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娱乐休闲-中学中传统文化主题班会_第1页
古代娱乐休闲-中学中传统文化主题班会_第2页
古代娱乐休闲-中学中传统文化主题班会_第3页
古代娱乐休闲-中学中传统文化主题班会_第4页
古代娱乐休闲-中学中传统文化主题班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究古代的娱乐活动

现代人的娱乐方式有电子产品,古人的娱乐又有哪些呢?以“画”为视角,学习中华传统娱乐活动,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音乐舞蹈篇穿越时空,欣赏古代的“联欢晚会”

音乐是古人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音乐的演奏往往还伴随着舞蹈。《论语》中记载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所展现的如痴如醉、手舞足蹈的情境,足见春秋时期音乐的成熟、动听了!新石器时期

从出土文物看,新石器时期已有骨哨、陶埙。河姆渡文化遗址留存的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乐器骨哨。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埙(xūn)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它们的顶端都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按音孔或无,多为陶或骨制品。先民逐渐在实践中开发了自己的音乐智能,逐步培养起音乐审美听觉。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埙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哨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时期的乐舞多与氏族部落生活中的图腾崇拜、农耕狩猎、祭祀典礼等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相传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其乐舞叫《云门》,它反映原始农业民族生存中对自然气候的依赖心理,意在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有福佑之兆,也有祈求五谷丰登之意。黄帝《云门》超越西方交响乐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最早的一首民歌,还是五帝时期,大禹治水时,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

《候人歌》整部作品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意思为等你),其中两个字还是语气助词,但却直白深刻地表达出了涂山氏之女的所思所想。大禹治水夏商周时期

在已有文字记载的夏商西周时期,乐舞形式已非常成熟,特别是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乐的内容,便从氏族社会时期主要用于图腾祭祀等礼仪活动,进而转向对奴隶制王权统治及对君主作为英雄人物的歌颂。周的代表性乐舞《武》,演述了周武王伐纣战争活动的全过程,意在炫耀武功的同时对王权统治以歌颂和肯定。夏商周时期

在商朝,“巫风”也开始流行,崇神尚鬼,各种巫术活动开始流行起来,奴隶主也会专门豢养巫与觋,专门在祭祀仪式上表演,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到了周朝,周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礼乐制度,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汇总,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并为礼乐赋予浓厚的人文色彩,让原始的乐舞变得优雅、肃穆与崇高。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期编撰成集的乐歌有《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305篇。《诗经》是周宫廷乐宫“采诗”制度的产物。宫廷宴享举行“燕乐”时,常采用《诗经》中诗篇以应酬唱和,通过赋诗言志表达自己的情趣意志,时称“歌诗必类”。在楚国民间乐歌的基础上,楚国诗人屈原据湘沅地区民间祀神乐创作祭祀乐舞《九歌》。《诗经》与《九歌》是先秦音乐文化两部重要作品。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可说是各领“风”“骚”两千年。虎座鸟架鼓(精美漆器)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汉宫廷皆设有音乐机构“乐府”,以适应国家文化管理上大一统、一体化的需要。汉武帝时,乐府机构获空前发展。汉代乐器的发展反映了外族外域音乐文化的影响。如羌笛、曲项琵琶、竖箜篌等乐器在当时的流行,这些都与汉代丝绸之路畅通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关。秦汉时期

汉代时期的北方,还有一种音乐形式逐渐兴起,那就是相和歌。最初相和歌只是“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多数是民间一些没有伴奏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也对后来的隋唐时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秦汉时期

这组彩绘乐舞陶俑多达38件尺寸虽小,但造型精妙前方有人唱歌、跳舞后面有乐队击磬、敲钟、抚琴、击鼓旁边除了“围观群众”连8只祥鸟都赶来凑热闹可见当时表演有多精彩战国彩绘乐舞陶俑长袖折腰——楚舞

到了汉代,乐舞的风格更是变换多样开始出现长袖舞、拂舞、盘鼓舞等西汉流行“长袖折腰”的楚舞从这S形的造型就能看出舞姿有多曼妙东汉——盘鼓舞

想要更热闹?那就把舞蹈和杂技组合起来东汉这块杂技盘舞画像砖上左边有人在7层高的案几上表演倒立右边一位舞伎舒展广袖中间还有俳优跳丸也就是表演抛接球不得不佩服古人设计节目的巧思!

