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地理标志产品 宜春野茶油编制说明_第1页
DB36T-地理标志产品 宜春野茶油编制说明_第2页
DB36T-地理标志产品 宜春野茶油编制说明_第3页
DB36T-地理标志产品 宜春野茶油编制说明_第4页
DB36T-地理标志产品 宜春野茶油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标志产品宜春野茶油》江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阶段)工作简况任务来源本标准的制定任务来源于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文件《关于下达2024年第三批江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标准计划号:DB36-2024-3-22。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江西省标准化条例》《江西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要求,为有效保护宜春野茶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宜春野茶油这一地方特色产品产业,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5年第7号》,结合我省宜春野茶油发展现状的需要,对江西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宜春野茶油》进行制定。(二)起草单位起草单位:江西青龙高科油脂有限公司、江西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南昌大学、宜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制定的意义和必要性茶油,是全球四大木本食用油料之一,据《袁州府志》记载,明代正德年间宜春就已经大面积培育种植油茶了,并且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及悠久的栽培历史,享有“中国油茶之乡”美誉,是我国重要的优良品种小果油茶盛产基地。近年来,宜春野茶油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面积不断增大,产量不断增加。但在产业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针对如何规范产品种植环境、生产环境等因素;如何保证保护范围内所产“宜春野茶油”的品质和质量;如何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恶劣行为,这些工作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宜春野茶油的知名度,加强品牌保护,宜春野茶油生产企业近年来积极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但在申报过程中发现宜春野茶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缺少相应的地方标准,导致企业在申请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时,检验报告无检测依据,不符合知识产权局审核要求,无法申报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通过本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实现“宜春野茶油”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保证品牌质量的高度统一,从而提高生产企业效益,同时让广大油茶农户受益,推动宜春野茶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本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我省相关生产企业的生产及各级政府对相关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提供科学依据。因此,为了保护宜春野茶油的质量和特色,保护我省油茶精品,促进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宜春野茶油的品牌价值,本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标准编制过程2024年5月正式开展“宜春野茶油”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江西青龙高科油脂有限公司牵头,江西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和南昌大学等作技术支撑单位,市内多家油茶企代表配合完成此项工作。为保证“宜春野茶油”编制的科学性、真实性、可行性,标准编制组多次到宜春野茶油核心产区进行深度调研,采制多个标准样品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调研信息、检测报告与国内外相关红茶标准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宜春野茶油质量要求》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制了《地理标志产品宜春野茶油》标准初稿。随后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生产应用单位的书面意见,再次修改标准初稿,最后形成征求意见稿。标准技术内容的确定与说明1.标准编制原则和依据本标准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制定本标准。标准编制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参考了GB/T11765《油茶籽油》等相关标准制定相关指标。2.标准的结构及重要条款说明本标准涉及了地理标志产品宜春野茶油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技术要求等内容。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要求,项目编写组实地调研的信息和代表性样品分析结果是各章节相关内容及描述的依据。其中:(1)产品分级为保护江西省传统茶油类产品,明确宜春野茶油的分级,本标准规定的宜春野茶油根据历史传承、品质特征和市场销售情况,将宜春野茶油分一级和二级2个等级。技术要求为规范宜春野茶油产品的种植、生产环境,对立地条件、品种、栽培管理、果实采收和处理、加工要求5个方面进行明确。根据油茶树的适生环境,对宜春野茶油种植的土壤条件、生态条件进行了要求;规定了油茶生长立地条件在宜春地区海拔500m以下,土壤为酸性红壤,pH值5.0~6.0,土层厚度≥50cm以上的条件。品种限定为生长在宜春地区的寒露籽、霜降籽油茶品种。栽培管理规定育苗为无性系嫁接育苗,育苗时间在每年5月份进行;栽植时间主要在早春2月~3月,初栽植密度大约1200株/公顷;以有机肥为主,前期幼苗每株施用有机肥量≥10kg。