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教师刘凤玲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课题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B.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D.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过程与方法A.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介质、传播快慢)的活动B.对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探究
C.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D.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E.测量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各种声音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宁静?欢乐?振奋?烦躁?)
体会声音世界的奇特和多彩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难点音调与音色的应用,声知识的拓展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学法指导认真实验、认真观察、认真探究课前准备课本实验器材等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本知识疏理1.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
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纵波的形式)
声音传播的实质:声能(能量的传递)
声音传播的速度:在空气中340m/s、水中1500m/s、钢铁中5200m/s2.乐音的三要素
(1)响度(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
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0dB、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50dB、
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70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90dB。
(2)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人嘴能说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声源的结构。
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音色不同。(结构改变较大)
买西瓜轻拍听生熟,是根据音调不同。(松紧发生改变)3.噪声:狭义上说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波形无规则。
广义上说是一切影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的声音。
减小噪声的方法主要是:消声、吸声、隔声。4.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成像、碎石。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注意点:伤人。(二)课外知识疏理1.双耳效应:两只耳朵更能确定声音产生的方位和距离,有给声源定位的作用,听声音更具立体声。2.回声:原声经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人耳才能区分,要听到回声,人耳距声源至少17m。4.发声体越紧、越细、越短,振动所发出的音调越高。如吹笛子、吹酒瓶等。5.声音的反射:声波像平面镜反射太阳光那样,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6.(从阅读和习题中自己补充)六.难点讲解[例1]当我们听到收录机扬声器发出声音时,扬声器附近的空气已经传到我们的耳朵里了吗?[分析]:振动是一种来回往复的运动,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发生振动会引起四周空气振荡,激起附近空气的振动,这样一层层传出去,直至使贴紧我们耳膜的空气振动.声音传播的过程就像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空气粒子把波动的形式向前传递,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并没有迁移到我们耳朵附近.[例2]“声音的高低”到底指什么?[分析]: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惟—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声音的响度.[例3]声音的三要素.
[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它们用来描述人对声音的主观心理感受.因为响度、音调和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响度,又称声强或音量,它表示的是声音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音调也称音高,表示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客观上音调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音色又称音品,音色决定于倍频组份,相同的基频的振幅如果倍频组份不同,两个声音的音色也有区别,人耳也可以分辨出这两个声音。1.乐音的要素音有一定高低.唱歌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小提琴的声音比大提琴高,女人的声音比男人高.所以音调是一个主观量.一般来说,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人们听起来音调也越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低.人们听起来音调就越低.乐音听起来有一定的强弱,即乐音的响度,这是乐音的第二个主观量.乐音的能量越高,声强越大,听起来响度就越大.至于音色,那更是一种主观感受了.但音色不同、音色也与听者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这是因为一个音中的各种成分的衰减不同.而且音色感与年龄、职业、本人的经历等有关.对于音色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这一课题,一直被人们所研究.综上所述,可以把乐音的四要素归结为:即音调、响度、音色和时值.例题讲解1.甲用铁锤打击一下铁管的一端,乙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铁管上能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
A.
一个是原声,另一个是回声
B.入耳的错觉
C.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D.人的双耳效应2.闭上眼睛我们也可以辨别熟人的说话声音,这是根据人的声带振动时,有不同的(
)A.
音色
B.
振幅
C.
频率
D.响度3.声音是一种波,在下列的实例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A.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B.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总是在看到白烟的同时按下计时器
C.巨大的雷声响过,我们发现活动的窗户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必须通过无线电来通话4.铁桥长153m,在它的一端用锤敲一下,另一端某人将耳朵贴在桥上听到两次敲击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求声音在铁桥中的传播速度。植物对不同的噪声的敏感程复习题一、选择题(45分)1.
关于声源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B.各种乐器都是声源
C.正在发动的摩托车是声源D.
公路边的高音嗽叭是声源2.声音既可以在固体物质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或气体物质中传播,那么声音在它们当中传播速度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
)A.
固体、液体、气体
B.
气体、液体、固体
C.
气体、固体、液体
D.一样快3.下列环境中不能传声的是(
)
A.
在海洋深处
B.在月球上
C.
