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_第1页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_第2页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_第3页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_第4页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哪些古钱币值得收藏。。.ﻫ古钱币市场价格相差很大,有些虽然年代久远,如秦半两、汉五铢等,但出土数量多,所以价格低廉。那么,哪些古钱币真有价值,值得收藏呢?一、刀币、布币

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的刀、布币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末的"宣统通宝",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贵.二、短命政权的钱币

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国,"靖康”钱铸造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已属国家一级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铸量少,,且使用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此很珍贵,被钱币收藏爱好者视为珍品。三、存世数量极少的钱币ﻫﻫ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有”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另外,先仅发现一枚的南唐”大齐通宝”及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辽墓中出土的"大康留念"纪念铜币,都是稀宋世珍品.四、金、银钱币ﻫﻫ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五、文化价值高的钱币ﻫ

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佳品。宋代的一对钱,篆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李祥晃整理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一、先秦钱币的特征如何?ﻫﻫ货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在商朝已有了贝壳的使用,虽然这并不能证明它已发展成为十足的货币,但至少已接近货币了。而由农器进化到刀币和布币,的确需要很长时间的。

ﻫ把铜用来作为货币,也许是从仿铸贝开始的。铜贝也有几种:有些凸起的更象真贝,锯齿纹成曲线;有些则比较扁平,锯齿纹成直线。

ﻫ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工具日益显得重要,于是大家在交换时将刀、产、纹轮等作为货币一样使用。一个地方对一种生产工具用得最多的话,这种生产工具就变成了这一地区的货币。

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了三大体系:布币、刀币、环钱。

布币: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鏄,布币的形状就很象鏄,由于”鏄”、"布"同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象鏄的钱币叫做布币了.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首先可以纳柄,所以称为空首布。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而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

ﻫ空首布也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简直就象农具铲。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形态,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ﻫﻫ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上面有两个字,如:济釿、郉釿、东安、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个字的。

ﻫ到了战国时期,布币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这些布的流通地区不同。ﻫ

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两个字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晋阳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赵国与魏国流通.ﻫﻫ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种布,形状比尖足布小,铜质比尖足布坚韧,普通的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纹。

ﻫ圆足币的种类和数量都少。它的特点是圆肩圆足圆裤裆.铸造的地方有晋阳、大阴等.一般圆足布首是没有竖纹的,而晋阳、离石、大阴铸的圆足布有两道竖纹。圆足布以焛字布为最多。圆足布有在布首和两足上各开一个圆孔,所以又叫三孔布。它的背面也有特点.普通圆足布背面多有数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却有纪重或纪值的文字。

ﻫ杂形布中最要注意的是爰字布和釿字布.爰字布是布币中文字最多的.

ﻫ釿字布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半釿、一釿、二釿,都冠以地名,如安邑半釿、安邑一釿、晋阳一釿、晋阳二釿等等。这些古币珍稀价高,晋阳半釿在四川价值10000元,晋阳二釿在上海价值2700元,在四川价达8000元.ﻫﻫ刀币:刀币是由日常或军事用途的刀演化而来的.刀币根据形状主要分为两类:即齐国的大刀和燕国的小刀货币。

ﻫ齐刀制作都比较精整,一般分为六种,这六种是按照刀面的文字划定的。ﻫﻫ一种是六字刀,译作“齐造邦长法化",简称建邦刀或造邦刀。这种刀有光背的,也有背文的,背文多为一个字,如化、日、上、工、六等字。因为这种刀在齐刀中是稀少的,所以价格也昂贵,在四川一枚六字刀价值7000元左右.ﻫﻫ二种是四字刀,面文有四个字,它的制作有点象六字刀,文字较秀丽。四字刀的价值也是1800元以上。ﻫﻫ三种是三字刀,这种刀制作较粗,它在形制方面有一点和六字刀相象的,这就是刀缘不中断,其他齐刀的刀缘都在刀柄处中断。因而有人将价低的三字刀改刻为珍贵的六字刀,这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还有墨刀、安阳刀、郯邦刀这几种。因为六字刀是最先铸的,所以它是齐刀中最重要的。ﻫ

小刀类又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圆首刀等.ﻫ

针首刀的特点是刀首特别尖,象针尖一样.这种刀多数没有文字,少数有文字,笔划简单,多象形字。ﻫﻫ尖首刀都较长大,制作精整,多数有文字,如:行、化、吉、工、大、等。ﻫﻫ明刀是刀币中数量最多的.明刀的特点是刀面上的一个字千变万化,背文有一个或多个字。明刀的表制可分为刀身方折和刀身圆折。ﻫ

环钱:环钱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属于一个小体系。它的特点就是呈圆形,中间还有一个孔。环钱是从纺轮演化而来的,纺轮和刀铲一样是古代人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早期的环钱在形制上与纺轮无二,如共字钱和垣字钱。后期的环钱中孔较大,它的直径大约与一边的宽度相等。如长垣一釿、半环、西周、东周等。

二、秦朝钱币有何特征?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规定除黄金和铜外,其他财物如珠、玉、贝、银等都不能作货币。秦时制造半两钱。这是铸币有各地方政府进行,所以现在所见的半两钱枚枚不同.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ﻫ

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枚枚不同,轻重也相差较大。

三、汉朝钱币有何特征?

汉承秦制,只是这时黄金只作为宝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日常交流中专用铜钱,铜钱的地位也就愈发重要了。ﻫ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名称已渐渐的开始和其重量分开了.如秦半两原重半两,重量和名称相符,汉时有所改变。这时的铜钱仍是由地方铸造,重量与名称往往不符.ﻫﻫ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不同。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ﻫ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由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有所不同的。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认。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他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前就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有达数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ﻫ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灵帝时曾铸有一种四出五铢钱,就是五铢钱的背面,有四道斜纹,由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当时就有人说铸成此钱政权必四道而去,后来果然黄巾起义,推翻刘汉统治。

四、莽朝钱币有何特征?ﻫ

西汉未年,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都激化了,西汉皇帝完全陷在绝望的困境中。这时侯,上层豪强地主的代表王莽,取汉帝而代之,做上了皇帝.王莽的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从汉成帝起,王家就有九个人封侯,连王莽在内有五个人做了大司马,朝廷大权几乎全部归王家掌管,地方官也多为王家任用的人.ﻫﻫ公元前一年,王莽做大司马后大封亲信,这些举动得到刘、王二姓的支持,有了基础后王莽便废刘氏皇朝,建立起国号叫做新的王氏皇朝。

王莽在货币问题上实际托古改制,大的币制变动有四次,铸市就有六种二十八品,这就是宝货制,这在世界币制史上是一种破天荒的制度,致使货币制度混乱。这种空前绝后的币制,仍是以铜币为主,而且是以最低单位小泉为主币,其余多是虚币性质。ﻫﻫ居摄二年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铸造契刀、错刀,与五株钱并行。第二次改动币制在始建国元年,罢错刀、契刀和五殊钱,专用大小钱。大钱值五十,另铸小泉直一。第三次市制改动在始建国二年,行宝货制。宝货制的内容,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即金银铜龟贝;六名即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王莽的宝货制最后完全失败了。老百姓对于这种光怪陆离的制度,流通时必定头昏眼花,布币十种一级只相差一株重,很难辨别,到于龟贝之类的货币就必须随时测量.引起诸多麻烦,所以民间拒用宝货制,只用大小泉。于是王莽废龟贝布属,复行大小钱.第四次改制,废大小泉,改用货布、货泉两种。大钱五十行久,令民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近六年.

