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总复习提纲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复习提纲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复习提纲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复习提纲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复习提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把握的基本概念: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一元论、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把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和依据、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是人们对于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历史总趋势及这一特定历史时代思想发展潮流的反映。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具体形式。哲学总是敏锐地感受时代的气息并能突破各门具体科学的局限而立足于时代的最高点,最集中最全面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及发展的总趋势。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思想集中表现的时代。2.哲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适应特定的社会存在,特别是其中的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都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都要随着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同时又都影响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哲学与其它的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对经济基础有更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并总通过其它的社会意识形态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对哲学的制约性也不如对其它社会意识形态那么强烈。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的观点,它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就其总的特征来看,世界观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素朴性。·哲学是哲学家们对人们自发形成的素朴的世界观进行理论加工概括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4.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抽象性是它的显著特点。哲学总要通过个别来研究一般,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是各种哲学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哲学的发展必须以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为依据和条件。由此我们不难接受这样的说法:哲学是对人类思维本身的反思,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奥林匹克运动。二、哲学的基本问题这里要注意四个要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又叫意识或精神,它是指主观世界,总括了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存在又叫物质,它总括了整个客观物质世界。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根据:★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哲学应首先探讨最一般性的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最一般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始终都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本质上就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地位:对它的回答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又规定了其它哲学问题解决的方向。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的具体内容:问题一:两者谁第一性?谁决定谁?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1)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第一性,存在决定思维,存在是世界的本原。2)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第一性,思维决定存在,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领域中两大最基本的哲学派别。2.整个哲学发展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对立和斗争的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斗争的根源有三个:★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与制约。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斗争根源于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以及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3.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斗争。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及本质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这就使人们容易看清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世界性市场和现代交通工具,打破了地方和民族的闭塞状态,这就为发现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日趋成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实践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由现实的可能性变成了迫切需要。日趋成熟的标志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以三大工人运动为典型代表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失败说明了指导当时工人斗争的空想或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不能引导革命的胜利的,无产阶级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当时的无产阶级斗争虽然都失败了,但却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斗争经验,无产阶级斗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对这些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3.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是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以三大发现为突出标志的科学的重大发展迫切需要冲破过去的旧哲学即形而上学的束缚。科学的重大发现迫切要求有一种科学的哲学对科学成就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4、哲学本身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思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果。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从哲学的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以及自然观和历史观是分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统一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以及自然观和历史观。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旧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无所不包并且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并且理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研究对象: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从社会作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旧哲学的本质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开放的创造性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它总是面对实践,总是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从不拘泥于自己理论中的个别结论,相反,它总是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以新的原理和观点去补充或代替旧的已过时的原理和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以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3.邓小平哲学思想是改革开放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4.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态度: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是发展的基础,离开坚持的发展就是否定。发展是坚持的条件,离开发展的坚持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完全枯竭。本讲思考题:1.哲学产生于什么时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什么条件?2.可不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为什么?3.哲学与具体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4.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5.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是什么关系?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是开放的、创造性发展的理论体系?第二章物质与意识需把握的基本概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诡辩论、物质、客观实在性、运动、静止、时间、空间、意识。需把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及其意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其错误观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其错误观点、承认静止的意义、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关于意识本质的错误观点、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错误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第一节哲学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观的最初形式,它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古代中国:五行说、汉代王冲的元气说古希腊: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的观点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就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它只是一些可贵的猜测,完全缺乏实证科学的证据,带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它过于简单化,因而无法解释客观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和内在的差别性。