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

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

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

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

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第1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

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

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

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

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

’(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

第2页

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

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

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

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

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

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

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

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

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

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

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

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

“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

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

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

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

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

第3页

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

“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

“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

“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

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

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

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第4页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

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

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

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

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第5页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

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

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

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

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

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

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第6页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

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

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

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

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

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

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

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

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

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7页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

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

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

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

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

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第8页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

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

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

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

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

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

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

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

’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第9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

咚咚地敲着战鼓。)

第10页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

<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

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

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

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

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

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

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

以下几点:

第11页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

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

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

思。(选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