后期根据树苗的成长情况进行施肥。果实采收和处理规定10月上旬~11月,当茶果色泽变为发红、发黄或紫褐色,每年寒露或霜降节气之后,开始采集;待果实外果皮裂开,进行去外壳处理,经挑选精捡的茶籽进行干燥处理。加工规定工艺为油茶果采集——去外壳——干燥——压榨——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脂——分装——成品,其中油茶籽经干燥后,直接进入压榨机物理压榨。质量要求为保证产地范围内所产“宜春野茶油”的品质和质量,本标准从“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安全指标”、“净含量”和“其他”5个方面进行要求。其中“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为“地理标志产品宜春野茶油”的产品特色指标,指标的确立来源于代表性茶油样的检测分析结果。其茶油来源于保护区范围内的核心产区。感官品质按GB/T5525《植物油脂透明度、气味、滋味鉴定法》和GB/T5009.37《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鉴定茶油的色泽、透明度、气味滋味3项感官品质,经整理分析形成了地理标志产品宜春野茶油的3项特色因子,包括色泽、透明度、气味滋味。理化指标规定了宜春野茶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不溶性杂质含量、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油酸、维生素E、角鲨烯9项指标的要求,限值参考了所有检测样品的最低值或最高值。a)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不仅与茶油等级有关,还关系到茶油的品质与经济价值,将一级指标含量定为≤0.10%,二级指标含量定为≤0.20%。与国标GB/T11765《油茶籽油》压榨法油茶籽油一级含量≤0.10%和压榨法油茶籽油二级含量≤0.20%要求相同。b)不溶性杂质含量。不溶性杂质含量是茶油检验项目中既具有品质判定意义又具有安全检验意义的化学指标。本标准中将宜春野茶油的不溶性杂质含量标准进行统一控制,都将不溶性杂质含量规定控制在0.05%以下,突出宜春野茶油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优势。c)酸价。由于酸价是茶油的重要质量指标,因此基于国家标准,规定宜春野茶油一级指标定为≤2.0mg/g,二级指标定为≤3.0mg/g。d)过氧化值。控制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对于保证油品的品质和储存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标准中将宜春野茶油的过氧化值标准进行统一控制,都将过氧化值规定控制在0.25g/100g以下,与国标GB/T11765《油茶籽油》压榨法油茶籽油中酸价要求一致。e)溶剂残留量。溶剂残留量严重影响着茶油的安全性和质量,基于国家标准,规定宜春野茶油中溶剂残留量不得检出。f)油酸。油酸作为茶油中主要的脂肪含量成分,对茶油的理化特性和健康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宜春野茶油的自身特性,规定将宜春野茶油的油酸含量控制在74.0%-87.0%之间。g)反式脂肪酸。控制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对于保障公共健康、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凸显产品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凸显宜春野茶油的产品品质,规定宜春野茶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不高于0.3%。h)维生素E。油茶中维生素E含量不仅直接影响油茶的抗氧化性和营养价值,还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及产品市场表现力。为充分凸显宜春野茶油的产品质量优势,规定宜春野茶油维生素E含量的最低限为42mg/kg。i)角鲨烯。角鲨烯是一种天然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健康益处。油茶中的角鲨烯含量对其品质、功效及应用有着显著影响。根据宜春野茶油的品质基础,规定其角鲨烯含量不得低于6.3mg/kg,以进一步凸显宜春野茶油的产品品质和健康价值。安全指标本标准中宜春野茶油安全指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2716)及其它食品安全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并按最新规定执行。净含量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第70号令的规定;净含量的检验方法按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的规定执行。主要参考标准及技术资料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7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T5009.37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5009.8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GB5009.1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5009.22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5009.2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5009.23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GB5009.25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GB5009.2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溶剂残留量的测定GB/T5524动植物油脂扦样GB/T5525植物油脂透明度、气味、滋味鉴定法GB/T5526植物油脂检验比重测定法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11765油茶籽油GB/T15688动植物油脂不溶性杂质含量的测定GB/T17374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GB23350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LS/T6120粮油检验植物油中角鲨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第70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