王莽的币制虽然失败,而且只行于一个很短的时期,但钱币艺术却达到了历代钱币的一个高峰。ﻫﻫ莽钱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是青铜铸的。错刀的黄金划环部“一刀"二字,又称金错刀。刀身模铸阳文“平五千”三字。平五千的意思就是值五千钱.解放后在陕西临潼一带发现过“一刀平五千"数枚,现在一枚“一刀平五千”值人民币5000元左右。契刀通长二寸二分(汉尺),实测7.3厘米。错刀重大约20至40克,契刀重约16.4克。

ﻫ另外还有泉货六品、布货十品、十布筹码货泉与货布。

附:泉货六品规格、重量表ﻫﻫ名称规格重量

ﻫ小泉直一直径61铢ﻫ

么泉一十直径7分3铢

幼泉二十直径8分5铢ﻫﻫ中泉三十直径9分7铢

壮泉四十直径1寸9铢

ﻫ大泉五十直径1寸2分12铢ﻫ

附:布货十品规格、重量表

ﻫ名称规格重量

大布黄千长2寸4分1两ﻫ

次布九百长2寸3分23铢ﻫ

弟布八百长2寸2分22铢

壮布七百长2寸1分21铢

中布六百长2寸20铢

差布五百长寸9分19铢

序布四百长寸8分18铢ﻫﻫ幼布三百长寸7分17铢

ﻫ么布二百长寸6分16铢ﻫﻫ小布一百长寸5分15铢ﻫ

王莽的这六泉十布中除“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千”外,其余的十三种价值都大,“中布六百”和“壮布七百”价达人民币2000元至4000元不等,而“壮泉四十”一枚就值人民币1.5万元.莽钱虽然版别多,但铸造工艺讲究,大体上钱文都是以悬针篆为主,制作精细,铸市轮廓斜削,笔划细挺流畅,布局匀称。莽钱伪品较多,普通的“大泉五十”无伪品,但是币背有星、月纹、吉语等这类“大泉五十”也有伪品。ﻫﻫ五、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有何特征?ﻫ

六、唐朝钱币有何特征?ﻫ

隋统一全国后,铸行五铢钱,叫做“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并禁止以前的各种钱流通。隋五铢制作精整,背肉好,都有周廓,面无好廓,“五”字交叉,两笔稍曲,孔右有一竖纹。隋五铢几元和几十元一枚,台湾价百元以上。ﻫﻫ唐朝是我国历史又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唐钱的形状,没有什么更改,但是名称却有很大的变革。唐高祖废五铢钱,于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从此以后钱币就再不以重量命名了。除开元钱外,又铸年号钱,钱文也大多用隶书。这说明唐代钱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ﻫ唐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反映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情形.唐朝流通的钱币有七八种之多,第一种是开元钱,第二种是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这种钱运行一年就作废了,现在这些少量稀少的古币价值就越大。第三种是乾元钱,乾元钱流传下来的很多,第四种是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这是安史之乱时史思明铸造的。第五种是大历年间铸的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大历元宝一般钱径2.3厘米,重3克.大历元宝现在少见,价格在千元以上.建中年间铸的建中通宝,比大历钱还更加轻小,更加少见,因而每枚价格也在千元以上。于是有伪造者用开元钱,挖去“开通”,增补“大历”二字,用挖补过的钱币作模,翻铸假币。假币四字不相称,由此即可判定。ﻫ

会昌年铸会昌开元,铸一“昌”字表示地名。会昌以后还铸过乾元重宝小平钱等币,数量极少。乾元重宝当三十的重轮钱,值数十元.一般开元钱由于量大,流通时间长,显得并不珍贵,因而价钱看落,值人民币一元钱左右。ﻫﻫ七、五代十国钱币有何特征?ﻫ

五代十国混乱时期,钱的种类却极多,也较乱。史书上多无记载,只有凭历代古钱币学家的钻研使我们知道当时钱制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轮廓.ﻫ

五代时后粱开平年间铸开平通宝大钱和开平元宝,遗留极少.后唐有天成元宝,也是很罕见。后晋的天福元宝,后汉汉元通宝,后周周元通宝,传世数量较多。天福钱铜质薄小,字文昏昧。当时允许民间私铸,所以遗留下来的多是私钱.汉元钱则比较精美。ﻫﻫ十国中除了吴越等四国外,其余都曾铸钱,楚曾铸天策府宝铜铁大钱,又有乾封泉室大铜铢钱。南汉铸有乾享重宝的铜钱和铅钱,还有乾亨通宝铜钱.通宝钱遗留不多。铅钱有两种,一种光背,薄而大,为广州所铸。另一种背有“巨"字,为广西巨州所铸,稍小且厚.前蜀王建曾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和光天元宝,王衍铸乾德、咸康,均为元宝。后蜀铸广政通宝铜钱和铁钱。十国中以南唐钱种类最多。数量较多的有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和大唐通宝三种。ﻫﻫ北方刘仁恭父子,盘距幽州,称燕。铸有永安钱、铁五铢、铁货布,铢歧天元宝。永安钱有几种: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铜铁都有。铁五铢是用隋五铢范,铁货布用莽范,但背上加铸有“三百”两个字;铢歧天元宝用史思明的钱为范,背面有“百"字和“千"字两种。永安一千大铜钱少见,因而常有伪品出现。ﻫﻫ五代十国钱币甚多,五光十色。但也可看出两个特色;一是大额钱币的盛行。唐朝除在乾元年间这样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都使用的是小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十当百当千。二是这个时期铸币多是低级金属,以前用铁钱极小,而这时铁钱流通量大.这个时期铸币质量不高,只有后周的“周元通宝”精美异常,与唐开元钱相似,以前认为周元钱是毁佛象而铸,可以祛病镇邪,后代仿制极多,如见周元通宝背有龙凤、佛像、公鸡等图案后,皆为后人仿制的。ﻫ

八、宋朝钱币有何特征?

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史称北宋。赵匡胤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大致统一了全国.北宋时期,北方和西方的辽、金、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鼎立,公元1126年金兵灭北宋。赵构在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政权,史称南宋,两朝共历三百多年.

两宋的钱币制度,仍是以钱为主。但这时白银已大大地重要起来,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是该朝币制最大的特点.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它不仅是币材多样,而且流通受地方性限制,钱币面额又多,钱名称也多。宋代最流行年号钱,两宋的铁钱是长期的币制,四川一带就是专用铁钱的。北宋九个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号,铸了二十六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宋元、圣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号,铸了十八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大宋、宋圣、皇宋)。

ﻫ在北宋,大约开封府、荆湖南路、京西路、江北路、淮南路、两浙路、福建路、江南东西两路等十三路用铜钱;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等四路专用铁钱;陕府路和河东路则铜铁钱都用。在南宋,铜钱限于东南,四川用铁钱。但实际上那时各地用纸币的很多,因为金属货币根本不够。这就在货币经济方面造成了割据局面.宋钱币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大小五种,南宋又往往有当百钱,又有临安铜钱牌.南宋的宝文很杂,嘉定铁钱宝文最杂,在中国钱币宝文中是最多的,至于钱文书法,就有多种多样,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楷书及宋体,大观、崇宁钱就是宋徽宗的御笔瘦金体。铸造精良的瘦金体宋币,常常使伪品立即暴露.ﻫﻫ宋钱的版别也特别多,比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背文把纪地、纪年、纪值都区分开了,普通宋钱,无人伪造。但象靖康通宝之类价值千元以上的古市就有伪造的了。宋朝的钱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小平钱为主,南宋则以折二钱为主.宋太祖在建隆元年铸宋元通宝.这是赵宋第一种钱,这不是年号钱。宋太祖在位没有铸过年号钱。乾德钱是十国钱,不是宋太祖乾德年间所铸。太宗铸太平通宝.这是宋朝第一种年号钱,背面有星月,牌别比宋元钱少.淳化五年铸淳化元宝。宋元钱和太平钱都用的是隶书,到了淳化时发生了变化,正式确立了宋朝多种书体的钱制.淳化钱也有真、行、草三种书体。淳化钱也有铁钱,但留传后世的极少.至道年间铸至道元宝、也分真、行、草三种书体。咸平年间铸咸平元宝.此外还有景德元宝、天禧通宝,这几种钱都只有真书,不成对钱。仁宗时铸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皇宋通宝等都有对钱,康定元宝只有铁钱,没有铜钱。庆历年间只有大钱,没有子钱。大钱分铜铁两种,都是当十钱。钱文为庆历重宝,铜钱是旋读,铁钱则有旋读、直读两种。至和年间铸有至和元宝小平钱和至和重宝的折二、折三钱所致。折三钱中背面有貌和坊字的,这是宋钱中纪地最早的钱.这种钱价格都在2000元以上.神宗时,钱币数量大增,小钱的版别很多,这是因为钱监数目增加,而各监又增加铸钱所致。政和年间铸有政和通宝小平和政和重宝折二钱.政和通宝很常见,因而就显得普通廉价了,而政和重宝则货少价高。宣和年间铸有宣和元宝和宣和通宝两种,元宝数量很少,因而价格在500元至1000元不等,而通宝因为量大,常见,价值仅1元左右。但背有“陕”字小样的,价仍达数百元,差别是很大的。宋钱中宣和元宝的伪品最易被识破,因为真钱面文纤细,铸工非常好,伪品不如.靖康年间,铸有靖康通宝和靖康元宝。元宝为篆隶对钱,通宝为篆真对钱。但因为这时金兵南下,流通的时间短,铸币少而显珍贵。如今一枚靖康通宝价格已上千元了。ﻫ

