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龙岩市蔡坊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福建省龙岩市蔡坊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福建省龙岩市蔡坊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福建省龙岩市蔡坊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福建省龙岩市蔡坊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福建省龙岩市蔡坊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节日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言,当代中国的节日框架不断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其间,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的多样性(多元性,如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宗教信仰、世俗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多源性,如传统文化、官方文化和外来文化)使重构过程异常复杂。但是,更具颠覆性的冲击来自于外部:资本主义为寻找转移过剩产能的新领域。创造出“消费主义”话语迷思,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强势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大肆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这种无可遁逃的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使之变成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同时,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及特殊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背景造就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节选自王神祎《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1.下列关于“节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节日就其自身结构看,可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部分,具体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B.节日作为符号,在特定仪式中,通过负载其他文化形式所没有的隐喻,来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C.节日中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再配上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收到增进感情、宣泄情绪的效果。D.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其信息的物理流动及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一起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2“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自于外部的更具颠覆性的冲击,使应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变成了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B.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使得当代中国节日框架下的思想基础多元性和文化渊源多源性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C.全球沦为消费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D.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在这种重复中建构文化体系,强化国族认同,确认精神归属。B.中国传统节日用家国同构的叙事,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C.社会成员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D.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节日,使其具有一系列仪式及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端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参考答案:1.C(A项“显功能”和“潜功能”不是自身结构而言,而是从功能而言。B项原文是“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这里曲解原文。D项原文中“此”只指代“信息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不包含“信息的物理流动”)2.B(据原文,应是“当代中国节日框架”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3.D(“使其”将两者加强了因果,说法错误)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平淡的隽永﹣﹣悼丁聪先生陈四益

丁聪先生去世的消息,毫不令我意外。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已经一个多月了。十天前,丁太太打来电话,说这一次恐怕比较“麻烦”。我懂她的意思。多少回,他大难不死,虽有凶险,终于化险为夷。但这次,一直高烧不退,一直昏迷不醒,结果实难逆料。

丁先生和丁太太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从不愿麻烦别人,也从不肯做劳师动众的事情。丁太太说,如果丁先生这次在劫难逃,不打算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老朋友,大多已届高龄,大热天往返劳顿,于生者有伤,于死者何益?一动不如一静,或可写一些文字,留下他生活的痕迹,留下一片情谊。怀念他,就请好其书,好其画,从而想见其人。她劝我不要去医院探望,因为探望昏迷不醒的病人已经没有意义。

造化弄人,这是一句老话,谁不曾受过命运的拨弄?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

丁先生的父亲丁悚是知名画家。丁聪从小喜欢画画,父亲却坚决反对他走上绘画的道路。这大概就叫“干一行,怨一行”吧。可是万万不曾料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反倒促成了丁聪的决心。我不知道当他饱尝绘画道路的无尽艰辛之后,是否领悟了父亲用心之苦,我只知道,在他晚年,时时怀念着反对他学画的“老丁”。不过他不曾后悔,他说:“我就是要画!”

丁聪提着画笔走上过抗日的战场,走上过反独裁、争民主的战场,他也进过被通缉的黑名单,被迫逃亡香港。他当时的漫画直到前些年还被台湾一家报纸整版刊出,编者写道:①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当他欢天喜地庆祝“解放”,热情洋溢投入新社会的建设时,他忽然变成了“人民的敌人”──钦定的罪名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但是他不曾颓唐,他说:“我还是要画!”

