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录】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录】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录】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录】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录】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PAGE《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鲁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第二项目,包括“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与“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他人,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既是全课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为学习八年级下册《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社会责任》和九年级《共同描绘美好未来》做好了铺垫。二、学情分析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阅历的增强,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亲社会意识,但青少年盲从心理强、自我控制力差,再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生活中往往是知易行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和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能力目标】培养亲社会能力,养成亲社会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知识目标】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的意义及方法,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教学难点:我为社会做贡献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教学内容】了解亲社行为的含义。【教师活动】出示我校师生校外美化环境、爱心救助患病同学、社会爱心人士来校助学、“绳子兄弟”智救落水儿童的图片。【学生活动】思考: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教师总结】图片及你们所列举的行为都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亲社会行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养成亲社会行为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养成亲社会行为》。【时间预设】3分钟【设计意图】利用我校师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导入新课,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活动一:情境体验,学会谦让【教学内容】了解谦让的意义,明确谦让的表现。【教师活动】出示案例课间操,小明和小飞害怕站队迟到,都抢着下楼梯。小明不小心踩了小飞一脚,小飞很生气,推了小明一下,小明不甘示弱,立即反击,两人扭做一团,互不相让……【学生活动】合作探究:1.小明和小飞的言行正确吗?这种行为有何后果?2.如果你是小明和小飞,你会怎么做?【教师活动】引出学会谦让。指出: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活动】思考:你知道哪些有关谦让的历史小故事?【教师活动】与学生分享“六尺巷”的故事。【学生活动】从“六尺巷”的故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你认为谦让有什么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归纳谦让的意义: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学生活动】思考:(1)通过小明和小飞的案例以及同学们分享的小故事,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谦让?(2)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做到谦让呢?【教师活动】总结谦让的表现:①为人谦逊、礼貌待人;②在荣誉利益方面不争名夺利,先人后己

;③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与冲突;④谦让要有“度”。【时间预设】7分钟【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美德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水到渠成地引出谦让的意义和表现,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又加强了情感教育。活动二:视频感悟,学会分享【教学内容】理解分享的意义,学会分享。【教师活动】出示《爸爸去哪儿》中“姐姐”与杨阳洋分享玉米的视频片段。【学生活动】探究问题:1.视频中杨阳洋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2.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过与别人分享的经历,你当时有何感受?【教师活动】出示分享的含义,根据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总结分享的意义。【时间预设】6分钟【设计意图】以当下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中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认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分享经历谈感受,强化了学生对分享意义的理解和感受。活动三:案例分析,学会助人【教学内容】明确帮助他人应注意的问题。【教师活动】出示我校“绳子兄弟”智救落水儿童的新闻。2014年2月18日,我校学生韩壮在和石河头中学韩磊结伴去镇驻地购买学习用品的途中,遇到一位8岁女童落入5米深的水塘。在四周无任何成年人可救助的情况下,两名同学冷静沉着,机智勇敢,采取投石问水深、系绳保平安等方法,从5米深的水塘中成功挽救了不慎溺水的8岁女孩。【学生活动】思考问题:1.“绳子兄弟”智救落水儿童,“智”在什么地方?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帮助别人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白助人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注意自身的安全。【教师活动】出示情境《小明的烦恼》情境一:我爸爸做生意,家里很有钱。我同位家庭困难,我十分想帮助他,可他从来不领情。就拿上次来说吧,我见他橡皮快用完了,想送他一块,我说:“瞧你那穷酸样儿,橡皮这么小了还用,新的,拿去吧。”他不但扔回了橡皮,还送给了我一个大白眼儿。我这招谁惹谁了呀?!情境二:前天放学路上,几个社会青年拦住小鹏要钱,我大喊一声冲上前去,结果我和小鹏都被打得鼻青脸肿,事后,老师和家长埋怨我不该那么冲动,应该给家长老师打个电话或报警。我真是又伤身又伤心啊!【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小明会产生这些烦恼?上述案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白助人要注意方式,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可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师生活动】总结助人应该注意的问题:①真诚,注意方式和方法;②可以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

;③要注意自身的安全;④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时间预设】7分钟【设计意图】以我校正在大力宣扬的“绳子兄弟”故事作为案例,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理念,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明白了助人应注意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情感教育。活动四:实践探究,我为社会做贡献【教学内容】明确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活动】出示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的故事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学生活动】1.感悟故事:刘盛兰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走进生活: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收获?3.合作探究: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为社会做贡献?【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时间预设】7分钟【设计意图】在故事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奉献社会的积极意义,了解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知识梳理,学以致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学生活动】走进生活,学以致用1.回家路上,遇见一位老人晕倒在地上,我会————。2.同学不小心踩了我一脚,我会————。3.看到我们身边日趋恶化的环境,我会———。【时间预设】5分钟【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引导学生以理导行,实现知行统一。(四)收获平台,强化目标【学生活动】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___,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做到___。【时间预设】3分钟【设计意图】盘点收获,思考总结,达到学以导行的目的。(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公益就在我们身边。请你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并写出参加活动的感悟。【时间预设】1分钟【设计意图】本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拓展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六)评测练习【时间预设】5分钟【设计意图】当堂反馈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七)教师寄语,升华情感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作为社会的小主人,我们要以谦让、分享、助人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做贡献,让社会因我们的参与而更加精彩!【时间预设】1分钟【设计意图】教师以富有激情的贴近本课知识的言语,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亲社会意识,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落实亲社会行为。七、板书设计学会分享、谦让、助人养成亲社会行为 1.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2.关心社会发展,关注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白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性和意义,培养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和情感,为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奠定了情感基础。