南宋因为推行纸币,因此南宋钱很难找到。高宗时铸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通宝分折二、折三、小平,都是真篆成对。四川铸的小平钱是仿瘦金体,初铸背后穿上有一川字。当三钱有大样的。ﻫ

铁钱背面穿上有利字的是利州绍兴监所铸。建炎通宝很普通,建炎元宝则价2000元以上。建炎重宝传世不多,没有发现有错范钱。古市集藏者如发现该种币的错范品,倒要考虑是否伪作。绍兴钱钱文分直读和旋读,直读的绍兴通宝折五钱,价一般在几元上下,而旋读的绍兴通宝则价值数万元。南宋从淳熙十年起,钱币上的文字都是用同一种书体,即宋体。而且这以后的钱,也没有什么版别了。文字庄重,制作精整,不象北宋那样乱。另一特点就是开始在钱背铸明年份。如铸上七、八、九、十等,这种办法一直到宋末.凡背面注有年代的古币,价都不薄,需留意。北宋钱与南宋钱在钱文风格上是不一样的。南宋钱从淳熙年间起在铸制的钱文上遂采用了宋体.正式的宋体字,最早出现在绍兴元宝上,到淳熙七年即铸币都是宋体,北宋无论是钱文字体、币的轻重大小,币的成色都是随意的。南宋曾铸过几种钱牌,有上方下圆的,有上圆下方的,有纯长方形的,面文有“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这种钱牌也有伪品出现。ﻫﻫ九、夏、金、辽、元朝钱币有何特征?

ﻫ自唐末起,西北各民族崛起,对中原施以巨大的军事压力,这些民族就是契丹、西夏、女真和蒙古等。由于他们的军事政治力量,在中原取得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所以对一这个时期的币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ﻫ

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兴建的国家.公元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称帝,建立国家,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建国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渐渐进入货币经济阶段。辽所铸年号钱中,最早的是太祖时的天赞通宝,隶书;太宗时有天显通宝;穆宗有应历通宝,以后还有保宁、统和通宝。这些钱留传极少。比较多见的是兴宗的重熙通宝,道宗的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和元宝,还有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辽钱币全是用的汉文。辽钱的制作都不精,钱背常常划范,文字也不好,甚至一个钱上有两种字体。辽钱珍贵一些要算天显、天禄、应历、保宁、统和等。目前辽币统和已有伪品.金朝是女真族于1115年建立的政权.金灭辽后,继而灭北宋。ﻫﻫ金朝在币制方面,主要是受宋的影响。它的货币可以分为三种:铜钱、白银、纸币。

铜钱方面,最初是用辽宋的旧钱,海陵王时自铸正隆通宝,仿宋的小平钱。世宗铸大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背面间有申字和西字。金人虽有文字,但他们的钱文,都用汉字。铸钱工艺水平极高,正隆通宝已很精整了,大定通宝更胜一筹,金代钱币很珍贵,价钱常至千元,有的更是无价宝。ﻫ

北宋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叫做西夏。ﻫ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最初生活在今天青海和四川西北部,过着游牧生活。唐初,由于受到吐蕃的压迫而迁移至甘陕一带,和汉民族共同生活。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党项族的经济日益发展,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夏,建都在今天银川东南,史称西夏。西夏铸币有铜铁两类。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系,西夏文钱五个年号五品;汉文钱六个年号十一品。总计九个年号十六品,都是西夏钱币的正用品。福圣、大安、贞观、乾佑、天庆为西夏文;元德、元盛、乾佑、天庆、皇建、光宝为汉文。西夏铸钱早期为西夏文。

ﻫ西夏汉化较深,货币文化远远的超过辽钱.天盛元宝是西夏钱中普通的,价值数元人民币。光定、皇建几十元一枚,乾佑等每枚价值8000元。ﻫ

元朝是由成吉思汗、忽必烈建立的以蒙古人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它统一中国后,建都在今天的北京。元代的币制,以使用纸币为主,并禁止金银流通.自元朝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

蒙古族是从事游牧生活的,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一跃而进入货币经济。武宗时铸“至大通宝"和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当十钱,顺帝时又铸“至正通宝"钱.该币分四类;地支纪年钱,共九种十五品;纪年纪值钱,两种四品;纪值钱,“权钞”钱,这是铜钱的符号钱。元朝至正权钞几个不同的品种价格都在6000元以上,而至正通宝当五的,价值2000元左右。由于元朝存在的时间不长,而且又大量使用纸币,铸币有限,因而元钱中年号钱都是很珍贵的。当然元代钱币也多有伪造品面市.

元钱中还有值得重视的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铸的钱.第一是张士诚的天佑钱。天佑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小平钱背上有一个一字为当一的意思;正面为楷书,背面是篆书,有至正钱的风格。第二是韩林儿的龙凤钱,龙凤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价格昂贵.第三是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天定通宝,两种钱都有小平折二折三,价格昂贵。第四是陈友谅的大义钱.此外还有一种龙凤钱,背上有“永"字,下面有很大的新月,这是明代的钱。ﻫﻫ十、明朝钱币有何特征?ﻫﻫ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继承了元朝的专制制度,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使权力更加集中,专制主义的统治也更为加强。

ﻫ明朝初年,曾仿照蒙古人的办法,使用钞票,而不是铜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是不久就改为银钞两用都可,以纸币为主,钱币为铺。ﻫ

明朝钱比元代的钱多,但又比不上其它各朝代。朱元璋在称吴国公的时候,就设立宝源局,铸造大中通宝,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朱元漳打败陈友谅之后,在江西设置宝泉局,铸造五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铸造。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洛、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还有数目字,如广西铸的折二钱称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叫做三福。朱元璋早期的这类大钱,如今价值上千元,泉友们需留意.ﻫﻫ朱元璋正式继统后,于洪武八年定洪武钱制,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钱。洪武通宝除南京宝源局外,各省都设宝泉局来铸造。小平钱在背面穿孔右边有“一钱”两字,这是纪重。折二为二钱、折三为三钱、折五为五钱,当十为一两,这当十钱的背面,除有“一两"二个字外,穿上面还有一个“十"字,读起来就是十一两。这是脱胎于元代的至正钱。这种纪重的钱为京师铸的,其它各省铸币,只铸局名和纪值.

ﻫ大中洪武小钱,也有日本铸的。洪武钱用铜铸,以后减重铸造,洪武末年不铸大钱.洪武九年各省停止铸币,十年又恢复宝泉局.二十六年又停止各省的鼓铸.二十六年因宝钞跌价,禁用铜钱。洪武钱虽然常常停铸,但小钱种类颇多,版别也多。

永乐年间铸永乐通宝。永乐钱只有小平钱,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而且不论是京师还是各省所铸,都是光背;钱的制作精整划一,版别少。宣德年间也只铸小钱,数量和版别都比较多,但精整不如永乐钱。宣德以后由于宝钞的跌值和私铸的盛行,民间使用白银流通,官钱反而流通不畅,所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都没有铸钱。弘治年间才恢复铸币,铸造弘治通宝.铸钱的地区除了南京、北京、山东外,还有湖广、福建、贵州共十三省,弘治钱都是小钱,版别多。弘治以后,明钱都是黄铜钱.嘉靖年间铸嘉靖通宝,种类颇多,也仿过洪武钱铸大钱,有折二、当三、当五、当十共四种,背面有纪重的文字。隆庆年间的隆庆通宝只有小平钱,万历通宝有折二钱,背面纪局名的,计有工字、天字、正字、公字等。有些万历钱的背文有户、工、正、天、河、鹤等。天启年间铸天启通宝。从此明朝的钱制就复杂起来了。单是币背面的文字,也有很多种了,有纪局名、地名的户、工、高、浙、福、云、密、镇、府、院、新;纪重的有一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等。天启钱有折二钱,但铸得不多。当十钱种类却很多,大小、轻重不一,崇祯钱有一百多种,文字、制作、大小、轻重、厚薄,千变万化。崇帧钱有大钱折二、当五、当十钱。这三种钱不是同时铸的,折二钱有背面有二字或穿上一星点,也有只有星点没有文字的.当五钱则有户五、工五、监五三种。当十钱是光背,存留很少.

