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学观_第1页
《论语》中的教学观_第2页
《论语》中的教学观_第3页
《论语》中的教学观_第4页
《论语》中的教学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中的教学观[内容摘要]:《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论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学现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诸方面。《论语》一书所体现的学习观主要有:“学思问”、“学以致用”、“终身学习”诸方面。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观学习观一《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字面意思讲就是语言的论篡。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关于各项事物的讨论记录的汇编。成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约11000余字。每篇都以文中第一句话里节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卫灵公》等。旧时为研读方便,一部论语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论”自《学而第一》至《乡党篇第十》,“下论”自《先进篇十一》至《尧日篇第二十》,故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博,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函盖了教育、学习、君了、小人、天命、神鬼、义利等多个话题。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亦可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理方法,言简意赅,哲理深蕴。《论语》自成书以来,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就有着广泛的读者。入汉以后《论语》列入学官,被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1],地位日益尊显。无延裕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2],成为悬诸日月而久刊的金科玉律。《论语》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人生范式,这种影响不仅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论语》涉猎广泛,内容博大精深,笔者由于所学浅薄,故在这里只谈《论语》中关于教与学的话题。做为首创私人讲学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与学习的精辟论述,历时几千年而仍旧熠熠生辉,引人深省。二孔子一生,一方面周游列国,寻求仕途,曾有“如我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3]、“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己,三年有成。”[4]这样有志于恢复仁义王道的抱负与慨叹,一方面收徒讲学,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寄托在了教育上,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自己的未竟之志。《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对教育的主张。《论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观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视教育。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5]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才能达到他所向往的周王文武时代的天下为公,近者悦之远,远者怀之,四方百姓向往归顺的理想境界。孔子不仅提倡教育,认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6]而且身体力行,首创私人讲学,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其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论语》中重教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孟子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宋代朱熹更是将教育的眼光投向未来。曾说“教明于上,俗美于下”[7]、“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8]放眼当今世界凡科技先进,国力昌盛,人民富足之国均为重视教育之国均为教育先行之国。这一实事地证明了《论语》中重教育思想的前瞻性。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9]所谓“有教在可以和你进一步讨论《诗经》了。有一次,孔子到子游治下的武城,听到了璋瑟唱歌的声音,就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22]意思是说治理这样小的地方,用不着教育。子游听后就反驳说,从前我听老师讲过,做官的人学习了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治理。孔子听了这番话很高兴,连忙对跟随的学生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那句话不过是个玩笑而已。从《论语》里记载的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教学活动并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发现不足,受到启迪,继而使自己的道德,学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有所思,有所悟,真正建构自己的知识。三孔子不仅重视教育,而且更加重视学习。他曾说过:“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23]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但爱教善教,而且爱学善学。《论语》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24]《论语》记载了孔子对其子伯鲤的一次教育:“不学待,无以言,不学礼无以言。”[25]认为不学习《诗》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无法立足。从这里就可窥见学习在孔子心中是多么重要。孔子自称:“十有五专于学”,[26]他的术学范围很广,传说“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长弘,问官于郯子、学琴子师襄。”[27]以至于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28]孔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学,而是“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29]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寻找合适的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孔子一边学而不厌,一边诲人不倦,从中总结了许多如何学习的方法,在《论语》一书中就大量记载了孔子关于学习的思考和主张。学思问相结合。《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治学、思、问并重,把学习、思考和问人请教这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孔子重学,曾说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仍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30]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1]孔子在这里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排斥思考。相反更重视学思的结合。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2]这句名言是对学,思之间密切关联,不可偏废的关系的怡当概括和总结,成为后世教育者一直尊奉的法则。《论语·季氏》中曾写道:“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33]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思考的。孔子不仅善学、善思更加善问。《论语》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34]问是获取知识的又一重要途径。《论语》中有着大量的弟子向孔子问仁、问孝、问政、问礼的记载。从《论语》中可以看出教学生途有三:曰学、曰思、曰问。学以致用。孔子治学的内容设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不同于观察自然的科学之道,而是着眼于论理道德政治社会的实际,其治学就为“务实致用”。就是服务与社会,有肴于社会。子曰:“诵诗三百,授益之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以为?”[35]意为熟读了《诗经》,派他做官,却不会处理政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办理处事交,读诗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主张学以致用也是这样实践的。孔子生学而不厌,以博学闻名于世,但其所学并不是一般书生的纸上谈兵,而是着眼与社会实际,致力于恢复仁义道。而且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孔子五十一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相,掌握地方的行政事务,颇有改质。五十岁时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其执政时,将扰乱政事的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整顿社会秩序,使百姓各守礼法,路不招遗,四客都列照顾,仅三个月就把鲁国治理的有声有色。可见孔子是力行学以致用的。不仅这样,他门下的弟子在他的指引下,大多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36]学以致用的思想在当今仍然有主要的意议。现在中国教育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是每年切以百万计的应届大中专华业生为求职而苦苦挣扎;一方面是社会建设缺乏各方面的有用之材。其在由我们的教育偏备学以致用的厚则,偏备了社会的需求,一也是人才过剩,一也是人材稀缺。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思路,大力引进多元化的办学思路,培养各种有用人才。终身学习。孔子的一生是为实现仁义王道而苦苦奋斗的一生,也是学而不厌的一生。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离开鲁国创齐国时,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并深入学习境入断列“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37]曾说过“加我对而学《篆》可无丈过关”。[38]真正达到了“进闻道夕可死”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根据为八个字即:学而不厌,终身学习。孔子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影响了他的弟子。其子弟子夏曾经说过:“百居肆以成其事,匠要整天在作坊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要终身学习以致期道”。《论语》里的这些记载告诉了每个治学者一个道理,求学要持之到恒,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在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更是被每个人所实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