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桥连续箱梁合拢方案_第1页
特大桥连续箱梁合拢方案_第2页
特大桥连续箱梁合拢方案_第3页
特大桥连续箱梁合拢方案_第4页
特大桥连续箱梁合拢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特大桥连续箱梁合拢方案1、编制依据⑴施工承包合同书⑵施工图及设计文件⑶《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⑷《公路工程试验规程汇编》⑸《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6)《路桥施工计算手册》2、工程概况xxx特大桥全长1118m,按双向四车道设计,分左右幅,桥面宽度26m,其中主桥为85+4*160+85m连续刚构桥,两侧引桥为30m预制箱梁。8#~12#墩为主墩,10#墩高为108m。单T20个对称块,21#为合拢段,22#块为边跨现浇段。合拢段长度2m,梁高3.5m。腹板厚度为50cm,底板厚度为32cm,顶板厚度30cm。梁底依照线路纵坡直线过渡。桥面横坡2%由腹板高差形成,箱梁底横向保持水平。合拢段共计21.30m3,折合重量为55.38T。3、主要机械设备配备及人员安排主要施工机具配备表序号机具设备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搅拌机1000L/11500台12砼罐车8m3台33塔吊台24砼输送泵60m3/hh台25发电机120GF1551台16移动电站250KWh台17钢筋切割机QJ-40台48交流弧焊机2XC-30台89钢筋调直机GT4-14台210插入式振捣器30台1011吊车YQ25台212千斤顶YCW400AA台913千斤顶65台614千斤顶30台515油泵YBZ2-500台416油泵ZB4-5000台917变压器S9-400台318变压器S9-800台119压浆泵台120灰浆搅拌桶台121全站仪台221水准仪台2全桥合拢段施工计划投入混凝土工16人,模板工12人,钢筋工12人,电焊工(负责锁定骨架的焊接)8人,技术人员4人,测量人员4人。4、合拢段施工方案4.1、总体合拢顺序依照我标段目前各主墩的实际施工顺序拟采用先边跨,再次中跨最后中跨合拢的施工顺序。各合拢口的吊架由挂篮的外模及底模组成,其内模用钢管架支顶竹胶板形成。底模两头吊挂于合拢口两侧已成型的梁段底板上;挂篮系统的外滑梁吊挂于合拢口两侧的梁段上,侧模放置于滑梁上通过精轧螺纹吊杆提升滑梁与已成型梁段密贴;内模支架搭设于底模上,其上铺设竹胶板。各梁段上的挂篮在辅助其底模及侧模就位于合拢段相应位置后,后退至18#梁段锚固待所有合拢段施工完毕后依次全部拆除。合拢口的施工顺序见下图。xxx特大桥合拢段施工顺序图4.2.各合拢段施工工艺流程图4.3.边跨合拢段施工方案A.边跨合拢段施工准备清除箱梁顶面及内箱的材料设备,对于不需要的材料设备要全部清理到桥下,必须要使用的材料设备应堆放到箱梁0#块横隔板顶上,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箱梁悬臂端标高的影响。8#、12#墩20#块悬浇段施工完毕后,拆除挂篮外模4.3m以下的模板及拆除内模系统以减轻吊架模板的重量。9#墩及11#墩由于在边墩悬浇施工结束前悬浇段已施工结束,可先将其内外模板在边跨合拢施工前全部拆除,留挂篮于桥顶作为固定荷载配重。合拢段施工前应检校所有张拉用千斤顶,以确保在实施顶推时顶推力准确可控。B.