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生态调查与景观分析第一节生态调查1.生物物理环境调查2.生态系统特征调查3.社会产业调查1、生物地理环境调查(1)地质环境的调查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是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不同的调查,包括按标准图幅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对选定区域进行的综合性或专项性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矿产地质调查。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包括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包括地下水污染区域、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和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等。(2)地形地貌调查地貌是大地景观格局的基本框架,直接决定地表景观的总体特征。地貌类型包括坡地、河流、熔岩、冰川、冻土、荒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与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调查内容有:调查以地貌形体有重要代表性地貌类型的发育、成因、特征、分布与组合、资源与环境、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对自然地貌的改造和地貌资源的利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貌的发育、新地貌的形成、产生的环境地貌以及地貌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影响等问题。区域地貌综合调查。包括地貌形成因素和地貌动力的调查、地貌类型的调查、地貌组成物质的调查。地貌发育史的调查。确定地貌发育过程与演变,测定地貌发育年龄,分析地貌发育史,从构造运动和外力过程调查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包括调查分析不同时期新构造运动的形式、速度、幅度其以及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地貌条件调查。不同地貌条件对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等常有明显的影响。一般着重从形态、地表组成物质和灾害性地貌、景观地貌等几个方面,评述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地貌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而地貌既有新生性,也有继承性,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成因关系。(3)水文调查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称为水文。水文调查包括:河流水情要素调查。河流水量、河道冲淤、潮汐、支流汇入等影响河流的因素;瞬间最大流量、最大日径流量、最大月径流量等流速和流量;河水化学组成、性质、时空分布、温度变化等;影响人类生活的河川径流运动变化。湖泊和沼泽调查。调查湖泊的成因、湖水温度和化学成分、湖水运动与水量、沼泽的成因、沼泽所属类型、沼泽的水文特征以及沼泽的利用改造状况等调查。地下水调查。地下水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各种状况的水,包括气体状态、液体状态等形态。调查地下水的蓄水结构与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来源、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地下水类型等。(4)气候调查气候是降水与温度的决定因素,是景观生态调查的重点,包括:降水调查。气候所属区的调查、降水日数、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降水量调查、降水强度调查。风情调查。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各级风速出现的频率、类型、风向、风压。气温调查。调查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长短等。其他气象要素调查还包括气压、空气湿度、云、日照、积雪等。(5)土壤调查土壤是连接生物圈与岩石圈的重要环节,又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植物景观具有内在的景观联系,土壤调查包括:土地类型调查。地带性土壤(热带森林土壤—砖红壤,热带草原土壤—燥红土,亚热带森林土壤—红、黄壤等);隐地带性土壤(水成土壤,盐成土壤,钙成土壤等);非地带性土壤(冲积土,石质土、风沙土、火山灰土等)。土壤资源调查。土壤资源特点、土壤资源价值、土壤资源与人类文明关系、土壤资源丧失与退化,土壤侵蚀、土壤荒漠化、土壤沙化、土壤污染、土壤改良与资源保护等。(6)自然灾害调查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是重要的景观生态过程。主要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查灾害体的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内部结构特征,确定灾害体范围、规模,分析灾害形成、发生、发展的原因、机理及控制因素,评价灾害体稳定状态,预测发展趋势及危害性。灾情信息调查。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范围、程度、后果。灾害损失情况调查。包括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失踪人口、伤病人口、紧急转移人口、饮水困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毁坏耕地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等。2、生态系统特征调查(1)物种调查物种是生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物种调查包括:物种种数调查统计、物种生活习性调查、物种空间分布调查、物种多样性调查、生境特征调查等。(2)种群调查种群是生物景观中最小的景观单元,种群调查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调查。种群的大小、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出生率、死亡率、生命表、生存曲线以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情况调查。调查种群增长的有利于不利条件、种群的衰落和灭亡情况等。种群的种内关系调查。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种内竞争与自疏情况、种群的社会等级及分工情况。种群的种间关系调查。种间正相互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和种间的关系类型。(3)群落调查群落是景观规划的最基本生态单元之一。群落调查包括:群落的组成调查。群落优势种群、亚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调查;群落的生活型组成情况调查等。物种组分的密度、多度、盖度、频度等特征调查。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边缘区等与群落结构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调查。