在旷野中
D.在封闭的房内4.在一般情况下,房间内说话比室外听得更清楚,其原因是(
)
A.
房间内能听到回声
B.
房间内没有嘈杂声
C.
房间内原声和回声混合
D.
以上原因都对5.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
音乐会上的钢琴声
B.节日的焰火鞭炮声
C.邻居装修房屋的电锯声
D.爽朗的笑声6.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几乎立即消失了,这是因为(
)
A.
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了
B.锣面停止了振动
C.
锣的振动频率变低了
D.锣的响度变小了7.某人在下雨天看到闪电后2秒钟,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的云层离人大约(
)A.
680米
D.6×107米
C.
1360米
D.108米二、填空
8.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吉他弦被弹拨发声时,用手按压住琴弦,声音就会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9.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______体、_____体和______体能传声,在_____中不能传声。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也能够传声。10.
女高音和男低音的主要不同之处是________。一个同学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主要是他的声音的_______不同。11.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范围通常在_______Hz到_______Hz之间。频率高于听力上限的叫________,频率低于听力下限的叫_______。
三、实验
14.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小的泡沫塑料颗粒再用该喇叭播音,如图l—2所示,想一想,你能得到哪些与声音有关的物理结论,试举两例。
五、计算题15.一艘船,停在海面上利用声音的反射向海底垂直发射声音,经测量,从发射到接受到回声,所用时间为10秒,求海底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
16.在百米竞赛中,站在终点的计时员A假如是在听到发令枪声响后,才开始计时的,那么,他所记录的运动员的成绩有多大误差?若甲、乙、丙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是、、,A记录的是乙运动员的成绩,甲、丙两运动员成绩准确无误。问:乙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比甲快?比丙快?教学后记授课教师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课题第二章光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复习关于光现象的基础知识。理解物理上的影和像的含义,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判断方法。了解光的热效应,直到光的色彩和颜色的基础知识,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梳理归纳本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复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在相互讨论与复习过程中,形成对光的一些基础知识的认识,并能加以辨别和运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现象的基础知识复习与运用难点光现象的运用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学法指导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课前准备课本实验器材等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一起归纳了光学的基础知识,复习了光的色彩与颜料的颜色,了解了红外吸纳与紫外线的特点与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针对存在的问题复习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知识。请学生根据归纳的知识框架,把有关的知识点填写出来。并列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事例。学生根据归纳的知识框架二,把有关的知识点填写出来。问题:如何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归纳:分析平面镜成像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平面镜成像特点,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掌握:一是像的性质;二是像的位置.介绍平面镜成像作图的方法是,先找出物体上几个有代表性的点,再分别向镜面作垂线延长,最后根据物像等距,找出这几个点对应的像点,用虚线连接这几个像点,就是物体在镜中所成的虚像。问题:光的反射现象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光的反射现象,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复习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的设计目的和方法。点拨: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在解答有关现象时,要抓住“一面、三线、两角”的关系进行比较。当镜面旋转改变光路时,首先抓住法线的变化,原来法线和后来法线之间的夹角若变化θ,就是人射角变化了θ,也就是反射角变化了θ,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就变化了2θ.问题: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分别有什么特点?解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实际事例。点拨:区别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关键是反射面是否平滑,不能仅根据反射光线不平行而认为是漫反射.要明确所以物体表面情况不同,对光的反射也不同,且都遵守反射定律。归纳:分析平面镜成像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平面镜成像特点,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掌握:一是像的性质;二是像的位置.介绍平面镜成像作图的方法是,先找出物体上几个有代表性的点,再分别向镜面作垂线延长,最后根据物像等距,找出这几个点对应的像点,用虚线连接这几个像点,就是物体在镜中所成的虚像。教学后记
授课教师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课题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学法指导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课前准备课本实验器材等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预习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出示相应课件)相应内容:1、光的折射:(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不等2、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0,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0(1)、凸透镜:中间厚边沿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4、透镜有两种(2)、凹透镜:中间薄边沿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5、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的知识点,并小结一下:
(分组,讨论,回答)课堂练习一: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以下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2、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木绝对平行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研究成像规律。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1、照相机的原理是:2、幻灯机的原理是:3、放大镜的原理是:4、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控制光圈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5、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插在架上。6、(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课堂练习二:1、(2022年莆田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2、(2022年湖北省宜昌市)照相机胶片上所成的像相对被拍摄的物体是A.正立缩小的虚像B.倒立放大的虚像C.正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3(2022吉林省)如图所示,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同学们看课件上的“知识结构”。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比较讨论回顾一下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学生总结:透镜及其应用正确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光的折射规律。5、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完成表格,并讨论。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相应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相应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相应问题教学后记授课教师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课题第四章物态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难点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学法指导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课前准备课本实验器材等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摄氏度或零下摄氏度。