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观的近代发展形式,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及其属性,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它把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层次的认识当作对物质最终层次的认识,把一般物质范畴同物质的结构、属性混为一谈,把某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的一般,因而无法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无法正确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无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列宁对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它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的也是根本的特性,这就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界限。它指出物质既独立于我们的精神存在,又能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二节运动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什么是运动: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2.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物质总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主体的运动。3.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两种错误形式。★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直接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主体的运动直接导致唯心主义。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1.什么是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质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2.静止的三种基本情形:★相对于某种具体的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这种运动就是静止。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事物与之保持平衡而没有位移就是静止。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没有发生质变就是静止。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是因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是因为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4.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只有承认相对静止并通过相对静止,我们才能认识、研究和把握事物的质。5.必须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反对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形而上学否认绝对运动并把相对静止绝对化。相对主义诡辩否认相对静止,只承认绝对运动。比较: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三节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其中,劳动的进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意识的形式(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来自于主观世界。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2.坚持意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把意识看作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或者神秘的“绝对精神”的体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从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出发,把意识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印或反映。三、意识的作用1.意识具有自觉反映客观世界又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的作用即主观能动作用。它主要表现在:★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意识能使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起改造作用。意识能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2.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积极健康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消极颓废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3.必须坚持意识能动作用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反对唯意志论和宿命论。★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根据。否认这一方面就会走向唯意志论。正确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和按规律办事的必要条件。否认这一方面就会走向缩命论。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唯心主义、二元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在本质上统一于意识或精神。二元论的观点:世界不是一个统一的世界,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两个独立并行的本原。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在本质上统一于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万物只有一个统一的基础与二元论相区别。世界统一的基础只能是物质与唯心主义相区别。统一世界的物质是统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又不归结为任何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实在性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区别。总结:世界是一个无限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1.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2.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全面地把握客观实际,全面地而不是片面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解放思想,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观念、解决新问题。4.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实事求是,即把握住实际的本质和规律。本讲思考题: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有什么不同?2.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关于静止和运动关系的错误观点有哪些?3.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是什么?4.如何理解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它与客观规律性是什么关系?5.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练习一一、选择:(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哲学是()À人的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的科学D关于世界观的学问2.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À人的主观感觉B人的心C绝对精神D客观精神3.客观唯心主义认为()À世界的本原是主观精神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D世界的本原是客观精神4.“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二元论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À可知论B二元论C唯物主义D以上都不是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实践的唯物主义D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7.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是()À阶级斗争B唯物史观C剩余价值学说D辩证法8.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À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À科学性B实践性C革命性D阶级性1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À一元论的观点是对的B二元论的观点是对的C一元论的观点不全对D二元论的观点不全对12.把感觉经验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À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3.下列属于物质现象的是()À镜中花,水中月B阶级斗争C梦中花D引力场14.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À唯心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二元论15.意识依赖物质主要表现为()À意识依赖人的大脑B意识依赖客观存在C意识依赖人的感觉器官D意识依赖社会存在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À可知论B规律性C运动性D以上都不是17.物质是运动的()À源泉B形式C主体D属性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À看得见模得着的实物B各种具体物质的共性C人的感觉的复合D是错的1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À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B绝对和相对的统一C无动则有静、无静则有动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0.属于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有()À三思而后行B饿了就想吃C眉头一皱计上的心来D趋利避害的本能二、判断对错并给出理由: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力量,而唯心主义强调精神力量。2.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第三章唯物辩证法需把握的基本概念:联系、条件、系统、发展、规律、矛盾、同一性、斗争性、内因、外因、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质、量、度、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需把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普遍联系与系统思想的关系、联系和发展的关系、联系与发展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意义。第一节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含义: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独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过程相互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各种联系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蝴蝶效应-东南亚金融危机2.具体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C偶然联系必然联系C偶然联系必然联系A内部联系DD本质联系现象联系B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事物具有的各种联系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条件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条件的复杂性。3.辩证联系与科学发展★系统论揭示出系统联系是事物相互联系的一种极重要的形式。系统:若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系统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普遍联系的观点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科学的发展证实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的正确性,又使这一观点更加具体和丰富。