边跨合拢段吊架模板就位边跨现浇段施工完,梁段混凝土强度达到45MPa后立即张拉现浇段竖向及顶板横向预应力钢束,并在张拉结束后将内外模板全部拆除,注意底板模板严禁拆除或卸落落梁砂筒。各边墩悬臂端20#块段施工完毕后模板系统的拉杆在梁段张拉完毕后不松动,徐徐放松外滑梁,并将外滑梁向前移动3.5米,外滑梁前端伸入边跨现浇段2.29米。在距现浇段端头2.19米处对应滑梁位置留吊装孔,Φ32精轧螺纹穿过预留孔将外滑梁吊挂于现浇段翼板下方。外滑梁在现浇段及20#块上牢固锁定后,将外滑梁用精轧螺纹吊起紧靠在外侧模板的花架横梁上,拆除拉杆后放松前后吊带,并放松外滑梁使侧模及底模与混凝土面脱离。挂篮带动底模及侧模前移,直至挂篮前端顶到已浇现浇段的端面处,在两侧已浇筑梁段上依照前下横梁吊带位置铺设2×25a工字钢作为吊架。吊架铺设完毕后,依次更换前吊带并将其锚固于吊架上。待全部前吊带牢固锚固于吊架上后,悬臂端两侧挂篮后移至18#梁段作为固定荷载对称施加于两侧悬臂上,并将合拢段处的挂篮内模拆除。8#、12#墩次中跨处挂篮在后移前应将所有模板系统全部拆除。通过精轧螺纹吊挂调整合拢段模板标高符合要求后,在底板上搭设钢管支架作为内模系统的支撑,在支架上铺设竹胶板制作内模。提升翼板及底板预留孔处吊挂相应外梁及底模横梁的精轧螺纹调整好模板标高后,模板就为即完成。边跨合拢段模板就位的同时用边墩另一端跨中段模板移动至次中跨合拢口作为平衡边跨合拢段吊架的荷载。其次中跨吊架就位见次中跨模板就位相应描述。次中跨模板移动就位后,需保证其模板不予两侧混凝土面接触,使模板处于自由状体。C.边跨合拢段两端平衡重的设置8#、12#墩边跨合拢段施工以悬臂端挠度不变及两侧悬臂弯矩平衡为原则,配重重量以边跨合拢段混凝土重量的1/2为标准,分别加载至8#、12#悬臂边跨20#块及22块顶板上和8#、12#悬臂次中跨20#块。边跨现浇段施工过程中配重分为固定荷载及非固定荷载。非固定荷载配重为27.69t,分别配置于两侧悬臂端20#上;固定荷载配置为1.8264/2=0.91t,其配置于次中跨悬臂端侧水箱内。现浇段侧非固定荷载在合拢段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依照浇筑重量同步卸除,另一侧水箱配重不拆除。本桥配重以水箱法设置,其水箱以箱梁轴线对称均匀布设。水箱长宽高分别为4×5×1.5m共计可蓄水30m3。边跨现浇段处配重为27.69方,次中跨端配重为27.69+0.91=28.6方。其中0.91方为固定荷载配重,此部分荷载在边跨合拢段张拉结束后予以卸除。非固定荷载卸除以5T为一个级位卸落,在水池内以5M3水容量划线标记,并在模板上亦已2m3混凝土容量划标记线。水箱中以0.25m高划线控制每级荷载的卸除。在施工过程中水池内的水通过水泵缓缓与混凝土入模重量同步抽出,直至混凝土浇筑完毕相应的水亦被全部抽出为止。D.劲性骨架的安装边跨合拢段两侧水箱配重设置完毕后,在焊接筋性骨架前应对合拢口两侧悬浇段端头轴线及标高进行观测。观测以每2小时一次持续进行3天,记录对应温度下轴线及梁段标高的变化。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于监控单位以便确定合拢段筋性骨架锁定温度及时间。本桥边跨合拢段劲性骨架为体外骨架,双36b工字钢为一道,共计每合拢段4道。顶板2道外锁骨架位于顶板中线两侧222cm处对称布置,底板2道外所骨架位于底板中线两侧182cm处对称布置。每道骨架长4.2m,与预埋于边跨现浇段及20#块段相应位置的钢板焊接,焊缝长度为35cm。骨架待模板调整完毕且合拢段钢筋绑扎完毕后,在一天内温度最低(设计为8oC)时将四道骨架同时全部锁定。