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喆论德国新债法上的给付加重制度_第1页
黄喆论德国新债法上的给付加重制度_第2页
黄喆论德国新债法上的给付加重制度_第3页
黄喆论德国新债法上的给付加重制度_第4页
黄喆论德国新债法上的给付加重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喆论德国新债法上的给付加重制度义务,给付义务的履行需要债务人付出一定的努力。通常情况下,债务人的给付努力正是其获得对待履行的基础,此种努力构成了债之关系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债的履行意外地需要债务人付出过多的努力、支付过多的费用,法律是否仍然要求债务人继续作出履行行为,便成为需要讨论的问题。此时,是否能够通过法律行为的解释,将此种负担的加重纳入到债之关系中,也存在探讨余地。该问题牵涉甚广,当“意外”的加重是基于确立债之关系的错误认识而产生时,则涉及错误的问题;当“意外”是因债之关系确立后情况变化而引起时,则还涉风险分配的界限等,均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为助于此问题的解决,德国债法设有给付加重制度(Leistungserschwerung),以规范应否}体现了给付加重制度的基本取向。但是,理论上对给付加重制度鲜以来最大幅度的修正。德国新债法中对给付加重制度作出了更为全面的规定。鉴于我国移植德国法的大适用无疑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同时,德国法的最新发展,也可以成为我国制定民法典的重要参考。因此,本文拟对德国法中的给付加重制度作出全面的评介,对相关的立法、判例与学说进行详细的梳德国给付加重制度的立法规定容和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况下,给付需要与债权人的给付利益处于极合理期待的努力时,也必须考虑给付障碍是否须由债务人负责。”碍和债权人的给付利益的情况下,不能合理地期待债务人履行给付的,债务人可以拒绝给付。”嗣后不能,也包括针对任何人来说的客观不能(Unmoglichkeit)和仅针对债务人而言的主观不能(Unvermogen)。在一些案例中,第三方虽然可以履行,但债务人本人却有障碍,当债务人不必或不能利可以免除此种义务,区分的依据何在在债务人有义务借助第三人完成给付的情形下,债务人推动他人努力的限度是多少,即何时能够帮助义务,是否有法律上的强制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第三人可选择给付加重制度的重心所在。了第三人代为履行的可能,可以清晰地界定出债务人的主观履行不付,但因为履行障碍而不能苛求,二者的适用范围没有冲突。因能合理期待(Unzumutbarkeit)也形成法条上的竞合关系,对此下文0年的债法改革委员会法案才得以重新讨论和立法,其中法律议案的定:“已成为合同基础的情况在合同订立后发生重大变更,并且假使双方当事人预见到这一变更就不会订立合同或者会以不同的内容订立合同的,可以请求合同的改订,但以在考虑到个案的全部情待受损害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就继续的债务关系而言,以通知终止权代替解除权。”(1)合同订立后,情势发生了重大变更;(2)该情势已经成为合同的基事人不会订立合同或者将以其他内容订立合同;(4)如果考虑到个案的全部情况,特别是约定的和法定的风险承担时,不能苛求一方当当事人订约时是以给付和对待给付具有同等价值为前提条件,这种对待给付的情势变化外,还有一些负担因素以其他方式带来等价障并不直接针对合同给付本身,但却损害了该当事人的整体支付力,使一方当事人履行自己所负担给付的困难增加,此时合同的交易基础也可能因此而发生障碍,发生经济上履行不能这里所谓重大设想可能是双方共同的,也可能是一方当事人所存有(1)共同的动机错误。指双方当事人对事实问题或法律问题的共同错误,例如,计算错误,对收益的估计错误,以及对土地交付使用同目的则有可能成为交易的基础。当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或者实现合同目的已经失去其意义,那么就会发生交易基础障碍问题。本条的中心问题在于,什么时候一种情况或当事人的一种设想基于对一方当事人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法官或律师直接从法律中以往经验成果的总结,目前的法律状态与债法改革前并无显着区款规定:“作为事后补充履行,买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或者下,买受人选择的事后补充履行方式只有需费过巨始有可能的,出卖人可以拒绝它。在此情况下,无其必须考虑物在无瑕疵状态下的价值、瑕疵的严重程度以及能否动用另一事后补充履行方式而不对买受人有显着损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买受人的请求权限于另一事后补充履行方式;出卖人在第一句的要件下拒绝另一事后补充履行方式的权利不受影响。”根据该条规定,出卖方在需费过巨时既能够免除消除瑕疵的义由买受人选择的事后补充履行的方式虽有可能对出卖方构成需费过巨(unverhaltnisma(3igeKosten),但是却低于交易基础障碍设定由于事后补充履行带来的需费过巨,可能形成额外的负担因素,这些因素以一种有损于交易基础的方式影响法律行为的等值关系。