明末诸王都曾铸钱。明末弘光年间铸弘光通宝,分小平和折二两种。小平又分光背和背有凤字的两种.隆武年间铸隆武通宝,也有小平和折二两种。小钱除了光背的外,还有户和工字的.永历年铸永历通宝,永历钱种类多,钱文书法有篆、楷和行书ﻫ

明末农民起义政权也曾铸钱。李自成和张献忠都铸过钱.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于西安称王,改元永昌,铸永昌通宝,分小平和当五两种。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人滇称东平王,铸兴朝通宝。该币有三等,小钱重一钱五分,光背;稍大的重二钱六分,背有“五厘”两个字;最大的重约六钱四分,背有“一分”两个字。各朝农民起义军铸的钱,都是很珍贵的,因为他们建立政权的时间都很短,这些钱数量少,流通时间短,不易获得,因而价高。

ﻫ明代流通的钱中,只有少数是本朝所铸,大部分是唐宋钱,尤以宋钱为多,明朝铸钱已有粗细的分工了,有匠头管钱币的轻重成色,下面有翻砂匠、滚挫匠、磨洗匠、刷灰匠等。然而明钱的制作并不比前代的精美。明代有许多地方不用铜钱,比如云南就实行实物货币.ﻫﻫ明初实行的禁止金银流通,甚至禁开银矿的作法,并没有使白银失去货币的地位,英宗时已将白银定为正式货币,以大小银锭元宝来流通。

十一、清朝钱币有何特征?ﻫﻫ努尔哈赤是是明末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杰出首领。1616年他建立金国,史称后金,与明政权抗衡。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清灭明,建立了清朝。清代币制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但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清代的铜钱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袭两千多年来的方孔圆钱,用范模铸币。到了清末,才采取了机器铸币,铸造新式铜钱和铜元。满洲人在入关以前就开始铸币了.努尔哈赤天命元年铸天命汉钱,满文,四字,没有加圈点;天命通宝是铸的汉文。太宗天聪元年铸天聪汗之钱,背面穿左有满文十字,穿右有满文一两字样。顺治元年铸顺治通宝.顺治钱有五种:光背、背面有一个汉字、一厘钱、背面有两个满字、满汉文钱.康熙年间铸康熙通宝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后铸造小钱.雍正以后,制钱都仿顺治钱五式,除正面的年号外,背面都是两个满文字。宝福局所铸的钱,局名有时也用汉字,乾隆年间铸乾隆通宝,乾隆通宝红钱中,还有库车地名的,分普通和当十两种,当十的背面穿孔的上下有“当十"两个汉字。ﻫﻫ乾隆钱的成色先后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铸钱不加锡,称为黄钱;加锡后叫做青钱。嘉庆道光钱名有十九种,计泉、源、直、晋、苏、昌、福、浙、武、南、陕、川、广、桂、云等,钱背为宝东,满文即用康熙钱的东字。咸丰时铸局大增,咸丰钱也特别多,特别复杂。在计值方面,咸丰钱可以分为十五级,从一文到当千,钱上有铸局名称,所以各局所铸,文字不同,而且福建所铸,

ﻫ除了计值上,还有计重若干的文字.凡是背部文字多的清代钱都要注意收集,说不定就是珍品.同治年间的当十钱较多,小制钱在咸丰年间就已停止铸造,而当十以上的大钱,因民间不用而停铸。光绪年间铸造当十钱光绪重宝,光绪通宝小制钱,现在所见小钱较多。ﻫﻫ宣统年正式用旧法铸钱的,大概有宝泉局,另外有宝广和宝福两种机器钱,以及一种有圆孔的大清钱币.光绪时广东的机器铸币最为通行.广东铸的机器钱,有制钱、当五、当十,当五、当十是样钱。制钱中又有大小两种,大制钱又有两种、一种背面穿左为一满文”广"字,穿右为一汉文“广”字,穿上横写“库平”二字,穿下有“一钱”两个字。另一种是顺治第五式,即背面有满文“宝广"二字。ﻫ

光绪二十六年,广东开始铸造铜元,正面为“光绪元宝”四个字,中间没有方孔而有“宝广”两个满字,下面靠近外部有“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字样,背面是蟠龙花纹,下面近处廓有英文字样。后改每百枚换一圆的字样为“每元十制钱十文”。清代钱币仍多有伪品出现。ﻫ

太平天国建国多年,也铸货币发行,以铜钱为主.币面全为汉文,正面多是“太平天国”四字,前面“圣宝”两字。也有正面“太平圣宝”;而背面“天国”。而且背面的“天国”两字有时分别排在穿孔的上下,有时是左右分排.也有正面“天国圣宝”,背面“太平”的。种类也多,分不清哪一种是哪一省铸造的。因为币面没有铸造有省名,作价也不清楚。钱文制作有几种书体,如真书宋体等。太平天国钱币大钱、花钱的伪品尤多。太平天国的钱币流传下来的不多,因而每枚大钱都在数百或上千、上万元,自然伪品是不少的.ﻫﻫ小刀会在上海起义后也铸太平通宝钱,背有日月,象征明字,也有背面穿上有“明”字的.中国历代古钱币价格表参考

1先秦-秦3:汉—隋4:唐5:五代十国6:北宋7:南宋8:金9:辽10:西夏11:元ﻫ12:明13:清14:安南,日本,琉球,朝鲜等

ﻫ在商和西周时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趋于成熟.除了贝类外以青铜生产的工具及青

铜锭充当的金属称量货币已在流通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币出现并迅速获得广泛的流ﻫ通。这一时期的钱币式样往往渊源于青铜工具。空首大布的造型与青铜有关,齐和燕国的货币样式类于青

铜刀削。流通于不同地区的钱币构成各自的体系,多有纪地或纪重的面文,其纪量单位和形式各不相同,ﻫ货币体制相当复杂,当时的布币以三晋为中心流通地区,刀币则以齐和燕为行用中心,同时还并用圆孔钱

和方孔圆钱。蚁鼻钱的流通主要以楚地为范围。战国晚期,由于政治地理的变化和各地经济的交流的日益

密切,各种铸币在流通中必然超出原来的地域,并在形式和计量单位方面呈现逐步融合的趋势。行用于黄

河中下游地区的圆钱和方孔钱,是当时最为进步的铸币形式.秦国铸行的圆钱,使用铢两记重。这为以后

货币形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ﻫ先秦-秦ﻫ名称形制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贝币天然贝10元使用海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产一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曾亦行使货币之功能;铜贝—-ﻫ始铸于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时期。此当人类史上最早之金属铸币。

贝币骨贝25元

贝币铜贝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1300元春秋早期至战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按今发现,空首布尚有铅质,以及银

质者铸.形状为平肩平足,附注于此不另载。铲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册1800元ﻫ平肩弧足空首布南1500元ﻫ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东周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卢氏1050元春秋至战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铲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1100元

耸肩尖足空首布八4000元春秋至战国初。晋.青铜。起源于生产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状,有銎

.

