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五篇
《核舟记》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
学的难点。
2、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
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
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
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
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
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
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
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サ
摹逗酥奂恰肪褪窃对谑�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
次辉煌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
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
①罔、贻、轩敞、�O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
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
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
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
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
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
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
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
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
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
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
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
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
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
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
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
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
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
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
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
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
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
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
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
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
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
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
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
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
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
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
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
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
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
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
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
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
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
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
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
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
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
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
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
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
心。
(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
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
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诎数
2、口译并评价。
《核舟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
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
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
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
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
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
(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
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
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
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
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
()、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
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
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
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三)提问: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明确:重点在第二
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
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提问: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
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
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五)指名学生翻释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
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
教师补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数词“一”。奇巧:(手艺)
奇妙精巧。曰:在这里是活用,释成“名叫”、“叫做”,不能释成“说”。以:
介词,用。径寸:直径一寸。之:结构助词,的。为:,动词,做,在这里是“雕
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词,没有;罔不:没有不,无不。因:动词,顺着、按
照。势(木头的);样子。象:动词,模仿。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具:动
词,备、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成现代汉语是:没有不顺着木料原来的样
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状来雕刻,使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时
间副词,曾经。余;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
词之后,表数量。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成“原来是”。云:句末语
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必译出。这一节是总叙,先介绍王叔远是一位精于雕刻
的手艺人,接着引出他送给作者的核舟,最后点明核舟的主题,注意这一节小层次
的安排,有助于背诵。
(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
开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黍:古代制尺
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
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
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
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
目。以上都写舟外。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
舟内。观:集中目力看。
“闭之……石青糁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
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地介绍
了窗上的文字。
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之”代小窗,后一个“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
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
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
精细。
归纳:第2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
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O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
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
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O篷、小窗、栏杆、对联。
(七)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回忆第1.2节的层次(不看书),然后
教师念一句译文,学生朗读一句原文(反复两到三次),再要学生合上课本,教师译
一句译文,学生背诵一句原文。
四课堂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曰、尝、贻、盖、云、有、许、覆之、闭之、
糁之。教师巡回检查以后加以补充纠正,要求学生课后誊正到《文言词语积累本》
上。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1、2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第3、4节。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誊正情况,并加以讲评。
(二)指名学生背诵第1、2节,并加以讲评。
二学习新课。
第2节写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写物,第3节则是写人。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3节。教师补充。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而:连词,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
系。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
三人姓名。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
一主要人物,照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
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
先写苏、黄。“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
“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说话似
的。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具体写法
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写苏、黄共阅手卷的
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
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从“东坡现右足”起,转
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现”与“隐”正好相
对,“微侧”补述“坐”的姿态。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
作者描绘之细。
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绝:极。类:象。作者
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阅手
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
具特色。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
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
写尽刻工的奇巧。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总述,后分述。
板书: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4节,教师补充。
第4节写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舟尾横卧一楫……若听茶声
然”。横卧:平放,说明不用“楫”;与首段“泛”字相应。居,站。若……状;
像……样子,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呼:喊出高而响亮的声音。“啸呼”
可以译为“大声呼叫”。抚:摸着。其:指示代词,那人,若……然:像……似
的、像……样子,然:句尾助词,这一节的描述,用词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
“仰面“啸呼”,以动为主;居左者俯首“听茶声”,以静为主。一动一静,绘声
绘形,极写核舟的奇巧。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体现了作者揣摩体会细腻入微。
这一切写船尾,作者先写船桨,便于描述两个舟子的位置。他们以横卧的
(楫)为界,一个居右,一个居左。居右者在啸呼,显得活泼,居左者在烹茶,显得
很沉静。
板书:船尾:舟子二个,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三课堂作业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髯绝类属诎衡。
教师补充纠正后,要学生誉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四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3、4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3、4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第5、6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归纳古今词义的异同
和一些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1)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誉正情况。
(2)指名学生背诵第3、4节并加以讲评。
二讲读新课。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5节,教师补充。
第5节写船背上所刻的题名。“船背”二字,点明观察和描述的部位。
其:指示代词,那个。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较平,才可以题名篆刻,照应“罔不
因势象形”。则:顺承连词,就。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
其上:其,代词。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
船底本来没有东面可以雕刻。现在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雕刻艺人能充分
利用桃核的空间,构思精巧,又一次与首节相应,接着记题名内容。文曰:文字
是。甫:也写作“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
甫”译成现代汉语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远。
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时间、雕刻者的籍贯和姓名,以补足首节“明有奇巧
人曰王叔远”的叙述。下边记题名的笔画和颜色。若:像。其:代词,指代
“文”。笔画像蚊足一样细,其小可知;而一钩一画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见出它
的“奇巧”。接着再写篆章的内容和颜色,篆:,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小篆和大篆
之分。
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别号,古代文人往往喜欢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类
作别号,题名的笔画细若蚊足,篆章势必也是这样,所以作者略去不写,而图章习
惯用红色印泥,所以要提“其色丹”。其:代词,指代篆章“文”。
第5节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先写题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
籍贯、姓名,后写篆章,补述雕刻者的别号。
以上四节是的第二段,是分叙,由船仓、船头、船尾到船底,层层写来,
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细写船头三个人的形象,重点很突出;同时,文
章处处照应第一节,紧扣“奇巧”二字行文。
板书:船者: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6节。教师补充。
这一节是全文的总结。先总结人。通:共、总。一:满、全、整个。为:
动词,雕刻。接着总结窗户。再总结物件。最后总结雕刻的字数。从“为”之后,
数词全放在名词后面,省去量词,做补语,表示数字的强调。与现代汉语词序不
同,译成现代汉语要补出量词。以上统计,足见人和物很多。下边却写核舟之长。
而:转折连词,可是。其:代词,指代核舟。曾:副词,作竟讲,表示意想不到的
语气。
核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这么多的东西。作者以数目之多对比体积之
小,更见雕刻艺人的“奇巧”。接着交代核舟的原料。盖:句首发语词,原来是。
者:直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代修狭的桃核。之:代词,指代核
舟,可以不译出。这里点明核舟之“核”,与第2节开头相呼应。
作者作了上面的总结,末尾以赞叹收束全文。亦:也。灵怪:神奇,含有
“鬼斧神工”的意思。“灵怪”与音节的“奇巧”相呼应。以上是第三段,总计核
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赞叹作结,再次突出艺人技艺的高超。
板书:总计:人五,窗八,O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
名、篆文三十四字。
三指名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
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艺人
卓越的技巧,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四指名学生归纳的写作特点。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五课堂作业