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温度计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及使用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①可离开人体读取。实验室温度计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②不能甩三、物态变化1、汽化和液化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5)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6)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2、熔化和凝固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2)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3)熔化和凝固规律a、晶体在达到熔点(凝固点)时,继续吸收(放出)热量才能熔化(凝固),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物质由硬变软、变稠、再变稀;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物质由稀变稠、变硬。4)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a、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b、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要降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3、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气体凝华时要放热。4、水循环1)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地球上水循环简图(课本)2)水的循环伴随能量的转移。例1.人体的正常体温是_____摄氏度,体温计的量程是___。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前应_______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量程的温度计;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_____。如图所示,该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摄氏度。解析: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该温度计的示数为52摄氏度例2.如图所示,容器A中装有水,在水中放入另一个小铁桶B,B中也装水,给容器A加热并使A中的水沸腾.继续加热,B中的水是否也可以沸腾?为什么?例3.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C.冰棍冒“白气”是冰棍先熔化后蒸发形成的,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的水蒸气D.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答:D(“白气”的来源和“白气”在生活中是有区别的)例4.下列有关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刮风是水蒸气太多形成的B.大舞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霜是地面附近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雪花是高空水蒸气凝华形成的答:A例5.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1)a(2)b(3)c(4)d答案:c填空题1.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分别滴入几滴红墨水,会观察到的颜色较快变得均匀,这个现象可以说明:。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可以说明。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现象。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后是。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效应。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成的。10.如图2-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甲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11.冬天,0℃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夜,门窗玻璃侧出现冰花,这是现象。12.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而来的。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这就是露水,若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深秋或冬天,夜晚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气会直接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13.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反映的一共性是。二、选择题1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的是()A.在墙角堆煤,过一段时间白墙变黑,且刷不净B.在一杯水里滴红墨水,过一会儿全杯水都变红C.打开装香水的瓶盖,香味四处飘逸D.煮稀饭时,米粒在沸腾的水中翻滚15.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A.16.2℃B.18.1℃C.19℃D.20℃16.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主要原因是()A.泥沙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斥力B.泥沙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剧烈C.植被破坏,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土地荒漠化D.以上说法都不对17.如图2-3是给某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A.一定是表示某种固态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B.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C.可能是表示某种固态非晶体升温并熔化情况D.可能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18.如图2-4,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A.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C.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D.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19.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A.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B.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C.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D.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20.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C.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21.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A.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C.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D.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三、实验与探究题22.如图2-5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1)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过一会儿手会感到玻璃片变热;(2)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23.如图2-6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像并回答:(1)合金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是;(2)这种合金是物质(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合同保修协议书范本
- 课程上课合同协议书范本
- 窗帘课件教学课件
- 心理健康课件案例
- 2025版工伤赔偿协议模板与操作指南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设备运输承包合同汇编
- 二零二五版模特与时尚品牌长期合作合同
- 2025版公路运输物流信息化改造合同
- 2025年房地产买卖合同范本:含房地产交易风险提示与防范
- 二零二五年度高科技项目股份认购合同
- (高清版)DZT 0017-2023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 酒店经理管理酒店运营
- 施工现场环保培训课件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 2024年教育科技行业培训资料合集
- 《震击器分类大全》
- 2023年宜城市事业单位笔试真题
- 第十二课 餐桌上的对话 课件 2023--2024学年江苏版初中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
-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教师微课堂比赛《走进钢琴世界》微课展示课件
- 《翻糖蛋糕制作技术》课件
- 标准化管理(程序化、流程化、规范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