耸肩空首布无文2600元

釿布梁半釿2600元战国早、中期,以魏国为主,另赵,楚诸地亦曾铸有。青铜,平首,一般为圆档方足

。ﻫ釿布梁一釿2000元

釿布梁二釿8000元ﻫ釿布晋半釿15000元ﻫ釿布晋阳二釿8000元ﻫ釿布晋阳一釿2500元ﻫ釿布安邑一釿600元ﻫ釿布晋阳半釿6000元ﻫ釿布虞一釿2000元ﻫ釿布虞半釿22000元

釿布氏半釿22000元ﻫ布币山阳10000元ﻫ布币分布3000元

布币四布当釿30000元ﻫ布币殊布当釿、十货1400元

锐角布公100元战国中、后期,韩,魏等地,青铜,首部两端呈锐角,平肩方足。ﻫ锐角布垂220元

锐角布涅金200元ﻫ布币卢氏涅金6000元战国中、后期.三晋地区、燕国,青铜。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ﻫ最多的一种布币,历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蔺100元

方足布平阳35元ﻫ方足布安阳120元ﻫ方足布齐备120元ﻫ方足布襄坪背左80元

方足布同是150元ﻫ方足布高都180元

方足布奇氏280元ﻫ方足布乌壤300元

方足布长安700元

方足布550元ﻫ方足布东周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1500元ﻫ尖足布邪山1200元战国中、后期,赵、燕等地,青铜。平首、耸肩,尖足。

尖足布兹氏半150元

尖足布武安150元ﻫ尖足布中阳400元

尖足布商水900元

尖足布寿阴350元

圆足布蔺、五1300元战国后期,赵国,青铜,圆首,圆肩,圆档、圆足。ﻫ圆足布离石3000元

圆足布离石、三十五2200元

三孔布北九门50000元战国晚期,赵国,青铜,由圆足布演化之别种;首与两足部各有一小圆孔,故名

。三孔布背文皆以“朱"“两"纪重,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孔布宋子50000元ﻫ三孔布下专50000元

刀币针首刀700元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燕国一带,青铜,首部尖状,面文为记号、符号或单字。

刀币尖首刀1200元

刀币博山博山刀1500元ﻫ刀币八明刀圆折70元战国中、晚期,燕国,青铜,有圆折和磬折两种。

刀币左二明九磬折40元

刀币明、齐化齐明刀8000元战国晚期,齐境内,青铜,刀身多轻薄,“明”字为方折,细长。ﻫ刀币甘丹直刀250元战国中晚期,赵、中山国,青铜,圆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带弧意,形体皆轻薄。ﻫ刀币晋匕直刀10000元

刀币即墨之法化齐大五字2500元ﻫ刀币齐造邦长法化齐六字刀8000元

刀币即墨法化齐四字刀2200元ﻫ刀币齐法化齐三字刀400元

环钱离石1500元战国中后期,周王畿、魏、秦、赵等地,青铜,圆形圆孔,制古拙,而背无郭,穿孔正

面大,背面小;钱背呈平面状,背径大于面径.背缘上及穿眼肉多能观察到范线,而钱体外缘亦能找到浇ﻫ口痕迹。字文大篆,笔划锋劲,俊洒不羁。

环钱蔺10000元ﻫ环钱共屯赤金15000元

环钱东周1500元ﻫ环钱西周1200元ﻫ环钱共1000元

环钱半环10000元ﻫ环钱长垣一釿2500元ﻫ圆钱币贝益四化150元战国中晚期,秦、齐、燕等地。铅,铜,圆形方孔,分无郭,有两种,后世相沿

之方孔圆钱定制即源出于此。ﻫ圆钱币贝益六化180元

圆钱币贝益化600元

一化方孔币10元ﻫ明化方孔币10元

两甾方孔币1200元ﻫ蚁鼻钱君800元战国,楚,青铜,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钱面铸阴文。

蚁鼻钱金200元ﻫ蚁鼻钱行400元ﻫ文信方孔币5000元

半两秦铸(小平)30元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于中央政权统一铸币,至末年,社稷动荡,各

地方铸、私铸钱出焉,青铜,规范秦半两制作精好,钱文整,挺拔,一般直径在3.2厘米上下,重约8克左

右.ﻫ半两大型(小平)50元ﻫ半两秦铸36mm200元

两两秦铸小平600元ﻫ半两秦精铸传形500元秦并六国统一铸币,名曰半两,方孔圆钱从此成为定制,古以廿四铢为一两,十ﻫ六两为一斤。钱文半两二字高挺,两中人字偏下,上横较短,半字下横较长,据咸阳出土:径2。3-—3.8厘ﻫ米,重2.8--8.1克,传世径3。5厘米以上者少见。

半两秦特大型

汉—隋

汉初仍行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自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吕后、文帝及武帝初年,曾ﻫ分别更铸八铢半两,五分钱和四铢半两.汉武帝建元元年铸行三铢钱,元狩五年则开始铸行五铢钱,使半

两钱不再成为法定货币。从实物上来看,除四铢半两外,目前对秦汉之际的半两钱的鉴别尚有待深入研究

.

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武帝时ﻫ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

王莽代汉,托古改制,币制极度混乱.自居摄二年至天凰元年八年间.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ﻫ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的货币连三十余种,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级庞杂,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额货ﻫ币滥借苛法强制推行,导致经济的极大混乱,不久即告失败,新莽改制为取得政治效果,十分注意器物制

作的精准,遗存的新莽货币形制精美,币文隽秀,在铸造技术上有其独到之处。

东汉建开十六年,光武帝刘秀重新推行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断的五铢钱制,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的

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即中国铜钱由铢两体系向唐ﻫ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时期,政治分裂,社会动荡,货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三国时期,各国钱制由于

不同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曹魏立国之初,一度废除旧钱,改用帛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恢复使

用形同汉制的五铢钱,货值相对稳定。吴、蜀两国则因国力不济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接连铸行不少

名目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脱离的大额铜钱.

两晋时期,仍沿用汉魏及东吴旧钱,十六国中的前凉、后赵和成汉则发行过少量钱币,但有帛等实物交易

却是主要的流通手段。南北朝埋藏铸币增多,但币制相当混乱,名目繁杂,民间的私铸钱大量出现,而初ﻫ行于东汉晚期的剪鉴钱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所谓剪鉴钱,一般指前期旧钱鉴为内心与外圈二种型,以这ﻫ应当时衰颓的社会经济对货币单位的重量的需求.ﻫ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同时严禁私铸及其他旧币使用.钱制的庞杂局面得到了整治,

至开皇五年隋五铢便成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汉(新莽、东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ﻫ--ﻫ隋ﻫ名称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凉造新泉小平小样3000元北凉渠蒙逊永安年间铸径2.4CM,重约3克左右,小者不足2CM,重约1.5克,此

泉出土均在甘肃武威,有王莽钱文风韵.。ﻫ太夏真兴小平15000元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真兴年间铸。径2.35CM,重约3.03克,钱文真书而见ﻫ隶韵。此泉多在甘肃出土,传世极少。

丰货小平隶书400元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铸于其都襄国,径2.42——2。48CM,重2.4—-4.8克,分别有

内外郭及无内外郭者,因铸行较少,故传世不多。ﻫ丰货小平篆书300元ﻫ汉兴小型直读80元东晋李寿踞成都,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铸。钱文隶书直读,篆书横读,径1.2CMﻫ,重1克上下,此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不多,以横读为罕。...ﻫ汉兴小型横读350元ﻫ四铢小平100元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铸。仿五铢而略小,面无内郭,四铢二字为篆书,重如其文,径ﻫ2。25CM,重2.4克,少数面穿上下各一星,面文亦有错范重文者

孝建四铢小平80元

永光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守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铸。钱文薤叶篆,内外有郭,径1.6CM,重约1克,ﻫ永光年号行六月改元,故此钱存世极少。。。.ﻫ景和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铸。较永光钱更见轻薄,钱文为小篆,径约1.6CM,

重不足一克。景和年号行三月而废帝被弑.故景和钱极罕。

两铢小平小型6000元两朝宋废景和元年二月铸的两铢钱。钱体轻薄,径约1.9CM,重1克左右;三月废帝ﻫ被弑,十二月罢两铢钱,故两铢钱极罕。

太货六铢小平150元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铸,面背内外郭精整,钱文玉筋篆,书体精美,为六朝钱中ﻫ精品,径2.5CM,重约3克,近日市上见一批“十全十美”之太货六铢,望集币时慎之。ﻫ太和五铢小平小样200元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钱文方折篆体,因许民间自铸,故铜质杂,大小不ﻫ一,大者径2.5CM,重3.4克,小者径2CM,重2.5克。由于铸行有限,故传世,出土均少。.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200元ﻫ太和五铢小平300元

太和五铢双点太800元ﻫ永安五铢背“土”400元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听民与官铸,铜材,大小不一,钱文永安二字接郭,五字

连内郭,径2。5CM,重5。5克,轻小者1。8CM,重仅2克,背有四出纹,土字者少见。ﻫ永安五铢小平光背15元

永安五铢背四出50元

常平五铢小平光背15元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铸,钱文篆书直读,笔划圆润,平字第一笔与内郭合成一线