1.做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三。
[参考答案]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一部分词,古今词义完全
相同,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词,现代的意思与古代的意思已经不相同
了,如“1”句中的“曰”,现在说“叫做”。“2”句中的“贻”,现在说“赠、
送”。“3”句中的“髯”,现在说“胡子”、“胡须”。“4”句中的“夷”,现
在说“平”。
2.做课文后面“思考练习”四。
[参考答案]
词序是指词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汉语句子中的次序大体相同。
如“1”,词序是相同的(不过,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相应的量词
“幅”);“2”,词序也相同(数词“一”后面也应当加上量词“支”);“3”词序
也是相同的。“4”中,“通计一舟”的词序相同(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量词
“只”或“条”),但“为人五”、“为窗八”的词序却不同,现代汉语要说成
“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子”,名词和数词的位置要倒过来,并在数词后面
加上相应的量词。
六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5、6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七课外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
2.自选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艺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然后学习的写法,
写一篇短文。
概貌: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O篷、小窗、栏杆、对联
核舟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大苏泛赤壁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船背: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总计:人五、窗八、�O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
三十四字。
《核舟记》教案篇3
教材分析
1.魏学�サ摹逗酥奂恰肥且黄�公认的传统教学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
隽深的文艺小品,生动表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
热情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结构
模式,突出重点。
3描写入微,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想象神韵毕具。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本文内容,对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现出人物、飞
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等各种造型兴趣极大。
弱势:初读文章感觉描述范围极广、内容较多,与材料的体积很小产生矛
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
落。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
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入微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第一、三部分
2、揣摩文意,回答问题
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2―5)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
分成几个层次?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
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
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
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
“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三、课堂小结:这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和舟情景。
四、再读文章细品韵境。
五、布置作业:课后第三题。
《核舟记》教案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
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
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
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
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
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
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
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
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
习的明末浙江魏学�サ摹逗酥奂恰肪褪窃对谑�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
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
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
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
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
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
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
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
握,以便有利于文言
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
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
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
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
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
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
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
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
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
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
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
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
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
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
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
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
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
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
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
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
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
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
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
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
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
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
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
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
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
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
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
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
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
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
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
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
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
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
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核舟记》《核舟记》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
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数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
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
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
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
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
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
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
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
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
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椎鬓仰面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
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
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
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
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
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
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
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
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
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
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
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
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
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
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
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
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
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
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
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
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
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
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
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
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
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
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
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
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核舟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
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
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
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
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
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
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
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
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
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
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
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
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
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ィǎ�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
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
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溃�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
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
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
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
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
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
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
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
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
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
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
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
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
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
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
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
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
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
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
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
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
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
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
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
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
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
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
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
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
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
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
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室内设计承包合同书
- 投资合作意向协议书
- 优化办公效率实施方案大全
- 网络安全服务合作框架协议
- Unit 6 Section A (1a-2c)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同步教学设计)
- 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第24课《寓言四则》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读写课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 北京市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工程合同8篇
- 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学校小卖部承包合同范文
- 普外腹腔镜手术护理常规
- 2025年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DB 63- T993-2011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矿井灾害应急救援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预制高强混凝土风电塔筒生产技术规程》文本附编制说明
- 北京市东城区2025年公开招考539名社区工作者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子护眼台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浙江省温州乐清市融媒体中心招聘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夏季广东广州期货交易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兽医基础》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