戴在他头上的“帽子”摘掉以后,他回到了北京。满以为从此就回到了人民的队伍。但一到“文革”,他又被一顿“横扫”,劳动改造去了。他在“干校”养猪,以为此生将终老异乡,不再有重操画笔的希望。可他万万不曾料到,竟会有那一声惊雷,那一道电闪,刺破长空。他终于放下了喂猪的料勺,又拿起了画笔。他还是要画,只要一息尚存。

数十年的磨难,在这期间,丁聪追求的梦想曾经幻灭过,但却成就了他对社会更为深沉浑厚的理解与剖析。这或许可说是造化那一点残酷的公正。但这公正却不是人人都可领有,得到的人要付出血和泪的代价。丁聪画笔虽然犀利,但待人却万分仁厚。他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先生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此事若非丁太太谈及,谁也不会知道。

丁先生生命的最后两年,最遗憾也最痛苦的,是他已无法作画。但他谦和风趣之性不改。今年春节前我和妻子去看他,他始终含着笑意。别后,丁太太问他,刚才来的那位女士是谁?他脱口道:“陈家长。”丁太太既是他认可的“家长”,那么我的妻子自然是“陈家长”了。春节后我去看他,他依旧笑意盈盈。丁太太问他是否认识我,他用上海话回答说:“假使我勿认得伊,格末还认得啥人。”听到这话,我万分受用。每次见到他,都能感觉他拳拳的情意,也总是叹息自己的无力,既不能纾解他的病痛,也不能给他什么宽慰,只能从心底为他祝福,期望好人平安。幸好我同他合作的全部作品四卷五册,已在他生前结集印出,书名都是他亲笔题写。开作品研讨会的那天,丁先生大病之后,仍兴致不减为每位到会朋友在书上签名……②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就是这平淡,才显出了隽永。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活在亲人们、朋友们、读者们的心底,才是真寿者。那些闹闹攘攘的告别,字斟句酌的讣告,人分九等的葬礼,不知究竟是为了死者还是活人。(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文中说“丁聪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是他万万不曾料到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正确的是哪二项?A.丁聪选择了绘画,却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没想到这反而坚定了他绘画的决心。B.丁聪用画笔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却没想到解放后被当了人民的公敌。C.平反后,没想到文革时期又被赶去劳动改造,这是他最遗憾的。D.在干校养猪,本以为会终老异乡,但没想到又拿起了画笔。E.春节后我去看他,他依旧笑意盈盈。丁太太问他是否认识我,他用上海话回答说:“假使我勿认得伊,格末还认得啥人。”这说明他不认得我了。(2)①理解文中画线句子①的含意。要知道国民党为何丢掉了大陆,请看丁聪的漫画。②赏析文中画线句子②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丁先生就这样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3)文章以“平淡的隽永”为题,有何妙处?(4)作为一代漫画大师,丁聪的人生给你哪些启迪?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答案:(1)CE(每点2分,共4分)(2)①丁聪的漫画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腐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②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丁聪离世时的平淡自然,表现了他淡定平和的人格魅力.(手法2分,作用2分)(3)①准确评价了丁聪的性格及其影响.“平淡”是指丁先生的为人仁厚谦和,心态淡定,而“隽永”则是高度评价其人格及作品对后世的深远影响.②新颖别致,简洁凝练,能突出文章主旨,引发读者思考.(4)①要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丁聪走上绘画之路,饱尝无尽艰辛,但他还是要“画下去”.②对待他人要仁厚谦和.丁聪不麻烦他人,不劳师兴众;刚直不阿,不落井下石;大病之后仍为朋友签名.③要有淡定乐观的心态和风趣之性.患病中仍笑待朋友,风趣幽默;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仪式.④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丁聪走上过抗日战场,参加过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考点】传记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作用的基本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传记标题作用的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这是他最遗憾的”错误,原文表述为“丁先生生命的最后两年,最遗憾也最痛苦的,是他已无法作画.但他谦和风趣之性不改”;E、“这说明他不认得我了”错误,原文表述为“听到这话,我万分受用.每次见到他,都能感觉他拳拳的情意,也总是叹息自己的无力,既不能纾解他的病痛,也不能给他什么宽慰,只能从心底为他祝福,期望好人平安”.故选CE.(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从句子本身的内容以及句子中的修辞等方面的具体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第一句十分鲜明有特点,通过“请看丁聪的漫画”一句深刻揭示国民党发动派的腐朽,;第二句通过“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一句,这是比喻的写照,形象体现出平淡自然的精神特质.(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传记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应考虑以下切入点: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意蕴丰富,含有双关义.“平淡”一方面体现出丁聪先生高尚谦和、平易近人的人生特点,更从另外一个方面形象写出其人格形象,标题含蓄隽永,形象逼真,给人强烈的思考空间.(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之成理即可.