群落演替状况调查。对群落演替阶段、演替类型等。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调查。对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子(时间因子、空间异质性因子、竞争因子、捕食因子、生产力因子)的调查。(4)生态系统调查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镶嵌形成的水平特征是景观生态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领域。生态系统调查包括: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根据能流发端、生物成员取食方式及食性不同,可以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蚀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特殊食物链等,了解食物链、食物网及营养级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状况。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情况调查。物质循环可分为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气相型循环的贮存库主要是大气圈和水圈。沉积型循环的贮存库主要是岩石圈和土壤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情况调查。包括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信息传递的情况等。生态系统结构状况调查。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调查和生态系统的时空形态结构调查。3、社会产业调查(1)人口调查人群是干扰自然景观并创造性形成新景观的主体,人群调查对理解景观过程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人口调查包括:出生人数、性别人口数、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构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长具名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就业人员等。(2)文化调查按照文化的主题和专题划分、包括服饰、宗教文化、景观文化、饮食文化、政治文化等。文化调查包括:饮食文化。菜系、食谱、佳节食俗以及地方特色饮食。服饰文化。服饰特点、古代服饰、当代服饰、时尚前沿等。传统文化。绘画、文化、书法、陶瓷、戏曲、民俗等。特色的当地企业文化。景观文化。文化景观类型、文化景观特征以及通俗文化。(3)聚落调查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聚落调查包括:调查某地区的聚落起源和发展以及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自然资源等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调查聚落所在地的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地理条件和聚落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调查聚落组成要素、聚落个体的平面形态、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的演变、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调查聚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和聚落内部结构,分析聚落经济活动对聚落内部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在平原、山地、沿海、城郊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和布局。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比较。调查聚落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差异以及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上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等。调查聚落内部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协调,交通状况、具名特点、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占地大小以及主要的经济活动。(4)产业活动调查调查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状况。掌握各行业的区域分布、组织形式、经济构成、行业构成、规模类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情况。经济结构的特点。调查基本单位情况,如调查法人单位中共有经济数量,非共有经济数量。在企业法人中,私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国有企业的数量。三次产业结构内部比重,调查各行业就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5)社会管理与政策调查社会管理与政策虽不构成景观本身,但通过对资源、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的引导,作用于自然景观环境和社会经济景观的形成过程与格局。社会调查包括:社会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包括社会发展、安定、公正、民主。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指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公共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活动策略。是调节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各级政府综合经济管理工作。依照层次分类原则主要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领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市场管理等。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国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原则和方针。主要包括工业政策、财税政策、环保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6)环境污染调查环境污染是导致景观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通常具有破坏程度严重、破坏面大、影响长远的特点。环境污染调查包括:空气污染调查。空气构成及大气组成比重调查,空气中悬浮颗粒、罗成等粒状污染物状况调查,空气中氨气、硫化氢、甲基胺类的气体含量调查。水污染调查。水体外观、水温、浊度等物理性参数调查,pH值、溶氧量、电导度等化学性参数调查,病原体、大肠菌、水生物等生物性指标调查。土壤污染调查。对有机物质、重金属、放射性袁术、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等有害微生物进行土壤污染物调查。植物中污染物调查。植物中有害元素或污染物的量与土壤中相应毒害物的量成比例关系,以植物中污染物的含量作为土壤污染的指标。