,径2.5CM,重3.5---4.2克.后期所铸较前期粗糙,更有杂铅锡薄钱。.ﻫ五行大布小平小样40元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始铸,以一当布泉十并行,形制精美,内外郭齐备,版别数种

,径2.6—--2。8CM,重4-——4。3克,为北周三大名泉之一,另有合背钱。ﻫ五行大布小平大样60元

布泉北周铸40元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始铸,一当五枚五铢钱并行,钱文玉筋篆,泉字中竖不断,内外郭齐ﻫ备,与新莽布泉有所不同,径2.5CM,重4。3克,亦分大小两种,此钱系北周三大名泉之一.。.。.ﻫ太清丰乐小平2200元

五铢隋铸大样10元隋高祖开皇元年始铸.青铜、白铜、制作多精整,宽缘,穿右有一直划与“五”字相

连。ﻫ五铢隋铸小平3元

-——----—--——--—------—-———---—--—-—--—-—————————-—ﻫ汉-隋ﻫ名称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ﻫ半两汉代旋读200元秦泗水亭长刘邦率军攻占咸阳,为收揽人心,令民鼓铸,民以营利,钱体日渐轻小ﻫ,制作粗劣.其时钱轻物贵,担米值万钱。

半两汉代复式钱250元ﻫ三铢小平300元汉武帝建元元年,分有郭和无郭两种,径2.3CM,重2.1克上下,无郭者铢字金旁多异字

,由于三铢减重,私铸难禁,铸行四年而止,故传世较少.

五铢异品小平250元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开皇元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钱文篆书,外ﻫ郭较宽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径2。4CM,重3克上下,后杨嗣位,朝政腐败,物价飞涨.直至斗米千

钱.ﻫ五五铢铢传形复式400元

五铢小平直读2500元

五铢铁质四出5元

五铢小平传形25元ﻫ五铢小平普品1.5元ﻫ五铢陈文帝小型10元ﻫ五铢陈文帝小平双星60元

五铢陈文帝小平20元ﻫ五金小平600元1980年陕西咸阳出土,系方孔圆钱中最早的黄金铸币,径2。6CM,重9克,含金95%据此形

制似系宣帝五铢.

大泉五十小平合背140元王莽居摄二年始铸,大泉五十意即值五十枚五铢钱,初期径2.8cm,重7克,后期ﻫ经减重后仅1—-2克,除字体各异,又有传形,合背,重轮,四出等多种,亦有钱饼等。

大泉五十小平传形60元ﻫ大泉五十小平四出150元ﻫ大泉五十小平旋读700元ﻫ大泉五十小平铁质300元ﻫ金错刀一刀平五千6000元初始元年王莽代汉帝于居摄于二年铸.钱身由刀环,刀身组成,青铜浇铸,刀

环似方孔圆钱,一刀二字阴文系用黄金错于面上下,俗称金错刀,外形光灿华美,刀身直书平五千,意值ﻫ五千通行五铢钱.通长7。3CM,重20--40克,厚薄不一,因其制作精美,为泉家所珍爱。

金错刀契刀五百600元王莽居摄二年始铸,形类金金错刀,契刀二字横列穿孔两侧,刀身铭五百二字意ﻫ值五铢五百钱,实属虚值,传世不多见。

小泉直一小平小型10元王莽始建于国元年铸行,由于虚值的错刀,契刀大钱遭反对,又以忌讳汉室刘姓

含卯、金、刀三字,对新朝不详,遂铸小泉直一,以代替五铢,与大泉五十并用。径1.3CM,重0。7克左右

,制作工整,文字清秀,为历代小钱中之佳品。ﻫ么泉一十小平小型3500元始建国二年铸行,王莽简直按人的年岁称泉了;幺泉一十,径1。6CM,重1.8克ﻫ,幼儿泉二十,径1。8CM,重约3克,中泉三十,径2CM,重约4。2克,壮泉四十,径2.2CM,重约5.4克,与ﻫ大泉五十合称六泉.从幺泉一十至壮泉四十皆为泉中珍品。

幼泉二十小平小型4500元

中泉三十小平小型8000元

壮泉四十小平16000元

大泉五十小平5元ﻫ小布一百布币2000元始建国二年铸行,王莽为了大改货币增宝货制,货布十品亦在其中,从小布到大布ﻫ各长一分,相重一铢,其值各加一百,小布一百,长寸五分,重15铢,至大布黄千,十布之序如五:小布ﻫ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十种,每种中线纹分通顶,不通顶两种,大布黄千亦有铁钱,传世大布黄千较多。ﻫ么布二百布币2000元ﻫ幼布三百布币2000元ﻫ序布四百布币2000元

差布五百布币2000元

中布六百布币2000元ﻫ壮布七百布币2000元ﻫ第布八百布币2000元

次布九百布币2000元

大布当千布币80元

五泉十布全套80000元ﻫ货布布币40元王莽天凤元年铸,与货泉并行,一货布当货泉二十五枚,此布厚实正整,书体潇洒,货布ﻫ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通长5.6cm,重16.5克,传世较多,赝品亦混迹其中,望集币时注意。ﻫ货泉方贝1200元王莽天凤元年铸,钱文为悬针篆,泉中竖笔断开,版别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合

面,圆穿,横划,星号,月纹,决纹,剪边等近百种,一般径2.2-—2。4CM,重约2.8--3。6克,初期可达5ﻫ克以上。传世极丰.ﻫ货泉普品1元

货泉传形40元ﻫ布泉10元王莽后期铸,据其钱文,形制仍不失莽钱之风,布泉二字作县针篆,内外郭齐备,亦有决纹、ﻫ半星等。径2.6CM左右,重约3.5克上下,旧时称妇女佩此钱生男孩,又称男钱

国宝金匮直万无定价传闻为陕西西安出土,上部近方孔圆钱,面、背肉好周郭,面文篆书直读国宝金匮ﻫ,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纹两道,中篆书直万二字,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

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真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直百五铢小平光背40元刘备于建安十九年入蜀后铸于成都,面文直百即值一百枚五铢钱,实是虚值钱,

面背有内外郭,多光背,亦有背铭篆书为字者,系方孔圆钱记地之始.

直百五铢背“为”80元ﻫ直一特小型1000元三国时刘备父子铸于蜀,标明一当五铢百钱,实为虚值过甚,的小钱,径1。5-—2CM,

重1.3--2克,最轻者不足0.5克,出土多在四川,湖北等地。ﻫ直百中小型30元

定平一百小型40元三国时期蜀汉铸币,有大小二种,大者径1。6CM,重2克,小者径1.2CM,重0.6克,钱

文夷漫不清,直读光背,出土多在四川.

太平百钱小平60元东汉末或三国初铸币,我文有篆、隶两体,制作粗疏,太有作大者,钱有作金者,亦

有作水波者,据建国后考古发掘多在蜀地出土,当属蜀钱,径2。5CM,重3.3克,传世分大小多种,亦有传

形者。ﻫ世平百钱背水波纹1800元

大泉五百小平大样150元三国吴钱,孙权嘉禾五年始铸,仿王莽大泉,面背有内外郭,一当铢五百,系ﻫ高额虚值大钱,初铸径2.8--3CM,重7--10克,后铸较轻、小。背无纹饰,有合背钱。ﻫ大泉当千小平大样150元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始铸,大泉当千径3.6CM,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ﻫ2.5CM,重3.5克,一当五铢钱千,此系高额虚值大钱。大泉二千径3.2CM,重11。5克,尚有大泉当五千者

,径3.9CM,其数甚微,集时宜慎之.

