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七章 解放区文学(赵树理)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七章 解放区文学(赵树理)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七章 解放区文学(赵树理)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七章 解放区文学(赵树理)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七章 解放区文学(赵树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七章解放区文学(赵树理)第十七章解放区文学第一节赵树理的民族化探索(大作家,重中之重)他的独特性:为数不多成长于农民阵营的新文艺作家,之前的农村题材作品,多是知识分子的“代言”,赵树理这样本色“农民作家”实现了农民在文学中的“自言”,体现了传统民间文化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进行融合的趋势。他的文学观念:“文摊文学家”,写出农民能够接受的通俗性文学作品。1943年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同年发表中篇《李有才板话》,1946年发表长篇《李家庄的变迁》,优秀中短篇《孟祥英翻身》《催粮差》《福贵》《刘二和王继圣》《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他的小说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也被称作“问题小说”,与解放区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化、革命化的内在要求保持一致,基本表现解放区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传达正面的、革命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政治力量给广大农民命运带来的改变,对指导农村现实工作的意义十分明显。其小说的丰富性还在于塑造了生动的农民形象:1.具有封建残余思想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里的二诸葛、三仙姑,尤其是三仙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满脑子封建等级观念,一开始看不起老杨,为之折服后跪下磕头感激涕零。这是被传统阶级思想同化了的、习惯当“坐稳了奴隶”的农民。反映出解放区农民要从政治经济上“翻身”容易,从思想观念上“翻心”的艰难性。2.年轻一代农民形象,小二黑、小芹,阎家山的“小字辈”们,解放区新政策坚决主动的拥护者,身上闪烁着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光彩,但并不如老一辈农民丰满,在思想意义上也不及一些“变质”的年轻农民。《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邪不压正》的小昌,《小二黑结婚》的金旺、兴旺兄弟他的小说不仅有政治意义,还全面揭示了农村婚丧嫁娶等民俗、晋中地区的日常生活场景等,他的小说是解放区农村社会全面的实录,具有久远的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特色:建立在农民欣赏习惯上,大部分选取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延续了民间传统话本和说书的风格,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叙事清晰完整。他的小说从不增加与情节无关的枝蔓,人物描写也很少深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直接塑造人物。语言:从农民的日常语言中提炼,没有任何矫饰,俗白而有表现力。不仅人物语言是农民化的,连叙述语言也完全农民化,且不失农民化的幽默。创作的不足:注重表达集体化的情感和与历史前进同步的思想,体现个人化的情绪呗悬置和淹没了;叙事注重情节化,人物繁复的心理活动被舍弃,人物刻画也有简单化的偏颇。停留在现实生存关注的层面,没有如鲁迅那样达到审视历史和民族文化根源的深度。赵树理的意义:他的出现成为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补充,回到民族化轨道上来,为中国新文学在一路向西、现代化道路上前行做了有益的补充;他的意义还在于带来了一个过渡,把文学从知识分子的文学过渡到政治规范的文学,文学从此走入了一个新时代。第二节孙犁的诗化小说题材和内容上,“抗日小说”,清新笔调记录根据地军民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战争中广大妇女闪光的人性,记录普通人民在战争中成长的历程。创作特点:1.小说来挖掘和表现隐藏在残酷战争中的诗意,弘扬战争中的积极乐观因素,小说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意,与赵树理的传统现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2.孙犁描写战争,不去刻画宏大场面,不写硝烟弥漫战场带来震撼的现场感,而是通过前方、后方日常的生活场景来传达时代精神。