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中风_第1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中风_第2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中风_第3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中风_第4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中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风2定义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轻者可无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舌喎斜等症状。

3特点:

1.多见于老年人

2.四季均可发病,但冬春两季是高发期。

3.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4历史沿革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5《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6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小续命汤、大秦艽汤7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完素“心火暴甚”;李东垣“正气自虚”,朱丹溪“痰湿生热”。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8李中梓明确提出闭、脱二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王清任提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补阳还五汤”。9范围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自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10病因病机1.内伤积损年老体虚,久病伤正,恣情声色,劳累过度,损伤气阴,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脑脉瘀滞,上蒙神窍。112.情志过极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瘀脑脉。暴怒伤肝,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于脑。123.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4.体肥痰盛5.气虚邪中13

总的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热痰)、气(气逆)、瘀(血瘀)六端。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14诊断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为主症。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15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4.头颅CT、MR、眼底检查等有助于诊断。16病名相同点不同点中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醒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厥证神昏后时间短、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后遗症鉴别诊断17病证鉴别中风与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18中风与痫证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痫症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抽搐而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19病证鉴别病名相同点不同点中风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有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口僻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涎,20辨证要点1.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看示意图212.辨病期:分三期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半年以上223、辨病势顺逆

(1)起病即出现昏愦,为实邪闭窍——中脏,病位深,病情重。

(2)邪扰清窍或痰浊瘀血蒙塞清窍,神志时清时昧者,是正邪交争的表现——中腑。

(3)发病后病人逐渐进入神昏,瞳神变化,发生头痛、呕吐、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

23(4)先中脏腑(神昏),神志逐渐较清,半身不遂未见加重并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

(5)目不能眴,或见瞳神大小不等,或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愦,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病势逆转,预后不好。244.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25

阳闭——痰火瘀热: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倦缩,脉弦滑而数。阴闭——痰浊瘀阻;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26二、治疗原则急性期:治标祛邪中经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活血通络、通腑泻热。

中脏腑:闭证──醒神开窍,涤痰、熄风、通腑。脱证──扶正固脱、救阴回阳。27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益气活血,滋养肝肾,育阴熄风。28三、分证论治(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语蹇,口舌喎斜。兼次症:眩晕头胀痛,耳鸣,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象: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脉象:弦或弦数。29治法:清肝泻火,熄风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方药解析30临床应用:肝火偏盛——龙胆草、夏枯草以清泻肝火;舌绛苔燥,口干,五心烦热——女贞子、何首乌、生地黄、山萸肉以滋阴柔肝;心中烦热——生石膏、龙齿以清热安神;痰多,言语不利较重——胆南星、竹沥、石菖蒲等以清热化痰;舌苔黄燥,大便秘结不通,腹胀满——大黄、芒硝、枳实等以通腑泄热。中经络转为中脏腑——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312.风痰入络主症:偏身麻木,肌肤不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兼次症:头晕目眩。舌象: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或滑数。脉象:弦滑。32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平肝熄风;半夏、茯苓、橘红、甘草—燥湿化痰;白术、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方药解析33临床应用:瘀血重--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烦躁不安、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全蝎、钩藤、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风。语言不清--菖蒲、远志以祛痰宣窍。343、痰热腑实主症: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喎斜。兼次症:腹胀便秘,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舌象: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象:脉弦滑大。35治法:化痰通腑方药:星蒌承气汤

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方药解析36临床应用:热象明显——山栀、黄芩。腑气通后——清热化痰、活血通络。痰盛——竹沥、天竺黄、川贝母;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口干舌燥,苔燥或少苔,年老体弱便秘伤津——生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液。374.气虚血瘀主症:半身不遂,肢体瘫软,偏身麻木,言语不利,口舌喎斜。兼次症:面色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脉: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象:细缓或细涩。38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药:补阳还五汤

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养血活血化瘀方药解析39临床应用:气虚——党参或人参;口角流涎,言语不利——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利窍;心悸,喘息,失眠——炙甘草、桂枝、酸枣仁、龙眼肉以温经通阳、养心安神;小便频数或失禁——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以温肾固摄;肢软无力,麻木——桑寄生、杜仲、牛膝、鸡血藤以补肝肾,强筋骨。405、阴虚风动主症: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手指润动;兼次症: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腰酸。舌象:舌质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象:弦细或弦细数。41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方药:镇肝熄风汤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潜阳;龟板、白芍、玄参、天冬—滋养肝肾;川楝子、牛膝—引气血下行;生麦芽、茵陈—清肝舒郁;甘草—调和诸药。方药解析42临床应用:痰热——天竺黄、竹沥、川贝母、瓜蒌、胆南星以清热化痰;心烦失眠——黄芩、山栀子、夜交藤、珍珠母以清热安神;头痛、重——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黄柏、知母、地骨皮以清相火;腰膝痠软——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杜仲、何首乌等以补益肝肾;43(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大小便闭兼次症:两目斜视或直视,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象:舌红或绛,苔黄腻;脉象:脉弦滑数。44治法: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方药: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肝熄风;胆南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化痰开窍。安宫牛黄丸——辛凉开窍醒脑。方药解析45临床应用:肝火盛——龙胆草、黄连、夏枯草以清肝泻火;抽搐——僵蚕、全蝎、蜈蚣以熄风止痉;挟痰热——天竺黄、竹沥、石菖蒲以清热涤痰;热盛迫血妄行,症见鼻衄,呕血——生地黄、丹皮、大黄、水牛角以清热凉血止血;腹胀便秘——大承气汤以通腑泄热。46(2)阴闭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松懈,口舌喎斜。兼次症:痰涎涌盛,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甚则逆冷。舌象:舌质暗淡,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47治法:温阳化痰,开窍醒神方药: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半夏、陈皮、茯苓、竹茹—化痰燥湿;胆南星、菖蒲—豁痰开窍;枳实—降气和中消痰;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苏合香丸—辛香解郁开窍。方药解析48临床应用:抽搐——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舌暗瘀斑,脉涩——桃仁、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四肢厥冷——制附子、桂枝、细辛以温阳散寒。492、脱证(元气衰败)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兼次症: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舌象:舌质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脉象:脉微欲绝。50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人参——大补元气;制附子——温壮元阳;生脉散——益气养阴。方药解析51临床应用:汗出不止——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以敛汗固脱;瘀滞——丹参、赤芍;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虚弱或突现脉大无根——阳气稍复而真阴不足,此为阴虚阳脱之证,当以地黄饮子以填补真阴,温壮肾阳。52三)后遗症1、半身不遂主症:半身不遂,患肢瘫软不用,或肢体麻木,口舌喎斜。兼次症:少气懒言,纳差,自汗,面色萎黄,或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肢浮肿。舌象:舌质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涩或脉细无力。53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方药:补阳还五汤54临床应用:口舌喎斜——白附子、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肢体浮肿——茯苓、泽泻、防己等淡渗利湿;上肢偏废——桂枝、桑枝以通络;若下肢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