在后补充履行需费过巨始为可能的,承揽人可以拒绝事后补充履中带来了新的规则间的划界问题。虽然《立法理由书》中有关于区注。三、给付加重及其对给付义务的影响:解释论的立场给付加重是指在缔约后出现的、不能归责于债务人的情况致使能够结束履行义务,以及给付负担达到何种程度方构成给付加重等,但如果债务人的给付需要和债权人的给付利益处于极不相当的关系学案例,即戒指落人海底,将其取回,“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是的物在移转占有前被盗,出卖人(债务人)须付出多少努力来追回被该第三人又准备帮助履行,只是债务人对此需要支付高额费用,则的约定和诚实信用的要求,债务人有可能为了重获履约能力,而支忽)未行使此项抗辩,而对诚实信用的考量又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债担特别的费用风险,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根据债务关系的内容,债务人的支付费用被限定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此时如何的要求在这一情况下没有特别的意义。即使债务人的给付费用增意味着,债务人在不行使抗辩权的情况下,有义务花费任何代价尽对于上述认为债务人在履行障碍不可归责的情况下,仍需尽一er却认为要求出卖方继续承担取车义务是合理的,即使该车在途中有指的运费在事实上是无法准确估算的。实际花费可能是另外一回不同的债务关系内容上,在一些情况下,卖方应承担置办义务,而有时只关涉当地交易,卖方只须承担单纯的当地交货义务,因此第是由无法克服的履行障碍产生的观点。因为即使存在可履行的同种此外,不合理之处还在于,即使给付困难出现在给付风险已转据买受人的申请,出卖人有义务消除瑕疵,即使其本人不具备这一人型、不同特征的合同本身并不在考虑的范围。卖出二手相机的个理由建立在,出租人要以自己的费用承担保持出租物的适租状态约定;而出卖人交付无瑕疵标的物的义务却不是买卖合同的内容,而是法律的规定。此外,修理租赁物对出租人来说也是有利益的,而出卖人对出卖物则没有这样的利益[28]不具有履行能力,却仍有义务消除瑕疵,不能消除时,则出卖人不仅对买受人负有补充履行的义务,还由于出卖人的不履行是可归责否合乎或是超出债务人的义务范围,其确认的基准是合同双方对义的超出义务范围的给付加重而得以免除,对于特定物的现货交易也为修理费用在买卖物的评估价值之内均为适当,超出此限即是第疵责任的设定并不在于保护买受人完整的利益,而仅在于保护其等事后发生履行障碍时,由买受人承担履行风险,出卖人在不可归责nn由于法律规定苛求债务人的给付花费,可根据障碍的性质有不同的标准在于买卖物在无瑕疵状态下的价值以及瑕疵产生的影响。对瑕疵的影响又可作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是买受人正常使用无瑕疵厂,而只是二手物品的私人卖家时,对这一状况,则尤其需要予以为解释说明不相当性(UnverhaltnismaBigkeit),学界对多种关系进行了比较:所谓完全不相当性(absoluteUnverhaltnismaBigkeit),是对出卖人的必要花费和买受人就补充履行可得利益的比较,而相对不相当性(relativeUnverhaltnismal3igkeit)是对由两种补充履行形式(请求除去瑕疵行方式的完全不相当性进行考察,而是首先比较两种补充履行形式履行不能,不必再回头考察事先已摒除的履行方式;[45]如果其中行方式的选择权却不在债权人,而在债务人,即承揽人,后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决定,选择除去瑕疵或是完成新的工作物。承揽人可因一种补充履行方式花费过巨,另一种履行方式客观不能或同时也花ismaigkeit即不是由两种补充履行方式的比较产生的。考察此时的不相当性更多地是在于比较事后补充履行的费用和通过消除瑕疵而达到的成权人的给付利益联系起来,以确定债务人的给付需要与债权人的给。以及对相关规则之间关系问题的看法,有诸多争议。除了认可自然法则的客观履行不能可导致债务人给付义务的免除外,其余各方面难案例,而且在所谓的等价障碍(Aquivalenzstorung)的情况下,通济上履行不能(wirtschaftlicheUnmoglichkeit)的区分来界定二是一致的,都是针对在履行困难的状况下,通过增加债务人的给付权衡债权人利益和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对债务人可苛求的花费及努UnverhaltnismaBigkeit),同时又不存在重大的情势变化时,则仅况是,随着交易市场上的价格上涨,债权人的利益随着给付价值的增加而同时上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上的履行不能”4.审判实践的态度议,在审判实践上或在学说中都很难被采纳。审判中通常对两个条其特定的规范空间。比如,在关联交易中,当其中一种法律关系落空时,可认为相关法律关系的交易基础丧失;又如,有关当事人共icktrittsrecht不当得利的规定互为返还,这种悬殊的法律后果立法者应该予以避为时,债务人可拒绝给付,债权人丧失履行请求权,而如果给付需要的门槛设定显然是有问题的。