大泉当千大样600元

大泉当千折十特大型10000元

大泉二千折二大样1400元

大泉五千折五型无定价ﻫ唐初一度沿用隋五铢钱.唐高祖时正式铸行“开元通宝",并迅速推行,延绵七百余年的五铢ﻫ至此结束.高宗乾封元年铸乾封泉宝钱,以一当十,不久即废去。开元通宝的使用,使唐代货币保持了长

期的统一与稳定。安史之乱,是经济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唐肃宗乾元元年发行虚价的“乾元重宝”钱,钱

制渐趋混乱。中唐发行“两税法",以铜钱征税,货币供应不足,武宗会昌元年铸了“会昌开元"钱后才ﻫ缓解了严重的钱荒。唐代中晚期出现了“重宝”“元宝”等钱名,此后中国的方孔圆钱,形成了记年号,

称“宝”的钱制.开元通宝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还被沿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古代日ﻫ本、朝鲜及越南等国,都受到了开元钱的影响.唐ﻫ名称书体书体币型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30元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攻克长安,次年隋亡,他在关中称ﻫ帝,国号唐。武德四年废通行1300年的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开元为开新朝之元,与开元年号无关.初ﻫ期径2.4--2.5厘米,重3。8—-4.2克,贞观年间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后钱文四字稍欠匀称。德宗以后铸

制粗陋,终唐近三百年,版别,样式繁多,另有金、银、铁、铅线,由于铸期长传世丰富。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3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桃8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月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星1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星1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三月5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月20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右月3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同心结7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金质80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银质2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洪”25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兴”1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京”1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宣”15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平”20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丹”30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10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1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150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福”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福”1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丹”8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桂"6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广”8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广”8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太平蓝大王”150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三云18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梁”8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梁”3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梓”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鄂”8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反“京”4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京”3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昌”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益”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洛”3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襄”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4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越"3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宣”8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潭"8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润”3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兴"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兖”8元ﻫ开元通宝隶书折十唐代1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当十折三型唐铸无定价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唐铸1元

乾封泉宝隶书小平唐代300元高宗乾封元年铸,以一当开元通宝钱十。钱体略大于开元钱,径2.5厘米,

重3.3-———3.5克,因铸期短,传世少,出土多在陕西境内。常见多为赝品。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唐代2元肃宗乾元元年始铸之虚值大钱,一当十与开元钱并行,后期减重大小不一,

版别甚多,背有星、月、祥云,瑞雀等。当五钱径2.5厘米,重4克上下,当十钱径2.9—3厘米,重10克

上下。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唐代10元ﻫ乾元重宝隶书折二白铜母线8000元ﻫ乾元重宝隶书折二背祥云400元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瑞雀1100元ﻫ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洪”1600元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二"1100元ﻫ乾元重宝隶书折二背“十”1000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背重轮5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背重轮下月200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背重轮下月200元

乾元重宝隶书小二背重轮20元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重轮4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背重轮八星1500元ﻫ大历元宝隶书小平光背500元唐代宗大历四年于绛州铸造,钱文隶书,旋读光背,径约2.3厘米,重工业

2。5克左右,因含锡,铜色昏浊,制作粗陋。大历钱铸期短暂,故传世甚少。ﻫ大历元宝隶书小平背月650元

建中通宝隶书小平大样1200元唐德宗建中元年复商州废炉所铸。钱文四字隶书,径2。1—-2。3厘米,铜色

暗红,钱体薄小,由于铸期短,传世,出土甚少。ﻫ建中通宝隶书小平小样800元ﻫ得壹元宝隶书折十光背300元乾元二年唐叛将史思明占魏州称“大圣燕王”建元“应天"溶佛寺铜器得ﻫ壹元宝大钱。钱文隶书旋读,径3。65-—3.9厘米,重18。8—-23克,痛月纹多种,得壹为初始、纯正意,而ﻫ非年号钱,行未久因恶得壹非国运长久之兆,遂改元更铸顺天元宝,故世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背月400元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背四月1300元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背四星一月2000元ﻫ顺天元宝隶书折十背月120元唐叛将史思明公元760年占洛阳,自号大燕皇帝,建元顺天,铸顺天元宝,ﻫ形制,色泽均同于得壹元宝,钱文隶书,径37.5厘米,重20.8克,钱背多有星,月纹,铸行壹年有余,故ﻫ传世较得壹元宝多。。

顺天元宝隶书折十背月星500元

高昌吉利隶书小平大样光背2300元南北朝时高昌国曲氏王朝铸。其故都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20里处,北ﻫ魏太和廿三年曲嘉为王,传世至唐贞观十四年为唐所灭。钱文隶书有北魏气韵,内外郭齐备,素背无文,ﻫ径2.6—-2.67厘米,重12。5克,此钱传世不多。幸阿斯塔那及陕西曾有微量出土.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的分裂和政权的频繁更替,使货币流通再度陷于紊乱.北方的梁、唐、晋、汉、诸朝,ﻫ因铜资源缺乏,新钱铸量不多,但制作让究,并明令禁止铁、铅钱的流通。后周世宗时的佛寺铜材铸行“ﻫ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南方十国铸币量大,类杂,南唐、前蜀、后蜀、尤其如此。楚、

南汉曾铸铅、铁钱、蜀钱铁钱.南唐的唐国通宝钱、蜀的大蜀通宝钱和齐的大齐通宝钱的行用表明,以国

号铸于钱上,成为一时的风气。钱文篆隶两种书体并行,则为南唐所首创。五代十国ﻫ名称书体币型特征价格文字说明ﻫ开平元宝隶书折十大样光背无定价后梁太祖开平年间铸,传世仅见大钱一种,钱文隶书近真体,直读光

背,径约3.4厘米,此钱传世极罕.

开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无定价

天成元宝隶书小样官铸光背12000元后唐明宗天成年间铸,此钱精整,文字清晰,元字右挑,光背无文

,径2.3厘米,重3。4克左右,历来所出甚少,系五代钱中珍稀品。ﻫ天福元宝隶书大样官铸光背13000元五代后晋高祖天祖三年铸,许民间设炉并铸,故大小不一,钱文多

夷漫不清,径2.2厘米重1.7克左右,另有一种官铸大样制作较精。

天福元宝隶书小平官铸背月1600元

汉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背月40元五代后汉隐新闻社乾佑元年铸,制作精良,隶书四字稍露真书气韵,

径2.4厘米,重3—-3.5克,钱文面星及背星月纹,或光背无纹者,此钱传世较丰。

汉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220元ﻫ周元通宝隶书小平合背150元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废天下佛寺,毁铜像铸,周元通宝仿唐于元

,制作精美,径2。4-—2.5厘米,重3.5-—--3.7克,钱文四字为八分隶书,背多星月纹,布于穿孔上下左右

,亦有合背钱,民间广传此钱可治难产等症,故甚为老人喜爱,以元字右挑为贵。.ﻫ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10元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8元ﻫ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月80元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巨月150元

永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20000元十国蜀王建永平元年铸,钱文隶书旋读光背,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径2。3ﻫ厘米,重3克左右,传世罕见。..

通正元宝隶书小平小字光背150元十国前蜀王建通元年铸。形制近似永平元宝,钱文隶书,旋读,径2。3ﻫ厘米,重2.8克,多光背亦步亦有背星月纹,另有一种元字右挑者,较少见.

通正元宝隶书小平右挑大字280元ﻫ通正元宝隶书小平背星月300元ﻫ天汉元宝隶书小平光背35元十国前蜀王建天汉年间铸,形制较精整,钱文四字隶书旋读,为王建五钱中

最清秀者,径2.3厘米,重3克,传世光背及上仰月较多见.ﻫ天汉元宝隶书小平背月40元ﻫ光天元宝录书小平光背35元十国前蜀王建光天年间铸,此钱制作粗劣,面文草率,径2.3厘米,重2.5克ﻫ,背穿上有时可见一星或一月纹,光天元宝铸量较大,故传世甚多。.