东汉流行盘鼓舞在两腿之间放上一个盘或鼓舞者上下跳跃踩着节奏翩翩起舞古人也爱Rap?东汉“说唱歌手”上线!

头戴小帽,双肩高耸,眉开眼笑东汉“说唱歌手”登场啦!据说,东汉时期四川盆地的说唱艺人不仅深受百姓喜爱就连皇帝都是“铁粉”东汉说唱俑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音乐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具有前承秦汉,后启隋唐的性质。随着社会的变迁,民族的交往,外族外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的广泛交流、汲收,为唐代音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与两汉相比,音乐艺术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注重自身的艺术规律。音乐领域中的创造性艺术成就,在乐律学、音乐思想及音乐表演等方面尤为突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不依附于宫廷贵族的自由音乐家,如嵇康、阮籍等琴家。嵇康《琴赋》中有“徽以钟山之玉”的明确记载,说明琴的形制已达完善,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琴曲作品,较著名的有《广陵散》、《碣石调·幽兰》等。《幽兰》是现存最早的用文字谱记写的琴谱。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的重新恢复统一并再度强盛,加上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都为当时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唐代统治者在文化上较少保守思想,广泛汲收外来音乐文化,兼容并蓄;使唐代的音乐达到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唐代曲子音乐、歌舞音乐及各类音乐体裁的发展都说明了这一点。唐玄宗《霓裳羽衣曲》隋唐五代时期

在唐朝的歌谣中,七言律绝无疑是发展最快的。在唐朝之前七言大多与三言、五言交叉在一起,主题形式还是五言,但唐朝七言歌谣已经随处可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蜀地区流行的“竹枝”了。“竹枝”的风格清新活泼,在民间十分流行,也让一些文人雅士开始创作此类歌谣。顾闳之《韩熙载夜宴图》古代“偶像团体”——唐代女子乐队

唐代的乐舞又解锁了新风格洛阳博物馆的唐代乐舞俑后边是“女子乐队”前边为“女子舞团”她们发髻高挽、长裙拖地从舞姿判断,跳的应该是当时非常流行、优美柔婉的软舞两宋王朝

宋代音乐的发展,从与唐代比较的意义上讲,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心由宫廷走向世俗。随着城镇市民阶层的扩大,多种类型的,适合市民、士大夫趣味的音乐形式纷纷涌现,诸如词调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充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音乐生活中,使宋代音乐发展具有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更为世俗化的特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两宋时期

宋代世俗音乐生活非常丰富。都市商业交易集中场所“瓦子”,其中有市民音乐活动场所“勾栏”。“勾栏”有的“可容数千人”,“不以风雨寒署,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市民音乐成为明清音乐发展中最主要的成份。各种世俗音乐体裁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歌小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间歌舞音乐,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明代小曲流行广泛,“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明清时期

明清的说唱音乐有很大发展。“南有弹词,北有鼓词。”南方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弹词诸家唱腔上风格各异。北方鼓词种类较多,有《木板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等。中国古代的戏曲

中国戏曲这一古老的剧种,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戏曲不同于小说、诗歌,戏曲有歌唱音乐、有舞蹈动作,又有念白,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演戏就成了戏曲。什么是戏曲?

中国戏曲在唐代之前有两大渊源:一是俳优表演,就是诙谐幽默、逗人发笑的表演,有时也讥讽时弊,最早在宫廷里演出;二是歌舞表演,汉代以后出现有一定情节的歌舞表演小节目,如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兰陵王入阵曲》,主人公需戴上面具表演故事。这两种形式在唐宋时期不断结合,唐代出现“参军戏”、宋代出现“杂剧”,都是只有两个主要角色的“小戏”。公元1300年左右出现的元杂剧,则已是成熟的戏剧艺术了。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唐代中后期的雏形时期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合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初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宋金时代的成熟时期南戏《魂断鳌头》

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元杂剧剔除了宋代杂剧中所夹杂的杂技、幻术等非戏剧成分,剧中角色更加丰富、戏剧情节和语言也有很大成就。北杂剧的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鲜有超越;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随着元朝灭南宋,也由北方推广到南方,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代的发展时期元杂剧演出壁画

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曲律》。明代,南方兴起了弋阳腔、昆腔,其中昆腔在明代中期获得正统地位。清代时,昆腔衰落、各地地方戏剧空前繁荣,并在北京形成了博采众长的国剧“京剧”。明清时代的繁荣时期中国古代的杂技

