用力清扫。红色扫把象征革命,消灭地球上的反动势力。反动势力的代表们:上面两位身披裘皮大衣、头戴皇冠,是典型的君主专制代表;左下边的那位已被扫出了地球,神态慌张,定是被革命的气势吓破了胆;右下边的那位,逃离时头上的帽子在惊慌中已经脱落,而他的双手紧抓钱袋子,那定是从俄国人民身上搜刮的财物。这些都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寄生虫和刽子手。

这幅漫画是对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功绩的高度概括:

使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统治,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把他们从苏俄清扫出去。【运用】根据材料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二苏联工业增长示意图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是工业化实现的前提。注: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材料三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十月革命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的模式----美国斯塔夫里阿斯诺《全球通史》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材料四1919年匈牙利照耀中国

十月革命的光芒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打击帝国主义,鼓舞无产阶级的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对人类历史、对世界、对俄国【小结】十月革命意义思路对实践、对理论对经济、对政治、对思想【论证思考】

对于十月革命的认识:

甲说:“是革命,也是救赎”;乙说:“是革命,也是创新”;丙说:“是革命,也是指引”。请选取任一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谋福利促发展理论、制度鼓舞斗争

1918年,列宁曾这样感慨十月革命: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全世界资产阶级都看到了这个运动,而且了解这个运动。这场运动范围很大,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都着起来了。”在此,列宁意在强调十月革命

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开启了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C.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D.致使俄国陷入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当中c真题演练(2021·浙江学考·23)革命理论的探索——列宁主义革命实践的探索——十月革命12列宁的革命理论的探索与革命实践的探索有何关系?指导丰富(1)列宁主义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发生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2)十月革命的实践又印证了列宁主义理论,证明了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一国也可以赢得革命的成功。(3)十月革命的实践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Part2建设道路的探索3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实质评价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巩固苏维埃政权,同时将其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利益)工业全面国有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1921年2月

前苏联1921年大饥荒经济危机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实质评价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巩固苏维埃政权,同时将其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利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国有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实行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0世纪20年代,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是指A.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B.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基础A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提到“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提法说明列宁A.认识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B.仍旧坚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明确了把苏联建成工业国的任务

D.准备放弃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认识: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强攻”改“退却”2A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由直接过渡转向间接过渡,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因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新经济政策的做法: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按劳分配=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成功的探索3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Part2建设道路的探索4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列宁时代,国家经济政策具有相当弹性;而斯大林则人如其名以强硬手段,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斯大林模式1含义: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内容: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计划经济体制名称主要成就一五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生产成本。这一规定说明()A.余粮征集制的实施破坏了农业发展B.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加大了农业投入C.工业化建设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D.农业集体化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C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利: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弊: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苏联发展。材料一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材料二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材料三

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他的个人品性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思考:苏联为什么会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成因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苏联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补充理解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全球文明史》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意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