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类型:星云、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火星等)、卫星(如:月球)、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星星多数是恒星。2、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3、天体彼此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级别(由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并列)—>总星系注: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观测的宇宙。4、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太阳系其他天体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5、太阳系八大星系(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星、火星、木星(最大)、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6、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太阳系中水星、金星没有卫星。7、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均为自西向东)、近圆性(轨道为椭圆形)、共面性。8、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除地球处于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外,还因为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2、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由太阳内部的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转化而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是短波辐射。3、太阳辐射的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4、纬度、海拔、天气状况是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太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原因是海拔高、大气层薄,多晴天。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6、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7、太阳活动的标志是: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和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活动周期约为11年。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气候异常;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波通讯中断;磁暴、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等。(因此太阳活动对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影响最严重。)第三节地球运动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2、地球主要有两种运动形式:自转(绕地轴转)和公转(绕太阳转)。地球自转与公转对比:运动方式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角速度:南北极点为0;其余为15°/h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线速度:由赤道向两侧递减;南北极点为0公转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近日点(1月)快、远日点(7月)慢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3、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两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度数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4、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b夏至日a春分日c秋分日d冬至日b夏至日a春分日c秋分日d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晨昏线)(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经度地方时不相同。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即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伦敦所在时区为中时区(伦敦时间即世界时间),中央经线为0°经线。北京所在时区为东八区,中央经线为120°E。北京时间指120°E的地方时,即东八区区时。(3)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判定方法如图)(4)使地球赤道略鼓,两极稍扁(椭球体)。6、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纬度差规律: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即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南北递减。①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②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③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如下图★)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反射、散射、吸收。①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具有反射作用,云层越多越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云层的反射作用。②散射:空气分子和细小的尘埃具有散射作用;例:天空的颜色是太阳光被大气中气体分子散射后形成的,蓝色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日出日落时,太阳和云朵呈现红色也是散射的结果。③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紫外线,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直接吸收得较少,而地面(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被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3、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指对地面的保温(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辐射形式是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降低白天气温,保温作用使夜间气温不至于过低,缩小气温日较差。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正好相反。2、温度高(受热)的地点,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正好相反。受热冷却温度低(冷却)的地点,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受热冷却注:注:高压与低压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高压指向低压。3、热力环流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4、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摩擦力。5、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2个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还受摩擦力(3个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6、三种特殊的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①海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③城市风:(地面)郊区吹向城市气压带、风带口诀:七压六风,风压相间。三低四高,零三六九。气压带、风带口诀:七压六风,风压相间。三低四高,零三六九。1、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产生原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2、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3、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布(如下图★):★凡是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凡是低气压带气流★凡是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凡是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气候湿润。七个气压带②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低压带;(气流下沉,少雨)③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上升,多雨)④南北半球极地地区的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少雨)六个风带①南北半球低纬的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六个风带②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西风带降水较多)③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着南北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南北半球概括为:夏季向高纬移动,冬季向低纬移动。5、东亚地区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的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而成,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南亚地区的季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共同影响,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如图★)6、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与分布气候特征形成原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气流上升,湿)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至30°)终年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干)地中海气候(30°-40°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湿)温带海洋性气候(40°-60°大陆西岸)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分配均匀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热带季风气候(10°-25°)均为: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20°-35°)温带季风气候(35°-50°)二、大气运动(3)——常见的天气系统1、引起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主要有:气团、锋(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强调: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除反气旋控制下不降水外,其余三个都会产生阴雨天气。2、气团可分为冷气团(气温低、气压高)与暖气团(气温高、气压低)。3、锋根据冷暖气团的势力强弱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冷锋: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暖锋: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冷暖锋共同点(结合上图):①锋面向冷气团倾斜,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冷下暖上);②在冷锋中,降水在锋后;在暖锋中,降水在锋前。4、冷锋过境时常出现狂风、雨雪、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降低,天气转晴;典型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的沙尘暴。5、暖锋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降低,气温和湿度增高,天气转晴。6、准静止锋典型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本和朝鲜南部的梅雨天气、冬季云贵高原阴雨冷湿天气。7、气旋与反气旋比较:气流状况中心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实例气旋低压辐合: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压辐散:中心向四周(北顺南逆)下沉晴朗、干燥伏旱、秋高气爽注:低气压即气旋,高气压即反气旋。(区别:低气压描述气压状况,气旋描述气流运动状况。)北半球气旋(低压)北半球反气旋(高气压)北半球气旋(低压)北半球反气旋(高气压)我国江淮地区我国江淮地区伏旱天气、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用此图表示。★★台风是热带气旋,可用此图表示。8、补充:降水四种类型:对流雨(赤道地区最为明显);台风雨;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迎风坡);锋面雨。第二节水的运动一、水循环1、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即淡水储量最多)。水圈中储量最多的水是海洋水。2、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主要)和水的重力。3、水循环三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陆上内循环(水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是海陆间大循环。5、水循环的主要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凝结降水、④⑤下渗和径流。(①-④⑤海陆间循环)(对应下图的箭头★)⑥降水(海洋)⑦蒸发(陆地)(注:①⑥海上内循环;③⑦陆地内循环)6、我国夏季风、台风登陆,均属于水汽输送环节。7、江河入海属于径流(地表径流)环节。8、人类最容易影响到的水循环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二、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三种。2、洋流按成因可分为三类:风海流(因盛行风而形成)、密度流、补偿流(如秘鲁寒流)。3、洋流按照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①寒流: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地方,流向:高纬—>低纬;②暖流:从水温高的地方流向水温低的地方,流向:低纬—>高纬。4、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受陆地形状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变化。5、★6、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①暖流:增温增湿。如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②寒流:降温减湿。如澳大利亚西海岸沙漠的形成受到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7、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把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易形成大渔场:①-④为四大渔场①-④为四大渔场②日本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千岛寒流③英国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秘鲁寒流属上升补偿流,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④秘鲁渔场。8、洋流影响航行速度: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洋流加速海洋污染净化,扩大污染范围。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1、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比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地壳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背斜、向斜)使地表高度差异变大(高低不平)垂直运动->断层(地垒、地堑)岩浆活动(生成岩浆岩)变质作用(生成变质岩)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类型:风、流水、海浪、冰川减小高度差别(趋于平坦)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同时起作用,其中内力占主导作用。2、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对比★地壳运动地表形态对地表影响举例水平运动(褶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世界绝大部分山脉属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等山脉的形成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垂直运动(断层)地堑、地垒往往形成断块山地、断层谷地华山、庐山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为辅,相伴存在。压力过大时,一般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外力作用3、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内力作用)判断背斜、向斜要根据岩层的形态外力作用背斜不一定成山,有时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底—>背斜成谷;向斜不一定成谷,有时因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呈山岭—>向斜成山。4、地质构造与资源以及工程建设: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且构造稳定,适宜建水库、水坝。②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5、外力作用:气候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风的侵蚀作用强烈;气候湿润的山区,流水侵蚀作用大。6、外力作用实例:黄土高原(风力搬运+风力沉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侵蚀);桂林山水(流水侵蚀);华北平原、三角洲、冲积扇(流水堆积)。7、岩石圈三大岩石: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结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可能含有化石;③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8、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类岩石相互转化(如右图):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可直接重熔再生变成岩浆;岩浆只能直接变成岩浆岩,再通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或通过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补充:板块构造运动:(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地方则是地壳运动(如火山、地震)比较活动的地带。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的形成),板块挤压常形成山脉。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1)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种纬度差异是造成各纬度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2)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多少和降水的季节分配。(3)下面垫因素——海陆差异:可将气候分为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两种类型。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