乾德元宝隶书折十光背50000元十国前蜀后主王衍咸康年间铸,制作粗陋,钱文四字中康字独大,径2。2ﻫ厘米,重3.1克,此钱传世较多。。

乾德元宝隶书小平大字光背20元ﻫ乾德元宝隶书小平小字光背70元

咸康元宝隶书小平光背50元后梁太祖开平年间铸,传世仅见大钱一种,钱文隶书近真体,直读光背,径ﻫ约3。4厘米,此钱传世极罕。尚有“开平元宝”作珍。铜质浑厚,书意在隶,真之间,笔势洒脱,大似当

五,幕平,几不分肉好郭,存世各一品,元宝下落不明。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铅质背“闽”6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铅质背“殷”3000元ﻫ开元通宝隶书折十背星40000元

永隆通宝隶书折五背“闽”月2500元十国闽王延曦永隆年间铸,分铜、铁两种,径3.8--4厘米,重20-ﻫ-25克,背穿上闽字,穿下仰月,因铸行不足一年,传世极罕.ﻫ天德重宝隶书折五铁质前“殷”5000元十国闽王延曦永隆年间铸,分铜、铁两种,一当小钱百,钱文真ﻫ书,因王延政一度改国号殷,故背穿上殷字.铜钱径3.2厘米,铁钱径约3厘米,此钱传极罕。

天德重宝隶书折十光背35000元

天策府室隶书折十大样光背20000元十国楚王马殷于乾化元年铸,铜钱大如当百,钱文真书含隶韵,径ﻫ3.8厘米,重33克,大样径4.2厘米,此钱传世及出土均极少。。

天策府室隶书折十大样铁质光背2000元

乾封泉宝行书折十光背6000元十国楚王马殷铸。分铜、铁两种,径约3.8厘米,重22—-33克,钱文隶篆

兼备,背文为:天府、天策、天,策,乾封泉宝以铜钱难得。...ﻫ乾封泉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天府”60000元ﻫ乾封泉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天”50000元ﻫ乾元重宝隶书折十大样光背30000元

广政通宝隶书小平光背10000元十国后蜀孟昶广政年间铸,分铜、铁二种,钱文隶书,径2.4厘米,重ﻫ3.5克,铁钱略大,传世均罕。..

大蜀通宝隶书小平光背35000元十国后蜀铸,钱文四字隶书,光背无文,径约2.4厘米,重3。5克左右,

此钱传世绝少。ﻫ保大元宝隶书折十光背50000元南唐李景保大年间铸,分铜、铁两种.径约3.25厘米,钱体制作精好,

四字已近真书背穿上一天字,传世极罕。ﻫ永通泉货隶书折十大样光背12000元南唐李景中兴年间铸,一当十.钱文隶,篆二体,隶书径4厘米,重

14克左右,铸期只有半年,故传世甚少。

永通泉货篆书折五光背14000元

唐国通宝篆书折十光背2200元南唐李景交泰年间铸。大小三等,钱文篆书,隶,真三体,小平径2.5厘ﻫ米,重4克折二径2.65厘米,重5克,当五径3.2厘米,重9克左右,传世以小平最多。。ﻫ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宽“唐”光背25元ﻫ唐国通宝真书小平小字光背45元ﻫ唐国通宝隶书小平大字背巨星220元ﻫ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宽“唐”背巨星400元ﻫ唐国通宝篆书折二宽“唐”背巨星12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点贝500元ﻫ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异唐圆贝1000元ﻫ唐国通宝隶书小平小样光背25元ﻫ唐国通宝隶书小平铁质大字光背6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长大字4000元ﻫ唐国通宝篆书小平背月2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光背4元ﻫ大唐通宝隶书小平小型光背50元南唐李景铸,钱文篆、隶两体。钱文真书含隶意,制作较粗,大、小不

同,一般径2.4厘米,重3克左右,传世不及唐国通宝数量大,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中样光背100元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大样光背200元

开元通宝篆书小平光背4元南唐李景铸,钱文篆、隶两体。系我国最早出现的对钱,与唐开迥异,此钱

阔缘,小字,制作较粗,很少有精美者,径2.4—-2。5厘米,重3.1--3。5克,尚有大样篆、隶对钱。当十大ﻫ钱,径4厘米,重12。2克,为传世仅见.图见53页标廿元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处30元ﻫ开元通宝篆书小平背星月300元

大齐通宝隶书小平光背无定价十国徐知浩封齐王时铸,四字隶书,径约2.3厘米,重未详。传世大齐仅ﻫ见两品,一为缺角,一为四眼,今又发现第三枚,经实测径2.5厘米,宽穿0。6厘米,重3.125克,通身黑

漆古锈。

乾享重宝隶书小平光背500元南汉刘龚乾享年间铸,分铜、铅两种,钱文真书,对读光背,径2.4厘米,

重3。7克,铜一当铅钱十用。铝钱文字歪斜,径2.3厘米,重3。8克左右,传世铅钱较多。

乾享重宝隶书小平光背10000元ﻫ永安一十隶书小平大样光背无定价五代初刘仁恭铸于幽州有铜,铁两种,其中铁钱远多于铜钱。以一百ﻫ,一千两种罗丰,出土多在北京居雍关附近大王山附近,文字俱五代气韵,传世大铜钱多赝品,集币时宜

慎之.ﻫ永安一十隶书小平大样铁质光背2000元

永安一百隶书折三型光背2000元ﻫ永安一百隶书折三型铁质光背50000元ﻫ永安五百隶书折十大样光背50000元

永安五百隶书折十大样铁质光背3000元ﻫ永安一千录书折二十光背6000元ﻫ永安一千录书折二十铁质光背280元

应圣元宝行书折十背“拾”无定价五代初期刘守恭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后所铸。径3.45厘米,背穿ﻫ铭拾字,此钱传世绝少。ﻫ乾圣元宝行书折十背“百”无定价五代初期刘守光铸,形制,书体与应天元宝雷同,钱文真书,旋读,ﻫ径3.5厘米,背穿上铭一“百”字,以一当百。此钱传世绝罕.ﻫ应天元宝行书折十大样背“万”无定价五代初期刘守光铸,背穿上铭一“万”字,以一当万.钱文真书

,对读,径约3。8厘米,此钱传世极少。

——

北宋时的钱币存在着三大特点.一,钱文中出现了年号,先后铸行的年号有四十五种,版别之多为历代所

罕见.二,货币流通具有地方性,有些区域铜铁钱兼用,显示了一种割据的局面。三,钱币的形态、钱文ﻫ书体以及币材呈现多多样性,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我背开始添铸纪年和监名且书体渐趋单一,咸淳年间为ﻫ了应付通货膨胀产生的财政因难铸行了地方上的代有币“钱牌"。北宋ﻫ名称书体币型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8元公元前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捡赵匡胤于今陈桥(河南开封县东北40里)兵变,ﻫ黄袍加身,代后周称帝,定都东京(开封)建元建隆,是为宋太祖,废周帝为郑王。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

集权国家,但也是历史上国力最弱的朝代,终宋一代(960—1279)无一位明君能治国安邦平天下。宋元通ﻫ宝即铸行建隆元年,乃宋代开朝钱,钱文仿唐开元钱,隶书直读。径2.5厘米。重3。6克左右,背有星、月ﻫ纹,有铜铁两种,传世以广穿铁母、元字右挑稀有。ﻫ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6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星100元ﻫ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月15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元8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铁母3000元ﻫ宋元通宝隶书小平广穿700元ﻫ宋元通宝隶书小平普品2元ﻫ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光背3元太宗太平兴国年间(676-—983年)铸,宋年号钱由此始,有铜铁两种,径2.4

厘米,重3。4克左右。钱文隶,真二体,背有星、月纹,以铁母,广穿钱为稀有。

太平通宝录书小平背星20元ﻫ太平通宝隶书小平背月15元ﻫ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合背300元ﻫ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广穿铁母3500元ﻫ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广穿600元

太平通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巨星22000元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光背0.50元太宗淳化元年(990)始铸,有铜,铁两种,太宗亲书真,行,草,三体

钱文,开御书钱之先河,亦草书入钱文之始。旋读光背,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以缩小淳化为稀有。ﻫ淳化元宝隶书小平光背0.5元ﻫ淳化元宝行书小平背星80元ﻫ淳化元宝行书小平铁母6000元ﻫ淳化元宝隶书小平缩水1500元ﻫ至道元宝行书小平光背0.50元太宗至道年间(995—997)铸,有铜,铁两种。钱文真、行、草三体书为

太宗亲书。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传世以合背钱为稀有。ﻫ至道元宝隶书小平光背0.50元

至道元宝行书小平合背300元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0.50元真宗咸平元年(998年)铸,有铜铁,轮廓精整,另见有各式宽缘厚肉之

大型钱。钱文真书,旋读光背,径2.5厘米,重4克左右,咸平无珍惜钱。ﻫ咸平元宝隶书小平合背300元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背四出250元ﻫ咸平元宝隶书小平阔缘厚肉180元

咸平元宝隶书折二阔缘厚肉500元ﻫ咸平元宝隶书折五阔缘厚肉1000元ﻫ咸平元宝真书折十大样光背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