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总结中国历代变法改革的趋势;通过不同阶段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时空定位】【名词解释】北魏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土地制度。太和九年(485年),冯太后接受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女授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露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奴婢授田数量、办法与农民相同,地方官吏在职的给予公田。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并为三长制和户调制奠定了基础。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此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天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洲志》:《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成书于清朝末年,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强学会:中国清代末期维新派政治团体。由康有为、文廷式等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8月发起组织。主要业务是为强学会译印图书,兼售同文馆和上海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以康有为在同年8月17日创办的《万国公报》为机关报。该报由梁启超、麦孟华为编辑,同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以摘选国内外报刊电讯的新闻报道和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借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后被清政府封禁。“一带一路”:是“\t"/item/%E4%B8%80%E5%B8%A6%E4%B8%80%E8%B7%AF/_blank"丝绸之路经济带”和“\t"/item/%E4%B8%80%E5%B8%A6%E4%B8%80%E8%B7%AF/_blank"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t"/item/%E4%B8%80%E5%B8%A6%E4%B8%80%E8%B7%AF/_blank"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t"/item/%E4%B8%80%E5%B8%A6%E4%B8%80%E8%B7%AF/_blank"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问题引领】1、阅读教材第一目,总结中国古代几次重要的变法改革的目的。2、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教材中四次中国古代变法改革分别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什么作用。3、阅读教材第二目,结合纲要上所学知识,思考中国近代主要改革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4、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改革开放在新中国发展建设中有怎样的意义?【深入探究】探究一:材料: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据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问题:根据材料,指出顽固势力对维新变法的态度。简要说明他们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指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探究二: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守旧”真的毫无道理吗?【知识框架】【直通高考】一、单选题1.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三冗”问题3.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4.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百姓的利益5.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用人不当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变法者态度动摇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蒙古族不断南下劫掠②政府财政危机③社会阶级矛盾尖锐④葡萄牙侵占澳门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下列各项属于张居正改革内容的是()①实施边防新政②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③整顿吏治④整顿军队与科举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9.(2010年5月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17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0.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D以公有㓡为主体多种所有㓡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二、材料阅读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013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正税)、派办(附加)京库岁需与存留(留置地方)、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明史·食货志二·赋役》材料一中所述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张居正为赋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判断材料二中提到的“至万历九年”是什么时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参考答案【问题引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适应社会变动,实现的富国强兵。北魏孝文帝改革:巩固政权,推动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北宋王安石变法与明张居正改革: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商鞅变法: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为秦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北宋王安石变法与明代张居正改革: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戊戌变法:清政府腐败无能,近代战争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度半封建社会。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内外交困,人民思想逐渐解放,呼吁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热情高涨;清政府统治被动摇。民国改革:推翻了封建王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府,需要革除封建社会陋习,推动社会转型。4、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深入探究】参考答案:探究一:(1)持反对态度。变法触及守旧势力的利益。因此,他们反对变法。(2)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势力十分强大探究二:历代不乏遵循“祖宗之法”而明治天下的例子,说明继承行之有效的祖宗之法是有其合理性的。而政治陷入困局,并不是“祖宗之法”坏了,而是执行法的人出了问题。那么只改法,却不改人,不仅不能根治问题,还会丢掉前人经验总结出的精华。加之改革与变法动摇统治基础,偌大的国家没有稳固统一的集权,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未必就是好事。宋朝司马光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是因为宋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与“民本的”“仁政的”“祖宗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是王安石变法的刻民聚敛更与“祖宗之法”针锋相对。因此,不能想当然的贬低一个观点,多去考虑其背后的原因,会对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甚至时代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直通高考】一、1、答案C解析根源即根本原因,应从经济角度分析。答案D解析这种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根据收入增加可以排除经济衰退,根据北宋的国情可知是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的积贫。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官薄其息”,联系所学,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之前以低息贷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4、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贷款,这反映了在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但也有夸大成分,并非“公正”。5、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失败主要原因是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并且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王安石在变法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