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1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2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3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4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我为建立职教大省建言献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我为建立职教大省建言献策基金工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2010年度**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工程,编号〔2010sk630〕 内容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开展的根本方向,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高职院校要开展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落实党的职教政策;效劳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选择适宜的工学结合模式;以企业、行业为中心,企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现专业的动态设置与调整;加强实训基地建立;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效途径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严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以效劳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开展道路是高职教育开展的根本定位和必由之路。因此,深入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加以推广实施是非常必要的。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落实党的职教政策。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外表看来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事,其实这里面政府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做到这些最根本的是要有实验实训条件。由于高职院校成立的历史比拟短,经济实力薄弱.教学根底设施简单落后,多数学校没有校办工厂,学生实验实训条件差。在政府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学校依靠自身解决不了学生实习实训问题,就要求助社会、求助企业,而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离不开政府。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统筹〞作用,首先,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社会重任,加大资金投入,有方案地支持高职院校更新教学设施,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完善实习设施及条件。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调动企业参加工学结合、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任和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细化免税政策、经费补贴政策等,明确税收优惠或给予经费补贴的行业企业的*围、优惠幅度或补贴标准、执行时间、协调督办机构等,在经济方面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统筹资源、统筹政策、统筹资金,扶植职业教育。其次,作为学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争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要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奉献取得政府支持。学校要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多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共商落实党和国家的职教政策之策,完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第三,要努力营造企业成为工学结合主体的环境。学校和企业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并列的主体,政府应帮助学校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企业作为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二、效劳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选择适宜的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兴旺国家职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工学结合模式有英国的“**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等等,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较为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有:订单培养、“2+l〞分段、学工交替、工程驱动、双向生培养、顶岗实习、校企融合等等。每一种模式的背后都有其各自特有的环境和条件,作为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经济,结合其优势特点设置特色专业为目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调整和设置相应的专业,聘请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信息、专业技术开展状况、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教学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进展科学论证,并根据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选择适合自身开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以企业、行业为中心,企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现专业的动态设置与调整。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地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紧贴社会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开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首先,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院校、行业企业等主办者组建的地区工学结合方面的专业建立指导委员会,负责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加强对本地区的指导和监视,促进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和对话,确保工学结合的质量和广泛的社会意义,以此推开工学结合的推广与完善。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专家以专业建立指导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共同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打工实习〞方案,校企共同制定在实习期间需要开设的相关课程大纲。从行业开展及职业岗位群的角度对人才的知识构造、工作能力及素质要求发表建议和意见,使人才培养方案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兼顾产业运作规律,将培养目标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制订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加快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的步伐,实现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模式转变。教材的编写不能由学校教师单独编写,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实践专家、课程专家一起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编写要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开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严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当然教材是否全部按工程教学编写.也要根据各地实际和目前的条件是否具备,但有一点,教材无论如何编写,其内容既要有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应取之于工,用之于学。要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地域经济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四、加强实训基地建立高职院校应科学规划实训环境建立方案,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立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严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技术鉴定和技术研发“四位一体〞的示*性实训基地。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以相关企业为依托,选择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与企业共建,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校企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制订教学方案、确定教学内容。这种实训基地的建立形式,不仅为工学结合创造了真实的现场环境,实现了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让学生得到了训练,也为企业提供了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职工培训场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积极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管理困难、不能适应多批次教学安排等问题的限制,所以应加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模拟真实生产场景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式很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或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建立能模拟真实生产状况的仿真实验室、实验台。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注重加强生产型实训,使教学、生产、经营和产品设计开发融为一体,教学贴近生产,学生“拿得出、用得上〞,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五、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教师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力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强化特色奠定坚实根底。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经历,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学校除了继续要求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用人自主权外,应当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一方面,采取“内培〞方式,即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实践,并对他们进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技能,了解专业前沿的信息,并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书。另一方面,采取“外引〞的方式,即从企业引进或者聘请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技师,通过师资培训后充实教学一线,让这些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历的专业人才承当学生实训的指导任务,完善“双师构造〞。“专兼结合〞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常年或短期从企业中聘请现场工程师、技师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六、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良性开展,必须建立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系统由学生、学校、产业界和政府四个根本要素构成。它们在工学结合运行中围绕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即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机制。1、建立良性互动机制。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改造专业、开展企业、效劳行业〞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之路,通过调整、改造、增设专业,探寻教学与生产活动规律的结合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2、建立效劳反应机制。高职院校要发挥人才与技术的比拟优势,背靠产业、面向行业、效劳企业,做大量工作,使企业感受到产学合作是共同需求,可以取得共同开展,实现“双赢〞目标,极大地激发企业工学合作的积极性。3、建立鼓励约束机制。高职院校要对参与改革实践的师生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和纪律要求。通过“改造专业、鼓励创业、效劳行业、保证就业〞,鼓励师生和企业参与工学合作的积极性。合作的企业方要通过不同的形式,给予实习生一定的报酬,并按照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与本企业职工同样的奖励。4、建立就业准入机制。社会行业、企业广泛实行就业准入制度,高职院校应在学生中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职业**书的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