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_第4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学问目标

1.阅读课文,积存“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把握它们的词义;积存“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通过阅读,了解物候学问,丰富学生的科学学问。

力量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根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力量。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朗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特点,增加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喜爱科学探究科学神秘的志趣,培育他们注意观看、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挨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阅读课文,理清打算物候现象降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挨次,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展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漂亮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雪的雪白,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学问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闻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积存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依据要求,快速精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打算物候现象降临的因素有哪些?

(4)讨论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根据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现阅读成果,最终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探究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挨次。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通常采纳的说明挨次有三种,时间挨次、空间挨次、规律挨次。规律挨次也就是事理挨次,如由一般到特别,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洁到简单。文章四局部内容有着亲密的内在联系;第一局部引出说明对象,其次局部对此作详细阐释,第三局部是其次局部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局部说明的根底。全文采纳规律挨次,条理清楚,介绍的物候学学问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挨次

1.学生用喜爱的方式朗读6~10段

2.提问:打算物候现象降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挨次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索,同桌之间沟通。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根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低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低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终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挨次。对四个因素的讲解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其次”“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局部层次井然,条理清楚,易于承受。

五、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拟,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拟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详细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舞为主。

(4)教师提示学生看解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朗读以下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问。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讨论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别的状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学问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精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加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六、延长拓展

1.学生展现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学问。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学问。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学问,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季节巡游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觉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白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受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学问。

如盛夏季节到东北旅游,寒冬季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觉。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好玩味。全文采纳规律挨次说明,思路清楚明白: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讨论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知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喜爱科学。

八、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看日记。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学问试着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篇二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展沟通、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假如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闻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倾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现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学问,

2、品尝精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知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肯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毕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答复)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学问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好玩,又很新奇,比“物候学”更简单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学问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打算物候现象降临的因素有哪些?

4、讨论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讨论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低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一样的地区;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进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消失,往往提示了下文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根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索,领悟力量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学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珍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学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精确、严密。

1、品尝语言的精确性。

哪些语句能表达说明文语言精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展沟通、

学生沟通、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问。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降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

①推断(一般不能删去),

②解词。(如:“比拟”“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量,“多”“有余”等表数量。)

③比拟。若删去,情愿就变为……与实际不符。

④总结。这个词语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学生4人小组争论。

小组选代表沟通。

⑴不能删掉。很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假如去掉就变为全部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问,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很多”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假如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状况不符合。“左右”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量,由于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量的语言。假如去掉,与实际状况不符,“约”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当堂练习: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处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根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拟、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量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尝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精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虎知道★.√大自然的语言”,特别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表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详细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许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教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慢慢从沉睡中清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沟通。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方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展形容和描绘。

如此美丽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美丽的语言中品尝奇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学问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需是精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精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讨论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终一息,他依旧用抖动的笔登记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长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学问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季节巡游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觉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学问,解释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白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低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把握了哪些学问?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完毕语:今日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尝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挨次等学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连续学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学问介绍得浅显易懂,饶好玩味。同时告知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盼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看,专心思索,用心讨论,或许你也会成为精彩的科技工。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讨论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阅历,更从生活中总结阅历,积存了许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学问。

大自然的语言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依按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所介绍的科学学问,培育喜爱大自然、喜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介绍科普学问儿童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学问。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初步培育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齐读)看着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课题提问)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许多与我们的生活亲密相关的语言。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看看都告知我们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二、自学感知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留意课文中的两个生字,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反应检查

练习:《作业本》5

四、合作讨论朗读指导

1、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学问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再去讨论讨论你喜爱的这一节,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这些词语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争论说说。教师巡回指导

2、反应: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这一节的“准是”用得好,由于它说得很确定。

(2)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这一节,从“搬家”看出用了拟人的手法,特殊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这一节,用了“比方、反问”的手法,把蝌蚪写提特殊好玩。

(4)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这一节也用了“比方和反问”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树假如被砍倒,你会从年轮中了解:一年只长一圈,告知我们它已活了几年。

这一节

3、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课文,好,大家在读的时候想一想:其次、三与四、五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归纳出

A:你看那(),B:()

也是。不就像()?

()大自然在()

()()

4、将二、三、四、五四节进展A、B改写。改写后评价。

五、课外拓展

那同学们平常有没有读懂大自然的一些语言呢?能不能将它用A或B的形式写下来呢?

六、小结:有时间可以质疑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四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分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依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把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力量,培育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力量。

3、感知大自然的奇妙奇妙,激发学生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熟悉,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现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知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觉吧!

展现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提醒课题,使浅显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简单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爱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殊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沟通生字读音状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示大家留意什么,并领读。

3、沟通通读句子的状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沟通状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假如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留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留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行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书,提示大家读生字的时候留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敬重学生的意共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沟通、点拨指导。(依据学生的答复相机进展教学)

(其次小节)

(1)CAI课件展现(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认真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快乐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行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现,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呈现了春天一派生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现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知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化,学生缺乏感性熟悉,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化有感性熟悉,从而到达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知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洁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育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索,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处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行言,只有认真观看才能发觉。齐读第一小节和最终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知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当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五

教学要求大自然的语言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熟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异,激发学生喜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熟悉;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预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巡游: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展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看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实行开火车、指名读、相互帮等多种形式进展,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提醒自然微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争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看,你发觉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沟通:相机处理“说话、语言、认真观看、发觉”等词语。

1/212下一页尾页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其次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争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展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忙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终齐读其次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慢慢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渐渐增多。(配以简洁讲解)

(3)自由练读,思索: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知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争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其次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消失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渐渐演化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月长远,消失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知人们什么?指名答,读其次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神秘是大自然告知我们的。——出示词语“告知”,读词。

大自然还告知了我们这样一些神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异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