骨架锁定时应指派焊接水平较高的焊工施工,上下合拢段骨架应先将一端骨架焊接于预埋的钢板上,顶板筋性骨架与底板筋性骨架先固定的方向应相错,以利在温度达到设计要求时顶底板同时焊接施工另一端筋性骨架不受干扰。E.边跨合拢段钢筋、预应力管道的安装对砼施工缝凿毛处理后,即可进行边跨合拢段钢筋的绑扎及预应力管道安装。由于合拢段钢筋、预应力管道密集,并且又增加了劲性骨架因此应特别注意预应力管道的定位和密封,以及防迸钢筋的设置,为确保管道在浇筑时畅通,将管道变更为塑料波纹管。由于合拢段预应力钢束管道内不能穿衬管,为安全考虑采用先穿束的方式。G.边跨合拢段砼浇筑及与预应力束的张拉压浆砼浇筑前必须对模板加固情况及总体安全性、预埋件位置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在一天中温度最低时间段并且在三小时之内浇筑完成,即应在当天晚上3点左右结束。浇筑边跨合拢段砼时,边浇砼边同步等效卸载。(具体操作为:指派专人依照按事先按照2M3混凝土的入模方量刻划的指示线为标准,混凝土在浇筑时依照每级卸载的要求,对应混凝土在刻划区间内的浇筑时间和浇筑速度计算配重处卸除的水量,每级卸载应保证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刻划控制的混凝土入模方量同步。)待边跨合拢段砼达到设计强度及弹性模量的100%以上,且龄期达到5天以后,依照先张拉竖向螺纹、后张拉纵向预应力束、最后张拉横向预应力束的顺序张拉。纵向预应力束的张拉应按照先长束、后短束的原则施工。张拉完毕后应立即压浆(压浆施工参照我标段发真空压浆施工技术交底实施)。4.4.次中跨合拢段施工方案A.次中跨合拢段施工准备次中跨合拢施工前应持续3天对梁段在温度影响下悬臂端标高及轴线的变化进行观测。每天观测应每2小时进行一次,每次对标高及轴线进行观测时应作详细的记录,记录中应包括标高、轴线、测量时间、测量温度等内容。观测结果及时报送监控单位,以便依照实际的观测结果及时修正中跨顶推力及合拢时间的选择。由于9#、11#墩悬浇段施工进度较相应的边跨快,可在次中跨合拢段施工前将其两侧挂篮的模板系统全部拆除。次中跨合拢段的吊架模板分别采用边墩上挂篮的模板系统制作。次中跨、中跨合拢口两侧20#块施工时应在腹板端部预埋钢板以便顶推施工时焊接反力支架。位置对称于截面中性轴设置,中性轴位于距底板2.17m处。顶推点位设置4个,分别距底板1.29m、3.05m处的腹板上设置,上述点位各预埋30×30×2cm的钢板一片。B吊架模板的就位8#、12#墩边跨合拢吊架就位同时,用其另一侧挂篮模板进行次中跨吊架施工。8#、12#墩20#块段施工完毕后,在未松动模板吊挂系统前将外滑梁前移3.5m,并锚固于20#块的预留孔中。下落侧模及底模后,挂篮悬挑模板系统前移至对面悬浇段端头,拆除挂篮内模系统后将底模前横梁固定于外滑梁上,拆除前横梁其余吊带。继续用挂篮悬挑内外模板前移直至底模前横梁的吊带孔位于对面悬浇段预留孔正下方后将底模前横梁用前吊带锚固于梁体上。锁定前后横梁及外滑梁的锚固螺母后,后移挂篮至18#块。底板上搭设钢管支架铺设模板并调整标高后次中跨合拢段吊架就位完毕。C次中跨合拢段两端平衡重的设置次中跨在施加平衡重前应将10#墩20#块施工完毕,且将其挂篮模板依照次中跨模板就位方法将模板系统移动至中跨合拢段处吊挂于掉孔上能。(注意模板就位于中跨合拢口后应保持其自由状态,不可传递从次中跨施加的推力于10#墩)。次中跨合拢段平衡重设置于合拢口两侧20#块端部,每侧重量为27.69t,配重采用水池以箱梁轴线对称均匀布设。D次中跨合拢段的顶推为消除温度及顶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顶推观测点设在大桥的两侧岸坡上。