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科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从而又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与联系。★什么是发展:具有前进性或上升性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与联系的关系: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本身是一种动态联系,即低级事物与高级事物的联系,新旧事物的联系等。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的含义:事物的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具体表现为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的特点:过程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过程是绝对的变动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的统一。过程的主导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克服实际工作中的简单化倾向,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全局观念。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待社会主义建设,明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对外开放,反对自我封闭与孤立。三、物质运动发展的规律性1.物质运动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什么是规律: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必然性、普遍性等。规律的类型:个别规律特殊规律普遍规律2.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体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主要有三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基本规律的重要补充,它主要有:本质与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关键。它所拓展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总结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即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三大基本规律;基本范畴。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对立。两者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实质。★什么是矛盾: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唯物辩证法所指的矛盾不是逻辑矛盾。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错误的思维虚构的。b.前者认为A中有非A,后者认为A不是A。形而上学把两者等同起来,因而都予以否定。2.矛盾的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什么是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三种基本形式: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你可变我,我可变你。什么是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它是矛盾的根本属性。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无限丰富多样性。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不同属性,其内容、形式、作用等都不同。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不可分割:a同一性既依赖斗争性又包含着斗争性。b斗争性既依赖同一性又包含着同一性。坚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善于从对立中去把握同一,又从同一中去把握对立,反对绝对同一或绝对对立的形而上学态度。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同一性和斗争性紧密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但各自作用不同。★同一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场所,使对立的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获得发展,而且规定着事物质变过程中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斗争性使矛盾双方此消彼长,为质变作量的准备,或者使矛盾双方竞相争高共同发展。斗争性还能突破现存事物的限度,使事物发生根本质变。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是绝对的。2.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内部的各构成要素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它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即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它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通过内因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坚持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就要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三层涵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时不有。同类事物的矛盾其性质具有共性。2.矛盾的特殊性包括三层含义:★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不同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矛盾的解决形式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a矛盾双方相互融合;b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c矛盾双方同时消失。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或对立: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深刻、抽象、稳定,而个性丰富、具体、易逝。·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普遍性就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不能脱离普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即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又用一般指导对个别的认识以达到认识的深化。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一、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1.质①质的含义:事物具有的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②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不可分割的。a.任何事物都有b.质总是特定事物的质③质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决定,并通过属性表现出来。2.量①量的含义:事物存在的规模、范围和发展的速度、程度以及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②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相反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同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③认识和把握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发展。3.度①度的含义:事物保持自己特定的质的量的限度或幅度或范围。度具有两个端点(又叫关节点或临界点)。②度就是事物的质和量的辩证统一。a.在度中质规定着量,量是与质结合在一起的量,没有无质之量。b.在度中量规定着质,质是与量结合在一起的质。没有无量之质。③把握度的原理的意义:实践中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并遵循适度的原则,防止过度与不及。二、量变和质变及其互相转化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①量变: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这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它有两种基本形式: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b.内部排列组合的变化。②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显著变化。这是渐进的中断,是突变、飞跃。它有两种基本形式:a.爆发式飞跃。b.非爆发式飞跃。③质变和量变的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度。(古希腊哲人的困惑:秃顶论证和谷堆论证)2.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①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要求。②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a.量变中有部分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阶段性部分质变如:贫穷温饱小康富裕二是局部性部分质变如:沿海中部西部b.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即新质在数量上迅速增加,而旧质在数量上急剧减少。③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④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地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一步步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3.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践意义:把远大的理想目标与踏实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第四节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辨证的否定1.肯定和否定①肯定和否定的含义a. 肯定是事物内部维持事物存在,确定该事物是它自身的方面。肯定方面既可以指一种因素即肯定因素,¬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可以指一个阶段即肯定阶段,¬相对稳定的量变阶段。b.否定是事物内部促使事物灭亡,转化为其它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既可指一种因素即否定因素内部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可以指一个阶段即否定阶段,¬超出度的质变阶段。②肯定和否定的关系:a.两者相互排斥和对立。b.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转化。2.辩证否定及其实质①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否定既是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辩证否定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3.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①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特征:a.把否定当作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任意否定。b.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②坚持辩证否定观,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西方文明成果。a.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b.对待西方文明成果要批判的吸收,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妄自尊大。二、否定之否定1.否定之否定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否定。②意义:它是辩证否定的核心。辩证否定必须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才能完成,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2.事物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3.