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与环境气象室 工作总结_第1页
天气预报与环境气象室 工作总结_第2页
天气预报与环境气象室 工作总结_第3页
天气预报与环境气象室 工作总结_第4页
天气预报与环境气象室 工作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气预报与环境气象室工作总结第1页/共138页合格证

执行标准FZ/T73009-1997

GB18401-2003B类

企业

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

标准就在我们身边第2页/共138页

TD-SCDMA(中国,移动,5亿)WCDMA(欧洲,联通,1亿)

CDMA2000(美国,电信,3000)Wi-Fi国际标准

WAPI中国标准第3页/共138页第4页/共138页GB18802.1—2002GB/T1.1—2009GB/Z,指导性文件GJBQX/FZ/LY/第5页/共138页GB18802.1—2002IDTIEC61643-1:1998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Surgeprotectivedevicesconnectedtolow-voltagepowerdistributionsystems-Part1:Performancerequirementsandtestingmethods(IEC61643-1:1998,IDT)第6页/共138页ICS07.060(国际标准分类号)QXA47(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综合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46—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部分:云的观测Specificationsforsurface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Part2:Observationofcloud2007-06-22发布2007-10-01实施中国气象局发布第7页/共138页企业管理对管理目标、项目、业务、程序、方法和组织所做的规定。为实现工作(活动)过程的协调,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每个职能和岗位的工作制定的标准如产品、工艺、检验检疫、试验方法、设备、原材料、安全、环境保护、卫生标准。标准多种多样第8页/共138页

——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第9页/共138页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

第10页/共138页

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①药品、食品卫生、兽药、农药和劳动卫生标准;

②产品生产、贮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及劳动安全标准;

③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

④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方面的标准;

⑤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产品标准等。

第11页/共138页“强制性标准”=WTO/TBT协定定义的“技术法规”强制性标准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其中被强制的内容属于技术法规的范畴这是我国加入WTO后,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第12页/共138页

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是一种规范性文件第13页/共138页

第一,它必须具有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性质,而且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第二,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这种最佳秩序的获得是有一定范围的,“一定范围”是指适用的人群和相应的事物。所谓“适用的人群”可以是全球、区域、国家、行业、集团的等等,具体适用的人群取决于协商一致的范围;所谓“相应的事物”是指条款涉及的内容。

第三,标准制定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即协商一致制定,并且要由公认机构发布。第14页/共138页年度计划编制标准编制标准征求意见标准审查标准报批与发布出版发行标准宣贯标准复审第15页/共138页标准化是一项制定条款的活动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一项制定条款活动。制定条款的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得到共同的利益。第16页/共138页第一、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之一;第二、标准化活动包括标准的起草过程、征求意见过程、审查发布过程和实施使用过程;第三、标准化活动的结果是要得到一份规范性文件,而这份规范性文件有可能成为一份标准。第17页/共138页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地

——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高地维护国家形象的需要

——质量和安全标准的重要性第18页/共138页

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依赖“软性”的标准。发达国家凭借科技、管理、环保等方面的优势,频频采用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措施等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的目的。第19页/共138页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标准问题是产业的核心问题之一,调整产业结构,抓住了标准就是牵住了牛鼻子。一方面,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更新变化往往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和趋势,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就能把握住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从而主动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去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采标,我国标准水平提高了,粗放经营、高能耗、高污染将逐渐被集约经营、低能耗、高环保所代替,低水平的产品、企业将被淘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第20页/共138页在经济方面,产品标准、服务标准、材料标准、体系标准和良好行为规范提高了生产的工作效率和效力,使贸易便利化并传播了新技术。在环境方面,在ISO的16500多项标准中有680多项涉及环境标准,包括空气、水和土壤质量测试标准,以及近期出版的验证温室气体排放量的ISO14064和ISO14065这两个标准。第21页/共138页在竞争力方面: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是国际科技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我国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面向全球市场,开阔眼界,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第22页/共138页国家重视

胡锦涛:

——要加强标准制定的指导与协调。温家宝:

——

要加快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今年要完成7700多项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健全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选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第23页/共138页国家重视财政部从06年开始,加大了对标准制修订经费的投入,每年3个亿。以往每年最多有6000到7000万的标准制修订投入科技部把标准研究列为重点的科技支撑专项,“十一五”期间投入3个亿;财政部、科技部设立行业公益标准专项,从06年开始第一次试点,批准了176个项目,投入1.2亿;第24页/共138页国家重视2008年底,国标22931项(强制性3111,推荐性19675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145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65%;国家标准样品总数1491项;已备案行标39686项,备案地标14142项。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1197个。第25页/共138页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第26页/共138页39个行业,1988引进,1993成立认证机构第27页/共138页ISO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1947,IEC:190691个成员国,173个学术委员会,非政府机构,自愿性的标准,ISO已发布9200个标准(A4),给工业和服务业带来收益。ISO+IEC有1000个专业委员会,3000个工作组,每年制修1000个国际标准,85%;其它28个,15%;第28页/共138页ISO战略导向

