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1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熟悉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肤浅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把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熟悉肤浅感叹中所蕴含的乐观心情。

2.对文中多义词详细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预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悟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解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学校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简介。

选一同学读注解①。老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进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同学听录音一遍。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解释,熟识文意,并思索: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状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讨论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擅长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索练习一。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对大自然的喜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谈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进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进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进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日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特地讨论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唯恐也有其内容上的缘由。我们今日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背景简介]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登记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日我们不仅观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观赏其文章的美。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同学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其次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学问:

1、基础学问点:

2、内容分析:

[板书设计]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其次部分,抒发人生的思索。——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⑴、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亮明朗,而又生气盎然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概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亮溪流,干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在如此布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气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欢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

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沉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总结第一段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⑵、讲读课文其次段,分析:

同学归纳其次段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欢乐后,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顽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⑶、讲读第三段,分析:

同学归纳第三段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为什么感到“悲”?

生争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躲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许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⑷、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白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谈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谈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谈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制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由于他们对人生布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消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终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日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当有很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熟悉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学问,记诵全文。

2、把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熟悉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乐观之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需加强诵读。要乐观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同学整体感知课文。支配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人们早就开头了对生死的.思索。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索。

二、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乐观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状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

2、初步品尝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比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情形(一觞一咏)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状况1。记盛况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同学对比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积累文言学问。

五、作业。翻译全文。

其次课时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复习。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如何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

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

“信可乐也”究竟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鉴赏:体会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欢乐的心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欢乐之景)

用清爽明快的调子朗读。

2、学习其次节。

这节是围绕什么问题绽开谈论的?如何绽开逐步?

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A永不满意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瞬之间以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叹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结:本段以谈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

3、研习第三节。

理清文脉: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判:一生死,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记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兴感说起,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这样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