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践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沿着曲折上升或前进的路线,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②坚持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面对困苦挫折的坚强意志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本讲思考题:1.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2.如果理解系统最重要的特征?3.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4.如何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相互的关系?5.如何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6.如何理解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7.如何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区别?8.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有什么实践意义?9.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有什么区别?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需把握的基本概念:先验论、反映论、主体、客体、实践、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认识、感性认识、感觉、知觉、理性认识、唯理论、经验论、真理、谬误、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需把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主体和主观的区别、客体和客观的区别、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的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客观真理论与主观真理论的对立、主观真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依据、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具有的方法论意义。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因而与唯心义先验论根本对立。★唯心主义认识论包括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主观自生论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天赐论两种唯心主义认识论都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遵循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经验的东西,因而都是先验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遵循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摄影、反映。2.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可知论,因而与不可知论根本对立。★不可知论夸大感觉的局限性,夸大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进而根本否认人有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并对一切知识采取消极怀疑的态度。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承认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且进一步承认,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外部世界。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因为:a实践可以通过检验我们认识的正确性而证明世界是可知的。b实践可以创造出人工的认识手段弥补人的感官的不足。c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有能力从现象中认识本质,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局部中认识总体。 3.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区别。★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既不了解认识要依赖实践以及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又不能运用辩证法来观察认识问题,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性,因而这种反映论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置于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又贯穿了辩证法,因而这种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什么是主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主体的特点是: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意识性的统一体。什么是客体: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领域的客观存在。客体的特点是: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统一体。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它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双重关系: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主体是改造者而客体是被改造者,主体改造客体就是现实的实践,实践会造就主体的客体化。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是反映者而客体是被反映者,主体反映客体就是认识,认识会造就客体的主体化。实践关系是基础,它决定了认识关系,但也要依赖认识关系。二、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的特点和形式:★什么是实践:主体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a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b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生产实践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形式,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三种形式紧密联系相互促进。2.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这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认识的辩证运动1.认识的辩证运动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主体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主体借助感官对客体的外部现象、外部联系、外部特征的直观反映。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直观具体、生动丰实。·理性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无论在内容、形式、特点上都相互区别和对立,因此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相互依赖和渗透,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必须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必须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以及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意义。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意义。2.认识的辩证运动又是从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主体把理性认识具体化为实践观念形成理想客观并通过实践转变为现实的过程。★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也是更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a它能验证第一次飞跃。b它实现了认识的目的。·认识回到实践的基本条件:a理性认识必需正确b理论必需与实践相结合。c必需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认识回到实践的途径或步骤:a使理论具体化为实践意识。b进行以实践意识为指导的中间实验。c用实践意识武装群众。3.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规律。★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认识的基本矛盾运动,即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认识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两个飞跃的多次进行才能初步完成。无限性: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没有完结的时候,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不能僵化。认识辩证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此,认识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认识的辩证运动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第二节真理一、客观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什么是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一切真理都具有客观性:a真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因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一切唯心主义的真理观都是主观真理论和真理多元论。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什么是谬误:人们对客观事物颠倒或歪曲的反映。在某种条件或意义上看,很多谬误应该可以避免,但从整个认识过程来说,谬误是难于避免的。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在超出其适用范围或其历史阶段或其依存的整体时都会转化为谬误。谬误回归到某种特定条件或勇于探索又善于总结经验都能转化为真理。真理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具有绝对性,即真理具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及规律的属性,它有两方面的涵义:★凡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不依赖主体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真理都表示人类认识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对真理是指真理具有相对性,即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不完全的、有限的,它有两方面的涵义:★凡真理都只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不可能穷尽一切方面,总是有待扩展。·凡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的某些方面或层次的正确反映,具有近似的不完备的性质,总是有待进一步深化。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区别和对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须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三、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1.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唯心主义:坚持主观为标准。·旧唯物主义:坚持纯主观为标准或纯客观为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真理的本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成为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的特性决定了实践也只有实践有能力检验认识的真理性。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或绝对性:a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b一旦被实践证实的客观真理就包含有永推不翻的客观内容。c.实践终究能对任何认识都作出确定无疑的检验。·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或相对性:a实践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局限性。b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4.