建立统一、多部门联合的全球性国际标准鼓励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认识与能力开放机制,促进国际标准制定效率的提高促进技术法规以自愿性标准为技术支撑成为合格评定领域认可的国际标准与导则的制定机构完善自身建设,确保统一性完整性

InternationalStandardsforBusiness,GovernmentandSociety

第29页/共138页

21世纪——质量的世纪

——ISO9000的世纪“说你所做,写你所说,做你所写,记你所做”

——ISO9000的精神

第30页/共138页

是由ISO所属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制定并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族标准的统称。族标准中有:

——用于指导各国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外部认证的标准;

——用于指导企业自身强化质量管理的标准;

——用于统一各国质量术语的标准;

——用于规范质量审核的标准;所有这些标准构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标准系列,对质量管理界意义深远。ISO9000:是一个标准族第31页/共138页

ISO9000的基本思想——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过程控制的出发点是预防不合格——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持续的质量改进——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应满足顾客和组织内部双方的需要和利益——定期评价质量体系——搞好质量管理关键在领导第32页/共138页ISO9000的战略拓展——ISO14000环境管理(1997年)

GB/T24001-ISO14001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GB/T24004-ISO14004体系-原则、支持技术指南

GB/T24010-ISO14010审核-通用原则

GB/T24011-ISO14011审核-程序

GB/T24012-ISO14012审核-人员资格——ISO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第33页/共138页——在工作机制方面

1、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促进标准制定与科技研发紧密结合3、实施标准制修订的项目管理模式4、创新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我国的标准战略第34页/共138页——要加强的重点1、农业标准体系2、食品、消费品标准3、传统产业标准的更新和提高4、加快制定高技术和信息技术标准5、服务领域标准 6、公共安全领域标准 7、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8、检验检测标准,减少和应对贸易摩擦第35页/共138页——国际参与的方针1、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2、积极推动我国标准转化成为国际标准3、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 我国自主提出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功立项的国际标准提案共164项,已被批准为国际标准的64项。我国承担的ISO/IEC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的秘书处31个,担任主席和副主席22人,参与ISO/IEC国际标准工作组的注册专家近1000人。第36页/共138页——采用国际标准的方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分类指导,国际接轨。提高采标率,不贻误采标时机加大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力度变被动采标为主动采标争取更多中国标准被采用为国际标准 第37页/共138页

1998年之前,探索阶段,只颁布实施1项国家标准——《30公里以下标准大气》;

1998-2003,起步阶段,14项气象标准列入国家标准,40余项列入行标;颁布20项行标、4项国标

2004年以来:发展加快,管理、机构、制标气象和标准

第38页/共138页

WMO1999年就开始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气象标准化工作,致力于ISO9000的推行。我国在2007年第15次世界气象大会上,明确表示支持WMO推进ISO9000。我国努力使自主开发生产的气象仪器设备与国际接轨。气象和标准

第39页/共138页

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应当遵守国家制定的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气象法》第六条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并经国务院气象主机构审查合格;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不得在气象业务中使用。

——第十三条——落实1法2例的要求第40页/共138页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必须具备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并使用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遵守作业规范。

——第三十条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三十一条第41页/共138页——落实三号文件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要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第42页/共138页

——落实两个规划的要求

《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这两个规划对未来5年和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提出要“建立健全以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气象信息共享与技术保障、气象预测预报与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等为重点的气象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气象标准步伐”和“加强气象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气象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第43页/共138页——谋划事业长远发展的要求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增强竞争力善用国际语言(外)现代气象业务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内)第44页/共138页第45页/共138页产品种类及等级标准、用语规范、节目图形、图象和符号标准等。技术规范与标准管理规范与标准工作规范与标准产品质量监督与认证电视气象服务的基础标准气象服务标准气象标准第46页/共138页经费投入逐步加大

CMA2004年前约等于0,2004:50万,2009:520万

2004年前标准补助经费很少;2006年国标委投入86万,2007年166万,2008年216万;

2004年科技部投入气象标准280多万;省一级逐渐得到重视,有的省局每年超过20万投入;成效和不足第47页/共138页

有109项气象标准列入国家《全国服务业标准2009—2013年发展规划》;

24项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标准项目列入国家《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