杂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人类早期重要的文娱活动形式之一。据记载,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杂技表演。当时,百戏主要和歌舞表演一起在宫廷宴会上演出,称作“乐舞百戏”,表演内容有倒立、飞剑、舞盘、走索、钻圈、猿戏、马术等,同时还出现了魔术、幻术的表演。在中国古代器物中,常常可以看到杂技的生动形象,画家们也喜欢把杂技演出作为绘画的重要内容。汉平索戏车车骑出行画像砖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杂技是历史极为悠久,内容丰富的一门以人体特技异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中国杂技是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一种艺术。它直接创自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汉平索戏车车骑出行画像砖(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统称为“汉代百戏”。当时,并没有“汉代百戏”的叫法,而是多半沿袭秦朝的称法,叫做“角抵”,如“角抵戏”等。汉代百戏”是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由于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导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也习惯把百戏看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东汉乐舞百戏图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室壁画两汉时期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域各国使节纷至沓来,带来了西域幻术与方物,大大丰富了百戏内容,并与传统的技艺相结合,推陈出新,使汉代百戏的表演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北魏杂技俑山西博物院藏两汉时期

经过魏晋南北朝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随着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唐代杂技将多种技巧糅和在一起,充分展示杂技超凡入圣、人所难能的特点。唐代杂技俑隋唐时期

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杂技表演已遍及城乡,在宫廷有百戏教坊、在村落有百戏艺人,节目种类繁多,魔术、幻术的表演更是达到了“弄假象真、将无作有、逡巡酒熟、顷刻花开、变化百端、奇巧万状”的水平。总之,古老且不断丰富创新的杂技技艺,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活动,至今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宋傀儡戏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到了明代,百戏发展出了更多形式《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就有不少精彩的百戏表演

您瞧,画上的表演者有的钻圈,有的倒立案上还有一人边吹乐器边顶竿长竿上居然还挂着一个小孩各种杂耍把式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特别是杂技更被视为不入流的玩艺,宫廷中基本没有杂技演出的记载。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但戏曲却勃兴起来,形成以武戏为主的繁荣景象。清代杂技艺人生活凄苦,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了新的创造,“耍坛子”、“剑、丹、丸、豆”系列幻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清版年画杂技《蹬坛跑马武艺通》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

古人的体育运动是随着生产生活、军事活动、医疗保健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是重要的娱乐方式。如今的很多体育运动,都能看到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子,那么在遥远的古代到底有哪些有趣的体育运动呢?

战国时期,古代足球就出现在了中华大地上,它就是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是指古代革制的皮球,可以用脚来踢,也可用头、肩、背、臀、胸、腹、膝等部位踢,和现代足球运动相似(就是不能用手拿球)。2004年,前国际足联主席约瑟夫·布拉特在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时,就曾确认临淄为世界足球起源地。球类运动——蹴鞠

到了两汉三国时期,就有了更多关于蹴鞠的记载,甚至有了明确意义的蹴鞠场地。《鞠城铭》明确记载了当时的场地要求,“圆鞠方墙,仿象阴阳”,圆圆的球象征着天穹,方形的球场代表大地,反映了当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这一时期的蹴鞠不仅是一种娱乐项目,而且还有表演性质和竞赛性质的蹴鞠,类似于现在的花式足球与职业比赛。更出乎意料的是,军队中也引入蹴鞠用来练兵,充分体现了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球类运动——蹴鞠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为蹴鞠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文献通考》记载了鞠由实心发展为充气的空心球以及采用单球门加强了蹴鞠技巧性的变化。“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从王维的诗句中不难看出此时球的弹性更好了。蹴鞠成为风靡一时的体育活动,从宫廷到瓦舍勾栏都出现了蹴鞠的身影。宋代著名画家苏汉臣就绘有《宋太祖蹴鞠图》,它的元代临摹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中。球类运动——蹴鞠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

如果说蹴鞠是一项脚上运动,那么马球则是手脚并用。顾名思义,马球是在马上击球的活动,人既要驭马,又要挥杆,是骑马、用木棍击球的比赛,是一项极其讲究个人技术的运动。马球也可看做是一种骑兵军事训练。不过,马球比赛需要良马、开阔的场地,普通百姓是打不起的。它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到唐代时更流行,直至明代。曹植所作《名都篇》中描绘了“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打马球景象。球类运动——马上曲棍球:马球于水《打马球》

