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13T 1012-2019瑞华麦523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1页
DB3213T 1012-2019瑞华麦523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2页
DB3213T 1012-2019瑞华麦523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3页
DB3213T 1012-2019瑞华麦523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4页
DB3213T 1012-2019瑞华麦523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22宿DB3213迁市地方标准DB13/T1012—2019RulesoftheproductiontechnologyforRuihuawheat523basicseed宿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3213/T1012—2019前言为更好、更快地完善“瑞华麦523”高产良繁技术体系,规范该品种的原种生产技术,保持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宿迁市农业农村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宿迁市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彦刚、杨超、张洪树、何井瑞、杜金河、程凤科、夏中华、任仰涛、杨永乐。1DB3213/T1012—2019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瑞华麦523”的术语和定义、原种生产、室内考种、田间管理、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种子生产档案。本标准适用于“瑞华麦523”原种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543.1-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总则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T17317-2011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NY/T2859-2015主要农作物品种真实性SSR分子标记检测普通小麦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育种家种子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特征特性一致的品种的最初一批种子。3.2原种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4原种生产用三圃制、两圃制或株系循环的方法,生产纯度好、质量高的“瑞华麦523”种子,满足市场需求。4.1三圃制生产采用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和混系繁殖,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生产原种。4.1.1单株(穗)选择4.1.1.1单株(穗)选择的材料2DB3213/T1012—2019来源于本地或外地的原种圃、决选的株(穗)行圃和株(穗)系圃、种子繁殖田。也可专门设置选择圃,进行稀条播种植,以供选择。4.1.1.2单株(穗)选择的标准植株性状、生育期、株型、穗型、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符合瑞华麦523的特征特性。4.1.1.3田间选择4.1.1.3.1株选株选分两步进行,抽穗至灌浆阶段根据株型、株高、叶相、叶色、抗病性和抽穗期等进行初选,做好标记。成熟阶段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成熟期等进行复选。4.1.1.3.2穗选在成熟阶段根据上述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即可。4.1.1.4选择数量瑞华麦523属于弱春性小麦品种,根据所建株(穗)行圃的面积,每公顷约需4500株或15000穗。田间初选时应考虑到复选、决选和其他损失,适当留有余地。4.1.1.5室内考种对入选单株(穗)在室内分株(穗)脱粒、考种,单株(穗)编号保存。4.1.2株(穗)行圃4.1.2.1建圃经室内考种入选的单株(穗)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穗)分行种植,建立株(穗)行圃。4.1.2.2播种采用单粒点播或稀条播,行距20cm~30cm,株距4cm~6cm,按行长划排,排间及四周留50cm~60cm的田间走道。每隔19个株(穗)行设一对照,四周设保护行和25m以上的隔离区。对照和保护区均采用同一品种的原种。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按图种植,编号插牌,严防错乱。4.1.2.3田间观察记载、鉴定4.1.2.3.1根据附录A进行。4.1.2.3.2在幼苗阶段、抽穗阶段、成熟阶段对主要性状进行观察记载,参考对照进行鉴定选择,淘汰典型性不符合标准、有分离或发生变异的株(穗)行,并做标记。收获前综合评价,选优去劣。a)幼苗阶段:鉴定幼苗生长习性、叶色、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b)抽穗阶段:鉴定株型、叶型、抗病性和抽穗期等;c)成熟阶段:鉴定株高、穗部性状、芒、整齐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对不同的时期发生的病虫害、倒伏等要记明程度和原因。4.1.2.4收获收获符合瑞华麦523典型性的株(穗)行,进行室内考种,分别脱粒、保管,下年种株(穗)系圃。3DB3213/T1012—20194.1.3株(穗)系圃4.1.3.1建圃经室内考种当选的株(穗)行种子,按株(穗)行分别种植,建立株(穗)系圃。4.1.3.2播种每个株(穗)行的种子播一小区,小区长宽比例以1:3~1:5为宜,面积和行数依种子量而定。播种方法采用等播量、等行距稀条播,每隔9个小区设一对照。其他要求同4.1.2。4.1.3.3田间观察记载、鉴定同4.1.2.3。同时应从严掌握典型性状符合要求的株(穗)系,杂株率不超过0.1%时,拔除杂株后可以入选。当选的株(穗)系分区核产,产量不应低于邻近对照。4.1.3.4原种圃将当选株(穗)系的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出田外。及时收获,妥善保管。4.2两圃制生产4.2.1单株(穗)选择同4.1.1。4.2.2株(穗)行圃4.2.3原种圃将经室内考种决选的株(穗)行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其他方法同4.1.3.4。4.3采用株系循环法生产原种从瑞华麦523原种圃或入选的株系圃中选取典型单株,建立不少于500个株行的株行圃,分别在苗期、抽穗期、成熟期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淘汰不典型株行和单株,从每个入选株行中选择5株~10株典型株,以备下年继续种成不少于500个株行的株行圃,所有入选株行的剩余植株混收用于原种生产,依此循环。5室内考种室内考种应符合以下要求:a)对田间入选的单株(穗)材料,考查穗型、芒、护颖颜色和形状、粒型、粒色、籽粒饱满度、粒质八个项目。在考种过程中,有一项不合格即行淘汰。b)对田间入选的株(穗)行材料,考查粒型、粒色、籽粒饱满度和粒质四个项目。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分别称重,作为决定取舍的参考。