生物指标。调查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反应,以此来判断土壤受到污染的程度。(7)人文灾害调查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一般指因人类自身行为的过失或盲目性,给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或损失。主要包括:生产性事故、交通事故、民间生活事故以及战争或社会暴力、动乱造成的灾害等。人文灾害调查包括:灾害灾情具体信息。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范围、程度、灾害类型、规模、发展趋势、灾害后果、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调查灾害损失情况。包括灾害人口、因灾死亡人数、失踪人口、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饮水困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等。第二节景观生态分析体系1.景观生态分析目的与原则2.景观生态格局分析3.景观生态过程分析4.景观生态演化分析1、景观生态分析的目的与内涵(1)景观生态分析的内涵景观生态分析是在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基本手段的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基于景观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反映景观格局与过程之间相互关系为目的的景观要素的生态分析。景观生态分析是空间分析的具体化,赋予了空间要素的生态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是景观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过程和格局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2)景观生态分析的目的景观生态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景观要素的空间格局与异质性分析,对景观过程给予合理的解释,建立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
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景观生态分析的目的具体内容:了解环境系统所包含的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合理利用限度。分析环境对系统的限制、约束的因素和程度,特别是不利影响和障碍因子及其作用的大小,确定约束的临界值或极值等,预测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找出造成系统现实状态、功能和理想状态、功能之间差距及其原因,提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问题的范围,初步提出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3)景观生态分析的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在一定区域内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景观生态分析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管理,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综合性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的载体,其结构异常复杂,景观生态分析需要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综合分析景观各要素。科学性原则。将大量地面样地调查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结合起来作为景观生态研究中基础数据的技术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中应用广泛。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其最大优势在于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通过该方法可以及时获取大范围、多时相、多波段的地表信息。2、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格局可以有规律地影响扰动的扩散、生物种的运动和分布、营养成分的水平流动及净初级生产力的形成等。它既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目的是从表面上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体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并将景观的特征与时间过程加以联系,进一步研究景观格局随时间的变化、演替而变化和外界干扰对景观结构的影响规律,从而更为清楚地研究和把握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1)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内容景观是空间异质性很强的景观单元在区域上由相互作用的斑块、廊道、基质以一定的规律镶嵌而成的综合体。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斑块与斑块的区别表现在大小、形状、边界线、异质性、复杂性等多个方面,其中斑块面积的大小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特征,直接影响控制着系统单元抗扰动、过程及生产功能。廊道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空间。一方面它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另一方又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形成矛盾与统一的整体。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最大的本底景观要素。基质的空间形态及特征取决于其中斑块、廊道分布的状况。基质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区域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的选择。斑块-廊道-基质是描述所有景观格局的共同语言。斑块是景观结构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大型生态斑块是唯一具有完整的景观结构并保存有完整的植被足以保护水源及溪流廊道,维持斑块内生物多样性,为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的区域。许多观点认为生态包括就是保护所有未开发的大型斑块,但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原始斑块的保护并不一定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方案。许多小型的斑块或小斑块间相互串接而形成的踏脚石系统特别适合某些物种散布其间。小型斑块的存在使得以林地为基础的大型斑块间产生更多样化的纹理,可补充大型斑块的不足。由此可见,既满足各种生态功能又符合生态原则的斑块具有的特点应是以较大的斑块作为核心保护区,在其周围地区辅以许多小型斑块并各自与核心斑块相接。另外,斑块形式受到当地地形与气候条件、坡向与风向关系的影响。成都平原完整均匀的斑块格局许多廊道的形成和地形、气候与植被的分布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植被廊道、踏脚石系统、河谷廊道和交通廊道四种类型。植被廊道。通常发生在线性的空间结构中,如河谷两侧、交通走廊两侧、边界空间等。以边界空间为例,它通常是已建成的城市开发区与大型生态斑块之间的缓冲地带。其线形以不规则形式较佳。通常较为完整的植被生态系统中,从萌芽期到成熟期的植物能够在此稳定发展,并为生物提供更宽广的运动腹地和物种分化与景观分异。生态踏脚石系统。位于大型斑块之间,由一连串的小型植被斑块组成,连接程度的高低是踏脚石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簇群模式发展的脚踏石组合是最为稳定的系统。脚踏石系统最大有效间距须视不同的生物保护目标而定。对人类而言,邻里公园的网络可规划成城市已建成地区的脚踏石系统。