这实际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丁聪先生是著名的绘画家,无论是在艰苦的环境之中,都能够坚持独立思考,认真创作,饱尝生活的艰辛,面对问题保持一种坚毅刚强的思想品质,处世不落窠臼,风趣幽默,是我们生活的榜样,在日寇侵袭时还说保持着一种隐忍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特质,表现出一种强大的斗争精神.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孔子很重视“和而不同”,把它上升到“君子”应具备的品格和修为,亦可视为君子之标准。在一个社会群体里,如果其成员能做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则仁德至矣。“和而不同”,首先要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意见表达出来,以此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决不盲从附和,更不背后捣鬼。这种君子之风,就是坦荡正直阳光磊落真率简约而决不心理阴暗潮湿行为苟且猥琐。《论语》有言“当仁,不让于师”,“朝闻道,夕死可矣”;西方则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达的皆是“和而不同”的真实境界。其次,“和而不同”还含蕴中庸之精义。孔子强调的是两条:要坚持正确意见,以纠正谬误,这是原则;但要用得体的方法把它做得恰到好处。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互相批评,又和睦共处,这即是孔子要求的“士”,也是孔子向往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五四”以降,中庸之道几近贬义,至今,仍有讲国学课的教者把中庸解读为“和稀泥”,这是对思想尊严的大不敬。实则,中庸之内蕴丰富多元,孔子是要求人在各种事情各种场合所言所行皆要恰当得体,无过不及,不偏不倚,从容中道。试想,一个人不欺骗不虚伪不矫情坦陈己见坚持真理,而又使对方接受起来不为难不窘迫实现“礼之用和为贵”,难道不是一件很具“正能量”、很有建设性的好事么?再次,能否做到“和而不同”,孔子视为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分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愚意以为,孔子对君子与小人不仅在意,而且研究得极有深度。在“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其实暗含着人作为主体的生于内而化于外的独特方式,在《论语》中有一段话既有趣又重要:“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夫子看来,君子没有可争的事。若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相互作揖然后登堂,走下堂来相敬饮酒。这种竞赛即便是争也是君子。这是对“和而不同”形象的恰切的直观的描述。这是存在的诗意。这是人性的升华。说白了,“和而不同”是真和,“同而不和”是假同;君子博弈,小人暗斗;君子团结,小人勾结。最后,若做到“和而不同”,社会尚仁,至少要在修身立德、教化教养方面持之以恒去强化、去努力。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与教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修齐治平,修身是起点,人之要立,必以德为本。修炼仁德,忠恕而已矣。当下时代,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作为中华民族统一恒定的价值理念,应孜孜以求;而就个体的“人”而言,亦应有最起码的道德操守来奠定人生之底色。现代文明离不开传统与现实的对接交融碰撞扬弃,“和而不同”,社会尚仁,无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和社会理念,由是,世道人心才既可指向古意,又可指向未来;人际才清明,社会才有序,民族的精神走向才健康。(选自《“和而不同”的现世价值》,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和而不同”的思想中,暗含着人作为主体的生于内而化于外的独特方式,是真和假同。B、“和而不同”是“君子”应具备的品格和修为,孔子视之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标准。C、要做到“和而不同”,最起码在修身立德、教化教养方面的强化、努力,是必不可少的。D、“和而不同”,是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绝不是盲从附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和而不同”要坚持正确意见,纠正谬误,但要用得体的方法处理分歧。既互相批评,又和睦共处,含蕴着中庸之精义。B、在孔子看来,修齐治平,修身是起点,人之要立,必以德为本。修炼仁德,忠恕而已矣。可见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与加强自身修养。C、在一个社会群体里,如果其成员能做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那么也就具备了仁德,可见“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性。D、“当仁,不让于师”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达的都是“和而不同”的真实境界,看来东西方都十分推崇“和而不同”的思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社会,既要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华民族统一恒定的价值理念;作为个体的“人”,也应具备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加强自身修养。B、“和而不同”不是没有竞争,而是这种竞争充满光明磊落的君子之风,人际要清明,社会要有序,民族精神要走向健康都离不开“和而不同”。C、“五四”以来,因为讲国学课的教者把中庸解读为“和稀泥”,对中庸思想尊严大不敬,所以中庸之道几近贬义,“和而不同”思想也受到冲击。D、因为现代文明离不开传统与现实的对接交融碰撞扬弃,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和社会理念仍离不开“和而不同”,社会尚仁。参考答案:1、A“是真和假同”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和而不同”是真和,“同而不和”是假同。2、D