与此相对,改订合同无论是对于债务。来考察案情也有失公允,因为一方面债务人为实现给付需花费高额的费用(致极不相当的牺牲临界点),而另一方面债权人却可以通过系中负担和利益的过分不均衡的分配,违反了公平原则的要求。限模糊,如何区分二者,就成为法律适用中的关键性问题。对1.将债务关系的内容作为确认债务人是否主观履行不能的基础在给付加重却仍存在给付义务的情况下,赋予债务人以抗辩权,作务人主观履行不能的基础是具体的债务关系的内容。根据债务关系例明确了这一观点:原本的种类物在交易中具体化,但是该特定物灭失,虽然有同种类的物存在可置办替代物,但是债务人仍可根据则出卖方能够且必须向买受人交付该物—这也是债务关系在这一情形下的要求。但是,如果债务人为了寻回被盗物,需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或亲自查明,又或是债务人需将在国外寻得的被盗物运回交易地,这些给付负担对于一种原本没有置办风险的当地交易是额外产付障碍不可归责于债务人,则债务人不必承担荒唐的取回义务,而如果债务人应对给付障碍负责,或是有承诺承担风险,则另当别力于在旧债法的背景下探讨因给付加重而免除债务人履行义务的问题,并提出:债务人不是因为主观履行不能而免责,而是当履行障碍不可归责于债务人时,不可要求债务人克服履行困难[68]对此bs方式承担损害赔偿义务在法律效果上是等同的。而在债务人不应对已然对于债务人而言太过苛求和不公。碍,不是因为债务人无法战胜困难,而是根据债务关系的内容,债务人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继续投人经济上和其他方面的努力。这意的。回到上面的案例,在一次当地交易中,出卖人由于不应由其负责的盗窃事件而带来的履行困难,即需要将被盗车辆从摩尔曼斯克(俄罗不能,不能简单地从现实情况的视角出发,而更多地是一个法律评价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论断都无法强制地排除其,[70]则不能认同。如果债务人由于疏忽未因极不相当的关系提出抗务人必须从深海取回戒指,则未免太过荒谬。2.将债务关系的内容作为确认债务人是否能够补充履行的基础根据特定债务关系的内容明确主观履行不能,对于理解出卖人的事后补充履行义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学生,卖出其二手电脑,但电脑在途中因不可归责于出卖人的原因损坏,该学生由于主苛求该学生将标的物送去专门的维修工厂。同样地,本案中对出卖人补充履行不能的判断也无法在理论上得到确凿的证明,但就本案在消费品买卖中,如果涉及未使用过的货品买卖,则出卖人即使在不拥有维修工厂或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也应将瑕疵物品送交生产者修理,这是债法改革前已反复操作过的实践经验。另外,如果出卖人是专职的商家,则即使在二手交易中,出卖人消除瑕疵的义务也是其买卖合同中未为言传的内容,比如二手汽的界限。如果购买物在买卖合同签订后被损坏,如卖出的汽车遭遇务人负有交付义务之物。这是一个评价的问题。如果受到损伤的汽车仅剩下部分可用零件,而整辆汽车需返厂重新制作,则此时不是是,仅限于两种补充履行方式之间,不发生完全不相当性意义上的比较,一旦由此确定的补充履行发生给付需要与给付利益极不相当的碍规则。然而,笔者认为,在瑕疵买卖的场合,买卖关系法的事后其法律后果对买卖双方也更为合理。德国的立法者不应机械地照搬对不相当性的衡量,也应有绝对不相当性的考察。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法学上的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限了。对于消费者和经营者签订的消费者合同,消费者可以在很多也不必和以往一样过于严格了。情形,其在价值取向上接近履行不能理论[72。]因此,债务人援引本文面对的根本问题是,“为履行合同义务,债务人应负担多少给付花费,在给付加重的情况下,其应投入多少物质和非物质的观点一致,认为“在一部建立在私法自治原则基础上的债法中,债务关系的内容只能通过对基础的法律关系的解释获得。该法律关系是合同义务的基础且决定该义务的界限。对法律关系内容的认知并律关系内容的解释可得出,债务人在缔结合同时已承诺必要开支或是将其与合同给付联系在一起,则债务人需克服履行障碍,而不必考虑给付费用与债权人利益是否相当的问题。但是如果通过上述解碍是由债务人负责时,债务人则需努力承担超出责任范围的给付费用(此时即是可期待的努力);如果给付障碍不应归责于债务人,又极不相当的关系,则因为此时既没有相应的合同约定,也没有法律规定,债权人仍然要求债务人履行合同,后者即可因极不相当(grobesMissverhaltnis)而提出不履行的抗辩。最后,如果根据债除时,为保护债务人,在其给付需要与债权人的给付利益极不相当读。债务人履行不能或是可苛求性均是由债务关系的内容决定,应该针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此时既不产生极不相当的问题,也不会如果有履行的可能性,但是要排除给付障碍,债务人的给付花即法律上的价值冲突,建议仅保留两个规范之一,这种提法目前很,用于债务人给付需要增加而债权人利益却没有相应增长的情况,其易基础的情势或重大设想的判断,更多地表现为法官基于特定案情作出的价值评价。除了有近百年来案例和学说的强大支撑,今时今日的价值变迁也需要立法者和执法者予以关注。