河谷廊道。狭义而言是河道水体及其周边的带状植被生境。广义则包括河谷空间范围涵盖的河道两侧的行水区、河岸带状植被、坡地及带状山陵等。通常从整个河谷而言,每一处带状高地对河川本身的影响程度并不均等,在负面影响较大的河段以规划较宽的河道为宜。就景观生态过程而言,随着时间的变化河谷廊道包含水文流动、物质流动、生物流动以及人类活动等四个方面的景观生态过程。交通廊道。从景观生态学而言,交通廊道由于其线性空间的特性往往与植被或河谷廊道有极大的不兼容性。往往起到阻隔空间和妨碍生物运动的作用。交通廊道很少成为除人类以外的生物的移动廊道。从区域生态的观点来看,在路网布设的早期阶段就必须同时考虑交通廊道的规划对区域景观上各种生物与生态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并考虑营建一个安全、高效的可达性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中,在区域与景观生态的基础上整合生态系统与交通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提高景观生态连接度的重要途径。(2)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方法景观格局分析常常需要运用各种定量化的指标来进行景观结构描述与评价以构建有关模型。对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特征的度量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化方向。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的数据来自于大量的野外调查,由于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较大,涉及到复杂的自然和人为过程的影响,景观组分数量较多,时空格局和动态变化过程复杂,因此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结合使快速、准确地处理大规模空间数据成为可能,为景观水平上的监测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共同形成了对大尺度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研究的独特研究模式。(3)描述景观生态格局的指标体系目前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分析已经提出许多指标。初步建立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以及可获取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区域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意义和充分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最主要特征的原则,选取表征景观单元特征和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分离度、分维数、多样性、均匀性、破碎性、优势度等指标作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标。研究景观指数的重要作用在于准确描述景观格局,进而建立景观结构与过程或现象的联系,更好地解释与理解景观功能。中性模型是指不包含任何具有生态学进程或机理的、只产生数学或统计学上所期望的时间或空间格局的模型。中性模型为检验景观指数对景观格局的描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景观格局主要指标及其含义3、景观生态过程分析景观生态过程研究的是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与相互作用机制,涉及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的微观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1)景观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一方面是由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各种复杂的物理、生物、和社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景观格局也深深地影响并决定着各种生态过程。因此,理解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学原则,是建立景观格局与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内容。建立格局与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景观格局数量化,使景观格局的表示更加客观和准确。可通过文字描述、图表描述和运用景观指数三条途径来实现。在景观生态规划中影响工作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生态过程主要包括生物物种扩散与迁移过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自然分异过程、生命过程、扰动过程等,每一种过程都在景观生态系统中承担各自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意义。在景观生态过程多样化地区、树篱具有不同的景观生态功能。一种景观格局的形成可能是多个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形成过程中会存在一个主导的自然生态过程。同时一旦格局形成之后就会反过来对景观生态过程形成影响,甚至改变原有的生态过程。生物物种扩散与迁移过程。存在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在不同属性的基质内发生,从而形成基质分化和斑块形成。斑块形成后,不同物种在斑块内部进一步通过扩散与迁移进行分化,形成斑块生境、群落以及景观生态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维持的重要过程,具有较强的垂直过程和水平过程,水平过程决定了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分异和联系,是景观生态格局形成的重要过程。生态系统能量转换过程。是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垂直生态过程为主,决定了生态系统种群、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同样也是在生态系统的景观生态结构与格局上得到反应。物种与物种的生态关系。物种是最小的景观生态单元,物种之间存在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种群相互镶嵌的空间格局。同时种群动态和种群演替成为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内在机制。