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逻辑证明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在理论上确定一个判断的可靠性的思维活动.·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属于客观的物质活动而后者属于理性思维活动。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其中,实践检验的第一性的,实践检验决定了逻辑证明。本讲思考题:1.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两者的关系如何?主体和主观、客体和客观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两者的关系如何?错误观点是什么?跟着感觉走是否正确?3.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真理在什么情况会转化成谬误?4.什么是客观真理论?什么是主观真理论?5.真理的辩证性是什么含义?真理的辩证性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科学真理?错误观点是什么?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什么含义?两者关系如何?练习二一、选择:(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同一是()À矛盾的同一B抽象的同一C具体的同一D没有差别的同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Á斗争性B绝对性C相对性°特殊性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À世界本原问题的科学B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C一切事物发展的科学D实践和认识发展的科学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À客观的B普遍的C具体的D多种多样的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À基本内容B唯一规律C实质和核心D重要特征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À矛盾B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C量变和质变D辩证否定7.矛盾普遍性表明()À矛盾无处不在B矛盾无时不有C事物就是矛盾D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8.唯物主义认识论是()À反映论B先验论C唯理论D经验论9.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认识来源于精神C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D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10.承认绝对真理必然会承认()À客观真理B主观真理C可知论D不可知论11.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有()À唯理论B经验论C教条主义经验主义12.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具有()À无限性规律性C上升性D反复性13.认识的本质是()À主体对客体的改造B主体对客体的加工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14.实践是人的()À本能的活动B纯主观的活动C纯客观的活动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5.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À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揭示客观规律D创立科学理论二、问答:1.联系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2.如何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日常生活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4.为什么不能说“有用即真理”?第五章唯物史观需要把握的基本概念: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宿命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改革、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杰出人物、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阶级、国家、社会革命。需把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地理环境的作用及其错误的观点、人口因素的作用及其错误的观点、生产方式的作用及其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历史主体的自觉创造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特点、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特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及其具有的指导意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及其具有的指导意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具有的指导意义、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及其主要表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及其意义、阶级的产生、阶级斗争的形式、根源和作用。第一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发展一、两种历史观的对立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和。注意:存在和社会存在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别,意识和社会意识内涵有别,外延相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2.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有两种基本形态:唯意志论:从人们的思想动机、感情、意志等来解释社会现象及历史发展。宿命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某种天命的安排或神秘的精神力量作用的结果。唯心史观有两个根本缺陷:至多只是考察了人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过分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4、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解答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或基石(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b.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尤其具有反作用。A.相对独立性的含义: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B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一致性。这有两种情况: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比如平均主义社会意识超越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比如人文主义思潮b.社会意识与经济水平可能具有不平衡性。有两种情况:经济水平相对高的民族或国家,其社会意识可能相对落后。经济水平相对低的民族或国家,其社会意识可能相对先进。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之间是平衡的,不平衡的主要是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认识和解决自己时代的各种社会存在中的问题时,都要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和理论素材,都要利用前人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手段、方式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积级成果!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种情况u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比如竞争意识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比如平均主义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要素。2.地理环境及其作用。★地理环境的含义:某个国家或民族具有的与其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它能通过社会生产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的生态平衡和稳定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观点。3.人口因素及其作用。★人口因素的含义: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以及分布、变化规律等等。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能通过社会生产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的重要作用必然要求对人口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口决定论是荒谬的观点。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作用。★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劳动赖以进行的形式。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采用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生产劳动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生产方式决定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社会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性。★社会史不同于自然史。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2.社会与自然界又具有共性,社会的发展本质上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体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过程。3.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具有统一性。★人们创造历史的自觉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不能游离于人的自觉活动之外,必须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发生作用。如何理解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第二节社会基本矛盾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涵义和内容。★生产力:含义: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因为它是既得的,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而具它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生产力有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劳动者人的要素,也是首要的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的要素=生产资料d生产力还有三个重要的特殊要素: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成为生产力的特殊要素管理是把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结合起来的特殊要素。教育是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者的基本途径生产关系:含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因为它是既得的,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构成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公有制生产关系私有制生产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发展。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处于矛盾状况: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总是相对稳定,因而不能与生产力保持完全一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导致两者的矛盾运动,其基本过程是: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量变质变新的量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