比起蹴鞠和马球,捶丸则是偏柔和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本身不具备直接的对抗性,它与现代的高尔夫球十分类似。参赛者手持球棒依次上场击球,球窝处会插有彩旗作为标识,打进球窝即可得分。《丸经》记载,捶丸有平、凸、凹等多种不同形状、坡度的场地;用球乃“赘木”而制;捶丸用棒则有扑棒、杓棒和撺棒三种,用来实现不同的击打目的。球类运动——古代高尔夫球:捶丸

捶丸运动是一项绅士运动,活动量比较少,在运动过程中依旧可以保持良好的仪态,因此,在妇女儿童之间比较受欢迎。明人杜堇的《仕女图》中就曾出现了捶丸景象,可见捶丸是贵族妇女休闲娱乐的一种选择。球类运动——古代高尔夫球:捶丸杜堇《仕女图》

冰嬉作为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其由来已早,但具体起源于何时,现无确切考证,但至迟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确记载。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明末,努尔哈赤已有擅长滑冰的军队。古代冰上演出——花样滑冰:冰嬉

得益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冰嬉”最早源于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族,这也是“冰嬉”表演在清皇室流行的原因。清《文献通考》载,每年十月相关负责人便会从八旗之中挑选擅长溜冰者加以训练,内务府也会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器具,为冰嬉表演做准备。古代冰上演出——花样滑冰:冰嬉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冰嬉图》描写的就是乾隆时期宫廷冰嬉的盛大场面,经过集训的滑冰高手们在结冰的北海和中南海上进行表演。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千斤坠等各种杂耍动作频出,极具美感,皇帝会亲临现场观看。

乾隆帝亲作《御制冰嬉赋》不仅将冰嬉称为“国俗”,更是描绘了冰嬉场面的宏大壮观。在他的笔下,参加检阅表演的队伍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各个摩拳擦掌,期待在冰嬉表演中有着出色的发挥。古代冰上演出——花样滑冰:冰嬉《冰嬉图》

抢等类似于冬奥项目中的速度滑冰,纯纯的比拼速度。据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在距离皇帝御座两三里处设置起点,再在御座近处设置终点,参赛选手穿着冰鞋在起点处候场,开始的指令发出后,先到达终点者胜出。据《清朝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头等、二等、三等会得到不同数量的赏银,其余士兵也会获得重在参与奖。古代冰上演出——古代速度滑冰:抢等

冰上蹴鞠是将蹴鞠移到冰上进行,参加人员穿上特定的跑冰鞋进行冰上掷球之戏。《帝京岁时纪胜》中记录蹴鞠之戏分队进行,将球掷于空中,或掷或蹴,得球者为胜。

转龙射球则是走冰鞋和射箭结合的运动。在龙纹滑道上,设有旌门,门上下各置有“天球”和“地球”,八旗子弟滑过旌门的瞬间,开弓射向彩球。比起冰上蹴鞠,转龙射球要求更高超的技艺,因此仅见于宫廷之中。古代冰陆结合——冰上蹴鞠、转龙射球

投壶来源于射礼,起初是士大夫阶层宴饮的礼制,后来逐渐偏重娱乐。《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在庭院之中放置一壶,前来的宾客把箭投入壶中,量多者为胜。当射礼废除之后,投壶便成为一种宴宾的娱乐。《醉翁亭记》有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其中的射便是投壶,文人雅客以此来助兴,形成文化、游戏与体育相结合的典范。礼仪运动——射御之礼:投壶

木射,即五柱球,游戏者轮流以木球撞击十五根立柱的游戏,产生于唐朝。用木削成笋形,作靶子,上缩下扩底平,立起来不易翻倒,总计十五根。这十五根笋分为两大类:一类通体涂为红色,分别刻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字,共十根;另一类涂以黑色,分别刻以慢、傲、佞、贪、滥等字,共五根。活动时,将十五根笋立在平坦的场地一端,投抛者在另一端,用木球去击打另一端的木笋,以击中朱色笋者为胜,以击中墨者为负,最后看谁击倒的朱色笋多,就是终胜者。礼仪运动——射御之礼:木射