其视距应满足规范相应要求。平凉岸观测负责人为刘卫权,宝鸡岸观测负责人为孙林军。负责观测在顶推力作用下主墩的位移、合拢后距离及高程变化情况。顶推过程中每级荷载施加后应立即进行观测,并将结果直接用对讲机报告给监控单位。根据计算合拢段梁体截面的中性轴位于底板向上2.17米处,根据监控单位提供的顶推力在两侧腹板的预埋钢板一侧焊接25a槽钢对扣的顶杠,千斤顶置顶于顶杠与另一侧预埋钢板上。顶推力根据监控单位提供的数据平均分配于4个千斤顶上,并在整个过程中连续观测梁段的变化及墩顶位置的变化。顶推力达到要求,且墩顶位移符合要求后,锁定顶板及底板筋性骨架。顶推采用4台450t千斤顶施加,待筋性骨架装完成后并持荷2小时后方可撤掉千斤顶。E合拢段劲性骨架的安装合拢段筋性骨架施工方法同边跨合拢段施工一致。F次中跨合拢段钢筋、预应力管道的安装其施工方法同边跨合拢段。但为保证压浆的效果,应在中跨合拢段波纹管道最高点设置排气孔。此段的波纹管应更换为相同直径的塑料波纹管以防管道堵塞。次中跨合拢段混凝土浇筑及张拉同边跨合拢段施工方法。压浆时应从两侧同时想跨中方向压浆。4.5.中跨合拢段施工方案A.中跨合拢段施工准备中跨合拢施工前应持续3天对梁段在温度影响下悬臂端标高及轴线的变化进行观测。每天观测应每2小时进行一次,每次对标高及轴线进行观测时应作详细的记录,记录中应包括标高、轴线、测量时间、测量温度等内容。观测结果及时报送监控单位,以便依照实际的观测结果及时修正中跨顶推力及合拢时间的选择。B吊架模板的就位次边跨合拢段配重施前可将10#墩两侧模板系统依照次边跨合拢段模板就位方法移动与中跨合拢段上。在施工中跨合拢段时将锚固系统提升后可完成模板就位。其余施工工序同次中跨相应工序施工方法。4.6.合拢段施工过程中其它注意事项A合拢温度控制在8℃为最佳。B焊接合拢劲性骨架及浇筑合拢段砼宜选在气温变化不大的天气进行,并应在当天气温较低的时刻(如凌晨2点钟),并争取在两小时内浇筑完成。C各合拢段模板及吊架拆除钱,必须要在相应跨合拢束张拉完成后进行。D混凝土加强养护,尽量减小箱梁悬臂日照温差,为此可采取覆盖箱梁悬臂等减小温差措施,注意保温和保湿养护,以免砼开裂。E边跨、次边跨合拢口的配重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卸除时应注意只卸除施工处的合拢口的配重,另一侧配重不须拆除。中跨合拢口的配重应在合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全部拆除。附录一:边跨现浇段施工各工况示意图图一:20#块段浇筑完毕后挂篮在梁段上的位置状态图图二:在未卸落模板前先将外滑梁伸入现浇段翼板下并锚固的图示图三:挂篮悬挑内外模板行走至现浇段端部的图示图四:挂篮拆除后更换吊架承重的图示图五:边跨合拢段顶底板预留孔示意图附录二:边跨合拢吊架重量计算1、说明:边跨合拢时须用挂篮腹板外模、外模行走梁,底模。底板上搭设钢管架并铺设竹胶板后即可形成内模系统。2、计算<1>、底模重量为模板(5mm)钢板:4.8×7×73=2300kg(钢模包括大面积模板、横向8#槽钢、竖向8cm钢板4.8×7×39.25kg/m2+18个×4.8m×8.045kg/m+13个×7m×0.08m×39.25kg/m2=2300kg)底模桁架:807×5=4035前下横梁:1883Kg;后下横梁:1883kg;共计重量为:10.101t<2>、外模重量为:模板重量为:11280kg(4.8×(4.3+2.95+0.18)×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