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导学案_第1页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导学案_第2页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导学案_第3页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导学案_第4页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导学案word文档可编辑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加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可怜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学习设想:

本节课的学习重视浮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word文档可编辑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确凿。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1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于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一致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word文档可编辑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4)让学生体会到:由于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状况呢?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三、自我检测

课本1——3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四、变式练习2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

word文档可编辑

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把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

把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学习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充分观测、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明白地认识、理解1立尼毕竟有多长。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测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2、透露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大量不便利,也不确凿。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word文档可编辑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测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3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测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word文档可编辑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探讨、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三、自我检测

课本练习一1——3题。4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四、变式练习

1.假使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word文档可编辑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

把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学习设想:

本节课的设计也厘米的学习相像,采用一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遇,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稳定长度的概念。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

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5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二、探究活动

word文档可编辑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米尺

1、小组交流: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2、全班汇报

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测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2.那么1米终究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4.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二、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word文档可编辑

1.一般的米尺不便利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便利的卷尺。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你在哪里见过它?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确凿的长度。三、自我检测

课本练习一4——6题。四、变式练习6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3.在括号里填上适合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8()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4.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线段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测、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word文档可编辑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测、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学习设想:

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在学习认识线段时,可采用直观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课中设计的“比较〞活动,是让学生更明白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一、学前导学前置作业:

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

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线段7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2)、全班汇报

word文档可编辑

2、感受线段的特征。

(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选出和补充出以下几种图形:①

②③④⑤⑥(2)把上面6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①③是弯的;②④⑤⑥是直的。

(3)把②④⑤⑥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②④两端有端点;⑤⑥两端没有端点。

(4)像②④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二、量线段

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画线段

1、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2、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4、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探讨: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

word文档可编辑

米出的线段?小组探讨,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把握画法就能确凿画出线段。8

三、自我检测课本练习一7—10题。

第10题: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四、变式练习

1.画一条比4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数线段。六、课后反思:其次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word文档可编辑

1、突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注意两位数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习设想:

借助类比促进迁移。在列出加法算式后放手让学生去摸索。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对不同的算法加以指导确定,表达算法多样化。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8——10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2、复习导入9

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8+530+1937+5023+645+5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8——10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word文档可编辑

小组重点探讨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1)你是怎样计算的?(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小组相互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相互评价。再全班展示。

3、抽出问题:二(3)班和二(4)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