“看来东西方都十分推崇‘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个推论过于绝对,原文的依据并不能充分说明这一结论。3、C“因为讲国学课的教者把中庸解读为‘和稀泥’,对中庸思想尊严大不敬,所以中庸之道几近贬义”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此种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16.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3分)A.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C.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前来归附。D.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17.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3分)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B.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C.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D.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分)译文:(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分)译文:(3)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3分)译文:参考答案:15.答案:B解析:A.过:责备。C.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16.答案:D解析:文句中的“来”,使……来,而A、B、C三项的理解不正确。17.答案:B解析: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18.答案:C解析: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19.答案:(1)子说:“吃粗粮,喝水,屈臂枕着头,快乐也在其中呀。不合乎”义“而获得财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2)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孕育万物之母。(3)士人、百姓说:“什么对我自身有利?”自上而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6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酒,斟酒。C.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嘱”,嘱托。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享受,享用。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托遗响于悲风A.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和对时光易逝的伤感。B.苏子的回答,借用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由眼前的水与月联想开去,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化的形式表现出来。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散文赋,文中借用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参考答案:14.C

15.C

16.A

14.“属”通“嘱”,劝人喝酒。

15.①……的样子,②这样,③被,④在。16.这篇赋表现的是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而不是对时光易逝的伤感。作者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6.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①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②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民有睚眦③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选自《明史·张淳传》)【注释】①晷:日影,喻时光。②赀:钱财。③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小仇。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造如期至

造:到达

B.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敏:敏感C.淳验无实即坐之

坐:判罪

D.而榜其罪曰

榜:张贴告示5、下列全都表明张淳断案善用计谋的一项是(

)(3分)

①片晷分析无留滞②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③复教之请以妇代系④谓其敏断如包拯也⑤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⑥淳验无实即坐之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6、下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淳断案的速度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像包拯一样断案神速。B.张淳为了俘获大盗卢十八,故意麻痹对方,以使卢十八放松警惕。C.张淳对永地生下女孩无力抚养的贫穷人家,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因此活下来的女孩很多。D.张淳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定其罪名为抢夺米者,众人都因为恐惧而顺服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2)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参考答案:4B

5B

6A7见译文【译文】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太多狡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要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姓命活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以下是香港大学近年在内地招生的部分面试题目,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试题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你对现今高房价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当今的贫富差距问题?迈克尔?杰克逊为什么受欢迎?火车前方有5名工人在轨道上,扳道岔可以救5人。但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名工人。你选择变轨还是不变轨?星巴克进入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假设你在香港机场,要前往港大,你会如何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甲型流感爆发,不少香港孩子们停课回家,但他们的家长却因为要上班不能照顾他们,是否应该出台相应法律政策保障孩子的利益?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贡献?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你怎样看待上海闵行一座新楼的倒塌?你怎样看待器官捐赠?如何引导国人接受器官捐赠?⑴

参考答案:(4分)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引领价值导向,彰显人文关怀,关注思维能力,视野宽阔无边,答案丰富多彩。(每点1分,任选4点,其它点言之成理亦可)8.北京市教委日前透露2016年高考改革要点:①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②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③文理科综合从300分上调到320分;④数学150分不变。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学生可参加多次,取最好成绩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