相扑是一种角力的格斗术,古称角觝。《礼记》言:“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是角力最早出现在宫廷记载中,先秦时期的角力被看作是讲武之礼。最初就是模仿野牛顶角的游戏,后来逐步演变成体育活动,也有军事训练的意味。宋代时摔跤比赛已非常正规,南宋时临安护国寺每年举行比赛、高手云集,胜者有奖品甚至能当军官。礼仪运动——角力之礼:相扑

随着讲武之礼的娱乐化倾向,宋朝时期的相扑成为了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全民运动,在宫廷和民间都十分受欢迎。《东京梦华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礼仪运动——角力之礼:相扑

东汉末年华佗创编的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全民健身——古代广播体操:五禽戏中国古代的棋牌娱乐

古称“弈”,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益智游戏,最迟在春秋时期已开始流行。围棋的发明应与战争相关,有计算实力、围杀之意,很多技巧都符合古代战争的方略,杀、征、冲、断等也都是最初的军事术语。围棋棋盘由11道、15道、17道逐步增加,到南北朝时期形成现在的19道,复杂程度自然大大增加,也是在这个时期围棋得到进一步普及。围棋

围棋在中国的意义是最大的,几乎是中国的代言,成为东亚最具代表性的游戏,甚至融入了大量哲学的思想,可以说中国最重要的棋类,由于围棋与中国的精神哲学融汇,自古以来棋谱和棋手就成为国家重点培养的核心,甚至棋手也被称为国手,可见围棋对于中国的影响,在古代棋类之中唯有围棋手可以获得极高的社会地位,可以受到国士的地位。围棋

南唐重屏会棋图

一般认为中国象棋是唐代初期从印度传入的,并在中国做了本土化改造。唐代象棋已有将、士、象、车、马、跑、卒等棋子,但没有界河、棋子在格中(非常像印度起源的国际象棋)。宋代时象棋已定型为今天的样子、棋子置于线上,已完成了本土化改造、在民间非常受欢迎。象棋

六博棋是靠掷采行棋的,掷采是胜负的关键。“采”是六面的,以“五”、“白”两采为贵,古人玩六博棋,掷采瞬间,跟现代掷骰子一样,往往伴有吆喝之声,即所谓的“喝采”。同时,古人玩六博棋时,往往伴随饮酒,时称“饮博”,一般是输棋一方计筹罚酒。所以在汉画像石六博图里,棋盘旁边往往都有酒尊和耳杯。六博棋属于竞争性极强的棋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迷上博戏者,往往“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待后来发展到“意钱之戏”时,就产生了“赌博”词义,有人便开始为此输得倾家荡产。六博棋河北平山西汉墓葬发掘

双陆是古代很流行的一种棋牌,与今日的跳棋和飞行棋略微接近,双陆起源于魏晋时期,主要的说法说是从天竺传来。不同地区的双陆棋打法也不一样,而根据日本带回去的唐代《双陆锦囊钞》的记述:双陆主要包括棋盘,黑白棋子各15枚,骰子2枚。其中棋盘上面刻有对等的12竖线;骰子呈六面体,分别刻有从一到六的数值。玩时,首先掷出二骰,骰子顶面所显示的值是几,便行进几步。先将全部己方15枚棋子走进最后的6条刻线以内者,即获全胜。双陆

麻将的鼻祖是唐朝的叶子戏,一种纸牌类的博戏。叶子本身是一种纸片。古人看书时为方便查找,往往在叶子上写出备检的要目,置于书中,类似今天的书签。也许是看书看累了,古人就在“书签”上画上图案,发明了叶子戏。叶子戏有四十张牌,分四种花色。叶子戏的具体玩法已经失传,但根据古书画的记载,应该类似于今天的扑克,但需要用到骰子。叶子戏在唐朝很流行,公主甚至能玩个通宵,令人捧着夜明珠照明。叶子戏——麻将鼻祖

现代意义上的麻将出现在清末,诞生地普遍被认为是浙江宁波。相传,同治年间的官员陈鱼门,在宁波马吊牌的基础上改进出了麻将。还与当时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一起打麻将增进感情,麻局自古是社交的捷径。后来,陈鱼门又到上海经商,将麻将带到了万国云集的十里洋场,麻将从此风靡全国。宁波话中“麻雀”和“麻将”是同音,也可印证麻将源于宁波。今天宁波天一阁景区,设有麻将创始人陈鱼门的雕像,景区内还有麻将博物馆。叶子戏——麻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