《芦苇》《红棉袄》《山地回忆》《小胜儿》孙犁对女性的书写:塑造了一系列年轻美丽的女性,是文学史上第一次集中出现这么多正面女性形象。比如《荷花淀》和《嘱咐》中的水生嫂,《藏》中的浅花,《光荣》中的秀梅,《吴召儿》《小胜儿》《山地回忆》等,刻画了美丽、温柔、进步、勇敢的少女或少妇,展现了女性“美好的极致”。除了孙犁,还有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农村姑娘金凤,村干部栓柱的恋爱故事。第三节土改史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丁玲来延安后发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等,充满强烈的问题意识,表现解放区生活的问题,如人性的冷漠、女性歧视、官僚作风等,体现了丁玲作为知识分子独立的文学立场。1942年《讲话》后,丁玲放弃了个人化写作,由“文小姐”换装为“武将军”,创作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史诗气魄再现了解放区土改的历史场景。《桑干河上》:华北桑干河畔暖水屯土地改革过程。创作内容特点:1.站在现实主义立场,没有把土地改革简单化,暖水屯人们的现实关系错综复杂,这正是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2.表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和复杂关系,除了表现地主和农民的斗争这一主要矛盾,还深入表现了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矛盾和斗争,比如富裕中农顾涌和地主钱文贵,地主钱文贵与地主李子俊,李子俊老婆和顾涌,展现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微妙复杂。3.没有回避对土改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每个阶层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使作品具有了众声喧哗的“复调”特点。“复调”出自理论家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评价。艺术特色:1.比较突出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反面人物鲜活而不极端化,如老谋深算的钱文贵,胆小怕事的李子俊,精明能干的李子俊老婆;正面人物也具有启发性。比如文采,是知识分子不能与群众结合的例子。先进分子程仁与钱文贵的侄女黑妮相恋,在斗争中年一度犹豫和退缩,直到钱被打倒。2.情节安排上,以富农顾涌从亲家那里回暖水屯开启土改的紧张气氛。最有势力的钱文贵到最后才被打倒,农民也是在斗争和锻炼中逐步提高政治觉悟。情节安排上张弛有致。3.语言上,情节叙述多用文雅的书面语,人物语言则是纯朴的乡土语言,两者结合使得语言的文学性与形象性相得益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全景式展示了东北松江附近元茂屯土改斗争过程,与《桑干河上》对比:选择了比较清晰明朗的主题,地主和农民两个阵营自始至终壁垒森严,地主恶霸韩老六作恶多端,作者借用民间伦理的力量,强化了土地改革的合法性,使得小说的政治意义十分突出。小说的政治意义,赋予了人物鲜明的政治意义,人物比较模式化,典型性很强,但个性特征不明显,刻画次要人物时倒鲜活生动,比如老孙头。艺术上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了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情。多采用东北地方方言,细节描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许多对话都是个性化的语言;但方言口语太多,有些过于生僻而影响理解。结构上,第二部有些松散,第一、二部联系也有些脱节。此外,马加的中篇《江山村十日》也描写东北土改,斗争地主高福彬为主线,并以金城和周兰的婚事为副线。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种谷记》等。第四节“新英雄传奇”:写作空间的开拓名词解释:产生于解放区的新章回体小说,表现解放区的战斗、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于战争题材领域,章回体的形式与战斗英雄的传奇经历结合,形成了“新英雄传奇”的小说形式,代表作品:柯蓝《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柯蓝《洋铁桶的故事》,原名《抗日英雄洋铁桶》,是《讲话》后解放区出现的第一部章回体中篇小说。1944年初刊于延安《边区群众报》,1946年7月韬奋书店出版。内容上,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塑造了草莽英雄,把中国传统的英雄传奇模式与抗日的时代精神结合,符合广大普通读者的文化需求和欣赏习惯。形式上,对旧章回体小说改造,不称“回”,而是“段”,段与段之间文字连贯,延续了章回体小说下一段开头重复上一段结尾的方式。叙述语言吸取了民间说唱文学的特色,直白而生动。