在生活经验方面,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阅历的增强,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亲社会意识,但由于青少年盲从心理强、自我控制力差,再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是知易行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和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本节课内容虽然较多,但与生活联系密切,对多数学生来说,学习难度不大。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形成亲社会习惯,掌握亲社会技能。因为这种习惯和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实践。针对上述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力求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目的,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课前需要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准备体现谦让的历史小故事。教师准备我校师生亲社会案例、视频《爸爸去哪儿》片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养成亲社会行为》学生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根据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选择题和一个非选择题作为评测练习。选择题的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对助人的正确方法有了正确的掌握,是否对谦让的美德有了正确的理解。问答题的设计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评测时间为五分钟。从评测结果看,多数学生已当堂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选择题的准确率达到了92%,非选择题的准确率达到了85%。选择题准确率高,个别学生错误原因在于马虎,把第2题的要求“不正确”看成了“正确”。非选择题存在问题主要是表述不准确。第一问中,有的学生回答出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等词语,但没有指出关键词“亲社会”。第二问的错误点主要在于要点不全。总体来看,本测评结果反映出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述规范能力的合理引导,同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当堂巩固时间,确保学生能当堂掌握重点知识。《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属于鲁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第二项目,包括“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与“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他人,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既是全课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为学习八年级下册《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社会责任》和九年级《共同描绘美好未来》做好了铺垫。二、教学内容处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处理不好会显得杂而乱。因而,我在教学内容的过渡上下了功夫,注重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内容过渡自然、顺畅,有条理。同时,我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了“学会谦让、分享、助人”上。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我认为,只要学生有了谦让、分享、助人的意识和行动,“我为社会做贡献”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我把重点放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上。三、教学资源处理为充分体现思品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对本节课的课程资源进行了大胆调整。我就地取材,选取了我校学生的生活案例和时下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片段,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教学难点:我为社会做贡献五、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可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初步引导学生树立亲社会意识,养成亲社会能力。第二课时为巩固课。展示实践作业,再次强化情感教育。复习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养成亲社会行为》评测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古代有个富人,拿了两个窝窝头,对一个饥民吆喝道:“喂,给你吃的!”饥民生气地说:“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帮助他人要做到()①注意帮助的方式和方法②注意自身的安全③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④把帮助当成一种施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下列对谦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谦让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B.谦让要求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唯我独尊、盛气凌人C.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做到谦让他人D.谦让并不意味着软弱可欺,而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二、实践探究13岁的解平冉和他11岁的堂弟解平云,分别是邢台市第十二中学和郭守敬小学的学生。小哥俩虽然年纪小,但他们曾经徒步400多公里,从邢台走到北京,为贫困女生募得助学款6964元。2012年11月25日,小哥俩又徒步从邢台市走到内丘县,为内丘县第二中学的两位贫困学生募集生活费。(1)材料中小哥俩具有什么意识和行为?(2)怎样才能养成这种行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C二、实践探究(1)他们具有关心他人、亲近社会的意识和行为。(2)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课后反思(一)成功之处1.教学设计合理,符合新课改理念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要求,立足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以“情境设置,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感悟教材——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知识梳理,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情感升华”五个环节贯穿始终,可谓环环紧扣,逐层深化。课堂导入选取了发生在本校的各种公益活动为切入点,自然顺势,符合“三贴近”原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主学习环节,以本课的主干知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重点知识,为合作探究环节做好了铺垫;在合作探究环节,以“情境体验,学会谦让”、“视频感悟,学会分享”、“案例分析,学会助人”、“实践探究,我为社会做贡献”四个活动,系统地串起了重点知识,并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生动的案例为辅助,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在“学以致用”和“情感升华”“拓展延伸”环节,以巧妙的设计,再次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巩固,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了思品课的学科特点,有效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2.学生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本节课,以故事分析、情景体验、视频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案例贯穿始终,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梯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实现了思维对话,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自主感悟”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学习效果明显,实现了学生的知行统一课堂教学中,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生活经验的案例和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师生之间思维火花不断碰撞,课堂生成不断涌现。面对突发的课堂生成,由于做到了顺势利导,充分利用,很多环节取得了比预设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让学生分享参加公益活动的收获”环节,按照预设,我以为学生只会回答诸如“学到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提高了能力”等方面,但有的学生回答出了“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充分地了解、认识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我借机引出了“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少年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在引出知识点的同时,也强化了情感教育,做到了以理导行,引导学生实现知行统一。(二)不足之处1.本节课,由于课堂容量较大,在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收获平台”这个环节处理得有点仓促,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2.虽然本节课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但应清醒地看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知易行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树立了亲社会意识,但要落实到行动中,做到知行统一还需要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3.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课件设计中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比如对“六尺巷”的故事处理,如能把文字呈现改成以动画片的形式,相信会更加形象、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