2006-2009的4年,国标立项152,行标238。第48页/共138页

《热带气旋等级》、《气象干旱等级》、《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等重要国家标准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等重要气象标准,在热带气旋监测预警和服务、气象行业地面气象观测、大气成分观测、风电场观测及其风测量仪器检测、高速公路能见度观测与预警、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农作物气象灾害等级、移动气象台建设规范、雷电监测预警和防护等业务服务中应用,对规范全行业气象业务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气象标准的作用和效益第49页/共138页——《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由于在全国干旱监测、评价等业务中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业务服务效益。在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相关业务中得到广泛认可。2008年全国标准技术创新二等奖。

第50页/共138页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数量不多,规划不够实施力度不够,国际化程度低目前差距仍大第51页/共138页22931(3111+19675+145)203968610114142501197(TC+SC+WG)3+3+1

国家气象第52页/共138页第53页/共138页气象标准化目标

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覆盖气象事业各个领域,协调、统一、配套的标准体系。第54页/共138页

目标具体化

——力争平均每年颁布实施气象国家标准20项以上、气象行业标准30项以上;

——气象标准制定周期控制在3年以内;

——标龄控制在5年以内;

——新发布标准贯彻实施及监督机制基本确立;

——全国气象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气象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第55页/共138页

统一协调的原则

气象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做好气象工作就必须确保其程序、方法、数据和信息等具有统一性、准确性、可比性和权威性,建立和实施统一的气象标准。遵循的原则第56页/共138页

鼓励创新的原则提高气象标准化工作者创新意识,鼓励创新,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机制、制度建设,形成创新型发展模式。第57页/共138页

突出重点的原则

紧紧抓住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事业发展对标准需求的方向和重点,快速制定一批关键性、基础性标准,大力宣传、实施标准,推进气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第58页/共138页

走向国际的原则

全球气象事业发展与合作对国际标准的需求急剧增加。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将优势突出的我国气象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推进气象国际标准化工作,实现与国际接轨。第59页/共138页

——体系化问题气象标准体系对界定气象标准化工作范围和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理清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重点要考虑的问题第60页/共138页

气象标准可按领域分为气象基础与综合分体系、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分体系、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分体系、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分体系、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分体系、卫星气象与气象遥感应用标准分体系、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标准分体系、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预报评估标准分体系、雷电灾害防御标准分体系、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分体系、农业气象标准分体系、大气成分监测预警与服务标准分体系、气象影视服务标准分体系。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将对现有的气象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不断充实、深化、拓展和完善。

第61页/共138页

——优先级问题

气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要根据“全面推进,急用先立”的原则,重点考虑新时期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测预报和综合观测等方面的需要。第62页/共138页——气象防灾减灾标准

优先安排制修订天气监测,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加强天气预报警报业务相关业务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加强专业气象监测、预报警报业务标准、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等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报警报、灾害评估与风险预评估技术规范的制定;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特别是对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符号、术语)要有相应的技术标准。第63页/共138页——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

优先安排制修订气候与气候变化决策服务与公众服务中涉及的指数和指标技术标准(如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预测(估)以及影响评估等);优先安排制修订气候与气候变化术语标准;优先安排制修订气候与气候变化业务质量评定标准。第64页/共138页——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预报评估标准

风能资源方面优先考虑风能资源监测、风能资源评估、风能资源预测预报、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设备设计气象参数技术要求等重要标准;太阳能资源方面优先考虑太阳资源监测、太阳能资源评估、太阳能预测预报、太阳能电场选址和电场运行及太阳能利用气象参数技术要求等标准。第65页/共138页——雷电灾害防御标准

根据目前雷电灾害防御的现状和迫切需要,优先建立全国雷电监测系统技术标准、全国雷电资料库技术标准、全国雷电监测与预警信息发布与使用的技术标准,制定雷电预警预报产品相关标准。制定现代智能建筑物雷电综合防护标准,制定农村民居雷电防护规范及农村中小学防雷安全标准。第66页/共138页——大气成分监测预警与服务标准根据大气成分观测、预报、服务等国家和地方需求,优先制修订观测方法、观测规范、数据质量控制、维护维修及标定、产品制作、预报技术和方法、服务规范、预报产品制作、预报检验等方面的系列标准,特别是针对广泛使用的观测设备和预报方法技术等,主要包括,大气成分观测要素标准、大气成分观测技术标准、大气成分观测仪器及方法标准、大气成分观测数据传输与质量控制标准、大气成分预报与服务标准预报技术和方法、预报服务规范、预报产品制作标准、预报检验方法及标准、大气成分观测装备技术保障标准、大气成分观测站址选择标准、大气成分观测与仪器术语标准。第67页/共138页——农业气象标准