注释:TedMunchen;VerlageC.H.Beck,16Auflage,2005,S.163.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Geschaftsgrundlage.[4]根据联邦普通法院的判例,认为货币贬值371:97.172.[5]BT-Drucks14/6040zu§275Absatz2,S.129/130.3);Picker,JZ2003,1035;Schmidt-Recla,FSLaufs,S.641;Lobinger,GrenzenrechtsgeschaftlicherLeistungspflichten,S.87ff.CanarisJZ2001,499,501,502;CanarisinLorenz[Hrg.)KarlsruherForum2002,17ff;JZ2004,214ff.[8]Canaris,JZ2001,499,(501).10]Canaris,JZ2001,499,(501).[11]Canaris,JZ2001,499,(501);JZ2004,214.Leistungsstorungen,Rn.42/43;Palandt/Heinrichs,BGB§275,Rn.24/25;Bamberger/Roth/Unberath,BGB§275,Rn.42ff;FaustinFaust/Huber,Schuldrechtsmodernisierung,Rn.2.[13]Emmerich,DasRechtderLeistungsstorungen,Rn.42ff.[14]Emmerich,DasRechtderLeistungsstomngen,Rn.63.erichDasRechtderLeistungsstorungenRn[18]FaustinFaust/Huber,Schuldrechtsmodernisierung,Rn.12[19]Ackermann,JZ2002,378,(383subb).22]Canaris,JZ2004,214,(216ff.)ingerGrenzenrechtsgeschaftlicherLeistungspflichten,S.56if.ingerGrenzenrechtsgeschaftlicherLeistungspflichten,S.57GrenzenrechtsgeschaftlicherLeistungspflichten,S.64.ingerGrenzenrechtsgeschaftlicherLeistungspflichten,S.76ff,88ff.[27]Huber,FestschriftSchlechtriem,S.521,538f.[28]DraufweistauchWilhelm,DB2004,1599,(1604sub[29]Huber,FestschriftSchlechtriem,S.521,528f,[30]Wilhelm,DB2004,1599,(1603f).[31]Huber,FestschriftSchlechtriem,S.521ff,(540ff).[32]Huber.FestschriftSchlechtriem.S.521ff.(541).[33]Huber,FestschriftSchlechtriem,S.521ff,(542ff,546,561f);a.A.PalandVHeinrichs,BGB§439,Rn.16a.[34]Huber,FestschriftSchlechtriem,S.521ff,(546,561/562).[35]Ackermann,JZ2002,378,(379/384).[36]Ackermann,JZ2002,378,(383).[37]Ackermann,JZ2002,378,(379/384).MuKoWestermannBGB,Rn.20.MuKoWestermannBGB§439,Rn.22;desgl.Staudinger/Lowisch,BGB§439,Rn.43.MuKoWestermannBGB39,Rn.22nMUKoWestermannBGB,Rn.21.dingerMatuscheBeckmannBGBRnDagegenu.a.Kirsten,ZGS2005,66,(67).StaudingerLowischBGB§439,Rn.41[46]Pfeiffer,ZGS2002,217,(218/219).[47]Staudinger/Peters,BGB§635,Rn.9;MuKo/Busche,BGB§635,Rn.38;Palandt/Sprau,BGB§635,Rn.10;nMUKoBuscheBGBRn.38.MUKoBuscheBGBVRn.30ff,39.[52]Staudinger/Peters,BGB§635,Rn.6.ingerGrenzenrechtsgeschaftlicherLeistungspflichten,S.241ff.nzenrechtsgeschilftlicherLeistungspflichten,S.241ffingerGrenzenrechtsgeschaftlicherLeistungspflichten,S.268、269ff).[57]Canaris,JZ2001,499,(501).Sf).[61]CanarisinLorenz(Hrsg.),KarlsruheForum2002,S.10,(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