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1945年6月《晋绥大众报》,1946年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跨度大,展现吕梁山康家寨人民抗日武装斗争过程,气势更加恢弘,内容更丰富,多用故事连缀,刻画了智勇双全的雷石柱、粗犷豪放的孟二楞、足智多谋的康明理等性格各异的农民英雄形象,情节曲折传奇,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影响最大的是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1949年5月到7月连载于《人民日报》,8月由冀南新华书店出版。白洋淀地区“抗日自卫队”和农会组织,黑老蔡为代表的中共,主人公:牛大水、杨小梅主题上,符合解放区历史发展现实和意识形态需要,其受欢迎不只在于政治正确性,而在于更注重表现生活化的内容。首先,主要英雄人物来自民间的普通农民,没有任何虚饰和雕琢的痕迹,人物具有纯朴真实的生活气息。牛大水投身抗战的过程,杨小梅对丈夫张金龙的幻想。其次,把曲折缠绵的儿女情与铿锵有力的战斗故事相结合,牛、杨、张的情感纠葛,是小说成功的关键。革命的“三角恋”比普通的三角关系更有张力。爱情的悬念成为推动小说发展的重要线索。并将爱情与政治结合,正是参加了共产党的队伍,牛、杨的命运才得以改变。因此,在主题的处理上,采用了章回体的“旧瓶”,装的是浓郁政治色彩下的时代新精神。艺术形式上,双线推进情节:人物情感纠葛+战争进程此外,还利用了章回体小说的旧形式,章节目录不完全对仗,而是使用简单的短语如“事变”“农民游击队”,每回开头使用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歌和谚语来代替旧章回体小说的诗词,既提炼了情节,也做到了简练有致。情节处理上,保留了章回体小说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符合读者追求新奇和惊险的心理预期。语言上,纯粹的地方口语,通俗、大众化、生活气息浓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第五节新歌剧崛起:《白毛女》背景:《讲话》后,“演大戏”收到质疑,“普及”而不是“提高”成为更高呼声,戏剧如何更直接为战争服务,为党的政策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为迫切的需要。文艺工作者响应了毛泽东提出了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的号召,开始从民间资源中寻找戏剧发展新的可能。将传统旧秧歌中不健康的内容置换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保留了秧歌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出“新秧歌剧”的艺术形式。最初引起轰动的剧目:王大化、李波、路由《兄妹开荒》,删掉了男女调情的成分,将夫妻关系改为兄妹。形式短小,诙谐生动,充满了积极明朗的生活气息,展现了解放区农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新歌剧:《白毛女》,阮章竞《赤叶河》,傅铎《王秀鸾》,魏风《刘胡兰》《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延安鲁艺集体创作,新歌剧的典范之作。创作原型:1940年,从晋察冀边区传出来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改造:首先,剧作主题,提炼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杨白劳被黄世仁催债逼死,喜儿被黄家虐待,未婚夫王大喜参加八路军,回来解放家乡,救赎了逃进深山、头发全白的喜儿。改造将白毛女的个人遭遇升华为农民和地主阶级的激烈斗争和冲突,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白毛女》于1945年5月在延安杨家岭公演,演出中继续修改。杨白劳由求饶到反抗,大春的反抗性也加强,成为坚定的复仇者和解救喜儿的英雄,喜儿起初对黄世仁抱有幻想,误以为黄会娶她,修改为二人狭路相逢,喜儿用供果痛击黄世仁,剧作主题被不断提纯和升华,使《白毛女》成为高度典型化的阶级斗争的艺术范本。艺术形式:大胆革新,把中国传统旧戏曲、话剧、西方歌剧有机糅和起来,创造出艺术性高又符合大众化审美习惯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首先,音乐形式上,将西方歌剧和中国民间小调结合起来,既借鉴了歌剧善于表达人物情感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色彩。其次,表演方面,保留了传统秧歌载歌载舞的特点,又加入了很多话剧形式的对白,使剧作更容易明晰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最后,借用了民间曲调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排比、对偶、比兴,歌词和对白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具有鲜明的表现力,是老百姓喜爱的民族语言形式。此外,还有《赤水河》,太行山区王禾子的妻子燕燕被地主吕承书逼死,王参加八路军,后清算地主的罪恶。可以看作是《白毛女》的姊妹篇。《王秀鸾》,聪明勤劳的农村姑娘,感化了恶婆婆。还有旧戏改革,比如1943年杨绍萱、齐燕铭《逼上梁山》延安平剧研究院集体创作的《三打祝家庄》第六节报告文学的新发展(了解一下即可)最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