根据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需要,重点做好农业气象观测标准、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标准、农业气象情报标准、农业气象预报标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预警标准、特色农业气象技术与服务标准、畜牧气象技术与服务标准、农业气候区划标准、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建设标准、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质量考核标准。近期重点:农业气象观测标准、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传输标准、农业气象灾害标准、农业气象业务产品规范。第68页/共138页——人工影响天气标准

根据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需求,优先制定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炮弹、作业火箭弹的产品性能标准和安全使用技术标准,制定催化剂监测技术标准,制定作业人员上岗培训标准;制定空基(机载)、地基云降水物理监测技术和其他地面云物理观测技术标准;制定高炮、火箭增雨防雹、飞机增雨作业技术标准;制定效果评估标准。第69页/共138页——气象影视服务标准

根据全国气象影视服务发展的需要,在气象影视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围绕中国气象频道建设,做好省级插播及市、县气象影视系统建设标准;围绕气象影视人员队伍建设,做好气象节目主持人及电视编导气象专业资格认证;围绕提高气象影视节目质量,做好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影视制作规范;围绕气象影视节目管理及规范业务流程,做好气象影视媒资管理、气象影视节目安全播出及气象影视节目综合评价规范。第70页/共138页

——策略问题必须要坚持气象标准研究与气象科研同步,气象标准制定与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同步,气象标准实施与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化同步。第71页/共138页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就要对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提出明确要求,认真研究确定与之相配套的仪器装备规范要求、技术方法、作业流程、管理规范等系列标准,并在工程项目建设经费中列支标准研究开发专项。第72页/共138页在项目建设的同时要研究开发、编制形成重要标准,以保证项目投入业务后能够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真正发挥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和业务效益。第73页/共138页

——普及和应用问题要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多种平台,通过举办标准化培训班、座谈会和标准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标准化知识、标准文本及关键内容。使业务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知晓标准、了解标准、自觉运用标准。第74页/共138页

——国际接轨问题建立有效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机制。积极参加气象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研讨活动,为我国气象领域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信息和参考。第75页/共138页争取在气象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我国的利益。积极开展国家间和区域气象标准化合作,努力将我国具有技术优势和特色的气象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第76页/共138页

——基础平台问题建立国内外气象标准档案数据库建立全国气象标准报批、制修订信息系统建立全国气象准化信息发布与交流系统建立全国气象标准化人才数据库第77页/共138页

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

——按照国务院授权,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主管,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各自的职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有序管理问题第78页/共138页

技术委员会TC()(宽)分技术委员会SC()(具体)标准化工作组SWG()(新兴)工作组

WG(5)

(TC决定,制标)

—依靠专家第79页/共138页

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

—按照程序第80页/共138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气象行业管理的重点逐渐转向主要依靠技术标准和规范做好行业协调和资源共享。目前气象行业仍然存在的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信息分散的状况,从根本上讲是源于体制障碍和标准的不统一。(——郑国光)小结第81页/共138页

从气象业务角度讲,标准就是旗帜,标准就是方向。中国气象局必须用标准统一全行业的业务工作,用标准实现全行业气象信息的共享共用,用标准引领全行业的发展方向。(——郑国光)第82页/共138页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占领标准制高点很重要,掌握标准主动权,意味着引领了一项事业的大方向,是谋“势”之策;抓标准,不是急事,但,是“要”事。第83页/共138页一、标准二、关于法规三、社会管理四、三者间的关系第84页/共138页

立法

知法

依法

执法

普法第85页/共138页人大/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省人大/省人大常委会/自治/国务院部门/省政府/经济特区等/较大的市

宪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国务院行政法规,如《人工影响天气条例》,《抗旱条例》

地方性法规,如《黑龙江省防沙治沙条例》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地方政府规章,如《天津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

国务院部门规章,如《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立法机关与立法权第86页/共138页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性法规>本级及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法规的效力:

第87页/共138页——法规是由权力机构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ISO/IEC第2号指南)——提出技术要求的法规是技术法规,它可以直接是一个标准、规范或规程,也可以引用或包含一项标准。——宽泛地说,标准是法规体系的一部分,特别是技术法规。强制性标准就是技术法规。第88页/共138页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法律法规第89页/共138页气象法地方性气象法规44部气象行政处罚办法及修订气象行政复议办法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地方政府规章53部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及修订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气象法规体系建设第90页/共138页第91页/共138页

行政处罚法

行政许可法

行政诉讼法

行政复议法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行政程序法?依法行政:程序非常重要第92页/共138页