自然分异过程。空间分异是景观生态异质性格局形成的基本生态地理过程、空间分异的机理在于水分、温度等基本生态因子的空间差异和组合形成的。水循环过程。水是重要的景观要素,水过程决定景观格局,同时景观格局又进一步影响水过程,形成一个生态效应突出的复杂过程。大气过程。风既是景观形成的塑造力,也是改变景观生态因子的重要环境,具有水平和垂直生态过程。物质重力过程。重力过程是垂直过程和水平过程的统一,重力过程多是景观灾害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滑坡、泥石流等。生命过程。生命过程是生物圈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长过程不仅是生物体本身,也与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是景观生态过程中最典型的生态过程。扰动过程。扰动是今天对景观影响最广、最深远的过程。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出发点就是对各种扰动,特别是对扰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降低扰动作用,实现景观的稳定持续发展。(2)景观生态过程分析方法景观生态过程分析是指一定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在时空尺度上发展、进化、演变的过程分析。景观生态过程分析与模拟。由于过程与格局之间的对应关系,格局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生态过程,格局的研究依赖于对过程的分析和模拟。传统的景观过程采用实验室坏境模拟来实现,现代的景观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实现。景观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规划科学常用的图谱对照与动态分析。在传统景观过程调查与分析中,将同一景在不同时期的地图进行纵向对比,通过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叠加,获得景观格局的变化状况,并通过变化分析,得到景观过程及其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3)景观生态过程衡定指标景观指标可定量反映景观格局和尺度的变化。通过景观指标描述景观格局可以使数据获得一定统计性质和比较、从而分析不同尺度上的格局等优势。景观指标大致可以分为描述景观要素和描述景观总体特征两个层次,景观指标的评价与新指标的建立要注意其对景观类型,分布和尺度的敏感性,以及与生态过程的相关性。基本生态过程包括生物生产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控制及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生态控制包括稳定性和干扰两个方面。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过程输入和过程输出,前者有人类与动物活动的季节性变化、偶尔干扰和干扰循环以及敏感性;后者有迁移、竞争、病虫害和多样性等。影响基本生态过程的空间格局参数如下:斑块大小。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内部种的移动和外来种的数量。斑块形状。它影响生物中的发育、扩展、收缩和迁移。一个生态上理想的斑块形状通常是具有一个大核心和有些曲线边界及狭窄的回廊,其方向角与周围的“流”有关。斑块密度。通常影响景观“流”的速率。斑块的分布构造形态。影响干扰的传播和扩散。福尔曼按照结构特征划分出斑块散布的景观、网络状景观、指状景观和棋盘状景观四种景观类型。其关键空间特征在散布景观中为基质的相对面积、斑块大小、斑块间距离、斑块分散度;网格景观中为廊道密度、连接度、网络路径、网眼大小及节点的大小和分布;在指状景观中为各组分的相对面积,“半岛形”组分的丰富度和方向性;在棋盘状景观中为景观力度、网络的规划性或完整性及总边界长度。4、景观生态演化分析(1)景观演化与人类活动景观起源于地貌、气候、动植物定居、土壤发育和自然干扰(Forman和Godron,1986)五个主要的自然过程。景观在此自然基础的发育过程中又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地貌和气候对景观过程常常起主导作用,而在中小尺度上,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等的分异作用更为明显。在景观组成要素中,斑块和廊道的性质和功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景观基质的性质和功能的影响与制约,因而导致一个地区景观演化的首要原因往往是该地区景观基质的分异。景观基质、斑块和廊道间的相互转化是诱导区域景观生态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景观基质分异与景观组成要素间相互转化是形成景观生态演化过程最主要的两方面因素,前者是当前景观格局形成的基础,后者是引起区域景观生态演化最为明显的原因,也是今后景观生态建设和土地规划的重点所在。(2)景观生态扰动分析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物种结构遭受破坏、使基质和物理环境有效性发生显著变化的一种离散性事件。自然干扰在影响物种的相似性和演替途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均是干扰。干扰学是以研究影响生态系统自然干扰事件为主的科学,重点研究影响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现象,开发能够预测长期景观水平的经营管理活动并对自然干扰发生频度、强度影响的模型。干扰的类型按扰动产生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扰动和人为扰动。自然扰动指无人为活动介入的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扰动。如火、风暴、火山爆发、地壳运动、洪水泛滥、病虫害等;人为扰动是在人类有目的行为指导下,对自然进行的改造或生态建设。如烧荒种地、森林砍伐、修建大坝、土地利用等。依据扰动的功能可以分为内部扰动和外部扰动。内部扰动是在相对静止的长时间内发生的小规模扰动,对生态系统演替起到重要作用。外部扰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浅谈我国精密仪器与装备的现状和发展
- 肠道微生态行业发展趋势
- 石河子大学《医药数理统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解析几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健康评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阿拉伯国家历史与文化常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室外空间设计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矩阵分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父亲的病阅读题
- 工程样板过程验收单
- 颅内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 粮食仓储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珠宝销货登记表Excel模板
- 深基坑开挖施工风险源辨识与评价及应对措施
- 唯美手绘风花艺插花基础培训PPT模板课件
- 《现代汉语语法》PPT课件(完整版)
- 5G智慧农业建设方案
- 航海学天文定位第四篇天文航海第1、2章
- 浙江大学学生社团手册(08)
-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共98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