c)对田间入选的株(穗)系材料和对照,分区脱粒、称重,取样进行考种。考查项目同5.2。但要从严掌握,并增加千粒重和容重的测定。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决定取舍。4DB3213/T1012—2019d)为统一标准和减少人为误差,应固定专人,使用的仪器要经常检查校正。6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应按下列要求:a)原种生产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排灌方便、前茬一致、地力均匀的地块,并注意两年(水旱轮作两季)以上的轮作倒茬,忌施麦秸肥,避免造成混杂。b)播种前搞好种子精选、晾晒和药剂处理工作。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确保苗全、齐、匀、壮。c)各项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要合理、及时和一致。7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应按下列要求:a)入选的株(穗)行、系和原种圃收获后,应在专场及时脱粒晒干,在收获、运输、晾晒和脱粒等过程中,严防机械混杂。b)入库前整理好风干(挂藏)室或仓库,备好种子架、布袋等用具。脱粒后将入选的种子分别装入种子袋,袋内外各附一个标签,并根据田间排列号码,按顺序挂藏。c)风干(挂藏)室或仓库要专人负责。储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种子水分不超过13%,应注意防止虫蛀、霉变和混杂以及鼠、雀等危害。d)原种生产单位要搞好种子检验,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GB/T3543.1~GB/T3543.7进行复检。对符合GB4404.1原种标准的签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原种,可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8种子生产档案建立原种生产档案,包括种子来源、生产时间、地点和数量、种子检验等资料。5DB3213/T1012—2019附录A(规范性附录)小麦原种生产调查记载标准A.1物候期A.1.1出苗期全区50﹪以上幼苗胚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以下均同)。A.1.2抽穗期全区50﹪以上麦穗顶部小穗(不算芒)露出叶鞘,或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时的日期。A.1.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A.1.4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的天数。A.2形态特征A.2.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a)1级匍匐;b)2级半匍匐;c)3级直立。A.2.2株型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处垂直夹角,分三类:a)1级紧凑夹角<15°;b)2级中等介于“1”和“3”之间;c)3级松散夹角>30°。A.2.3叶色拔节后调查记载,分为深绿、绿和浅绿三种,蜡粉多的品种可记为“蓝绿”。A.2.4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A.2.5芒分五级:a)1级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b)2级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c)3级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d)4级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6A.2.6穗型分五级:A.3抗逆性DB3213/T1012—201940毫米以上。纺锤形椭圆形长方形棍棒形圆锥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穗子上、下、正面、侧部基本一致,呈柱形;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A.3.1抗寒性根据地上部分冻害:冬麦区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记载,分五级:a)1级无冻害;b)2级叶尖受冻发黄;c)3级叶片冻死一半;d)4级叶片全枯;e)5级植株或大部分分蘖冻死。A.3.2抗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记载:a)1级无受害症状;b)2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c)3级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d)4级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e)5级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A.3.3抗倒伏性分最初倒伏、最终倒伏两次记载,记载倒伏日期、倒伏程度和倒伏面积,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倒伏面积为倒伏部分面积占小区面积的百分率。倒伏程度分五级记载:a)1级不倒伏;b)2级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或等于30°;c)3级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含45°);d)4级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含60°);e)5级倒伏严重,倾斜角度60°以上。A.3.4熟相根据茎叶落黄情况分为好、中、差三级,以1、3、5表示。A.4病虫害A.4.1锈病7DB3213/T1012—2019对最主要的锈病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a)普遍率目测估计病叶数(条锈病、叶锈病)占叶片数的百分比或病秆数的百分比;b)严重度目测病斑分布占叶(鞘、茎)面积的百分比;c)反应型分五级:1)1级免疫完全无症状,或偶有极小淡色斑点;2)2级高抗叶片有黄白色枯斑,或有极小孢子堆,其周围有明显枯斑;3)3级中抗夏孢子堆少而分散,周围有褪绿或死斑;4)4级中感夏孢子堆较多,周围有褪绿现象;5)5级高感夏孢子堆很多,较大,周围无褪绿现象。对次要锈病,可将普遍率与严重度合并,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以1、3、5表示。A.4.2赤霉病记载病穗率和严重度:a)病穗率目测病穗占总穗数百分比;b)严重度目测小穗发病严重程度,分五级:1)1级无病穗;2)2级1/4(含1/4)以下小穗发病;3)3级1/4~1/2(含1/2)小穗发病;4)4级1/2~3/4(含3/4)小穗发病;5)5级3/4以上小穗发病。A.4.3白粉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时白粉病盛发期分五级记载:a)1级叶片无肉眼可见症状;b)2级基部叶片发病;c)3级病斑蔓延至中部叶片;d)4级病斑蔓延至剑叶;e)5级病斑蔓延至穗及芒。A.4.4纹枯病冬麦区小麦齐穗后发病高峰期剥茎观察:a)1级无病症;b)2级叶鞘发病但未侵入茎秆;c)3级病斑侵入茎秆不足茎周的1/4(含1/4);d)4级病斑侵入茎秆茎周的1/4~3/4(含3/4);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