宪法

法律

国务院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

规范性文件设行政许可依法行政:设定许可要有依据第93页/共138页

实施行政许可,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或者审批场所进行公示,并及时向当事人提供格式文本。同时,严格遵守行政许可程序、期限规定。

依法行政:实施行政许可要严格执行规定第94页/共138页

按照国家关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总体要求,制定与《气象法》配套的法规、规章。制定、修订与《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相配套的的法规、规定。

依法行政第95页/共138页

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确定气象立法重点,由综合性的法规、规章转向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以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气候资源利用等单项法规、规章。

依法行政第96页/共138页气象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建立

强化气象行政执法保障

完善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

建立气象法制机构和执法队伍

气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

依法行政第97页/共138页法规体系不完备

立法储备不足、技术有限

执法能力欠缺、专业人才匮乏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数量不多,规划不够实施力度不够,国际化程度低标准法规第98页/共138页很大的缺陷:行政法规少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气象1119(17)地震147海洋348测绘136环保92034第99页/共138页一、标准二、法规三、关于社会管理四、三者间的关系第100页/共138页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政府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政府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公共物品社会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第101页/共138页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第102页/共138页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二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第103页/共138页政府社会管理内涵第一,政府社会管理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必须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构成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比如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政策。第104页/共138页政府公共服务内涵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第105页/共138页政府公共服务内涵按照公共支出的领域来划分,政府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直接进行各种经济投资的服务,如投资经营国有企业与公共事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补贴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支持对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科技补贴、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目提供的公共服务。第106页/共138页政府公共服务内涵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

——政府职能从以经济性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第107页/共138页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区别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规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规范各种社会事务,包括社会公众、社会稳定、社会治理,而公共服务主要是提供和满足公共需求的服务,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社会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对社会进行调整和约束,强调政府履行义务,突出政府主导、主动作用,而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公民权利。

第108页/共138页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可能覆盖到所有领域,必然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战略选择:选择那些“正外部性最大,公共性最强,政府最具有比较优势,社会福利效益最大化,同时有可能将效率与公平有效地结合起来”的领域。社会管理是公共服务的保证,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两者互为前提相互补充;第109页/共138页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来自法定授权——

法律:《气象法》、《防沙治沙法》等——

行政法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抗旱条例》、国务院令第412号等——

国务院“三定”方案——

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省实施〈气象法〉办法》、《**省气象条例》、《**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

部门规章:以部长令、局长令的形式签发的法规性文件。如《气候可行性管理办法》等第110页/共138页

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1.行政许可(事前)——《行政许可法》等——防雷检测单位\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资质——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对可能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建设项目的审批2.行政备案、执法检查(事中)——有关法律法规——防雷产品备案——跨行政区域承接防雷工程,资质备案——外国组织和个人,在华从事防雷活动,备案3.行政处罚(事后)——《行政处罚法》等第111页/共138页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7+1)1.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迁建审批;(观测司承办)

2.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审批;(观测司承办)

3.相应审批权限内的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审核;(计财司承办)4.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审批;(观测司承办)5.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使用许可审批;(服务司承办)6.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甲级资质认定;(法规司承办)7.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在我国从事气象活动审批;(办公室、观测司、预报司、法规司分工负责)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的其他气象行政许可项目。第112页/共138页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13+1)1.区域气象观测站迁建审批;2.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一般气象站、区域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审批;3.相应审批权限内的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审核;4.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资格审批;5.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资格审批;6.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之间转让作业设备审批;7.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气象资料审查;第113页/共138页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13+1)8.防雷装置检测单位资质认定;9.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乙(丙)级资质认定;10.防雷装置设计审核;11.防雷装置竣工验收;12.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单位资质认定;13.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活动审批;14.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规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的其他气象行政许可项目。第114页/共138页

设区的市级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5+1)1.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气象资料审查;2.防雷装置设计审核;3.防雷装置竣工验收;4.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单位资质认定;5.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活动审批;6.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规定的由设区的市级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的其他气象行政许可项目。第115页/共138页

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3+1)1.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气象资料审查;2.防雷装置设计审核;3.防雷装置竣工验收;4.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规定的由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的其他气象行政许可项目。第116页/共138页

不适应政府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不适应政策调整基础不牢手段不多理念不新缺队伍缺经验缺认同目前社会管理的现状法规体系不完备

立法储备不足、技术有限

执法能力欠缺、专业人才匮乏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数量不多,规划不够实施力度不够,国际化程度低第117页/共138页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思考之一:要认清大方向党中央:—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国务院:—集中清理行政审批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和执法—理顺行政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社团法人等的权责关系、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行为,防止以各种名目给企业增加负担—规范公共部门的服务和收费行为—将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